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2024-05-01

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精选8篇)

篇1: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传统的管理侧重于行政命令、工作任务安排,往往容易忽略员工的主观能动和创造精神,不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具备良好的领导素养是提高领导力提升的基础,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是领导力提升的前提。但是,领导力提升的重要一点还需合理的授权。

授权是现代组织运作的关键,也是领导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组织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权限则会在不同的层级间流动,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若授权得当,所有参与者均可受惠,组织整体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都将得以提升。

一、合理授权是管理者的“分身术”

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重要领导者和创造者之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范为后世所敬仰,是近乎于神的智者。但他生性谨慎,日理万机,事事躬亲,“罚二十以上亲览”,最终蜀汉人才断档,“蜀营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纵使天纵英才却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致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不善于授权的失败,他不善于授权的主要表现在凡事亲力亲为,事必躬亲,抓大也不放小,过于高估自己的一己之力,对下属能力不信任不放心,同时不注重对下属能力的培养,致使自己积劳成疾,劳累致死。

成功的领导者善于最大限度调动个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当今社会更注重集体和团队的力量,依赖领导者个人是极其危险的,也是很难成功,纵使乔布斯这样的旷世英才背后也有强大的团队支撑。

张宇先生

管理会计领域的金牌讲师,国资委下属企业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

MB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会员。

10年的职业讲师经验,前4年主要讲授营销以及质量和设备管理、最近6年主要讲授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

1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经验。决策和管理水平。的销售、生产、采购等经营活动,并将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因此既能为企业财务人士授课,又能为经营部门的管理人员授课。

领导者的精力应该集中在抓主要矛盾或问题的主要方面,只有合理的授权,才能让领导者“分身有术”,才有时间和精力处理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领导力。不愿授权或不会授权的管理者,最终会陷入日益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难以自拔,成为“事务主义者”,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合理授权是调度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因素

很多管理者习惯“大权在握、命令为主”,忽略员工的感受,在这种体制下,员工往往被动的等待领导力提升指示办事,久而久之,形成依赖,造成各项决策和执行力的缓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会大大降低,很难形成主人翁的意识。

合理的授权是领导力提升对员工的信任,信任是黄金。缺乏信任,把员工当做机器或者是简单的执行工具的领导力提升最后都会自食其果。很多时候,信任是最好的激励手段,而非物质激励,“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三、合理授权的关键在于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授权是完成目标责任的基础,权责对应或权责统一,才能保证责任者有效地实现目标。在授权前,应做好目标的设定和责任范围的明确,要从组织制度上保障授权在可控或可监督的范围之内,在过程中随时关注领导力提升工作进展,对偏离工作轨道的及时予以纠正。

授权要根据业务发展类型和发展现状确定,对需要快速反应的新业务单元要充分信任、合理授权、允许犯错误。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的利益冲突、业务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原有制度的不匹配越来越明显,合理的授权,理顺组织关系,有效的制度建设是业务做大做强的前提条件。权利和责任有效统一,才能保障授权的合理性,才能更有效地领导力提升,强化执行力。

篇2: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2016-04-05贾炜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号diyijiaoyuedu)今天正式推出了!

“第一教育专业圈”是专门面向教育专业人士的微信平台。在这里,我们聚焦教育的核心,深入教育的内部,探讨真正的教育,为广大教育专业人士打造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教育智库。

今天,“第一教育”同步推出“第一教育专业圈”的“创刊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的文章《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是基础教育走向未来的重要抉择》。该文原刊于《上海教育》杂志2015年09B刊,版权所有。

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贾炜

2007 年 8 月,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市教委明确提出了“提高课程领导力”的要求,把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作为课程改革长期坚持和重点落实的工作之一。经过八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一大批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以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推动了教学团队专业能力的发展;以课程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推进。

八年后的今天,尽管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背景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课程领导力却始终是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对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推进策略的深层思考,我们提出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作为引领基础教育走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予以坚持和推广,以此推动和保障每一所学校在内涵建设上规范化、高质量、有特色地持续创新发展。

课程领导力建设走向何方

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建设水平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两张皮”现象,二是“经验型”决策,三是“感受度”缺乏。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新一轮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也是上海深化课程改革工作中亟待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

时代特点主导培养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社会,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变化,教育必须思考和回答如何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适应未来以及如何使他们在不确定的高风险社会中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最近,上海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撑,也必然要求基础教育重新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成才观,为培养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有研究指出,上海当前最为稀缺的人才有四类,分别是企业家、科学家、科技创业人才和风险投资人才。这四类人才具备怎样的共同特质?就此问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归纳了四类紧缺人才的典型特质关键词,并通过聚类分析,梳理出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质,这些特质包括:

追求与坚持——具有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持续动力,能够在强烈的自我认同驱使下,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目标感和坚持性,推动个体在特定领域不断开展深入学习、探索与实践。

学习与适应——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代前沿同步的知识与技能,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及行业竞争的快速适应力。

创新与实践——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基于对问题的批判思维,创造性地寻求解决方案,更能通过将思考付诸实际行动,将好的想法和创意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

交往与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合作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广泛、牢固的人际关系,并通过明确共同目标和分工安排形成高效的团队合作。

这些上海稀缺人才的共性特质,从更大范围看,与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基于“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结果之间呈现出高度类似的国际共通性。这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并非只局限于四类人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面对未来多变社会的各种挑战,也为上海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提供了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明确参照与指向。

现实挑战定义重点问题

在过去八年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与广大校长和教师达成了至少三个方面的普遍共识。从课程建设视角看,普遍认同课程建设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的课程校本化创造过程;从学生发展视角看,普遍认同课程建设本身不是最终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特色的、个性化的课程才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从团队建设视角看,普遍认同课程建设必须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些共识有效推动并规范了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实践行动。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建设水平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两张皮”现象。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应试教育一张皮,素质教育一张皮。许多校长担心抓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机械地把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试”和“素质”完全割裂开来,这种现象随着年级增高越发明显。撇开考试文化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不谈,这种“两张皮”现象其实是学校缺乏课程领导力的表现。

二是“经验型”决策。我们在做教育决策时往往质性分析多、实证研究少,造成决策不稳定、不科学的问题。当学校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比较倾向于只通过邀请专家指导的方式来解决,对问题本身缺乏基础性的实证研究和大样本数据的分析与积累,致使有些决策始终停留在经验判断层面,也导致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和决策的科学性遭遇阻碍。

三是“感受度”缺乏。一些校长在重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时,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感受。课程领导力是一个校长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动态感知和持续改进的过程,这种动态调整的依据,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度,是他们对课程学习的体验和反馈。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新一轮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也是上海深化课程改革工作中亟待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

课程领导纳入整体部署 随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难点问题的攻克需要从整体布局的高度加以思考,并找到关键的突破点,形成“以点带面”的全局效应。我们根据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思考,确立了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三个重要抓手:

一是抓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纵向衔接,还是从学科到课程间的横向贯通,都涉及课程领导力。因此,抓课程领导力在本质上就是抓基础教育的内涵建设。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工作载体,使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能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推进下去。

二是抓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我们始终坚持用标准和差异相统一、全面而个性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式,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激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学习基础素养”的课题研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出发,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教学理论,以此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自觉、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不断深化。

三是抓考试评价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具有引领作用,是撬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层面改革落地的重要杠杆。更为重要的是,考试评价改革还要让教师、家长、学生都能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获得感。否则,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就无法长期延续。

对于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这三个抓手,我们常常把它们比喻成保龄球的三个手指洞,只有同时深入其中,才能把整个保龄球抓起,共同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在这三个抓手中,课程领导力建设是牵动一线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龙头项目”。一线教学改革只有依靠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才能真正使变革发生在一线,使教学的成效体现在一线,让教师学生成长收获在一线。

课程领导力建设重在何为

提升课程领导力不仅要把握好三类课程的关系,更要关注课程结构,能够把显性和隐性的课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课程,包括学生自己习得的课程统整在一起,形成一次结构性重构,从而创造出“这一所”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需要更加注重育人价值观的确立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实践,都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育人价值观为目标的。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既是本校育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必须首先明确学校的育人价值观。

在育人价值观上,美国许多常春藤盟校都以其独特而鲜明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而闻名。比如:耶鲁大学的育人价值观是“找到你的优势,不要成为别人的仿品”。这句话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学校还将这句话的内涵进一步演绎成9句箴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发掘自身的宝藏; 活在别人的眼里是可悲的; 模仿得再像,赝品还是赝品;

找到自身的长处能促发潜能的极大发挥; 打破劣势,形成自己的新优势;

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也别把自己看得太低; 把你的优势列一张清单。

这样的育人价值观每一句都通俗易懂,围绕着一个总的育人目标深入人心,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那么,育人价值观在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育人价值观是判断学校育人行为的是非标准。我们判断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行为是否合适,标准就是它是否符合学校正确的育人价值观。比如:曾经有一位高中生,在艺术方面很有特长,但主课成绩总是很不理想。学校为了不影响高考升学率,对她做了留级处理。设想,如果学校确立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价值观,而不是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或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其次,育人价值观的表述不要含糊。学校的育人价值观要尽量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清楚,这样的育人价值观既方便记忆,又容易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细节中去,成为学校人所共知的价值导向。

再次,育人价值观决定了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有了育人价值观的指引,学校不仅能明确今天要做什么,而且能知道 10 年、20 年后需要坚持些什么。育人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和持久扎根最终会形成学校文化,使学校的教学实践成为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与浸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同步养成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应当更加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特征所在。看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明确,主要的参考标准有三条:一是看学校是否能用一句话讲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看学校最终培养的学生具有哪些特质;三是看学校的教师们平时都在谈论些什么。

学校发展需要明确的定位。明确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是否具有长期坚持的战略思维。办学定位长期坚持的核心是责任感。有责任感的校长和教师常常会“没事找事” “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自己的事不当事”,这是我们对责任感的理解和形象描述。

所谓没事找事,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一些能够以小见大的事。比如:杨浦区平凉路三小在培养学生写数字的书写兴趣时,考虑到不同数字的书写难度,安排先从 1、7、4 等直笔画数字开始,逐步过渡到 8、0 等难写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细心研究,把原本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了从学生学习规律出发实施教学的好事。

所谓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就是把别人的孩子、别人班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班的学生来看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比如:长宁区新实验幼儿园的教师允许刚入园的孩子带自己的被子来园,因为被子上有自己的味道,孩子在午睡时更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稳,体现了教师如同“妈妈般”的细致关怀。

所谓自己的事不当事,就是当自己的得失和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的校长和教师能否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学校长期坚守的办学定位还应体现在课程领导力建设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校本化实施意味着将课程赋予“这一所”学校的特定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课程领导力不仅要把握好三类课程的关系,更要关注课程结构,能够把显性和隐性的课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课程,包括学生自己习得的课程统整在一起。这样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形成一次结构性重构,从而创造出“这一所”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并最终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价值观。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应当更加体现评价改革的探索和引领作用

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除了要确立学校的育人价值观、形成学校明确的办学定位外,校长还要有意识地把各个条线、各个领域布置的工作与自己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顶层设计。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需要在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中特别关注课程领导力与评价改革之间的关系。

评价改革要与考试和人的发展联动。教育教学评价不仅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更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评价的重要价值在于改进和激励人,学校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与此同时,课程领导力建设下的教育教学评价一定要与考试评价、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相结合,否则,相互脱离的课程建设和考试评价必然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目前,市教委正在区县、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通过学业质量评价绿色指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小学“零起点”等第制等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和中、高考改革的探索,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提供评价机制的配套和保障。

课程领导力建设如何推进

今后我们看一个校长的发展潜力、制定一个校长的遴选标准、看一个校长的成长空间,课程领导力都要放在重要位置,促使校长把自身的课程领导力作为职业生涯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来不断加以提升。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在校长

校长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责任主体,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统帅。在课程领导力建设过程中,校长应深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定位,主动承担好统领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领导责任。

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角色定位,借用企业家的提法,就是要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意味着校长的眼光要比一般教师更长远,能够通过主动研究未来,找到学校能够长期坚持的办学定位和育人价值观。

算别人算不清的账,意味着校长必须紧扣学校的育人价值观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和评价。学校每年有几个学生考进名校、分数今年比去年涨了多少,这些都很容易算清楚。然而,学校提供的教育在学生的一生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校是否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这个账却没有几个人能算清楚。这是因为,即便一个孩子未来很有成就,也不一定能够证明完全就是一所学校的功劳,但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是校长真正应该算的账。

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意味着校长要引领一系列的学校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激励和保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校长要思考构建怎样的制度才能以机制选拔人,以价值观引导人,以绩效激励人,以事业发展成就人,这些都是唯有校长才能做的事。

在校长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能力定位上,一个校长要具备很多基本能力,比如: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能力、课程和教学的领导能力与执行力、协调和激发教师团队潜能的能力、资源统整能力,还包括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其中课程领导力应当成为校长的核心能力。在课程领导力这个核心能力中,实证研究和加强实践是两个重要的提升环节。

实证是科研的需要,也是教育科学实践的需要。校长要树立大数据观念,使学校的各项决策和教学实践都能够建立在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之上。尽管教育的过程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到每个数据都非常精准、每个判断都非常精细,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推广和落实。

实践是学以致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的过程如果没有体验,就不能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国外的许多学习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服务性学习,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认识社会,再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去。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习惯把实践单列开来,认为实践就是一种志愿服务,属于德育范畴,导致学生往往缺乏“会做事”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一定要与学以致用紧密结合在一起,防止出现教学分离、知行脱节的现象。

提升课程领导力需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保障

在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进程中,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具有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首先,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要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的正向引导。今后我们看一个校长的发展潜力、制定一个校长的遴选标准、看一个校长的成长空间,课程领导力都要放在重要位置,促使校长把自身的课程领导力作为职业生涯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来不断加以提升。

第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对校长进行激励。在对校长的激励机制上,一方面,我们要动脑筋、盘资源,为校长提供展示的平台,使学校的好的育人价值观和办学定位能够得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相关专题培训的组织,为校长提供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还要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除了使用一些传统方式以外,在当下这个“互联网 +”时代,特别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专业社交群体,支持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常态化实施。同时,多搭建一些论坛、平台加强对话交流,扩大上海优秀校长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他们的教育思想。

篇3: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一、勤翻工具书

汉语中的字词 (音、形、义) 对于初一阶段, 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 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 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 遇到新字生词定要查字典, 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 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遇到问题, 就会自觉去翻词典, 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 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通过学校组织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工具书的详细介绍, 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 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 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 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我让学生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 这些字典竟也榜上有名。

二、多向社会学习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啃书本, 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 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语文知识。我提倡学生应向各行各业认真学习, 多参与。比如有一次, 任晓旺在收看《生活》栏目时无意中听到女主持人说到“强人所难”这个词, 这个“强”字她念的是qiáng, 但她记得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过“强人所难”的“强”字应念作qiǎng, 于是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打出的电话给栏目组打电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 栏目组还一个劲地谢他呢。此事一传出, 大大激发了我们班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此以后, 学生不但向同学、老师学习, 还特别注意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 遇到拿不准的字音就赶快查字典, 纠正了自己以前很多的错误发音。

三、提出问题, 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 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 能自行解决, 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 事件较多, 脉络很难把握, 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 使文章化长为短, 一目了然?问题一出, 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 同学们各抒己见, 积极献言献策, 经过学生的反复酝酿, 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母亲———崔儿上进的阶梯”“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这样标题整齐, 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也清楚地记住了课文内容。

一篇文章有行文的重点, 一篇文章有训练的重点,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依据学习的重点而质疑问难。又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文章的重点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据此启发引起思考, 同学们通读全文提出如下问题:1.作者为何在写紫藤萝花繁叶茂的同时还要写它的孤苦伶仃?2.为何还要写作者自我的经历呢?3.作者写花时有何深切的感受呢?这些问题一经提出, 能增强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思路和思想的深刻了解。

另外, 小范围的讨论, 学生往往能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当学生提出“怪题”“偏题”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 稳妥地处理, 不能打击其质疑的积极性, 熄灭其灵感的火花。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 它可以提高兴趣, 开阔视野 (如网上阅读等) , 然而, 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 能够读进去, 读明白, 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篇4: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是时代的新要求

媒体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过去,信息传播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报纸进行传播的,传播的方式也是单向的,政府主动控制信息的收集、编辑,最终为民众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其实是盲目地接受从媒体当中传递过来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种局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传播的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向互动化演变。特别是微信用户这两年更是飞速发展,腾讯2015年第一季度末统计,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现在如果我们有一部功能稍微齐全一点的手机,这些手机就像一个电视转播车,它既可以把这个世界上刚刚发生的声像图片及时地接受下来,又可以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通过手机传播。

正是因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互动性都在加速变化,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一般性、阶段性、局部性,甚至是一个单位发生的个别问题,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转发者,小事件在短时间可很快会聚并迅速放大,演变为牵动全局、影响稳定和难以控制的危机事件。而且,媒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使分散问题聚集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因此,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媒体的力量,已经成为摆在各位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媒体观是提高媒体素养的重要前提

媒体有着工作特点和社会责任,它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具有独立的立场和观点,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它可代表公众发声,也可以是党和政府的“扩音器”,但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点,对待媒体有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一是怕媒体,躲媒体。“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一旦出了负面问题,领导干部就胆战心惊,怕说错话让媒体逮个正着,为自己带来麻烦。因此,一些领导干部一提到记者采访,能躲就躲。一些领导干部平时对自己负责的领域不上心、不熟悉,心里没有底气,无法在镜头面前做到信手拈来,生怕上了镜头出丑,尽量不接受采访。

二是采取堵、盖、封的做法。一些突发事件中,部分领导干部试图试压媒体报道。在个别官员的思维中,负面报道就是抹黑,抹黑就应该用公权力消除“影响”。实际上,现在的媒体不仅仅只有官方媒体,更多的是新资本媒体和自媒体,不可能所有媒体都“统一口径”、“正面报道”,领导干部要消除认识上的偏差,就应该科学地、积极地了解这些新兴媒体的特性和功能。

三是藐视媒体。这几年,一些领导干部不注意媒体形象,对待记者时,尽显藐视的态度,特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头、过激的话,被记者原封不动地报道出来,很多雷言雷语都横空出世,让领导干部出尽洋相。

以上种种躲避、害怕、压制、藐视媒体的做法,最终抹黑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导致事态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只有真正认识领导干部和媒体的关系,才能拥有科学对待媒体的态度。

实际上,领导干部和媒体是内在利益完全一致的同志关系。媒体从本质上说,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不仅不矛盾,反而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对待媒体和记者,要摆脱“非敌即友”或“零和博弈”的错误观念。因此,领导干部要以坦诚的态度,直面媒体,尊重媒体,让媒体合法合理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对于善意的、客观的负面报道,要虚心接受,及时纠正自身错误;对于部分失实、无恶意的报道,要切忌先入为主地反感、排斥或急于撇清自己,并及时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通知他们予以纠正;对于完全失实、恶意的负面报道,要据理力争,不要让传播谎言的媒体为所欲为,要适当给予制裁。

三、提高领导干部媒体素养要注意的方面

当前,领导干部既是媒体的使用者、管理者,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对象,只有直面媒体,提高个人素质,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镜头下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学会科学发布信息

任何一次事件都从一条条消息发酵起来的,无论是哪种媒体平台,政府的应对方式虽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要认真把握三字诀:快、准、动。

一是“快”。当舆情发生时,舆情处理者要在网上及时地公布,及时地和网民、和媒体进行沟通,澄清有关群众关心的问题,展示现实的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需要。因为舆情未起,假消息先蔓延,整个社会和网络就都充斥谣言,甚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只有真消息先到位,我们才能夺取舆论的阵地。预先声夺人,必须抢先发首条新闻。要释疑解惑、摆脱被动,唯有快报事实真相。

二是“准”。领导干部在媒体面前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你所在的机关、所在的组织,代表政府进行讲话,你所展示的是政府的信誉,因此我们在沟通当中应当把政府的政策表达得清清楚楚,这与新闻追求的客观性已无差别。从新闻发言人的讲话,到官方微博,任何一篇通稿都要做到信息准确、真实可靠、字字考究,不能为了夺取“快”而把“准”的程度降低,要尽量不让事件留下疑点,不引发二次舆情,力争不给公众带来困惑,方能做到公开透明,取信于民。

三是“动”。任何舆情都是变化的,当舆情汹涌、群情激愤之时,如果居高临下、自说自话,那么不但无济于事,相反会激起更多质疑,加剧矛盾对立。甚至在人群聚集、冲突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只顾动用警力、强行清场,虽可立竿见影,但问题终未解决,隐患依旧存在。因此,舆情处置者只有放下身段,根据事态的变化,积极跟进事件进展,主动与媒体沟通,及时与公众互动,用信息公开消除谣传猜测,用对话交流赢得理解支持,才能有效引导舆情,妥善处置事件,这是舆情应对的有效手段。

(二)要掌握说话技巧

“说话”是领导干部的“家常便饭”,或拿稿或脱稿,或事先有约或临时即兴,与公众打交道要说,接受媒体采访时要说。然而,对于不少干部来讲,说什么、怎么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统一说。在接受采访前,领导干部要准备充分,打有准备的战,这意味着发言者要与领导和上级保持一致,而且领导干部必须知道他的角色允许他说什么。领导干部代表的是政府的声音,发言时必须遵守政治纪律,把握政治底线,严守政治秘密,这是领导干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是简明说。我们国家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曾说:“大道至简。”也就是说话一定要简单而直入主题。领导干部对媒体讲话,要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对媒体讲话应该重要的先讲,不重要的后讲,否则太多信息反而使得讲话没有重点,无法有效回应公众所需。

三是引导说。大众传媒时代,舆论引导力对任何新闻时间本身有强大的推动力和作用力,政府要努力把舆情引导力这一服务行的工作变成一种硬的引导力量。如何正确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督;建立网上信息排查机制;积极疏通网络舆情;依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

四是巧妙说。政务公开并不是国家任何机密都没有了,领导干部未必任何时候都要有问必答,领导干部对一切记者“喊话”未都要立时回应,公众也应理解官方调查需一定时间,因此我们要巧妙地对媒体说“不”。领导干部在回答采访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说道什么程度,都需要有一个尺度和分寸,这是领导干部说话的一个基本功。

(三)要重视个人的公众形象

新的时代,领导干部进入了一个注重形象塑造的时代。我们的体态动作、面部表情、声量语调乃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能够显示我们的态度、情绪;它们是对语言文字的补充和诠释,是领导干部展现魅力的最有力的武器。

一是穿着形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30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构成55%来自于一个人的外貌,包括服装、妆容、发型;38%来自举止,包括姿态、眼神、表情;7%来自语言,包括讲话的音色、语调和内容。因此,在很多场合,领导干部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自己的着装进行调整。

二是姿态形象。老话叫“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就是强调我们无论是坐还是站,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体现自己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修养。从公众角度来看,他们从见到领导干部的第一眼就开始对其进行判断,领导干部的个性和感召力将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传递给公众,自然坦诚的风格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公众留下糟糕甚至反感的印象。

三是眼神形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展示心理活动、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媒介。在公务场合,领导干部要注视对方的公务凝视区,这个区域是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角形成的一个三角区。在公务交谈时,如果你看着对方的这个区域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觉得你有诚意。领导干部平时可进行眼神交流的练习,比如在每次握手的时候练习眼神交流;当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在每次交谈的过程中把你的目光锁住对方3至4秒;在受到对方质疑时要坚持住,不主动移开眼神,游走的眼神表明你不确定或缺乏信心。

参考文献:

[1]曾泉胜.舆论博弈,广东声互联网新闻信息中心.2011,02.

篇5: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一个人若不能领导自己,便无法成功领导他人。现代管理学强调“领导力”的重要性,许多校园课程与坊间的演讲,也常以此为题。相关论述大部分从管理他人谈起,所谓“People Leadership”。而我所体悟的领导力,须从领导自己开始。

按理说,自己应该是对“我”认识最多的人。然而,认识自己最大的难度,往往在于缺乏勇气看清真正的自己。我们经常受困于明知自身毛病,却无法坚定地管住自己,更难改变自己。这些矛盾困扰,与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关,也关乎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度的自律。

一个人无法自律,无法有觉知地省察自己的能与不能,即使侥幸被授予权位,终会因无法以身作则而失去人心。部属不愿为言行不一的主管效力,更不会由衷地敬重。一个经常迟到的老师或领导,却要求他人准时上课、上班,很难服众。许多人抱怨别人没有礼节,却鲜少关注到自己也轻诺或是欠缺对人的尊重。

要观察一个人的真性情,是否自律、言行一致,有许多方式。我看年轻人是否具备优异领导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主持一个项目,只要几轮往返,通常就能看出这人如何向上汇报、向下指挥授权,也可以看出他如何激发团队、统筹管理,或如何耀武扬威、是否狐假虎威等面貌。

我观察到,一个人在被赋予权势时,较能真实地呈现“品”与“格”。具备品格的人,无论在社会哪个行业,不管职位高低,皆有展现领导力的机会。说到底,有德行的人,才是真正能领导自己的人;若有机会领导组织或机构,就算没学过管理,也能以身作则领导他人。

落实“自我领导力”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对象,通过鼓舞、提议或指导,以正向态度,领导自己、改变自己。我不称之为“自我管理”,是想避免大家一听到管理,大脑马上浮现出上下级关系,这可能会让此提议偏离方向。

自我领导力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把自己带好,给自己诱因 (例如鼓励、安慰),为自己勾勒愿景(例如设定阶段性的目标),遇到心结,安慰自己,避免自暴自弃,这些都是自我领导力的显现。

自我领导力是关乎一生的重要课题,一切都得从“我”开始。老师再好,讲述的道理再深刻,即便你可以听懂,但若他说的“点”没能进入你的内心,不能与你的经验相互验证而内化成为你的一部分,那就还是别人的故事,跟你没有关系。

踏入职场,就是踏进一扇学习之门,门后是无限的新知识与新经验,这条精进之路,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上,

要想在职场成就四面八臂的境界,靠的便是学习,若能经常练习,就容易在起伏的工作中,安顿心神,让知识与技能得以发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我”开始,也只有自己知道,“我”缺的是什么,“我”弱点在哪里,什么地方要巩固,哪里要强化……“我”必须要领导自己,从此刻向着成功之路前行!

如果有一天要写自己的故事,势必要先回答以下问题:“你认识你吗?”我,认识“我”吗?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话,更清楚地说明:“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为找回那一撇,我问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么?”想想你对自己的认识,是还在“找”呢?还是你那个自我已然完整?简单讲,“我”才是自我成长的舵手,除了自己以外,无人可以帮你。

所谓“我”认识“我”,指我能认知到眼下的“存在事实”、我知道我的“现状条件”,我能清楚未来的“前景挑战”。你若对自己当下处境不太理解,很可能是欠缺对自己的关注,最好加紧自我探索。只要有意愿提升自我觉知力,想全面了解自己的状况,自然有机会清晰地勾勒出自己的生命面貌、希望建构的价值观,从而找到自己该努力提升的方向。

认识自己要先从“爱自己”开始,能爱“我”,才能爱别人。年轻的男女朋友间,女生总爱听男生说:“我爱你,多过我爱我自己。”我过去也是这么希望的,但这可能是大错特错!试想,若你婚后发现对方不懂得爱护自己,你做妻子要多辛苦呀!丈夫不会爱自己,不规范自己的作息,不认真看待自己的职业,也不爱分担家务,那妻子要做多少事情,这真的太辛劳吧?所以,首先你要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的健康、爱自己优秀的品格、爱自己能上进。爱自己,要常常问自己,我现在这样够不够好;要结交益友,要常常给自己长见识的机会。会爱自己,才可以享受到被爱原来这样幸福。如此,你才懂得用同样的方式去爱人。

我看过一句很有智慧的话:“爱的方式,不是靠近,而是保持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要跟自己保持距离呢?你要经常跳出自己的角色,看看自己,试着给自己一点建议,帮帮自己。可以用佛学里“对境”的方法,把自己当成一个对象,客观地觉察,诚挚地提供意见,把自己领导好。

年轻时,我便立志要做个有正向能量的人。我试过每天起床时,给自己几句勉励的话,并给自己当天一项可行的期许。多数时日,在临睡前回顾当天发生的事,我经常在时光消逝中忘却早晨的“初心”。这诚实的反省,有时打击了自己的信心,甚至为无法掌握觉察力而自责,一段时日后,我决定停止让自己陷入懊悔。

篇6: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核心

中国正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的潮流同时又迎面而来。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没有及时的、不断的、全面的学习,我们的国家乃至每一个人就无法应对这样的变化。身负重要责任的领导干部们尤其需要加强学习。学习要把握知识的灵魂,掌握从总体上观察和理解时代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种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则是整个素质的核心。当然这里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否则就没有灵魂可言了。只有全面系统又不教条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领导干部才可能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全局。马克思主义是在回答时代焦点问题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当今的时代大局密切地结合起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化中的发展。脱离了变化的时代就只有僵化的假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发展中、在分析和把握时代各种问题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理论才能“活化”,理论素养才能不断“升级”。有这样素养的领导干部,才能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理论的价值体现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上,领导干部加强理论素养在于提高把握和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理论和工作实际的结合,并深入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更好地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不断地解决好具体的实际问题。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核心,但远不是其全部。在信息化、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知识不断翻新,领导干部在增强理论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各种新知识的学习,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特别是不能用一种学习取代另一种学习。只有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整合、统领各种新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素质才可能趋于全面,而不会落入偏颇之中。以理论素养为核心,形成全面的、较强的素质,应该是广大领导干部努力的方向和不断实现的目标。

篇7: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哲学素养是指人在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本知识之后,对“自明性”自觉的哲学思考,从而具有探求自然、思考社会、追问人生乃至求索宇宙的哲学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哲学素质与修养。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包括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论和科学的领导思维方式的应用以及高层次的战略思维和科学思考的能力与水平等方面。

一、提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提高哲学素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是领导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领导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一)提高哲学素养是领导干部发扬我党一贯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我们党中央及其主要领导都提倡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并把培养哲学素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马列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42年党中央发起的延安整风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学习马列主义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动。在当时,全党的高级干部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扬弃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通过那次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实现了高度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巩固,使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后来陈云同志所说:“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倡学马列著作,特别是哲学,对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起了很大作用。”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大力提倡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为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批判“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错误,在1978年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实质上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再教育活动。实践证明,没有那次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再学习,就不可能推翻“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就不可能取得拨乱反正工作的胜利,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的开创,党的建设就不可能跃上新的台阶。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谈到党的建设问题时也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很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陈云同志还特别强调“学习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党的思想建设时说:“在党内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中,要提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在全党系统地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党的学哲学用哲学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大家务必珍惜宝贵的年华,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武装自己。”总之,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显著特点。在新的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就需要大力弘扬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努力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

(二)提高哲学素养是领导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领导干部形象,取得各项工作实效的迫切要求。

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表现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声誉和威望,更主要的是影响到领导干部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军队建设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军队领导干部也经受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洗礼。目前,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工作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如某些领导干部把权力看得太重,习惯发号施令,独断专行,民主作风逐渐淡化。从哲学上讲,官僚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颠倒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老爷。形式主义从哲学上讲,就是从根本上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它过分夸大形式的作用,只讲究表面的形式,不讲究实际内容、实际效果和实际意义,其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有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意,无忠于职守、服务群众之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根本上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是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从哲学上讲就是不能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偏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教条主义就是忽视调查研究工作,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经验主义就是过于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作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中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益主义。具体表现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甚至贪赃枉法,腐败堕落,信奉金钱万能,个人利益至上。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把权力作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为广大官兵服务的精神在弱化。这种态度与行为反映在哲学上就是与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有关。上述这些不良风气,不仅会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而且影响和谐。形成这些不良作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讲是领导干部缺少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素养导致的。因此,要彻底纠正存在领导干部工作中的这些不良作风,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也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干部形象,各项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三)提高哲学素养是新时期培养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发展观,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军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这一阐述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领导干部队伍要求。可以说,高素质领导干部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而高素质领导干部一个重要的标尺就是战略思维能力。没有较强战略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就谈不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成为空话。说起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它是指从全局、从长远、从宏观的高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善于大处着眼、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能够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趋势,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一大批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江泽民曾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重大问题需要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那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加强哲学素养的培养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为从哲学层面上说,战略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领导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对战略思维产生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等,是我们进行战略思维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具体很强战略思维能力的领袖。他善于把军事战略与哲学思维融为一体,以哲学思维来指导军事战略,以军事战略来体现哲学思维。毛泽东之所以能对革命时期的政治、军事、党建、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进行透彻阐述,毛泽东之所以具有运筹谋划、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这与他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毛泽东很高的哲学素养,是他驾轻就熟地指挥战争的关键所在。在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象毛泽东同志一样注重哲学素养的培养,增强分析复杂形势和解决重大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促进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努力推动我军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

二、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领导干部应该从这句话得到重要启示,这就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重视自身哲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在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

(一)切实改进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被实践证明了的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哲学素养。实践证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提高哲学素养的基本途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李瑞环同志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这与他长期坚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分不开的,他是学哲学的典范,他还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了“领导干部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加以学习的思想。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呢?第一,要加强对哲学原著、文献的学习。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文献、基本著作不学习、不研究,就很难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谈不上提高哲学素养了。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楷模。陈云同志在革命时期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著作和中国古代哲学书籍,通过学习使他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和唯物辩证法的思维习惯,他还深切感受到“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生受用”。因此,领导干部都要努力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文献,同时要努力阅读当代哲学发展方面的一切优秀成果。此外,还可以读一些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和中国传统哲学著作,这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照学习,学习效果更好。第二,必须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因为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如果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知之不多,必然会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第三,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改进学风。实践没有止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也没有止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一劳永逸。领导干部要认识到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生存方式。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要端正学风,要以对党、对军队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中提高哲学素养,这是基本方法。

(二)密切联系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工作,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领导干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就要自觉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那么,领导干部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呢?第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努力克服工作中的不良行为。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良行为,最突出的是工作短期行为和顾此失彼行为。短期行为就是指工作中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发展机会,只顾当前,不顾长远。这类领导干部眼界狭隘、目光短浅,在工作中提出的目标不高,要求过低,缺乏战略远见,往往会导致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现象。顾此失彼行为就是工作中只顾此利益而忽视彼利益。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和顾此失彼行为反映在哲学层面上就是缺乏联系、整体、发展的观点指导工作,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领导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具体工作,纠正一些不良工作行为。第二,要密切联系我军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要求,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学习理论,关键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领导干部要实践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应该密切联系这一新任务和新要求,自觉运用联系和系统的观点来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用“两点论”与“重点论”来认识军队建设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领导的主导作用和广大官兵的主体作用;应该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出发, 充分认识我军建设改革与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要在全面分析矛盾的基础上, 科学决策, 扎实稳健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作用发挥。只有这样做,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才会增强,而且自身的哲学素养也会不断提高。第三,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思想理论武器和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基本观点可以转化为具有应用性的具体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论的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是认识与实践论观点的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矛盾普通性和特殊性观点的运用;抓典型、学先进的方法是认识论由个别到一般观点的运用;学会“弹钢琴”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运用,等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活用活用这些重要的哲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推成出新,不断挖掘和总结新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从而为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服务。总之,只有联系实际,坚持不懈,应用不断,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素养。

篇8:良好的领导素养是领导力提升的基础

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是指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教师团队及全体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和执行教育方针,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达成学校教育教学目标, 实现学校教育愿景的一种影响力。笔者认为, 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经常听课, 成为教学质量的监控者

学校的生命是教学质量, 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校长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是优化办学行为、提升教学领导力的重要途径。校长必须经常听课, 要用听课这根指挥棒,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1. 校长听课比上课效益高。

相对于校长上课, 校长听课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更大。因为校长上课, 只是其所教班的学生受益, 而校长听课, 要听所有教师的课, 这样可以对全体教师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2. 校长听课要着眼全局。

校长不仅要关注个别教师, 还要有意关注教师成长的规律;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 还要有意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情感、精神生活等方面。

3. 校长听课要把握三个要点。

一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是否根据教材的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 是否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是否科学安排教学各环节, 序、量、度是否恰当合理。二要看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能否适应课堂情况, 是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三要看教学活动组织的是否紧凑, 是否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效果反馈是否及时。

4. 校长听课要有计划性。

校长每周听课不能少于两节, 要把听课的任务要求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把听课作为重要的职责。

二、及时评课, 成为教育思想的引领者

校长要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 帮助教师研究课堂教学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校长听课后必须评课。

评课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 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既要肯定成绩, 又要指出问题。听课后交换意见要及时, 态度要诚恳, 要民主平等, 善于启发诱导, 并允许教师保留自己的意见。

2. 校长评课的原则。

一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分析每一节课, 给教师以正确的指导, 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二要注意去发现和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 要对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特点给予鼓励和总结, 促成教学风格的形成。三要善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使之目的明确、方法得当。

3. 校长评课的侧重点。

校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点与教法的评价, 校长在评课时应更倾向于通识性指导。

三、亲自上课, 成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1. 校长亲自上课可以更加了解课堂, 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上课, 增加对教师的理解, 对教师的管理会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同时, 校长上课也是对自我角色的反思, 除了“裁判员”的角色外, 还让校长认识到自己的“运动员”角色, 促使校长深入课堂, 加强自身学习。

2. 校长上常态课与否应视学校规模而定。

如果学校的规模较小, 管理工作不多,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校长要上课。相反, 校长仅做管理工作就已很忙, 那么他再去上课就肯定会影响教学和管理两方面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校长可以上一些常态课;反之, 则不必上常态课, 但一定要上示范课。

3. 校长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有些校长认为:我是校长, 我主外, 是抓大方向的。课堂太小了, 太基层了, 所以校长不需要进课堂, 从而渐渐远离课堂、远离教学, 不听课、不评课, 只习惯于对教师的行政领导, 缺乏必要的专业权威,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四、参与教研, 成为创新教学的开拓者

校长要经常参加教研组活动, 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 尤其要带头参与并负责课题研究, 适时了解研究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通过教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上一篇:化原课程设计下一篇:学校住宿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