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旁听政府会议制度

2024-05-12

市民旁听政府会议制度(共3篇)

篇1:市民旁听政府会议制度

鄢委发„2010‟25号

中共高坪区鄢家乡委员会

关于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的

实施方案

各村党支部,乡级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全面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的意见》的要求以及上级其他要求,现就我乡全面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2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在会前 2 日及时反馈信息,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

(二)组织党员旁听

1、旁听党员持旁听通知或旁听邀请函,按时参加旁听会议。会场内应设党员旁听专门席位,旁听党员在旁听过程中一般不参与讨论,不参加决策。

2、通报会前旁听党员征集的意见建议。在会议正式开始前,一般采取会议主持人介绍、印发书面材料、党员发言陈述等方式,集中阐述征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供党委会决策参考。

3、听取旁听党员的评价意见。会议结束后,会议主持人接听取旁听党员意见等方式进行。讨论情况及结果的评价意见。

(三)旁听计划

对于党委重大决策和常规会议,进行随机抽取旁听人员的原则,计划安排10次,具体旁听情况依实际为准。

(四)督促落实会议精神

1、意见反馈。对旁听党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办理和答复,做到条条有答复,件件有回音。能当场答复的,要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要指定专人负责办理,并在 15 日内给予回复,并征求其满意度。

2、决策实施。对党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党委研究采纳决策后,要以工作督查表的形式明确工作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出解决途径和期限,并在党务公开栏上以“整改销号”的办法督办解决。党委可聘请旁听党员为监督员,对决策实施情况跟踪监督。

3、情况通报。决策实施部门要定期向党委汇报决策实施情况和工作完成进度。会议决策执行情况,党委办公室应以一定方式进行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促进作用发挥。旁听党员所在单位旁听党员应主动作为,带头贯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当好党委的宣传员,向社会和群众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工作。要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二)做好宣传引导。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努力营造实行党员旁听党委会议制度的良好氛围,为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要结合单位实际创新开展工作,并及时总结、宣传工作中的典型经验。

中共高坪区鄢家乡委员会

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篇2:市民旁听政府会议制度

一、镇党委召开党委会、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其他专题研究镇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会议时,邀请3名以上的党代表列席旁听会议,原则上邀请列席旁听会议的党代表应为与党委会或相关会议研究内容有关的党代表。

1.镇党委召开党委会议,研究涉及全镇改革发展大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事项时,应当根据会议议题邀请党代表列席旁听会议,充分听取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党代表的监督。

2.镇党委在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时,必须邀请党代表列席旁听会议,接受党代表对决策过程的监督。

3.镇党委民主生活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双述双评”会议必须邀请党代表列席旁听会议,听取党代表的意见,接受党代表的评议。

二、每名党代表在任期内至少要列席旁听一次镇党委会或其他重要会议。

三、受邀列席旁听会议的党代表要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和保密纪律,党代表在列席旁听会议时,征得主持人同意可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也可在会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镇党委提出。

四、会议议题确定后,由镇党代表联络站提出列席旁听党代表名单,报镇党委同意后通知其列席旁听会议。

篇3:论农民工市民化与政府的制度供给

一、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 我国正在加速城市化的建设进程, 农民工的市民化也随之应运而生。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并不简单地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制度演进过程,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改革进程的快慢及实施的效果不仅受制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而且受城市化水平、受改革的制度供给者 (政府) 和制度需求者 (农民工) 对改革态度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需求诱致型与供给主导型两种。就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来说, 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过程, 显然是一种制度供给型的制度变迁, 因此, 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 作为制度供给者——政府的改革态度与能力, 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市民化的主体-农民工, 作为制度需求者, 其对市民化改革的意愿与态度, 必然影响其在市民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这最终又会制约市民化的实际效果。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 制度向人们提供了某些服务, 它通过可观察且可遵守的制度安排, 将社会福利的提高和经济有序发展的“外在利润”以制度收益表现出来, 人们对这些服务存在着需求 (Schul, 1968)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需求来自于多个社会层次:一是对基本生存质量的要求, 特别是大多数对生存环境无法进行选择的农民工, 表现为对改善生存环境的制度需求;二是在城市就业、生活并最终融入城市, 针对未来发展的忧患, 体现在对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的制度需求;三是市民身份的期盼, 即对打破长期城乡分割下“二元户籍”这一最根本的制度需求。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供给是指在既定前提下, 建立在可实施的制度安排基础上制度的选择集合, 它取决于制度提供者的能力和意愿。一般来讲, 国家是正式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 尽管正式制度供给产生的“潜在利润”也许并非由国家独占。戴维·菲尼在他的制度供求模型中提出了制度供给的外生变量, 主要包括宪法秩序、现存制度安排、制度设计成本、现有知识积累、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规范性行为规则、公众态度、上层决策的预期净收益等。

二、现行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制度供给失效及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采用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范式来研究制度, 认为只有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求时才能实现制度均衡。而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二者不相符合时, 则为制度非均衡。这时, 在制度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只有改变制度供给的数量和结构来使之与需求相符合。在我国, 制度供给往往采取强制性方式, 即由政府设计并颁布, 而很少出于自发形成, 这很容易导致无效的制度供给。一般来说, 自发形成的制度则不会存在这种情况。但由于制度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个体理性的制度需求者会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 于是导致制度供给的短缺。可见, 自发形成的制度一般不会“自给自足”。由政府供给制度则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却往往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的产生:无效的制度供给, 即政府供给的制度不符合社会需求。为什么会有不符合农民工需求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保险制度, 笔者认为, 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对农民工制度需求的“知识”不足。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缺乏对农民工实际需求充分调研的情况下, 作为制度制定者的政府不能完全或者很好地知晓、洞悉农民工的各类制度需求这一“知识”。并且, “知识”的获得总是循着循序渐进的路径:从无知到有知, 从少知到多知。哈耶克 (F.A.Hayek) 提出的“知识分工” (the division of knowledge) 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可谓异曲同工。他认为知识分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知识有不同的类型, 通常人们只关注所谓的“科学知识”, 而忽视了一种为不同的个人分散拥有的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 即分立的个人知识。每个人实际上都对所有其他人来说具有某种优势, 因为他掌握着关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信息。如政府按照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成功的经验“知识”, 遂将原有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直接扩大到农民工。在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险需求“知识”不足的情况下, 即便政府出于诚心实意为农民工建立城镇社会保险, 对农民工实行市民待遇, 却导致事与愿违, 不能得到大多数农民工的认可。

第二, 政府认为沿用城镇现行制度可以降低制度设计与执行成本采取直接扩面的方法, 沿用城镇现行制度套用于农民工身上, 就不需要重新设立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如此, 一方面可省去该套制度体系的设计成本, 另一方面还可以省去该套制度体系的实施成本。因为假若为农民工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体系, 则除了需要付出制度设计成本之外, 还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组织机构来实施该套制度体系, 这样就会产生一笔也许很庞大的新制度实施成本。

第三, 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新的问题日益突显, 加剧了政策供给的难度。例如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今后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日益加深, 这对目前缺口已经很大的城市养老保险资金的运转构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虽然中央政府承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不会降低财政补贴, 将继续维持每年500亿元左右的财政资金补助, 相当于每年支付养老金总量的16%, 但城市养老保险资金运转仍将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另外,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 投资风险大, 为减少风险, 社会保险机构只能将很小比例的社保基金投入资本市场, 由此使社保基金难以在资本市场实现较大增值。政策制定者认为, 农民工大多为青壮年, 要过几十年才会退休, 吸收他们到城市养老保险中, 则可以缓解今后养老保险面临的兑付压力。在这种思路下, 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 将城市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直接套用到他们身上, 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思路的出发点存在严重的偏差, 它是从城市养老保险金的运作来考虑, 而不是从农民工自身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向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于是最终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制度供给的思路

1.首先是准确定位政府的角色

地方政府在进行制度设计和选择的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决定了它的角色定位, 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 政府往往会选择体现经济效率的财政收益最大化作为新的制度供给的起点, 不可避免的, 政府会把自己的职能定位在管理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上, 相对忽视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服务的职能。而制定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制度, 正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其次是积极进行制度改革, 创建农民工同城市融合的制度平台

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 同时又是社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后者, 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 对推动社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 制度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从实质上讲, 中国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就是城乡居民权利一致、地位平等和身份统一的平等化过程。城市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殊群体, 既不同于农村居民, 也不同于城市居民, 他们被称为“边缘人”, 在城市社会的边缘, 在体制意义上的边缘以及在文化意义上的边缘 (杨东平1998) 。缺失社会保障、缺失政治权益保障、就业受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教育培训待遇不公平以及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当今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集中反映。因此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化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 推进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建设, 还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其次, 改革户籍制度, 变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为户籍自由登记制度, 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地或生活地作为自己的户籍登记地点, 改变当前存在的工作地与户籍登记地分离的局面。当然, 在户籍改革过程中还要注意彻底消除户籍同福利待遇挂钩的现状, 还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权利。第三, 严格规范用工制度, 加强用工监督。所有用工单位在雇用农民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并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对于用人单位侵权或违法行为要坚决处罚并及时予以纠正。第四, 改变义务教育的逐级划片管理模式, 实行义务教育的属地管理模式, 让农民工子女获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第五,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上确立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 从根本上解决因体制而产生的不公平的境况。例如可以考虑改革选举法, 规定在城市居住期满1年或2年的农民工可以获得同所在城市社区市民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同样参与所在社区的各种政治活动。只有通过制度创新, 进行利益关系调整, 创建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制度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工同城市的融合。

3.再次是把握制度供给的供需平衡

从理论上讲, 制度供给是因需求而产生的, 但是由于政府拥有强大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组织的资源, 成为了制度供给的主体;而相对于制度需求一方的社会, 由于个体利益的分散而无法整合, 同时也缺乏正常的、规范化的与制度供给主体沟通的渠道, 使得制度供给与需求往往发生错位和不均衡, 难以真正体现和之需。因此, 政府应关注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切实出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措施, 确保所提供的制度适应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需求。

最后是校正制度供给成本与收益的衡量。如何衡量制度供给的预期成本与收益会影响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意愿, 传统成本与收益的衡量只是将经济指标作为标准, 只要能促进地方财政收益最大化的, 就是好的制度安排, 忽视了环境、生态、人文等因素;或者只注重短期收益, 而忽视长远利益;制度供给也只注重正的挤出效应, 忽视负的挤出效益, 甚至出现前者由政府享有, 后者由企业、个人或弱势群体埋单的情况。这不能真实反映制度供给的成本与收益, 无助于地方政府制度供给与安排。因此, 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收益的评价体系和核算方法, 才能真正体现政府制度供给的成本与收益, 促进政府制度供给,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3:31—36.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中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上一篇:雪中的校园作文450字下一篇:杨澜ted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