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2024-05-09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精选九篇)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1

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作为两项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从原始到农业再到工业文明阶段,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相继出现,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用平衡的生态环境换取的沉重代价。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迫使人类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如“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所发出的告诫:“必须以城市居民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关于只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理念已经成为幻想。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性城市成为目前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一些科学家和相关人员正在努力地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湿地的保护。也正是一些大型的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使得近年来湿地的恢复的速度加快。对于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浩大工程,更不失为一种维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二、定义

湿地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地区广泛分布,它是“地球之肾“并与森林和海洋统称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中生存着多样的生物。

狭义上对于湿地的定义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广义上对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的地区。我国湿地面积广阔,从沿海到内陆,温带到热带地区都有湿地分布,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资源遍布祖国大地。湿地从字面上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潮湿的土地,但是一些湿地在某系季节中也普遍存在干涸的现象,湿地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其定义良多。不管说是对于湿地的定义有多少,它都包括以下的三点特征:①地表有时间性积水存在;②地表的排水性较差;③常常分布着湿生植物、沼生植物等。

三、自身价值

湿地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其中包含着众多的生态资源,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生态价值

城市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方面起到了绝佳的用处。湿地的有机土壤可以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起到蓄水和净水的作用。湿地在地势上往往处于低洼地带,在一些降雨较多的季节里面,它可以将多余的水量储蓄起来,以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在湿地这个生态系统中,其优渥的自然环境大大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2、社会价值

除了湿地资源本身的生态价值外,它还具有景观旅游的价值。湿地是一个具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其中动植物的交互关系可以模拟出一种类似大自然的景观,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长久居住于钢筋水泥的大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市湿地可以称为城市周边最美丽的地方,既美化了城市本身也美化了人们的身心。再者,湿地还具有科普教育的作用,人们可以在其中做研究也可以了解相关的生态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经济价值

正因为湿地具有净化水源的作用,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它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水资源。此外,湿地的水产品丰富,鱼类、贝类及莲蓬莲藕等产品是人类生活中必须的消耗品。

四、城市湿地的概念

城市湿地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兴名词,至今为止,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其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乡镇内。城市湿地与湿地一样,目前也存在诸多问题,并遭受着和湿地一样的破坏。对于这种湿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人类采取了诸多的措施来维护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对于国际上来说,比较广泛的Ramsar《湿地公约》当中对于湿地的定义,即是一个主要以管理作为主要目的的,及其广泛的湿地含义;在国内上比较有影响的则主要来自于佟风琴、赵魁义以及刘兴土等人所提出的有关湿地的概念,他们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对于湿地来说,构成其结构模式和状态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元素所在,即:过湿地、积水以及适生生物,并且给出了“水面深度在两米以内的,积水的周期在四个月以上的”等量化的指标。而这种定义则主要是对内陆沼泽湿地进行的定义,没有一定的普遍含义;而杨永兴则认为,对于湿地而言,其特点不同于水体,又与陆地大不相同,它主要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一种重叠空间区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则主要包括河口、水源保护区、人工池塘等水、路过度的区域,之所以没能给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则主要是由于类型的多样化特点所决定的。

五、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尊重湿地的多样性特点,对乡土物种进行保护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其地区经济和自然条件之间响度差异较大,因此应当更好的尊重湿地的多样性,加强对乡土物种进行更好的保护,首先因为乡土物种能够更好的适应某一区域的环境特点;其次乡土物种的多样性能够进一步促进湿地的保护。

2、构建良好的湿地保护策略

首先能够更好的确定湿地自然保护区;其次是更好的建设城市的湿地公园。在现今,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规模上都有所增大,并且自然元素也在不断的减少,因此应当在自然环境以及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对湿地面积进行更为长久的保护。

3、将湿地保护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对于城市湿地而言,良好的湿地环境能够更好的环节城市环境的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的平衡,并且能够更好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这里主要以人口老龄化为例,大多数的人都会与自然、植物和动物更好的接触,这时候应当更好的将其作为对湿地进行保护的积极因素。相反而言,环境整洁优美,使市民分享到湿地保护利益的城市湿地,有助于寄发他们保护湿地热情,促进湿地的持续保护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要:湿地公园景观主要存在城市之内的湿地,其主要特点与其他区域的湿地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其所表现的特征收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湿地面积逐渐缩小且功能性也在不断退化,因此本文对湿地公园景观保护进行研究,更好的为保护城市湿地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永莉,许大为,王瑞兰.浅析自然湿地景观设计框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04).

[2]杨晓燕.从生态城市论看城市公园建设的必要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02).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2

关键词:生态视角;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以至于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则需要积极采取对策,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问题。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新兴内容,它实现了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压力,同时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建设中,我们需要充分明确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效益以及它的建设对于城市环境的功能价值。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我们该进行怎样的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一、城市湿地公园

(一)基本简介

城市湿地公园,是作为一种城市绿地,适合开发为公园的一种湿地类型,能够供人们观赏、游览,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对湿地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分区为重点保护区,开展各种科学研究与湿地保护活动;湿地展示区,主要在于展示湿地的生态系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展现湿地的魅力风采;游览活动区,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设立各种娱乐和基础设施,供游客休憩玩乐;管理服务区,主要为了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减少对湿地的破坏。

(二)功能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湿地是我国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湿地为城市提供水资源,影响城市的局部小气候,为城市带来降水,有利于清新空气,保护环境;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具备适宜的气候环境,广大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是动物生长的乐园。

传播文化、提供休憩的功能:城市湿地公园,以城市文化为载体,有利于传播优秀的文化,展现城市的魅力风采;湿地公园,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有利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公园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游乐基础设施,便于人们休闲放松,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是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将城市湿地开发为城市公园,将生态保护与观光旅游相互结合,在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湿地公园的各种游乐设施与独特的风光景观,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前往,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一)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首先,一个城市的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要以人文历史为主导,体现该城市的历史特征,融人地方的文化传统,展现景观的精神特质。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示城市自然而然,原生态的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如著名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景点设计与规划上,充分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独特而富有韵味,其中的洪园景点,展现五常水乡文化,洪氏文化的内在涵义;文化景点的设计要重在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特产,如西溪小花篮,西溪米酒,还有越剧,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表演,要保护和修缮历史文物遗迹,发扬名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文化形式,构建城市生态文化。文化,就如同一个城市的内在灵魂,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精气神。经济快速发展,如果城市景观的设计,只是重在体现高端、奢侈,那么景观难免就会显得空洞,没有韵味,就如同身着华丽,但眼神空洞的女子一般,不会真正吸引到别人。因此,城市湿地公园在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时,我们要融入城市本身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在设计时要不断创新形式,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

(二)践行绿色理念

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中践行绿色理念,实现绿色建筑,绿色景观,绿色交通的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节水节能生态,使用无污染材料,减少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三堤景观,福堤、绿堤、寿堤,木制建筑,生态又环保;其中著名的十景,设计绿色环保,富有意境,“火柿映波”,一望无际的柿林,点点橘黄的柿子,为西溪秋色装点了风采,绿色自然的景观,给人宁静安逸的感觉,践行了绿色环保,而又不失风采;“高庄宸迹”,由高庄,竹窗,书屋,桐荫堂蕉园诗社等建筑组成,绿色低调,又不失雅致。在景观设计中,设计绿色的出行方式,采用摇橹船的方式,独特新颖,节能减排,降低能耗。配置植物景观,根据城市地域特色,进行适当选择,配置什么样的植物、密林、地被、绿篱、草坪或者花镜等等,选择不同的颜色搭配,实现植被形状的多样构造,植物景观的设计有利于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改善城市空气,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了地表径流,实现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建设。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性

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本身,实现人与景物的和谐统一。在公园场所的设计中,要更加注重环境的宜人性以及人对环境场所的需求性,不能过度追求形象外表的美丽奢华而忽视景观所具有的实用性,诸如休息桌椅的设计,在设计方面我们要满足人本身的需求,例如老人,儿童等对于桌椅的需求。在景观的设计中添加一些细小的细节,方便社会各个群体,于细微之处关怀他人,获得人们的满意与赞誉。在设计中充分展现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设计的人情味,满足人们对生理、安全、交往与归属的需求。城市湿地公园的构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方便人们之间情感交流,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四)体现美学理念

美,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文化景观的设计也重在展示景物的美感。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我们要着重展示景物的形式美、生态美、意境美,在景物设计中,注重形式,景物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采用多彩的颜色组合,重在体现景物的形式美;湿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的神来之作,我们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让人类能够实现诗意的栖居,维护与实现生态的内在平衡与统一,保护湿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悟生态美;在设计中充分展现意境,通过植物,建筑等的设计,营造唯美浪漫的氛围,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气息。美的景观让人舒适,给人以视觉的盛宴。

(五)展现高新科技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景观的设计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体现科学理念。运用科学技术,对城市湿地进行生态保护,进行科学研究。对文化景观的布置排列,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们的基本需求。例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了保护湿地,在工程建设中摒弃了生硬的石坎,采用了柳树桩的新兴护坎,运用科学技术,地面铺装透水性的材料,有利于水分的保存。总之,新兴科技的使用,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完善建造。

(六)不断实现创新

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要树立创新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设计出独特新颖的文化景观,避免一味的复制抄袭。如香港湿地公园,引进独有的香港斗鱼,香港湍蛙,在访客中心设置大型展馆,有影音剧场,展现现代化气息;设置电脑互动游戏“湿地直播室”,吸引广大游客参与,在休闲娱乐之中传播环保知识,方式新颖独特。香港湿地公园荣获多种荣誉,关键在于创新理念,在访客中心的建筑时引入多种环保理念。

三、结语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3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 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 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 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 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 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 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 地势东高西低, 整体向太湖倾斜, 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 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 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 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 1 月最冷, 平均气温3.3℃, 7 月最热, 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 降水集中在4~9 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 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 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 植物造景

4.2.1 入口广场种植区。位于入口广场区域, 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 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片植山桃、山杏, 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 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 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 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 湿地净化种植区。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 通过水位设计, 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 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 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 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 营造混交林群落, 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 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 滨湖景观种植带。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 采用减法方式, 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 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营造池杉树岛, 丰富植物多样性, 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 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 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 台地种植区。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 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 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 形成坡地茶田, 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 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 植被恢复区。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 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 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 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 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 结合场地设计, 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 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 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 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摘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4

面对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在上世纪初,规划设计师们手中的工具只有纸质图纸和实体模型,其后,AutoCAD带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革新,让规划设计师不再依赖手绘而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精准画出设计图纸。2000年后,SketchUp因其能够直接表达规划设计师的创意、并很好地满足与客户交流的需要,加之简单易用,而成为普遍使用的、面向设计方案创作的三维方案推敲设计工具。

近年来,Rhinoceros(三维建摸软件,简称RH)和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插件,简称GH)的结合又将设计从简单的模型推敲提升到参数化设计进程,明显提高了规划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以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本案例展示了最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在湿地生境改善规划设计方面的运用特点。

气候条件的数据分析

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是景观设计必要的前期准备,以便更加有目的地规划与设计,尤其对于小环境的营造和建筑的舒适度保障至关重要。

按惯例,设计师能够通过网络的搜索或者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获得基本的当地气候特点的描述,例如富锦湿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2.8℃左右。春季风大雨少,夏季温湿多雨,降雨集中,秋季降温急骤,温差较大,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2℃,一月份平均气温-20.4℃……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逐时气象资料用于设计的分析。我们从专门网站上 (如http://appsl.eere.energy.gov)获得相关气象资料,在进行气象资料数据格式的转换后,我们可以利用Weather Tool获得很多精细的气象数据分析,从而为规划设计师带来更准确的设计依据,并将传统的定向和推测转变为定量和准确的分析,最终设计的结果也会更加科学。首先,通过Weather Tool得到温度、辐射、风速、风向等年变化值,Weather Tool便会据此为设计区域计算出太阳辐射最佳朝向,接着规划设计师可使用EnergyPlus、Ecotect等生态分析软件进一步处理建筑部分的热环境分析。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到富锦湿地各月温度及最冷月2月1日太阳直射辐射强度、相对湿度、太阳散射辐射强度、风速和云量的数据(如图1)。而焓湿图(如图2)则是Weather Tool根据以上数据给出的热环境策略,包括被动式太阳能采暖、高热能材料、夜间通风、自然通风、直接蒸发降温和间接蒸发降温等,设计们便可以此作为设计建筑热环境的参考。

营建丰富的生物环境

调整生境需要从宏观尺度上调整大地形,例如对重要湿地景观的保护,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对设计区域地形水体进行调整,限制过度生长水生植物的空间,打开明水面,这就需要先进行地形设计,并且保证不同水位的营建。

本案地形设计所使用的工具是AutoCADCivil 3D,并结合ARC GIS处理不同生境的营建(如图3)。Civil土木工程软件支持交通运输、土地开发、水资源工程项目的土木工程师、绘图人员、设计师与技术人员更加高效地工作。在城市尺度设计中Civil与GIS的结合也具有优秀的表现,地理空间分析,数据的CAD编辑与直接数据访问,支持GPS机器控制,勘测数据库等。

在进行土地调整时,根据上文提到的区域地理信息,可得到一个粗略的等高线底图,以及用GPS定位的服务设施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鸟类栖息的特点,进行等高线调整设计,同时保证土方的平衡,就地消化、减少运输距离。

现状地形高程与水位关系相对比较单一,限制了植物生长的生境条件,在地形恢复与重塑的过程中,增加过度层的生境区域,扩大水深0米~0.3米~0.5米~1米的生境范围,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而生态岛的设计,是为湿地鸟类提供栖息的有利场所,设计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距人为活动区域一定距离,根据活动影响程度,赋予不同距离值。 ②距离明水面有450米飞翔距离。 ③生态岛具有一定的陆地生境,并依据水深程度的不同,设置有多个梯度,丰富生境,提供不同生境需求。④控制0.0米~0.5米潜水区域的逃生路径。(如图4、5、6)

建筑的参数化设计策略

建筑设计是整个设计的深入阶段,从宏观分析规划转为人体比例尺度的设计范围,目标是在湿地上适量地铺设供游人使用的木栈道、观景平台和观鸟屋等游憩设施。如果说计算机综合辅助设计技术在宏观区域地形规划阶段无法称得上是大显神通,那么在微观建筑设计阶段,其智能、精准和便捷的参数化能力必定会引起一片掌声。

为了说明这一点,先回顾一下按惯例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常使用的设计方法:一是手绘,二是结合AutoCAD的二维设计方法,然后导入MAYA、3DSMax或者Google Sketch UP等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推敲和修改。传统方法的弊端是显然易见的,例如不能在各个视点推敲方案,不宜把握设计的比例尺度等缺陷,而对于非线性的设计更是无能为力了。

当RH和GH相遇,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本案设计观鸟屋就尝试了此法:由诸多参数模块按照设计和建构逻辑建立起来的模型(如图7、8、9),设计师可以在GH中实时调整参数,方便更改设计方案。例如,当发现观鸟屋的面宽、进深、柱高、柱径和梁高等需要调整时,只需在GH的参数模块下更改数据,RH的三维模型会同时进行实时更新。这样一来,就减轻了设计师大量重复性的建模工作,使其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方案的推敲上。 另一方面,观鸟屋主要架构是由GH+RH完成的,部分细节如窗体、墙体和其他小构建在RH中继续完成。

当然,该设计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任务都放在GH中参数化构建,而是根据设计推敲的便利性,将GH参数化建模与RH中手工建模相结合,会加快设计模型建构的速度和提高后期调整的便利性。同时,对于观鸟屋的位置,并不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选定的,需要根据未来湿地恢复的情况,确定鸟类主要栖息的位置,进而再确定选址。

施工过程中设计的调整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只有到施工完成时整个设计流程才算基本结束。众所周知,在施工过程中,规划设计师们常常会碰到设计之初未曾预料的很多问题。本案的施工时间在3、4月间,黑龙江此时的室外气温大多在-10℃以下,虽然避免了夏季淤泥多、不宜施工的困难,但因为冬季水体结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施工难度,所以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将重点放置在明水面的拓展和船道的开挖上,并将土方就近平摊处理。

在寒冷的东北,冬季在冰层上放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放线处理采用GPS定位的方式,在设计区域定位后用铁钎子绑住带有颜色的旗子,然后用推土机沿旗子的方向铲出设计的控制等高线。等高线的控制主要为常水位线和芦苇生长控制线,以便减小施工的难度并控制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与设计师会根据所碰到的困难探讨新的方案,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恢复中的湿地

富锦湿地于2005年推毁围堰,实施关闸憋水工程,退耕还湿,逐步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标准,实施了二期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附属设施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

但园区内湿地植物群落单一,鸟类种群稀少,为拓展多种湿地生境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营造鸟类理想栖息环境,本案提出建设“生态保护恢复区”方案。工程实施后,湿地公园水深变得深浅不一,出现了12个若隐若现的小岛。当天气转暖、候鸟迁徙之际,湿地公园就成了鸟儿的天堂。对湿地水深变化进行控制,有利于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和不同种类鸟类的栖息。经过近半年的观察、记录,得知芦苇、狭叶慈姑等数量增加,鸟类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种类也增加了十余种,例如观察到丹顶鹤6只,白枕鹤2只,斑嘴鸭、花脸鸭、红嘴鸥、黑翅长脚鹬若干等。更令人惊喜的是,往年监测到白额雁、鸿雁等只在此迁徙不做停留,而2010年10月中旬,上千只不同种类的雁在园区停栖。

(包瑞清系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周永青系黑龙江省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员)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5

从古至今,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人类城市的首选地址。亲水,近水是人类的天性,水域培育和滋养了人类的文明。作为独具吸引力的景观载体和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载体的城市滨水空间正在成为全世界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因此,对城市的滨水景观进行评价,旨在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区域的概况

1.1 西安灞河的历史文化概况

灞河是中国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在高陵县汇入渭河,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全长92.6 km,流域面积2 577 km2,比降为12.3‰,主要支流有清河、辋峪河、浐河。当地也盛产柳树,当地的柳树也被称灞柳,古人折柳送别倾洒墨水,每年三月柳絮漫空飞扬,何其美哉,灞柳身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1.2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概况

公园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 km,总面积6.75 km2,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 km,总面积达2.45 km2,形成湿地面积1 980亩,绿化面积1 650亩。景观结构包括一河两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观,两岸是指左右岸绿化景观,三段指以花荡为主体的湿草景观区、以河心岛为主体的亲水体验区、以柳园飞雪、生态荷塘为主体的湿地景观区。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旨在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同时复苏和弘扬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从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风雪胜景的自然画卷,使之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公园一期已于2012年6月7日向群众免费开放,为此次评价分析的研究范围(见图1)。

2 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特定的指标,比照统一的标准,采用规定的方法,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1]。在设计领域中,评价标准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近年来,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客观准确的对其进行评价也随之更加复杂。这种复杂的评价研究很难客观化,准确化,具备模糊性。针对这样的模糊性,为了使结果尽量客观,笔者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过程中权重数据的获得,需要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解决。层次分析法能有效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定量的方式处理不易度量的问题,从而量化决策过程。因此,此次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配合模糊数学法对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进行评价分析。

3 评价因子的确定

3.1 评价因子的选择

滨水区景观的影响因素包含众多,对其的评价属于一个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其中每个影响因素对滨水景观的总体影响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包含的,而有些则是相互矛盾的。笔者咨询了规划,景观,生态,建筑等领域的专家,并且根据滨水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人文、自然生态和人工物质,同时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总结得出影响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的主要因素:

1)岸线形态,不同的岸线形态会形成不同的滨水景观。选择岸线形态时,应考虑与实际的功能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地段以及使用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驳岸设计。

2)视域宽广度,视域开阔的滨水区有良好的观水视线,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成为游人和市民喜好的休闲空间。

3)亲水设施,优秀的亲水设施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激发人们本身的亲水性,在水边休息,享受水声水景,使人们心情愉悦。

4)人文景观,通过人文景观的建设可以充实滨水景观的环境,创造出多元化、个性化、地域化的滨水景观。

5)景观植被,植被是景观表达的重要元素,同时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滨水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2 建立因素集

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集合,即为因素集,用U表示。U={u1,u2,u3,…,um},其中u代表第i个影响因素,m是因素总数。其中因素集中的所有因素均具有模糊性。

则:因素集U={岸线形态,视域宽广度,亲水设施,人文景观,景观植被}。

3.3 建立权重集

因为每个因素对于总体评价的影响程度都是不同的,于是对于每个因素u都赋予一个相应的权数a。

一般a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

由各个权重a组成的集合A={a1,a2,a3,…,am}即为权重集,权重集是一个模糊集。为更加清楚的表示权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权重集也可以表示为:

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时,对评价影响越大的因素,其权重就越大。此处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计算。根据各个因素对总体评价的影响程度,参照参考文献中计算所得的结果,给出上述五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集:A={0.25,0.20,0.30,0.11,0.14},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权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权重集可以表示为:

4 数学模型的计算

4.1 建立评价集

评价参与者评价影响因素得出的各种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为评价集,用V表示:V={v1,v2,v3,…,vn}(vi为第i个评价结果;n为评价结果的总数)。在对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的评价中,采用V={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这五个级别。评价结果就是从评价集V中得出一个最合理情况。

4.2 单因素的模糊评价

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为136份。为群众对第i个因素评价结果;N为回收有效问卷数)。

单独对一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评价对象对应评价集中的隶属度,即为单因素模糊评价。例如评价因素集中的第i个因素ui,对应评价集中第j个元素vi的隶属度为rij。则单因素评价集各个单因素评价集为行组成的模糊矩阵R即为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根据调查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则组成的单因素评价矩阵:

4.3 综合评价

由于每个因素对总体评价的影响程度都各不相同,因此总体的评价结果需要做模糊矩阵运算,即:B(总评价结果)=A(权重集)×R(因素模糊评价矩阵)。代入数据计算:

将数据归一化之后得出B=(0.20,0.45,0.21,0.09,0.05)。根据总体评价的数据结果,以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比较满意”。

5 结语

根据评价结果,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基本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公园的岸线形态主要以生态驳岸为主,岸线连续多变,形成了良好的空间效果,在满足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改善了滨水区景观,恢复了灞河的生态平衡。园区的视域宽广开阔,增强了水面的共享性,充分利用了水域空间的景观资源。园内的亲水设施主要设置了亲水平台和亲水步道,其中亲水步道较为成功,沿河小径和亲水石滩可以近距离的接近灞水,湿地,观赏水生植物,与水禽嬉戏。而亲水平台体量偏大,难以给人亲切感,平台距离水面较高,难以让人与水接触,形式也较为单一,缺少变化。公园的人文景观建设以“灞桥、灞柳、灞河”闻名的灞河文化,体现自然乡土风情,集中展现桥文化、柳文化、河文化。形成了多元化、个性化、地域化的滨水景观。公园建设以原生态为基础,利用原有生态环境,以保护、治理为主,重构为辅,对环境进行了科学保护和修整,保留了原有乡土植物,增添了适合在灞河生长的植物。这些新增植物有些长势不佳,没有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还需要注意以后的养护管理。

本文采用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将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较为客观准确的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并且总结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应改进之处,为今后灞河区域滨水景观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以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为例,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并且运用此模型对公园一期建成开放部分的滨水区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滨水区景观设计及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滨水景观,景观评价,模糊数学

参考文献

[1]乔文黎.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研究 篇6

城市公园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是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之一, 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调节城市江河流量, 防旱防涝;补充城市地下水, 提供城市水源;调节城市空气组分, 净化空气;净化城市河流污水;调节城市小气候, 维护城市生存环境;美化城市景观, 提供旅游资源;教育与科研价值;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为城市提供湿地产品等, 而目前城市公园湿地的保护状况却并不乐观, 急需系统的湿地规划理论作指导。因此, 本文对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1 提升城市湿地系统的保护质量

城市公园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城市中保存较好的城市湿地, 与江、河等大型线性水系湿地相比, 具有较为独立, 便于单独管理的优势。

城市湿地系统需要系统的加以保护, 首先就应该从基础相对较好的湿地资源入手, 以改善、巩固乃至加强现有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就是从保护条件较好的城市公园湿地入手, 为城市湿地系统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争取以点 (公园湿地) 带线 (江、河等线性湿地) , 再由线及面 (城市湿地系统) , 提升城市湿地系统的整体保护质量。

1.2 促进城市公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迅速, 建设量大, 厂对资源的开发量也很大,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湿地资源需求的矛盾也正在不断升级, 各式各样的湿地利用实践逐渐增多,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实践的指导, 同时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开发过度或保护不善, 城市公园湿地正面临着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丧失, 景观质量严重下降等多种问题, 采取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迫在眉睫。但是另一方面, 为了人类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味的禁止建设的保护是不现实的, 人类生存的需求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何更加理性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当前公园湿地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旨在探索一套系统、合理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手段, 对目前的公园湿地开发予以规范和指导, 使公园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能够更好的结合, 使得城市公园湿地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1.3 加大湿地宣传的力度

近几年“湿地”一词在各媒体上的出现率的确很高, 但是常常是与一些大型保护区、景区联系在一起, 这导致人们只记住了这些保护区、景区的名字, “湿地”对于他们来说仍然还是一个理解不了的抽象概念。事实上, 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偏差。在过去较长时间内人们对湿地一直缺少科学系统的认识, 一方面这与社会的宜传不力有关, 另一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实例进行引导, 以至于人们对身边的湿地不闻不问、态度冷漠。研究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 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公园湿地的实践, 并用公示和成果展示的手段向人们宣传湿地, 指导并控制最终的建设成果给人们以亲身感受。

1.4 延续城市文化的特色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 不同城市里的湿地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全国各地的们从古代就开始依靠湿地进行生产、生活, 在这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特色名产, 例如杭州的大闸蟹、武汉的武昌鱼、岳阳的洞庭湖莲藕、河北白洋淀的苇席等, 除此之外还围绕着湿地产生了一大批民俗活动, 如赛龙舟、水上抢鸭等, 逐渐这些己经成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和习俗, 融入了地方的文化当中。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逐渐己与湿地脱离, 一些原有与湿地相关的特产、民俗正逐渐没落, 这也正是城市文化特色缺失的原因之一。研究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 就能保护城市湿地, 保护湿地文化的载体, 延续城市文化的特色。

1.5 增强公园的社会服务职能

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具有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宜传等职能, 在公园的建设方面, 重点突出在景观建设上, 但是多年以来很多公园的投入费用产出率却很低, 大多数公园处于亏损状态, 必须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才能继续维持, 公园建设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状况。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将会给公园带来新的主题, 不仅为公园增添了湿地教育与宜传的职能, 丰富了公园的休闲、娱乐内容, 更重要的是将让公园湿地为社会提供多种湿地产品, 随着人工湿地技术的引入, 公园甚至可以为社会分担雨污水处理的压力, 公园的社会服务职能会因此得到增强。

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理论研究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本质上是以保护公园湿地为目的的一种专项生态规划。对它的研究首先要从基础的生态规划入手。对于生态规划,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 (Ian L.McHarg) 在1969年出版的《顺其自然的设计》 (Design with Nature) 一书中提出的以“设计遵从自然”为主题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他认为规划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而不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 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考虑所有的“生态决定因素”、确定可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最适宜的地段。这种生态规划方法应用范围很广, 是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协调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有力工具, 也是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很好的借鉴方法。

2.1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的三步骤

(1) 生态因子的调查。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湿地、使公园建设更好地和自然相和谐而不破坏环境。通过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首先了解规划区内与湿地有关的各种因素, 如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地质、地理及社会和文化等“生态决定因素”。

(2) 生态因子的分析和综合。将各生态因子分级 (一般分成2到4级) , 在相同比例的图上以同一种颜色 (由浅到深的层次) 表示, 形成包括坡度图、土壤类型图、易冲蚀程度图、野生动植物图、游憩价值图等在内的单因子图, 叠加形成复合图。

(3) 土地适宜性分析.由单因子图叠加形成的综合图可以区分出具有不同生态意义的地块, 每一地块都暗示最佳的土地利用。有的地块生态上极为敏感、景观独特, 宜保持原貌而成为特殊的保护区:有的生态敏感性较低、植被意义不大又有适合开发的地块, 可以进行如工业区、商业区的开发。

2.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局限

从以上三个步骤可以看出麦克哈格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的核心就是土地适宜度的生态方法分析。相对于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 即是寻求由公园湿地的水文地理、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湿地对某种使用固有的适宜性, 从而给出处于不同位置的湿地的最佳保护、利用方向。但是城市公园是一个非“自给自足”的开放系统, 其承载旅游量是有一个度量范围的。另外, 城市公园湿地存在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大支持能力问题, 即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不降低环境质量的问题, 这是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没考虑到的。

3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的程序及成果要求

3.1 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地位与制定依据

我国自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相继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与《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逐渐提高了对湿地资源保护的认识。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湿地规划的具体编制条例, 但是全国各地的湿地保护工作已经渐入正轨, 初步形成了全国-省域-地方-城市等四个层次的湿地保护规划的框架。

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用地性质分类当中并不能找到代表湿地的专有项, 它被包含在城市绿地、水域与单位内水域之中。城市公园湿地在城市公园绿地的范围内, 由于它特有的过渡带生态特性, 把它纳入到公园的绿地系统规划困难很大。

随着城市湿地的作用逐渐为社会所认识, 人们对城市湿地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 城市湿地的研究与规划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城市湿地保护规划大有成为城市专项规划的趋势。

3.2 规划程序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详细规划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针对不同情况的城市公园湿地, 规划的程序略有差别, 但总体趋势一致。

(1) 接受任务。在接受任务之时, 必须明确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重点, 即城市公园湿地的重点功能, 如湿地功能宣传、湿地景观展示、湿地恢复、生物保护与展示、湿地游览等, 明确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重点, 有助于更好的确定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2) 湿地现状调研阶段。规划设计首先要了解对象的情况,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也不例外, 对公园湿地现状的调查是下一步规划研究的基础。此外, 湿地现状调查需要专业性、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不应受任务委托方主观的影响。因此, 在确定调研小组时除城市规划人员外, 还应具备有丰富经验的生态环境、湿地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 增加多层次的智力投入。在这个阶段, 主要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地考察和资料的归纳总结等内容。

(3) 研究前期准备。由于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合理, 规划的目的与对象也十分明确, 在规划的前期, 为了确定湿地保护规划的工作方向, 调研小组应先根据项目湿地现状做出湿地可行性分析, 对于不可能实现的工作目标应主动放弃, 以免带来建设后更大的损失;对难以实现的工作目标, 应在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考虑、调整。此外, 在大量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项目中湿地现存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指导。

(4) 规划研究阶段。规划研究阶段是对城市公园湿地规划的编制与研究阶段, 在研究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规划理论与适用的技术方法, 提取适用的成功案例先进经验, 对湿地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此外, 还应注意该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为其他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与控制。由于大多规划都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 在规划研究中要体现出动态规划的特点, 依照各个湿地项目的实施难度与阶段可行性, 指明各规划项目的实行的次序, 做到对城市公园湿地分期、分批依次保护与开发。

(5) 提交成果与验收阶段。在研究阶段之后, 进入提交成果与验收阶段, 该阶段是把上一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交被选方案成果。成果提出后要组织各方专家评审与论证, 为规划方案提出意见, 意见反馈后, 方案修改通过专家评审后进入公示阶段, 公众意见反馈后进行最终的方案修改才能审批定案。

3.3 成果要求

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湿地现状调研报告等文本, 以及湿地适用性分析图、湿地分区规划图、水流水质控制规划图、湿地恢复规划图、湿地恢复规划图、湿地开发规划图等图件。

规划文本基本上是依照各项湿地保护目标提出的规定性法规文件。规划说明书则是整个规划研究工作的全面介绍。各项设计图纸内容除了包括主图外, 还包括一些配套的技术说明图、设计表现图与景观示意图等。

规划成果的深度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 编制目的是划定公园内各类湿地的范围并提出控制性的要求与专业性、技术性的建议,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为研究对象, 深度探讨了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的必要性、相关土地规划理论及保护规划的程序、成果要求等一系列内容,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参考文献

[1]季中.中国古代湿地研究及其历史贡献和意义[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04~107.

[2]单之.湿地是诗地[M].中国国家地理, 2004 (7) :10.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7

(一)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不同的国家和专业组织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 目前全球广泛引用的是1971年签订的《湿地公约》中第1.1条款, 关于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短暂之静水、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1]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又被称为“生命之源”。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建设区范围内预留出一片湿地区域, 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 是城市内部的湿地公园。

(二) 湿地公园的作用

在生态方面, 湿地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滋养濒危物种, 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通过植物枝叶对噪音的吸收和屏蔽作用达到隔音降噪的效果, 而湿地中的植物和水体能够净化空气和杀菌消毒。[2]在水文价值方面, 湿地能够起到防洪减灾、护堤防风、涵养水体、改善水质、补充地下水, 为市民提供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在城市建设方面, 湿地通过独特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气候, 缓解热岛效应;通过湿地的组成成分为人们带来多种多样的产值, 如木材、药材、水果、鱼虾、肉食、粮食等等, 还能进行电能、光能和风能之间的能量转换;而具备优美景观特质的湿地尤为城市带来了娱乐、休闲、观光和旅游方面的场地。[3]

二、杭州西溪湿地生态公园自然景观的融合分析

(一)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公园简介

杭州西溪湿地占地面积16.15km, 其核心区域是占地11.15km的沼泽地, 是国家A级景区, 也是中国少有的城市内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

(二) 自然景观

园区内沙丘绵蜿蜒起伏, 湖泊波光潋滟, 水杉婆娑起舞, 苇海草丛荡漾, 草原碧波万顷。目前公园植物品种188种。常年鸟类10余种, 形成种群。这里还是杭州市园林科研所水生植物引种和栽植的试验基地。

(1) 以丹顶鹤为主的湿地珍禽景观。 (2) 主要品种有枫杨、河柳、柿、早竹、桑、构、白榆、榔榆香樟, 河滩上繁殖芦苇。 (3) 以沙滩泳浴为主的民俗景观。 (4) 以杭州烧烤园区为主的民俗景观。 (5) 以杭州古建筑为主的历史以及景观。

杭州西溪湿地充分发挥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搏的多种功能, 还作为生态缓解区, 补偿因天水围的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 并且成为缓冲地带, 分隔天水围与后海湾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和东北面的米埔沼泽区。湿地改善局域环境, 调节小气候, 因地制宜, 整石理水, 还原自然美景, 创造虽有人造宛若天开的景观,

三、西溪公园设计的不足与改进

(一) 不足之处

沿河道现有空间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统一的系统;多以硬质滨水岸线结合自然绿化为主, 滨河各段主题不明确, 自身吸引力不够;滨河绿地缺乏交通出入口, 滨河道路体系联系较差, 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 可达性较差。

(1) 虽然西溪湿地水文被评为国家二级水质, 但是随着杭州重工业的兴建, 西溪湿地也在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中受到污染排放。 (2) 公园对湿地景观的教育管理不足。尽管杭州是中国第三大教育之都, 然而西溪公园并没有在湿地公园教育培养上下过多的功夫。 (3) 虽然西溪湿地水域面积很大, 但是园内并没有利用这一优势开展相关的水景景观。

(二) 改进方案

西溪公园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部分指出, 西溪公园周边多为二类居民用地, 及部分商业金融用地, 湿地公园内出了公园及街头绿地外, 在公园南部还规划了东南污水处理场和环卫设施用地。

(1) 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 修复破坏的水系统, 同时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 并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和材料, 建成后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 而是让自然做工, 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 保护城市生态景观。 (2) 可以建立相关的体验式湿地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主题和湿地这一媒介, 来传达给参观者关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信息, 整个湿地公园涉野生动物模型展览、仿真湿地场景和娱乐教育等设施。将环保问题作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3) 结合水网交织打造水文景观。通过设置亲水平台、喷泉水景、水生植物景观台、小桥、汀步、水榭等园林小品来创造出适宜的水文景观。

四、结论

作为杭州城市景观重要组成的西溪景观, 未来将被打造成为集生态、知识、生活商务于一体的创智生态城, 为杭州人民创造生动轻松的崭新城市环境。西溪湿地公园的打造将成为拉动杭州城市向南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是西溪湿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西溪湿地生态修复、净化水质、湖岸景观、人文效应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湿地为主的建设性公园, 它通过特有的植物配置和自然景观的营造发挥湿地的功能与效益。随着城市景观建设脚步的加快, 属于城市的规划氛围之内的湿地公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景观建设的不足,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生态公园为研究对象, 初步分析了湿地公园在自然景观方面的融合程度, 为以后的湿地景观建设提供相关的依据。

关键词:湿地公园,自然景观,融合,分析

参考文献

[1]严军.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与应用研究[J].景观设计, 2008.

[2]郁廷栋, 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 2011 (08) .

[3]员百江.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 2011 (13) .

浅谈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设计 篇8

今年五月起正式实施由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可见对于湿地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湿地景观环境可以改善周边的气候环境, 对生态系统进行一定范围的保护和调节。譬如湿地中出现的大面积的水域和植被环境, 可以进行吸尘、降低噪音、调节环境湿度等等, 都从多方面改善环境, 提升环境的舒适程度。湿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其中众多物种的共生构成了一个生态环境结构, 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众多的资源, 形成强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们要以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依托, 充分利用和挖掘湿地的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 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和设计的代表, 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和其他的水景公园有着质的区别,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主要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性的保护以及对其基本功能的展示, 注重对于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宣传以及对湿地文化价值属性的传承。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区别于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面是在于利用这一城市中的景观场所, 对其中游玩的人群普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以及对其中物种多样性的认知, 来推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这一空间类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不单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市公园和其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待, 对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更加被值得重视。要根据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身条件, 诸如大面积的水体、绿化等等内容, 进一步的发挥其在整体城市中的生态作用, 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让我们这个“地球之肾”更好了为我们的家园“排毒清肺”, 找回湿地日益消失的功能, 找回被打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中, 在不断满足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 其空间也会对人们的视觉、情感、精神、文化方面有着相关的影响。设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第一位的, 一个怡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环境会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好的享受, 使得人们愿意进入其中去领略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在一个能够留的住人的空间环境中, 设计师还需要让使用者在其中有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鸣, 可以在公园中找到湿地文化的发展的延续。环境对人的激励是通过调动人的内在动力, 发挥人的创造潜能, 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实现的, 它能增强人的自信心, 显示自我的价值, 得到社会的承认, 理想的环境是能启发人心灵的。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为指导思想, 要形成的空间应该是集合多种自然空间, 聚集多样的动物及植物种类群落, 加强整体性, 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自然祥和、生机盎然的综合性空间类型。整个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中, 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设计是整个规划的重点, 如何恢复整个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性是首要任务, 其次就是怎样继续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发育, 加强并提升各个物种的多样性, 实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自然化。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整体质量以及对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核心任务。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设计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 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 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此同时,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解决各种用地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日益加剧的问题, 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 建立一个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 也是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也会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根据人类文化的发展, 长久以来, 具有得天独厚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湿地环境, 一直都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 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文明中, 湿地也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水体在环境的美化方面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丰富物种也在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应, 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相关的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的科研, 并且通过实物的认知带来科普教育。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 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目标是在于怎样将湿地的治理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设计初期应该先开展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 要从多方面入手, 如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地下水位以及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等地下情况, 还有相关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习性, 各类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为后续的由表及里设计做准备工作。“水”这一概念是规划设计的主题, 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 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 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水生态环境是与湿地有着密切联系的, 水是湿地环境与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相连接的纽带, 是决定湿地属性的重要元素, 是水文生态环境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湿地自身也是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 如果没有良好的水文环境, 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湿地环境, 也不会形成环境宜人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对湿地进行保护也是保护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保护城市湿地环境的有力措施。湿地环境的破坏, 将直接影响着水文生态环境, 水文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会造成湿地的不健康发展,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健康的湿地环境和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也是反映出对湿地环境和水文生态系统的基本保护与正确发展。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 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 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 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 无论其状态如何, 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 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 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规划一般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 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 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第二,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 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 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 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第三,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 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 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第四, 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 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 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 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第五、土壤结构对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 植物生长困难, 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 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 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 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 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第六、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护岸生态设计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 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 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 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 另一方面, 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摘要:城市湿地景观公园设计是为了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 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其设计的相关内容, 旨在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 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生态

参考文献

[1]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5.

[2]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3]催保山.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4]但新球, 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12.

大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初探 篇9

1 区位地理

大庆市是黑龙江西部的中心城市, 市域面积22 161 km2, 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大庆市湖泊型湿地资源丰富, 被誉为“天然百湖之城”, 市域内共有湖泊228个, 市区内各类湖泊泡沼154个, 城市湿地公园4个。

2 大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现状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与普通的城市公园的植物造景不同, 由于湿地到陆地的自然过渡而形成水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演替, 而使其植物景观营造的内容更加丰富。植物群落既要保证良好的观赏效果, 又要满足湿地生态功能上的要求, 保持物种多样性, 为湿地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同时还要起到生态防护的作用, 隔绝城市化发展和人为干扰对湿地产生的影响。根据对大庆城市湿地公园的实地调查发现, 大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存在4点问题:1) 缺少植物景观的总体规划, 植物造景随意性大, 基本等同于普通的城市园林植物造景, 缺乏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2) 忽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 片面追求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 使得植物群落稳定性差, 生态效益不高。3) 人工种植的湿地植物种类少, 层次结构单一, 而一、二年生花卉的大量运用加大了人工成本的投入, 又无法形成稳定和有益于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群落。4) 乡土植物和物种丰富、景观效果好的野生植物群落未受到重视。

3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基本原则

大庆市有着丰富的湖泊湿地资源, 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精心营造与后期管理, 可以打造出具有北方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结合生态设计、湿地恢复和植物造景理论, 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 首先要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出发,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基础上, 对植物景观进行系统的总体规划, 注重植物景观的整体结构, 保证植物景观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对植物景观的整体性规划, 使植物景观与城市湿地公园相和谐, 并体现出区域、城市或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特点。

3.2 功能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主要是满足人们休憩、娱乐, 营造良好的园林环境, 同时发挥生态效益。针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布局的特点, 进行合理的植物景观分区, 细化各部分的功能性, 以整体和谐为宗旨, 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湿地植物, 打造不同功能类型的湿地植物景观。充分考虑湿地植物的经济生产、景观美化、生态防护、文化教育等功能, 可以提升湿地景观、改善湿地环境、增加湿地经济产出。

3.3 生态性原则

1) 遵循植物的生境相似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应在对规划区域的水文、地理和土壤等相关条件的调研基础上开展,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选择植物材料, 遵循生境相似性原则, 选择以地带性的植物作为植物造景的素材, 营建具有当地植被特征的湿地植物景观。2) 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在营造植物群落景观或提升植物群落景观时, 从整个群落的生态结构出发, 考虑单个植物种对群落的影响, 遵循植物的不同生态位特征, 以大庆城市湖泊湿地的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和演替规律为依托, 构建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在这里可以引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模式, 收集景观效果好, 生态效益显著的自然植物群落为蓝图进行模拟, 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还可以体现当地的乡土植物特色。如大庆市常见的芦苇群落和两栖蓼群落, 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乡土特色。3) 保持生物多样性。湿地植物群落与一般的园林植物群落不同, 主要依靠自身群落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群落稳定, 因此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 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非常重要。同时植物种类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稳定又为在湿地中生活的动物提供了丰富食物和栖息环境, 从而保持动物的多样性, 进而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3.4 艺术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为满足城市人们休闲娱乐和赏景的要求, 提供好的视觉享受, 必须遵循艺术性原则, 以园林植物造景理论为依托, 处理好植物与水面、湿地和建筑小品的关系。

1) 水面植物景观。水面植物景观主要由水生植物来打造, 应低于人们的视线, 艺术构图中多用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来打造, 不要种满, 至少留出1/3的水面。挺水植物点缀其中, 并结合岸边景观和园桥形成美丽景观。水面植物造景中还要注意植物形态、质地等观赏特性的协调和对比。巧妙的运用水面倒影与植物景观的搭配, 可以打造出意境深远的水面景观。

2) 湿地植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由湿生植物和部分挺水植物来打造, 是水面向陆地过渡的部分, 也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重点。湿生植物造景多遵循自然界的野趣之美, 强调植物景观的群体美, 利用多样的湿生植物带给人回归自然的审美感受。大庆市的芦苇荡是典型的湿地植物景观, 充满野趣之美。

3) 岸上植物景观。岸上植物景观主要由旱生植物来打造, 因为大庆市水生与湿生植物中乔灌木种类较少, 因此在旱生植物景观中注重乔灌木的使用与搭配, 打造层次丰富的群落, 隔绝外界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干扰。草本植物以多年生植物为主, 一、二年生植物为辅。同时注重植物的季相设计, 因地处北方, 秋冬季水生与湿生植物景观枯竭, 要靠旱生植物景观的合理搭配来装点公园的色彩。

3.5 地域文化性原则

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 尽可能运用乡土植物, 并通过植物景观营建和模拟自然群落来形成城市的地方性植物景观。文化方面充分挖掘大庆的城市文化与湿地植物文化, 结合地域特色, 营建富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性的城市公园湿地植物景观, 体现地域文脉和认知心理的城市意向。

4 大庆百湖艺术苑植物景观营造案例分析

4.1 植物选择

百湖艺术苑的植物选择方面, 在对大庆水文土壤和植被情况的调研基础上, 以大庆乡土植物为主, 同时考虑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 将可以观花观叶、净化水质、防护堤岸和产生经济价值的植物纳入其中。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荷花、睡莲、荇菜、菖蒲、香蒲、水葱、水芹、千屈菜、雨久花等。湿生植物主要包括蒙古柳、芦苇、两栖蓼、马蔺、酸模、问荆木贼以及莎草科的多种植物。旱生植物主要包括垂柳、京桃、樟子松、杜松、花楸、水曲柳、榆叶梅、丁香、茶条槭等。

4.2 植物景观总体规划

百湖艺术苑位于大庆黑鱼泡的西南侧, 是新开发的城市湿地公园, 总体布局上以岛和栈桥的形式贯穿全园, 将广场和各个活动场地连接在一起。百湖艺术苑的植物景观总体规划上以公园的规划形式为依托, 将公园划分为艺术展览与服务区、中心生态岛区和水景广场区 (见图1) 。植物景观营造上以中心生态岛区为展示大庆湿地植物群落之美的重要区域, 水景广场区主要以水面植物景观为重点, 突出水生植物之美, 艺术展览与服务区则以岸上植物景观与湿地植物景观为重点, 并强调植物与建筑的配合关系。根据植物景观营造的功能性原则将百湖艺术苑的植物景观进一步功能分区, 分为景观美化、经济生产、生态防护和文化教育为侧重点的四个植物景观区域 (见图2) 。

4.3 局部植物景观营造

百湖艺术苑的局部植物景观营造充分把握生态性、艺术性和地域文化性原则, 打造景观效果好、生态效益高的植物景观。以中心生态岛区为例, 中心生态岛区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 主要展示植物群落的野趣之美, 兼顾生态防护功能。六个生态岛被水域包围, 形成自然的滩涂湿地, 以芦苇为优势种, 结合香蒲、泽泻、水芹等乡土湿地植物模拟大庆市典型的湿地植物群落, 既展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与植物群体美, 又体现了大庆湿地的乡土特色。局部以千屈菜、两栖蓼、雨久花等观花植物群落点缀, 增加了艳丽的色彩。岸边种植垂柳和京桃, 打造一棵杨柳一棵桃的岸边景观。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不仅要满足公园功能上的要求, 还要发挥出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生态功能。因此如何通过植物景观营造的手法, 结合相关理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 功能完善, 生态效益高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要:通过对大庆城市湿地公园的实地调查, 分析了植物景观营造所存在的问题, 结合生态设计、湿地生态恢复和植物造景理论, 探讨了大庆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 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论证。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植物,植物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俞青青, 张银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技术探讨[J].华中建筑, 2009, 27 (6) :194-196.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3]李红艳, 周为.杭州西湖湖西景区的湿地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10) :37-39.

[4]吴晓芙.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高危儿脑损伤下一篇: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