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4-05-07

高考政治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共4篇)

篇1:高考政治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备战2013】高考政治 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 专题11 中华文化

与民族精神

【2012高考真题精选】

(2012·安徽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回答7~8题。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12·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2·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1 区域性、民族性。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选答案C。

(2012·江苏卷)《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2012·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①写出倡议书内容的提纲;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2012·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 2 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1)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2011高考真题精选】

1.(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福建)“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解析】A。“双百”人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说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烧越旺,选项A合乎题干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D项说法错误。在当代中国指引方向的是马 3 克思主义,C项排除。

3.(2011•江苏)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 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1•天津)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C。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A说法绝对,不选;传统与现代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B说法错误,具体内涵不能说亘古不变;C说法正确,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的今天价值选择的影响;D说法不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6.(2011•福建)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 4 世界。

(1)根据材料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7.(2011•江苏)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

【2010年高考真题精选】

1、(2010年高考·天津卷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解析】C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2、(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2010年高考·江苏卷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③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含③的选项。

4、(2010年高考·江苏卷23)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①③符合题意要求。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④说法不符合题意。

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6 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6、(2010高考·北京卷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2009年高考真题精选】

1.(2009福建文综32)在《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09广东单科32)《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D.文体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解析】BCD。本题考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虽然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但是并未普及全世界。可见A项不符合现实。BCD均符合实际,是正确的。

3.(2009山东文综2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沦衡》)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D。“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是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①句是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大意是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狭隘,考虑问题不够长远;才能不多的人,8 眼光浅薄,不能广泛地吸取知识。④句是对人的基本要求;②③两句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故选D。

4.(2009福建文综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09广东单科3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精神至今深入人心。可见雷锋精神()

A.仍有现实意义 B.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D.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2008年高考真题精选】

1.(2008江苏单科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2008海南单科18)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B 探月活动的成功表明我们民族的自信自尊,这种自信自尊是建立在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的,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所为①③正确,选B项。②④说法与题意不符。

3.(2008海南单科1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08广东单科37)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 11 化创新。

5.(2008江苏单科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6.(2008广东文基12)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①民族性 ③交融性 ②多样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C。本题以几个国家典型的文化现象为例,凸显出不同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①②④符合题意。从题目材料看,本题材料没有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内容,故③不合题意。应选C项。

7.(2008江苏单科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解析】A。本题以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关内容。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说明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A符合题意。B说法主要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D说法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故选A。

8.(2008广东单科33,多选)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学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A.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B.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C.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D.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9.(2008宁夏文综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志,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08广东单科32)北京奥运会得到我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申奥宣传片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诠释以及中国人民热情与真诚的笑脸征服了世界。这表明()

A.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盛会 B.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C.北京奥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D.奥运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解析】ABCD。本题主要综合考查了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的多样性等知识,因此A、B、C、D四个选项均符合题意。

11.(2008广东单科33,不定项)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A.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B.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C.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D.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12.(2008广东文基13)2008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举措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08宁夏文综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曲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08海南单科18)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 要精神动机 ③蕴含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最新模拟】

1.“键盘冲击”催生网络时代的汉字保卫战。之所以要保卫汉字,是因为()。①汉字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1年2月20日,由福建永定县级艺术团体编导演出的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它把客家先民南迁创业的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迎春牛、客家婚嫁、谜语山歌等客家民俗风情表现得活灵活现,震撼人心。《土楼神韵》的成功主要在于它体现了。()A.区域文化富有特色、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传统文化自然朴实、积极向上 D.大众文化时尚流行,风格多样

解析 《土楼神韵》表现的是我国地方文化的特色,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无直接联系,故A正确,C、D与题意不符。《土楼神韵》表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不涉及博采众长的问题,排除B。

答案 A 3.民谣:“东北虎,西北狼,南方人是只大绵羊。”我国历史上北方(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便是其代表人物;南方则多风流儒雅的文人骚客,作《离骚》的屈原便是其代表。这表明()。

A.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B.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C.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没有联系 D.各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解析 题干说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A的说法正确。B错在“决定”上。C说法错误。D的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4.2011年4月1日下午,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山西省介休市举行。两岸以及港澳100多位学者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围绕6大议题展开了深入

探讨。有专家学者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创意非常好,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说明。()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5.安徽的黄梅戏、京剧、花鼓戏等各种艺术门类渊源悠久,土壤肥沃。正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孕育了一代代勤劳聪明的安徽人,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篇篇光辉的故事。材料印 证了。()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持久深远 ④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材料强调安徽文化种类多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故选①③组合。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C 6.大国之魂,文以化之。汉风唐韵流淌在血液里,诗词歌赋弥漫在空气中,正是因为一脉相承的文化,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材料表明。()①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②中华文化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内忧外患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振兴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的力量,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决定力量,故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7.端午节所蕴涵的爱国情怀永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可见。()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之魂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故本题选A;B、C选项表述正确,但都没有准确揭示材料所反映的意思;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答案 A 8.有网友作诗《三钱成绝响》。

绝 响 学森,伟长。再加上,钱三强。三钱辞世,已成绝响。大师有共性,爱国又自强。弃高薪而回国,以科技强家邦。

„„„„„„

这体现了。()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自强不息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共同的具体内涵 ④知识分子都具有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9.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作为中国海盐文化代表的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包容性是指不同文化渐趋融合 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海盐文化是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海盐生产发展和社会沧桑变化的文化符号。①②符合海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③错误,包容性是不同民族文化借鉴、吸收。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 C 10.随着秋季的日益临近,拉萨各地的农民步入林卡,欢度开镰收割前的“望果节”,喜迎丰收之年。“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在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较为流行,而在全国其他地方却很少见到。这说明()。

A.必须在全国各地发展先进文化 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文化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1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观点蕴涵的文化道理与之不一致的是()。

A.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D.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解析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彰显出范仲淹的满腔爱国情怀。A、C、D三项说明了爱国主义;B项强调自强不息,与题中诗句蕴涵的文化道理不一致,故选B项。

答案 B 12. “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雨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了()。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2013·西城区模拟)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便是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4.(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考)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 19 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15.(2013·北京模拟)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誓言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题中指明“经济的发展更需要道德标杆和传统美德的力量”,因此这要求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A错误,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B错误,为人民服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C与题意不符合。

16.(2013·衡阳市一中模拟)2011年9月29日,我国“天宫一号”发射圆满成功,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也顺利发射升空,还将发射“神九”、“神十”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这些成就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锐意创新所取得的,它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使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这说明()A.自强不息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B.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民族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D.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设问指定的对象是学生,A的主体是国家。C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合。D没有看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17.为了提高全校师生民族团结意识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某中学安排历史组老师开设了《维护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发展》的专题讲座。通过回顾中外历史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汉族与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20 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12分)18.国庆长假期间,广东佛山禅城人潮汹涌的东方书城前,一个摊位的侧边贴着红纸,上书“永安社区宣委,红色电影双周展映”。红纸前面,一台老旧的27寸电视机正在播放着黑白影片《英雄儿女》。这一特别的节目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由于没有座位,人们只好站着观看。站累了,又舍不得走,有人干脆脱了拖鞋垫在地上坐着看„„黄伯是一名年逾六十的老共产党员,他自觉地把宣传党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职工作,希望通过免费展播这些经典电影,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

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的意义。(14分)解析 该题实质要求回答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组织答案要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中“党的革命历史,红色电影”等信息。

答案(1)红色电影所展示的党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用革命的东西来教育现代的年轻人”,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21 19.(2013·温州测试)2011年3月,全国“两会”传出消息,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支出为374.43亿元,同比增长18.5%,逐步解决文化事业费支出比重过低的问题,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这些财政支出将优先用于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加强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从文化生活角度,论述财政支持上述文化建设项目的意义。

20.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实况的胡锦涛总书记在贺电中勉励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进一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精益求精,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努力夺取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开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何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②改革开放以来,“草根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草根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健康

极 22

篇2:高考政治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2·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2012·福建卷)图(a)、图(b)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a)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b)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a)、图(b)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a)、图(b)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2·江苏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2012·江苏卷)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尊重规律的知识。漫画《破旧立新》讽刺的是不顾文物保护的客观规律,破坏文化故居的错误做法,故启发人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不能盲目蛮干。故选C项。

(2012·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012·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2012·安徽卷)“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下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征和意识的作用。材料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体现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故选C项。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制定相应的计划,故A项与题意无关。意识活动没有直接现实性,故B项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科学预见性,故D项错误。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回答24~25题。

(2012·北京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 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

(2012·天津卷)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A.人的主观随意性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A 【解析】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材料中雷人的“楼盘文化”是错误的意识,反映人的主观随意性。故选答案A。

(2012·重庆卷)明朝《医有百药》言: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这说明()A.人的善恶观念决定其善恶行为 B.道德教育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 C.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 D.善恶相对,有恶方有善,有善才有恶

(2012·广东卷)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安徽卷)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12·福建卷)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012·课标全国卷)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2·课标全国卷)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进的过程,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说法错误。

(2012·山东卷)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2012·四川卷)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2012·四川卷)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不断出现,“微时代”带来大变革。回答33~35题。

34.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的成功开发体现了()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③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该公司的生产顺应了“网络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及当代人对智力游戏的消费需求,①正确;②颠倒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应当是实践水平决定人的认识能力;材料并不涉及认识过程的发展趋势,故排除③;该公司的生产体现出实践的基本特征,④正确。

(2012·浙江卷)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2·重庆卷)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①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③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论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其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正确。科学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故②表述错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故③表述错误。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项。

31.(201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2012·重庆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 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3)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2012·北京卷)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2)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2012·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懒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2011高考真题精选 】

(2011·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1·全国卷)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11·广东卷)“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2011·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题干的引文内容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体现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据此判断,A、B表述不符合题意,C表述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排除。

(2011·江苏卷)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2011·四川卷)《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测的高明者。其寓意与题干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2011·浙江卷)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11·重庆卷)下图给我们的启示是()

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

选自《信仰的沙漠》

A.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 B.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C.理性分析是指导实践走向成功的关键 D.客观条件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广阔余地

(2011·安徽卷)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回答29~30题。

(2011·全国卷)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1·全国卷)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发展沙柳产业,不仅仅是看中其经济效益,更加重视生态效益,故①不能完整体现题意。②不符合材料,农牧民并没有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项。

(2011·全国卷)材料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6)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1·福建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1·江苏卷)国库也叫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A.唯意志主义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2011·江苏卷)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的客观性。“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诗句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

(2011·课标全国卷)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011·山东卷)2010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 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情之间的联系 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011·四川卷)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高效发展核电。据资料,1公斤核燃料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核电基本不受风、阳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核电站不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其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同等规模火电站排放量的1.6%;我国目前已建成13台核电机组,电价普遍低于当地标杆电价;2010年,全球发电总量中核电占16%,我国发电总量中核电占2%。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社会用电量将达6.2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约为8.5%。

材料六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则。从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伤痛,到日本福岛核泄漏的阴霾,一次次引发全球对核电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国依据核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殊要求,不断反思核电安全标准,检查核电安全建设,完善核电安全措施与技术体系,以推动核电安全日臻完善。

(6)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7)联系材料六,从知识论角度,说明人类在发展核电过程中应怎样确保安全。呈现原理,后结合材料语境进行说明,做到有理有据。

(2011·天津卷)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材料中所提的大脑效应、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的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表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D说法符合题意。A中“分泌物”说法错误,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B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答案D。(2011·安徽卷)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1·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1·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1·全国卷)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

(2011·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福建卷)我国科研人员自行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最大的创新在于把导航与通信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具备定位与文字通信功能。“北斗”的发展和完善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材料表明()A.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科学研究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C.科学理论能够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D.科学实验是人类思维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创造性的表现

(2011·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材料二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可以从真理与谬误关系、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统一等角度分析。第(3)问也是设限性哲学题目,分别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角度结合材料阐述即可。

(2011·江苏卷)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黑格尔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是不断发展的,①表述不准确,②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

(2011·课标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1·山东卷)“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材料二 下图是山东省“十五”末、“十一五”末、“十二五”末(发展目标)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图。

材料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省政府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2)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3)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据材料

二、材料三,分析为实现“十二五”末的产业发展目标,山东省政府的各项措施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关知识。题目整体上难、中、易结合,知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2011·四川卷)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五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高效发展核电。据资料,1公斤核燃料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核电基本不受风、阳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核电站不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其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同等规模火电站排放量的1.6%;我国目前已建成13台核电机组,电价普遍低于当地标杆电价;2010年,全球发电总量中核电占16%,我国发电总量中核电占2%。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社会用电量将达6.2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约为8.5%。

材料六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则。从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伤痛,到日本福岛核泄漏的阴霾,一次次引发全球对核电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国依据核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殊要求,不断反思核电安全标准,检查核电安全建设,完善核电安全措施与技术体系,以推动核电安全日臻完善。

(6)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7)联系材料六,从知识论角度,说明人类在发展核电过程中应怎样确保安全。

综合运用经济知识、哲学中的认识论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6)问要求分析核能在我国能源结

(2011·浙江卷)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0高考真题精选 】

1、(2010年高考·山东卷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C 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考生对意识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题中,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对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反映了意识能动的认识作用,故选C项,排除A、D项;意识、认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故B项说法错误。

2、(2010高考·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3、(2010年高考·安徽卷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6、(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C 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7、(2010年高考·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A 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

8、(2010年高考·江苏卷28)有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析】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漫画及说明中可以看出,漫画反映的是意识对人的反作用。

9、(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0、(2010年高考·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1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12、(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13、(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

【答案】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14、(2010年高考·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1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2009年高考真题精选】

1.(2009·上海,1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我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得到磨炼和提高。我们的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就可以推动我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这表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之间是

()

A.互作用的关系

C.相互对立的关系

B.彼此分离的关系

D.完全一致的关系 答案

A

2.(2009·上海,22,不定项)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

()

A.客观的物质活动 C.自觉能动的活动 答案

ACD 3.(2009·重庆,2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研制大型飞机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为此,国家转变体制机制,坚持自主研发,加强国际合作,优化整合全球资源,成立了国家控股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大型飞机的研制进入实体操作阶段。研制大型飞机的决策和实施需要

()

①审时度势

②在分析指导下进行综合③运用系统综合思维方法

④发挥体制创新的决定作用

A.①② 答案

B 4.(2009·重庆,32)一个替政府看门的中学毕业青年,60年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镜片。借助自己研磨的超出专业技师水平的复合镜片,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学界广泛赞誉,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头衔。他就是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材料表明

()

①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②生活理想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缩 ③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 ④获得社会认可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A.①③

答案

A 5.(2009·天津,5)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纯粹主观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答案

C 6.(2009·全国Ⅱ,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

()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答案

B 7.(2009·全国Ⅱ,31)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答案

A 8.(2009·广东,24)“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这体现了

()

①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 ③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 ④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答案

C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2009·浙江,30)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答案

D 10.(20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

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答案

A 11.(2009·北京,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09·北京,35)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答案

C

解析

是个很有意思的寓言小故事,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像完成的,当然也听了青蛙的描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的,A的说法太绝对,不正确,B说法不科学,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正确,D项和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C。

(2009·安徽,10~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回答13~14题。

13.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答案

C 14.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答案

A 15.(2009·江苏,31)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6.(2009·四川,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住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主要水城水质量属于劣5类。

材料二

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

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方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说明该市市委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008年高考真题精选】

1.(2008·广东单科,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答案

B

解析

“千虑”体现的是一次一次的认识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一概而论”则与之相反,故A项错误。C、D两项体现的内容与认识无关,故排除。

2.(2008·广东单科,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3.(2008·广东文基,15)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答案

B

解析

①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发展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

4.(2008·广东文基,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错误的,C、D两项不符合题意。观察搜集主要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2008·广东理基,61)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答案

D

解析

“埋头拉车”喻指实事求是,“抬头看路”喻指解放思想,D项符合题意。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下题。

6.(2008·山东文综,2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7.(2008·江苏单科,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

8.(2008·江苏单科,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通的科学。据此回答9~10题。

9.(2008·宁夏文综,2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答案

B

解析

复合式选择题须把每一个题肢都分析清楚,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错误,故选B。 10.(2008·宁夏文综,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答案

D

解析

“气象预报”属于一种认识,“仍然不精确”说明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表述错误,应选D。

11.(2008·海南单科,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2.(2008·上海单科,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答案

B

解析

引文揭示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D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13.(2008·上海单科,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14.(2008·上海单科,22,不定项)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5.(2008·全国Ⅱ,29)“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

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16~17题。

16.(2008·重庆文综,29)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

()①房子的价格

②房子的价值

③房子的交换价值

④在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A.①②

答案

B

解析

标价10万法郎,说明这是房子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②③不符合题意。

17.(2008·重庆文综,3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由于()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18~19题。

18.(2008·重庆文综,31)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9.(2008·重庆文综,32)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

D

解析

洋菜本土化说明农艺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建立了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A、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错误的,人不能改变固有的联系。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20~21题。

20.(2008·四川文综,28)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答案

B

解析

对维生素争论过程说明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②④是错误的,答案选①③。

21.(2008·四川文综,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答案

A

解析

科学态度应该是根据自身需要确定,B、C、D项都不符合题意。

22.(2008·四川文综,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答案

D

解析

A、B、C项是错误的,D项符合材料的意思。23.(2008·海南单科,23)辨析题:

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 24.(2008·北京文综,3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注: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经济建设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图一反映了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3)结合图一,分析图二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

(4)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 作用。 25.(2008·北京文综,40)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圣火于2008年5月4日开始在国内113个城市传递,既经过了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又经过了星火燎原的革命老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奥运火炬传递到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这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奥运火炬完成了在广东、福建的传递之后进入江西。在这段路线上,也不断在发生另一种“传递”:许多企业从广东和福建迁移到江西。

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最新模拟 】

1.(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考)在2011年到来前的午夜,《印象普陀》在舟山首演。《印象普陀》首先打动观众的不是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而是它的主题——“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这一主题体现了()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相互依赖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强调思维能反映存在、与题意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是由于主观因素的不同,意识活动也就不同。②错误,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

2.(2013·浙江省模拟)2012年《壬辰年》生肖“龙”邮票因为外形设计“张牙舞爪”引起了网友争议。有人说“威武庄严,一身正气”,有人则认为“凶神恶煞,霸气外露”。专家说,这条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九龙壁。这说明()A.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艺术作品会给人无限遐想 B.读者对邮票的理解与自身的生活阅历及感悟息息相关 C.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而错误意识则来源于主观世界 D.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由于现实中龙的存在赋予了设计者灵感

篇3:高考政治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本卷说明:本专题包括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等考点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9月,以“传承国学经典,重塑文化大国”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国际高峰论坛在北大举行。论坛纵论中国古典文化与历史典籍,以期将将历史上先贤思想与当今时代相组合,重构国家思想、国家精神。这些古典文化与历史典籍 ①魅力无穷,被列为中国正史之首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③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为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史书典籍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难

2.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汉字和姓氏以及启迪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均起源并繁盛于此。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这告诉我们,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 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坚持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③是对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③。由材料可知,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先后经历了20多个朝代,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史,④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排除①。材料没有揭示中原地区文化的时代性,②与题意无关。考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3.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可知

①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②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④古代优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4.2016年10月,贵州京剧院在墨西哥“第44届塞万提斯艺术节”上献演了京剧版《魔侠吉诃德》。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极具传统特色”“ 历史演变”分别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①③符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排除②。这些中国元素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共性,排除④。考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5.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材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①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能独树一帜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③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④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长期占有重要的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考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6.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这四颗璀璨的明珠 ①折射出中华文艺的内容极为丰富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向往 ③囊括了中华民族创造的科技成果

④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C 【考点】文学艺术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7.2016年10月19日,应习主席邀请,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飞赴北京,就双方所关心的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习近平主席在谈及中菲问题时曾表示:中菲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睦邻友好是两国关系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坚持这一正确方向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政治外交上的体现 ②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说明中华民族素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④折射出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生存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的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④体现的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均不符合题意。【考点】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难

8.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邀请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股市以弘扬长征精神。由此可见,长征精神 ①能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②需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力量只体现在长征过程中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难

9.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这一精神如今早已超越体育层面,成为点燃亿万国人奋斗激情的动力引擎,成为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弘扬“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①培育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养 ②丰富民族精神,不断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③发挥文化作用,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③④夸大了弘扬“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观点错误。①②正确阐释了弘扬“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符合题意。考点:弘扬民族精神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10.为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互动中培育爱国情怀,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与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举办的“紫金草手绘行动”活动。这是基于 ①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②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③人的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C 考点:爱国主义 【题型】单选题 【难度】较难

11.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由此可见,载人航天精神

①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②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 ③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④为载人航天工程的进步提供了直接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①③符合题意,排除②。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是一种间接的力量,④观点错误。【考点】载人航天精神 【难度】一般

12.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精神,是学习雷锋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广大青年志愿者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这场生动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英模。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结晶

③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

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雷锋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考点】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衰微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瓷器艺术采取“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瓷器艺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研制了大量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及经济适用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瓷器艺术更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20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为什么会进入衰微的历史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瓷器艺术的蓬勃发展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有什么启示?

【答案】13.(1)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使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衰微的历史时期。

13.(2)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是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保证。②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③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④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解析】(1)本题实际是要求回答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2)本题可结合材料及教材相关知识,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根本保证、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百年潮·中国梦》回顾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采取纪实的手法讲述各族同胞共筑中国梦的感人事迹;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这些强大的精神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澎湃动力;有待人友善、恪守信用的,有艰苦朴素、勤劳节约的„„这些深厚的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奋进力量。材料二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要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深入人民大众的心灵;要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有效融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中国梦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请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结合材料二,分析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3)某学校拟举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拟出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每条20个字以内。

【答案】14.(1)①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14.(2)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②传统与现代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传统文化需要依托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才能融入现代社会之中。③传统与现代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传统文化在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之中实现创造性转换。

14.(3)【示例】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的关键是要明确设问中的“营养”指的是什么,通过材料信息,可以获知这里的“营养”指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就可以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角度进行论证和探讨。第(2)问设问的知识限定很明确,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问题。解答此问,首先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篇4:高考政治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近期进入了评审、网络投票阶段。从所征集的作品和说明中可以发现,很多作品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阴阳五行、易经八卦、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甘石星经等思想观念,注入了中国龙、火凤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古老图腾,添加了麒麟、貔貅、赤兔、熊猫等文化元素。这一征集活动的开展(C)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增加了文化自信

②再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为时代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提高了文化软实力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该活动没有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①选项夸大了此次征集活动的作用。排除。④选项中“提高了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这一征集活动的开展再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故②③入选。选C。

2.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13亿加2300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上述材料表明(D)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②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③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A.②③

C.①②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①不选;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13亿加2300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说明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正确;“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说明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④正确。

3.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依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A)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体现不同民族文

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文学作品运用方言表达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不是民族性特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①③符合题意,排除④;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故②错误。故选A。

4.2017年清明节前夕,海南海警第三支队在琛航岛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活动,缅怀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官兵们纷纷表示今后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祖国海防奉献青春和热血。这一活动(B)①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工作实践 ②有利于推动爱国主义由抽象转为具体 ③表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A.②③

C.①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②说法错误,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与题意无关;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祖国海防奉献青春和热血体现了①;缅怀先烈、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能够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表明④符合题意。故选B。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此部法律的实施(D)①有利于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②能够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 ④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可以推断出③④符合题意,应选;此部法律的实施与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关系,因此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正确。

6.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发展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B)①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④错误,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

7.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要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使教育迈上新台阶。我国加快教育改革的原因有(A)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手段 ③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教育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手段

A.①④

C.③④

B.①② D.②③

【解析】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手段,①④正确;教育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手段,②说法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③说法错误。

8.从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推进评选表彰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再到各地各行业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又闪烁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光芒。这体现了(C)①道德总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我们要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同的道德典范来学习③人们对道德的评判会因为不同的体验而有所差异 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相承接的

A.②③

C.①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 道德模范身上体现的道德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说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相互承接的,故④符合题意;同时“闪烁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光芒”体现了道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期道德典范会带着该时代的印记,故①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同的道德典范来学习;材料没有体现人们对道德的评判有差异,故③与题意不符。

9.为推进儒学普及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某地实施“一村一名儒学讲师”,深入推进“百姓儒学”工程,突出对村民进行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今,该地孝亲

敬老风气渐浓,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这一景象之所以形成,是因为(A)①推进儒学工程,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开展系列活动,把握了精神文明创建这一文化强国的关键 ③立足人民需求,发挥了教育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④加强儒学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民族振兴基石的根本任务

A.①④

C.②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 该地推进儒学工程,正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及其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主动担当起弘扬传统儒学的历史责任,故①符合题意,应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推进“百姓儒学”工程,加强对村民的儒学教育,培育和弘扬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体现,故④符合题意,应选;②说法错误,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排除;③说法错误,发展先进文化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排除。

10.“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是(D)①漳州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20个市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完全免费向社会开放服务 ④开展全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题干要求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00个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属于经济建设,故排除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故②错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完全免费向社会开放服务和开展全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故③④符合题意。

11.当前,一些地方的“美好乡村”建设,比较注重文化硬件设施,如文化墙、活动广场、体育设施等。但文化软件建设投入不够,比如先进文化素材的挖掘整理、好人好事的宣传教育、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的培训引导等。之所以要重视文化软件建设,是因为(D)①先进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③可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④有利于挖掘和弘扬生活中的优秀文化,培育“四有”公民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地方重视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但忽视文化软件设施的建设,可知重视文化软件建设的原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有利于挖掘和弘扬生活中的优秀文化,培育“四有”公民,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先进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排除①;可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表述太绝对,排除③。

12.公益众筹在技术上创新了做慈善的方式,但公益的根本永远在于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秉持爱心、善心,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善心都会惠及他人,净化心灵,沉淀浮躁。公益众筹(D)①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②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注重道德实践引领社会思潮

A.①④

C.③④

B.②④ D.①③

【解析】 公益众筹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表现,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①③符合题意;公益众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②错误;公益众筹是道德实践的范畴,但是不能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④不选。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更与时俱进地凝聚于“中国梦”之中,成为国人自信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底气,更成为中国自信面对世界的基石。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它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我们一度迷失过,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旅游纪念品回归传统文化起点去开发,全国中小学校甚至是幼儿园开始重视国学教育,说明我们并不是只停留于扼腕相叹,我们已经在反思躬行。大胆地破除西方迷思,树立中国自信和中国主体意识,坚持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着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依据。

【答案】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经济、政治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③大胆破除西方迷思,坚持从中国出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信心。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依据,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本题考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从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角度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力量;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这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角度看,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潮流看,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道德是社会人民大众公认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尺度,但如今道德现状让人堪忧,出现了道德缺失、信仰缺失,道德失德,道德绑架等现象,也产生了理想信仰的淡漠、道德的滑坡、价值观念的扭曲、诚信的缺失等诸多问题。价值观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实践精神,在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一个根本性的价值观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错误,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道德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精神,其实是我们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与其说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赫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

结合材料,说明评选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人物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答案】 ①道德模范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因而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鲜活教材。

②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向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道德模范人物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推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有利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 解答此题注意理解设问关键信息:评选道德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需要分析道德模范人物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也就是说通过评选道德模范人物,能够传播先进文化,树立表率,从而引导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其次要评选道德模范人物与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是息息相关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4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答案】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文化的需求。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上一篇:短暂的生命中有献身精神 范文下一篇:驾驶员责任协议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