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的领导能力

2022-07-17

第一篇:提升我的领导能力

女性如何提升领导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各方面的领导者。特别是在很多家庭中,女性已经取得了绝对或相对的领导地位。20 0 8年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公司的经理层中,女性比例为42.1%,与男性差别不大。20 09年全国妇联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女性企业家人数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 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就总体上说,女性领导者的数量仍然无法与男性相比,特别是在高层领导者中,女性的身影更是少见,比如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总经理的职位上,女性比例锐减为16.6%。那么,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领导者都有哪些优势?制约其职业发展的劣势有又有哪些?女性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女性领导者的六大优势

笔者通过多年来与多位女性领导者的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并结合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发现女性领导者与男性领导者相比,具有一些共性的优劣势(由于每位女性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并非

所有的女性都具有这些特点,本文探讨的只是一些共性的问题)。从相对优势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直觉力强

直觉是指对事物进行基于经验和知识的直接判断。女性天性敏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力,能感受到周围环境很细微的波动、潜伏的暗流或风险。这种直觉未必百分之百准确,但常常八九不离十。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女性多年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对一些事情显得无能为力,所以更愿意相信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帮她们去判断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特有的能力。女性运用直觉思维开展领导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容易把握商业契机,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亲和力好

在管理领域,男性习惯于依靠权力、地位和制度向下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发组织内部矛盾;而女性则更强调关系的和谐,注重情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的合作。所以相比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女性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他人的困难,这种柔性化的领导方式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对形成和谐的组织文化有很大帮助。

情感丰富

女性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她们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工作的目标,并且与下属员工有很好的沟通。她们往往以与人交流为乐,懂得进退自如、委曲求全,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沟通艺术,带动了信息在组织内部的畅通传送,进而提高了组织效率。 心思细腻

女性心思较为细腻,考虑问题、制定计划和方案时更加具体、细致、周全、切合实际、易于操作,所以也就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和执行,这对于很多对细节有特殊要求的工作和岗位而言,优势特别明显。其实随着现代社会对专业化和高品质化越来越重视,几乎在所有的工作岗位上都要求提升细节管理的能力,女性这一特质大有可为。 善于协调

也许是受长期以来女性承担相夫教子责任 的影响,女性的协调、平衡能力要比男性强,女

性能够依靠自身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势,协调复杂的事情,有效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比如处理两个小孩的争端这样一件小事,男性可能束手无策,而女性则游刃有余。

韧性较强

由于女性的雌性激素对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加上女性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同时承担着家庭、社会双重的负担,从而使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具有自制力、忍耐力以及抗挫折力,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较为枯躁、细致的重复性工作时往往比男性更有耐心。陷入逆境后,女性也更易于将心中的委屈或遇到的挫折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尽情倾诉,以缓解压力。

女性领导者的八个短板

以上这些优势,成为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女性领导者也具有以下一些劣势: 自信不足

由于长期生活在强势的男性环境里,女性往往缺乏自信,有时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中潜意识地把下属管得太死,唯恐出现“功高震主”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旧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模式,它不仅为男性所肯定,甚至也被女性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成为女性在职业领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

依赖性强

在雌性荷尔蒙的影响下,女性会较男性温和,往往给人以一种柔弱、顺从和需要保护的形象。同时,由于女性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社会责任不及男性,因此女性职场成功的动力不足,在竞争中显得更为被动消极,使很多女性养成了依赖男性的心理,进取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妥协。 优柔寡断

由于女性对事情的理性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又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和评价,或者过于注重完美和平衡,处理问题时往往不够果断和坚决,常常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缺少主见。 角色冲突

女性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比男性多,特别是受家庭事务拖累较大,难以找到家庭和事业的平衡点,久而久之,对工作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女性固有的生理周期导致的心理和情绪周期,以及女性的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直接导致了其职业生涯的中断。这些对女性来说,都是无法逾越、不可避免的难题。 易情绪化

女性在直觉性反应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情绪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且情绪易外露,这会导致情绪化反应和无依据评断等现象,碰到问题时往往不够冷静和理智,显得慌乱,急于解决,而很少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做出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 创新不足

女性思维比较感性、单一,往往较难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由于害怕承担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往往墨守成规或徘徊观望,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来解决。调查表明,整体而言女性创新能力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不如男性;且男性领导者的年龄通常不会影响到其创新能力,而女性领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会有一个很显著的下降。 斤斤计较

女性虽然比较注重细节,但有时候却计较得过多,对一些小事情往往抓住不放,缺乏包容和大度的风范。比如对待员工迟到,女性领导往往表现出不能容忍的态度,甚至小题大做,没完没了。 目光短浅

女性容易满足于现状,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差,缺少长远的眼光,从而制约其职业发展。为了大局和长远目标,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

出一些妥协,但女性领导会较多顾及眼前利益,而很少做出战略性的让步。提升女性领导力的六个关键上述劣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女性事业发展的瓶颈。女性领导者若想在充满竞争的职业环境中少走弯路,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克服劣势,发挥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却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一是过分强化男性化特征,一心想做“女强人”;二是过于强调女性化特征,主张回归家庭;第三是没有把工作与生活分开,最不明智的是用管老公的方法来管自己的员工,或者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这些显然都是不对的。笔者认为,女性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增强自信

研究表明,目前在高层管理者中女性的比例之所以较低,更多的是因为女性信心不足或者社会压力,而不是因为女性在实际能力程度上与男性有多大差距。因此,只有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是提高自信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具体来说,一要恰当地认同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二要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经得起挫折的考验;三要正视自己的短处,既努力扬长,更注意补短;四要收起自己的柔弱,克服心理弱点,树立自立自强观念,培养积极的心态,激发自身潜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

培养独立

对于女性领导来说,要重点培养主体意识,增强管理活动中的独立性,减少依附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摒除眼界窄、依赖心强、小女人心理、胸襟不开阔、斤斤计较等弱点,做到有主见、有魄力、有胆识、有理智、敢决策、包容大度、不慕虚荣。 控制情绪

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工作积极性、身心健康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事物都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积极的情绪;反之,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女性领导者应该培养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加情绪体验。 刚柔并济

女性领导在事业上要想有所成就,在具备女性的温柔、细腻、富于情感等优势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改变以往优柔寡断、处事不决的形象,学习男性领导的刚强、果断、意志坚定等优秀品质,将女性的魅力和智慧与男性的意志和魄力融于一身,达到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效果。 持续学习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武器。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寻找到领导能力提升的突破点。女性领导要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并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管理经验,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提升气质

良好的气质能感染和激发下属的潜能以唤起他们对工作的热忱,营造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工作氛围。女性领导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个人特点,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注重培养情趣,使自己的内在气质和外在仪表融为一体,尽显女性领导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总而言之,女性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领导者。女性拥有的特殊的细腻、温柔的气质特点,应该是女性在领导活动中能展现自己长处的重要品质。同时还应该学习男性独立、自信和大度的作风,使职业生涯更加完美。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岗位闪烁着女性的

第二篇:创建四好班子提升领导能力

按照市分行党委要求,我行党支部在2005年积极开展了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突出两点:

一、明确导向,加强领导

为开展好创建活动,我行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和标准,围绕怎样才能更好的履行农发行职能这个核心,以思想建设为

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作风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证,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治行理政能力,坚持周

二、四各集中学习一次,研究工作,落实了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

(一)以学习为载体,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支部先后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了反腐倡廉教育活动,改进了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建立完善了议事规则、决策机制,加强了制度建设,解决了领导班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以重建信用环境为抓手,加快解决信贷管理中发生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我行部分县域企业屡次发生违规挤占贷款事件,使信用环境遭到破坏,为此,我行党支部牢固树立了责任意识,经过多方协调,使以前年度贷款遗留、挤占贷款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促使银企关系走上正常。

(三)以促进完成经营指标为总体目标,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合理确定了考评内容和指标,不断细化考评标准。行领导班子定期结合经营绩效考核和工作总结,按照“四好”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标准,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向全行通报情况,带动了经营活动。

(四)以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引入和建立了竞争机制,对各个岗位员工进行了合理使用,建立了制度管人和用人的长效机制。同时,在选人用人、评先奖励上均以业绩是否显著为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不搞“票决”,把开展创建活动与有目标的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紧密结合起来,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人力资源。

(五)以开展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行领导成员虚心、主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广泛接受评议监督,切实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今年来,没有在企业发生过任何“吃、拿、卡、要、报”现象,真正成为了全行和有关部门的又一个“满意的工程”。

由于创建工作认真、主动、深入,因此,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我行党支部成员的思想、理论和领导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干事创业意识明显增强,新班子就任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工作上的失误,许多决策都比较超前、独到,创新能力强;二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勤政意识和廉洁意识进一步增强,党风、行风得到了较大改善;三是工作业绩比较明显,对企业发生的挤占问题得到了迅速有效的解决;四是农发行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信用环境建设得到了重建,客户营销力度大,新发展了7家客户,业务得到了拓展,与企业关系达到了互信互惠,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好评;五是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全行员工达到了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总之,开展不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大不一样。虽然由于客观原因,我行信贷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影响我行大局,我们相信随着四好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开展,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尽快解决。在新的一年里,我行党支部要进一步创新措施,以提高业绩和效益为重中之重,加强部门协调,用活法律、经济、金融等手段,使取得业绩处于全市前列,争取使党支部执政能力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层次。

第三篇: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焦佩锋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这个讲题。

课程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想,这四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哲学思维,那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哲学思维,当不了领导;没有好的哲学思维,当不好领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领导是管全局的,领导的素养、管理者的素养一定要和哲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照顾到眼前和长远。

对于做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要有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于新进干部、年轻干部,我们一定要抓好理论学习,这其中体现的就是马克思它是科学的真理,它所使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很有作用和意义,这也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哲学,在这个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所强调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是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或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国情,比如说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这次改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类型,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就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要朝向,我们的趋势是什么?未来的走向是什么?还有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因为改革也不是随便改的,建设也不是随便建的,

革命也不是乱革命,我们是依据,是在认识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这种认识论又来自于哲学思维,所以我们党特别重视在思想上建党。

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三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既然是规律性的东西,它就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所以认识规律就意味着认识这个世界,意味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灵活性,它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客观规律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作用和反作用关系,这都属于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前人的认识成果,而且这些认识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在我们党革命时期、奋斗时期,在上一段改革时期都得到了正确的验证,所以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法宝,共产党人和其他党人,或者说共产党人本身有什么不同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共产党人特别注重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来认识社会和治理社会。

所以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刚才我讲了,共产党人有什么特质呢?放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当年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士兵、战士有什么不一样呢?共产党的战士在打仗之余手里捧的是哲学,蒋介石退回到台湾以后也讲了这个问题,打败我们的就是共产党人懂哲学、用哲学,所以尽管我们在客观条件上,在武器装备上,在力量构成上我们可能不如国民党,但是我们懂得学哲学、用哲学,不怕领导学哲学、就怕战士学哲学,就怕全民学哲学,因为哲学意味着世界观、意味着方法论,意味着对世界对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而这种本质性认识能够使我们党上下、军队上下能团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达到政治乘胜的结果。

所以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所以重视和掌握哲学是被历史、现实和党的建设等等多次成功证明了的。既然是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应该放弃,所以我们把这作为党的一个好传统。学什么哲学呢?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在当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认识、新的实践探索所得到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理论回答或哲学思考。所以,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每一个党员,对领导者来说,依然不能放弃学哲学、用哲学的传统。

那么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重视和掌握这么几个重要哲学观点:一个是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这个矛盾分析方法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活跃的力量,它也是我们区别社会和社会之间差异性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生产力解决的是穿衣吃饭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是空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劳动当中结成的社会性关系,这个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讲,分为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以及再生产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所以说它体现的是,它本质上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公正有不公正,所以公平相对公正的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分配关系,是我们推动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

社会经济矛盾还包括,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来自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的需要,上层建筑是从思想层面,从精神文化层面对社会的制约和引导,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讲题哲学思维和领导能力,其实是要求大家要从思想意识形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社会的人、事、物要用哲学思维,所以掌握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释放经济活力、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是因为我们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当中的生产力标准。而为什么同时我们要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呢?要进行制度建设呢?是因为我们尊重或者我们认识到了社会治理当中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现实化就是制度,以及我们在思想层面,思维层面的总结,我们的哲学思维、顶层设计等等诸如此类,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反作用,所以第一个社会经济矛盾分析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条,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特别强调生产力标准,因为它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用任何一条标准给社会历史分析,来认识这个社会,观察这个社会,但在根本上能够使大家的认识共同达到一致的就是物质生产,因为根本,它解决的是,它着力于它侧重于人的穿衣吃饭问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中指出,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用行,这是每天每日每时所必须连续进行的历史动作,我们关于政治的观点,关于哲学的观点,关于意识的观点,关于法的观点,国家、制度等等问题都需要从这个上面进行解释而不是相反。它也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当前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发展规模、

发展水平,但我们依然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很多水分,有很多问题,我们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环境破坏程度大、资源成本高,这也是我们的特点,所以当前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且是科学的发展经济,已经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当问题的问法变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发展的否定,而是我们有新的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发展,这是对我们提出更高更严峻的要求。

第三条,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共产党人、领导者、领导干部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圣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仙人,我们的所有的力量,我们所有的政策,我们的制度,包括我们的想法、我们做法、我们的经验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鲜活的社会历史经验,所以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群众是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这三个重要的哲学观,第一个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它有利于我们认识到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说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领导者个人一把手和下属之间的关系,还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是否推动改革的标准,我们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这样的话,因为人民是社会力量的大多数构成者,这样力量的释放是庞大的,他的效应也是庞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这个主体。

而回到领导本身而言,哲学素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习近平同志2010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能够使我们心明眼亮,能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局,而不是片面的深刻性,我们这里的深刻是来自于对改革发展全局的掌控或把握,比如说刚才我讲到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它能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有的素质。它能够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效果是,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路线、我们的纲领、我们的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都和这个指导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理解了这个指导思想,就能理解或者贯

彻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不仅看到是什么,还要看到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来自于长期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哲学素养。

第三条,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这也是被实践多次证明的。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事物内部的结构,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当然也包括差异性,所以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克服,什么叫摇摆性呢?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有利于我们克服片面性,就是看到什么抓什么,上面要求什么我们动什么而不是主动的积极地担负起领导责任,当然还有一点是盲目性,为什么说学好哲学能避免盲目性呢?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看到是什么,还能看到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事物的原因之后,看到事物发展态势之后,你就能够主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清晰的明白的而不是盲目的想问题、做决策。

2013年1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认识,方法论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已经被我们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宏观的,看到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局部和局部之间的排列关系,综合决策能力,是综合判断而不是片面判断,所谓的片面指的是眼前的、狭隘的、个体的,这种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有驾驭全局能力,作为领导者,领导工作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因为你是站在全局之上看问题,所以你必须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领导的基本要求。尽管说近平同志,中央讲的这两段话,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但是我想这种讲法,这种要求对各行各业领导干部都有适用性。

今天这次课,我们主要谈论两个问题,第一个,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么重要,那么它有哪些鲜明特点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第二个,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因为当前对中国社会而言,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改革是最大的现实,改革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我们这次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如果认识改革、如何理解改革、如果领导改革,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的达到依赖于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我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要有全局思维,同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第二要有过程思维,同时提高照应阶段能力,

第三要有底线思维,同时提高防突处变能力。我们分别看一下。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

第一个大问题,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个小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鲜明特点呢?我认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民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哲学”,它和康德、黑格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这些哲学都不一样,这种哲学充满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主要体现在它有鲜明的人学立场,它总是以人的物质利益、社会权益等问题为思考重点,所以它不只是关注人,而是通过关注人的问题、人的生存现状来关注,或者说通过人的状态来关注人本身,而不是说由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权这个抽象概念来关注,并且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以单个人、少数人,而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社会解放为根本任务。所以他不仅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还要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背后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基于这种原因的分析,他要结束这种人的被压迫、被异化、被奴役的状态,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压抑的解除,比如说私有制,私有制是束缚人的,他里面有雇佣劳动,人是不自由的,还有政治压迫,所以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这种异化劳动的批判,最重要是实现人的解放,这是人民性。

第二点,现实性。始终从现实的人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断展开的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出发来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点,这是其唯物主义立场的真正体现。一般我们都认为,哲学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它是高高在上的,远远在外的制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具有“入世”的特点,它不具有“出世”的特点,它不是道家哲学,它也不是儒家哲学,它是积极“入世”。这种现实性体现在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这是人的肉体需要、人的感性需要的结果。还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是什么,还关注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办,所以这种鲜明的“入世”特征,它不仅看到了经济的不平等,而且主张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特定阶级的革命运动来消除这种不平等。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句名言就是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对这三个特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作家的话进行解释。

第一个关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入世”的特点,这种现实感体现在,它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真理,少数部门,少数个体或者某种组织的真理。所以这也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特点,

广泛性特点。

还有,这种人民性体现在无产阶级作为大多数利益代表者的被压迫阶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他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它这个阶级从发生到存在,它就意味着它要代表大家的真理,它要实现大家的利益,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的原则,作为一个阶级它可能是尽管是代表大多数人,但是这个阶级要把自己的利益,把他的诉求,把自己的原则提升为整个社会的原则,让大家意识到什么叫大家的真理,什么叫多数人的解放,什么叫人类的解放。所以私有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被广泛的社会化的分配所取代。

第三句话,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物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脱离这个生产活动来讲社会关系,处在这些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就是比如说哲学,比如说艺术、宗教这些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他一定是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脱离那个社会的背景来认识这些原理、观念、范畴,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人们生活,这是关于人民性。

关于现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常常要追问自己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向哪里去?这个问题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脱离人的社会活动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活动,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社会身份,我们的社会评价必然与你特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脱离了这个,人的本质必然说不清楚。

第二句话,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麻布、亚麻、呢绒,这是看得见的物质产品,在生产这些看得见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看不见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唯GDP主义,经济利益崇拜。为什么人越富,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化水平、社会行为越不那么文明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制约这种行为,所以人们对暴发户都有不好的社会评价,这意味着他不符合我们心中那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评价的时候,既要用看得见的生产力的标准、劳动工具的标准来评价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用看不见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也是我们评价社会的标准,我们评价干部的标准,评价领导的

标准。如果一个领导使一个单位,使一个同事或者使一个地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这个关系理顺了、摆顺了,这也是杰出领导能力的表现,而不仅仅说我们靠量的优势,数据的东西来评价一个领导是否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政绩观层面,在人事考核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人和人的和谐也是我们评价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

还有关于实践性。马克思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但是呢,要特别注意红色部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好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吉特、康德等这些哲学家,最根本的差异是在于他特别强调思想要转化为行动,而不是说我思想上达到某种境界了,我自我思想革命完成了,这个事情就完成了。思想革命完成了,对现实中的革命一点影响都没有,在马克思看来,思想革命是现实革命的前提,所以他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所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必须记住。所以领导者你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科学的解释世界,要认识社会现象,要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有效的去改变这种世界。所以对领导能力而言,首先你要有认识能力,其次要有决策能力,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落实能力,你要有推动工作的能力,你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这种素养,这种要求我们是从那种所谓的休闲哲学、人生哲学当中是得不到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具有现实性,总是具有实践性。

还有马克思指出,哲学就其自身而言,她的理论就是实践。她的理论就是实践,你注意这句话,用我们共产党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叫落实叫务实,通过务实的过程达到求真的目的,这对领导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这是第一个小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大发现”。这两大发现不是我在这凭空定义出来的,而是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进行盖棺定论。

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即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吃饭、喝水、住宿、穿衣,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个,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实的产物,比如说国家制度、法律、艺术、宗教等等认识、观念都从吃饭、穿衣当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第二个发现,这个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剩余价值规律。我们都知道,剩余价值规律是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动的产生资本利润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两大发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一个发现其实是关注普遍的人类社会,它具有普遍性、总体性,第二个发现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针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所以它具有特殊性、阶段性,这两者之间也是高度统一在一起。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有这种特征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个简单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物质利益难题”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基础。他在41岁的时候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当年也是哲学青年,他大学首先报的专业是法律专业,后来改专业、换学校,开始在波恩大学,后来去柏林大学学哲学,所以他换了专业,换了专业以后他认为没有哲学,就不能使我前进,对哲学特别痴迷,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那种丰富性、那种感染力深深吸引了马克思,马克思读黑格尔甚至生了病,生病期间、疗养期间依然读的是黑格尔哲学,可见哲学对他影响多大,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来到社会生活当中,没有找到工作,然后去给《莱茵报》写稿,写稿期间就碰到一个物质利益的难题,就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这是马克思自我告白。他从一个哲学青年变成一个关心社会物质利益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但是关注利益问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一个纯经济学家,因为他关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学家不一样,他要在经济现象背后看到人和人中间在哲学高度的差异性。

马克思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它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

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就是说18世纪的英国社会和法国社会已经发育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然后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他批判亚当斯密等等这些,谁是亚当斯密,就是市场经济的鼻祖,他看到自由主义经济背后人的不自由。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特别重视法律关系,然后他看到国家的形式,最后推动他进入到物质生活关系当中,进入到市民社会当中,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就最后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哲学经历、思想经历也进行了佐证:“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粹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我们由此简单回顾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表,马克思的思想经历是这样的:法学、哲学、经济学,最后是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就是市民社会的科学。市民社会的科学是两大发现,主要体现在两大发现,两大发现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唯物史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对于整个人类具有适用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对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适用性。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解释“两大发现”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我们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作用,能看到马克思所发现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的规律的普遍性,还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交代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之上又有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动态基本矛盾规律表现在什么呢?物质生产力发展了,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就是实事求是的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个辩证法,要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是什么,要回到事情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用辩证法看,

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是什么背后为什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生产力标准,我们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第二个要看到生产力背后是人的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话,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生产力就发展快了,反之就发展慢,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掌握这个东西,重要性何在呢?我认为,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不是高高在上或远远在外的某种抽象教条,而是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才可能的现实主义解释原则,这种新的哲学形式是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有机综合。较之于以往的西方哲学,它更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科学性和实践性,因此,它不仅容易被理解和传播,而且也容易被转化为方法、能力和素养,进而发挥“改变世界”的效用。这就是领导干部学哲学、管理者学哲学的必要所在。

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证明了是对的。”实践的说服力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学习这个立场、观点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尽管社会主义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社会主义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制度的成功,它不是一种空泛的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所以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一定挫折,遭受了曲折,但人民经受锻炼,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回到当代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在去年的8•19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老老实实指的是态度,原原本本指的是回到文本,不要片面的学习马列主义。而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不是说教条,是你通过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当中可以得到证明的,它可以说服你。

还有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有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内容看到它背后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这是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要求。这是第一部分。

二、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

第二部分我特别想讲一下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呢?哲学是“爱智”之学,追问本质、探求意义、寻求方法是其天性。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种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人学立场更真实、认识观点更科学和思想方法更深刻。因为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认识和实践,我们总是能够取得新的更高的成绩,所以,学哲学、用哲学往往是领导人、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我认为,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为什么呢?这个现实需要我们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本轮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态度。

第二个,改革需要方法。“要不要改”不等于“会不会改”。我们不要仅仅把思想认识停留对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而是说我们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过快不行,过慢也不行,所以适度、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改革不走样、不走偏的前提。一定要看到方法对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而这个东西需要你从哲学的角度去领会。哪几个方法呢?

(一)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

第一个,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历经30多年发展,中国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正面作用已毫无疑义,当前,让市场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吁求,与此相反,消除不公平竞争、打破利益固化、遏制权力滥用,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是本轮改革实质而又核心的问题,因此,形成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治理体系、培养与之相应的治理能力

才会成为本轮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全局,你要看到这个全局,要有这个全局的关怀,只有看到这个全局,你才能作为领导,才能统筹协调能力。或者说你才能看到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实现、维护这个大局的重要性。所以要将全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曾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服从全局。全局和局部只是相对而言,局部是相对于全局而言的局部,局部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必须汇聚到全局中才能发生更大的作用,如果看不到全局,局部工作就会丧失方向感,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我们在改革当中,我们都处于某个不同的部门,处在某个布局的链条当中,但是你一定要看到,你这个链条不得力、不奏效,对于全局来说是损失,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一定要看到局部工作对于全局来说有很大的作用。怎么处理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呢?我认为主要内容就是排兵布阵、统筹协调。

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作为企业家,既要看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看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要看到本轮改革的总体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定位之间的总体性关系,要避免陷入“就企业谈企业”的狭隘立场;作为政治家,必须从“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来进行政治活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现代化、制度的科学化,这是关系改革成败得失的大局。我们要用这个大局来衡量局部工作的好坏。

(二)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

第二个思维,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过程思维是从时间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主义特点。我们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角度去看问题。

事物总是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也只有在过程中,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我们要运用过程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要认识和处理好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

表现在第一个,既要照应阶段,又要善抓机遇。每个人、每个组织、每种制度都是按照过程、阶段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导者既要看到事物的存在状态,还有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量的积累,还要注意质的飞跃,既要看到阶段性,也要看到长远性。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有照应阶段的能力,首先要立足当前:务必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放眼长远,就是说我们在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的前提下要有预见能力,要看

到当下的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反对鼠目寸光。

第二个能力是善抓机遇的能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呢?第一个是多谋,四个字,第二个是善断。多谋是我们要常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丰富的可能性,它有哪些可能发展的方面;第二个叫善断,善断是及时做决断,在事物出现了某种萌芽、某种苗头,我们要及时拿我们的预案进行处理和化解,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或者雨后送伞,我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后送伞。

分别体现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邓小平提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左”的办法就是脱离实际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亏的,所以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是社会主义领导者,当然这也被写进我们思想路线的,一个必备的素质,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重要。

所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我们脚踏的就是这个实地。

第二点,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当年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激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话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呢?是从全局的角度得出的,所以大家都拥护邓小平,认为他讲的对。

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处在这个战略期内,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这个发展,因为这个是和平发展的一个机遇,所以现在我们网络上、社会当中还有冷战思维、有战争思维,这个固然有作用,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影响全局的思维。

领导工作的成效往往体现在能否看准并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否预见和抓住事物发展的重要机遇。战有战机,商有商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都是要珍视机遇。

(三)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

第三个思维方法是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新表述,它不仅对经济工作,而且对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它体现的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从坏处打算”的素养和防突处变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有连续性,也有非连续性,有曲折性,有复杂性,所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作为领导者,你一定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边界,它的关键阶段,薄弱环节是什么地方。所以这种素养要和底线思维的提升结合起来。

十八大报告特别有句话我希望大家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不能有盲目乐观的心态,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同时不要因为困难大,就丧失信心,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有时候来自于我们党自身、自己,党内的反腐败,有时候来自于外部,党群关系,有时候来自于国际,中国和国际的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矛盾,这些都是伟大的斗争,我们需要有自信,需要有底气,需要有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指的就是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因为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结果。大国和小国不一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和几亿人口的国家那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一件事情,汇聚到一起是多大的事情,4亿人的矛盾和十几人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层面的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大国政治,大国治理在大国当中生活、发展,做企业、做领导者,这种战略能力,这种哲学思维能力何其必要。所以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这是他的特别交代。

所以我认为要用底线思维筑牢社会发展的堤坝。经济领域,比如说公平竞争,这个原则我们必须贯彻。政治领域:国家统

一、主权独立,这是我们在政治领域不能放弃、不能松懈的原则。还有思想领域:违背公德的、混淆视听的这些东西,我们必须用底线思维进行治理。社会领域:制谣传谣、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各种恐怖行为,这些我们都必须用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打击规范和惩治。还有军事领域,比如说贩卖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言行,我们都必须借助于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托底的行为,就是说无论任何公民或者社会组织或者任何集体,你不能脱离或者摆脱或者越出这个底线,越出这个底线意味着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根本性的颠覆性错误,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后果。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就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思维方法和提升领导能力进行了学习,谢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加强自我修养 提升领导能力

领导工作艰巨复杂,作为领导者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修为,丰富知识和经验,培养才能和气质,不断增强个人领导能力。

注重心灵环保

经常整理自己的精神世界

领导干部应重视开展心灵环保,经常整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不断锤炼道德操守。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一些人之所以经受不住考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淡化或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梳理和升华,以至于迷失了方向。 “欲识长空月,先除眼内尘”。踏实、心静是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作为领导干部,会有很多应酬,如果纠缠于这些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心境就难免会变得浮躁,做事就往往会变得不够踏实。因此,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沉下心来,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要努力做到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解民忧以安心,净化自身的心灵世界。

人生难免不如意,领导干部亦然。工作岗位调整,可能担当重任,也可能担当虚职。调适心态,正确对待,可能比担当重任、承担工作重压更困难。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他还引用童二树的一句诗:“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 须知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追求卓越 精通业务

不断推动工作进步

现代社会条件下,卓越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专家。这里的专家不是特指技术权威,而是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整合和驾驭各种专家资源,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科学决策的能力,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新要求。

社会在发展,事业在进步,如何适应新形势,精通本职业务,是每个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刻苦钻研。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在本职岗位上不能满足于对业务的一般了解,要成为“行家里手”,要熟悉和把握工作的特点、规律和要求,熟练掌握履行领导职责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善于解决难题。

待人处事公平公正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工作和事业不可能仅凭领导干部一己之力干成,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团结同志共同奋斗。古语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领导干部要广交朋友,广泛建立伙伴关系,就要做到对上级、对同行、对下级都恭敬以待,平等交流。回顾起来,对笔者影响较深的友谊也大都是在工作交流中结交和发展形成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广大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后,具体负责一方面的工作,志得意满,高高在上,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最后就像接受邹忌谏言前的齐威王,蒙蔽甚多,危机四伏。领导干部只有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听得到真话,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有效推进工作。

重规律 有主见

不断提升判断和决断能力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有智慧,具有较强的认知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有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关键时刻敢讲真话,不能随波逐流。

要做好领导工作,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在接手一项新工作时,首先要掌握该项工作的具体规律,再掌握其一般规律。掌握了工作的具体规律,才可以顺利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达到工作要求。

领导干部要有主见,并不是要主观武断,独断专行,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作为领导干部,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避免决策上的失误,这是我党一惯倡导的优良作风,也是我党的一种领导制度。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和原则性,都有个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利与弊之分,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去认真分析,去准确判断,去正确把握,去果断决策。遇到复杂局面要保持思路清晰,指挥若定,遇到危险局面能做到从容不迫,化险为夷。

领导干部要做到有主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要有敢于决断的果敢作风。

树立优秀领导风范

不断提升领导力

领导干部要做到行为端正,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坚持原则、秉公执政,不断提升领导者自身业务素质,树立优秀领导风范,有效提升领导力。

言行一致是优秀人品的重要方面。活着的意义,既要轰轰烈烈,更要清清白白。孔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领导者良好的道德、品行、作风对下属人员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领导者只有对工作满腔热忱,以身作则,才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才有可能指挥下属,胜任工作。领导者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给下属提供一种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模式。

树立和发扬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把事业推向成功。加强个人修养是一项无止境的事业,需要一辈子去努力。周总理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能改变生命的厚度。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修为,作一个有生命厚度的人,是一名领导干部应该长期坚持追求的目标。

第五篇:强化“四种”素养,提升领导能力

强化“四种”素养,提升领导能力 参加《提升品质》培训后的心得体会---综合管理部

领导力指的是领导者或者说领导团队,一个班子,一个领导层面有自己及追随者共同的目标,通过说服或者榜样作用激励整个群体来实现目标的过程,追随者心甘情愿地去完成目标并以此为荣。“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取得优秀的业绩,与领导是分不开的,因此,领导必须要善于协调,注重结果,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要高瞻远瞩,创新理念,虽说“细节决定成败”,但不能让细节束缚住自己,要善于谋划,因时、因事、因地而宜,不能瞎指挥,不能一刀切,古人云:“只有无为之将,没有无用之兵”,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怎样才能更好树立领导的威信?怎样更好展示领导的魅力?通过学习,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合格的领导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一是善良,“百善孝为先”,人要想谋大事,成大业,首先要善良,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对父母孝顺了,你才会懂得对帮助过你的人感恩,对关心你的企业感恩,作为领导干部具备这种品质尤为重要,合格的领导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并付诸于工作和生活中,一位外国企业家(英国,康那德)说过:“领导是行动而不是位置”,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法国企业界有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

1 的爱你的企业”,对职工充满关爱,职工自然会感激领导,孔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一个优秀的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成就,一个合格的领导也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有所作为。作为一个领导,必须要有善心、善举、真诚待人、以心换心,对下属要多赞扬、多帮助、多包容。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付出爱心,充满爱意,以德服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要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体现他们的价值。

二是无私,人们常说: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善人,先人后己为良人,公私兼顾为常人,损公肥私为恶人。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伤”。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领导的言行举止对职工影响较大,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必须要作风正派,一身正气,襟怀坦荡,宽宏大量,“无私者无畏”,领导处事必须公平、公正,不要因自己的好恶对待下属,有的职工可能因性格问题,默默无闻,不善于逢迎交际,有时可能对领导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一定要虚心听取,合理采纳,不能置之不理和冷嘲热讽,更不能打击报复,另外,领导干部不但自身要清正廉洁,还要积极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老子〃俭欲》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

2 足矣”。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每个知道满足的人,才会觉得快乐,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坚持从自身坐起,从小事做起,弘扬清风正气,筑牢反腐防线,才能低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的起考验。

三是真实,对下属要善于放权,敢于放权,充分信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自己的短板,缺点不要避讳,要敢于暴露,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赢得职工的信任和尊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领导不是天才,也不是全才。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不足,只要敢于面对,就能不断提高。不耻下问,放下架子,向别人或者你的下属学习和请教,不但可以赢得下属的爱戴,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最了解企业的人,是最能向领导传递、授业、解惑的人,反之,一味高估自己,甚至不懂装懂,盲目决策,是会坏大事儿的,就像人得病一样,小病尽快治,否则病入膏肓就为时晚矣。

四是能力,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把握全局,准确判断的能力,敢于决策,勇担责任的魄力。领导干部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来源于学习,昨天的知识未必能解释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经验也未必能解决明天的问题,不学习势必要落伍,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学习上有危机感和紧

3 迫感。温家宝总理在和网友交谈时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刻苦钻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吸收运用,否则必将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必将使自己由强势变为弱势。作为一个领导,还要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高标准要求自己,一个人有四个“我”,即:客观存在的“我”,我认为的“我”,别人认为的“我”,我认为别人认为的“我”。一个人最可怕的是别人知道你,而你却不知道自己,这就是盲点和误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是别人把你打倒,而是自己把自己打倒。当然,学习、工作、生活要劳逸结合,在休息的时候要多接触一些健康向上的东西,不能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聊的活动中,更不能玩物丧志。

2010年10月8日

上一篇:挑山工教案及反思下一篇:特殊学生情况说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