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 》教案

2024-04-13

《画风 》教案(精选10篇)

篇1:《画风 》教案

画 风(第一课时)

鱼洞二小 周晏

学习目标:

1.认识7字生字,会写 “丝、艺、丹、涛”4个生字。

2.了解汉字“丝”的演变,感受汉字文化;从3个姓氏学习中引出《百家姓》,初步了解《百家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3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表现方式,积累像“弯弯的小树”等描写微风吹拂下景物动态的优美词汇。重难点:目标1 教学准备:课件、画、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再现积累,引入课文

1.同学们,看这个字它读什么?(课前写在黑板上:风)2.你会说带“风”字的四字词吗? 3.你知道带有“风”字的诗句吗? 4.齐读熟悉的带有“风”的四字词和诗句。

5.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生答)今天课文里讲的就是有几个小朋友画风的故事(板书“画”)6.齐读课题。

评析:上述2与3的处理,要适度。目的在于积累(新鲜的和有陌生感的)和激趣。

二、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3个名字中的6个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要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风的小朋友是谁?相对集中认识名字中的6个生字(1)生说出小朋友的名字。

(2)师出示带有拼音的名字卡片,抽生读,相机正音。(3)去掉拼音读,巩固生字的音形联系。

(4)你知道这三个小朋友分别都姓什么吗?抽生(师把卡片:宋、赵、陈 贴到黑板上)

(5)这三种姓很常见,我们班上有吗?(采访;说姓的记法)(6)我给大家介绍介绍两位朋友(赵丽颖和宋小宝),他们分别姓“赵”和“宋”。

(7)小结方法:生活中,多关注别人的姓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汉字。(8)了解班上其它的姓。

(9)出示《百家姓》,简单介绍《百家姓》。

(10)好了,我们刚才认识了文中画风的小朋友,来,再次跟他们打个招呼吧:陈丹、赵小艺、宋涛

三、练习默读课文,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随文认识“杆”“丝”“显”

(一)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这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横线勾划出来(师巡视)2.师出示正确勾划的语句,生核对、修正。3.生先练习读勾划的语句,再抽生一人读一句。

4.从句子中找出像“弯弯的小树”这样的词汇,为积累做准备。(1)师示范找出一个,生模仿找出另外的几个。(风,是“弯弯的小树”,你还能找出这样的短语吗?)

(2)集中出示描写微风吹拂下景物动态的优美词汇。将词汇卡片贴于黑板上。

(3)看着卡片,想像画面,读出美感来。(你能读出风轻轻吹拂的感觉吗?想像你就是一棵小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弯下了腰,带上动作,谁来读?)

(4)拓展:还可以怎么画风?和同桌交流,看谁想得多,说得美。(模仿这儿的构词方式,如:飘动的白云、泛起的波纹„„)

(二)随文认识“杆”“丝”

1.在赵小艺画风的句子里有个多音字:“杆”

2.读好旗杆一词。瞧,这一部分就是旗杆(课件),这旗杆多直,多挺呀!应该怎样读?

3.区分多音字“杆”,那它什么时候读“gān”,什么时候读gǎn呢? 我们来看看字典老师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吧?(微课)4.选音节填空(在运用中掌握)5.宋涛画的是:斜斜的雨丝。

6.“丝”是一个象形字,也是我们要写的生字。了解“丝”的字形从甲骨文演变至今的过程,渗透汉字文化。7.“丝”扩词

8.顺势指导写“丝”(可书桌或书空)

(三)随文认识“显”,侧重“运用”的策略

1.过度:三个小朋友开动脑筋,画出了风,他们说着,画着,忽然吹„„(出示,师生共读)2.欣赏、仿说句子

提供句式: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显得。

支架:

1、妈妈化了妆,显得____。

2、爸爸穿上西服,显得____。

3、__戴了一个小熊发卡,显得____。

4、周老师哼着歌,显得____。

5、春天来了,____显得____。

6、今天,妈妈显得特别高兴,原来是___。

第三板块小结:孩子们,风看不见,摸不着,可这三个小朋友却画得那么生动让我们感觉微风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吹拂。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遍课文。

四、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1.轮着读,比比谁得又准又亮。2.复习巩固:开火车读。

五、写字

1.小朋友们,看!这些生字,就是我们这节课还要求会写的字: 杆、眨、涛、陈、转、斜。

2.看大屏,找关键笔画指导书写(1)左右看,这些字都是“左窄右宽”。(2)上下看,并不都是一样高。

(3)注意“转”字的“竖折撇”是一笔写成。

3.练习写字,巡视 4.投影仪评价展示

六、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三个画风的小朋友,(陈丹、宋涛,还有赵小艺),还认识许多其它的生字宝宝,学写了四个生字!真棒!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读《画风》的故事 板书:

风(全部是词卡)

名字:赵小艺

陈丹

宋涛

显 词汇:弯弯的小树„„

„„

„„

„„

„„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第一课时未写的生字。

2.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情境中人物的心情和品格,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课后反思:

1、根据年段目标和重点,制定了以识字写字、积累运用词句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目标制定准。

2、分板块进行教学,环节清晰。

3、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不仅关注生字的音和形,更关注字义以及汉字文化。

4、识字教学时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

5、学法指导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预设的策略比较充分。

6、重视了朗读和语用,使这节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

7、写字的指导上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规律性的东西,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篇2:《画风 》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页到68页 教学目标:

1、在读中理解课文,积累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协脑筋想办法的能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学过的知道进行知识的迁移。教法设计:朗读指导法 学法设计: 读书感悟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自然中有许多事物是有形的,它们看得见也摸得着。但是还有许多事物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比如说风。那么如何把这

无形的风画出来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5课《画风》,看看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画风的。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复习

1、课件出示词语: 宋姓人家 涛声依旧 陈年往事 灵丹妙药 完璧归赵 艺术人生 大显身手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1)学生自读。(2)开小火车认读。(3)齐读。

2、教师小结:同学们生字掌握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会学得更棒,请打开书66页,看文中的三位小朋友是如何画风的。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宋涛这时出了个难题,他出了个什么难题?生答:谁会画风?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看看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画风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4—8自然段。找出答案用横线画出来。

(1)赵小艺的画

师:赵小艺的画里有风吗?哪个词让你感到有风了?

师: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赵小艺是第一个想出画风的人,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我能!”(抽生读)赵小艺是马上就说:我能的吗?从哪看出来的?这说明什么?噢,原来是通过思考想出来的。应该读出思考的感觉,谁能再读读这句话。带上你的思考,带上你的骄傲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师:我这里有一幅赵小艺的画想不想看?(多媒体课件演示)你看到风了吗?风藏在哪?

师:谁能配上图画再读一读这段?

师: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所以画飘动的旗子,就画出了风。你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来说一说,做做小诗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师:你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做了一句诗,读读你的大作吧。师:大家都认为没有办法画风,可是聪明的赵小艺却想到了用飘扬的旗子来表示风。

师:那么赵小艺还画了什么?

师:刚才她在画旗杆的时候那么高兴、那么自信,现在他又画出了一种风,此时他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师:对,骄傲。他不仅第一个想出了画风的方法而且我还想出了另外一个画风的方法。那么你们能骄傲地读读这段话吗?生:读文„„

师:可以用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2)陈丹的画

师:在赵小艺的启发下,大家都会画风了,(出示课件图片),这是谁的画?这幅画中有风吗?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生读: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让我们感受到风的吹拂。谁再来读读?

师:能让我们感受到轻柔的风吗?女同学来试试师:是啊陈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板书:小树弯)就让我们感受到有风吹来,让我们来看看陈丹画小树的时候说了什么?

师:这里面的“也”字告诉我们陈丹从不会到会,她是怎样的心情?(高兴)

师:当别人会,你也会的时候,说明你并不比别人差,那就请你用这种不甘示弱的语气给大家读读吧。谁还愿意读,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师:刚才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在生活中除了弯弯的小树,还有弯弯的什么呀?

谁能像说旗子、风车一样来说说我们的小树。(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说的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藏在你的朗读里。

(3)宋涛的画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孩子,那赵小艺和陈丹都画出了风,那宋涛是怎样画风的,谁知道?

师:他为什么把刚刚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上几片乌云呢? 师:你真了不起,的确如此,下雨的时候太阳就会被乌云遮住,这说明事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师:宋涛想到了这些,并且用

斜斜的雨丝来画风,那文中为什么是斜斜的雨丝?谁能再读出他的与众不同?

师:用刚刚的诗句形式说说宋涛的画吧!

师:大家真聪明,看来集体的力量就是大。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创作了一首诗歌,你愿意给这首诗歌加个题目吗?(生加<风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们的杰作吧!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为自己鼓鼓掌吧!老师从小朋友的画中看到了风,从同学们的诗中听到了风,风,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这些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师: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把无形的风,用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了,多能干呀,你们快想句话夸夸他们吧!(生夸)你们很会欣赏别人,你们也很能干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赞赏再来读一读课文吧!(生齐读课文)

四、课内拓展

师:刚才学习了课文中的三个同学画风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敢不敢挑战他们,说说如果是你,你想怎样画风?看看谁最有创新?(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都是爱动脑筋,敢于想象的好孩子。

五、书写指导

课件出示生字“陈”、“转”

1、请你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

2、学生发言,教师指导。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位敢想敢做的小朋友,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敢想敢做,每一种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大胆地想象和不懈的实践,就拿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馆——鸟巢来说吧,它的设计是离不开设计师大胆的想象,在建造过程中遇到了无数难题,它的成功建造离不开建设者的迎难而上和不懈的坚持,它的诞生已经成为奥运会的亮点,也成了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文中的三位小朋友那样,做一个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敢想敢做的孩子,说不定下一个发明创造就属于你。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七、作业设计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风。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喜爱阅读的你:找写风的资料读一读。喜爱写作的你:写一篇有关风的儿歌或日记。

八、板书设计

15画风

宋 涛 雨丝斜 陈 丹 小树弯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九、教后反思

篇3:画风

圣凯问:“你们谁会画风呢?”

雨淅说:“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谁也画不出来的。”

圣凯说:“我不这么认为。你想啊,风吹过时,虽然它没有形状和颜色,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呢。”

我听了深受启发,想了想说:“我会画!”于是,我铺开画纸,他们围了过来。我先画了一潭湖水,然后在湖面上画了几只帆船,帆都是鼓鼓的。最后,我还在船尾画了被分开的波浪。

圣凯高兴地说:“是风,是风把帆船吹动了!是风鼓起了风帆!”

雨淅说:“哦!那我也会画风了!”于是,她在湖边画了几棵柳树,弯弯的柳枝规则地摆向一边,就像少女的长发飘飞。

圣凯也不闲着,他铺开画纸画了起来。他画了蓝天和草地,天上有一只大大的风筝,地上则有一个小朋友扯着线奔跑。“瞧,风儿吹起了风筝,让它飞翔!”他向我们解释道。

我们画着、说着、笑着,一阵微风吹来,就像我们画里的风吹起来了。真美妙啊!

篇4:《画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声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设计理念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入手,把重点放在识字和阅读上,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但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观察能力。通过熟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关于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会写"丹、乌、艺、显、忽、丝、杆、眨、涛、转、斜"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學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丹、显、丝"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文。

3、初步了解文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大自然中的声音,感受风声。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找出文中是谁在画风?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读文前明确读书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2)游戏: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3)巧记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4)课件出示词语,抢读。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6)读儿歌,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由扶到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反复强化认读,使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三、书写生字,加强指导

1、出示会写字,认读,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观察"丹、显、杆"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丹、显、杆"3个生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认真书写。

5、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指导写字上,注意学生的细心观察,写字姿势,交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技巧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从中明确写字的重要性。]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文中的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

2、出示三幅风景画,问: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画的?并说说是从哪儿读懂的?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阅读为前提,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带问读文,让学生在读读中整体感知。]

五、总结全文,激励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画风》一文的生字、词语,读了课文,和聪明的宋涛、陈丹、赵小艺交上了好朋友,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学习他们是怎样画风的,相信你们通过学习,在多观察、多思考,也会成为聪明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善于积累的你: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喜欢阅读的你:有感情地读课文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灵活机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七、板书设计

斜斜的雨丝

15 画风 飘动的红旗

弯弯的小树

篇5:画风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3、认读本课出现的12个生字。

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培养学生遇到难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耳听呼呼叫,眼看树枝摇,要问它住哪,谁也不知道。”

(引出谜底:风)

2、今天,我们要来举行一场绘画比赛,画看不见,摸不着的风。

(板书课题:画风)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开小火车,检查认读生字。

三、探究学习,全班交流

1、带着问题同桌互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问题:(1)文中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是怎么画风的?)

2、今天来比赛的小朋友都有谁呢?

(宋涛 陈丹 赵小艺)

3、在读中感知人物语言

(1)文中是谁提出“画风”的?你从第几自然段读出来的?指导朗读。

从第二段读出是宋涛提出“画风”的。

谁能读出他说话的语气呢?

“谁能画风?”语调向上一仰,就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2)这个问题可把陈丹给难住了,她是怎么说的?在书上找一找。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语速要放慢,注意停顿,加上动作就更能表现人物的情绪。

(3)这个问题可没难住赵小艺,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说了什么呢?

“我能!”

感叹句语气要加重,加上动作,读出自信。

4、在读中理清课文内容

(1)聪明的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呢?画出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板书:旗子飘飘

(2)其他小朋友受到启发也会画风了,请同学默读课文,画出你的答案。(3)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 师:有答案吗?谁愿意告诉老师?

生: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棵弯弯的小树。(板书:弯弯的小树)生: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板书:斜斜的雨丝)

生: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版书:红旗飘)生:赵小艺又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板书:风车转)。(课件分别出示三幅画)学生配上课文的句子,读一读。

5、谈谈这三位了不起的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生:我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6、师生配合,挑选你最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

四、拓展

师:对,三位小朋友都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真了不起!如果让你们来画风,你们还可以画些什么呢?一起来说说看。生:我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生:我可以画窗帘被风吹动了。生:我可以画裙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可以画蒲公英的种子飘起来了,像一个个的降落伞

师:同学们想象真丰富!真聪明!下课后,你们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画下来呢?

五、总结

画风的办法很多,说也说不完,只要同学们多动脑筋,勇于创造,就一定能画出大自然更美的图画。

板书设计: 画风

旗子飘飘

小树弯弯

勇于创造

雨丝斜斜

篇6:《画风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上下结构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

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学习三个小朋友善于动脑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2、关风的歌曲,吟有关风的诗句。

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还能唱,能吟,风能画出 来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画风。

二、趣味识字,感知课文。

老师带来了三位可爱的新朋友,想认识他们吗?(想)

1、带拼音认识小朋友的名字。

2、去拼音认识小朋友的名字。

3、做生字卡片开火车识字。

4、把生字带入课文,练习初读。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三个孩子怎样画风的句子。

3、想象三个孩子的画。

4、出示三个孩子的画,读相关句子。

5、小组分角色朗读。

6、喜欢课文里的孩子吗?说说为什么?

四、课外拓展。

1、从课文的三个爱动脑筋,爱观察的小朋友那里,我们知道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风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的,谁告诉我你还在哪里找到了风呢?

2、出示两幅画,到画里找一找风,用“风来了,风把--------,风藏在---------------”的句式

3、小结:只要你善于观察,认真动脑,你一定会像课文里的孩子一样,有惊人的发现和创造。

五、写字

进行上下结构字的书写指导。(艺、丝、忽、显)

板书:

陈丹 画风 赵小艺

宋涛

《画风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上下结构的生字。

2、初步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形成一定的认知水平,会初步形成问题,并运用查字典及交流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还确实存在着——对于这种抽象概念,他们还不能明确、理性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通过多次读文,让他们感知风的特点,从而理解风并能用多种方法表现风。

四、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本节课根据“主体参与,主动求知”的课堂教学模式,我采用了以情景教学法,讲读法、自学辅导法、交流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使整节课呈现了民主和谐的气氛。

2、教学手段:

我运用了生字卡片、图片。

四、教学流程:下面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谈具体的教学流程。

1、激趣启思 导入新课 二年级学生对风这种抽象概念,还不能明确、理性地理解和接受。所以,上课伊始,我由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随机板书谜底:风。为了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风都有哪几种,然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唱有关风的歌、背有关风的诗、如有条件还可以听一听风声(课件)以此感受风的特点。这时,我将总结:风能唱、能背、能听、能说,风能画吗?随机板书画,以此引出新课:画风。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又很好地理解风这一抽象事物。

2、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引入新课后,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用课件出示原文三个小朋友插图,让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并与他们交朋友。通过看拼音、去掉拼音认识6个生字,其中“宋、赵、陈”可结合学生姓名识记,继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本课的“艺”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顺承识字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分析都是上下结构的“艺、丝”两字,两字的异同和写时应注意的问题。我注重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板书范写“艺、丝”时,重点指导“横折弯构”和“撇折撇折”的写法。随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另外两个上下结构的“显、忽”。在学生练写时,要重视写字习惯的养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过

多,要注意总结写字的规律,要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所以本节课只安排学生练写上下结构的字。

3、读文探究 深层感悟

课标明确要求低年级的阅读一定要充分的让学生读书,特别是读整篇课文。”所以在学完生字之后,这一环节我紧紧围绕“读”来展开,以不同形式的6次读文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创意。(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3)指名读文,感知全文内容;(4)带着“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问题默读课文,体会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5)图文结合,赏读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段落(6)分角色展示读文。这个环节,先是小组内练读、展示读,最后全班展示读。在练习分角色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读出文中孩子画风的“聪明劲”,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揣摩时,要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此时,我也注重了启发性的示范朗读。而且很重视借助图画来阅读,这是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提出的要求,要图文联系,图文互补。就这样,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4、拓展应用 设计作业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提出“你喜欢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整合文本,深化主题。在得到学生肯定答复后,我会提出“你有其它更好的画风的方法吗?”由小组到全班进行交流、讨论。这时,我会播放动听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创设轻松、联想的学习空间。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现风。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我没有设置统一表现风的方式,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篇7:画风教案与反思

[片断一]

一、课文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师: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风

(师板书“风”字)

师:谁能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风吹草低现牛羊。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师:同学,我们能歌唱、吟诵风,能不能画风呢

(板书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教授生字(略)

三、讲读课文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请你默读2-8自然段, 你喜欢谁画的风?

(学生默读2-8自然段)

师:你最喜欢谁画的风?为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个别汇报)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了两种方法。

生: 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

生:我也喜欢赵小艺,因为她是第一个想出办法画风的。

生:我喜欢陈丹。

师:说说看,为什么最喜欢陈丹呢?

生:他开始不会画,但是,别人画出来后,他也动脑筋想了,也会画了风。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提问题,而且他也画出风。

生:不对,宋涛他早就知道怎么画的,他是故意来考考大家的。

师: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边找边画,小组交流)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斜斜的雨丝,有小风吹来。

……

教师相机板书:

(课件展示,我会说)

师: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师:不看黑板还能怎么说?

生:风来了,风把头发吹乱了,风藏在头发里。

生:风来了,风把帽子吹跑了,风藏在帽子里。

……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师课件出示对话)

谁能画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我能!

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

师(手指课件):谁能来读?

生:我能!

指名生读

师:说一说读的怎么样?

生:第一句是问句没读出问的口气。

生:我觉得他第二句读的很自信,声音特别洪亮

师:还有谁会读。

生:我也会读。

指名生读

师:读得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一点,会更好。你还能来读吗?

生:我还能。(生声音洪亮的读文)

师: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分角色在下面读一读。

(生分小组练读,小组竞赛)

……

三、课后拓展

师: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画风?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生画风)

[反思]

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活动主要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以后才逐渐向抽象的逻辑阶段过渡、发展。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语言及思维也必然随之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入境始与亲”,读书之前,教师就要综合运用语言、挂图、实物、音像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

1、激活积累,诱发体验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真切的体验。笔者开课时,请孩子们猜一猜风谜语,用古诗吟一吟风,用歌曲来唱一唱风。学生小手直举,发言积极。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

2、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笔者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

二、进入情境,引导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可见,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他们需要通过对教学情境充分、自主地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由此,通过引入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

1、借助问题,引导体验

在学生自由读文后教师创设情境“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感受各种各样的体会,从而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张扬了个性,形成了富有创意的独到的见解。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感悟。我们喜欢宋滔,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也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有阅读中,去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2、借助语言,引导体验

语言能创设情境,激起共鸣,使学生入情地参与到体验之中。在分析课文中三个孩子的对话时,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朗读。在学生读文环节中,课件出示三个孩子的对话,教师借机用“谁能来读?”“还有谁会读?”“你还能来读得更好吗?”让学通过回答,体会文中的“能……也能……还能……”这一递进句式。

篇8:《画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画风》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书写“陈”“眨”“涛”等12个生字,会认“宋”“艺”“赵”等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伴随着知识的学习,进行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独立体验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了解三个小朋友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声音)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仅仅回答出听到的风雨雷电声,教师可引导再进一步想象:在这风雨之中,你仿佛看见什么在飘,什么在摇,什么在跑?)

师归纳:通过这几位同学的精彩描述,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狂风暴雨的画面。我们可以在洁白的画纸上画上太阳、房子、大树,还可以画上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可是,我们刚才听到的风,能画吗?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画风》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画风)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巩固识字,整体感知

1.清大家把我们昨天学过的生字宝宝带入课文中,再次自由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从课文中认识了哪几位小朋友?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画三个小朋友头像。)

师边板书人物姓名,边讲解生字结构特征,如“涛”字偏旁是三点水,“丹”字与“舟”字的对比。重点指导写“艺”,组词。

2.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这三个小朋友很熟悉了,他们今天聚在一起做什么呢?(生:画画、画风)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

三、品读,体会语言文字

1.默读课文。学习任务和要求:默读课文,划出写人物对话和怎样画风的句子。

讲解默读要求,划句子时,横线与波浪线用以区分人物“说的话”与“怎样画风”的句子。

2.找一找。找出人物说话的句子,指名说,补充。

(课件出示)齐读。

3.逐句体会语气:同学们已经完整地找出了所有的人物对话,现在咱们来试试,看怎样把它们读得更好?谁来读一读第一句?

“谁能画风?”(体会问句语气,语调向上扬)

陈丹是怎么回答的?

“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抠“谁也”,体会肯定的语气)

赵小艺却很有自信,她是怎么说的呢?

“我能!”(体会自信、简洁的语言)

4.赵小艺是随口说出这样的话吗?

(课件出示)赵小艺说:“我能!”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对比这两组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通过对比,会发现两种表述的区别,再紧抠字词“眨眨眼睛,想了想”,理解赵小艺通过动脑筋想出了办法。)

瞧,赵小艺眨着她明亮的大眼睛,真是充满了自信。咱们遇到困难时,也得像赵小艺一样,开动脑筋,让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脑海里不断地闪现!

聪明可爱的赵小艺画出了风吗?其他两个小朋友呢?清同学来读一读描写他们怎样画风的句子。

5.指名读画风的句子,补充,纠正。老师听出来了,三个小朋友画了旗子、小树、雨丝和风车,(课件出示四幅图片)可是他们并没有画风啊?它们画的风,究竟藏在哪儿呢?咱们来找一找吧!

6.谁来读一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指名读。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能让你感受到风的存在?板书:飘着

陈丹画的风藏在哪里?板书:弯弯的

宋涛又是怎样画的?板书:斜斜的

赵小艺真聪明,她不仅是第一个想出画风方法的人,而且她又想出了一种画风的方法,谁来读?你在哪个词里读出了风?

板书:呼呼地(比较“的”与“地”的不同用法)

7.(课件出示画风句子)分组读。(分析字词过程中,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挑战读,齐读各种形式,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风,吹上了孩子们的画纸,吹过了校园,吹进了教室;风,在半空中舞蹈,在我们耳边歌唱,风,无处不在。孩子们,如果让你们来画风,你会画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五、小结收获,升华课堂

瞧,咱们今天不仅学会了画风的方法,体会到了画风的快乐,还写出了这么美的一首诗歌。看来,凡事只要肯动脑筋,仔细思考,大胆想象,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到最后,我们都能像赵小艺一样自信地说:我能!

【教学反思】

篇9:小学语文《画风》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并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字卡,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绘画用品,画

教学课时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巧设悬念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录音机播放风的声音。

3.板书课题(“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那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画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画像(标出姓名的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认一认,读一读,去掉音节读,开火车读,组词读字,认识其中的六个生字)

2.自由读文(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用笔圈一圈,借助拼音读准)

3.认读字词(师举卡片、指名读、组词读、齐读)

4.分自然段读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感悟,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指导读: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

(2)闭上眼睛想一想,三个小朋友画的风都是什么样的?

(3)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3)评议。

(4)范读(指导:“谁能画风?”要读出疑问的语所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5)积累词句(读你喜欢的语句)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你们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们想画风吗?说一说怎么画?

3.小组合作画风,再写一写画的什么?

4.展示作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画风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识字写字

1.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交流,识记字形(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师举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2)给字组词,用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3.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特点。

(2)找出难写的字(如:“艺”、“丝”,小组交流,写时应注意什么?师再指导:“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3)范写“艺”、“丝”。

(4)学生仿写一遍。

(5)让生打开书68页,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各仿写2遍。

(6)交流评价。

(三)总结

篇10:画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老师这有一个谜语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风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展示课件)师:同学们你们真棒,给自己给点掌声鼓励下自己。

2、你们会背有风的诗吗?生背。师:请同学背。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跟它有关,题目就叫《画风》(板书:

15、画风)大家把课题念一遍。

师:小朋友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会提出些什么问题呢?想到了你就站起来(激励:知道吗,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生:谁和谁在画风? 生:他们在哪儿画风? 生:风是什么样的? 生: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生:他们画得好吗?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真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读课文解决问题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两个问题:(课件出示)a.谁在画风?b.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谁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好!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呀,就必须认真读课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了。注意,自由读就是各读各的。好,开始。(生读)

2、教师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师:下面呀,老师来检查一下,看谁刚才读得认真?(课件显示:宋涛 陈丹 赵小艺 显)这是这篇课文的生词,谁来读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来,咱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了吗?一起来说。生:(齐)是宋涛、赵小艺和陈丹在一起画风。

师:那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呢?(指问题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师:咱们先来看图,你们看(出示三幅图)这就是他们的画,老师这有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1.你喜欢谁的画?

2.他的画上画了什么?3.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练习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你想说哪幅就说哪幅。(生练说)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说给老师听呀?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

师:好,老师把它放大。(点击放大)好,你继续说。

生:他的画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红旗和一个拿着风车的小朋友,从画中红旗飘起来了、风车转起来了可以知道有风。

师:我们看他说的对不对?(点击

“红旗”、“风车”分别听到表扬)从她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原来小艺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板书:红旗飘风车转)来表现风的。还有哪位小朋友想来说说其他的图?(回到三幅图)

生:我喜欢陈丹的画。

师:好,我也把它放大,你继续说。

生:画上画了房子、太阳、树和小鸟。从画中画了弯弯的小树可以知道有风,因为是风把小树吹弯了。

师:嗯,不错。哦!原来陈丹画的是被风吹弯了的小树。(板书:小树弯)老师这还有一幅画,谁想说?举手的人可真多!接下来,老师要在你们当中挑一位小朋友上台来说,好,你来。

生:我喜欢宋涛的画。

师:好,老师也把它放大。(点击放大)好,你接着说。生:他的画上画了房子、树、乌云、雨点。

师:在这里“雨点”这个说法可不对,应该说“雨丝”。好,请你继续说。生:从雨丝斜了可以看出有风,因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

师:(点击“雨丝”听到表扬)瞧,它夸你了,你真聪明!谁能学着老师的样(指板书),把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也画下来、写下来呢?(生画雨丝,写“斜”)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黑板上画的和写的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生:他们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把风画出来的。师:(小结)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画风中不同景物(指板书)的变化来表现风的。小朋友们学得真好!已经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下面呀,我们就来练习朗读。(课件显示: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这是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谁来读?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哦,我听出来了”,突出了“在大树旁边”这几个字,还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师:不错,强调了“几棵”这个词。还有谁想读?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想突出“弯弯的”这个词对吗?好!大家刚才凭自己的理解朗读了这个句子,读得都不错。如果单独是这样一个句子,你们的读法都对。可是,你们看(指课题),这课的课题是什么呀?

生:(齐念)画风。

师:那么,在读这个句子时,我们应该突出哪个词才能体现有风呢? 生:弯弯的。师:谁再来读?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师:好,大家就照这个样子读!(生齐读)

师:仿照刚才的读法,谁来读下面这句话?(出示:1宋涛说:“谁能画风?”2.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3.赵晓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师:下面,我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分角色读这几句话。这次老师有个要求,在读的时候不仅要有感情,还要加上表情和动作,谁来?(生纷纷举手)师:(指名)好,老师就请你们四个分别来读李卫、小艺、丹丹和作者的话,其他的小朋友来做评委,认真看,仔细听,读得好呢,咱们就来点掌声。(生上台读)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想来试试?哦,真多!好,接下来咱们分组来读,老师来读作者的话,1、2、3组的同学分别读李卫、小艺、丹丹的话,咱们一起合作来把这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像刚才这几位小朋友一样,也带上表情和动作。(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中的句子,下面我们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这一回,你们自己找伙伴,想找谁就找谁,看哪四个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注意,先分好角色再读。好,开始。(生自由找伙伴分角色读课文)

三.拓展体会

1、过渡: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一起来说说看。

生:我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生:我可以画窗帘被风吹动了。生:我可以画书页在翻动。生:我可以画尘土在飘扬。

生:我可以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生:„„

师:同学们想象真丰富!真聪明!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画下来呢? 生:能!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和纸,把你们想的像老师这样用简单的两笔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可以自己画自己的,也可以两三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画。瞧,老师这儿有一幅简单的画,谁愿意上来添画?(生画,师放录音)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画好了就举起你们的小手,没画好的也把笔停下来,咱们下课再继续画。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画得不错。老师把他们的画都收了上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画?来,把你画的跟大家说说。(生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上面几个小朋友画的画。

上一篇:建国70周年征文下一篇:1旅行社制度——导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