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师"/>

画风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2024-05-02

画风教学设计改进案例(通用8篇)

篇1:画风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画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的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感情朗读并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三位小朋友,再次打招呼巩固生字。

2、分三小组,选择课件其中一位小朋友,进行词语测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画风的三位小朋友,充满生活情趣和童真,寓游戏于测读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二、自主合作,品读课文

1、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线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3、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指导朗读。

(1)赵小艺画风。

A.指名朗读相关句子

B.出示赵小艺的画,让学生配图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旗子——飘)

D.体会赵小艺画风的动作与说话语气(“眨眨眼睛”、“我能”)

E.指名朗读,师范读,集体表演朗读

(2)陈丹画风。

A.指名朗读相关句子

B.出示陈丹的画,让学生配图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小树——弯)

D.体会陈丹的说话语气(“也”)

E.小组赛读

(3)宋涛画风

A.思考:宋涛与前两位小朋友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B.出示宋涛的原画,让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朗读

C.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雨丝——斜)

D.指名表演朗读

(4)赵小艺第二次画风

A.出示赵小艺的第二幅画,让学生指认。

B.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找出体现风的关键词(风车——转)

C.体会赵小艺画风的动作与说话语气(“笑”、“还能”)

D.师生合作朗读

4、学习最后一段,小结画风情况。

5、夸夸三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原因。(我觉得______最棒!)

(1)陈丹: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向别人学习。

(2)赵小艺:自信、肯动脑筋、聪明。

(3)宋涛:敢于修正自己的不足,勇于实践。

【设计意图:以图画结合文本进行展现,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拓展学生无限的表现力。通过寻找关键词与朗读引导,学生能在想象的情境中读出自己的体验,突出学习的主体性。】

三、课外延伸,巩固所学

1、“我是小诗人”,根据例句,完成句子。

例句:

风来了,风把 小树 吹 弯 了,风藏在 弯弯的小树 里。

风来了,风把______________吹__________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

2、指名完成并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以“我是小诗人”为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再一次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思考:如果我是小画家,我打算怎样画风?

2、指名回答,交流想法。

3、评一评:谁的想法最好?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把文本体悟得更加深远。】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请你像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一样,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把自己画风的办法用一段话写出来。

【设计意图:从口述转换为写话,从口头表达到文字描述,作业布置重在孩子掌握知识,懂得怎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有效的巩固作用。】

六、板书设计

15、画风

…… ……

【设计意图:板书图文并茂,突出重点,依照上课的流程对文本中心进行明确的提炼,这样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篇2:画风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一、导入——看图说话,巩固生字

1、师:春天是个外出郊游的好季节,瞧!有三位小朋友正在郊外画画,快来看看他们画了什么?(出示图片)你能说出来吗?看谁说得最好、最完整。(训练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学生自由说,老师引导、纠正用词)

2、师:同学们说得真棒!知道这幅画是哪三位小朋友画的吗?(出示课件——宋涛、陈丹、赵小艺)快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请学生用打招呼的方式说出他们的名字,老师引导,再让学生齐读,巩固生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三位小朋友走进15课——画风。(老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翻开书66页,自己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

1)师:好了,现在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2)学生汇报——课文讲了宋涛、陈丹和赵小艺一起画画/画风的事(老师应适当引导学生简洁的概括课文内容——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做什么。)

3、引读第一小节

师:对了,那他们先画了什么?(出示课文第一段)

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指名填空,再让全班齐读第一段(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和后面画风的图画进行对比。)

三、精读课文——朗读练习,交际训练

1、师:他们在画画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宋涛提出如何画风)

3、师:画风啊,这可有难度了,在你们心目中,风是什么样子的?(生:风,看不见,摸不着)

4、师:现在敬老师有任务要交给爱动脑筋的孩子们,请看(出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3——8自然段,想想赵小艺他们是怎样画风的?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师:谁能把任务读一读?(指名读,老师强调默读)师:听明白的同学就赶快开始行动吧!

5、学生先默读,再用笔勾画,老师巡视、指导

6、师:完成了这两个任务的同学请坐好,你们刚才动脑想动手画,现在咱们来动动嘴,(出示第三个任务——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快!

7、学生汇报:

(1)师: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学习成果?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指名回答:

A、“只见他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浮着。” B、“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C、“他把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D、“他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老师一定要指导到位,只画出画风的句子,对话不能勾画在内。指名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若不正确就请同学互相补充。)(2)师:都画出这4句话的同学请举手,哟!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恭喜你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在你们可以轻松一下,来欣赏几幅画

8、看图说话,口语交际

(1)(出示图画——赵小艺的画:旗杆 旗子 飘)

A、师:你们看,这是谁的画?——赵小艺(师板书:赵小艺)B、师:你在图中什么地方看到了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生:飘着的旗子(教师简笔画画旗子)师:除此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了风? 生:小男孩手上的风车(教师简笔画画风车)

C、师:同学们,在赵小艺的画中还藏着秘密呢,请看——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指名说,教师引导)师:在刮风时,还有什么会随风飘动?(学习自由说,训练口语交际,拓宽思维,为后面拓展训练做铺垫。)

D、师:赵小艺可真有办法,两三下就画出了风,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请找到文中的动词——眨眨眼睛,说明什么?(他在认真动脑筋思考)

E、师:你们觉得赵小艺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喜欢他吗?那就用朗读来告诉老师。(出示描写赵小艺画风的两段话,分组朗读,教师注意朗读指导)

(3)师: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宋涛和陈丹也不甘示弱,请看,这是谁的画?(出示图画)——陈丹(老师板书——陈丹)

师:图中哪里有风?(弯弯的小树)——(老师简笔画画出弯弯的小树)

师:请你用上刚才的句式把他说出来 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4)留心观察的陈丹用弯弯的小树告诉我们风来了,那宋涛又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画)(出示本段话让学生小声自读,再指名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画和前面相比,有什么变化?(指名说,教师引导出宋涛画风的过程,让学生用上关联词把话说完整)——(老师相应板书关联词:先……然后……又……)

师:你们真能干,说得那么好!那你们从哪个词看出有风?——斜斜。谁能画出斜斜的雨丝?(请学生上台画,其他学生用手指跟着比划。)

师:画得真好,可光是画也不行啊,还得会说——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指名说)

6、师:快看,敬老师把你们说的话连成了一首诗(出示几句话)谁能给这首诗想个题目?——出示风来了 师:我想请4位小诗人来读一读。(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再全班齐读)

7、师:能干的小诗人们,那你们能画风吗?

(1)先请学生说出自己怎样画风,自由说,先拓展思维。(2)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老师今天也带来了风,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画,让学生用上所学句式说出来)

(3)再让学生用所学句式自由说

8、小结,学习最后一段话

(1)师:同学们,你们在宋涛、陈丹和赵小艺带动下,都能画风了,欣赏完他们的画后,想怎样夸夸他们呢?(生:他们很能干、爱动脑筋、聪明……)

(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那咱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夸他们的。(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段话哪里夸他们了?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引导学生注重“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师:既然如此,那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吧(齐读)

9、拓展训练——写一写

(1)师:谁能模仿最后一句话,试着把句子补充完整。(出示课件)

一场大雨过后,小草显得————。一尝大雨过后,---显得————。她一笑起来,-----显得--------。----------,-----显得--------。A、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说。B、让学生拿出事先发的题卡写出来。C、同桌交流,教师巡视。D、汇报。

五、总结

师:听,风姑娘已经把清脆的铃声送到了我们的耳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比如声音、气味等等,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试着把它们画下来,并找个机会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画的内容。

C、师:同学们,在赵小艺的画中还藏着秘密呢,请看——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师:在刮风时,还有什么会随风飘动?(平时生活中)D、师:赵小艺可真有办法,两三下就画出了风,你们觉得赵小艺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喜欢他吗?那就用朗读来告诉老师。(出示描写赵小艺画风的两段话,分组朗读,教师注意朗读指导)

(3)师: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宋涛和陈丹也不甘示弱,请看,这是谁的画?(出示图画)

师:图中哪里有风?(弯弯的小树)——(小树 弯)

师:请你用上刚才的句式把他说出来 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4)留心观察的陈丹用弯弯的小树告诉我们风来了,那宋涛又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画)哪里有风呢?生说,(雨丝 斜说雨丝被风吹斜了)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写宋涛画风的?

(出示本段话让学生小声自读,再指名读)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知道宋涛如何画风了。

师: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风到底藏在哪里呢?哪位同学能够完成这个填空?

6、师:快看,蔡老师把你们说的话连成了一首诗(出示几句话)谁能给这首诗想个题目?——出示风来了

师:我想请4位小诗人来读一读。(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能让老师也来读读好吗?再全班齐读)

7、师:能干的小诗人们,那你们能画风吗?

(1)先请学生说出自己怎样画风,自由说,先拓展思维。(2)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老师今天也带来了风,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画,让学生用上所学句式说出来)

(3)再让学生用所学句式自由说

8、(1)师:同学们,你们在宋涛、陈丹和赵小艺带动下,都能画风了,欣赏完他们的画后,想怎样夸夸他们呢?(生:他们很能干、爱动脑筋、聪明……)

(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那咱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夸他们的。(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师:谁来读读?(指名读)师:这段话哪里夸他们了?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引导学生注重“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师:既然如此,那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吧(齐读)

五、总结

篇3:“表语从句的结构”教学改进案例

[案例呈现]

第一次上课片断:

从自我介绍环节自然过渡到图片展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表语从句的例句,然后让学生观察三句例句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表语从句的基本结构。

Subject+Link Verb+Clause

a.This is where I had long dreamed of living.

b.Shanghai has become what we expected her to be.

c.What surprised us was that thousands of thousands of visitors came to The World Expo 2010Shanghai this year.

第二次上课片断:

从自我介绍环节自然过渡到图片展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表语从句的例句(把例句中出现的系动词和连词在PPT上分别用红、蓝颜色提示,然后板书在黑板上以示强调)。接着让学生观察三句例句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表语从句的基本结构。

第三次上课片断:

从自我介绍环节自然过渡到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其中有许多含有表语从句的句子。教师边讲故事边将故事用PPT呈现出来,把其中的语法结构用颜色强调,并在表语从句下划线,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体会表语从句的结构。

I have a friend.Yesterday she received a phone call and the content was that she would receive a special gift,and that is whv she looks so happy today.The reason for her receiving the gift was that she had booked a cell phone online.But the problem is when she can get it,and the trouble is where she will go and get it.So what will she do?

然后让学生观察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表语从句的基本结构:内容同第一次上课片断。

[教学反思]

1.有效语法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真实、有效的语境,在创设真实及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方面,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明显优于意思互相独立的例句。前两次上课后,有学生反馈由图片展示引出表语从句的例句有点难,感觉不知所措,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此,我们在第三次上课时对教学设计做了优化:教师从自我介绍的环节自然过渡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引出表语从句的例句,并把例句中出现的系动词和连词在PPT上用不同的颜色强调,同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四个例句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表语从句的基本结构。三次上课后的学生访谈与反馈表明,第三次上课所使用的语境(小故事)更完整,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根据高一学生初高中学习转型还没完成的特点,语法学习的重点、难点部分应借助多媒体和黑板加以凸现和强调。第一次上课后学生反馈表明,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表语从句的结构和语序,但因为忽略了对语法结构及语序的归纳和总结,有少部分学生自己总结得不准确。所以,我们在第二次上课时做了优化改进:把例句中出现的系动词和连词在PPT上用不同的颜色凸显并板书在黑板上,使学习的重点、难点更加醒目,加强了学生对语法现象的感性认识。

篇4:《画风》教学案例及反思与点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

3、感悟课文中小朋友的画风创意,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具准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流程

一、猜谜引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你们可听仔细了: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把它画出来昵?

2、这儿呀,有三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出示视频前半部分)。

二、朗读感悟,自主探究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板书:画)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书的姿势,边读边在课文中把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巡视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声来)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吧!

2、老师把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儿带来了,请仔细观察,找找这些画是谁画的?(出示课件)

(1)大声地告诉小伙伴,这幅画是谁画的?(“幅、画”等字的读音,适时指导。)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板书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

(3)你能在书中找出写他画风的句子,读一读吗?(适时评议)

(4)他读的风藏在哪个词里?(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把四句画风的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出风的感觉哦!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三个孩子边画画、边交谈,宋涛说了几句话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书中找一找。

2、重点指导宋涛的话。

(1)宋涛说了几句话呢?

(2)喜欢哪一句,就起来把它读给小伙伴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

(1)你们读得都很棒,每个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了。

(2)老师把你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小组内自己分角色练读,读完后马上举手。孩子们,开始吧!

4、全班分角色朗读。

哪个小组愿意到台上来展示?这么多!看来大家都想来,这样吧,找这个小组当宋涛,那个小组当陈丹,赵小艺这个机会就送给这组吧!其余小组就一起读旁白吧!

不过,老师先提个醒儿,第一自然段有几个顿号,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5、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文中的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办法,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请看大屏幕,一边看一边想:你喜欢这三个孩子吗?为什么呢?(出示视频后半部分)

6、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以后该怎么做呢?

7、小朋友们不但觉得文中的三个孩子能仔细观察,爱动脑筋,而且懂得自己以后也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现在就开始动脑筋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画风的办法呢?

四、课内拓展

1、老師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风,你们看:春风轻轻地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旗子被春风轻轻地吹得飘起来了。你能照样子把别的画面说一说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风的习作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

孩子们,把你们画的风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比一比,谁的画儿最美!

3、展示学生的画作。

(1)你能找出这幅画的风藏在哪儿吗?

(2)谁能用一两句话把这幅画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3)谁能用几句具体、优美、生动的话把这幅画说一说呢?

4、孩子们,课问休息了,让我们继续到外面去寻找风的足迹吧!

附:板书设计

画 风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风”这一自然现象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对有关绘画的事情兴趣较高,有一定的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品读、观察、想象、展示的时空,使学生在自身亲历的基础上体验情意表达与生活积累的乐趣。

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中的人教义务版和课标版均有《画风》一课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资源选取上注重两者的精选与整合,利用义务版里的视频资源进行置景设疑、听辩欣赏;利用课标版里的“连环画”的演示文稿展示抓特点找画、议画活动;利用“生活中的风”演示文稿进行说话拓展训练。

对于处于起步阅读阶段的学生来说,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声朗读中才能理解与积累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读通、读懂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有弹性地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并在诵读中了解画风的办法,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探讨中找出画风的办法,完成一幅画作。这样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文本,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专家点评

这节课用一则谜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课题。在选用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时,做了认真地精选与整合,充分发挥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创设与本课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朗读教学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是一种最容易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的学习方式,学生十分投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腾出足够的时间用以自读,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课堂气氛宽松,探讨热烈,教师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篇5: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学员培训帐号:xy5542863 学员姓名:陈晓华

所在学校名称:浙江省东阳市横店一中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 东阳社会思品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历史与社会 思想品德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八年级

4.课题名称:“情境——探究”教学——《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认识继承权的相关概念,遗产继承人的范围,继承权实现的方式等法律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研究,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的合法继承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途径和继承人。【教学难点】

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权利义务关系等法律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离较远,学生理解较困难,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耐心引导,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人。

3、教学过程

师: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人生剧场”栏目。今天的主角是享年70高龄的王老汉,他们家又有什么样的矛盾纠纷,需要我们共同来为他出谋划策呢?话不多说,我们马上走进王老汉的家庭。

展示幻灯片“人生剧场”

王老汉与李老太结婚40余年,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王老汉爱好广泛,尤其爱好文学,曾写过几本书,其中《生日》和《我的经历》两本书在他去世时还未出版。

王老汉上有老母,下有二子二女,虽然大儿子王大是领养的,但一直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两老由大儿子照料;亲生儿子王二因贪污被判3年有期徒刑;大女儿王三因病过世,大女婿继续尽到扶养的义务;小女儿王四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对二老的生活起居很少过问。

师:这样的家庭,有人尽到了自己该尽的义乌,有人则没有,这是不平等的。那么他们享有的权利是否也平等呢?我们继续来看这一家子。展示幻灯片“世事无常”

王老汉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已是肺癌晚期,且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卧床不起。这时,王老汉的母亲、妻子、儿女都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声称自己都有继承权------你说我说:王老汉尚未过世,其财产能继承吗

师:要明确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几个相关的法律概念。请看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法律小贴士

首先,我们来看看与继承权有关的几个法律概念:继承人、被继承人、继承权、遗产。

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 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成为遗产;

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

继承权指的是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展示幻灯片“家庭**”

2005年,王老汉去世,留下五间私房、存折20000元、彩电、冰箱,还有一辆摩托车(低价购得的赃车)。此后,2006年,王的遗著《生日》和《我的经历》出版,出版社送来了稿费4000元。其子女对其遗产进行了分割------你说我说:王老汉留下的财产都可以拿来继承吗?(小组代表发言,代表们个抒几见。)

教师最后强调指出作为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展示幻灯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王老汉病故后,家中为遗产发生了争执:王四说:“王大是领养的,没有血缘关系,他没有继承权。”王三的丈夫(大女婿)说:“我尽了赡养义务,我也有继承权。”王大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没有继承权;王二是罪犯,他无权继承。”李老太说:“我是他的妻子,我也有权继承。”王四说:“继承是儿女的事,长辈无继承权。王老汉的弟弟王二汉也参与到继承的队伍中来了------你说我说:谁可以继承王老汉的财产?(王二汉、王

四、王三的丈夫、王

二、王大、王老汉的妻子、王老汉的母亲)

教师在此指出:法定继承的范围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教师补充继承权的丧失: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3、遗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本案中可以继承王老汉的遗产的有:血缘关系:王老汉的老母亲、王

二、王

四、王二汉;婚姻关系:王老汉的妻子;扶养关系:王三的丈夫、王大。展示幻灯片“**继续”

在一阵争执之后,王家老少在王二汉的主持下协调遗产的分割。王二汉自认为是王老汉的亲弟弟,有着嫡亲的血缘关系,因此,他首先提出了要分得房屋一间。

你说我说:王二汉可以分得一间房吗?为什么。(学生在介绍原因时,理由很牵强。)

教师指出法定继承的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 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1、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无权继承。

2、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由此学生认识到了讨论题的原因所在。展示幻灯片“一波三折”

正当他们准备按照法定继承程序开始分割遗产的时候,李老太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张有效遗嘱,遗嘱中写道:“在我病重之时,长子王大细心照料,平时他最孝顺,我死后将所有遗产都归王大所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什么是遗嘱继承?

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所立遗产的方式。

2、此时该如何继承?如何分割财产?

按王老汉的遗嘱,将所有他个人的合法财产都由王大继承,因为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教师补充有效遗嘱的条件:

1、立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

2、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3、遗嘱内容必须合法,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

4、遗嘱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一人或数人

教师强调指出:遗嘱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能损害未成年子女和无劳动能力人的合法利益。任何形式的遗嘱,都要保留法定继承人中未成年子女和无劳动能力人的财产份额。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定,遗嘱的有关部分无效。展示幻灯片“关于遗赠”

教师强调以下三点内容:

1、公民将自己的财产待死后不留给亲属,而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是法律所允许的。

2、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获得遗嘱中指定的财产,不属于遗嘱继承,而属于依据遗嘱人的遗赠取得的遗产。

3、受遗赠人获得遗赠的遗产,受我国法律保护。展示幻灯片“阅读教材P79页故事”

学生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从金家兄弟姐妹通过协商圆满解决财产继承争议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指出:当继承权发生争议的时候互谅互让,协商处理继承问题。

展示幻灯片“阅读教材P80页故事”

学生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面对此情境,15岁的张倩应该怎么办?请你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帮帮她。

学生代表归纳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继承权(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继承权)知识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讲了有关遗产继承和遗赠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具体的问题,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但是我们不仅仅要讲法律,还要讲道德、注重情义,记住先哲对我们的告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例举类似的案情分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三、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设计和案例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教材讲授的法律知识相差较大,一堂课的内容又较多,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鼓噪乏味,知识点生涩难懂。经过此次培训以及根据新课标的思想指导,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导入我就创设了“人生剧场”这个法律节目的情境,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要学习的是法律知识。紧接着多媒体播放备课准备的材料“王老汉一家的财产纠纷”这个主要的情境,并以此为课堂主线贯穿这节课堂。通过“世事无常”、“家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续”、“一波三折”等几个情境,利用王老汉家的财产继承纠纷将情境发展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步步分析,从而将本课的继承权知识点点落实——遗产的条件、继承权的实现方式、继承权的维权方法及注意的内容等等。

“情境——探究”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情境必须合情合理,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并且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容易学生理解。该教学方法使用应该符号下列原则: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实性原则:设置的情境必须符号实际生活,切记浮夸乱编;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循序渐进的思维特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篇6:[画风教学设计]画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风教学设计]画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风教学设计]画风教学设计1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齐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b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这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这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

7.小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状况。你读后明白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电脑课件。

(我明白红旗在飘说明有风……教师播放红旗飘动、风车转动、雨丝斜斜等电脑动画课件。)

4.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能够透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用心思考。)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主角练习朗读。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4.评读: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

(提示:宋涛就应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就应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就应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就应是十分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就应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先风是能够这样画的,所以他十分高兴。)

5.表演示范朗读。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展示刮风图,感受风的魅力。

2.动手画风,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画风教学设计]画风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

(3)朗读课文,

(4)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理解课文,

(6)激发对自然的观察兴趣。

(7)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潜力,

(8)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透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透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

(3)校内外沟通,

(4)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5)以自主学习,

(6)探究学习,

(7)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8)以读为本,

(9)感悟朗读,

(10)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11)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2)交互式学习网络教室。

(3)课前布置同

(4)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

(5)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不喜欢猜谜语?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生答)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板: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风,好吗?[出示:课件]

你找到风了吗?在哪里找到的?(生答)小朋友观察的十分仔细。

[出示:学生画]老师那里有一幅咱们班小朋友画的画,你来看看画上有风吗?(生答)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也不会画风,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画风,好吗?[板:画]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明白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录音]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十分自信,愿意理解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必须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明白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出示:课件]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但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三、学文。

这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此刻你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读的更熟练了。(生读课文)

老师那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孩子的,你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很完整。)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明白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就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喜欢李卫。

因为李卫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透过刚才的讨论,大家明白了李卫、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主角读课文,好吗?你能够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主角。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小结,

李卫、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老师看你们更聪明!

五、扩展画画。

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瓜,你来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就拿起笔来把风画在纸上。(真像一群小画家。)

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放在投影上]告诉大家你画的风在哪里?不但画的好,表达的(用词)也很棒!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风,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期望你能留心观察。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搞笑的作业,(生答)你能够理解同学的推荐,也能够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七、版书设计:

画风

小艺——李卫——丹丹

小艺画——李卫的画——丹丹的画

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用谜语激趣,带给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3.透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想象潜力和分析综合潜力。网络是学生间交互的工具,及时反馈,个案分析,互相帮忙,共享学习成果及时修改,提高作品质量。

4、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透过看、读、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篇7:教学设计改进措施及案例

教学建议改进措施1

一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二 帮助学生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三 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几个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 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争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总结归类。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中学数学教学改进意见措施2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针对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2、教会学生听课。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第三,预习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发“问”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首要条件。这种教学氛围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无所顾忌,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能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这样反而会压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提出奇思异想,即使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以维护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更敢问。

五、总结教学,延伸疑问

成功的课堂总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取得“课尽趣益浓”,“课尽思不断”的效果。好的结尾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并延伸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中,我们应该做到:教学方式,植根于教学理念,外显于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学设计。所以,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们要用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并且和教学行为统一。

教学设计改进案例3

以《可贵的沉默》一课为例吧,如果是按以前的思维,一定是先讲字词,然后按照课标的规定,在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一段一段进行讲解,最后以学生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结束全文。

后来在不断学习与研究中,我发现了一种对于课本新的诠释。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我逐渐意识到语文可以走进生活,在与学生心灵碰撞之时双方愉快学习,共同成长。

首先我以单元前关于此篇课文的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为“导火索”,同一篇课文为何有两种不同的表情,在大家的疑问中开启了本课的学习。之后提出了据图找对应段落的要求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建议,以往的小组讨论总是流于形式,于是我想了个演课本剧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对课本剧接触的比较少,所以我采取了全班讨论演课本剧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顺便提几点自己的要求,争取一次演好的同时,真正的深入课文了解课文。之后就是大家小组练习的时间了,大家忙着的时候我也不闲着,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五分钟后,开始以小组为形式表演,用最佳演员和最佳评论员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让评论员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

如,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在评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 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如,沉默的时间要足够。文中写“足足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意的。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如此我的第一课时在大家的表演和评论中就基本结束了。

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决定和大家一起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升华文中情感。首先我先激励学生,这节课我们还演课本剧,可是呀,我们来一次真的,我演老师。你们演学生,好不好?我演老师肯定没问题,你们呢?老师建议大家注意一下几个词,如果在这几个词上的表演到位了,你们肯定比老师演的更好!如,异口同声 骄傲 神气十足 左顾右盼 索性站起 霎时 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不约而同之后就开始按照课本顺序进行表演,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日照片或生日礼物,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难忘的、欢乐的生日,并请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在“一分钟的沉默”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母辛劳,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代价,我播放《懂你》歌曲。之后变换角色:学生扮演自己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向老师表达感受。最后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我想如此的话,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心灵的波动会更大,讲解的效果会更好。

字词的学习我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课文产生了兴趣,相信自会用心学习字词。

本节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学完了《可贵的沉默》,我们肯定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有多少,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2.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篇8:改进指数函数教学设计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新课引入的改进

(一) 原始设计

1. 复习旧知:

2. 引入新课:

师问:函数与函数, 从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生答:从形式上看, 前者指数是自变量, 后者底数是自变量。 (引入课题)

(二) 改进设计

1. 创设情境:有人说, 将一张白纸对折50次以后, 其厚度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你认为可能吗?设白纸每张厚度为0.01mm, 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0000千米。

对折的层数y与对折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设纸的原面积为1, 对折后纸的面积z与对折次数x又有什么关系?

2. 提出问题:师问:能发现的共同点吗?

学生思考片刻, 教师提示:从形式上, 有什么共同点?并用红粉笔标出指数x。

生答:指数x是自变量, 底数是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 (引入课题)

(三) 教学反思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理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目前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但如果总是这样一成不变, 就显得呆板与程式化。我们现在上课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教师不说, 学生不问, 教师怎么讲, 学生就怎么学。我们知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实践。在原始设计中, 先复习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 然后再从实际引入新课, 与教材编排相一致, 这样就数学讲数学, 显得枯燥无味,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生活实例出发, 引起学生注意与争议, 教师再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案例二:多媒体使用的改进

(一) 原始设计

1. 电脑作图: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的作图过程。

2. 观察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y=2x、的图像, 猜想y=3x的图像形状。

3. 电脑验证:

教师用几何画板做出y=3x的图像, 验证猜想。

4. 归纳猜想:

由特殊到一般, 给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分为01两类, 并用多媒体演示它们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二) 改进设计

1.学生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后用几何画板作y=2x、的图像。然后, 让学生在电脑上作y=3x, y=5x y=10x, y=0.2x, y=0.7x等函数的图像, 并对图像形状的变化加以观察与讨论。

2.猜想形状:让学生猜想函数y=8x, y=0.3x的图像形状, 师生讨论, 并列出有关观察结论。

3.分组探究1:一般地指数函数的图像大致有几类 (几种走势) ?

4.分组探究2:分别满足什么条件的指数函数图像大致是图1、图2?

5. 电脑验证:用几何画板作y=ax (a>0且a≠1) 图像, 任意改变a的值, 展示底变化对图像的影响。

(三) 教学反思

原始设计, 多媒体演示放在猜想之后, 仅仅起了一个验证的作用, 体现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 有点画蛇添足, 成了一种花架子。

改进之后, 按照“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思路设计, 首先电脑作图, 为学生观察、交流创设情境;然后,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图像, 学生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交流, 倾听他人意见, 分享研究成果, 猜想出图像分两种情形;最后, 再用多媒体验证猜想。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千万不要忘记“辅助”二字, 辅助在不用多媒体教学时的难点处, 辅助在点子上, 而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案例三:指数函数的性质发现过程的改进

(一) 原始设计

1.师生作图:教师作y=2x的图像, 以作示范。然后学生模仿作的图像, 以巩固作图方法。

2.电脑演示:教师用多媒体演示y=2x、的作图过程。

3.观察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个图像的特征, 并推广到一般情形。

4.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 写出它们的性质。

(二) 改进设计

在前面学生分组用多媒体做出y=2x, , y=3x, y=5x, y=10x, y=0.2x, y=0.7x等函数图像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性质。

1.自主观察:对一般的指数函数, 图像有哪些特征?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 展示讨论的结果。除得到图像的一般特征, 更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函数y=2x与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等特征。

3.归纳性质:根据图像特征, 写出它们的性质。

4.作示意图: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 教师让学生作出y=8x, y=0.6x等函数图像的示意图。

师:观察与猜想是一种感性认识, 并不表示结论一定正确, 还需要进行理性证明……

(三)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两种设计都注重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都涉及了学生的探索活动和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如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 类比、联想、猜想等。

原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 活动缺乏内在联系, 加上教师的束缚, 活动单一, 学生得出图像分两类显得较为生硬, 接着研究的一般情形又似乎来得“突然”, 从特例到一般情形并未起到搭桥引渡的作用, 形成了一个认知难点。这样的设计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际上还是教师主导着课堂, 牵着学生走, 还是在教知识、教教材, 是一种主导性教学模式。

改进后, 改变了教学方法, 教师放弃了全程主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在学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观察深入, 思维活跃, 富有创造性。教师则以学生伙伴的角色参与学生的认知学习, 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指导学生, 并积极地关注、倾听学生的交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 为学生营造了安全的心理环境, 学生非常顺利地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性质, 而且学生觉得这些思想方法是非常自然的, 可以学到手且以后能用得上, 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这是一种典型的指导性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是他们的天然权利, 任何硬性灌输和强制训练都是侵犯学生学习主权的行为。

摘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三个教学案例论述了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设计时, 如何改进新课引入、多媒体使用和指数函数性质发现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指数函数,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多媒体,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文杰.指数函数的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 2007, (7) :205-207.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李白诗歌成就的原因下一篇:“责任——成长”主题演讲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