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桂花雨

2024-05-01

琦君桂花雨(精选9篇)

篇1:琦君桂花雨

17.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共2分,每空0.5分)

① kuàng ② zhuō ③ jìn ④ xìng

18. 木樨和金桂。因为作者的家乡有很多桂花,她家的老宅子也到处种植桂花。提到桂花,闻到花香,不自觉地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人。(共4分,每点2分。)

19. 摇桂花;‚晒桂花;母亲用桂花供佛;④父亲做桂花诗;⑤在杭州上学时,赏桂花,吃桂花。(共4分,写出任意两件事即可)

20.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写的偏爱桂花;引出下文关于故乡的桂花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桂花扎根在自己记忆深处,永远无法忘记的感情。(共4分,每点2分)

21.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人。(共3分,答出两点即可)

22. 在母亲的心里,故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的怀念。(共4分,每点2分)

23. 倒叙‚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共4分,每点2分)

篇2:琦君桂花雨

好词:

欣赏 姿态 香飘十里 布满阴云

好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篇3:逐层深入,品悟《桂花雨》

一、抓题眼品暗香, 体会课题之妙

进入阅读环节, 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梳理文本, 对文章的题眼有所把握, 并从题眼处着手品读, 感悟文本的情感脉络。《桂花雨》中多次提到了桂花香, 并由“香”展开回忆, 通过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层层深入, 由表及里, 而后使其幻化成淡淡的乡愁, 满溢在字里行间。

我在带领学生初读时,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此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根据你自己的理解,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拟出小标题来。有学生认为, 课文主要写了桂花香。也有学生认为, 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之乐。还有学生质疑:既然是写桂花香, 为什么要重点写“摇桂花”呢?课文的标题可以将“桂花雨”改为“桂花香”吗?这个问题的提出, 将学生的思路引向了对文本的整体梳理和把握。在《桂花雨》的描写结构中, 无论是写桂花香, 还是写摇桂花之乐, 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作者要以“桂花雨”为题, 这有待于深入思考和探讨, 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自读自悟, 由此展开较为广泛自由的阅读。此时我让学生思考:你怎么读到的桂花香?将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找出了三处表现桂花之香的描写:其一,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其二, “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其三, “好香的雨呀”。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展开对三处描写的品读赏析:作者在前两处的句子里都用到了一个“浸”字, 平时我们使用这个字眼的时候, 通常都跟水有关, 为什么这里要用“浸”呢?仔细体会一下, 这里表现出了什么。如果将“浸”字用“飘”字替换, 会有什么区别?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深入体会, 感受到“浸”字能够表现整个村庄都淹没在桂花香中, 不但使香气可闻, 而且可感, 可触, 可视。简单的一个“浸”字使香气变成了一种具象, 非常真实形象地描绘出了整个村庄香气四溢的景象。

在学生能够对香气有所感触的同时, 我继续追问:想象一下, 在这到处都溢满花香的季节里, 人们会做什么?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我出示前半句话, 让学生尽情表达后半句, 练习续写:“在丝丝缕缕的桂花香里, 人们________。”学生用自己的视角, 想象孩子们在奔跑, 追逐打闹, 嘻嘻哈哈, 大人们在微笑着谈论什么, 心情都格外好。香气让一切都变得很美, 人也变得很精神。而母亲似乎在这样的季节里更为开心, 因为多年以后, 她总是会这样说:“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我带领学生感悟母亲这句话所包含的几层含义:其一, 杭州的桂花纵然香飘十里, 也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其二, 家乡的金桂之所以最香, 是因为那里是故乡, 是生养“我”的地方。其三, 想起故乡的桂花香, 就会想起故乡的人。母亲对家乡金桂的怀念, 深切表现出她浓浓的乡愁。而对桂花的怀念, 总会让人想起那一幕“摇桂花”的情景。

在层层深入中, 学生从题眼开始, 一步步解读桂花的暗香, 并由此进入探索之境, 为进一步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抓暗香品情思, 体验摇花之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 读课文学课文, 大多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 而对文章蕴含的深厚情感却少有体验。如何让学生有所体察, 并由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这是我教学的重点。

引入课题探究之后, 学生对文本有了清晰的脉络认识:《桂花雨》既写了桂花香, 又写了摇桂花之乐。桂花的香是透过语言文字的细致描摹来表现的, 如果说那是一幅静态的写意画的话, 那么摇桂花之乐则是一部生动、富有诗意、充满了情趣的纪录片。那里有大人们难得的笑颜, 有孩子们期盼已久的童年之乐, 因而使作者难以忘怀, 记忆犹新。为了让学生体验“摇花之乐”,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想象一下, 村子里的桂花盛开, 到处都浸在香气中, 此时你最想做的事儿是什么?学生认为, 将桂花摇落下来, 那是最为期盼的一件事情。那么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心情呢?文章这样描写那种极为焦虑的期盼:“老是缠着母亲问:‘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 没开足, 摇不下来的。’”这里的一个“老是缠着”、一个“还”字, 将孩子的迫不及待表现了出来。到了摇桂花的时候, “我”更是兴奋, 不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而且在桂花落下来的那一刻, 任凭桂花落得满头满身, 还大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在品读这一句时, 我播放背景音乐。在轻缓的旋律中, 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眼前的场景:村子里到处都是开满了桂花的树, 大人和孩子一起摇着桂花, 桂花纷纷落下来, 大人、孩子的身上和头上到处都是, 脸上也是, 这个时候香气更加扑鼻。

此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 学生仿佛置身在花海之中, 尽情表达自己想要做的, 所能做到的。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会在铺满桂花的地上打滚儿, 从这头儿到那头儿, 再从那头儿到这头儿。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会大声叫, 或者是尖叫, 使劲笑, 叫得最响亮也笑得最开心。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会捧起满地的桂花, 扔到空中, 感受天女散花的美丽。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脖颈都是痒痒的, 仿佛那里已经落满了桂花……

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 学生带着快乐投入朗读, 再一次感悟到作者笔下桂花摇落的欢畅, 体味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对文中父亲所作的“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一诗有了非常透彻的理解。这首诗既是父亲的感慨, 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思所在:桂花香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更勾起了作者对欢乐童年的追忆, 在那欢乐的日子里, 连梦都是甜的, 而世界也都是香的。

三、抓情思品乡愁, 叩问花雨之韵

散文的状物抒情, 大多从具象展开, 赋予丰富的内涵, 将情感和思绪寄予其中, 而后找到一个情感对等物借以参照, 使其彰显出来。在《桂花雨》中, 作者琦君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是故乡。对于这位旅居台湾的女作家来说, 故乡是生命的根, 一旦离开, 乡愁就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梦境。在她的记忆里, 时时留存的是“摇桂花”的那一刻欢畅, 当缤纷的桂花散落时, 甜蜜的乡愁便油然而生。文中透露出的淡淡乡愁,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 要深刻理解并体验, 显然存在着难度。为此, 我从课始提出的题眼之疑入手, 让学生思考:我们读到了桂花香, 又体验到摇桂花之乐, 无论是香, 还是乐, 都可以作为文本的题目, 那么作者为何要用“桂花雨”来命名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此时, 我出示作者琦君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学生从中了解到, 这篇散文是作者在离开家乡十几年后写下的, 当时她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学生由此体会到, 在琦君的心灵深处, 记忆犹新的是那一阵阵香甜的桂花雨, 无比怀念的是那一地的芬芳。也许正是这段回忆, 这段梦境中的缤纷花雨, 使得她提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由此, 文章的题目自然而然便叫做“桂花雨”了。

篇4:《桂花雨》指瑕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用情深意浓的笔调,写下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许多版本的教材将这篇文章稍作删改后作为课文。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看,这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小语课文,笔者认为还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打磨。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文稿为本试举几例,请方家指正:

第一自然段: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这句中,“笨笨拙拙”的主语不够明确,理解为桂花笨笨拙拙,固然符合上下文文意,但理解为梅花笨笨拙拙也不能说错。网上有多个版本的《桂花雨》,查阅发现,有一个版本的是这样表述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样的表述显得更加清楚。而且,“梅花”改为“梅树”也更加确切。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这句中“从绿叶丛里”改为“在绿叶丛里”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从”字在这里是作为介词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作为介词的“从”字:表示“拿……做起点”。显然,这里没有拿“绿叶丛”做起点的意思。在有些地区的方言中 “从”和“在”常常分得不清,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提供标准的范例。另外,这句中“得”的含义只能解释为“需要”,句子的意思是“开花季节,也需要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样的表述给人以语意不完整的感觉,读者不知道为什么需要找细花。如果改成:“开花季节,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细花。”就避免了上述语病。不过还是不令人满意,熟悉桂花的人都知道,茂盛的桂花树,无论是金桂、银桂还是丹桂,那花簇都是十分显眼的。从文章的上下文看,作者描写的是金桂,秋九八月,金桂盛开时,在绿叶的衬托下,满树金灿灿的,实在是用不着“仔细地”去找的。因此,这一段内容删去也罢。

第二自然段:

“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这句话中的“湿漉漉”只是针对前面的“风雨吹打下来”而言,而开过谢落的桂花不一定是“湿漉漉”的。因此,“尤其”这一连词在这里使用不当。“谢落在泥土里”的说法也不够确切,改为“谢落在地上”更好。因此,这句话最好改成这样:“如任它开过谢落在地上,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香味就差多了。”

第三自然段: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这句话让人觉得后面还有什么要表达。查阅另外的一些版本,发现有这样表述的:“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这样的表述,母亲干什么,父亲干什么,说的清清楚楚,没有含混不清的感觉。

第四自然段: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这两句话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桂花如果“晒几天太阳”的话,香味儿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没有一点香味。人们存贮桂花一般都是采用阴干的办法,或者用盐、白糖腌过存贮。笔者揣测:作者本人也许没有亲手存贮过桂花,所以想当然地让桂花“晒上好几天太阳”。但是后面她又说“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真不知道她捧的是干花还是鲜花。如果是鲜花,不是每个时节都有,很难做到“总要”;如果是干花,晒过几天太阳的干花还能让母亲觉得“外地的桂花香”吗?

篇5:桂花的作文:好一场桂花雨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着那一场桂花雨的到来。

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桂花树仍是一身绿装。在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它吐出了几片嫩嫩的、粉红色的叶芯,粉红色里又透着点绿色,无可言喻,就算是画家也画不出这样的颜色。叶芯绽放在枝头,像红莺的小嘴张开着,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春风的吹拂下,它又像星星一样闪烁着,眨着小眼,在拥挤的绿叶中躲藏着,时隐时现。

粉红色与绿色相互映衬着,是那么的美,为桂花树增添了色彩。

我欣喜地仰望着那娇嫩的叶芯,期待着它快快长大。

渐渐地,每一片叶芯开始了它们那一段妙幻的演艺。它们的颜色在一点点儿地变化,由粉红色变为褐红色,由褐红色变为半青半红,变为嫩绿色,变为墨绿色。渐渐地,它们长成了一片片齿边的、表面平滑的绿叶。

轻轻抚摸叶片锯齿的.边缘,在我期待的目光中,日子悄悄地滑落,秋天到了。

秋风送爽,吹走了夏日的燥热,把一丝兴奋吹进了我心里。桂花树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丝兴奋,又默默地吐出了粉红色的叶芯,美丽了整个秋天。

我也在心中默默祈祷着,期待着。

终于有一天,我闻到了一股清香,好熟悉,好兴奋———那是桂花的香味!哇,满树的桂花!

走到桂花树下,我静静地欣赏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那是淡黄色的,很小很小的一朵朵,挤挤挨挨地紧凑在一起,一小团一小团地躲藏在绿叶中,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朵,为桂花树增添了另一种色彩。

香味儿越来越浓,在空气里不停地酝酿着,几只小鸟也在欢呼着。一阵风吹来,桂花儿也正好借机炫耀一番,它们纷纷飞下来,满天都是花瓣儿,下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给大家看。香味儿弥漫着整个校园,一片悦耳的鸟叫声,一片桂花的天空,这一幅画是多么的美!我已经深陷在这幅画中了,这是一个多么别致、美丽的世界呀!

刹那间,我的烦恼没有了,溶化在桂花雨中,消失了。我相信,长大后,我也会下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把芳香带给人们,给人们带去幸福,带去美丽,带去美好的祝福!

我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下一场桂花雨的到来。

篇6:桂花雨

商州城关第二小学 赵淑艳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了“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至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篇末再次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桂花雨”,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分享“摇花乐”。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文中母亲说的那段话,体会“思乡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桂花雨》,感受到了桂花的香。正是这迷人的香气吸引了作者,使作者深深地喜欢上了桂花。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齐读有关句子)

3、桂花的香味让作者久久沉醉,但摇花更给她带来了无穷乐趣。

4、这一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桂花雨》,去品味作者童年时的摇花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诱发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

(二)体会“摇花乐”的句子

1、默读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画出具体写我“摇花乐”的句子。

2、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1)抓住“大事”,读出“我”的快乐。

(2)“老是缠着”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生活中有没有缠着父母的事情?联系生活实际讲一下。

(3)那作者是怎么缠着母亲问的呢?

3、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1)“我”抱着桂花树使劲摇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2)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相机指导朗读。

(3)这句话是喊出来的,这是在怎样的喊啊?(高兴、激动、兴高采烈、拍着手、蹦着跳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通过让学生扮演小作者来催一催、喊一喊,效果很好,对于朗读指导得也很到位,最后师配乐引读,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4)怪不得作者在文中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再来读读这句话。

5、沐浴着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享受着摇花乐的仅我一人吗?

6、组织交流。(1)学生谈感受。

(2)出示父亲的诗,指名一生读。从父亲的诗中,你读出了什么?(3)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乐”:乐在桂花的香,乐在桂花的丰收,乐在“摇花乐”,乐浓浓之亲情。

7、师:不仅我们家沉浸在桂花香中,我们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8、出示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挂花香中。”(在理解“沉浸”时,联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浸”,引导学生感悟:这里的“沉浸”不仅是指桂花的浓郁的香气,更是桂花给全村人带来的幸福的感受。全村人不仅沉浸在桂花香里,更是沉浸在幸福的生活里。)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内读书,更有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感悟“思乡情”。

1、师:母亲喜爱桂花,作者深知这一点,每次回家,他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每到这时,母亲总会说:(齐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院子里的金桂”)

2、为什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3、谈感受。

4、总结:当我们长大以后,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远离家乡,在外学习工作;也许会远离国土,在异国漂泊。但我相信,你们会与琦君一样,把家乡、祖国深深地藏在心里。在回忆中品味我们的美丽人生!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一环节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理解品读中来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补充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最后适合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生平,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让我们感受着她的情思。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查阅有关回忆童年或思乡内容的诗文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六、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篇7:桂花雨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设计理念】

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预设流程】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

4.初读课文,交流读书体会。

5.那你们见过桂花树吗?(幻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桂花树呢?

6.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只是很小很小,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7.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

8.感悟: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朗读指导: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4)谁来读二、三两句,老师建议你,如果你能把两个浸字读好了,就能够把我们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个浸字变了——

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给深深地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陶醉一下(齐读)。

9.老师有幸在课余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吸引我: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里,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

是呀!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呀!(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师配乐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听着听着,你笑了,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5.写作反馈。(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6.作者已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之中了,已深深地浸润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了!其实,当时作者的父母亲也都在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马上点上檀香,炉香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父亲顿时诗性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示)(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1.我念中学的时候……可是,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说什么?

2.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6.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7.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你们读出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这桂花让我……(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喜欢这段话吗?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的人生呀!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让我们就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想再读一遍吗?

桂花雨

桂子花开香十里,枝摇花落乐心头。

篇8:琦君桂花雨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 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 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 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选编这篇课文, 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 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 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交流,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 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1.谈话揭题, 了解作者

(1) 谈话:同学们, 你见过哪些雨?

(2) 揭示课题:桂花雨板书课题让学生介绍桂花雨, 教师补充。

(3) 课件出示资料, 简介作者:琦君 (1918—200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 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4) 课件出示桂花树: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

2.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

(2) 简单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因为桂花很香, 而且摇花也很快乐, 所以作者很难忘。

3.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 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很香的句子, 用 () 标出。

(2) 读悟情:桂花香。

★重点理解句子:

句子一:“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子二:“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词特别能说明桂花很香? (浸)

(2) 据词选义:A、泡, 使渗透;B、逐渐。根据第一种意思给“浸”组词:沉浸、浸泡

(3) 为什么说村子浸在香气里?

(4) 认真读句子二, 你有什么发现?

质疑:桂花只在中秋前后开放, 为什么会说“全年”很香?

(5) 句式:桂花一晒干, 妈妈____________;

当客人来到家里, 爸爸__________;

过年时, 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___________。

(6) 小结:一个“浸”字, 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 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 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 香甜了四季, 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除了桂花香, 作者还很难忘什么?———摇花乐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1) 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 想一想作者有几种心情?找出具体句子说一说。

(2) 交流:

A.焦急句子:所以, 我总是缠着母亲……

师:作者具体是怎么缠的?从早到晚……

师:作者就是这么盼着摇花!

B.快乐句子: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

指导朗读

(3) 桂花纷纷落下来, 像什么呢?

(4) 此时, 桂花落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说?

句式:我 () 地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

4.品读体会

(1) 八月桂花, 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 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 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 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 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做的食品, 喝着桂花茶。桂花, 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 是唯我的,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 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 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 “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 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 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 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 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5.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 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初捧这篇文章, 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 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 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 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 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1) 激发兴趣, 直奔主题。一开始上课, 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雨的了解, 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 而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 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内容———桂花香与摇花乐。

(2) 指导学生读出快乐。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 在这节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 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 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 学生很放得开, 喊得入情, 做得自然, 效果很好, 连我也被感染了, 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 一起读。

篇9:谈《桂花雨》教学

【摘 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写诗,学习做人做事,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桂花雨》 快乐学习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1-01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文能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教材给学生带来这种情感体验,并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本土,建设祖国的感情。

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模式,要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姿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语文课堂涂抹一道幸福的亮色。

“我想”,我的联想——

第十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有一首《我想》,诗歌描绘了一个孩子一串奇妙的幻想,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极富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在与学生交流了诗歌内容之后,在同学们充分朗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课文写一节诗,作为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首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模有样地写起来。不出十分钟,便有结果了,陆续的地在黑板上板书着:

我想把耳朵,放在小溪旁。听青蛙鼓乐,听小鸟歌唱,唱啊唱——那是春天的礼赞。

同学们的笔下,一首首稚嫩的小诗留在了黑板。赏析润色之余,我带着全班同学读起来。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这班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们在课堂上找到了学习的幸福。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文作选编为第十册的25课。课文主要写德国人人非常爱花,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种花人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却能看到家家户户窗子前鲜花汇成的海洋。我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隽永的美文,欣赏这种街景之余,感受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幸福的境界。当然,这还不够,引导孩子们创造一种这样的境界更为重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拿到班上,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自己的书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愿意付出,才能收获,愿意付出,收获幸福!

“桂花雨”,香的雨——

教学《桂花雨》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走进教室,检查完预习情况,教室里居然飘来一阵桂香。好香啊!附近应该有桂树。我从窗口望出去,看不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哪儿哪儿有。“附近有吗?”我要确定。“有!很近!”陆展楷回答很干脆。那还等什么?我便带上我的学生,排着队,迎着一路时浓时淡迷人的桂香,向着那棵未知的桂树进发。走了有五百米吧,前边的同学兴奋地嚷嚷开了:“在这儿!这儿!”我们站定,抬头看着这棵能“香飘十里”的树。这棵树种在一家院子里,两层楼高,很茂盛。淡黄色的花儿细细密密撒在枝丫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桂花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大棵的桂花树呢!突然门动起来,“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探出身子。我赶紧上前解释,她笑着听了,便道:“那就进来看吧。”我心里一阵喜悦,赶紧命令孩子们不许乱动。我们高兴地看着桂树,欣赏着桂花。我则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观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你们看,桂树笨吗?”他们认真看着,说不笨。“那作者为什么说它笨呢?”这个有点难,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试探着说:“大概是说比起梅树没有什么姿态吧。”回答得精妙!我又问:“‘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还要仔细寻找?仔细寻找是说花少,可是,我们看到的满树都是花呢。”孩子疑惑起来,沉吟片刻,有人

说:“可能刚开时花少。”也有的说:“地域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时间段,气候也会有差异。”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小脸上眉飞色舞。正看着,男主人回家了,看见几个小孩正在地上找花儿,就说:“我来摇,一摇,就掉好多。”听说要摇桂花,我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摇桂花啰!”那位大叔说着就抓着一根树枝摇起来,桂花便纷纷扬扬落下来,落在我们头发上、衣服上。孩子们眼睛都亮了,看着桂花,看着别人,伸开手掌去接。我便朗诵起课文中的句子:“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同学们和了一句:“好香的雨啊!”这时的我,这时的孩子,都醉在桂花的馨香

里……我们要回了,我教孩子们向那对夫妇道谢。那位大叔便找来剪刀,说剪一些给我们带回来。“啊——”孩子们幸福地尖叫着,鼓起掌来。剪了好多,孩子们接到的花枝都交给我,我要在课堂上分给每个人。

我们带着桂花回到教室,在浓浓的花香中我们读起了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的表情是快乐的,我们的心是幸福的。我们爱上了课文中那棵寄托着作者浓浓乡思的桂树!爱上了离学校五百米的那棵桂树!我们还爱上了和桂树生活在一起那对夫妇……书里书外的桂花树哦!我要教我的学生把今天的见闻写成一篇习作,题目就是《寻花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琦君桂花雨】相关文章:

上一篇:会做饭的爸爸妈妈作文下一篇:英明的决策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