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山规划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南京方山规划范文

南京六合方山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南京方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赵兵 学号2012210482 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班级12级地理科学班 导师丁邦恒老师 时间2012年11月2日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南京六合方山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南京六合方山雨花台组沉积地层………

南京六合方山火山地貌及岩层特征……………

结束语…………………………………………… 第一章

南京六合方山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长江北岸的南京六合至仪征一带,耸立着一座座孤立的古火山,合称六合方山群,已知有25座,包括方山、瓜埠山、马头山、塔山等。六合方山便是其中一座引人注目的古火山,不仅形态保存较完整,而且结构较典型。六合方山位于南京市六合区东沟镇北4km,距南京长江大桥约76km。

南京六合方山交通位置

第二章 南京六合方山雨花台组沉积地层

方山基底是中下统雨花台组河流相沉积地层,岩石为中生代石英砂岩和砂砾岩。在地质历史时期,滁河的古河道流经此地,由于河流的搬运作用,使河床的底部沉积大量的岩石,形成大约有50—70米的沉积地层。

位于方山山脚的雨花石采石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古滁河的沉积地层和沉积环境的变迁。首先,从地层的剖面,我们可以得出河流搬运作用具有分选性,沉积物的粒径从大到小排列,同时,这些沉积物具有很好的磨圆度,以鹅卵石为主,其中质地优良的称为雨花石,

3 被用作制作精美工艺品。其次,从地层的层序来看,可以明显得出,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沉积环境不是稳定、连续的,河流的河道出现过震荡和摆动,沉积环境发生过数次变迁。

第三章 南京六合方山火山地貌及岩层特征

六合方山位于郯庐断裂带东部边缘,在古地质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尤其是喷出性岩浆岩发育较好如:玄武岩、橄榄岩和灰岩等。如今的方山是一座死火山,但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火山锥,顶底高差约150m,最大海拔高程188m,面积约2km2,外围直径1200~1600m,东西窄而南北宽;外形大致呈截头圆锥形,俯视呈马蹄形,豁口在北侧,侧视呈梯形。

南京六合方山火山地貌

方山山顶中央,为古火山口位置,地貌上呈一洼地,深约30m,实际火山口深陷约80m。火山口外围为火山口垣,其东、南、西三侧为高耸陡峻的玄武岩岩墙,而北侧为低矮的豁口。火山口之下为火山颈,即为岩浆喷溢通道,其内充填次火山岩。

六合方山火山锥是由上新世晚期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岩和玄武岩质熔岩,以及次火山岩—灰绿岩构成,前两者构成方山组。

六合方山地质示意图

5 方山组位于雨花台组之上,方山组由下至上依次由火山碎屑岩、下橄榄质玄武岩和上橄榄质玄武岩构成,产状平缓。

火山碎屑岩可见厚度大于5m,分布于海拔高程约60m以下,构成火山锥的底座。

下橄榄质玄武岩出露于方山海拔高程约80m以下,可见厚度大于20m;柱状节理发育,表面受岩浆高温烘烤,呈红褐色。上橄榄质玄武岩分布于方山海拔高程约80m以上,可见厚度约50—80m。

第四章

结束语

野外实习对于一个实践性和体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能在吃苦忍耐能力、应变能力、主动性、互相关心、互相 帮助、团队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等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实习,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知识,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团队精神,互助互励,表现出很强的集体凝聚力,加强了彼此间的友谊。

第二篇:南京江北新区战略规划

南京江北新区战略规划启动方案

南京江北地区发展将重新谋篇布局。南京市委市政府昨日召开江北新区规划编制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强调,江北新区发展要谋定而后动,在南京青奥会(2014年8月)前,江北新区要重点做好规划和拆迁工作,除了在建项目和已经出让的土地外,其余项目和土地暂时停止审批和出让。用一年时间重点做好这一片区的规划定位。江北新区将冲刺国家级新区,并支撑南京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宏大构想。

这次南京市全面启动了江北新区2049战略规划和2030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预计这一规划将于年底完成报批,由于设计江北整个片区,预计将报国家层面审批。“2049战略规划和2030总体规划,一个是着眼于江北未来的长远发展,一个用于指导近期中期行动。”扬子晚报记者仇惠栋

江北新区规划从“首都计划”开始已有百年

2049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是“首都计划”诞生120周年。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中,以老山山脊线为界的江北地区就被划入“国都界线”范围内。1949年南京解放,江北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南京行政辖区。此次,结合以新一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2030年规划期,开展的“江北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2049年为时间节点,对江北地区进行更加深入、更加长远的战略思考和展望。

江北新区瞄准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江北新区规划大背景是国家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记者了解到,现在国家已经布局了六大国家级新区,这次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江北新区定位要体现出国家级层面新区建设水准,希望将江北新区能升格为“国家级”。与此同时,南京在向国务院报批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希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江北新区包含哪些地方?

江北新区的范围包括浦口区、六合区所辖行政区域和八卦洲,规划面积约2450平方公里,占苏南总面积的8%,南京总面积的40%。规划基准年2013年,远期至2030年,展望远景2049年。这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中江南板块里唯一位于江北的地区。

其他六个国家级新区是哪些?

所谓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核,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目前全国共六个国家级新区,分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

杨卫泽批评江北目前“不城不乡”

目前,南京上游的皖江城市带和苏中的崛起都会对江北新区带来压力和挑战。杨卫泽就直言批评,目前的江北“是城但缺乏城市功能”,“不城不乡”。季建业提出,江北地区是宁镇扬的地理中心,但更要成为功能中心,是南京都市圈的门户区域,但更要成为功能门户。

杨卫泽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态势,难掩羡慕之情:比如天津滨海新区,GDP从1994年110亿元起步,2012年达到7200多亿元,增长了近70倍。与重庆两江新区对比,南京江北地区占地面积是其近2倍,但2012年的GDP大约是其三分之二,进出口总额是其五分之一。

新区核心有两个,街镇要大整合

“江北新区的核心区域在哪里?”南京市市长季建业认为是“现在的浦口新城——珠江镇片区和六合雄州片区。”他说,现在的街镇及以上工业区布局太散太乱,下一步要加大整合。

人口规模在2049年达到400万

杨卫泽说,这一轮全新谋划中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江北2400多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他建议,总体上可以按照到2049年达400万左右人口规模来做规划。

八卦洲暂不开发,定位中心花园

杨卫泽提出,针对江北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认真研究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问题,根本改善江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季建业还提出了发展敏感区的概念:“像八卦洲,要按照江南江北中心花园的发展目标,预留发展空间。”他指出,八卦洲现在被化工厂、钢铁厂包围,土地价值没有显现出来,但这次要高水平规划。“不具备条件就慢一点开发,留给后人。”

将建“南京北站”,江北交通建设“适度超前”

杨卫泽强调,要适度超前推进江北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加快规划建设南京北站,为新区发展拉开框架。

季建业介绍,目前已经有宁天城际一期、3号线、10号线、宁和城际一期这四条地铁和城际线在江北地区建设,接下来省里还有一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如宁启铁路复线、宁通宁淮城际等重大通道等,不少在江北新区。

宁淮城际的终点可能在林场站对接地铁三号线

季建业特别点出了林场站地区,透露这里就是将来南京北站的规划区域。“比如将来的宁淮城际,就可以通达到这里,而不是通到南京站,乘客可以方便换乘地铁3号线进城。”他指出,而这一些换乘中心往往也是潜在的商业中心、居住中心。 桥北客运站将搬迁,适时建设公路客运北站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政府此前已经谋划,桥北客运站将“搬家”,江北地区将规划建设林场综合客运枢纽及泰冯路综合换乘中心,取代现有的客运站。林场综合客运枢纽以宁启铁路林场站为核心,集长途客运、地铁、公交、出租等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根据规划,待宁启铁路改造方案确定,具备建设条件后,将结合林场综合客运枢纽同步规划建设公路客运北站。

六合机场将让南京成为华东第二个“双机场”城市

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建设的六合机场是为大校场的军用机场迁建而准备,规划中的六合机场面积为10平方公里。机场近期满足军用,远期实现军民两用,且先期以货运为主。在昨日的会上,杨卫泽指出,要进一步打通重大枢纽的对外连接放射通道,将推动六合机场成为国内支线机场。届时南京市将拥有禄口、六合马鞍两个民航机场,成为华东继上海市后第二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第三篇: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

(2016-2020年)

文本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

二〇一八年二月

言 ......................................................................................................... 1 第一章 总

则 .......................................................................................... 3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 7 第一节 区域概况 ................................................................................................. 7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 8 第三节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 ................................................. 10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 14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 18 第四章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与目标 ........................................................ 22 第一节 规划原则 ............................................................................................... 22 第二节 规划目标 ............................................................................................... 23 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 26 第一节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 26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力度 ............................................................... 27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 30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 .......................................................... 32 第五节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33

第六节 加快实施损毁土地复垦.................................................................... 34 第七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35 第六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 36 第七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分析 ................................................................ 40 第一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渠道 ........................................................................ 40 第二节 效益分析 ............................................................................................... 41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45 第一节 强化制度保障 ...................................................................................... 45 第二节 完善经济保障 ...................................................................................... 47 第三节 提升技术保障 ...................................................................................... 49 第九章 附

则 ........................................................................................ 51 附表

“十二五”期间,浦口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切实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落实党中央、省部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土地整治方针政策,规范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

《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浦口区未来五年土地整治战略,确定了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统

1

筹安排了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浦口区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全区土地整治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2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规划目的

科学、有序地部署“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依据《土地管理法》,遵循《南京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南京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废弃低效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等为手段,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浦口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编制《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二条

规划任务

1. 评价“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 2. 调查评价并测算土地整治潜力; 3. 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

4. 确定土地整治项目规模、布局和时序; 5. 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6. 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

7. 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第三条 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9)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0) 《土地复垦条例》; (11)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12) 《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3)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规范性文件

(1)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2) 《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

(3)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

4

(4)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国土资规发〔2014〕1号); (5)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

(6)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

(7)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开展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9号); (8)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 (9)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地方各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44号);

(10)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 3.相关规划

(1)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南京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3) 《南京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 《南京市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年)》;

(5) 《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6)

南京市浦口区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浦口区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江浦街道、

5

顶山街道、桥林街道、汤泉街道、星甸街道、永宁街道,泰山街道、沿江街道、盘城街道和老山林场,土地总面积91049.00公顷。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6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六条

自然条件概况

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介于东经118°21′~118°46′,北纬31°51′~32°15′之间。

浦口区山富地饶,聚宝藏珍。其总体表现为集平原、岗地、丘陵、低山及大江、大河为一体的综合型地貌,区域属宁、镇、扬丘陵山地西北边缘地带,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区境东南部为长江沙洲平原,面积157平方公里,西北部为河谷平原,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平原地区低平坦荡,土壤肥沃;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老山山脉,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山体起伏,植被丰厚;低山与平原之间分布着砂砾丘陵、黄土岗地,总面积530平方公里。浦口区后备土地资源少,主要分布于沿江滩涂,还有部分丘陵山地尚未开发利用。浦口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在年际、季节之间差异较大,丰枯明显。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2.2毫米,本地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62亿立方。 第七条

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8万

7

人),常住人口74.9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8316人,人口出生率为13.1‰;死亡人口3622人,人口死亡率为5.7‰;全年自然增长人口46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3.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1.33亿元。全区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5.3%、49.7%和45.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八条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浦口区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浦口区土地总面积为91049.00公顷,其中,农用地58740.81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52%;建设用地2459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的27.01%;其他土地7711.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7850.89公顷,园地面积为1405.18公顷,林地面积为16005.93公顷,草地面积为3.65公顷。建设用地中,城市1100.31公顷、建制镇8975.67公顷、村庄8606.46公顷、采矿用地622.74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43.6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

8

积为2965.5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382.01公顷。其他土地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750.39公顷,其他草地面积为874.86公顷,沙地、裸地和沼泽地分别为0.29公顷、40.10公顷和46.22公顷。

第九条 土地利用特点

1.浦口区土地类型复杂。丘陵岗地与平原圩区并存,且各街道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数量等方面差异显著。

2.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交错分布。浦口区沿路、沿河而居的居住模式,使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之间相互交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使用的效率。

3.岗地、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任务重。 4.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主要集中在城镇和集镇,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2010-2015年间,城镇用地由8869.58公顷增长为10075.98公顷,年均增长241.28公顷。

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区村庄用地面积8606.46公顷,村庄布局散落,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0698.72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88平方米,具有一定的整治潜力。

9

第三节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

第十条 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下达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12683.70公顷。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24个,建设总规模为11031.42公顷。基本完成规划指标。经土地整治,基本农田耕地质量提高了1个等级

“十二五”期间下达全区补充耕地规模298.60公顷。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项目77个,项目总规模336.13公顷,补充耕地面积246.38公顷。基本完成规划任务。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85个,复垦总规模804.55公顷,新增农用地面积792.0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66.81公顷。 第十一条 土地整治成效

“十二五”期间,浦口区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进,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1.促进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1-2015年间,全区通过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246.38公顷,增加了耕地数量。同时,通过土地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田间路网和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1031.42公顷,

10

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11-2015年间,全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总规模为804.55公顷。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利用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依照有关规定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防风固沙能力得到增强,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农田生态景观和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推进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直接减少了生活生产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4.规范了项目管理,保障了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编制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的规模、时序和布局,明

11

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任务和责任,规范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资金使用和项目验收,为持续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耕地质量建设及评价制度有待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区土地整治工作重点以新增耕地面积为主,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和保护耕地生产能力方面工作力度不够,本轮规划应建立“提等级、优布局”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实现耕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同时,对补充耕地质量是否做到“补充耕地与建设占用所减少的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的要求等问题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2.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集中关注于增加耕地数量,而对全区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统筹安排程度不高,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不够凸显。

3.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展。从以往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看,渠道单一,主要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各项支农资金并未有效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项目实施保障措施有待完善。土地整治目标责任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方协作不到位,土地整治常常涉及到国土、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受部门间权限及职能划分的影响,各部门在项目实施过

12

程中衔接不够。规划信息公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调整、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13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第十三条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

1.《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十三五”时期,是南京市浦口区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未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浦口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浦口作为江北新区核心区和首批建设启动区,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金、政策支持,汇集更多的人才、信息、产业的创新要素。江北新区 “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区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作为支撑,新增用地的需求将居于高位,传统的资源、环境、土地等禀赋条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需进行改善升级,全区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在此形势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为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

2.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契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

14

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的头号工程,大力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优化建设布局。浦口区全力提升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建设汤泉、星甸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加快提升星甸-汤农-永宁片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十三五”土地整治借助农业现代化的契机,将更多承担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责任。

3.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有力助推

为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夯实“强富美高”、“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试点启动会议精神,浦口区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有力有序。充分认识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意义,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发展与复兴。特色田园乡村推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化”,充分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在保护生态、气候方面的重

15

要作用。同时,统筹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山、水、林、田、湖、村”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 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1.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的实施,浦口区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产业空间需求使城镇化空间扩张加大。同时,浦口区未来建设“一城、三组团、五功能区”的城市格局,使得土地供需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整治管控和生态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有待全面强化,特别是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促进生态经济崛起、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亟待创新突破。浦口区城镇工矿用地的需求保持高水平,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将进一步增长,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支持,建设用地供给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2.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压力将继续加大,浦口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规划期内,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确保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落实。

16

3.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土地整治的重任

浦口区受市郊城市化和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迫切需要重构新的土地整治工作环境,做好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空间治理体系,促进城乡集约发展任务艰巨。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培育壮大浦口区推进“两聚一高”的新动能,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崛起;探索形成江苏乃至长三角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是土地整治肩负的一大重任。

17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第十五条

农用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用地整理面积5044.05公顷,可补充耕地274.61公顷。将农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农用地整理一级潜力区:涉及1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2313.87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67.14公顷;

农用地整理二级潜力区:涉及4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1105.7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9.75公顷;

农用地整理三级潜力区:涉及1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447.7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0.58公顷;

农用地整理四级潜力区:涉及2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1176.66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7.14公顷。 第十六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为2353.74公顷,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2203.7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为2143.19公顷。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一级潜力区:涉及9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845.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765.29公顷;

18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二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801.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733.56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级潜力区:涉及15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569.40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518.69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四级潜力区:涉及17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38.26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5.65公顷。 第十七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为349.4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96.90公顷。将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工矿废弃地复垦一级潜力区:涉及15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251.5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13.68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二级潜力区:涉及11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55.1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6.89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三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34.7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9.53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四级潜力区:涉及13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8.05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6.80公顷。 第十八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规模为418.46公顷。

19

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1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29.33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二级潜力区:涉及3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25.92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级潜力区:涉及3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19.22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四级潜力区:涉及4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43.99公顷。

20

第十九条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规模4.0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66公顷。将损毁土地复垦的潜力分为三个等级:

损毁土地复垦一级潜力区:涉及1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0.94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二级潜力区:涉及2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4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9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三级潜力区:涉及19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6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43公顷。 第二十条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为106.0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为95.42公顷。将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为三个等级: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6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54.7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9.28公顷;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二级潜力区:涉及17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45.9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1.36公顷;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三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5.3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78公顷。

21

第四章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十一条 规划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以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项目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因地制宜、注重实施

依据经济和社会法制水平、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调整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3.加强协调、相互衔接

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4.部门合作、公众参与

22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认真听取各部门意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坚持尊重民意、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二十二条

总体目标

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全区土地整治步伐,遵循“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城乡统筹、依法依规、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将土地整治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充分衔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序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加强废弃、污染、退化土地复垦整治力度,全力实现“苏南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 第二十三条

规划主要指标

1.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

规划期间,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浦口区 “十三五”期间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4071.54公顷;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6597.31公顷。经整治后的基本农田质量提高1个等别,粮食产能不断增加,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3

2.补充耕地任务指标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补充优质耕地,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实行耕地修复与生态管护。规划期间,全区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1245.25公顷。其中,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4.90公顷(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149.60公顷,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公顷,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3.30公顷);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1040.35公顷。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导向,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913.75公顷。

4.工矿废弃地复垦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正确处理废弃工矿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开展历史遗留土地复垦,加强土地生态整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126.60公顷。

4.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推动产业结构

24

升级,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旧城镇、旧厂矿和“城中村”等低效用地进行改造。到2020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384.41公顷。

25

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第一节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十四条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

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建设优质、集中连片、基地化的现代高标准农田。规划期间,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4071.54公顷。 第二十五条

鼓励多部门参与建设

浦口区鼓励发改、农业、水务等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主动与参与建设部门对接,按照国家、省厅、市级相关要求,明确项目建设范围、资金投入、新增和改造耕地面积及质量、类型、验收单位等主要内容,做好项目信息上报备案工作。

第二十六条

加强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

依照耕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的评估和验收、有针对性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稳步提高耕地产能,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实施耕地等级差别化管护,重点保护水田等优质耕地。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农田的生产生活和耕种条

26

件,还依靠成规模、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打造集生产性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七条

争取投资渠道多元化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除了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调整优化区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范围。积极吸引社会投资,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可探索实行委托代建、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和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力度

第二十八条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严格农田整治工程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改善农业机械化条件;不断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稳步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步提高农田防护比例。整治后耕地等别明显

27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规划期间,农用地整理规模补充耕地149.60公顷。 第二十九条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提质改造、补改结合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创新举措,须重点纳入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除了使用传统的测土配方施肥、使用有机肥、适度恢复绿肥种植等提高耕地质量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排灌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或者通过改造农田水利等设施,将旱地改为水田的土地整治等措施对现有劣质、等级低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在新开垦了耕地、落实了补充耕地数量基础上,补充耕地质量和水田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做到补改结合。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的途径,即补充一块、改造一块结合起来,总体实现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整治后耕地等别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耕地排灌设施配套程度达到90%;农田防护林符合《江苏省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技术标准》;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95%;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有所增加。

第三十条 扩大补充耕地途径

要合理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对于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

28

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可行性评估论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复核认定后可统筹纳入土地整治范围,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补充和改造的耕地,以及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节余部分,均可纳入补充耕地管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第三十一条

严格新增耕地质量管理

贯彻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严格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做到面积和产能双平衡。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实事求是地认定新增耕地数量和类型,科学评定耕地质量等别,核算新增粮食产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必须严格客土土源质量标准、强化宜耕土层建设,结合客土回填、表土剥离等活动,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改良土壤性状,稳步提升耕地地力。新增耕地还应及时确权、登记、颁证,并加强监管,确保有效利用,防止抛荒。

第三十二条

其他农用地整理

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土地整治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在稳定和增加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

29

加强低效园、林地整治。积极开展对中低产园地的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稳步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引导新建园地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第三十三条 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

科学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乡村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乡村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镇集中,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地形特色村庄、规模较大村庄要予以保留,并加以规划管理建设引导。对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应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维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全面考虑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与乡土文化保护之间的外在联系,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深入挖掘和传承丰富多彩的乡土文

30 化。

第三十四条

加大村庄复垦力度

加强散乱、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期间,村庄复垦补充耕地913.75公顷。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促进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聚。积极引导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

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合理进行村庄功能分区,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村庄内部绿化建设,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布局优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 第三十五条

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备选库,经实施、验收后确认实际新增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作为下挂钩指标规模和编制挂钩实施规划的依据。挂钩指标要优先满足项目区内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发展非农产业用地的需要。安置用地需提前滚动安排,各地应在挂钩复垦项目实施前落实补偿、安置措施,切实保障安置用地。

31

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切实制定收益返回管理办法,明确收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确保挂钩所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切实做到农民自愿、自主、自治。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

第三十六条

积极探索再开发利用方式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整理城镇低效用地384.41公顷。分类明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通过政府主导再开发、市场主体实施再开发、综合整治提升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再开发利用。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引导实现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

第三十七条

积极开展旧城改造

加大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和调整盘活力度,加快推进旧城区工业用地调整退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工程工业建设科技研发项目,不断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城镇更新改造的促进机制。合理安排中心城区老工业用地土地用途置换,推进

32

旧城区合理有序更新,疏导不适宜在旧城区发展的职能和产业。经济推行节地型更新改造,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鼓励开发土地的地下空间,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主城区工业用地全部调整退出。 第三十八条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管理,遏制“城中村”现象的扩大。将“城中村”各项管理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规划区内土地市场和土地管理的一体化,促进现有“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尊重居民主体地位,严格按照民主程序确定改造模式和改造办法,依法依规确定土地权属,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加大“城中村”土地整治力度,完善整治的配套政策,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

第五节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第三十九条

积极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按照“限定范围、控制规模、项目管理、定期考核”的统一要求,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政策平台,组织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期间,复垦工矿废弃地补充耕地126.60公顷。 第四十条 严格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管理

项目区内的复垦与建新实行整体审批,确保复垦面积必须大于建

33

新面积,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须高于建新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挂钩指标重点用于工矿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另外,要做好项目区土地权属、资金的管理,明晰产权,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严格验收考核,确保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稳步有序开展。 第四十一条

推进土地生态环境整治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正确处理废弃工矿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复垦前认真评估和论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保障群众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农田地表恢复、防护林种植、田埂修筑、基础设施修复、耕地肥力恢复等措施推进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工矿区生态面貌、美化环境。

第六节 加快实施损毁土地复垦

第四十二条

规范组织损毁土地复垦

在调查评价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地损毁的类型、程度和复垦的可行性等因素,立足农业优先、改善生态环境和鼓励多用途使用,统一规划,确定复垦的重点区域,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重点工程。规划期间,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公顷。

第四十三条

积极推进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复垦

全面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按照“谁损毁、谁复垦”

34

的原则,坚持土地复垦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在生产工艺、建设方案中落实土地复垦各项要求。加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新损毁土地的复垦管理;加强生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减少损毁面积,降低损毁程度。

第七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第四十四条

科学合理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统筹安排、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补充有效耕地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将剥离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规划期间,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3.30公顷。

第四十五条

促进开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规范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加强土地开发调查评价,深化土地开发的经济、技术、生态可行性研究。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得到持续有效利用。在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要求,适时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35

第六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第四十六条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按照农田布局集中、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形成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高产、稳产的永久性良田。

规划期间,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总规模为4158.61公顷,预计投资13723.41万元。 第四十七条

农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农用地整理,科学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措施,建设满足田间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需要的高标准田块,完善田间路、生产路的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田间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效能;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规划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项目68个,总规模为2381.33公顷,

36

可新增耕地176.76公顷,预计投资7860.00万元。 第四十八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对农村宅基地、村落空闲地以及村落中的废弃土地等进行有效整理,对零散住户向中心村、重点村迁移,对不集中的产业进行集聚布局,对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

规划期间,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163个,总规模为2149.1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900.64公顷,预计投资389766.86万元。 第四十九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依据,优先考虑将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整理区内的工矿废弃地划为复垦项目区,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不安排复垦项目区。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综合利用、农业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工矿废弃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复垦后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支持土地复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定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加强土地复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土地复垦的水平。

规划期间,安排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62个,复垦规模为209.57公顷,可补充耕地188.64公顷,预计投资7336.11万元。

37

第五十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区功能配置,重点治理基础设施落后的城中村和与城镇功能定位不符的旧城区,挖掘旧城镇用地潜力,不断完善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旧城区转型更新,积极推进旧城区节地型改造,控制生产性用地规模,稳步增加生态用地,提升旧城镇的集约用地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

规划期间,安排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18个,项目规模231.92公顷,预计投资92768.00万元。

38

第五十一条

损毁土地复垦项目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铁路、公路及重要航道、河流水系的整治、疏浚等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临时用地,根据相关要求,必须及时将这些临时用地复垦为耕地。

规划期间,安排损毁土地复垦项目6个,复垦规模为3.06公顷,可补充耕地2.76公顷,预计投资64.16万元。 第五十二条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避开生态脆弱区、生态退耕区和水土流失区等,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的持续有效利用。

规划期间,安排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44个,开发规模为83.33公顷,可补充耕地77.92公顷,预计投资2428.00万元。

39

第七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分析

第一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渠道

第五十三条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

参考浦口区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情况,根据规划期内各类土地整治任务,规划期间,全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总需求约30.70亿元: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测算标准为3.5万元/公顷,建设规模为4071.54公顷,需求资金1.43亿元,占总投资的1.68%。

(2)农用地整理投资测算标准为3.3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3834.95公顷,需求资金1.27亿元,占总投资的0.08%。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测算标准为260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1003.53公顷,需求资金26.09亿元,占总投资的96.33%。

(4)工矿废弃地复垦测算标准为110万元/公顷,复垦规模为148.98公顷,需求资金1.64亿元,占总投资的1.51%。

(5)损毁土地复垦测算标准为45万元/公顷,损毁土地复垦规模为2.25公顷,需求资金0.01亿元,占总投资的0.02%。

(6)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测算标准为45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58.13公顷,需求资金0.26亿元,占总投资的0.37%。 第五十四条

土地整治筹资渠道

40

根据现有有关土地整治资金政策,参考浦口区历年资金筹措情况,规划期内,土地整治资金可筹措35.77亿元,筹资渠道有:

1.土地整治专项资金

可筹得资金7.77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可征收3.39亿元;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耕地,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可征收2.89亿元;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0.30亿元;土地复垦费,可征收0.30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可征收0.89亿元。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筹措资金

可筹得资金28.00亿元,主要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新区使用单位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5.08亿元,耕地开垦费4.32亿元,耕地占用税3.89亿元,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0.45亿元,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产生的纯收益14.26亿元。

第二节 效益分析

第五十五条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

规促进农地集约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规划期内,需安排农用地整理资金1.27亿元。整合各项资金集中投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及农村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农业规模化、

41

集约化、机械化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便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利润空间。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自给。规划期间,年均新增耕地面积为249.05公顷,按照2015年的单产标准459.46公斤/亩,年均增加粮食产量171.64吨,不仅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保障粮食自给率。

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能。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土地质量均不低于周边的农用地质量,且具有农田灌溉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层厚、养分全、无污染、无病害,土地综合生产力及产出率高。规划期间,将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整治后耕地等级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力及产出率提高,提质改造耕地的新增粮食产能。

第五十六条 土地整治社会效益

规划期间,全区新增耕地质量不低于达到当地最低等,通过后期合理管护逐步达到周边耕地水平;整治区内原有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2

全区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规划期间,浦口区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的安排实施,将有效缓解城乡发展中的用地供需矛盾,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第五十七条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

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平整以及防护林带的修建,将提高项目区内耕地防洪抗灾能力,提高水土涵养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效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拆旧、迁建安置区综合改造治理,村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系统进一步改善,村内绿地与村庄周边绿化林带相结合,提高绿地覆盖率,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营造出景观优美、人地和谐的宜居环境。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对田、水、路、村等的综合整治,改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耕地内部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类型进一步丰富,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

43

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对田、水、路、村等的综合整治,改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耕地内部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类型进一步丰富,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44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制度保障

第五十八条

完善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部门联动配合、公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由主要领导人亲自挂帅,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设立土地整治实施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规划项目的实施和监管,使项目实施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项目实施涉及的街道,政府成立项目实施协调指挥部,协调工程施工期间的问题。项目区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深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听取相关利益方意见,平衡好政策要求和民众意愿,保护民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实现政府、集体、企业、个人利益的共赢。

第五十九条

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

县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规划确定的相应指标,制定土地整治实施计划,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单位,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成立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土地整治工作,统一组织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对于土地开发整治中成绩显著的地

45

区,在安排下建设用地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先考虑作为奖励;对于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治计划或不按规划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原则上不安排下的建设用地。并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资金和进度等的管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六十条 严格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一经批准,必须得到严格执行。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建立有效的规划效能监督机制,加强规划监督检查,杜绝随意修改、变更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形势变化需要进行指标调整的,应进行科学论证,并严格规划调整和修编的程序,应对规划调整和修编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充分论证。 第六十一条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在项目竣工并验收后,国土资源部门应迅速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办理项目工程移交手续,将项目资产及管护职责移交给当地政府,并签订相关管理合同。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受益范围为一个街道的工程,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街道的工程,由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同时,政府可委托镇集体或村集体通

46

过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制等多种市场手段确定专门的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工程管护者的积极性。 第六十二条

建立土地整治激励机制

建立土地整治经济激励机制,鼓励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凡按规定程序组织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的项目,新增耕地可按规定归其使用。对于居民点整治,由政府主导,严格执行建新拆旧,适当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强化农民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落实国家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地方和农民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节 完善经济保障

第六十三条

大力争取各级资金支持

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围绕近年来国家涉农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抓好对上衔接,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全力争取国家、省级、市级土地整治、基础性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土地整治特别是农用地整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承担保护任务方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参与整治工程的积极性与主动

47

第四篇:南京都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南 京 都 市 圈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规 划

(2014-2020)

第一章 规划总则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立足“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目标,以南京市为核心,强化八市农业经济联系,夯实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基础,以提升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导向,在圈域范围内整合农业合作资源、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创新农业合作机制、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强化政策科技人才支撑,实现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一体化跨越式发展,建设服务于长三角的、一流的、现代化的都市型农业。

基本原则

立足高远

持续发展

面向圈域社会经济“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以率先实现都市圈农业整体现代化为目标,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定位、完善产业构架、总括空间格局、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水平、构建错位、协调和高效的发展体系,引领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平稳持续发展。 合作共赢

错位发展

以合作、开放促发展,注重优势互补,突破行政壁垒,加快城际开放、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与分工协作,整体谋划都市圈发展,把握好各成员城市之间及各市与圈域整体间的关系,凸显各市优势特色,推动圈域差异化发展。 科技创新

快速发展

面对都市圈土地资源紧缺、农业生产空间受限、环境压力上升的实际,发挥南京创新要素与科教资源集聚优势,提升圈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最新最前沿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全面提高水土、能量、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圈域农业快速发展。 市场主导

有序发展

坚持市场在现代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能,壮大主导市场,培植新兴市场,先行先

1 试产业转型转移、跨省合作等方面的市场新机制;发挥南京在整合核心竞争要素和配置圈域资源中的引导作用,提升都市圈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共同开创都市圈现代农业协同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引擎突出

统筹发展

从南京国际化都市定位的实际出发,把提升南京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作为统筹圈域农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突显南京在科教、理念、机制、服务、市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圈域整体与各市共同提升、互促共进,走出一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圈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章 基础条件分析

1、 自然资源环境 地理位置

南京都市圈总面积63007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江苏省西南部和安徽省东部部分地区,地跨北纬29°57′~ 34°06′、东经117°10′~119°58′之间,东接苏锡常地区、上海市,西靠合肥市及中原经济区,北临陇海铁路大动脉与山东省,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浩浩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穿过都市圈。 气候条件

南京都市圈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的区域,雨量充足,光照适中。都市圈年均降水量在906~1429.6mm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784.1~2411h之间,年均气温在14~16℃之间。 地貌土壤

南京都市圈自南向北由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长江以南的宣城、芜湖、马鞍山、南京和镇江属于丘陵地区,滁州、扬州属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淮安地处黄淮平原地区与江淮平原地区。都市圈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土,也有潮土、黑土、基性岩土和石灰岩土等类型。 水文水系

南京都市圈自南向北地跨钱塘江、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洪泽湖、高邮湖、太湖、固城湖水系是主要的湖泊水系;其他重要水体还包括滁州地区的滁河、纵穿淮安与扬州腹地的京杭大运河、淮河干流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及白马湖、石臼湖等较大湖泊。

2、 社会经济条件 地理经济区位

南京都市圈地处我国东部长三角和中部皖江城市带结合部,沿江、京沪两大经济大动脉

2 和运输大通道交汇于此,具有统筹东中部地区发展、传递放大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门户作用。 道路交通体系

南京都市圈交通优势显著。拥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扬州泰州机场、淮安涟水机场3座民用机场,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四个城市已规划轻轨直达禄口机场。

拥有京沪高铁、沪宁高铁、宁杭高铁等高速铁路和京沪铁路、宁芜铁路、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宁洛铁路、沪宁铁路、宁芜铁路等铁路线,拥有南京南站、镇江南站、扬州站、滁州南站、马鞍山东站等近50座火车站。

以南京为核心,以宁沪、宁杭、宁芜、宁合、宁洛、宁淮、宁通等高速公路为框架,都市圈各市各区县全部实现高速连通。

水运在都市圈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长江航道、京杭大运河为水运动脉,建设有南京港、镇江港、扬州港、马鞍山港和滁州港等港口。 圈域经济发展

2012年,南京都市圈圈域生产总值1952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5%,人均生产总值5.7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1.95%;第二产业增加值998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2.83%;第三产业增加值8282.55亿元,较上年增长17.2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56:51.98:41.47调整到6.40:51.17:42.43,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16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圈域生产总值和农业总产值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10262.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9521.8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7.43%,排名全国圈域经济体的前列;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4.15%,略低于近5年年平均增长率。都市圈农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1241.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165.35亿元,年增长率14.93%,略低于圈域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2012年较上年增长11.95%,略低于近5年年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体上进入“稳量、提质、增效”阶段。

2012年,都市圈成员城市中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为最大,达72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46亿元;扬州、镇江次之,分别为2933和2631亿元;滁州、宣城两市最小,分别为971和758亿元。

3、 农业产业发展 3.1农业产业现状

2012年,南京都市圈圈域种植业产值114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81.1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056.32万亩,水稻播种面积2187.28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494.53万亩,两种作物在8市中均以淮安市和滁州市的播种面积为最大。圈域蔬菜种植面积629.03万亩,蔬菜总产量1346.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在8市中以淮安市为最大。

3 2012年,南京都市圈圈域林业产值65.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总造林面积39517公顷。宣城市林业产值最高,为19.11亿元,芜湖市和淮安市次之,分别为9.52亿元和9.18亿元。

2012年,南京都市圈畜牧业产值459.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2%,肉类产品总产量为152.54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91.96万吨;圈域生猪出栏总量达1109.23万头,滁州市和淮安市出栏较多;家禽年末存栏总量达12685.76万羽,宣城市存栏最多。

2012年,南京都市圈渔业产值372.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2%,水产品总产量161.47万吨;圈域渔业养殖总面积551万亩,扬州市和滁州市较大;圈域设施渔业养殖面积82万亩。

圈域共被认定4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即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圈域拥有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382个,被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和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圈域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即浦口区雨发生态园、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高淳银林生态园、句容市九龙山庄、宁国市千秋畲族休闲园区、宁国市安徽恩龙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市大浦乡村世界、南陵县丫山花海观光园、凤阳县藤茶山庄,全国3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26个。

圈域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4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30个,被认定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6个,即江苏扬州宝应县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安徽省宁国市南山食品产业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安徽省广德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认定的农业部定点市场13家,具体包括江苏南京果品中心批发市场(南京农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淳水产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江苏南京白云亭农产品批发市场、江苏南京应天水产有限公司、江苏省扬州阿波罗花木批发市场、扬州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淮安清江蔬菜批发市场、安徽芜湖长江园农产品交易市场、安徽芜湖三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安徽马鞍山市安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安徽省和县皖江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安徽宣州中心市场和安徽省滁州乌衣粮油批发市场。

圈域共有“三品”总数5895个,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9个,即“老山”蜂王浆冻干粉、“苏垦”大米、“红太阳”咸鸭蛋、“新象”小麦粉、“盱眙龙虾”龙虾、“女山湖”大闸蟹、“詹氏”山核桃、“金玉”滁菊和“敬亭绿雪”绿茶。 3.2 农业发展分析

4 农业比重变化趋势分析

2012年,南京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4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1.95%;占圈域生产总值的6.4%,较上年下降0.16%。2008年以来,圈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7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49.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由2008年的7.26%下降到2012年的6.4%,年均降幅3.1%,其中2009-2010年的降幅较大,为7.7%。总体来看,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小,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说明圈域三产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正从量的增加逐渐转向质的提升。 农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2012年,南京都市圈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优势明显。2008年以来,都市圈农业结构变化较为平稳,其中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1.37%和1.33%,种植业比重由2008年的50.2%上升到2012年的53.0%,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则由2008年的3.4%上升到2012年的5.6%;而林业、牧业和渔业比重基本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林业、牧业比重下降较为明显,年均降幅分别为5.1%和4.1%,渔业比重下降较缓,年均降幅为0.57%。总体来说,近5年都市圈农业产业结构正逐步得到调整,种植业稳步提升,牧渔业受到限制,林业则以生态功能发挥为主。 各市农业产值比较分析

2012年,圈域种植业总产值最大的为淮安,达289.28亿元,最小的为马鞍山,仅63.93亿元;林业总产值最大的为宣城,达19.11亿元,最小的为马鞍山,仅1.8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最大的为滁州,达109.52亿元,最小的为马鞍山,仅18.9亿元;渔业总产值最大的为扬州,达102.74亿元,最小的为宣城,仅19.7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最大的为芜湖,达30.02亿,最小的为滁州,仅5.57亿元。 各市农业结构分析

2012年,圈域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大的为淮安和镇江;林业则是宣城和芜湖;畜牧业为滁州,淮安、宣城和镇江次之;渔业则为南京、扬州和马鞍山;农林牧渔服务业则以芜湖为最高。

第三章 战略规划

1、 发展定位

服务长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长江三角洲先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坚持“四化同步、错位合作、市场主导、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原则,紧抓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和南京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机遇,充分挖掘都市圈现代农业的基础与优势,不断提升“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水平;完善圈

5 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圈域特色农业水平,强化圈域现代农业物质条件建设,构建圈域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将都市圈建设成以南京为核心,“服务长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体现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的重要载体,成为彰显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成为圈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成为辐射带动东中部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

2、 功能定位 绿色产品生产

依托现有较高水平的生产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培育提升区域特色农业,不断延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 农业科技示范

依托都市圈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以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圈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载体,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重要关键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建设国内领先的集创新、孵化、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研发—转化—培训—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链条。 休闲观光旅游

根据都市圈都市农业导向,利用圈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文明及丰富的科教资源,不断加大对农业生活功能的深度开发,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观光、旅游休闲的机会,更为市民提供舒适、和谐、人文的生活环境。 机制体制创新

立足“共建、共享、同城化”的发展目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整合农业合作资源、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完善农业合作机制、提升农业合作水平;围绕农业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圈域农业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压力,优化都市圈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构建起都市圈现代农业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的体系与模式,全面彰显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态效益。

3、 产业构架 种植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主攻单产,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切实加强高

6 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全国知名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千亿元优质粮油产业,重点建设淮北中熟中粳稻、江淮迟熟中粳稻籼稻、沿江单季晚粳稻、南部丘陵晚籼稻等水稻优势产业区和淮北强筋小麦、里下河及沿淮中筋小麦、沿江弱筋小麦、南部丘陵中筋弱筋小麦等小麦优势产业区;积极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产。着力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新一轮高标准 “菜篮子”工程建设,以设施蔬菜、品牌蔬菜、出口蔬菜为重点,切实加强规模化、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发展城郊优势菜区和淮北、沿江、丘陵等特色菜区,进一步发展果树、花卉、苗木等产业,全面提升设施化水平。大力促进农机和农艺结合、良种良法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建立生产、购销、加工、科研一体化的产业新体系,增强种植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畜牧业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标准、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稳定发展生猪、家禽、奶业、肉羊等产业,着重提升江淮平原生猪优势产区、里下河地区水禽优势产区和丘陵山区肉畜肉禽优势产区。加快畜牧生产向农业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步伐。坚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原则,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全面建设“资源集约、科技密集、加工增值、生态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禽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安全化跨越。加快发展标准化畜牧业,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和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工作,重点在饲料供应、兽药应用、环境控制、清洁消毒、产品收集、粪便处理等主要环节推广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设施设备,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渔业

坚持“特色突显、品牌优先、生态养殖”的思路,形成河蟹、青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等特色水产品优势生产区、加工区和出口区,着重推进沿江、沿湖圩区生态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建设“质量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规模效益型”渔业,大力推进渔业高效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组织合作化和服务社会化,全面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着力推进高效化养殖、生态化养殖、科技化养殖,着力构建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更加注重渔业创新能力提升,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难点,实行集约化规模生产,不断提高水面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发挥渔业的多功能性,加快发展科技加工渔业、质量品牌渔业、休闲观光渔业,推动渔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闯出一条产业发达、科技先进、环境友好、渔民富裕、渔区繁荣的富有江南特点的渔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休闲农业

7 将南京都市圈建设成具备江南特色、江景特色、都市特色的,集高效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胜地,以及全国知名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都市圈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突出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科普农业,充分挖掘不同区块的自然风景、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整体构建沿江观光农业风光带、南部山地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北部丘陵平原高效农业体验区和洪泽湖白马湖特色渔业休闲区等休闲观光农业集群。着力整合都市圈内各类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现代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等功能,结合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生态主题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专业村,打造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举办一批有地区影响力、感召力、宣传力、生命力的农业节庆活动,实现市民消费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 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坚持“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引进不同加工类型的专用品种、增加和丰富原料供应量的基础上,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建设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和集中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扩大产业配套,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提升原有的资源型粗放加工企业,着重培育大型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其物流、储藏、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实现产业细化基础上的一条龙链条,不断增值产品加工链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鼓励流通企业到农产品基地建设储藏、加工、冷链等设施,落实都市圈内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南京加工物流中心功能,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优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 林业

以建设“绿色林业”为主题,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效发展”的要求,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综合效益增强为核心,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加强生态保护管理,突出森林经营养护,努力创造绿色都市圈建设新成果。充分利用都市圈南部山地丘陵资源,以林、竹为主,立足本地产品和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粗精结合的林竹木及其加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立体林业,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提高森林对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农田防灾能力;在沿路、沿江、沿湖、沿城等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地带,高标准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体系作为绿色屏障;着力实施生态城区林业工程,提升城市生

8 态环境承载能力。

4、 发展目标

通过7年的努力,把都市圈建成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区域特色鲜明,机制创新突出,物质条件坚实,科技示范领先,辐射带动强劲,综合效益显著,开放融合、统筹协调的国家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东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至2015年

——农林牧渔服总产值2500亿元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以上;

——建设1400亿级种植业,70亿级林业,500亿级畜牧业,450亿级渔业,200亿级农业休闲产业;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00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370万亩,园艺种植面积11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30万亩;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

——创新都市圈现代农业合作新机制,推进农业信息沟通交流,完善圈域农业公共服务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圈域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平台。

至2020年

——农林牧渔服总产值3500亿元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

——建设2000亿级种植业,100亿级林业,650亿级畜牧业,650亿级渔业,250亿级农业休闲产业;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600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540万亩,园艺种植面积13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50万亩;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98%; ——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现代农业合作新机制。

5、 总体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特色彰显、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配置,打破行政边界,构建“一核、一带、四片”的总体空间布局,实现空间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核

指南京,为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一带

指沿江生态农业保育带。

四片

指江南都市农业发展片、江南生态农业发展片、江北生态农业发展片、江北高效农业发展片。

—— 一核

指南京,为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引擎。率先建成投入密集、科技密集、服务密集、合作密集、辐射密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强化南京现代农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构建、机制创新、统筹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打造圈域农业综合服务功能的集

9 聚中心和提升都市圈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引擎,带动整个圈域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

—— 一带

指沿江生态农业保育带,连接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沿江中心城市。面向都市圈黄金水道临港经济带建设发展需要,加快构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实现沿江农业的绿色转型、绿色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彰显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

—— 四片

指江南都市农业发展片、江南生态农业发展片、江北生态农业发展片和江北高效农业发展片。

江南都市农业发展片:包括镇江市以及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市的江南地区。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提升产业、优化布局”为要求,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序转移处于一般性种养环节的低端常规农业,大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高端农业,积极发展科技设施型农业、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特色精品型农业等都市农业形态,重点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园、生态园、产业园;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开发,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和生活环境。

江南生态农业发展片:包括宣城市和芜湖市南部。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标准化改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名优品种、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种植技术,积极发展错时节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不断加强山地与平原都市区的联系,解决中间流通环节,不断提升山地农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价值;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山地资源保护,强化生态森林保护,严格防控生态灾害,严禁乱砍乱伐。

江北生态农业发展片:包括扬州市南部以及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市的江北地区。纳入长江水资源综合保护体系,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立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构筑生态农业发展的安全机制。优化提升现有产业类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推广应用生态新技术和生态农业新模式,建设“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江北高效农业发展片:包括滁州、淮安两市以及扬州市北部地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型增长点,完善产业承接与转型提升环境,大力吸纳先进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要素,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密集区,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高标准地建设打造一批园区化、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基地。

第四章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种植业

10 1.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粮食总产量达1817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29.5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62.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49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46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20万亩,花卉及观赏苗木155万亩,果茶药等园艺作物257万亩;水稻万亩示范片30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135个,设施农业万亩示范片41个。

——到2020年,都市圈粮食总产量达1881.5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43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99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58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49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15万亩,花卉及观赏苗木201万亩,果茶药等园艺作物310万亩;水稻万亩示范片4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255个,设施农业万亩示范片75个。 1.2 产业布局

优势种植业农产品——

优质水稻:着重建设淮北中熟中粳稻、江淮迟熟中粳稻籼稻、沿江单季晚粳稻、南部丘陵晚籼稻等四大水稻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六合,扬州的邗江、江都、高邮、宝应、仪征,淮安的涟水、淮阴、洪泽、淮安(区)、盱眙、金湖,马鞍山的含山、和县、当涂,芜湖的无为、南陵、芜湖(县),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等区县。

优质小麦:着重建设淮北强筋小麦、里下河及沿淮中筋小麦、沿江弱筋小麦、南部丘陵中筋弱筋小麦等四大小麦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六合、溧水、高淳、江宁,镇江的丹阳、句容、丹徒,扬州的高邮、宝应、仪征、江都、邗江,淮安的涟水、淮阴、盱眙、淮安(区)、洪泽、金湖,滁州的定远、凤阳、明光、天长等区县。

蔬菜:着重建设江淮平原设施蔬菜、沿江水生蔬菜、南部丘陵特色蔬菜、城郊都市外向蔬果等四大蔬菜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江宁、浦口、高淳、溧水、六合,镇江的丹阳、句容,扬州的江都、宝应、高邮,淮安的涟水、金湖、洪泽、盱眙、淮阴、清浦、淮安(区),滁州的来安、全椒、南谯、琅琊,马鞍山的和县,芜湖的无为、鸠江、南陵,宣城的宣州、宁国等区县。

花卉苗木:着重建设南部丘陵特色花卉苗木、沿江高效设施花卉苗木、江淮平原特色花卉苗木等三大花卉苗木优势产业区,优势区域为南京的浦口、江宁、溧水,镇江的丹阳、句容,扬州的江都、仪征,淮安的金湖、洪泽、盱眙、涟水、淮阴,滁州的来安,芜湖的芜湖(县)、鸠江,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等区县。

油菜:优势区域为滁州的全椒、定远、南谯、来安、天长,马鞍山的和县、含山、当涂,芜湖的无为、芜湖(县),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等区县。

茶叶:优势区域为南京的六合、江宁、高淳、溧水、浦口,扬州的仪征,滁州的南谯,宣城的泾县、郎溪、宁国、绩溪、旌德等区县。

花生:优势区域为滁州的定远、凤阳、明光等区县。

11 特色种植业产品——

特色蔬菜:莲藕重点发展南京的栖霞,扬州的宝应、广陵,淮安的洪泽、金湖,滁州的全椒,芜湖的南陵等优势区域;竹笋重点发展宣城的宁国、广德等优势区域;荸荠重点发展芜湖的无为、南陵,宣城的宣州等优势区域。

特色果品:特色核桃重点发展宣城的宁国、旌德、绩溪等优势区域;板栗重点发展宣城的广德、宁国、泾县,芜湖的南陵等优势区域。

特色粮油:啤酒大麦重点发展扬州的高邮、宝应,淮安等优势区域。

特色饮料:滁菊重点发展滁州的南谯;绿茶重点发展南京的高淳、溧水、江宁、六合,镇江的丹徒、扬中、丹阳、句容,芜湖的芜湖、无为、繁昌,宣城的郎溪、宣州、广德、宁国、泾县等优势区域。

特色花卉:盆栽重点发展南京的江宁,淮安的淮阴,芜湖的芜湖(县)、鸠江区,宣城的绩溪等优势区域。

2、 畜牧业 2.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畜牧业生猪年出栏1143.5万头,家禽年出栏42900万羽,奶牛存栏5.3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40.73万吨,其中肉154.65万吨,蛋63.43万吨,奶22.65万吨;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15家,存栏10万羽以上蛋禽场62家,存栏10万羽肉禽养殖场317家。

到2020年,都市圈畜牧业生猪年出栏1190万头,家禽年出栏46500万羽,奶牛存栏5.87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263.18万吨,其中肉168.75万吨,蛋69.28万吨,奶25.15万吨;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85家,存栏10万羽以上蛋禽场110家,存栏10万羽肉禽养殖场400家。 2.2 产业布局 畜牧优势产区——

江淮平原畜牧优势产区: 重点发展淮安的涟水、淮安(区)、金湖,扬州的宝应,滁州的天长、明光、凤阳、定远、全椒、来安、南谯,和南京的六合等优势区域。

里下河地区畜牧优势产区:重点发展扬州的高邮、仪征、邗江、江都等优势区域。 丘陵山区畜牧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镇江的丹阳、句容,南京的溧水、高淳,芜湖的南陵,宣城的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泾县、旌德等优势区域。 禁养区与适度养殖区——

在畜牧优势产区内合理划出禁养区和适度养殖区。

禁养区:为各城市、区县、乡镇的城镇建成区,各工业开发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

12 主要交通道路沿线两侧1公里,机场周边1公里,重点河道沿线两侧1公里及其入河河道两侧1公里。

适度养殖区:禁养区以外,避开城乡主要交通道路、骨干排灌河道、村庄民居,可适度发展畜禽养殖项目。项目要科学论证,点状分布,实现规模养殖、集约养殖和生态养殖,并要求结合粮食和园艺产业,构建起生态循环的种养结构,在环境承载力可控范围内可持续、无污染的发展。 优势畜牧业农产品——

生猪:以雨润集团、江苏华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芜湖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安泰农业集团等为龙头,南京的江宁、六合、浦口、溧水,镇江的丹阳,扬州的宝应,淮安的盱眙、涟水、淮阴、淮安(区),滁州的定远、明光、凤阳、天长,和芜湖的无为、南陵、宣城的广德、宁国、泾县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家禽:以芜湖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安徽五星养殖(集团)、安徽太阳禽业、安徽和威公司、安徽华卫集团、宣城市立大禽业、江苏高邮鸭集团等为龙头,南京的溧水、浦口、六合,镇江的句容、丹徒,扬州的仪征、高邮、宝应、江都,淮安的洪泽、淮阴、盱眙、金湖、淮安(区)、涟水,马鞍山的和县、含山、当涂,芜湖的无为、南陵、芜湖(县),和宣城的宣州、宁国、广德、郎溪、泾县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奶牛:以马鞍山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南京的高淳、六合,扬州的邗江、仪征、高邮,马鞍山的当涂,宣城的广德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肉羊:南京的江宁、六合,扬州的仪征、高邮、江都,宣城的宁国广德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3、 渔业 3.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76.5万吨,渔业养殖面积633.5万亩,其中常规鱼养殖面积193.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455万亩, 河蟹养殖面积287万亩,龙虾(青虾)养殖面积134.5万亩;建成设施渔业面积107万亩,万亩渔业标准示范片36个。

——到2020年,都市圈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5万吨,渔业养殖面积752万亩,其中常规鱼养殖面积228.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536万亩, 河蟹养殖面积330万亩,龙虾(青虾)养殖面积177.5万亩;建成设施渔业面积154万亩,万亩渔业标准示范片65个。 3.2 产业布局 优势渔业区——

沿湖渔业区:主要包括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固城湖、石臼湖等周边渔业产区,具体有淮安的淮阴、洪泽、盱眙、金湖,扬州的高邮,滁州的天长,南京的溧水、高淳,宣城

13 的宣州、郎溪等优势区域;重点发展虾蟹特种养殖,是都市圈现代水产养殖、淡水水产加工出口主产区。

沿江渔业区:主要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市的沿江区域,具体有南京浦口、六合、江宁,扬州邗江、广陵、江都,芜湖的无为、繁昌、芜湖(县),马鞍山的和县、当涂,滁州的滁河圩区等优势区域;拟打造成江鲜养殖产业区、淡水集约化养殖示范区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区。

城郊渔业区:主要分散位于各市区县城郊,以保护水域环境为主,构建水域环境蓝色屏障,重点发展都市型休闲渔业。 优势渔业农产品——

河蟹:南京的高淳,扬州的宝应、金湖,淮安的淮安(区)、洪泽,滁州的明光、天长,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无为、南陵、芜湖(县),宣城的宣州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克氏原螯虾:镇江的丹徒、丹阳,扬州的宝应、江都,淮安的盱眙、淮安(区)、洪泽、金湖, 滁州的全椒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青虾:南京的浦口、江宁,淮安的金湖,滁州的南谯,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芜湖(县)、无为,宣城的宣州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罗氏沼虾:扬州的高邮、江都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特色渔业农产品——

珍珠:南京的六合、浦口,镇江的丹阳,滁州的南谯,宣城的泾县、郎溪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鳜鱼:南京的六合、高淳,镇江的丹阳,滁州的全椒,宣城的宣州、郎溪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黄颡鱼:扬州的宝应、高邮,淮安的洪泽、金湖,马鞍山的和县,芜湖的芜湖(县)、无为、当涂、繁昌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黄鳝:南京的高淳,扬州的宝应、句容,淮安的金湖,滁州的定远、全椒、天长、明光,马鞍山的和县、含山、当涂,芜湖的无为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乌鳢:滁州的明光、天长,马鞍山的和县、含山,芜湖的无为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鲶鱼:滁州的明光,马鞍山的和县,芜湖的繁昌、芜湖(县)、南陵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4、休闲农业 4.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36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61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89条,年游客量人次5950万人次。

14 到2020年,都市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53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05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163条,年游客量人次8550万人次。 4.2 产业布局

充分挖掘不同区块的自然风景、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整体构建“沿江观光农业风光带、南部山地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北部丘陵平原高效农业体验区、洪泽湖白马湖特色渔业休闲区”等四大休闲观光农业集群;着重发展南京的六合、浦口、江宁、高淳、溧水,镇江的丹徒、丹阳、句容,扬州的江都、邗江、仪征,淮安的淮阴、洪泽、金湖、盱眙,滁州的南谯、来安、凤阳、明光,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南陵、无为、繁昌,和宣城的宣州、宁国、绩溪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5、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5.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都市圈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220亿元;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00家,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8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56个,其中农业部认定定点市场14个。

到2020年,都市圈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900亿元;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70家,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8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225个,其中农业部认定定点市场22个。 5.2 产业布局

构建以粮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进一步提升稻米、面粉、油料、棉花、畜产品加工等品牌,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建设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着重发展南京的六合、浦口、江宁、溧水,镇江的丹徒,扬州的邗江、广陵,淮安的淮阴、淮安(区)、宝应,马鞍山的当涂,芜湖的芜湖(县),宣城的宣州、宁国、广德,和滁州的南谯等区县为优势区域。

6、林业 6.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都市圈森林覆盖率达到23%,经济林297.5万亩,生态林1255.5万亩,森林蓄积量7275万立方米;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85%,主要道路、河道生态绿化覆盖率达到95%。

——到2020年,全都市圈森林覆盖率达到26%,经济林331.5万亩,生态林1367万亩,

15 森林蓄积量7560万立方米;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0%,主要道路、河道生态绿化覆盖率达到100%。 6.2 产业布局

山地林区:主要位于宣城;为圈域最重要的林区,应将这部分山区中的生态脆弱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大力培育生态竹木林,严格管理,稳定区内木竹植被覆盖率,促使其生态效益极大化,并进一步开发竹木产品及生态休闲功能。

丘陵林区:主要包括南京、镇江、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的南谯、定远、全椒;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人口较为密集,适宜栽植松类、杨树、栎类、茶类、果树、绿化苗木等经济林业。同时要充分利用林业景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业景观旅游。

平原林区:江淮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淮安、扬州和滁州的天长及凤阳、明光;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杨、竹等速生丰产用材林。该区域要重点加强林业结构调整,发展绿化苗木、果树等产业,尽快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要大力加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

城市林区:各城市区县城区;城市生态系统易受到外来干扰和破坏,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结合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和旧城改造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绿地面积;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等集中绿化建设要重点突出。

沿路沿江沿湖生态敏感区林区:各主要高速、国道、省道,一级、二级、三级河道两侧;按一定标准建设生态绿化林带,形成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的生态屏障,增强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章 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1、 设施农业工程

以提高南京都市圈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蔬菜、设施果品、设施花卉苗木、设施育苗和设施渔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和应用,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连栋大棚和玻璃智能温室,积极推广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平棚架等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水、肥、气、温控制设备以及耕作、播种、冷藏、清洗和分拣等小型农机具,推进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入微孔增氧、自动投饵和水质自动监测等养殖设备,重点应用生态高效养殖、循环水养殖、复合型水草种植、优质配合饲料选用、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等技术,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着力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设施化养殖水平,重点推广监控防疫卫生设施设备、自动化饲喂设施、自动化收集设备、畜禽舍环境智能控制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等,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16 大力发展设施育苗育秧,加大对园艺育苗温室、工厂化育苗育秧玻璃大棚等的扶持,引进穴盘育苗育秧播种流水线、钢结构标准化催芽室等,稳定并增强都市圈农业种苗供应能力。到2020年,都市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5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种植业面积400万亩,设施渔业面积150万亩;建成万亩设施园艺示范片75个,万亩设施渔业示范片65个,设施园艺标准园300个,设施渔业标准园15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0个;建成温室育苗中心100万平方米,设施育秧中心100万平方米。

2、生物农业工程

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提升圈域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全面开展生物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引导都市圈生物农业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加快提升生物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起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生物质能源等生物农业产业领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以南京生物农业谷为龙头,按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着力建设打造一批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生物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集聚化,构建起体现具备都市圈地域特色的生物农业产业体系,使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农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大力扶持生物农业企业发展,拓宽生物农业企业发展空间,创新生物农业企业发展模式,建立生物农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强生物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到2020年,都市圈生物农业产值达2000亿元,建成生物农业产业集聚区20个,生物农业龙头企业100家,生物农业科技服务中心50个。

3、生态农业工程

全面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构建起生态循环、经济高效的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控制高毒高残留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质化和材料化水平,逐渐消除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废—肥—农”、“废—肥—果”、“废—肥—渔”等循环农业模式,着力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的建设,注重农田或养殖水面对农业废弃物的承载能力研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在农业内部的合理消纳。应用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或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启动南京都市圈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水流源头及灾害多发陡坡地段,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的建设。到2020年,都市圈农业废弃物处理率达90%,其中秸秆还田率达70%,打造50个循环农业生产基地;都市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主要生态敏感区实现全覆盖保护。

4、休闲农业工程

充分利用都市圈优美的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依托圈域知名旅游景区,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普农业,以及乡村旅游、民俗采风等休闲农业业态,配套发展

17 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产业,大力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农业休闲旅游体系。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园区的建设,培育农业生态观光、渔村休闲垂钓、农业生产活动体验、鲜活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教育等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农业的优质载体,推进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都市圈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开发古朴的村庄建筑、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古、始、真、土”乡村生活形态,将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打造魅力乡村。着力整合区县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进一步培育放大“南京农业嘉年华”的品牌效应,将都市圈八市都纳入嘉年华活动的范围之中,带动并发展一批有影响力、感召力、宣传力、生命力的农业节庆活动。到2020年,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园区)53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05个,并形成精品旅游线路163条,品牌农业节庆活动10个。

5、特色农产品工程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增强各市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优势区域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示范基地。以南京的盐水鸭、河蟹和雨花茶,镇江的香醋、肴肉和面粉,扬州的双黄蛋、河蟹、莲藕和花木,淮安的红椒、黑猪、龙虾、河蟹和大米,滁州的滁菊、河蟹、小龙虾和芡实,马鞍山的油脂、河蟹和蔬菜,芜湖的大米、青虾和河蟹,宣城的家禽、竹产品、山核桃和茶叶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特色村、特色镇、特色区块的发展。强化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直销店、品牌店、网络店等流通渠道的建设,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完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发挥“老山”蜂王浆冻干粉、“苏垦”大米、“红太阳”咸鸭蛋、“新象”小麦粉、“盱眙龙虾”龙虾、“女山湖”大闸蟹、“詹氏”山核桃、“金玉”滁菊、“敬亭绿雪”绿茶等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全面引入品牌营销模式,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核心价值凝练、品牌错位定位、品牌形象设计以及宣传推广等手段,提升圈域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到2020年,都市圈建成特色村200个,特色镇50个,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50个,万亩特色农产品示范片20个;建成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直营店300个;申报认定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个,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20个;认定国家级品牌6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认定省级著名商标5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50个。

6、农业园区工程

18 按照打造都市圈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以园区空间的形式对农业生产用地进行整合,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展示窗口、生态安全食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农业农村文明的博览园。全面推进4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徽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发展领先、科技应用先进、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标杆。立足农产品优势产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区的发展要求,打造粮食、蔬菜、果树、花卉、渔业、畜牧等不同产业特色的现代化园区,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独具区域特色的园区产业,建成能够引领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强化园区市场化运作,将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作为园区建设主体和运行主体,不断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产业立项、用地审批、企业入驻等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到2020年,都市圈重点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或示范区60个;发展各类市级以上现代农业重点园区500个,其中每个区县着力打造1-2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型省级园区,每个镇街重点建设1-2个特色农业基地型园区。

7、农业产业化工程

大力推进都市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着力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和包装等的技术研发和设施装备水平,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引导重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建设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面推进江苏扬州宝应县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安徽省宁国市南山食品产业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安徽省广德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构建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增设农超对接平台,大力扶持从事农产品物流配送的企业发展,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按国际标准,构建符合国际规范、有利于双向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外向型农业基地与企业,进一步提升江宁、淮阴、和县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水平,形成有国际竞争力、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体系。到2020年,都市圈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70家;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8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5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225个,农业部认定定点市场22个;形成圈域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1个。

19

8、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三品”农产品认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规范和标准,加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指导和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绿色流通渠道建设,构建以企业的零售实体和区县批发中心为主的“三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规模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基地建立田头(塘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快速检测室,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产品流通、产品准入等进行全程监控,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到2020年,都市圈累计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000个,绿色食品2500个,有机食品5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建成省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每个区县建成1个综合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第六章 强化现代农业条件建设

1、 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构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新型农民为主体,合作组织为承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订单农业等市场农业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规模化生产主体,对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给予以较大的扶持政策,推动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着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础上,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增加自身活力和服务功能,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进一步放大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化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严格管理的原则,规范、完善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2、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教育培训、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相互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整合科技资源,发挥

20 群体优势,创建圈域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构建“一核多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南京都市圈农业科研协作,引领各市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产出效率。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人才培养,成立圈域农业教育培训基地,以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各市农业科教部门及人事部门协同共进,提供各种类型的农业教育培训服务,构建农业人才本土化定向培养模式,为圈域各市提供农业经营、管理及推广人才。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基础作用,充实并稳定一支既年轻又有技能,既能留又愿意留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农技人才队伍。积极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推广方式,扶持市场购买和财政补助方式,推广使用更多的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三新”工程,支持建设产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支持建成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集中示范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3、强化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加强都市圈农业机械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推广科研和社会服务,夯实圈域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大力推广大马力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低污染高效植保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一体化粮食烘干机、自动秸秆还田机等大田农业机械,标准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连栋大棚、玻璃智能温室以及遮阳网、防虫网、喷滴灌、平棚架、田园管理机、蔬菜播种机等高效园艺装备,微孔增氧、自动投饵、水质自动监测和高效清淤机等水产养殖装备,自动化饲喂设施、自动化收集设备、畜禽舍环境智能控制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等畜禽养殖设备。加大农业机械装备投入的政策扶持,认真落实购置补贴、政策保险、报废更新、税收优惠和信贷融资等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机服务主体的装备积极性及能力。大力支持新技术、新型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加大对新型机械装备的开发推广、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自主创新水平。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业机械装备服务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合作社培育扶持,进一步支持服务大院、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服务公司等新型服务主体发展,大力提高其专业化服务面积规模,加快其监理、培训、维修等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农业机械装备质量管控,提高农业机械装备作业质量水平,实现农业机械装备建设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

4、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公共服务机构转变职能,逐步从经营性领域退出,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壤环境监测、圈域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以及农业金融保险等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和基础性的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着力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农资经

21 销企业、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作为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抓手,重点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信息提供、农产品产后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服务领域。在社会化服务模式上,重点发展“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技服务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资经营公司+基地+农户”等服务模式。

5、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构建都市圈农业信息全程覆盖、共建共享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都市圈内各成员城市为农服务网、惠农短信、“12316”服务热线、“96121”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平台、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等信息服务平台标准化、统一化、共享化建设,加强统筹规划,提高共享程度。加强圈域农业市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构建都市圈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集成应用物联网技术、云端服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市场分析手段方法,拓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实现农业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强化都市圈农业政务信息服务,构建都市圈农业电子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南京都市圈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网站,推广和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增强政府农业决策的信息支撑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加快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加强专家决策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生产操作环节的智能化与可预测化,促进圈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经营的协调与可控,从而为农业市场波动的预测与调整提供支持。

6、建立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制度

全面提升都市圈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构建圈域农业生态安全网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南京都市圈。突出抓好以滁菊、新淮猪、苏淮猪、扬州鹅等为代表的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治力度。大力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建立地力补偿制度,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挖掘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适当撤并规模小、配套差、空心率高的居民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统筹水资源利用需求,联合调度和利用过境水资源,推广农业生产、生活节水技术,加强用水总量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跨界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长江及主要河流湖泊的水质、水量双层监测和信息通报系统,确保重要水面水质水量安全。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协同防治,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分类和循环利用,推动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严禁秸秆焚烧,严禁乱排乱放。协同建设圈域农业生态安全格局,完善长江综合防护林体系,完善重要水体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建立跨圈域森林火灾应急管理、跨界山地水土保持和林业资源保护的协同机制,构筑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共同提高圈域生态服务功能。

7、构建圈域现代农业合作平台

22 圈域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合作共赢、错位发展”的道路,通过构建圈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圈域各市优势及特色,提升圈域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圈域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点在粮食保障、菜篮子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物灾害控制、农产品准入及标准制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服务以及农业信息化方面等开展一系列的实质性的合作。圈域各市需本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挥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运行机制,构建起城际间现代农业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多元化合作模式和框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平台,重点在农业资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农业企业融资平台、农产品流通及监管平台、农业灾害预警平台、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平台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8、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筹资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道路设施的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着力提升路网密度,提高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的层次,以及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的配套程度,全面提高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到2020年,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100%,丘陵区达90%以上,基本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小型水源工程、灌区续建配套、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排水沟渠配套等四大类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到2020年,都市圈农业用地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20年一遇,田间水利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根据防护需要及时修复或新建农田防护林网,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到2020年,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结合城镇乡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电网配套,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实现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用电设施的供电保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推进“沼气建设工程”力度,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

第七章 合作平台建设

1、 农业资源共享平台

坚持将圈域农业资源共享作为推动圈域农业长期合作、长效合作的重要举措,以制度推进共享、以机制深化共享。在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构建圈域农业资源共享平台,平台挂靠南京市农业委员会。要共同保护和开发圈域农业自然资源,统筹制定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划及使用计划,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圈域的森林、湿地、河道、湖泊等优质农业生态资源,可在休闲农业共同开发方面做好城际合

23 作;要进一步加强圈域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探索建立圈域各市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2、农业科技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城际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的形成,加快圈域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卉等种植业产品和生猪、家禽、河蟹、龙虾等养殖业产品的新品种和关键技术集成交流合作,增强南京都市圈圈域科技合作交流,促进都市圈农业科技和涉农企业“对话沟通”。在农业部、科技部和江苏省及安徽省省科技厅等涉农科技部门的支持下,以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牵头,圈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各市地方农科所、农牧校及八市涉农部门为成员,筹建形成“南京都市圈农业科技合作共享平台”,平台挂靠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平台下设粮食、园艺、林业、水产、畜牧等5个专业工作组,集中开展相关领域的农业技术合作。

3、农业信息交流平台

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搭建形成以成员城市农业信息服务部门为主体,以圈域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星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为成员的“南京都市圈圈域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平台挂靠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平台信息包括城际之间农业项目申报、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产业链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业标准制定和农业科技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平台通过各成员的信息发布交流实现农业科技网络服务,圈域各市区县农业信息服务部门需建立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查询网点,以保证信息的及时获取。

4、农业企业融资平台

着力推进解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在现有农业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圈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保障。建立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都市圈农业企业融资保障平台,成立都市圈农业企业风险评估中心,设立农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在都市圈现代农业投融资领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形态的农业投融资支撑体系,辅助南京都市圈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政府指导下面向市场筹备构建都市圈区域性农业风投基金,指定基金公司负责管理,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和风险监督委员会,面向都市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5、农产品流通及监管平台

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理清圈域产地初级市场、中心交易批发市场和终点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关系,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市场设施的支持力度,把农产品流通市场作为民生事业、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来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规范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农产品专业销售公司、农业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零售商均全面推行资质管理。探索筹建南京都市圈农产品竞价中心,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拍卖、竞价模式,对接圈内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连

24 锁超市,构建信息化联网运销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工程,增加农产品价格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市场调配能力。大力推广农产品可追溯系统,配备电子交易卡,跟踪产品来源及走向,将品种、价格等信息存入档案,加强冷链系统建设,保证农产品“路上”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信息对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6、农业灾害疫病监控平台

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灾害评估与减灾预案等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圈域、市域、区县域三级灾情收集交流网络平台,完善和强化地方及部门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进一步提升都市圈农业防灾能力,突出气象预警预报、水文洪水预警预报、病虫害预警预报、疫源疫病预警预报、森林火灾预警预报、大气环境预警预报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圈域内气象观测站、水文站、雨量站等为基础,大力发展农田小气候3要素观测站,构建农业气象自然灾害的监测、诊断、预警、评估系统。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体系和保障机制,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7、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平台

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人才培养,构建“南京都市圈农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平台”,平台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依托,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各市农委科教部门及人事部门为协同推进部门。平台主要从事人才培养和培训两方面的工作,培训服务主要针对圈域各市现有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经营人才,人才培养主要是根据圈域各市提出的人才需求,定向地从所涉各市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已在职的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的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本科学位教育和硕士学位教育。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1、 组织保障

成立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工作平台是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参加,根据工作需要,可邀请市相关部门和区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列席,每年第四季度召开一次,分别在各市轮流举办。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协调机构,负责处理都市圈农业协作发展日常工作。探索实行都市圈农业干部轮岗调配和相互挂职制度,由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提出并实施相关工作方案;探索组建南京都市圈各市现代农业合作发展工作组,由各市农委牵头,发改委、土地局、水利局等涉农部门参与,共同研究都市圈各市农业产业开发建设的重大事项,做好政策、市场、基建、科技和投资的无缝衔接。

25

2、资金保障

由南京都市圈农业专业委员会牵头,成立共享基金,重点解决南京都市圈农业一体化发展中合作项目的融资问题,委托专业基金公司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设立政策性支农资金,由政府提供农业担保资金,委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并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大力发展金融融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对农民和农村创业者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创新农民“三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产权)的有效性和流动性问题,使农民可以利用“三权”抵押贷款,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创业。

3、政策保障

都市圈应探索制定圈域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强度,探索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对农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对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产业开发的技术人员,在提薪、升职、职称评定等机会上予以倾斜。探索制定圈域农业生态保护政策,减少圈域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不受外来污染的侵害。探索制定统一的农业标准,使圈域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在统一的轨道上运行,在保证农业生产规范化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制定圈域农业保险政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都市圈各市应配套相关政策,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现有各项惠农支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4、人才保障

要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打造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高地,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涉农研究机构结成紧密型联系,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为各市农业发展服务。通过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农业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使引智战略具备可操作性。着力培育或引进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农业经营单位中的策划、决策、管理、运行等高层次的农业经营活动,推动农业企业良性发展。着力培育农业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三类人员,承接应用农业科技“落地生根”,运用专业技能独立完成农业生产及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基本任务。建立南京都市圈农业人才智库,在各市农业人才智库的基础上,汇聚各市农业高端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成云集农业知识精英和农业实践精英的战略“思想中心”,鼓励南京都市圈内农业人才跨区域流动、合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高度融合。

26

第五篇:南京市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申报材料规定

南京市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审批

申报材料规定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月

申报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通用)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应按我局发布的电子文件格式(Excel格式)填写完整,其中申报事项应机填,申报人应在“申报人”栏内签名。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中“报送图件清单”栏内应填全报送材料图件的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

3、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提交时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

4、所有纸质文字材料、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5、所有图形文件(含地形图、管线图)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6、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总平面及建筑面积指标计算图并提交电子文件。

7、方案设计图可为蓝图或A3规格的文本,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施工图应为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一、外部条件的申报材料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出示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开展前期工作联系函或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应在地形图上标出拟用地范围,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属于可免费供图的,无需提供地形图。)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图形文件(含地形图)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核发)申报材料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应在地形图上标出拟用地范围,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属于可免费供图的,无需提供地形图。)

5、出示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开展前期工作联系函或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图形文件(含地形图)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的申报材料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应在地形图上标出拟用地范围,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属于可免费供图的,无需提供地形图。)

5、国土管理部门用地批准文件1份。用地批准文件包括以下文件:(1)划拨、协议出让项目需提交《用地预审报告》原件;(2)招拍挂项目需出示国土管理部门的《土地出让合同》原件,提交复印件。

6、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划拨类项目为必报材料。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图形文件(含地形图)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四、建筑建设工程各阶段的申报材料

(一)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点)(出具)

1、自有土地类项目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

(5)出示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开展前期工作联系函或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6)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7)其他相关图件。选报材料。

2、划拨、协议出让类项目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应在地形图上标出拟用地范围,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属于可免费供图的,无需提供地形图。)

(5)出示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6)出示国土管理部门的《用地预审报告》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7)其他相关图件。选报材料。

3、招拍挂项目(含土地储备项目)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经营类招拍挂项目出示市土地储备计划,或市、新三区(江宁、浦口、六合,下同)土地出让与储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原件(不能出示原件的,应提供书面说明),提供复印件1份。土地储备项目为必报材料。 (5)工业类招拍挂项目应提供国土部门的工作联系函原件。工业招拍挂项目为必报材料。 (6)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图形文件(含地形图)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二)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出具)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方案图2套,方案文本1套。

3、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自审表》(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非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建筑物指标汇总表》。

4、规划条件(或上一轮方案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5、已完成公示相关材料复印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总平面指标计算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设计方案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6、方案审定后重新报方案的,需退回原方案全部核发图件,然后重新申报,并提供建设单位详细情况说明及相关部门材料。

(三)桩基或基础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图3份,桩基或基础施工图2套。

3、规划条件及方案审定意见(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的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4、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6、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3、出示正式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图4份和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基础图)3套。

5、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自审表》(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非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建筑物指标汇总表》。

6、出示住建部门《建筑节能审查回复意见书》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规划条件及方案审定意见(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8、出示房屋产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选报材料。(在现有保留建筑上进行改扩建的项目)。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总平面指标计算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建筑工程无需打印)。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五、市政工程各阶段的申报材料

(一)市政工程规划条件(即规划设计要点)(出具)

1、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城市道路、过街通道、河道、管道运输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5)出示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6)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应在地形图上标出拟建设范围,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地下过街通道需同时提供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属于可免费供图的,无需提供地形图。)

2、道路开口(门坡)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必报材料。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规划局审定的建筑总平面图复印件1份。 (8)项目的情况说明。

3、给水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交通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自来水公司出具的红线申请表1份。 (7)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4、通信、有线电视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相关通信、广电单位关于管道建设规模的征求意见书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5、路灯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6、燃气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调压箱摆放位置相关单位书面意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7、供热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8、排水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9、电力工程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市政规划条件申报图1份。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必报材料。(电力增容项目不需要提供)

(7)地下敷设方案:1/500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8)110KV以上电力工程需出示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估报告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免费供图区域以外架空线缆申报规划条件的需提供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

10、地块内管线综合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出示正式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项目建筑工程规划条件及附图复印件1份。 (6)1/500的现势性管线图2份,提供任务号。

11、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条件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道路管线综合规划图2套,装订成册。

(5)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6)出示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原件或开展前期工作联系函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1/500的现势性管线图1份,提供任务号。

(8)出示各专业管线部门意见原件,提供复印件各1份。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含地形图、管线图)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市政建设工程数字申报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市政工程规划条件申报要求提交设计图纸的,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

(2)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5、建设项目有外部接入管线工程的,需单独申报外线规划条件。

(二)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出具)

1、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城市道路、过街通道、河道、管道运输、单项管线、道路管线综合等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3)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方案图2套。 (4)规划条件(或上一轮方案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2、地块内管线综合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

(3)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管线综合方案图2套。 (4)出示各专业管线部门意见原件,提供复印件1套。 (5)项目的建筑工程方案审定总平面图复印件1份。

(6)规划条件(或上一轮方案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市政建设工程数字申报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设计方案图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

(2)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三)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1、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城市道路、过街通道、管道运输等交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市政工程类)》1份。非数字申报项目必报材料。

(3)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数字申报项目必报材料。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市政工程施工图3套。 (5)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6)出示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批复意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7)工程概(预)算书原件1份。

(8)市政工程缴费凭证原件1份。(建议简化,只保留城建档案馆的盖章) (9)竣工测量合同回单原件1份。

(10)出示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11)方案审定意见(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2、给水、通信、广电、路灯、燃气、供热、排水、电力、道路开口、河道等市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市政工程类)》1份。非数字申报项目必报材料。

(3)数字申报项目自审表(市政类)1份(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数字申报项目必报材料。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市政工程施工图3套。

(5)管线类工程出示道路或地块内综合管线审定意见图复印件1份。 (6)单项管线工程规划条件(或方案)复印件1份。 (7)工程概(预)算书原件1份。

(8)南京市市政工程缴费凭证原件1份。(建议简化,只保留城建档案馆的盖章) (9)竣工测量合同回单原件1份。

(10)方案审定意见(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市政建设工程数字申报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6、工程概(预)算书原件须盖设计单位公章。

六、违法建设补办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可以重新立案)

(一)建筑工程违法建设补办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6、违法建设部分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图4份、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3套。

7、《建筑物指标汇总表》1份。

8、违法建设处罚决定书复印件、移送单原件及违法建设罚款发票复印件。

9、违法建设部分的《建筑实测成果报告》原件。

10、增加面积的,提供城市建设配套设施缴费凭证原件和人防联系单原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二)市政工程违法建设补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市政工程类)》1份。

5、违法建设部分施工图3套。

6、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复印件1份。

7、工程概(预)算书原件1份。

8、南京市市政工程缴费凭证原件1份。(建议简化,只保留城建档案馆的盖章)

9、违章处罚决定书复印件、移送单原件及违章罚款发票复印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图纸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七、建设工程验线(灰线、正负零)的申报材料

(一)验灰线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批后监督事项申请表》1份。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类)复印件1份。

3、出示《工程测量成果报告》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4、核准总平面图(或定位红线图)复印件1张。

(二)验正负零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批后监督事项申请表》1份。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类)复印件1份。

3、出示《工程测量成果报告》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4、核准总平面图(或定位红线图)复印件1张。

5、《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验线(灰线)结果表》复印件1份。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批后监督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八、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规划验收)的申报材料

(一)建筑工程类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批后监督事项申请表》1份。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复印件各1套。

3、建筑项目核准施工图原件1套(含定位总平面图、单体平立剖图)。

4、规划条件及附图原件、复印件各1套。

5、建筑工程验线(灰线、正负零)结果表,原件、复印件各1套。

6、《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原件1套。

7、《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意见书》原件、复印件各1份。

8、其他相关图件。

(二)市政工程类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批后监督事项申请表》1份。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件、复印件各1套。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图(市政管线核准图原件各1套)。

4、管线综合方案审定意见及附图原件1套。

5、市政管线请验灰线报告单,原件、复印件各1份。

6、《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原件1套。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批后监督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九、临时工程各阶段的申报材料

(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二)建筑工程规划条件(出具)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出示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建筑工程);或提供申请报告(其他工程)1份,提供材料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或用地批准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6、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三)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出具)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方案图2套,方案文本1套。

5、《建筑物指标汇总表》(非数字申报项目)。

6、规划条件(或上一轮方案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7、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设计方案图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项目批文复印件1份。其他工程提交申请报告。

3、出示土地使用批准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图3份和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基础图)2套。

5、《建筑物指标汇总表》1份(不要数字申报)。

6、规划条件及方案审定意见(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7、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十、综合事项的申报材料

(一)变更内容

1、变更建设单位名称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变更审批结果申请表》1份。

(3)涉及变更内容的所有原核发图件(无法全部退回的需书面说明理由及去向)。

(4)出示工商部门关于名称变更审批的《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建设单位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6)出示建设单位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为必报材料)。

(7)其他相关图件。

2、变更建设单位主体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变更审批结果申请表》1份。

(3)涉及变更内容的所有原核发图件(无法全部退回的需书面说明理由及去向)。

(4)出示建设单位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新的项目批文原件,提供复印件各1份。提供尚未领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证明或经公证的承诺书原件1份(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为必报材料)。

(5)出示建设单位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新的项目批文、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各1份(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为必报材料)。

(6)提供尚未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证明或经公证的承诺书原件1份(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为必报材料)。

(7)其他相关图件。

3、变更已核发许可证图件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变更审批结果申请表》1份。 (3)变更申请书(详细说明变更原因及内容)1份。

(4)涉及变更内容的所有原核发图件(无法全部退回的需书面说明理由及去向)。

(5)提供尚未领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证明或经公证的承诺书原件1份(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为必报材料)。

(6)涉及变更的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新图纸2套及必要的变更说明。 (7)提供尚未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证明1份(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为必报材料)。

(8)其他相关图件。

4、变更已出具规划条件(储备用地项目)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变更审批结果申请表》1份。 (3)变更申请书(详细说明变更原因及内容)1份。

(4)涉及变更的规划条件原件(无法全部退回的需书面说明理由及去向)。 (5)出示市政府会议纪要或局规划项目审批会会议纪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6)其他相关图件。

(二)规划审批结果有效期延期

1、《南京市规划局审批结果有效期延续申请表》1份。

2、原审批结果图件。

3、其他相关图件。

(三)审批结果的注销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南京市规划局注销行政许可申请表》1份。

3、注销申请书(详细说明注销原因及理由)1份。

4、所有原核发图件(无法全部退回的需书面说明理由及图件去向)。

5、其他相关图件。

(四)遗失补办

1、规划审批结果及“一书两证”的遗失补办

(1)《南京市规划局审批成果图件遗失补办申请表》1份。

(2)原规划审批结果及“一书两证”遗失启示(建设单位应在两家报社刊登“遗失启示”。标准格式:遗失启示:(建设单位名称)将(项目地址)的(工程项目名称)的建设项目遗失的号为(许可证号、文号、意见书号),发证时间、版本、设计单位图章、规划审批结果及“一书两证”是否盖有规划部门审批结果相应印章等等关键词说明清楚,声明作废)。登报15天后,无特殊情况。

2、责任承诺书。

3、其他相关图件(依所办图件种类的不同而提供相应资料)。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和《南京市规划局变更审批结果申请表》(其表单中“申报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证号、电子文件名、提交份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十

一、危(险)房(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翻建工程各阶段的申报材料

(一)规划条件(规划设计要点)(出具)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单位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5、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6、出示房屋产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7、出示危房鉴定报告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8、房屋(土地)相关共有权业主的书面同意意见及授权翻建委托书。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9、其他相关图件。选报材料。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二)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出具)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方案图2套,方案文本1套。

3、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自审表》(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非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建筑物指标汇总表》。

4、规划条件(或上一轮方案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5、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总平面指标计算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设计方案图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定位图4份和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基础图)3套。

3、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南京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自审表》(由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签字、盖章确认),非数字申报项目提交《建筑物指标汇总表》。

4、出示市(省)住建委《建筑节能审查回复意见书》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

5、规划条件及方案审定意见(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6、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总平面指标计算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图纸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十

二、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各阶段的申报材料

(一)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出具)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单位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5、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6、出示房屋产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7、房屋(土地)相关共有权业主的书面同意意见及授权委托书。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8、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方案图2套,方案文本1套。

9、《建筑物指标汇总表》1份。

10、其他相关图件。选报材料。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设计方案图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5、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2、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定位图3份和建筑施工图(平、立、剖面、基础图)2套。

3、《建筑物指标汇总表》1份。

4、规划条件(或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5、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图纸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三、围墙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报材料

1、建设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2、《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3、《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请表》1份。

4、1/500、1/1000或1/2000现势性地形图1份,提供供图编号,应在地形图上标出拟用地范围,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属于可免费供图的,无需提供地形图。)

5、出示正式立项文件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6、出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件,提供复印件1份。首次申报时必报材料。

7、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总平面图3份和建筑施工图2套,在总平面图上画出围墙位置。

8、上一轮施工图审查意见中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上审批结果提出需要相关书面意见为必报材料。

9、其他相关图件。

材料提交标准和要求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表》和《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申请表》(其表单中“报送图件清单”应将报送材料图件全名、文号、电子文件名、份数、页数等内容填全)按我局要求的电子文件格式填写完整,以Excel格式保存电子文件,并打印盖章,其中申报事项不得手工填写,但申报人应签名申报。申请表单下载网址:http:///表格下载。

2、所有纸质文字材料(不包括本次申报填写的相关表格)、证照应提交扫描文件。扫描文件以100dpi的分辨率,按文件及文件的顺序扫描并拼接,以PDF格式保存,文件命名为图件全名。

3、图形文件应提交DWG格式电子文件,其中数字申报项目应按要求制作总平面指标计算图一并提交电子文件。

4、所有复印件上均须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5、施工图图纸要求提交蓝图,图面上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单位出图章。江苏省内的外市设计单位,应提交《项目合同备案表》复印件一份;江苏省外的设计单位,应提交《省外勘察设计单位承接江苏省勘察设计业务单项工程资质核验申请表》复印件一份。提交复印件的须出示原件以供核对,复印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注册建筑师印章。 (3)建设单位公章。

(4)本次申报图纸的设计版本或出图日期。

6、方案审定总平面中已有围墙的,可直接申领围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上一篇:难忘妈妈的爱范文下一篇:年终获奖感言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