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2024-04-16

《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共7篇)

篇1:《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南理工研〔2005〕16号

关于下发

《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各学院(系):

为了规范地处理博士学位授予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便于博士生了解有关规定,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请贯彻执行。

本文件中与预答辩有关的规定到2006年1月1日以后开始执行。

附件:《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

二OO五年九月十九日

主题词:博士学位 申请 规定 附件

南京理工大学 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

为了使博士学位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了解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依据《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特制定本文件。

一、博士学位申请条件

1、申请人必须符合以下政治条件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申请人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1)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考核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

(2)在学期间至少在国际正式期刊或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国内核心期刊目录见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处制定的《国内期刊投向指南》及其后续版本《学术论文投向指南资料汇编》,同时还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杂志目录详见《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对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南理工研〔2005〕4号):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被SCI或EI检索;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外正式期刊上发表;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被选定的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直接主办的刊物上发表;

●上述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被选定的其它杂志上发表。●申请人参加省部级以上重点军工科研项目,承担了相对独立的重要任务,由于保密原因,无法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但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被认定其研究成果有较高学术价值。

对出版过著作或取得较高水平学术成果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可减少或取消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

上述文章以正式发表或录用通知为准。(3)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

(4)保密学位论文作者完成了《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中的工作程序。

二、与学位论文评审意见有关问题的处理

1、所有评审专家均同意答辩且评审意见中无严重问题者,申请人可以提出答辩申请,也可在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后提出答辩申请。

2、在评审意见中,如果有评审意见为“不同意答辩”者,将评审意见提交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在与委员协商的基础上委托有关专家对评审意见进行认定,经认定评审专家意见基本正确的,本次评审(包括预答辩环节)无效。申请人必须重新撰写论文,至少半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学位论文预答辩和评审申请。如果第二次评审中仍有“不同意答辩”意见,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评审专家意见基本正确的,取消申请人的申请资格。

3、在评审意见中,如果有评审意见为“修改后答辩”者,根据具体的评审意见按以下规定处理:

(1)评审意见中提出的问题主要为论文的写作、打印、标注等错误者,申请人必须对论文进行修改,至少1个月后方可提出答辩申请。(2)评审意见中提出的问题主要为实验或论文撰写方面存在较大错误(如对创新点的论述错误或不清晰、理论推导或归纳错误等)者,申请人必须根据评审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补充实验或重大修改,修改时间至少为2个月,修改完成后由学位办公室将学位论文送原评审专家审查是否达到要求。提交给答辩委员会和存档的材料以专家第二次评审意见为准。专家第二次评审意见中仍有“修改后答辩”者,申请人必须重新撰写论文,至少半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学位论文评审申请。

4、在评审意见中,如果有评审专家在同意答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较严重,或有2份(或2份以上)评审意见给出的等级为“一般”或“较差”者,应将评审意见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对评审意见认定基础上,做出申请人应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后答辩”或“修改后送原评审专家再次审阅”的决定,由学位办公室监督执行,修改时间至少为1个月。

5、申请人根据上述2、3、4条的规定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时,必须填写《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报告表》,经导师签字后送交学位办公室。

三、与学位论文答辩有关问题的处理

1、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必须为下列之一:(1)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博士学位;(2)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3)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时同意在一年后至二年内修改论文后申请重新答辩一次;

(4)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对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者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此条仅为无硕士学位申请人而设)。

2、对未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处理

(1)对于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取消申请人学位申请资格。

(2)对于不同意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同时同意在一年后至二年内修改论文后申请重新答辩一次者,届时所有申请环节(包括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必须重新进行。

四、博士学位证书的发放

1、对发表论文提供录用通知,且仅靠此论文才能满足学位授予的最低条件者,必须在论文正式发表后,将其送交学位办公室查验,学位办公室在查验后方可向申请人颁发学位证书。

2、通过学位审批者,学位证书由研究生院就业办公室通过学院向申请人颁发,定向、委培或与申请人所在单位订有协议者由研究生院就业办公室向所在单位寄送。

五、申请人的申诉及处理

1、申请人对答辩委员会做出的评语、决议有不同意见,可在宣布评语、决议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或复议申请,申诉或复议申请书送学位办公室。

2、申请人对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在接到告知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学位办公室提交申诉或复议申请。

3、学位办公室根据申诉或复议申请书的内容,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报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答复意见或决定。学位办公室将答复意见或决定以告知书的形式送交申请人,对申诉或复议申请做出答复期限为1个月,对情况复杂或涉及校外的申诉或复议申请,处理期限可适当延长,在此情况下,学位办公室必须将延长的期限通知申请人。

篇2:《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规定

根据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关于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规定,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按照全日制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答辩,全日制硕士又分为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两类组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

(一)工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

1.申请工学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总学分及学位课学分,成绩合格。

2.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要求在学院指定的期刊里有一篇正式出版的与学术论文有关的文章(指定刊物见附件)。文章的作者单位应署名为“武汉大学”,硕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

3.学位论文已完成,且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重复率不超过25%)。

4.论文评阅意见返回后无异议。

5.论文用A4(210×297mm)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不得单面打印,正文用小4号字。

6.答辩由指导教师组织(包括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具体时间等事宜)。

(二)工程硕士学位申请条件

1.申请工程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总学分及学位课学分,成绩合格。

2.学位论文已完成,且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查重率超过25%,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的重复率不超过30%)。

3.申请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无发表文章要求,答辩由指导教师组织(包括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具体时间等事宜)。4.论文评阅意见返回后无异议。

5.论文用A4(210×297mm)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不得单面打印,正文用小4号字。

(三)相关要求

1.按照学校及学院规定,硕士学位论文都要进行论文检测,请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在10月份将论文的电子版交院研究生办公室进行检测。提交检测的学位论文应满足以下要求:

(1)论文应为导师审定的学位论文定稿电子版(word、pdf版),论文的内容一般应为:内封面页至附录页,其中原创性声明页和致谢页不需提交。

(2)每篇论文的命名方式为“姓名_学号_学院.doc”或“姓名-学号-学院.pdf”。请务必保证按此方式命名,否则无法检测。

(3)提交时间为2013年10月20日-11月10日,提交到hancl@whu.edu.cn的邮箱,请以学号及姓名命名邮件。

2.论文检测合格后方可领取答辩表格。

3.硕士学位答辩须在11月20日以前完毕,答辩完毕三日内将所有答辩的材料按规定交院研究生办公室。

(四)硕士学位论文评阅

1.工学及工程硕士论文评阅人由导师安排。

2.论文评阅人一般为二人,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一人。

3.论文评阅人写评语的时间保证有一个月。评阅人须对论文写出详细评语,内容包括:

(1)论文综述及选题的评价;

(2)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包括对论文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的评价;(3)对科研能力及写作水平的评价;

(4)指出论文中不足或论文应加强的方面,并提出希望;

(5)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能否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写出明确意见,并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对论文评定。

(五)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五人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是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以上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不与论文评阅人重复。指导教师可出席答辩,但不参加投票。

(六)硕士答辩流程

1.2013年10月份,申请论文答辩人员到研究生办公室领取硕士学位申请表。2.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论文和评阅书用密封传递方式送达评阅人。3.评阅意见书返回后,申请人填好硕士学位申请表,并将表送交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学院对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工学硕士申请表第3页,工程硕士申请表第3页)审核签字盖章后,方可答辩,否则答辩无效。

4.硕士学位申请报告(第2页)基本内容:学生XX按培养方案已完成了全部课程,取得全部学分,成绩优良,参与了XX科研。并公开发表XX文章,其中被检索XX篇,学位论文XX已完成,特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5.申请者填写研究生论文答辩评阅酬金申请表,经导师签字到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审核,院里盖章后,携指导教师的经费本,到财务处领取答辩费用。

(七)硕士研究生答辩后需交材料

1.硕士学位申请书一份(内包含论文评阅书二份和表决票5张),整本用胶水粘贴好。

2.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式一份; 3.学籍成绩登记表一式二份;

4.工学硕士攻硕期间的科研成果复印件(A4)一式二份

(注明:答辩者将所发表文章的期刊封面、目录、文章 装订成册,按要求制作封面,提交学院。所有材料不允许订书针装订)

5.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二份;

6.硕士学位论文(A4)一式二份(中、英文摘要包含在论文中),论文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不得单面打印,正文用 小4号字。

7.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一式两份; 8.提交图书馆纸本论文和电子版论文各一份(由学生本人去图书馆办理)。

二、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

根据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要求,制定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如下。

(一)工学博士学位申请条件

1.基本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校纪校规,政治思想考核合格;必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总学分及学位课学分,所修课程全部合格(四级记分C以上,十级记分C—以上,100制60分以上);博士学位论文已完成。

2.发表论文要求

(1)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须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1篇和正式发表外文文章1篇;

(2)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须有已被SCI检索的文章1篇,并在学院指定中文刊物发表文章1篇。

(3)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须在《科学通报》、《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力学学报》4种刊物上发表文章2篇和正式发表的外文文章1篇;

(4)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者须有已被EI检索的文章2篇和正式发表的外文文章1篇;如果被EI检索的2篇文章均为外文,则需在学院指定中文刊物发表文章1篇。

说明:

(1)请各位同学以入学手册中的要求为准。为提高博士生科研论文质量,从2012级起SCI和EI 的文章仅指期刊文章。

(2)以上文章均须见刊,文章检索须提供检索报告。

(3)满足上述4条之一即可,但文章内容必须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一致,文章的作者单位均应署名为“武汉大学”,博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外文杂志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视为第一作者。3.相关要求

按照学校规定,博士生答辩前须进行论文检测(博士学位论文的重复率不超过20%),请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在10月份将论文的电子版交院研究生办公室进行检测。提交检测的学位论文应满足以下要求:

(1)论文应为导师审定的学位论文定稿电子版(word、pdf版),论文的内容一般应为:内封面页至附录页,其中原创性声明页和致谢页不需提交。

(2)每篇论文的命名方式为“姓名_学号_学院.doc”或“姓名-学号-学院.pdf”。请务必保证按此方式命名,否则无法检测。

(3)提交时间为2013年10月20日-11月10日,提交到hancl@whu.edu.cn的邮箱,请以学号及姓名命名邮件。

论文检测合格后方可领取答辩表格。

(二)博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论文应着眼选择学科前沿或对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应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应能反映出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其研究成果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应有一定的区分界限,论文选题得当,立论正确、分析透彻、推理严谨、论据可靠、图表清晰、文字简练、层次分明、引证规范。论文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不得单面打印,正文用小4号字。

(三)博士学位论文评阅

1.学院聘请评阅人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阅,即对评阅专家姓名、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姓名保密的一种评阅方式。

2.论文评阅送审时间截止为2013年10月下旬。

3.在论文送审前,必须由申请学位人员的导师和所在教研室共同提出评阅专家候选人10-13人,并将专家详细情况,如姓名、职称、所在单位、是否博导、联系地址与电话填入(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中。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的教授和相当职称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学科学术带头人。

4.申请学位人员将资格审查表、成绩单、科研成果原件、3份学位论文((论文中凡涉及到论文作者、导师姓名的须去掉)交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审查。

5.学院在评阅候选人中选出三位评阅人,其中省外专家不得少于2人,博导不少于1人,本校教师不担任评阅人,在答辩前一个月将学位论文、评阅书、评阅人聘书、保密信封寄送到评阅人手中,以保证评阅人有足够的时间评阅论文。

6.论文评阅意见返回后,由院研究生办公室教学秘书将评阅人信息页撕下做保密处理(此页在答辩结束后归档)以保证评阅人的隐名权益。3 份评阅书通过后,申请人拿上经过保密处理的3份评阅书和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成绩单、科研成果原件、学位论文、资格审查表一并送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审批盖章,论文评阅书只有作过隐名和保密处理后才能提供给答辩委员会。

7.论文评阅有异议时,则由研究生院学位处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同聘请有关专家对论文进行复审,根据复审意见决定是否组织论文答辩。

8.论文评审费200元/篇,填酬金表报销,往返邮寄费70元/篇(按特快专递)学生自理。

(四)答辩委员会组成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七人组成。其中至少有两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须全部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并至少有半数以上博士生指导教师,有条件学科应聘请一定数量的院士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博士生所研究领域的校外学术权威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答辩委员会中应包括一名院学位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不与论文评阅人重复。指导教师可出席答辩,但不参加投票。

(五)博士答辩流程

1.2013年10月下旬,申请论文答辩人员到研究生办公室领取博士学位申请表。

2.2013年11月中上旬,博士研究生必须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方能进行正式答辩申请。博士学位答辩须在11月20日以前完毕,答辩完毕三日内将所有答辩的材料按规定交院研究生办公室。

3.申请者带上填好的 “武汉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第10-11)页、成绩表、科研成果原件、3本博士学位论文(论文中凡涉及到论文作者、导师姓名的须去掉)到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审查签字。

4.在10-13个评阅专家候选人中选出3位评阅人,由院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和评阅书用密封特快传递方式送达评阅人。

5.评阅书返回后,由院秘书拆封,并将评阅书中有关评阅人的信息页撕下,作者将经过保密处理的3份评阅书和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核表(申请表第4页)、成绩单、科研成果原件、学位论文、资格审查表一并送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合格盖章签字后,方可答辩,否则答辩无效。

6.申请者填写研究生论文答辩评阅酬金申请表,经导师签字到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审核,院里盖章后,携指导教师的经费本,到财务处领取答辩费用。

(六)博士研究生答辩后需交材料

1.申请博士学位登记表一份,(内含论文评阅书3份和表决票5至7张),用胶水粘贴好。

2.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式一份。3.学籍成绩登记表一式二份。

4.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复印件(A4)一套。如有多篇文章,文章之间的粘贴顺序应与“博士学位申请表”第四页所填文章顺序相同。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装订要求:包括封面,目录,发表文章,参与科研项目附录(其中发表文章要求:包括检索页,文章封面,目录,全文)

5.向校图书馆提交论文电子版全文和纸本论文一份(由学生交校图书馆)。6.博士学位简况表中、英文各一份。7.毕业生登记表一式两份。

8.博士学位论文(A4)一式三份,(含交学位办三份),其中3000字的中、英文论文摘要包含在论文中,论文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双面打印,不得单面打印,正文用 小4号字。9.《博士学位申请表》中(1页、3页、4页、和8页)用B4的纸正反两面复印13份。(可先到研究生办公室确认)。

篇3:《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一、“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背景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但无一例外都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在美国,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批判之声从未停止过,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凯瑟琳·麦卡特尼(Kathleen Mc Cartney)对此进行了概括:“有一个普遍共识,美国学校正在走向失败。我们的经济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受到公共教育不足的威胁。大城市高中学校中只有一半的学生毕业,美国学生成绩在国际排名中落后,种族差距在幼儿园就已经很大,并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差距还在加大。”[1]面对挑战,教育界往往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予以应对。

普遍而严厉的批评引发人们对教育改革不断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发现:决策和实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都存在必须提高和改进的必要。而传统的针对教育领导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领导人才墨守成规者多,而开拓创新者少,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向来以培养教育领导者为己任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率先设置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以适应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开拓性领导者的迫切需要。该学位的设立得到了哈佛大学校方及兄弟学院强有力的支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哈佛大学各专业学院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培养领袖人物,使他们能在急剧变革的环境中成功地领导各自的组织。而现在,没有什么地方比公立教育部门更需要这样的变革型领导者了。”[2]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加盟这项新学位的培养过程,与教育研究生院联手共同培养“教育领导博士”学生。肯尼迪学院院长戴维·埃尔伍德(David T.Ellwood)表示:“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育下一代的能力,这一新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计划将为这些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学术及实践的知识,以使他们能够应对将来复杂而多样的挑战,他们将对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制度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为与教育研究生院合作推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计划感到自豪。”[3]

二、“教育领导博士”的培养方案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使命是为学校系统、教育行政机构、国家政策组织、基金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私营部门培养高级领导者,包括部门主管、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顾问、项目主任等。它的途径是使学生对教与学进行深刻的理解,获得必要的管理和领导技能,最终创造性地实现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这一新学位的定位,凯瑟琳·麦卡特尼强调,这种新的学位将是一个“推动变革的催化剂”,其目标不是培养适应现存体制的领导者,而是培养能够实现教育体制成功变革的新一代新型领导者,希望他们改变教育改革被动低效的局面,培育公立与私立机构之间强大的伙伴关系,最终恢复人们对美国学校系统的信任。[4]

资料来源: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curriculum/index.html http://gseweb.harvard.edu/academics/catalogue/courses/all_courses_by_num.shtml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学制3年。第1学年的4门核心课程,由高度集成的三大领域构成课程模块。核心课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案例讨论、情境模拟、实地工作、在线学习等,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发展和实践作为系统领导人所需的开拓性思维方式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第2学年是研讨课和选修课,研讨课的目的是深化对第1学年课程的理解。此外,学生将与导师密切合作,为了满足个人的学习需要和职业抱负,制订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选修课是从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和肯尼迪学院各推荐3门课程,学生从中至少要选修6门。在第3学年,“教育领导博士”学生将进入尖峰体验(capstone experience)阶段,学生在合作伙伴组织中实地领导一个改革项目。尖峰体验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投入到组织领导工作之中去,尤其要在实习组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和成效。通过1年真正意义上的挂职实习,学生将充分利用他们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测试他们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检验其变革理论。当然在实习期间,导师和教育研究生院将随时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需要的关系网络服务。学生也与哈佛大学保持联系,并定期返回哈佛大学参加强化工作室。

三、“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对我国的启示

1. 学位制度创新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是一个全新的博士学位,它与教育博士学位有很多相同点,性质上都属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二者都强调尊重和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体性,博士研究生有权选择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成员,有很大的自由来设计符合个人兴趣的高度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注意发挥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多样的优势,处处注意促进多主体间的有机合作,尤其强调学生之间分享彼此不同的经验和观念。而在我国,博士研究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博士研究生在选课与选导师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自主权,研讨课的数量和比重都很小,这既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与教育博士学位又有鲜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重点、结果评价等方面。“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主要培养教育机构的领导者以及领导美国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的变革型人才,而教育博士学位主要培养未来的大学教师、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学校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两个学位的不同使命决定了二者课程和培养过程的不同。“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要求,第1年学习核心课程,第2年学习研讨课和选修课,第3年在伙伴组织中实习。而教育博士学位要求完成2~3年的课程,通过严格的综合考试,提交论文申请报告,进行开题报告,然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对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问题展开调查,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并最终要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需要4~7年,平均为6年,而且一直有高于30%的淘汰率;而“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修业期限短,仅仅3年,而且还没有建立淘汰机制。虽然二者都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实践方面,希望学生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来改造实践,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在实践方面的特性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实地领导变革的方式结束学业。相比之下,似乎教育博士学位的难度大于“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但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位使命,难以简单比较,而且要求“教育领导博士”实地领导一所学校来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变革,其难度和教育意义也绝不可低估。况且,教育博士学位尤其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对学术性的过于偏重,已经引起人们对其专业学位属性的质疑。

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与教育博士学位都强调学生的集体学习,注重经验和交流,都规定学生必须是全日制、住宿制,这为学生相互交流不同的教育领导经验提供了条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使学生从不同背景和学术旨趣的同学身上获得教益,这与学术型博士(Ph.D.)学位强调个体的学习与研究显著不同。全日制能够保证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住宿制能使学生从同学、从大学有形的和无形的多样化资源中受益。大学文化所特有的育人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这些是业余培训,或美其名曰集中培训或强化班所不能享受到的宝贵资源。反观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型博士教育,虽然要求学生全日制住宿学习,但很多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在课程结束后就回单位上班,这样严重影响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也缺乏从大学环境和同学中充分获得教益的机会。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建议采用在职学习的修读方式,实践中有的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进行集中学习,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笔者不能不对其教育质量深表忧虑。因为兼读制的学生享受不到学校的同学伙伴、图书馆、学术环境、大学文化等宝贵资源,学生与教师对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打折扣,“导师不导,学生不学”的现象实在难以避免。我们认为,教育要保证质量就不能有太多的顾虑,不能对学生有过多的迁就。没有学生的高度投入,教育质量便无从谈起。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育人。博士研究生从教育中不仅仅获得学位,而且也应获得自身多方面的成长,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获得德行的提升和个性的完善,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

人们一直对包括专业博士学位在内的博士教育进行反思。我们认为,博士教育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术,而要获得科学的训练,并在好的训练与好的研究之间保持平衡。专业博士培养注重研究方法,这很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方法毕竟仅仅是研究的工具,学习研究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方法去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应用性与实践性是专业博士教育的内在属性,专业博士教育的重心在实践,而不是过多追求对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原创性贡献。但我们也坚持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博士教育,原创性研究必须作为博士学位的核心要素。但原创又有两重维度:一是发现新知识,二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型博士学位侧重于前者,而专业博士学位重于后者。

1920年哈佛大学创设教育博士学位就是为了凸显该学位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与重理论性的教育学博士学位相区分,但现在教育博士学位因其特色不够鲜明,与教育学博士学位日渐趋于雷同,而遭遇合法性危机。对此,舒尔曼(Lee Shulman)等人呼吁发展一种新的完全独立的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 Practice Doctorate,P.P.D.)学位。[5]舒尔曼认为,设立了专业实践博士学位之后,教育博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就能够加大研究与学术的成分,因为实践性就不再是二者追求的重点目标。但问题是,如果这样,教育博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的雷同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有加剧的危险,而且又增加了对教育博士学位进行重新定位的新问题。

教育人才的培养决不是教育学院自己的事务,书斋式、经院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而开放式、跨学科式、合作式的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更由于教育深刻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们的福祉,所以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施博士生教育。“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崭新的制度设计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国新设的教育博士的教育方式能否走出研究型博士学位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其学位定位的一种考验。

2. 教育理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被视为社会发展与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的发动机,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重点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顶尖级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新的思维和培育把新思维带到社会中去的创新型人才”。[6]世界一流大学对社会的思想引领作用是其之所以卓越的重要体现。哈佛大学一直重视与社会的联系,洞悉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针对市场需要适时设置一些新的学位和专业。“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一定程度上就是哈佛大学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表现。我国大学的社会敏感性比较差,一定程度上与我国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相关,大学的自主性还缺乏制度的保障和内在的动力。

由于教育改革的极端复杂性,教育改革是且只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博士教育需要培养未来的教育领导者多样化的分析视角,具备在教育系统之外的政治、经济、商业等系统中穿梭自如的能力。来自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背景和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效驾驭教育系统乃至多个社会系统的领导人,而学生从中获得专业的、组织的和政治的知识与技巧,并实现知识和理论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有效转换。

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理念在“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三大学院的优秀师资,给学生提供接触到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肯尼迪学院及整个哈佛大学丰富多样的专业资源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强大品牌效应和实际效益都极具诱惑力。其二,除了取得哈佛大学校方的支持外,“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第1年“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就与38个全国性的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组织为“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课程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为第3学年“教育领导博士”学生的挂职实习提供了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全社会的教育合力。其三,“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获得了华莱士基金会(The Wallace Foundation)提供的1,000万美元的资助,因此所有“教育领导博士”学生除了获得全额学费资助外,还能享受到第1年和第2年的生活津贴以及第3年的带薪实习。这样就免除了首届25名学生的就学经济负担,对教育质量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孤立的教育自身的事务,而开放办学、与社会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的教育合力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一如既往地贯彻美国的开放原则,招生范围面向全世界,只要录取,外国学生也都能享受与美国学生同样的资助政策。招收多样化学生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多元的学术社区。我国大学在办学开放性、社会参与高校办学方面与美国大学相比还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笔者所在的大学今年招收的教育博士研究生90%来自本省,学生构成的单一性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障碍。

专业博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研究型博士教育的不满和批判,而专业博士教育也正在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判,但批判往往是有益的,有助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博士教育制度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定位,发展特色,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专业博士学位不是研究型博士学位的补充,而是一种独立的学位体系。学位制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学位制度的持续改革和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支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的上移,迫切要求博士学位制度不断增强创新性与前瞻性。“发展新的有广阔前途的学位对大学来说是一种战略选择,被看好的博士教育能够给结构带来声誉和利益,吸引最好的智力和更多的资助”。[7]但据笔者调研发现,我国大学对2010年首届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学校的招生人数远远低于国家给出的指标数。这一方面说明大学有明显的学术取向,更倾向于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教育博士学位的认识还很不充分,在思想上和制度建设上都还很不成熟。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4]Doctor of Education Leadership(Ed.L.D.)[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in-dex.html.2010-09-10.

[2]Ed.L.D.Curriculum[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curriculum/index.html.2010-09-10.

[3]Ed.L.D.Partners[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partners.html.2010-09-10.

[5]Shulman,L.S.,et al.Reclaiming Education’s Doctorates:A Critique and a Proposal.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6,35(3):25~32.

[6]League of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Doctoral Degreebeyond 2010:Training Talented Researchers for Society[EB/OL].http://www.leru.org/files/publications/LERU_Doctoral_degrees_beyond_2010.pdf,2010-09-10.

篇4:《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沪交内(研)[2012] 81号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者,可按照本规定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一、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1、学习年限: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

2、课程与学分:修完培养计划中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总学分。

3、学术论文:达到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4、学位论文: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导师审核、同行专家评审,并按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5、论文预答辩、答辩:按照规定程序举行并通过论文预答辩、答辩。

二、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具体规定

(一)学习年限、课程与学分

见《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

(二)学术论文发表(本项规定适用于2012年9月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研究生)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需发表(或录用)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可免除论文发表的要求;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署名前5位)、二等奖(署名前3位)、三等奖(署名前2位)、或发明专利授权,等同于发表相同数量的SCI或EI论文;获得省部级其它科技成果奖项或发明专利公开,等同发表相同数量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数量及质量要求

(1)理学:须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

(2)工学、农学:须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在EI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需为英文(或其第一外国语)。

(3)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须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

2、认定办法

学术论文必须在就读博士期间,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录用)于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以1篇计;以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以1/2篇计;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

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可制定高于上述标准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为鼓励博士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各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制定导向性刊物目录,对发表在本学科国际高水平刊物、影响因子高、他引率高的论文作者,可减少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要求。

(三)预答辩

1、组织预答辩小组

由所在学科组织5名副教授级以上(含副教授级)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其中副教授级专家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不超过3名。预答辩小组设负责人1名。博士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须参加其学位论文预答辩,但不作为预答辩小组成员。

2、预答辩程序(1)预审有关材料

预答辩小组成员应在预答辩会举行之前,对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开题报告、专家的开题论证意见、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评价和建议及中期总结报告等材料进行全面、细致、充分的预审。

(2)举行预答辩会 预答辩会主要内容如下:

介绍论文情况:论文作者重点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关键性结论进行论证,导师对博士生的研究情况作全面介绍。

质疑并评价:预答辩小组成员对学位论文初稿进行质疑,对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及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并得出结论。

3、预答辩结论

(1)合格:预答辩合格者,论文经完善、定稿并由导师审阅后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审。(2)基本合格:预答辩基本合格者,需对论文进行必要修改,经导师审阅同意后进行学位论文评审(须同时提交修改报告)。

(3)不合格:预答辩不合格者,必须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经导师审核后重新进行预答辩。

(四)学位论文评审

1、论文评阅

论文评阅一般于答辩前三个月进行,由所在学科聘请1名副教授级以上(含副教授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担任评阅人,副教授级评阅人须具有博士学位。评阅论文的寄送、评阅意见书的回收、评阅意见的汇总和反馈由博士生所在学科指定答辩秘书负责,博士生本人不得参与。

2、论文“双盲”评议(以下简称盲审)

完成学位论文的所有博士学位申请人(免盲审者除外),均需提交学位论文,由2名校外教授级同行专家分别对其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议。学院或学科另有约定的,经过学部、学校审批,可按照其约定进行。盲审与论文评阅同时进行。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的指导教师,或其他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可对其指导的高质量博士学位论文提出免盲审申请。

部分自律性强、盲审异议率低的学科,经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同意,可自行决定论文评审方式及是否盲审。

学校鼓励各学院组织学位论文进行海外评审。校学位办将定期对未盲审或以其它方式评审的论文进行抽查,以了解、监控论文质量。

3、评审时效

论文评审一般在2个月内(自论文提交评审之日起计算)完成。评审意见超过2个月(寒暑假及国家法定假日除外)未返回者,经导师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可申请博士学位。如答辩后返回的评审意见出现异议情况,论文作者仍应按照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

4、异议的处理

(1)复议:有异议的博士学位论文应修改后送交原评审专家进行复议,复议通过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如复议后仍有异议结论,不予组织答辩,应继续研究,做出创新性成果,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再次修改论文、再次复议,但复议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自论文初次提交评审之日起计算),逾期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复议费用自理。

(2)申诉:对评审意见有争议者,在收到评审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可向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诉程序如下: 本人提出书面申诉,经导师签字认可、所在学院认定其书面申诉理由成立后,由学位办将其论文及相关材料送另外二位校外专家进行评议,评议结果返回后,由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不少于3人的专家小组,对评审意见和申诉理由进行审核、论证,得出论证意见,提交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仲裁,学院学位委员会仲裁结论报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五)论文答辩

学科应指定教职人员担任答辩秘书,负责答辩材料的准备、协调答辩组织工作及答辩后材料汇总等工作。

1、组织答辩委员会

所在学科聘请5或7名副教授级以上(含副教授级)职称的校内外同行专家(其中至少2名校外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副教授级专家须具有博士学位,且不超过2名。

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学术水平高、博士生培养经验丰富的教授级专家担任。博士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可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但不能担任主席,如导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须由7名专家(含导师)组成。

2、答辩申请和审核

通过论文评审者,须按专家意见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经导师审核定稿,且达到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者,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学科提出答辩申请,经导师、学科、学院审核、学校审批后,方可举行学位论文答辩会。

3、论文答辩会程序

学位论文答辩会应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涉密学位论文答辩按涉密会议办理)、按照下述程序进行:

(1)论文作者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45分钟左右);(2)论文作者宣读《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3)答辩秘书介绍论文工作情况、论文评阅情况及盲审意见和结论;(4)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作者答辩;

(5)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评议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并以无记名投票表决得出答辩结论,拟定并通过答辩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签署答辩决议书;

(6)复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决议和答辩结论;(7)论文作者签署《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4、答辩结论

答辩结论以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结果决定。(1)答辩通过:得票数超过答辩委员会成员2/3者,为答辩通过,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并提请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2)答辩未通过:得票数未超过答辩委员会成员2/3者,为答辩未通过。答辩未通过者,可在两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如答辩委员会认为其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但符合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可申请授予硕士学位。

(六)学位审核

1、学科及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

所在学科及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答辩过程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审查,并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做出是否同意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得票数超过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到成员半数者,报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时提出10%左右的申请人进入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重点审核名单。

未达最低得票数(应到成员半数以上)者,暂不授予博士学位,即日起2年内,作者可继续研究、修改论文,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并申请学位,逾期不再受理。

2、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各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授予博士学位人员进行审核,并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做出是否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得票数超过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到成员半数者,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未达最低得票数(应到成员半数以上)者,暂缓授予其博士学位,即日起2年内,作者可继续研究、修改论文,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并申请学位,逾期不再受理。

3、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各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同意授予博士学位人员进行审批,通过审批者授予博士学位并颁发博士学位证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名单公示3个月(自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通过之日起计算)。

三、其它

(一)关于学术道德规范

按照《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执行。

(二)关于申诉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我校学位授予审核的最高机构,一旦做出决定或形成决议,不得申诉。对学院和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的决定或决议有争议者,可在收到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诉,逾期不再受理。

(三)关于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学位[1998]54号)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四)关于学位申请及授予材料的保存和归档 见博士学位申请及授予材料存档一览表(见附件5)。

(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及学位申请等规定,参见医学院有关文件。

篇5:《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二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博士学位授予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做如下规定:

一、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切实检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由学院及学科负责组织、落实此项工作。

1.预答辩小组

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审阅同意,向所在学科提出预答辩申请。由学科组织同行专家3~5人组成预答辩小组,预答辩小组成员主要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副教授担任专家须具有博士学位。预答辩小组设组长1人。博士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须参加其学位论文预答辩,可就论文内容提问,但不作为预答辩小组成员。

2.预答辩程序

预答辩小组应对博士学位论文初稿、开题报告等材料进行全面、细致、充分的预审。

预答辩会包括:

(1)论文报告:博士生按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报告及回答问题。报告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论文评价:预答辩小组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论文工作量、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

(3)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小组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修改意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

3.预答辩结论

(1)合格:预答辩合格者,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定稿并由导师审阅后,提出正式答辩申请(附《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并进行学位论文匿名送审。

(2)基本合格:预答辩基本合格者,需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经导师审阅同意后(需同时提交修改报告,导师签字),提出正式答辩申请(附《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并进行学位论文匿名送审。

(3)不合格:预答辩不合格者,必须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重新组织预答辩。

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的初审在各学院进行,通过后到学位办进行资格审核。主要审核博士生是否完成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各环节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是否符合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导师在匿名评审中可提出须回避本次学位论文评审的专家(或学校)名单(不得超过3名)。

1.审核内容:

(1)学习年限、课程与学分

见《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2)必须满足博士开题1年(含)以上(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匿名送审要求:符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的条件,提交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在期刊(不含会议论文)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正式录用通知(含发表卷期号),其中已公开发表的A类学术论文至少1篇见刊或B类学术论文至少2篇见刊,An5类学术论文必须见刊且以科技处公布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的检索结果为准,可办理学位论文匿名送审。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有效论文必须全部见刊。(4)相关说明

本规定中“公开发表”论文是指已经正式发表且已经刊出的学术论文。EI检索论文应以我校科技处公布或中信所的检索结果为准。

本规定中“录用通知”(不含An5类论文)是指学术论文已被期刊正式录用但尚未刊出,该刊物编辑部开具的注明卷期号的书面证明盖章原件。

2.审核程序

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时,需提交的纸质材料:

(1)《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须填写详细的预答辩意见,不够可另加页,预答辩结论要填写。

(2)《博士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首页,须导师签署意见。(3)《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须导师签字、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签字。包括:

①博士学位论文公开评阅人不得少于4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如果其中有副教授担任专家必须是博士生导师;

②评阅人中至少2名应为校外专家,且不在同一单位; 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人选由申请人导师提出。

(4)《在校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式四份),其中发表学术论文只填写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均为北京交通大学,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其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且申请人为第二作者的情况。

(5)公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有效论文原件,及每篇学术论文复印件各四份。其中一份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和该篇正文,另三份复印件只提交正文,分别隐去申请人和导师姓名。所有复印件均需双面复印。

(6)博士学位论文3本,须隐去申请人和导师姓名,无后记、附言、致谢,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不标注姓名,只标注第几作者。

(7)《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其中匿名评阅书三份,公开送审评阅书份数与《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中填写的专家数一致。

对符合以上条件申请者,学位办发放《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审批材料》一式两份。

3.匿名送审时效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一般在2个月内(寒暑假顺延)完成。匿名送审期间申请人不得询问评审专家的姓名、单位及其他情况。

4.匿名送审意见反馈

申请人在匿名送审期间可登陆“研究生院主页—博士论文匿名送审信息查询”栏中查看结果反馈情况,如3份匿名送审意见已全部返回,研究生院将通知学院研究生科领取评审结果,申请人到学院研究生科领取。

三、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结果处理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的评阅结果中,若出现论文总体评价为不合格,则重新送审时须提交修改后的3本博士学位论文。若论文总体评价为合格及以上,分不同情况按如下规定处理:

1.匿名评阅意见3份均为“A”,同意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2.匿名评阅意见中如有1份或多份为“B”,申请人要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向校学位办提交有导师签署意见的《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意见的修改说明》,方可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3.匿名评阅意见中如有1份或多份为“C”,申请人要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较大修改,修改后向校学位办提交有导师和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分别签署意见的《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意见的修改说明》及相应份数的修改后博士学位论文(附上隐去申请人和导师姓名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意见的修改说明),由学位办重新聘请外单位专家评阅。

4.匿名评阅意见中如有1份或多份为“D”,申请人要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重大修改,修改后向校学位办提交有导师和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分别签署意见的《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意见的修改说明》及3本修改后博士学位论文(附上隐去申请人和导师姓名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意见的修改说明),由学位办重新聘请3位外单位专家评阅。

5.第二次学位论文匿名送审评阅意见均为“A”、“B”时,可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如评阅意见出现“C”、“D”等情况时均需重新匿名送审3份。

6.第三次学位论文匿名送审评阅意见仍然出现“C”、“D”等情况时,不再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博士生结业处理。

7.若第三次学位论文匿名送审的3份评阅意见中仅有1份为“C”或“D”二者之一,且申请人对评阅意见有异议,在收到评阅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经导师同意,可以提出申诉。对于超过最长修业年限(8年)者,不再接受申诉。

申述程序如下:申请人填写《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意见异议申诉书》,经导师签字同意后,所属学院组织召开学院学位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表决,对申诉的学位论文做出如下结论之一:①同意答辩,②修改后再匿名送审,③不同意答辩,按结业处理。

学院应保留相应的记录,并向校学位办提交由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签署意见的《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意见异议申述结果意见书》一式四份,学院、导师、申请人、校学位办公室各执一份。

备注: 关于评阅意见A、B、C、D的说明

A: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按评阅意见做出修改,同意组织答辩 B:基本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但需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经导师审核后方可答辩

C:距离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需对论文进行较大修改后,另请专家评阅(申请人修改不少于两个月后重新匿名评阅)

D:没有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不同意答辩(申请人修改不少于四个月后重新匿名评阅)

四、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1.答辩申请和审核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通过后,申请人按专家意见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经导师审核定稿,在规定时间内(答辩前3-5天,申请人同时在“研究生院主页—博士生答辩信息提交”栏内录入答辩信息)向所在学院提出答辩申请,经导师、学院审核、学校学位办审批后,方可举行学位论文答辩会。

2.答辩委员会组成

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或7人组成,成员须参加过博士生本人的预答辩或评阅过其博士学位论文。成员中应至少含2位外单位专家。

答辩委员会主席应当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秘书应为我校正式职工,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申请人导师列席答辩会,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或秘书。

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应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并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

3.答辩程序

(1)答辩秘书宣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审批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及成员名单。

(2)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会开始。

(3)答辩秘书介绍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简历和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论文发表情况,宣读导师推荐意见和评阅人评语(如论文评阅意见书中有修改说明的,需要进行修改说明介绍)。

(4)博士研究生报告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报告时间为30分钟左右。(5)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研究生回答问题,答辩时间不少于30分钟。

(6)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议,并以无记名投票表决,形成决议书,答辩委员会主席在决议书上签字。

注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方可作出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未超过答辩委员会成员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同意,为未通过。论文答辩未通过的申请人,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半数以上同意,作出经修改论文后可重新答辩的决议。重新答辩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应有一半以上为原答辩委员会成员。重新答辩须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对于超过最长修业年限的不再组织答辩,按结业处理。

自决议之日起,两年内有效,逾期不再受理。(7)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决议。

五、博士学位审核 1.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

学院学位委员会应定期审查本学科范围内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全部材料(公开发表的有效学术论文必须见刊),以确定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提交校学位委员会。

院学位委员会在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时,会议应有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或以上成员同意,而且通过的票数不得少于全体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方可通过。表决不能采取通信方式。会议应有记录。

凡论文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院学位委员会不再进行审核。对经答辩委员会通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但经过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可以允许在两年内继续研究、修改论文,重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申请博士学位,院学位委员会应有明确决议。自决议之日起,两年内有效,逾期不再受理。

2.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校学位委员会应逐个审查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材料,在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时,需召开会议,会议应有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或以上成员同意,而且通过票数不得少于全体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方可通过。会议应有记录。

对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者,但经过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交由学院学位委员会协同指导教师,提出以下处理意见之一,报校学位办备案:

(1)允许申请人在两年内对其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补充学位论文相关成果,重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2)补充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成果,重新申请博士学位。

上述意见自决议之日起计算,2年内有效,逾期不再受理。博士学位申请者最多可以在2年内重新申请博士学位2次。

六、博士学位授予

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申请人博士学位并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七、学术道德规范

博士生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如有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不受理其学位申请,并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规定进行处理。已授予学位的,撤销其学位并收回学位证书。

八、博士学位申请及授予材料的保存和归档 1.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审批材料2份 2.研究生成绩单2份

3.博士学位论文(简装本1份,精装本5份)4.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原件、复印件各1套(若评阅专家有提出修改意见的,需附上导师签字的修改说明原件、复印件各1套)

5.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原件、复印件各1份 6.北京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登记表2份

篇6:《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2012开始执行)

为使博士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方能申请博士学位,必须按以下要求之一发表学术论文:

一、我院博士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条件参照《华中科技大学期刊分类办法》,且不得低于以下要求:

申请法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至少有1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至少发表B类以上期刊(含B类)论文1篇;或发表D类期刊论文1篇及E类期刊论文2篇;或发表CSSCI期刊论文3篇;或者正式出版与博士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专著一本(署名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被录用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时间要求在本次答辩授予学位之前,该期刊拟发表论文的清样稿需在本次答辩审查时提交,博士生领取学位证书必须出具公开发表的刊物。

二、学位申请人的导师是其学术论文审查的第一责任人,申请人的学术论文必须由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发表。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对于“同等贡献作者”排名的认定,参照《华中科技大学期刊分类办法》(校人〔2008〕28号文)执行。

三、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国(境)外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如作为申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的学术论文之一,则必须以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并应明确注明作者的双重身份,即国(境)外某大学或研究机构访问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等字样,华中科技大学可以不作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本规定自2012届博士研究生开始施行。

六、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篇7:《南京理工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自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猛,但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培养质量的下滑。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最高层次,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1]。近年来,为确保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开题报告、中期筛选、盲审和抽检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被用来保障和监督博士学位论文质量[2]。制度保障无疑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来激励和约束行为者,但并不是直接发挥行为者的主体性作用,而一切外因其作用都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因此如何从行为者自身的视角来探寻保障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价值哲学研究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和行为是有价值的,才会积极和努力地去从事和完成它[3]。这表明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感越高,其努力程度就会越高,反之则会较低。博士生作为研究行为者,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行为的积极和努力程度将取决于他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价值感。因此,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将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4]。

据统计,从1999至2008年的10年间,教育部共评选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4篇。从学科的角度看,工科博士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优秀论文的三成以上(共357篇,占36%)[5]。这一现象是否与工科博士生的论文价值感有关?工科博士生认为他们所从事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有价值吗?价值感有多强?受哪些因素影响?笔者力图从一个行为者的视角,了解工科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分析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提高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乃至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有关研究认为,人的行为价值可以分为预期行为价值和实际行为价值。预期行为价值就是对将来行为的价值判断,是对未完成的满足价值的事先预期判断。实际行为价值就是对已经实现的行为价值的判断。然而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仍然是预期行为价值。因此对于一个研究的行为者(博士生)而言,他从事论文研究的努力和积极程度将取决于他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价值预期[3],也就是本文中的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

回顾有关文献,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主要从个人所处的一些外部环境和条件来阐述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制度、选题、导师指导、学术氛围等等,而从一个研究学习者自身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还只偶见于少数文献。比如,对论文的研究兴趣是博士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的重要因素[4];导师的指导水平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以及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通常和导师承担的课题相关[6]等。这表明研究兴趣、导师指导、课题相关程度等因素似乎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这些因素并不直接对博士论文质量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研究行为者自身的积极努力去完成。博士生积极努力的程度则取决于他对所从事论文研究的价值判断,也就是对论文的论文价值感。

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数据,模型由因变量、控制变量和自变量构成。数据处理和线性回归均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研究数据来自A大学,该校属于典型工科研究型大学,是中央部委直属的“985工程”大学。2009年6月,通过校研究生院对在校博士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8份,回收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56%。调查涵盖了11个院系的博士生,且覆盖大部分学科门类。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量表进行测量,从非常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因此大部分变量为连续变量。

研究的因变量是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是博士生对其将完成学位论文的价值大小的预期,属于连续变量。研究的控制变量为学生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级和年龄。研究的自变量为研究兴趣、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个人发展关联度。研究兴趣是博士生对其将完成的学位论文的内容感兴趣的程度。课题关联度是博士生学位论文与其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的关联程度。导师指导满意度表示博士生对其导师指导论文的满意程度。个人发展关联度表示博士学位论文与其个人未来发展的关联度大小。这四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性别变量:由于A大学属典型的工科院校,男生比例较大,占73.8%,女生占26.2%。年级变量:1年级占25.2%,2年级占22.3%,3年级占24.9%,第4年的占16.5%,第5年的占11.1%。年龄变量:25岁以下占23.1%,25~35岁占72.6%,35岁以上占4.3%。研究兴趣变量:均值为4.04,标准差为0.76,表明博士生对其论文内容的研究兴趣还是比较大。课题关联度变量:该变量的均值为4.11,标准差为0.81,表明博士学位论文与导师课题的平均关联度比较高。导师指导满意度变量:该变量的均值为4.05,标准差为0.88,表明博士生对导师的论文指导的满意度水平普遍比较高。个人发展关联度变量:该变量的均值为3.83,标准差为0.97,虽然该变量的均值不及以上几个变量高,但还是显著高于理论期望值3,表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与博士生的个人发展有较高的相关度。从博士生对其论文的价值感上看,均值为4.02,经单样本T检验显著高于理论期望值3,这反映博士生对其学位论文的价值感比较好。

(二)回归统计结果

本研究回归分析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在模型(1)中进入性别、年级和年龄三个控制变量。第二步,在模型(2)中再进入研究兴趣、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个人发展关联度等四个自变量(参见表1)。

注:*表示p<.05,**表示p<.01

模型(1)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博士生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年级和年龄三个变量均没有对其学位论文价值感构成显著影响。这表明男女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样,不同年级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也没有差异。

模型(2)加入了自变量,结果显示,这三个自变量中的性别和年级依然不显著,而年龄这个变量变得显著了(p<.05),其回归系数为负值(-.073)。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呈现下降趋势。模型(2)的拟合指标为0.508,是比较好的。

模型(2)中,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四个自变量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发展关联度和导师指导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随着博士生学位论文与其个人发展的关联度增大,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也将增加。个人发展关联度增加一个单位,学位论文价值感将增加31%。同时,随着博士生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的满意度的增加,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也将增加。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满意度增加一个单位,学位论文价值感也将增加31%。其次是研究兴趣,随着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兴趣的增加,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也将增加,对论文内容兴趣每增加一个单位,其价值感将增加19%。最后是课题关联度,随着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与导师课题关联度的增加,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将增加,关联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其价值感将增加11%。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整体而言,博士生的论文价值感的平均水平较高。这表明大多数工科博士生认为自己的学位论文将对该研究方向产生较大价值,这可能是工科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原因之一。就影响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主要因素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个人发展关联度是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意味着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会受到其本人未来发展方向和其导师指导的满意程度影响。如果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该论文作者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密切联系,那么他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容,如果博士生在未来的工作内容与当前的学位论文有一定的关联度,那么他会认为他所从事的学位论文研究比较有价值,反之则感到较无价值。因此建议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上提高其研究内容与博士生未来发展(比如就业方向、职业选择)的关联度,增加博士生在该学位论文研究上的积极投入,进而有益于提高其论文质量。

(二)导师指导满意度也是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博士生对其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较高,那他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就越高。这表明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认同程度越高,他的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也越高。这可能与导师和博士生交流沟通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导师与学生沟通和指导比较多,研究生对其导师指导的认同程度也较高,从而对导师指导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的价值认同也就越强。因此改善博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加强与博士生的沟通和交流,将有助于博士生体验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价值,而有益于提升论文质量。

(三)研究兴趣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的重要因素

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感兴趣的程度越高,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就越高。该结论不难理解,因为如果研究内容是他有兴趣的内容,那么他会更容易感到研究的价值所在。因此,建议加强博士学位论文与博士生研究兴趣的联系,提高其价值感,促进其更加积极地完成学位论文,提升研究质量。

(四)课题关联度则是影响最小的因素

学位论文与导师承担课题的关联度的影响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重要,反而是最后一位的影响因素。博士生认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与导师课题相关,就预期自己的学位论文价值越大。因此建议学位论文选题尽量与导师承担项目课题相关联,增强其论文价值感。

(五)年龄因素是本研究的控制因素,也是显著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个人特征因素

年龄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价值观的影响是负向的,也就是说,博士生年龄越大,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就越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其社会阅历也在增长,他个人的价值就越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降低也较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博士生学位论文价值感的培养,比如将学位论文与其目前从事的工作(个人发展)相联系,增强他对论文内容的兴趣和预期价值等。

(六)性别、年级并不影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

就是说男女博士生、不同年级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之间并不存在差异。

价值哲学研究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要从事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就会积极和努力地完成它,因此价值感对于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和作用。本研究认为以上这些因素(性别和年级除外)都显著影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以及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建议。从整体上看,这几个因素都与博士生学位论文价值感息息相关,然而有些因素之间可能也存在一些冲突,比如个人研究兴趣、未来发展方向与导师承担课题可能存在差异和不协调。因此如何能在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位论文时妥善、合理地协调这些因素的关系,使得这些因素都能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一致性服务,是后续研究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摘要: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要因。本研究对典型工科研究型A大学的博士生进行随机抽样, 调查了他们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 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主要因素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工科博士生的年龄、研究兴趣、未来发展方向、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等因素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存在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针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志远, 胡双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对策与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3) .

[2]胡水清.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实践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01) .

[3]石明.价值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90-92.

[4]罗群, 申功璋.对提高本校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思考——从1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1) .

[5]陈立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02) .

上一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600字下一篇:一剪梅李清照带拼音及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