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反思总结

2024-04-28

《画风》教学反思总结(精选13篇)

篇1:《画风》教学反思总结

《画风》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画风》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画风》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 做得不够好的有以下几点:

1、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识字方面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2、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分角色朗读指导不到位。

3、本节课未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机智,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来更好的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画风》教学反思篇2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涌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请同窗们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章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陈丹、赵小艺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可是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成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在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边标示他们的名字,好让学生对三个孩子的样子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他们画得是什么,然后出示三幅画,与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来表现风的存在的。待学生搞明确人物关系后,可以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的方法,领导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的高兴和受到启发,接着以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次进行领导朗读,读出宋涛看到赵小艺画出风之后的惊喜,这样层层领导,学生诵读能力得到锻炼,程度得到提高。趁热打铁,我以儿童化语言提问:“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们吗,为什么?”引出来本文的主题,学生在前边的朗读中已经感悟到了赵小艺的爱动头脑,宋涛的敢想敢问,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

特殊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泼:有画气球、画蒲公英、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荡、画红领巾飘荡、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慧。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纸画出了不同的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画风》教学反思篇3

教学中,老师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感受并通过朗读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唱歌曲。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从这节课不难看出看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篇2:《画风》教学反思总结

一、学习方法渗透不够。

学生在数学课上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思想,还要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课上教师呈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过马路的教学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出发现了9辆自行车,还有的孩子很快数出了有20条斑马线,可有的孩子对于数斑马线的数量感到困难,教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们交流一下数数的方法。当然接下来的摆小棒环节也是如此。

二、计数单位概念建立不清。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十个一是十,理解十几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个难点对于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数一数,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感知计数单位“十”。可是由于教师语言不严密,没有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义,“十个一是一个十”,所以好多学生课上出现了错误。

三、教学节奏较慢,影响教学效果。

今天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是很紧密,而且课上因为学生对于“十”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清,所以课上的教学节奏较慢,好多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篇3:《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4:《画风》教学案例及反思与点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

3、感悟课文中小朋友的画风创意,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具准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流程

一、猜谜引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你们可听仔细了: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把它画出来昵?

2、这儿呀,有三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出示视频前半部分)。

二、朗读感悟,自主探究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板书:画)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书的姿势,边读边在课文中把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巡视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声来)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吧!

2、老师把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儿带来了,请仔细观察,找找这些画是谁画的?(出示课件)

(1)大声地告诉小伙伴,这幅画是谁画的?(“幅、画”等字的读音,适时指导。)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板书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

(3)你能在书中找出写他画风的句子,读一读吗?(适时评议)

(4)他读的风藏在哪个词里?(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把四句画风的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出风的感觉哦!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三个孩子边画画、边交谈,宋涛说了几句话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书中找一找。

2、重点指导宋涛的话。

(1)宋涛说了几句话呢?

(2)喜欢哪一句,就起来把它读给小伙伴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

(1)你们读得都很棒,每个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了。

(2)老师把你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小组内自己分角色练读,读完后马上举手。孩子们,开始吧!

4、全班分角色朗读。

哪个小组愿意到台上来展示?这么多!看来大家都想来,这样吧,找这个小组当宋涛,那个小组当陈丹,赵小艺这个机会就送给这组吧!其余小组就一起读旁白吧!

不过,老师先提个醒儿,第一自然段有几个顿号,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5、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文中的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办法,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请看大屏幕,一边看一边想:你喜欢这三个孩子吗?为什么呢?(出示视频后半部分)

6、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以后该怎么做呢?

7、小朋友们不但觉得文中的三个孩子能仔细观察,爱动脑筋,而且懂得自己以后也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现在就开始动脑筋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画风的办法呢?

四、课内拓展

1、老師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风,你们看:春风轻轻地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旗子被春风轻轻地吹得飘起来了。你能照样子把别的画面说一说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风的习作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

孩子们,把你们画的风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比一比,谁的画儿最美!

3、展示学生的画作。

(1)你能找出这幅画的风藏在哪儿吗?

(2)谁能用一两句话把这幅画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3)谁能用几句具体、优美、生动的话把这幅画说一说呢?

4、孩子们,课问休息了,让我们继续到外面去寻找风的足迹吧!

附:板书设计

画 风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风”这一自然现象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对有关绘画的事情兴趣较高,有一定的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品读、观察、想象、展示的时空,使学生在自身亲历的基础上体验情意表达与生活积累的乐趣。

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中的人教义务版和课标版均有《画风》一课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资源选取上注重两者的精选与整合,利用义务版里的视频资源进行置景设疑、听辩欣赏;利用课标版里的“连环画”的演示文稿展示抓特点找画、议画活动;利用“生活中的风”演示文稿进行说话拓展训练。

对于处于起步阅读阶段的学生来说,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声朗读中才能理解与积累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读通、读懂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有弹性地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并在诵读中了解画风的办法,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探讨中找出画风的办法,完成一幅画作。这样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文本,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专家点评

这节课用一则谜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课题。在选用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时,做了认真地精选与整合,充分发挥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创设与本课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朗读教学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是一种最容易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的学习方式,学生十分投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腾出足够的时间用以自读,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课堂气氛宽松,探讨热烈,教师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篇5:《画风》教学反思总结

一、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在老师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然后让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并将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的答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在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的前提下,让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样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交流了提出的问题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大意就有了整体的掌握,这种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

二、精读重点,参与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段,并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说话;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模拟总统演讲。

两次语言实践,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前后的强烈反差,以及导致这种反差的原因,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为模拟演讲积累语言材料。

三、结合实际,畅谈阅读感受

列举身边因环境遭到破坏而造成灾难的事例,用简短的话概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感受,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篇6: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有颇多感受。

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感受并通过朗读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红领巾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篇7:画风教学反思

2.小游戏:每个学生与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并自我介绍。示范: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开火车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并扩词。

4.讨论:“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认读名字中能找到。

篇8:《画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声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设计理念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入手,把重点放在识字和阅读上,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但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观察能力。通过熟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关于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会写"丹、乌、艺、显、忽、丝、杆、眨、涛、转、斜"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學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丹、显、丝"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文。

3、初步了解文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大自然中的声音,感受风声。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找出文中是谁在画风?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读文前明确读书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2)游戏: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3)巧记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4)课件出示词语,抢读。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6)读儿歌,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由扶到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反复强化认读,使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三、书写生字,加强指导

1、出示会写字,认读,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观察"丹、显、杆"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丹、显、杆"3个生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认真书写。

5、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指导写字上,注意学生的细心观察,写字姿势,交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技巧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从中明确写字的重要性。]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文中的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

2、出示三幅风景画,问: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画的?并说说是从哪儿读懂的?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阅读为前提,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带问读文,让学生在读读中整体感知。]

五、总结全文,激励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画风》一文的生字、词语,读了课文,和聪明的宋涛、陈丹、赵小艺交上了好朋友,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学习他们是怎样画风的,相信你们通过学习,在多观察、多思考,也会成为聪明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善于积累的你: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喜欢阅读的你:有感情地读课文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灵活机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七、板书设计

斜斜的雨丝

15 画风 飘动的红旗

弯弯的小树

篇9:画风教学反思

优点:

一、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感受并通过朗读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唱歌曲。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了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以课堂第四至八自然段的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的成败。我不做任何烦琐的分析,而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用激励的语言为学生自主读书学习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的自豪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辅助了教学的需要。

不足:

一、抓住重点,忽视透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是怎么画出来的?”,我抓住重点词语,采用圈一圈、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哪个度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蜻蜓点水、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

二、重视朗读,忽视个性

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一种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的感觉,朗读的味道较统一,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三、语言不精,评价不活

这一点其实也跟本身的积累很有关系,如果自己积累不够的话,脑袋里就没有这个资源。这得还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练,重复过多,词句不够优美,不够吸引小朋友,其实语文课也可以说是一堂很美的课,老师优美的语句能更加的吸引小朋友,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感受中学习。

在这堂课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的可真好”到底他那里读的棒,到底他那里读的好,我都认为这样表扬很抽象,不够具体,也不够美。记得方老师是表扬学生的时候,词句是多么的优美,让学生听了都倍感亲切。“你的脸蛋就象一个红红的苹果”,在我的脑海中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想其实这也跟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以后还要多学多看。

四、拓形式单一

在本堂课最后的部分是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风。小朋友的想象里真的非常的丰富,感觉他们的脑瓜里藏着那么多无穷无尽的创意,在小朋友们画完之后,就让他们把自己的画拿到台上展示。其实在这个部分可以增加一个说一说的环节,“风是…,风藏在…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画,再用这个句型说句子,既可以展示他们的画,又可以让他们练习说句型,也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其实这也跟自己的没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课,每个细节都要抓好,要落到实处。还要多想,多比较。

此外,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而且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我知道如果要成长,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来,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教学反思2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本节教学实践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风组词,朗读含有“风”字的四字词语,丰富学生的词语宝库。

三、随文识字和独立识字相结合,增强学生识字能力。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涌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找出文章中所写的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陈丹、赵小艺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这样,学生不但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四、紧扣教材,通过文字---图片---文字的形式感受三个小朋友画风的过程。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边标示他们的名字,让学生对三个孩子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他们画得是什么,然后出示三幅画,与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来表现风的存在的。再练读对话,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的高兴和受到启发。接着以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次进行领导朗读,读出宋涛看到赵小艺画出风之后的惊喜。这样层层引导,学生诵读能力得到锻炼,程度得到提高。随后抛出提问:“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们吗,为什么?”引出来本文的主题。学生在前边的朗读中已经感悟到了赵小艺的爱动头脑,宋涛的敢想敢问,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

五、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篇10:画风教学反思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

李虹艳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执教完《画风》这一课后有如下感触:

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联系同时联系与风有关的诗歌和歌曲以及听风声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这样的方式大大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中多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自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不是老师强加的。”学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轻松地学习,感知明理。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住问题一个一个地问,毫不放手,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寻找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这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从课文中去找小朋友们是怎样画风的。其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介绍自己想介绍的画,孩子们的丰富的语言让人赞叹不已。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生活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教学效果。

本课的生字比较特殊,大多是学生的姓名,于是在教学中我分别罗列出姓和名让孩子们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生字,孩子们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见过的姓氏:陈、赵、宋。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

篇11:画风教学反思

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找出重点句说说,合作解疑→改变表达的方式,最后说说你还有画风的方法吗进行拓展“的方式学习课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课件比较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配合了重难点的突破,丰富了课堂内容,扩大了知识容量。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努力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因为课文富有儿童情趣。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改变成诗歌的教学环节。以课本第四――八自然段的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的乐趣。用激励的语言(你真是一位小诗人。你很了不起等)为学生的创作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的自豪感。在本堂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来说说画画如果你来画风,你准备怎么画的环节。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主人,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起来,从文本里走出来。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些不完美,这节课也不例外。例如:

1、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2、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课文的引入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3、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而不是让学生回家读书。

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少。

篇12:《画风》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要学好这篇课文,字宝宝告诉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们。你们看字宝宝来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屏显,生读)

sògtāOchéndānzhàoyìxiǎn

宋涛

显师:读得响亮,读准了字宝宝的音。字宝宝很高兴,它们又请来了一些朋友,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屏显要写的字,生默读、同桌练读、齐读)

dānxǎ6ngānchénwǖhǖzhǎzhuànyìsītāoxié

丹显杆陈乌忽眨转艺丝涛斜

师:要和字宝宝交朋友,光会读它们的音还不行,还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字形。谁能告诉我,你知道哪些记字方法?

生:我把它分开来记,还有一种和其他字比较记。

师:这是比较法,看来你是个会积累的孩子。

生:如果一个字有偏旁的话,可以把一个教过的字换偏旁来记。

师:这是熟字换偏旁法。

生:如果是形声字,可以想个小口诀记住它。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记字的方法有很多,请你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宝宝。(学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字宝宝吗?都在哪里见过?

生:我看见过红绿灯的“杆”字。

生:我喜欢吃的乌梅的“乌”,就是今天学的生字。

生:我去逛超市,在卖电器的地方,看到“显示屏”,“显”就是我们今天黑板上的生字。

师:是啊,这些字宝宝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孩子,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们。

师:现在字宝宝想考验大家,把拼音小帽摘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生指读、纠错、齐读)

师:现在有一个字宝宝遇到了困难,(出示:艺)它想回家,可是找不到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我们先来看看字宝宝的家在哪儿?(出示:田字格)

师:要安全地把字宝宝送回家,我们要观察字宝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送字宝宝回家的时候,我们要一笔一画地去送,不然,字宝宝在家里待的位置不同,它会很不舒服的。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艺”字的笔顺是什么?(生说笔顺)

师:我们伸出右手食指一起来书写“艺”字。(书空,屏显笔顺)

师:写得真好。老师请大家注意了:这个字宝宝是上下结构,上边草字头,下边的横折弯钩在写的时候,这个折一定要向左倾斜。(师范写)

师:轻轻打开书,把“艺”字写两遍,要注意写字姿势。(生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点评】识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练习书写。教师把识字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并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把抽象的文字与丰富的生活结合,初步感受“生活皆是语文”的道理。

师,小朋友写得很认真。这些字宝宝们来到了课文中,让我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中写了谁在画风?(生轻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字在课文中读什么?(边说边板书:杆gǎn在这个读音上画了一个方括号)它还有一个读音,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gǎn。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在我们今天的课文中读旗杆(gān)。还有这个笔杆就是(gǎn)(师拿起铅笔示意)

师: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写了谁在画风?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教师板书)

师:他们都画了些什么?是谁先画风的?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最先画风的?画了什么?

生: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上面有一面旗,旗被风吹着,所以在飘。

师:赵小艺真聪明,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你能画画赵小艺画的旗子吗?(指名上台画旗)

师:画得真好。看!红旗被风吹得飘起来了!在赵小艺的启发下宋涛和陈丹画出风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他们画出什么样的风呀?谁到黑板上来画一画?(指名上台画)

师:看他们画对了吗?陈丹画的什么?

生:小树被风吹弯了。

师:宋涛画了什么?

生:他画了一片乌云,乌云下着雨,雨是斜着的,因为被风吹斜了。

师:因为有了风,才有了这样的景物。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和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有关的,当我们看到飘动的红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和斜斜的雨丝时就能感受到风。

【点评】在想象的世界里,孩子以他特有的经验和个性化的感悟将文本语言化为具体的画面,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文中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了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师:请小朋友分组找一找,用你们最喜欢的线条或符号把文中三位同学说的话画出来。(生读书圈画)

师: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合作,师读叙述部分)

师:刚才,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小朋友说的话,从他们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风。现在老师出示一句话,我想请小朋友在这句话中找到能让你看到风的字。(屏显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生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风?

生:飘。

师:既然这个字能让你感觉到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能说说在什么现象中感受到风?

生:云飘走的时候我看到了风。

生:我在小区里看到草被风吹得弯下腰来。

师: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我们就能看到风。下课后请小朋友走进大自然,用你们的慧眼去寻找风的足迹,并画一画风。

【点评】课的结束不等于学习的终止,而应成为新知识的发源地。课堂向课外延伸,从学校走向自然,意在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教室,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琴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乔炜节选)

篇13:画风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画风》一课,这节课是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是比较成功的一节好课。通过实践,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1、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感受并通过朗读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以学生的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会画风的过程,认识到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通过说一说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

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唱歌曲。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从这节课不难看出看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4、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了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以课堂第四至八自然段的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的成败。我不做任何烦琐的分析,而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用激励的语言为学生自主读书学习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的.自豪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辅助了教学的需要。

首先,生动直观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可爱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爱学、乐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配合了重难点的突破,丰富了课堂内容,扩大了知识容量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些不完美,这节课也不例外。

例如:

⑴ 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⑵ 因为课间准备时间比较短,开课比较匆忙,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

上一篇:机床动态性能实验方法总结下一篇:云上的思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