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简报

2024-05-06

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简报(精选8篇)

篇1: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简报

为进一步做好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11月16日下午县检察院李书记、东升街办任书记一行到我社区召开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会。会上我社区何书记详细的介绍了我辖区的基本情况和城乡环境卫生工作面前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汇报了社区采取的整治措施和开展整治情况。

县检察院李书记听完汇报后,针对辖区占道经营、流动摊贩、车辆停放等难点问题,指出要建立重点区域巡查制度,以疏堵结合联中执法的形式开展工作。东升街办任书记更提出要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要求定人、定事、定责并建立巡查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积极开展辖区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篇2: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简报

为巩固我社区城乡环境整治行动的成果,保持辖区干净整洁的面貌,XXXX年9月13日,大观社区组织学雷锋志愿者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暨志愿服务进院落活动。

此次活动,志愿者们逐一对辖区居民院落的牛皮癣进行清理。活动中,志愿者们手拿铲子、刷子等工具齐心协力地铲除小广告,大家不怕麻烦,细心、耐心地将张贴在墙上的.“牛皮癣”一点点地清除掉。通过大家一上午的辛勤劳动,小区院落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得到广大居民一致好评。社区将持续开展清理牛皮癣的活动,定期安排志愿者巡逻检查,避免楼道“牛皮癣”再次出现,保障辖区院落卫生的干净整洁。

篇3: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简报

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1.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概念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指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结成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 帮助受援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改善和加强管理。每所城市三级医院应当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2]。

1.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

我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在其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2.1 萌芽与铺垫阶段 (1949年至1978年)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党中央提出了对口支援的设想, 希望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进行统一调控[3]。这一阶段, 国家开始动员城市医院医务人员有组织地到农村去, 并提出以“对口”“包干”的方式支援农村卫生工作。1958年, 中央批转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关于动员城市医疗力量和医药卫生院校师生支援工矿、农村卫生工作的报告》[1], 要求动员组织一部分医药卫生人员深入厂矿工地和农村人民公社, 大力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 协助解决有关卫生医疗和劳动卫生保护等问题。1959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加强人民公社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4], 提出了城乡兼顾, 城市支援乡村的方针。1965年1月, 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问题的报告》[5], 指示要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随后, 1965年中央批转原卫生部《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6], 提出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从事防病治病工作, 开展巡回医疗。同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组织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7]和《关于认真做好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的通知》[7]。1965年9月, 中央批转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8], 明确提出了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九条措施, 要求医疗卫生工作通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分片包干基层医疗机构、抽调城市医务人员长期留驻农村、巡回医疗等方式, 要求经常保持1/3的城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农村。在这一背景下, 全国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城市医疗队下农村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 部分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自发地形成了现代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雏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2 提出与建立阶段 (1979年至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共中央要求各个部门都要为农民、农业发展服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 虽然不同形式的对口协作与援助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以及省、市、县等不同区域之间广泛存在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并没有明确提出实施对口支援以及制定其相应的政策。1979年在全国召开的边防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要对口支援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 这标志着对口支援政策在国家层面被正式提出[9]。30多年来, 原国家卫生部按照中央的指示和要求, 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为主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 并将对口支援与其人员职称晋升相挂钩, 使对口支援制度建设及其推进力度逐步加大。1983年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10], 再次提出了组织城乡挂钩、实行对口支援的工作思路, 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和鼓励医务人员去农村。1991年, 国务院批转原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11], 指出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卫生事业有所削弱, 要求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起逐级技术指导关系, 形成系统的技术指导网络。1991年9月,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意见》[12], 首次提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化”, 要求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城市医院支农工作统筹规划, 建立和完善固定技术合作和逐级指导关系, 逐步建立起双向转诊制度。这一阶段, 也是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创新、制度逐步完善的主要时期, 具备以下特点: (1) 对口支援关系更加长期固定。1997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卫生下乡支农活动的通知》[13], 首次明确要求二、三级医院要确定对口支援对象, 5年不变。 (2) 对口支援工作从临时性向制度性过渡。1997年和200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两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 要建立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制度[13,14]。要求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之前, 必须分别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 (3) 对口支援权利与责任更加明确。2003年, 原国家卫生部会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14], 要求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以签订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对口支援关系, 并明确其目标、任务、方式、时间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2009年, 原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2], 使对口支援管理“有章可循”。 (4) 中央财政给予大范围资金支持。2005年, 原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 由中央财政支持, 并组织中西部地区城市中高级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随后, 中央财政再次对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5)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已被列入我国社会建设重大工作项目之中。2006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中再次明确提出, 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7]提出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视。

1.2.3 巩固与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深刻指出, 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8];李克强总理强调, 要编织一张包括基本医疗在内的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19];刘延东副总理也指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全民健康。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21]中明确提出, 要“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 这些都为推进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对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3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 成立, 也从战略全局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医疗资源配置平衡化目标以及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选择, 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大中型医院的优势,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及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先后下发了《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2013年-2015年) 》[22]《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23]《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24]和《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考核指标体系》[25]等一系列文件, 要求在巩固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以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 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力争到2020年, 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科学合理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有效地推动并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 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其顶层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也更加具体和突出, 考核指标也更加量化, 其针对性和指导性也更强。

2 当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立体格局及取得的成效

2.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从对全国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状况分析, 并根据其开展工作的不同纬度和层级, 现阶段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可以用“两横、两纵、一结合”来概括。“两横”即“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15]和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2005年, 我国政府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15]至今已覆盖了955个县的县医院和592个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 每个县医院派驻5名医师, 每个乡镇卫生院派驻3名医师。中央财政按照派驻县和乡分别给予每名医师每年2.4万元和2万元的补助。2010年, 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开展“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 要求县级医院主治医师或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到城市三级医院参加培训。参加培训医师在培训期间其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并且中央财政对每名骨干医师按每年1万元给予补助。“两纵”即“东西部地区医院对口支援”和“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2009年以来, 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东部地区9省 (市) 201所医院支援西部地区9省 (区) 的211所县级医院, 即以这种“东医西调”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异。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启动的“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 并组织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国家级医院到19个省份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中央财政对每支“国家医疗队”予以30万元的补助。“一结合”即军地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安排108所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134所西部县级医院, 重点是向新疆、西藏地区倾斜。

2014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武警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二级以上医院与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26], 安排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武警部队医疗机构, 截至2014年11月, 与14个省份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 21所省级医院对口支援13所武警总队医院, 114所地市级医院对口支援114个武警支队卫生队, 使2210个县 (市) 的武警中队官兵实现了就地医疗。

2.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

方便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不完全统计, 自2005年原卫生部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工作以来, 截至2014年11月底, 全国有1400余家支援医院对口支援3700余家受援医院, 近17万人次的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常驻工作, 诊疗患者近6000万人次,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减轻了农村患者的经济负担[27]。

显著提升了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培训县级医院骨干医师超过2.6万名, 帮助县医院建立了万余个医学专科, 开展新技术、适宜技术约6万项, 受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得到提升。截至2013年底, 我国94.5%的30万以上人口县目前已经至少拥有1所二级甲等医院, 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8]。

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了积极探索:部分省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采取了托管、兼并、参股、区域协同、成立医疗集团或医疗服务联合体、派驻管理团队等多种方式, 形成了分级诊疗新的就医格局并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合理地调配、整合了区域医疗资源。

3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历史、社会、体制、机制等原因,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水平等差距较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农村卫生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3.1 财政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我国政府启动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和由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其补助标准多年未作调整, 东部支援西部医疗卫生工作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多数省份自行组织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也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且派驻人员费用均由支援医院承担, 受援医疗机构也没有专项经费为支援医院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因此,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2 部分县医院的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目前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 同时农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从受援医院整体情况来看, 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对其县医院的投入大, 县医院的硬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但是, 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 特别是大多数贫困县的县医院依然是负债经营, 发展较慢, 其硬件条件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规定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3.3 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问题是制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 很多县医院目前吸引、留住、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县医院的病理科、重症医学科、外科各科室服务能力还很薄弱, 医疗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有难度的手术大多依靠支援医院的医师开展。

3.4 部分支援医院承担任务较重

城市三级医院特别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 (管) 和省级医院承担对口支援任务, 则要安排人事、宣传、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人员承担相应任务。例如根据我们实地调研了解到,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对口支援方面常年要有100名左右的医师承担外派任务, 占全院医师总数的10%, 支援医院所承担的对口支援任务比较重。

4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下阶段工作重点与政策建议

截至2013年, 我国县级医院1.16万家, 占医院总数的47%;年诊疗人次9.24亿人次, 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34%;年入院人数0.65亿人次, 占医院总入院人数的46%。据2013年新农合医疗相关数据显示, 县域患者外转率超过了20%, 距实现县域内患者就诊率90%左右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仍有差距[29]。结合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当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工作安排, 分析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因此, 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应紧密围绕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这一核心, 把握好全覆盖、抓重点、建机制、重实效4个关键环节, 重点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4.1 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协调财政部门, 进一步提高现有对口支援项目的补助标准。对目前因没有立项而未获得财政支持的对口支援工作要给予财政上的资助, 如东部支援西部县医院的对口支援。各省级财政应有针对性地对对口支援医院和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重点支持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内镜手术、医学影像等临床专科, 并还要为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而提供资金支持。

4.2 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和分级诊疗工作

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是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应集中城市三级医院的优势力量, 充分发挥紧密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模式的先进性, 利用“科室对科室”“团队带团队”的方式, 重点支援我委从各省 (区、市) 推荐的县医院中所确定的第一阶段500家县医院的综合能力提升工作, 打造我国县医院能力提升的典范, 并带动全国县医院共同发展。当前, 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所出现的医疗集团、专科诊疗中心、托管型对口支援等方式, 都是对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利探索。

4.3 加强绩效考核并合理使用考核结果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要定期对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此外还要对支援人员进行考核, 其考核应在原有“量”的基础上, 侧重“质”的考核, 即所在受援科室的诊疗技术、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是否有所提高[30], 其考核结果应与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专科评估等医院重点工作相结合, 并与财政补助相挂钩, 奖优罚劣,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4.4 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手段开展对口支援

远程医疗是开展对口支援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放射科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利用远程网络互动学习的方式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习效率[31]。2010年以来, 我国中央财政投入8 428万元支持23个中西部省份建立基层远程医疗系统, 并安排12所委属 (管) 医院与12个西部省份建立高端远程会诊系统。近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出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32], 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 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 要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要:结合当前全面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详细介绍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发展的3个阶段:即萌芽与铺垫阶段;提出与建立阶段;巩固与发展阶段, 以及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所形成的格局, 即“两横、两纵、一结合”。总结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方便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提升了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分析了当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其政策建议。

篇4:浅谈如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关键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措施;问题;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显得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我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

近年来,隆德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按照统筹城乡、标本兼治的整体要求,以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手段,以完善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净化为重点,使整治村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完善,居住条件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在“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重大事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顺利开展。

(3)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各乡镇、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区、市、县直部门(单位)结对帮扶行政村的帮扶作用,要与农村道路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公路绿化项目、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相结合。

(4)巩固成果,建立机制。各乡镇要一手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手抓制度建设。重点要以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为突破口,严格实行领导挂钩、干部包干责任制,督促指导环境卫生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聘请固定的清洁人员,对垃圾进行定期收集、集中处理,并建立村民卫生公约,成立村民卫生理事等办法。

(5)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并及时通报督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年底,从监察、建环、财政、审计等专业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验收组,对各乡镇整治规模、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验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得力、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责任人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进行行政问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2)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五乱”治理有待深化。

(4)场镇、村庄容貌有待改善。

4.深化治理,巩固提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在继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规范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4.1突出整治重点。

(1)突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区及场镇街道、场镇边河道的整治,提升整体形象;加快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工作,逐步规范经营秩序;加强场镇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能力。

(2)突出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文明、卫生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关心环境,治理环境,爱护环境。

(3)突出加强卫生整治。认真搞好市容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突出治理“五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完成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4)突出强化乡镇容貌整治。以实现“乡镇容貌优美”为目标,加快乡镇容貌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快乡镇驻地一条街容貌整治,实现村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展示小城镇形象。

4.2着力推进“四结合”。

(1)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一要科学规划。二要依法行政。三要严格监督。

(2)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投入为保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对接,积极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服务工作,尽早尽快纳入项目计划。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审批。审批环节要体现精简效能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程序,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审批的“绿色通道”。

(3)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一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分县、镇(乡)、社区(村)三级的管理职责,明确城管、建设、工商、卫生、环保、交通、公安等管理职能,强化属地化管理,强化镇(乡)、社区(村)两级的事权,有效化解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责权不统一的问题。二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全面放开市政、园林、环卫相关作业市场,推行道路、绿化养护与环卫保洁综合承包。三要推行公司化管理模式。要探索新举措,建立常态管理机制,确保财力供给,大力推行专业队伍公司化管理体制;要切实保证财政对专业队伍的基本供给,足额纳入预算;要认真研究有关专业队伍财力供给保障等方面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激发专业队伍活力。

(4)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城乡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环境综合整治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把资源、环境、民主等纳入核算考核内容,使各级干部由过去主要关心经济增长指标向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转变。

4.3构建巩固整治成果的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整治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1)构建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坚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作为惠民行动、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长期工作之一。坚持突击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片责任制和责任人分段、分块包干责任制,落实职能部门管理责任、教育监督责任和部门联动责任。将综合治理责任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2)构建城乡保洁的长效机制。坚持从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充实、配齐配强市政和环卫专业队伍,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着力加强综合治理有关管理和执法制度建设,着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污水乱排等到现象,不断提高全社全环卫意识,提高保洁水平。建立考核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评估、考核。

(3)构建城乡环境统筹整治的长效机制。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跳出就环境抓环境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统筹意识,着力做好优化环境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大文章。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和标准,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与污染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4)构建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保证。按照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时更换和添置果皮箱、照明灯具等街道环卫和亮化设施,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篇5: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

4月5日上午,安州区永河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对全镇13个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交叉视察。代表们实地走访查看了各村及场镇范围的公路、院落、沟渠、养殖企业、卫生死角、垃圾池的环境状况和卫生管理、评比与公示、保洁制度等方面情况,对部分村区域保洁人员管理不到位、存在一些卫生死角和垃圾池周边卫生不达标的情况,代表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视察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代表们听取了镇政府和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根据实地走访和工作汇报情况,代表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建议镇人民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对辖区内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如增设醒目标语、利用广播播放环保知识、结合联户结对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动员等;二是各村的区域保洁人员要配置到位、区域分配要合理;三是希望政府建立健全治理、保护、督查一体的长效机制,为群众生活创造整洁舒适的环境。

篇6: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

清徐县县长王琳玉表示,这次行动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城乡管理全面提升行动本身,而是通过提升行动,在收获整洁的城乡环境、严格的城市建管、有序的交通秩序、良好的经营环境、达标的爱国卫生和洁净的蓝天白云这些直接效应之外,使清徐县各级干部得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工作意识得到提升,配合合作机制得到提升,政企一家的观念得到提升,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提升,县域发展信心和人气得到提升,党委、政府的权威得到提升,凝聚力得到提升,正能量得到提升等,这些才是真正的活动用意。

据悉,到目前为止清徐县在整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一是管理缺失,欠账太多。一方面为整治后的效果明显欣喜,另一方面为整治以前的乱象反思,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甚至是漠视、麻木成为一种习惯,损害了形象,破坏了环境;二是进展不平衡。部分区域、部分行业整治取得实效,但也有部分工作小组和乡镇点上有些成效,但面上工作不足,整体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三是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不够,要在更广范围提高知晓率,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打一场全民参战、自觉参与支持配合的攻坚战,真正让群众看到作为、见到实效、共享成果。

篇7: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

市委副书记叶胜坤主持会议。副市长李远青通报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测评情况。

方利旭对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给予肯定,认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能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开展整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真抓实干,确保取得实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方利旭表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粤东粤北)现场会,以及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创模”为推手,强力推进城乡环境专项治理,推动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要关键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物、饮用水安全等环保难题,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形成专项项目包的形式,发挥融资效益,吸引社会资本;要把精准扶贫和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树立打造城乡环境也是推动贫困群众致富的理念;要提升村居美化水平,谋划旧村庄改造和开发利用,让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要优化村居规划布局,重点整治农村乱搭乱建现象;要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篇8: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简报

1月30日, 玉林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 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会议要求, 各县 (市、区)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 立即行动, 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要责任到人, 措施落实, 及时制订工作方案, 积极组织开展城乡清洁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做到领导、机构、人员、经费、责任、制度“六落实”;市建规委、市政市容、卫生、商务、工商、交通、公路、旅游和玉州区等单位要加强执法力度, 密切配合, 对各种违法违章行为依法严格整治;各责任单位要积极开展自查自纠, 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全面消除卫生死角、盲点热点、模糊地带;加强整改加强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 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需联合行动的, 要主动联系, 做到紧密配合, 形成合力;各级宣传部门、单位和宣传媒体要加大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意义和整治工作动态的宣传力度, 营造全社会参与整治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路边见闻下一篇:优秀妻子12特质 让婚姻永远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