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

2022-10-20

第一篇: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

公园绿地环境景观设计调查报告-李立萍

公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调查报告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

南京深圳装饰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李立萍

调查课题:公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 调研案例:南京玄武湖公园

调研目的: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的调查研究,了解公园绿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以及景观空间的基本尺度和景观设计的各物质要素。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神话直观感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和内容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调研方法:资料收集、实地拍照、参与体验

调研内容:区位、占地规模、周边环境、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各景观要素(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地形、以及铺装等)。

1 现状分析

1.1 区位分析

玄武湖公园位于南京城中,钟山脚下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

之中,是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其东傍秀美钟山,西临滚滚长江,南依人文荟萃的夫子庙﹑秦淮河,北望遥遥的幕府山(见图1)。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最宽处约为2公里,周长9.5公里,全湖面积约为4.73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为3.68平方公里,五洲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山异,终年景色如画。而玄武湖历史上曾有过“五洲公园”之称。

图1 1.2 周边环境关系

玄武湖东侧:是紫金山与玄武湖水面的交界处,山水相依,尺度和谐。 玄武湖南侧:景物丰富,古迹众多,。鸡鸣寺至太平门一代,是南朝皇家园林的遗址地,最著名的“华林苑”和“乐游苑”就位于此。明城墙为玄武湖创造了一个相对于城市独立的自然生长空间,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北极阁、古平岗山峦连绵,玄奘塔和鸡鸣寺是这一自然轮廓线中的标志物。

玄武湖西侧:杉树林和明城墙是湖西岸最具特色的景物,将玄武湖西侧凌乱的城市天际线统一起来。

玄武湖北侧:主要为南京火车站区域、红山和情侣园一带。火车站是玄武湖和红山的分隔点,红山是玄武湖北侧重要的远景山体景观,而情侣园以水景和花卉为主要景观,展现了与玄武湖一致的自然风貌。

2 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总体分析 2.1 空间布局

玄武湖公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布局结构为“三线、四湖、五洲”(见图2)。 “三线”包括:北侧龙蟠路、火车站一线,该线为具有现代都市风格的都市游乐线,主要景点有滨水尤其长廊、金粉水乡、园外园等;西侧明城墙一线是新旧文化装机的社会风尚线,主要包括神策门公园、李渔文化园、水生植物园、玄圃、城墙根步行广场等;南侧北极阁、鸡鸣寺一线是具有自然宗教特征的自然文化线,主要景观有九华山、清音阁、鸡鸣寺、石滩等。

“四湖”是基于岛屿和三线的影响,将湖面氛围不同特征的区域:由岛屿环绕的优雅高贵的苑湖;毗邻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具有繁盛活力的北策湖;紧偎明城墙的浪漫幽静的西邸湖;延伸至情侣园的清新悠闲的南渡湖。 图2 “五洲”是多元文化的核心景区:以现有景点的改造为主,适当增加能体现六朝文化的玄武湖特色的新景点,并根据五洲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环洲以水韵为主;樱洲以园苑文化为主;梁洲以历史文化为主;翠洲以现代艺术文化为主;菱洲以生态休闲文化为主。 2.2 交通组织

玄武湖公园的布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公园的交通流线的设计,主要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方式为混合式布置,即自然式与规则式交错组合的布置手法。为将散布湖中的各个岛屿相互联系起来,设计了部分桥和长堤,创造力整个公园的旅游环路,并通过水上游艇和岛间小路连接湖内岛屿,增强了旅游线路的可达性。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园区交通方式分为游览车、自行车以及步行三种,但是以步行游览为主。园区道路系统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道(也就是环湖路,联系全园,考虑通行、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约6m),次路(满足通行、消防、游览车辆,宽约3m),游憩小路(满足通行功能,一般宽约0.8~1.5m)。

在园林设计中,园林道路起着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构成景色的作用,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流线的畅通以及合理性是一个公园景观环境设计评价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园区存在主次交通层次不清的问题,尤其是入口处园路的导向性和暗示性不强,导致参观者在入口处难以把握游览路线和园区的整体结构,同时对于主次道路的功能应用不明确,游览车的行驶路线存在一定的问题。

3 公园景观环境设计具体分析

3.1 地形设计

玄武湖公园整个地形基本为平地,菱洲为少许坡地。在规划设计中,根据原有地形现状和景观空间营造的需求,设计了部分台地、坡道景观。在坡地设计时,考虑驳岸与道路、水体设计相互结合,创造不同的水陆岸线景观效果(见图

3、图4)。

图3 图4 3.2 道路铺装

玄武湖公园的铺装形式比较多样化,在不同性质的场所采用了不同的铺装材料和铺装形式。例如,在主要道路两旁采用代表玄武湖的图案形式,“龙”、“玄”、“武”的汉字形式,增加并突出了公园的文化氛围;在临水区域,设置了亲水活动空间,以木质铺装材料为主(见图5);在一些散步小路,选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卵石拼花图案为主,增添了小路的趣味性;在较大的活动广场处,以大图案拼花为主,同时会出现立体彩绘艺术(见图6),吸引游人注意等等。

图5 图6 3.3 建筑小品

公园内建筑小品所占比例不太大,公厕和亭廊等也基本能满足现状。一些功能性的小品如座椅、垃圾箱、指示牌等虽然基本能满足游人使用的需求,但是设计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由于旅客流量大,另一些装饰性小品如雕塑(见图7)、立体花坛(见图8)等人工污损的情况比较严重,也需要加强管理和养护。

图7 图8

3.4 水体设计

玄武湖公园的规划是以水景作为主要的特色景观,并且在规划中将整个湖面划分为“四湖”:苑湖、北策湖、西邸湖和南渡湖。水体设计时考虑了水岸线的勾勒以及水岸边的植物配置。如在临水岸边种植了形态优美的杨柳,在水中形成倒影,相互呼应(见图8)。

图8 3.5 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上,首先强调的是生态性原则的应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以乡土植物为主,科学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配置方式,力图营造更自然的植物生境。此外,水生湿生植物强调自然式配置,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成一体,形成颇具山林野趣的自然小环境。为保留遗留的文化内涵,对一些树龄悠久,姿态优美的古树名木,如百年古树香樟、杨树、桂花、水杉等,进行保留和保护。

植物配置的另一特点是以植物区别每个洲,使其均有各自突出的骨干树种,特色鲜明。如樱洲在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洲上遍植樱花,早春花开,形成“樱洲花海”。翠洲的特色为树多僻静,巨伞般的雪松,宝塔形的松柏与成片的竹林,十分幽静,被称为“翠洲云树”。梁洲的特色是菊、桂二美,每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菊花争妍,故称“梁洲秋菊”。环洲上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有“环洲烟柳”之称。菱洲,则因过去多产菱角,加上濒临钟山,有“千云非一伏”的钟山云霞,故有“菱洲山岚”的美名。

在南京玄武湖公园中,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绿化布置采用孤植、群植和片植等多种形式,无论树种、花期、姿态经过组合均能营造出不一样的美感,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生态型、花园式公园环境景观。同时许多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成片栽植,形成多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营造了一定围合、隐蔽、安静的具有空间独立性的场所环境,使游人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3 小结及建议

玄武湖公园的整体规划设计是很成功,但是在进行景观环境设计时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某些场地的效果欠佳。

硬质铺张过多,协调性不够可以适当增加耐践踏的草坪,地被花卉可采用耐践踏的草坪与缀花草地相结合的形式,增加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满足市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临水部分水生植物管理太过粗放,许多水生植物长势不好,需要加强管理,或者针对场地环境对水生植物的种类进行在选择。

玄武湖公园实行免费政策后游客暴增,对公园的管理及设施是个不小的考验。管理阶层应该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比如公共厕所,环境卫生,停车场等问题都应该得到解决。

第二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城市中,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与脉搏,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时代车轮将人类带入一个汽车时代、一个崇尚速度与效率的信息社会时,城市道路在城市规划中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调和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把握日益增加的道路景观的关系,并使之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尾气的肆意排放,白色垃圾无处不在,引起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疾病产生蔓延,改善城市环境刻不容缓,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是其中很重要一点。

1. 道路绿化的历史与发展

在我国,最早的道路植物造景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周期,有沿道路种植行道树的做法了。《周礼》中有“列树”之称,是指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两侧列植树木供来往的过客遮阳休息。到了秦朝,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行道树种植,《汉书》中就记载着“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以后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逐渐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道路植物造景形式,而且植物的种类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倾向在中国的道路环境景观建设中,虽然不断发展前进,也考虑了美学上的因素,但在整体上并未有机的与多方位因素相结合,而只是单纯的行道树种植绿化。

到了现代,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道路环境景观建设才得以全面发展。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也大大风富了道路环境景观建设的形势与手段,多元化的景观因素不断充实着道路景观的建设。城市道路绿化在强调自身的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考虑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治愈。

2. 道路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应考虑

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 多样性:物种景观建筑文化系统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进化性: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进化适应能力及自组织、自调节能力

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 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能的流通、滞竭、再生及与人交流程度 标识性: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特性的显示度

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的对立统一 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

3. 道路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功能原则

道路绿地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降温、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在设计道路时,应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道路的作用主要在于行人行车,而道路绿地作为陪衬,在提高视觉效果的同时,不能影响到道路本身,比如行道树长得过于茂盛,枝条延伸到道路上阻碍行车,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3.2 生态原则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错落有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对于同一地域植物搭配要考虑如叶色,花期,植物之间生长的相互影响等等很多因素。设计中这生态原则的运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的环境,而且因为道路一般的长久性,也需要考虑植物的持久性,应当易存活,生命力顽强,是的它们不需经常更换。

3.3 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即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使道路边的植物产生艺术美感。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3.4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的地区气候以及所适宜种植而植物不同,因此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是很重要的。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 3.5其他原则

古树和名木具有历史纪念价值或十分稀有,珍贵,在设计中应于保留。 道路绿化还要立足于环保,在环境保护渐渐被当今世界列入重要日程,这一环节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4. 道路绿化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种植目的,道路绿地绿化分为景观种植和使用功能种植两大类型: 4.1景观栽植

主要是从绿地的景观艺术角度进行栽植,其形式可分为: 4.1.1行道树式

所谓行道树式,即沿着道路两侧各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简单形式。

4.1.2自然式

这种道路绿地的规划种植方式,主要是用于道路有较大的空间(空地),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配置的种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植物的品种。种植时一定要注意植物的高低、比例、疏密度、树木形状、色彩的搭配,形成生动、活泼的自然气氛。

4.1.3丛状式

沿道路两侧的绿地配置主要以乔木为主,再加上灌木,在南方以常绿树和地被植物作封闭式的种植。突出道路的开宽视线和人行道的安全感,特别是在道路的交汇处,城乡结合入口处,应用此方式进行配置种值。但要注意成行成排的整齐种植,才能反映出整齐的美感,切忌杂乱无章。重点在交替变化中掌握,才能显示出植物群落的美感意境。

4.1.4规划式

按道路的走向线条,按道路两侧的绿地空间,进行整齐、对称的排列配置种植。同时,注意乔木灌木的选取要同一高度,同一胸径,形状整齐的规格。显示出整齐划一的美感,规律性强的韵律,便于路上高速行车,有好的视线感觉。

4.1.5立体式

先在道路两侧绿地边缘种植高度5mm以上,胸径10—15cm的大乔木作第一层布置,第二层种植高度在3m,胸径在5~6cm的小乔木,第三层种植经过修剪整形灌木,第四层即最后一层,分别种植地被植物。形成层次分明,立体性的布置。

4.1.6中间绿地带

中间绿化带指在开阔的主干道中间绿地,采用在中间中轴线配置种1~2种高度在3~5m,胸径10~12cm的乔木,乔木要有一定形状和景观要整齐一致,然后在乔木树下种植形状整齐的灌木,一定要修剪好。最后种上地被植物,显示出分道式安全绿色通道的作用。 4.2功能的栽植

通过绿化栽植达到遮蔽、装饰、防噪音、防风、防火、防暴雨、减少尘埃的目的。

4.2.1遮蔽式栽种

用绿色植物遮挡住一个方向,避免暴露全貌。如:在道路某一地段有冒烟的工厂,垃圾场或破旧的建筑需要遮挡:因此设计种植一些比较高大的植物或攀援植物达到遮挡的目的。

4. 2.2遮荫式栽种

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夏天季节比较炎热,道路上的温度比较高,栽种遮荫植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南方地区必须选种覆盖面大、遮荫度大、常绿的遮荫树种。

4.2.3装饰栽种

利用有颜色的植物,如红叶李、一品红、红枫、红继木、大红油铁、黄榕、花叶榕、花叶垂榕、三色勒杜鹃等作为道路绿化带、分隔带作局部的隔离和装饰美化的作用。

4. 2. 4地被植物

利用地被植物如:小埠兰、吉祥草、蒲草、花生藤、马缨丹、黄金叶、铺地锦、银边草及台湾草,假剑草、大叶油草等,栽种在道路两侧的空地,起着防尘、防雨、防暴雨冲刷、减少噪音及覆盖地表面上黄土裸露的作用。

5. 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

5.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 5.1.1乔木的选择

乔木主要作为行道树。其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选择树种时应注意: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最好是树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当地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 (5)容易繁殖,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法桐、雪松、垂柳、国槐、合欢、栾树、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5.1.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萌蘖少。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容易繁殖.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月季、紫薇、丁香、紫荆、连翘、榆叶梅等。

5.1.3地被植物的选择

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

5.1.4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1也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5.2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

5.2.1城市环城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与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并防止眩光。出人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为主,使司机有安全感。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应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5.2.2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分车绿带宽度因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1m,宽可l0m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置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以不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应栽植高度不超过70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或成枝较高的乔木。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花及草坪地被配置成高低错落有致。北方宿根花卉丰富,如孔雀草、波斯菊、二月兰等可点缀草地;秋色叶树种如紫叶李、银杏、紫叶小檗、栾树、五角枫、黄栌等可配置在分隔绿带上。

5.2.3行道树绿带的植物配置

在人行和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是为行人蔽荫、美化街道、降尘、降噪、减少污染。如今,行道树的配置已逐渐注意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大大提高环境效益。城市道路红线较窄,没有车行道隔离带的人行道绿带中,不宜配置树冠较大、易郁闭的树种,以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

5.2.4路侧绿化的植物配置

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植物配置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用地锦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绿带宽度超过lOm者,也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置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

6. 道路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6.1建设方面问题 功能设施不够齐全,整体环境质量差,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片面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视线。在环岛上,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道路建设为市政部门,绿化施工为园林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好的原因,往往给绿化工程带来施工难度。道路一经修建完成.绿化种植带的形式已基本固定。如果修路时较少考虑或不考虑绿化问题,很有可能在绿化种植带留下大量的灰土及建筑垃圾。将增加绿化施工的难度,提高绿化成本。有的道路修建时预留的绿化带狭窄.造成可绿化面积小、绿化植物简单等问题,达不到美化环境、降噪降尘的作用,使绿化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另外,为了便道美观,行道树树池被水泥盖板铺装.缩小了渗水通气面积,不利于树木生长。

6.2生态绿化方面

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道路养护的特殊要求,只重视路界内和近期的效果,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物种的逐步恢复和自然演替考虑较少,忽视了植物的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和多种植物的共生性以及物种选择所需要考虑的要素,大多数的城市道路空间,实际上使城市生态环境变得进一步“荒漠化”,不利于任何其他生命的存在,在城市道路环境景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不能将各种道路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风格形式,在体现自然与城市文化方面更显得薄弱。

城市道路的绿化主要分为车隔离带、行道树及便道绿带,由于形式较单调,应重视植物的配置及造型,不致给人以呆板的感觉。近几年来.冷季型草坪在街道绿化中大面积使用,虽然绿期增长,但因缺乏造犁植物,使道路景观显得单调.同时因为冷季型草坪的特点而加大了管护成本。道路绿化应该有遮荫、防尘、防噪声等各种作用,但有的地方忽视了绿化功能的多样性,如路边绿带自内向外的多层次植物配置,形成壮观的带状绿地.

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6.3艺术方面

设计形式单调且过于封闭。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创新,缺乏生机与活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显得道路拥挤,影响市容。“春花、夏荫、秋色、冬绿”是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总体景观效果要求。但目前中小城市在道路绿化中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春季观花乔灌木较少,秋季观叶树种较少,且彩叶树种更少,没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使得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显得不够。

7. 解决方法

7.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以植物造景手法为主,注意美学原则的体现,强调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侧重植物造型与色彩变化,在植物造型、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及平面构图方面均需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体现植物景观特色,突出简洁、开朗、自然的环境风格,强调时代感。 7.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

在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以在行驶的汽车中的观赏作为主要依据,通过植物群落、色块、色彩等有变化的重复,大小乔、灌木组团的交替来体现景观的连续性、节奏感和韵律美的整体效果。两侧绿化带种植宜为组团式,突出群体效果,特别是成片种植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景观随时间季节而变化,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引起心理共鸣,体现园林艺术空间之美和时间之美。设计应有别于一般的公园或街头绿地,植物配置切忌过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纠缠于细节,在丰富多彩中力求保持统一。 7.3选择好适宜植物

道路绿地设计要结合城市特点特色选择好适宜的园林植物,形成优美、稳定的景观。由于树形、叶形、叶色、花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种植的时候,要显出春、夏、秋、冬均有的相宜景色。 7.4体现“点“”线“”面”三大要素

整个绿化带为一个狭长的绿色走廊,运用有规律布置的模纹色块与基调片林,将道路绿带自然的分割成前景层、中景层与背景层3 个部分。这个作为分割的模纹色带便构成了平面构成中的一大要素“线”。在色带前方即绿带的前景层等距点植或自然丛植金叶女贞球、海桐球及红继木球等,强调了整个道路绿化景观的序列感,同时又形成了平面构成中“点”这一要素。在基调片林与模纹色带之间是中景层,中景层以开花及色叶小乔木为主体,其下种植白花三叶草地被,由小乔木密集种植而形成的大色块效果,体现了“面”这一构成要素。后方的基调片林和以常绿乔木为主的骨干树种即是背景层,基调树种等距阵列种植,而骨干树种则配以其他树种进行自然式种植,这就又增添了一个层次。由于点、线、面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方案均衡而富于变化,强调大色块、大线条,图案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第三篇:论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在城市建设配套建设中,景观绿地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中自然属性逐渐被减弱,在城市建设中,只有通过塑造城市景观,扩大绿地占有率,完善城市的体系。本文对现代城市建设和景观规划中绿地设计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规划设计;绿地;城市;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景观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坚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城市绿地是城市系统中唯一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成的子系统。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中,要系统性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从绿地现状和生态条件的分析着手,通过对景观绿地系统的网络布局、智能组织和空间控制进行指导,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规划,可有效提升景观绿地规划水平,为城市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二.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在现代城市中,绿地规划习惯采用控制性规划理念,重视对各区域内特有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根据地形、地貌等进行优化,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规划出各具特色的,能体现地区特点的城市绿地

系统。在现代绿地规划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在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优势的同时,更要深入开发城市中历史文化的内涵,不仅仅要重视自然山水地形地貌的整合,更要融入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特色。

2.进行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时,要在保证符合国家城市绿地规定的指标外,要合理确定绿地的类型和开发的规模。

3.对各类公园绿地要进行均衡布置,通过对公园绿地匹配成形完整的绿化体系,采用不同类型的配套,完善城市景观建设。

4.对树种进行规划时,要多重视使用乔木和灌木,同时要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价格和生态利用以及经济价值,合理提高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价值作用。

5.规划要确定近期和远期的不同规划类型,要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保护可开发以及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提高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绿地的利用率。

三.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满足的功用。

城市景观中,绿地规划是利用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地规划在设计中需要满足下列功用:

1.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城市环境。

绿地系统通过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减弱和消除作用,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和安全的要求。绿地系统可以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维持大气组成部分的平衡。同时绿地系统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尘和粉尘,固定地面上的尘土,对降低城市噪声和

改善小气候都有较好的作用。

2.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健康疗养功用。

城市绿地的增加,可以美化城市环境,中和高楼大厦等混凝土结构的生硬化映像,不仅仅可以缓解视角疲劳,更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休闲游憩娱乐场所。对城市中人群提供了健康疗养的空间,有利于城市人员归属感的建立。

3.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其基本功用是蓄水保土,通过增加绿地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这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也是其最基本的功用要求。利用绿地的蓄水保土性能,可对城市中水土容易流失的局部环境进行很好的处理和完善。

4.抗震防火,间接维系交通安全。

在城市景观中,绿地系统一般为较为空旷的空间,其地域为城市在抵抗地震和发生火灾时,提供了逃生避难的空间,部分绿地成为紧急疏散的集合场所,充分扩展了绿地的使用性能和作用。同时作为城市建设的局部作用,通过绿地的扩充,很好的弥补了交通安全存在的隐患,对交通量大、道路宽等环境不仅仅起到美化作用,对于引导行人通行和街道的走向都起到积极作用。

四.城市景观规划中绿地系统的设计

1.绿地系统要满足设计功用。

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中,绿地系统要根据其类别满足不同功用。在公园绿地,其为对公众开发,以游憩娱乐为主要功能,要兼具生态、

美化和防灾的作用;在区域性公园内,需要为市区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服务,要具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完善的设施;在居住区公园内,绿地为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其服务半径在0.5至1.0千米以内。在防护绿地中,要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的功能,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防风林等。在风景名胜区等区域要满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2.城市绿地规划应具有的特性。

城市绿地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城市中大气、地文、生物、水文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城市绿地规划要具有多要素特征。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其包括生态公园、生态保护区、城市公园、风景区以及各类绿地,其类型较多,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其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和规划。这要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要具有多类型。

绿地系统是兼顾景观、生态和社会三因素,也是其需要满足的三大基本功能,即使是随着时代变迁,仅有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总的说来,其基本功能都是要保持的。这要求城市绿地规划必须要保持多功能。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绿地系统会随着空间尺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城区、市区等区域,绿地数量、结构等都会发生

变化,这要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保持空间尺度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其具有的多元动态性,要求其他因素的配套和协助,尤其是在不同城市的交织中,绿地规划要保持持续发展,就更需要多因素协同调控。

3.城市绿地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基本目标是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进行设计时,要对地形资料、土壤资料和气象资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对区域内历史、城市发展战略、经济走向、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规划和绿地范围等社会条件要进行了解,对现有绿地的相关资料以及植物物种、绿化管理等技术经济资料要进行分析。对绿地功用进行明确,在立足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融入景观、防洪、防灾等其他功用。对绿地景观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在建设中以绿为主,保持生态优先,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兼顾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天然素材,促进自然的物能循环。在绿地景观中,融入文化氛围,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时,要突出地方性特色。在确定规划时 ,要依据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要求和规定,综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五.结束语。

城市景观规划中,绿地设计基本要求是满足城市生态完整,同时对提升城市文化和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和其他功用有积极作用,在规划中要使之满足和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上更要突显城市文化,要科学合理,在布局上要考虑充分,通过加强规划设计,促使

绿地在景观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余畅 刘悦来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街道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以上海陆家嘴中心区道路绿化调整规划设计为例[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汇刊》 istic pku cssci 2002年1期

[2] 蔡永福,沈建军,黄旭波,范丽燕,谢丽君嘉兴环城河外侧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期刊论文] 《浙江林业科技》 istic pku 2003年3期

[3] 王丹 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期刊论文] 《南北桥》 2008年8期

[4] 沈一,陈涛,shen yi,chen tao 都江堰市景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2006年2期

[5] 沈阳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学位论文]佟耕,, 2007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

[6] 蒙元地区城镇景观绿地设计研究 [学位论文]江帆鸿,, 2009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

第四篇: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摘要: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在研究城市绿地研究中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

1.前言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们对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种种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日渐凸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绿地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2,3] 。

2 城市绿地的涵义及内容

2.1 城市绿地的涵义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做的明确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城市绿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植被覆盖区域[5]。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群落演替机制、种群的竞

争机制,气候因子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格局影响因素[6],也包含经济发展实力、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性、城市形象定位等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因素影响下,城市绿地格局表现出多样性高,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由景观格局层次和植被物种组成两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此,城市绿地日益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景观生态学因能同时考虑人为与自然景观并能提供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改善的优化方法而非常适合进行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它用斑块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4个基本元素来定义生态格局,并运用景观指标来量化空间格局[7]。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自然生产力主体。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公园绿地;(2) 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

3.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描述景观结构的模型,其中以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和管理也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此外,还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关系,它主要包括残存形拼块一一岛屿、生物多样性、岛屿平衡理论以及廊道的连接功能等[8]。

3.1 景观结构

(1)斑块理论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体系示意图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 景廊道是现状和带状的生境,在景观中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管道功能;二是屏障功能,即阻滞物流,达到减轻地表侵蚀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连接功能对物种保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绿地大多是残存性生境,只有利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的陷入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将各类绿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如上海市外环线规划了宽500 m的防护绿带;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10]。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

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4)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环境,例如河流、山洞以及其

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陆地生境也是一个岛屿。城市绿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绿色岛屿,这些岛屿在生态学上称为残存性拼块[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绿色系统,在城市生境中,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达到充分保护的唯一场所[11] 。岛屿平和理论是岛屿生态学的核心,它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受到岛屿面积和相互间距离的影响很大。根据

这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且绿地的距离不宜离得太远。

3.2 景观规划中的空间格局

3.2.1 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最为第一优先考虑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五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

3.2.1 最有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在土地看、利用时应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小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地方。

4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4.1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有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格内块状绿地或其他区、防护绿带同样为走廊,或称环境资源走廊。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等绿色走廊相互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侧可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董涛控制能力。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周志翔..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4,24(9):1925-1930.

[2] Wolf K L.Ergonomics of th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Benefits.In:

C.Koilin ed.Engineering Green:Proceedings of the ll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Washington D.C.:American Forests,2003.1 10—1 15.2 Yin H W,Kong F H.Spatio—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Jina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010-3021.

[3]Tang Y.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its design.Planners,2002,1 8(10):

21-27.

[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 .中国园林,2002,18(1):23-26.

[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6]Diez J.M.and Pulliam H.R.Hierarchical analysis of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acrossenvironmental gradients.Ecology,2007,88(12):3144-3152.)

[7]尹海伟,孔繁花. 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0-3018.

[8]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

[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6.

[10]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0.12.

第五篇: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课程介绍

《城市规划原理》是景观学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建筑、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城市与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总体布局、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等。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研究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学科。因此,既需要学习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各类绿地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有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生态旅游规划》是景观学专业方向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态旅游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者及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环境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规划与生态设计。还涉及到了诸如生态旅游体验、生态旅游环境解说与教育等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对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规划的能力。

上一篇:常识科周工作计划要点下一篇:初三化学上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