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2024-05-07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精选6篇)

篇1: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北山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北山公园现为一个具有简单的游步道及休息凉亭的部分开发的山体公园。按照温岭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形态为“一带二轴八组团”,“一带”为由北山公园、中央生态水网保护区构成的绿色空间,南北向贯穿城市,是城市生态防洪、景观、旅游空间主体。“二轴”为以万昌路和76复线为交通通道;以中华路和城西大道为交通通道串联城市八个组团。因此北山公园位于“一带二轴”的核心交汇地带,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功能就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北山公园与温岭胜景石夫人峰隔城相望,其规划设计应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石夫人、东辉阁、下保山公园、塔下山公园等城市景观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是城市的主要景观点和观景点。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1、自然风景生态区、2、中心景观带、3、休闲观景区、4、生态文化景区、5、娱乐休闲带、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

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中心景观带

为开发区城市中轴上的绿带,保持两座山体的连续性。

本市居民及开发区居民。

城市绿地

自然风景生态区

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园、生态竹林,山顶上建立石塔,成为公园标志物,也是市西北区中的标志性景观。

本市居民及游客。

自然气息强烈,设计中体现自然生态特色。

娱乐休闲景区带

绿色教育、健身康体、结合废弃采石场的改造,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等。

本地区市民,特别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区、各类学校、厂矿。

娱乐休闲的典型范例、生态恢复的先进代表 入口景区

结合北山面水的优美环境,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游客。

文化品味高雅,档次高、优美的滨水环境。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3 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5)竹类:毛竹、箬竹、粉单竹、淡竹。

篇2: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涉及城市形象、环境改善、居民休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

我们可以把景观定义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1]所以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乡土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果,其本质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为当地人的生活而设计,也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从现在来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体现为“自然之美、文化延续、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乡土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战略定位,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先进理念:

1、具有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特征,是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2]

2、乡土景观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园林景观。

3、乡土景观具有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4、乡土景观是绿色、低碳的生活景观。

5、乡土景观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绿地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一些列问题也开始显露并呈现出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为:

1、“过度开发、生态失衡“;”千城一面,失去特色“;

3、盲目崇洋,文脉流失”。[3]那么如何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化、人文化、合理化的乡土化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所追求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求,乡土化景观的时代即将出现。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2004年,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出现了中国首个校园里的农田景观。

在收集大量资料及现场考察后,我们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中心地带的一块占有约

为34万平方米,毗邻白云山的地块作为乡土化景观公园设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中进行景观设计,并重点把 “将农村带入城市” 的概念融入本项目设计中,向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并且人文化与人性化的景观场所。相关资料收集

2.1 乡村化景观的哲学基础 2.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其反映到造园中,既表现为园林造景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自然。[1]同样乡村景观也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

2.2 乡土化景观的特征 2.2.1 乡土性

溢乡生态园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延续广州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园林吸收营养,注重环境景观与当地风土环境的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2.2.2 生态性[4]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规划水体、湿地,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利用地形公园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2.3 乡土化环境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意义

乡土化景观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朴实无华,但却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景观元素保持较为明显的差别。我们认为,从平凡的乡土景观元素入手,去发现其朴实的美和透露出的真情,进而对当前的园林创作活动提供思路,应该是一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事情。[5] 2.3.1 维护和重塑生态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已经逐渐发生了偏差。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日渐升高的全球气温、束手无策的各种疾病„„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大自然,人类什么也不是。[6]

因此,为了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古人对待自然与土地的态度,学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学习他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走的更远也更加辉煌。

2.3.2 保持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总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城市,每个区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各不相同。它标志着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和历史人文,是地方特色最准确的表达方式之一。[7] 2.3.3 延续地域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土地上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崭新的故事,今天可能是农田,明天就变成了住宅区;今天还是乡野古镇,明天就开发成了旅游度假村„„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历史呢?一一丢掉的历史,我们该怎样对待它?是毫无留恋的扔掉,还是换一种方式保留?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再论证,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明天,还有那些血脉相连的过去!所以,即使是一块小小的农田,一片长满水草的池塘,一条孩童嬉戏的小溪,它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当必须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应该怀着虔诚的心,对自然、对乡土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即使另作他用,也尽可能的将这块土地的记忆保留下来,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相关案例解读——溢乡生态园景观设计

3.1 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内,东临云城东路,西靠云城西路,北至齐富路,南至齐乐路,是白云新城的中心地带。公园占地约为34万平方米,毗邻白云山,基地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学校和居民区;东部主要是特色文化区,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南部的齐富路连接白云新城的商业区。3.2 基地现状条件 3.2.1 地理条件

白云新城是广州城区内重点规划的新城,政府重点支持开发,毗邻万达广场,使白云新城拥有了更大的升值潜力,成为继珠江新城外广州城市最受瞩目的重点开发区域。将被打造成一个可容忍24万居住人口的城市副中心。3.2.2 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网络四纵四横划分清晰,交通方便,地铁2号线延长线和多个公交枢纽途径白云新城核心区,现规划中的9号、12号、14号轨道线也途径新城核心区。3.2.3 环境条件

地块毗邻白云山。全园以平坦地形为主,南部较为平坦,北部较为复杂,以现状环路为中心,环路内存在自北向南下降的台地地形,整体较为平整。其绿地率达到40.6%,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内可到达公园„„白云新城一带将成为广州的“新绿洲”。3.2.4 植被状况

平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分布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青草,棕榈树未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榕树等植物。基地中央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和野草,除此之外,榕树和松树也成片分布于梯田处。3.2.5 水系

基地南部以湿地为主,水资源丰富,由北向南的流向汇成一条水沟。南部有几处面积较小的水塘,皆由地势的高低汇水形成的。总体而言,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北部水

源相对汇集,南部水源相对分散。3.2.6 土壤

由于基地曾经是飞机跑道,基地土层较薄,土壤贫瘠,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3.3 特色景观资源归纳

广州市景观资源丰富,本项目从生态景观资源与文化景观资源两方面进行归纳,其中乡土化景观属于文化景观资源的一部分。3.3.1 生态资源特色

1、现状山坡和梯田特色

公园北部地表起伏较大,空间层次丰富,内部独特的台地形成,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乡土地形条件为营造特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平原水系特色

公园中部低洼,植被稀虚,特色鲜明,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是公园生态建设的特色所在。3.3.2 文化资源特色

1、周边环境文化特色

该区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以及毗邻各所学校等,为打造特色文化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乡土文化特色

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其中特色民俗活动包括秧歌、荷塘垂钓、划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茶艺、雕刻和武术。3.4 设计理念 3.4.1 设计概念

“把乡村带入城市”,为在这嘈杂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片心灵净土。3.4.2 设计主题

“隐”是溢乡生态园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景观营造空间的形式,让人们在这个空间形态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从精神层面上去改变,最终达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3.4.3 设计载体

乡村景观作为设计载体,营造一个生态的乡村景观公园。人类的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原始一步一步的走来的,而农业的发展是延续至今的一个见证体,它沉淀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而乡村景观作为它最直接的呈现体,给予了人们太多的精神记忆。在这里儿童可以找到本性的童趣,老年人可以重拾孩时记忆,青年们在这记忆的家园里规划这自己的人生蓝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3.4.4 设计目标

溢乡生态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上和地方特色,表达乡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并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浏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3.5 总体构思 3.5.1 功能分析

根据主题概念“把乡村带入城市”,我们在规划的景观空间中以乡土诗意的语言融入到设计当中。在总体布局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景观规划中两地块的长形景观空间,并通过特色天桥的景观过渡与连接,形成了公园内部南北互动的景观空间。3.5.2 环境景观分析

1、交通分析:

整个公园的交通流线以环形的车道包围着,主要的人行流线通过入口的整合联结,使之合理有效地贯穿于基地的每个景观空间,且步移景异。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车行与人行线路的分离,让人与车都可以畅通舒坦。(见图3.1)

2、视觉景观分析:

整体以自然乡土风光为主,将乡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中。在视觉的衔接考虑上,我们以宽阔空间与高低空间的结合设置视点,将视线范围更广化,满足人们观赏各角度的景观形态,让景观空间丰富多样化。(见图3.2)

(1)对外(公园外)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娱乐区和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入口广场视觉完全开放;健身区和梳云揽翠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周边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

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通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看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其他建筑高楼,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11]

3、空间组织分析:

结合以水、绿、土为主体的乡土景观元素的构成,通过“S”环形流线,将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稻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涧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衔接于一体。将景观效应增至最大,满足人们对景观均好性方面的需求,并让各景观共享成为人们的互动交流的平台。(见图3.3)3.5.3 环境景观设计

1、软质环境设计 ⑴ 水体

本公园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① 在场地南部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② 在场地北中部利用人工开挖,并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和挖水渠的方式将水引到场地各部。该水系南北循环流动,起蓄洪作用。

③ 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泉、涌泉、滚水、溪流、池塘、小型瀑布等共人观赏和儿童戏水。

⑵ 绿化

本公园绿化分为七个区,即密林区、观赏区、桃园区、亲水活动区、生态湿地区、湖滨区、休闲区,形成乔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密林,形成一个具有亚热带特征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①密林区(健身区):公园的健身运动区以香樟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公园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②观赏区(梳云揽翠区)以银杏、桂花、栾树、木槿等植物为主,清幽的观赏空间。③桃园区(峡谷涵街区)以樱花、紫薇为主,营造梦幻的植被景观。

④亲水活动区(科普感知区)以柳树、芦苇、水芋等,陆上以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其密度,让人们亲近大自然,寻找野趣。

⑤生态湿地区(水乡印象区)利用原有湿地改造成一个个小池塘,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让人们体验水乡

生活。

2、硬质环境设计 ⑴ 硬质铺地

①园内主道采用彩色混凝土铺设,明度低,避免地面反光的出现。同时在各园路交叉口出设计乡土文化符号的铺装图案,各广场中的特色铺装都增加了公园的文化感、艺术感、时代感、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 园区内开敞空间的铺装以花岗岩为主,充分利用了花岗岩自然、稳定、耐磨、耐冲击、抗滑能力较好的特点,给各年龄段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

③ 园内的水岸空间的铺装设计力求与自然水面充分融合,以新型聚氨酯透水材料、防腐木、天然石块叠加砌筑进行铺设,形成自然式驳岸,并统一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中。

④ 园内的私密空间采用混凝土砌块砖、鹅卵石、马赛克等材料进行铺设,园路本身的曲折性和铺装材料之间相互搭配构成的多样性,不仅延长了浏览路线,活跃空间气氛,而且是园路与环境充分融合,将铺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

⑵ 景观小品

在公园环境中设置园林小品的目的有:一是满足功能的需要,二是满足审美的需要。① 蛇形雕塑:设计色彩鲜明,将其布置在空间环境中人的视觉交汇点,与整体环境形成对比效果,以形成空间环境趣味中心。

② 置石:本公园对于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置石方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构成多幅美好的组景。如忆乡园中的干枯河流,就是利用不规则石头的堆砌而形成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

③ 凉亭:在本公园中点状布置,形成多个观赏点,同时凉亭下,设木椅,供人们休息、坐赏周围风景,同时凉亭外形美观,可供装饰环境,与周围植物等有组景功能。

④休息座椅:根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材、石材与塑料。

3、竖向设计

①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南低北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②生态建筑利用植被和石材为外立面,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4、灯光夜景设计

园灯在夜间柔和的照明可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游人的作用,同时丰富了公园夜色。结合公园个景观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5、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置。②名称标志:设置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置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3.6 景点设计说明 3.6.1 总体布局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得大功能区: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水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谷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见图3.4)3.6.2 分区景观设计

1、涵珠娱乐区 ⑴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的设计提取了中国八卦文化中的乾、坤、离、坎四卦作为四周的景观布置,通过虚实的形式布置形成以种向心的围合广场。水体以太极形式进行设计,中心的喷泉是为一个以石磨是结构进行解构设计,中心向外八个口留出,形成一种容纳八方的韵意。

⑵ 涵珠会所

本设计由张开的蛤蚌演化而形成露天剧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公园的一景。露天剧场由下而上呈分层式圆弧状,错落有致。是一处功能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见图3.5)

2、静宜休闲区

⑴流水画廊

流水画廊连接着茶馆,仿佛是茶馆的延伸,给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延续本土文化,又探索新的艺术。(见图3.6)

3、水乡印象区 ⑴ 湿地浮岛

把乡村景观——池塘引入公园。人们在野草的熏香里,感受诗意地栖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所祈求的田园城市。(见图3.7)

⑵ 喷泉蛇道

喷泉蛇道连接着科普感知区与地铁预留的公共空间,像一条带有菱形斑纹的响尾蛇。人仿佛走在蛇身上,与骑在老虎尾巴上是等同的,这暗示着人与野生自然的精神联系。

从反向的蛇道聚集而形成的蛇形雕塑,象征着一对夫妻在此逆境中仍然相濡以沫,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见图3.8)

⑶ 桃源茶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水风车,建筑就像一架横式的水风车。它以循转的舞台为中心扩散,周围是观赏美景与享受美食的顾客。整座建筑被樱花包围着,就像处于世外桃源之中,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见图3.9)

4、科普感知区 ⑴ 戏水涧

设计灵感来源于矴步桥,以矴步桥的形式穿过一个自然的场景,一种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场景,让孩子对自然产生好奇,进而去了解自然,关爱自然。

5、水景健身区 ⑴ 梯田运动场

设计灵感来源于梯田,运动健儿们就像是在田间作业的农民,亲身跟自然接触。而在每个场地的角落空间成为了人们场下的一个交流空间,同时也避免了以往运动场地大面积铺砖的情况 入口广场。

⑵ 游船码头

富有韵味的折线码头穿梭于湖岸,并把富有禅意的凉亭运用于观景亭中,码头中间的沉船雕塑,它既是一种景观,又给人起一种警戒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峡谷涵街区

⑴ 峡谷艺术街

设计灵感来源于峡谷,悠长的峡谷景观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魅力与力量,峡谷中有不同的穴洞概念空间,成为各种不同的休闲服务空间,创造了空间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给整个公园创造了地形上的变化。

7、梳云揽翠区 ⑴ 云顶眺望台

云顶眺望台提取了鸟巢的结构形式进行在设计,通过旋转楼梯可到达三个层次的观景点,每个观景点的观景方式都不用,第一个层次是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相机构图的方式进行设计,第二个层次的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了圈景的方式进行设计,在预留的开窗前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而顶层的观景方式是引用环形原理,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设计,游客可以全角度的观赏到公园的全景。(见图3.10)

⑵ 忆乡园

设计灵感来源于板凳桥,通过架高的板凳桥完成整条观赏的路线,而路线的走向是根据树木的存在而形成,它代表着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为自然让路。整条观赏路线贯穿着一条干枯的河流,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见图3.11)

⑶ 螺景艺术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只螺,建筑就想是一只被埋在大地里面的巨型化石螺,它的表面爬满了植被,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高低变化的旋转楼梯更是全方位的让人去感受空间、了解自然。(见图3.12)设计创新点

1、公园建筑:建筑以“隐”的形式展现,让建筑与绿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2、公园里的各个景点源于乡村景观,将乡村意境引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几丝浪漫和诗意。

3、“流水长廊”:是茶馆的延伸,人仿佛身处于山水之间感受文化气息。

4、“蛇道喷泉”: 集文化气息与科普教育于一体。

5、“戏水涧”: 功能性、亲民性、人文性的设计。

结论

本文探讨了乡土化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理念以及运用方法,在寻求突破和创新点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缺憾。比如从公园规划与实施方法两方面探讨乡土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运用时,由于笔者实践经验的不足与时间的限制,对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未能作出很好的阐释。但在方案构思方面提出的概念设计对于今后乡土景观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说的一点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考虑到人文景观的可持续性,它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相适应,以人为本,突出原始的人文思想。如果在设计当中我们仅仅以景观文化为目的,而脱离人的中心,也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总是,景观文化是一个维系人、自然与社会的共生机制系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系统外的多方面因素。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体系和实践项目都将逐渐完善和丰富,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用途。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 道路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2 视线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3 功能分区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4 功能分区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5 涵珠会所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6 流水画廊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7 湿地浮岛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8 喷泉蛇道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9 桃园茶馆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0 云顶眺望台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1 忆乡园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图3.12 螺景艺术馆

参 考 文 献

[1] 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 刘蔓,刘宇.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俞孔坚.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R].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荆其敏,张丽安.地景网络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孙晶译.第二自然:当代美国景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7]

俞孔坚.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认同[N].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60期

篇3:县级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1 县级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公园的园林内涵和形式均有很大的变化;公园是专为人们所设置的, 使置身于此的人们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得以释放, 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境和适宜的活动空间, 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注入轻松、愉快的活力。

1.2 追求个性和特色的设计原则

潮安县是我国著名侨乡, 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期盼, 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在景观规划过程中, 结合潮安县的历史及地区独有的人文情怀, 让公园个性化、特色化。

1.3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 在园建、绿化、照明及给排水设计, 有目地选取国内外最新生态环保的材料, 用于园区的规划建设, 以达到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4 充分尊重自然的设计原则

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 分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游人的游憩和娱乐要求, 合理、有序地组织游人在公园内开展各项游乐活动。同时, 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如地形、土壤状况、水体、原有植物、已存在并要保留的建筑物或历史古迹、文物情况, 尽可能地“因地、因时、因物”而“制宜”, 结合各功能分区本身的特殊要求, 以及各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园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区规划。

1.5 创新原则

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 本人秉承创新原则, 以便发挥潮汕文化地域性与特殊性。

2 总体景观规划

2.1 设计理念

结合多年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工作经验, 将此次设计县级公园的的理念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2.1.1 景观的实用性:

景观空间的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 能容纳公众各种活动, 从物质和精神上去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园绿化景观创造绿荫效果、花草树木围合绿地环境, 为居民创造游憩康乐环境。

2.1.2 景观的多样性:

在保护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 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同时也为各种材料, 技术的多样性的表达提供空间;

2.1.3 景观的延续性:

即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的延续, 本人在此公园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区的文化底蕴, 结合现状, 发散鲜明的文化符号, 营造人与自然、历史对话的和谐气氛。

2.1.4 景观的艺术性:

运用各种建设要素和当地自然材料结合, 用艺术的表达构成人文自然景观, 使生活、活动在其中的人获得艺术享受[1]。如公园内公共性建筑则采用当地潮汕民居风格。

2.2 定位

鉴于此县级公园所处位置及所服务的对象, 公园定位为服务于潮安县居民健身休闲需求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县级公园。

2.3 游人容量

以游人人均占有面积40㎡计算, 该公园日游人容量为2000人左右。

3 道路规划

交通系统由东向西;西门中轴主景观道、园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构成。园区中轴主景观道22m宽, 贯穿东西出入口, 自行车道2m宽相互连通形成回路;人行道2m宽, 包括东面山体的环山道及连通公园内各个景观的步道。在公园西北角靠入口处设计生态停车场。

4 绿化规划

根据公园的气候状况、土壤条件、现有植被分布进行绿化规划, 种植以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 利用现有植被, 营造合理的生态系统。根据科学造林的法则, 控制各小环境内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 并服从于功能要求, 与建筑、道路等环境相协调, 补植或配置丰富的植物;适地适树, 防火树种与景观树种相结合, 乔木、花灌木与地被相结合, 突出本地亚热带景观特色, 营造多层次植物景观。首先用2~3种树, 形成统一基调。常绿树种占70%~90%。在树木搭配方面, 混交林可占70%, 单纯林可占30%。在出入口、建筑四周、儿童活动区、园中园的绿化应善于变化。其次, 在娱乐区、儿童活动区, 为创造热烈的气氛, 可用红、橙、黄暖色调植物花卉;在休闲区, 为了保证自然的气氛, 可选用绿、紫、兰等冷色调植物花卉。公园近景环境可选用强烈对比色, 以求醒目;远景的绿化可选用简洁的色彩, 以求概括。具体表现[2]:在园区东西门的中轴线采用规则性种植, 作为重要的景观节点, 选择树形优美、层次分明且极具热带特色的景观树, 如大王椰、盆架子;环湖自行车道侧种植多株垂柳与美丽异木棉交替种植;体育锻炼区周边采用树池种植墨绿色的香樟;停车场区种植翠绿色的海南蒲桃与耐修剪的黄榕球;密林草坪区运用植物疏密有致围合形成背景林与大草坪, 植物材料采用能散发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芳香气体的种类如大四季桂与黄金香柳等植物, 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 再点缀色彩丰富的观叶、观花乔木如凤凰木、大花紫薇、红花风铃木、黄槐、国庆花等, 营造出色彩丰富, 天际线优美的自然群落。在儿童迷宫的植物选择上, 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效果, 结合植物特性, 选用了垂叶榕, 在管理上要求进行整形修剪。最后, 在公园周边绿化环境的植物选择上, 充分考虑屏蔽、隔音和美好道路景观的作用, 选用植物树形整齐美观, 且植物栽植密度较大的树种, 如香樟、秋枫等。

5 主要景点设计

5.1 东西门中轴广场

中轴广场位于园区显眼位置, 醒目的雕塑为入口标志物, 宛如揭开公园的景观序幕。寓意着潮安这座历史文化古镇熠熠生辉。通过特色的地面铺装、管理处的有机组织, 营造强烈的广场空间, 满足公园管理、市民休闲需要。

5.2 体育锻炼区

西门广场铺装设计由流线型线条广场砖构成与中央的特色景墙舞台, 象征盛开花瓣景观, 园内的篮球场与羽毛球场运动区采用PU面层, 配合园区的体育设施, 让潮安人们得到一个身心锻炼的好机会。

5.3 儿童乐园及太极广场区

位于公园的儿童乐园及太极广场活动区, 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娱乐场所, 适合不同年龄段人们游玩的最佳场所。具体考虑为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游戏娱乐, 迷宫、障碍游戏、科普园地;太极广场活动区为一小型广场, 健身器材与棋牌座椅等相关配套一应而全。

5.4 山林游览区

位于园区中心, 两丘陵山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园区的多余土方, 堆砌成山体搭配周边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 营造林相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植物群落。

5.5 环湖自行车道及停车场区

位于西门左右两侧设有自行车与小汽车的停车场结合环湖的自行车绿道, 极具人性化的设计, 既能满足潮安人们体验踩自行车所带来的情趣, 又能方便来往公园人们停车的需求。

6 建筑设计

公园内设计有管理处、公厕及小卖部等配套建筑[3]。建筑统一采用传统岭南建筑风格, 结合潮安本地建筑特色, 独具地方特色, 且灵巧多变。小品、服务设施等都要配合总体建筑风格, 同时体现更出色的工艺美和造型意义上的精美和精致, 与环境相协调。公园建筑与周边环境景色高度统一, “高方欲就亭台, 低凹可开池沼”。以特色的植物景观陪衬的色、香、味、意来衬托建筑。色彩明快,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极具审美价值。

7 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最主要的是解决公园为造景的需要所要进行的地形处理。在此县级公园的西北侧通过堆坡造景营造山林游览区。

8 总结与思考

人类在早期的城市建设行为中破坏森林, 推平山岭, 污染河流, 交通路线组织混乱和无序建设, 人类在享受以上的行为带来的便利之余也深受其害。人类在深层的潜意识中渴望回到自然, 渴望回归从前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 正是这种需要导致绿色运动在各国的兴起, 回归自然、享受生命成为世界休闲业的主流。本设计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理念, 希望创造出一个生态优先的环境, 具备人文关怀的场所和艺术享受的风景园林社区公园。该公园已于2015年11月竣工并开放, 已经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户外踏青的首选佳地和潮安县的重要景观亮点, 俨然成为对外展示城市新风貌、新景象的明信片。通过主持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也使笔者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第一要从整个城市的宏观角度考虑项目设计, 将公园纳入城市景观体系和绿地生态系统中, 而不再“就园论园”。强调其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互动融合。

第二营造特色园林, 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再现, 特别是对植物景观多样性的体现, 实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爱玲, 刘小平, 乔志钦.县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几点建议[J].河南林业科技, 2010, 30 (01) :79-80.

[2]关钰.从公园概念设计谈景观规划的生态化理念与手法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9, 57 (11) :86-89.

篇4: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项目背景及概况

石河子位于新疆天山北部,东临首府乌鲁木齐,在天山北部,光照和水源充沛,物产丰富。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纵观石城,有文化、有历史、有特色、有朝气,但是如何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出这些所有的特色呢,就需要有一公园的的特色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改造石河子东公园就成为本思想的主要途径。石河子市东公园西邻石河子大学中校区,东临天富名城小区,南邻北三路,北临北四路,总长约600米,宽约146米,总面积达8.76万平方米,是一个比较狭长的地带。

规划理念

尊重自然的景观园林设计认为是人与自然应该互利共赢,只有当景观设计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成功的设计。尽量减少对原有植物和地貌的改造,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乡土植物,一个地方乡土植物种群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河子市位于玛纳斯河畔,地表平坦,自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倾斜,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代表植物油松、樟子松、圆灌榆、大叶榆、苹果、暴马丁香等。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可以改建出一个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需求。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构建以主题思想为主线,把军垦精神用园林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把时代精神贯穿其中,才能吸引周边人群,才能为城市的特色增添光彩.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具有时代风貌,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公园,保证其中心思想和可持续性。因此,公园景观设计既要体现石河子军垦文化传承性,又要体现石河子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借助石河子东公园改建为平台,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新型公园景观。

特色

1.主要景区设计

为了游园景观内容的丰富,公园所设的每个景区都有相同的两处,在统一中求变化,并且相互穿插,造成移步异景的效果。景观雕塑所设的雕塑大都为抽象化的景观雕塑,突破了老广场之前的具象雕塑,所展现的同样为军垦精神。特色种植区所种植的为新疆本土植物。文化展览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石河子市的新城魅力的宣传和老一辈军垦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下面主要针对特色种植区和文化展览区做详细研究.

2.特色种植区

本区主要分瓜果种植区和农业种植区。在瓜果种植区结合石河子本土特色乡土瓜果,种植各种各样的葡萄品种和乡土果树。在农业种植区中,为突出军垦文化特色,植物里缺少不了老一辈军垦人驻地开荒时的种植,比如棉花,向日葵等。

特色种植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种植的乡土瓜果位于公园的西半边的中心位置,距水源较近,有利于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位于东公园南边,进入公园就能看到农作物,就能体验到军垦人的精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采摘区形状规划是一片片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像一块块龟裂的土地,体现的是在沙漠戈壁中勃勃的生机,正式呼应了公园中心思想,展现石城新魅力,戈壁中的绿洲。

本区种植植物都是乡土植物,为体现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挑选种植的都是能突出本土特色的种植。农业种植区种植棉花、向日葵、玉米,为体现石城魅力和瓜果飘香的新城,在瓜果种植区种植多种葡萄品种、蟠桃、小银杏、海棠果等.

3.特色文化展览区

本展区位于公园的南入口处的位置,属于比较开阔的地段,铺装采用硬质大理石,做为文化展览区,要求视野开阔,适合人群聚集和疏散,以便进行展览和参阅。

特色文化展区是一个城市内在精神体现必不可少的景观规划设置。展区基础设施的材料选择也很重要。展区的展示墙用低合金的钢材材质组成的展示墙,易于弯曲和形成不同的形状,不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腐蚀,适合做为室外展览设施材料。颜色主要为银色色调,还有其他颜色给予点缀。形状为立体状墙体状或是网状,不但突出了钢材材料最朴实的材料质感,跟生活如此贴近,就像王震将军一步步用这些钢材把石河子建造起来一样。

结语

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设计是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主导,打造具有地域军垦文化特色和新时代的园林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军垦文化特色,把军垦精神这种地域文化内容深入在里面,从而生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规划空间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的景观功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使连贯的军垦文化得以延续和继承,也使得石河子东公园改造设计成为展现石河子新面貌的平台,进一步突出了公园的中心思想。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篇5: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说明(定稿)

一、项目背景

马街镇位于陆良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地处陆良坝区,属陆良盆地拗陷带、龙海山断裂带,马街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如春,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植物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桉树、侧柏等,具有丰富多彩文物古迹及文化遗产。

二、规划依据

国家和省市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居住区设计规范》《居住区设计导则》

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9、《城市绿化工程及验收规范》(CJJ/T82-99)

三、规划主题、目标及定位

1、公园设计主题为:“碧水环绕·马街新韵” 小区景观设计主题:新马街、新思维、新商圈。

2、基本原则

1)高起点,高要求 2)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4)突出生态、“以人为本”原则

3、指导思想 1)整体性原则

2)小区创造新都市城市景观,生态公园为自然的生态景观。

3)营造交流氛围、满足市民的生活、消费、游憩的活动场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4)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 5)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四、具体设计设计

公园“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境,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其表现形式自然、原始、充满野趣,完成后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地景观效果。

景观通过自然生态湿地的表现形式,以水为主题发散衍生各种景观节点如水上折桥、水上亭、水岸广场、观鱼台、岸边栈道、湖心岛、水上木桥等等,展现从水文化和湿地公园自然之美。野趣而生态的湿地形式与城市生态公园文化的结合,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为公园的一条主要设计思想。

整体设计上公园由三条大的轴和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围合而成,构建出满足公园要求的整个道路系统,在构建出的道路系统后围绕公园的主题和要求设计了丰富的多种功能空间和环境享受空间,并应用了多种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手法使得公园内部的景观层次丰富,景观呈现多样性,有广阔的草坪,有幽静的密林,有微风吹拂的栈道、水岸亭、长廊、有蜿蜒曲折变化晨练步道等。

入口设计以自然粗狂的圆木相结合,周围绿藤缠绕,植被丛生。当进入大门,便可感受到公园的大气,主入口设计正对大戏台,在整体上形成条中轴线,周边应用曲线型设计,使得入口充满活泼自然地气氛,加之古朴的木头使得公园体现出自然生态之气,同广场的结合又给人给人以旷远、古朴幽深之感,引人入境。

广场设计是根据现阶段城市的游玩和地方民族风俗而设计的,这样个大舞台和大广场足以满足各种舞蹈和表演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平时广场的功能要求,公园是市民娱乐,交流的场所,而舞蹈,乐器等是交流的载体,故在整个广场的设计上在周边考虑了小型聚会的必要环境,在广场的周围种植几株大树,在大树周围设置树池式坐凳,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小型聚会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广场景观的层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大可小的聚会游乐场所。

广场旁的停车设计为公园来往的人们提供了方便,现今不论的大城市还是乡镇汽车出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避免了公园建成后公园区域成为城市拥堵地,正真成为人们理想之地。

整个公园的外围环道设计是一条晨练步道,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健康的大道,长言说的好,健康是福,没有比健康更快乐幸福的事。在步道德周边设置了一些休息小站,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休息交流的空间,也为游览的人们提供了驻足的场所,极大地提高了公园的利用价值,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公园的中心设计是本次设计的主题“湿地、生态之美”,设计时构建出几个无比优美的小岛,岛屿之间采用轻盈的小木桥链接,使得各个小岛既独立又联系,组成了整个公园的漂浮之岛。岛上设计有湿地之美的芦苇荡,菖蒲海,美丽的睡莲池等,在各小岛能享受不同的景观,达到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总体设计上完美体现为漂浮的岛屿,其中设计各种景观平台为人们体验和感受绿肺之美的良好条件,采用经典的折桥,高低错落的长廊,体现出中国古代园林之美,加之古朴的材质等构建出一个美好的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很自然地同小区建筑,古戏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景观融入到城市之中。同时也是对当地建筑和发展的一个引导,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园林的景观环境。

次入口设计为市民提供了另外一个体验自然享受生活的另一个通道,也是让公园向外延伸,入口设计既简单又活泼,中间是一块自然石设计,加之密密的树木,使之一进公园就能感受到公园的生态之美正对面是 一组组自然石堆砌而成的景墙,自然而大方,采用陆良的层石构成,体现了陆良青石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是对外展示陆良自然资源为社会做出巨大的社会贡献,体现了人类贡献社会,创造美好幸福的伟大理想。一组一组的景石像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同时也是对人们心里情操的一种陶冶。

岸边的太极晨练小空间采用一个椭圆型设计,在椭圆内部设计有色彩斑斓的植物色带之美,特色植物之美,植物边缘设计一休闲亭,为驻足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空间,喜好特色植物的人们可以在此尽情欣赏、拍照留念。

小区景观设计:设计独创性的街道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创造全新的城市交流空间,打造马街新形象。整体设计上设计形成纵横几大轴线,形成新的街道环境,采用地方特色的石材铺装,使之成为马街镇的步行街,打造马街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出步行商业系统独有的商业氛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整洁的、独具特色的新商圈。

在设计时,采用各色的铺装形成不同的商业景观小空间,提供适合步行商业的休憩,停留空间,独具特色的行道树种植方式,打破原有街道的两旁种植形式,形成左右前后,相互贯通的新商业格局。局部设置花箱、小品、雕塑、木凳、商业景观灯带等。打造出全新面貌的新商业形象。

街道植物种植方面采用分支点较高的乔木形成绿树成荫的步行商业街格局,植物品种注重常绿植物和落叶乔木的合理搭配,使之四季常绿,春意黯然。

五、植物设计

本次规划植物设计在总体环境景观构建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观意境以及传统文化意韵的信息传递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严谨而虚实有致的形体结构是“形而下”与“形而上”交流的有效媒介,可以通过树影、声响、叶色等传递风、月、云、日、气、四季等自然的信息,植物素材丰富而独特的形体语言作为空间塑造的工具,具有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魅力。植物材料的自然属性中蕴育着历史、文化和空间情结,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可以营造文化意境独特的空间情调。

配置丰富的植物群落,让整个湿地公园这块的植物群落主次清晰。选用种植一些乡土树种(例如滇朴、黄连木、滇桂花、拟单性木兰、华山松、油松、水竹等)。适当增加几片柿子林、杨梅林和桃树林、松树林、李树林。为了更好突出湿地公园这个主题,更好的表现整个湿地公园的植物丰富多样性,生态性,将对地被和灌木类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灌木方面的组团配置以“野”为主,将宿根花卉和灌木配置营造丰富而轻盈自然的小景。灌木和宿根花卉的品种(金丝桃、地石榴、火把果、山茶花、蜘蛛抱蛋、花叶玉簪、萱草、鸢尾等)。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当地优势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关键措施。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多种植物的根系交错具强有力的去污能力,另一方面使水边的水流及生境多样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净化效果。例如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茭白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芦苇和茭白混种是一种较好的植物种植方式。公园的湿地景区的挺水植物选择以芦苇、香蒲与野茭白为主,并通过片植建立人工群落,并形成极佳的水生景观效果。芦苇、香蒲与野茭 3 白群落集中布置于,水面开阔的区域。该群落植株高大繁盛,夏季生长势佳,建立了稳定的群落体系。同时,群落将乔灌木植物层自然地过渡到了水面,起到修饰水岸线与丰富植物景观层次的作用。为了与宽水面相协调,设计种植了以睡莲为主的浮叶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苦草与金鱼藻群落,形成了如水下草原般的景观。

植物设计遵循生态种植原则,注重水生植物的综合配置。水生植物多层次配置手法,大方简洁亦不乏细腻和雅致。植物组合主要有:香蒲+千屈菜+海寿花+睡莲组景;香蒲+茭白+芦苇+金鱼藻+苦草组景;再力花+水芋+石菖蒲+菹草组景;再力花+千屈菜+慈姑+睡莲组景;再力花+千屈菜+紫芋+石菖蒲组景;蒲苇+芦竹+睡莲组景;黄菖蒲+千屈菜+香菇草组景等,甚为丰富。其中,木栈道旁的香蒲+千屈菜+海寿花+睡莲组景,千屈菜将木栈道与园路的交界处很好地进行了遮挡。叶片油绿的海寿花与千屈菜高低错落,同时两者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相互映衬,显得既活泼又雅致。

水生植物与园林小品完美融合,尽显乡土野趣。如一小水面一角,丛植睡莲安静地铺在水面上,为这小水景增添了一份静谧。岸边海寿花与千屈菜正开放着蓝紫色与粉红色的花序,顿时赋予了水景跳跃的元素。一圆木搭建而成的木栈道则邻水而设,睡莲叶片簇拥着栈道,两者结合得完美无暇,透露着原始朴素的乡野气息。另一大水面上则片植单一的睡莲,亦不时留出水面,增强水体的镜面效果。一木板搭建而成的多折形栈道穿过睡莲丛中而设,为人们近距离观赏水生植物及其景观提供了便利。另外,香蒲、野茭白等高大的挺水植物依水岸的木亭而种植,形成半抱合构景,为亭内休憩的人们带来了一份安全与神秘感。同时,也将人的活动真切地融入到景观环境当中去,给人返朴归真的感受。水生植物品种(慈姑、千屈菜、萍蓬草、花叶芦竹、水葱、茭白、泽泻、芦苇、细叶芒、海芋、海寿花、菱、水芹、雨久花、再力花、灯芯草、香蒲、梭鱼草、旱伞草、石菖蒲、玉带草、金鱼藻、斑茅、虎尾藻等)

六、道路交通规划

充分考虑游人的行为方式、感受和立体交通的需要,结合会展期间和会展期后不同的功能设置多用途、多级别游线,形成功能完备、分布合理陆地、滨水相结合的交通网络。

为便于绿地内的交通组织,游道设三级。主游路路宽3-3.5米,围绕着主游路适当设置休息广及设施,主游路材质采用石材、透水砖、青砖、卵石等,二级游路为2.0米,向公园各个景点延伸。三级游路为1.2米。

七、竖向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对高差较大的地方采用台阶和坡道来处理地形,尽量避免对地形进行大的改造。利用现有起伏地形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形成功能合理、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

八、建筑景观小品

小品与建筑是重要的景观元素,通过对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的把握与提炼,赋予建筑小品和雕塑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在造型、立意等诸方面成为重要载体,映射出公园独特的个性和时空魅力。

规划中建筑景观小品包含:花架、景墙、树池、水池、雕塑、喷泉、木平台、木栈道、小桥、硬质铺装、标识、指示牌、垃圾箱和庭院灯具等。这些景观小品不仅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设计中还结合各个场地不同的属性氛围,在适当的地点设置小品,满足游人使用观赏的需求,赋予这些小品更多景观上的用途,使这些景观细节能更好的融入主题景观空间。

九、绿化规划

1、绿化规划以自然生态绿化景观为基调形态,突出四季变化,春季赏花,夏季绿荫,秋季观叶,冬季葱郁,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生态树林景观。

2、绿化规划注重展现植物的景观形态,从疏密、层次、色彩上形成特色,并结合功能景观区的要求,不同的片区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特色。

3、根据生物学特性和美学要求进行乔木、灌木、地被三者的合理配置,并有变化丰富的季相、色相、林缘线和林冠线。

4、根据不同的景点特性使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及树种,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

5、在主要活动广场中,选用树型优美,分枝点高的常绿乔木,形成或是规整或是自然的林荫空间,为市民提供遮阳避暑的便利。规划用地主游路外围种植密度较高的树丛,便于遮挡外部环境对内部的视线及噪音干扰;主游路内侧以疏林草地为主,配以丰富的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使区域内特色鲜明、景色自然宜人,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6、树种选择

1)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种为辅,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 2)经济实用,苗木选择最适宜的,而不是最贵的; 3)苗源充足,可实施、可操作性强。

4)适当栽种大树,使植物景观在短期内达到较好的观赏效果。建议配置苗木:

常绿乔木:天竺桂、云南樟、清香木、水杉、桂花、池杉、落羽杉、缅桂、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香樟、乐昌含笑、广玉兰、榕树、华山松、头状四照花、黄槐、扶桑等。

落叶乔木:云南樱花、栾树、银杏、滇朴、黄连木、玉兰类、枫香、红枫、山楂、鹅掌楸、紫薇、垂丝海棠、悬铃木、垂柳等。

常绿灌木:含笑、云南山茶、茶梅、红花檵木、毛鹃、金森女贞、假连翘、红叶石楠、花叶鸭脚木、栀子、迎春等。

落叶灌木:梅花、紫荆、蜡梅、紫薇、碧桃等。

地被:韭兰、花叶常春藤、凤尾蕨、肾蕨、大叶红草、八角金盘、紫花地丁、满天星、蜘蛛兰、地石榴等。

水生植物类:白睡莲、红睡莲、黄睡莲、鸢尾、水竹、水菖蒲、菖蒲、石菖蒲、马蹄莲、芦苇、慈姑、水葱,茭白等。

十、给排水规划

规划中采用树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布置,管网干管尽可能靠近供水点和水量调节设施,干管应避开道路铺设,一般不超出绿化用地范围。

充分利用地形,采取拦、阻、蓄、分、导等方式进行有效排水,并考虑土壤对水分的吸收,注重保水保湿,利于植物生长。

排水设计考虑有组织排水与自然地形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停车场及广场区域采用有组织排水,绿地利用自然地形排水,最后汇入城市排水系统。

十一、夜景照明

夜景照明与景观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突出街道的夜景,烘托城市繁荣、热闹的氛围。按照重点突出,局部泛光的原则进行夜景照明设计,采用庭院灯、照树灯、泛光灯及水下灯等组合照明。规划景观照明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1、增强对物体的辨别性;

2、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度;

3、保证游人晚间活动的正常开展;

4、营造环境氛围。

十二、建设实施建议

篇6:体育公园改造景观概念设计说明

公园特色: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体育公园 ——健康林、生态林

——生命 + 运动 + 生机=健康 概述 1,区位 2,气候

一、设计依据 1,2,提供的CAD总平面图 相关设计规范

二、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

,东侧为

,南侧为第二小学,设计总用地面积7800平米,对外交通条件便捷。

三、项目现状分析 优势:(1)区域性特色公园

(2)当地耳熟能详

(3)交通便利

虐势:(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力度不足,地被损坏严重,土体严重裸露;

(2)景观特色区域缺乏吸引力;

(3)体育设施、器材损坏严重;

(4)公园公用设施、市政配套设施不齐; 针对上述分析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体育公园特色的打造;(2)生态价值的保护;

四、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指导思想

在现有的环境下,服务于当地居民健身休闲、改善公园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计体现“健康林,生态林”特色,体现运动休闲,在不破坏自然生态正常运作循环的体系下,发展居民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及运动设施。

2、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原则

以恢复自然植被为出发点,在现有植物种植的基础上,强调地被作为公园绿化水土保持主体的作用。地被改造需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绿为基础,重在色彩变化。2.2 以人为本原则:

认真分析公园的使用人群后,设计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合理安排交通流线,设置各类体育运动场地,营造运动空间,尽量使目标人群更方便的到达,最舒适的进行各类休闲活动,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停留场所。2.3 经济原则

尽可能减少直接经济投入,并努力降低维护成本,使有限的投入能获得更多产出,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4近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根据当前状况,在满足当前需要的情况下,适当预留未来提升空间,由表及里,逐步精细,不断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

五、设计理念和设计构思 设计理念: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有了健康的运动,才能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人格。我们从运动中得到灵感,以“运动”为原型,以“健康”为理念,取运动的元素作为设计的一种手法,景观的设计元素(包括小品、广场等)采用以弧形为主,直线为点缀的设计手法,整体上延续运动的流畅感。其中“全名健身广场”位于公园的核心部分,是

公园的制高点,它将成为公园的视线焦点,从空间上统领全园。

设计构思:

方案规划用地高差较大,挡土墙较多,结合现场调研及有关的功能要求,方案形成了“一带、两段、四区”的结构体系。

“一带”指的是园区内的健康散步带,并作为人流疏散的主要通道。

“两段”指的是北侧“动”态的运动休闲段和南侧“静”态的生态保健段。

“四区”指的是全民健身广场、儿童游乐广场、生态保健广场及棋奕广场。

六、整体规划 6.1 道路设计

公园内道路交通组织根据现有道路状况,结合地势,以健身、安全、便捷为目标,尽量减少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交通方式为步行。公园设三处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公园南端,正对学校。两个次出入口位于西北端和东北端。方便人流从各个方向便捷入园。6.2 分区设计

根据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和高差格局,参照坡度要求和景观视线的需要,根据功能的需求,把公园的北段作为“动”,公园的南段作为“静”来考虑,因此从功能上大致分为4个区。从北向南依次为:全名健身广场、儿童游乐广场、生态保健广场及棋奕广场。全名健身广场又细分为活动广场及健身广场,(活动广场布置主席台,健身广场安置相应的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广场布置相应儿童娱乐器材,生态保健广场为老年人运动场地,布置一定的树池坐凳,棋奕广场布置相关主题小品。6.3 绿化地被设计

以恢复自然地被为出发点,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展现生态景观。地被总体规划思路为:合理布局,绿为基础,重在色彩变化,突出重点。

1、生态型原则

2、多样性原则

3、季节性原则

4、景观性原则

七、标示系统建立

标示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区域设计主题结合,简洁明了,形式统一,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的信息。

八、照明设计

上一篇:包村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共青团工作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