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反申诉和诉讼程序反诉问题研究

2024-04-20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反申诉和诉讼程序反诉问题研究(精选3篇)

篇1: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问题研究

诉讼前置程序的含义在学界有许多定义, 比如有人称其为竭尽公司内部救济规则, 也有一部分学者称为前置请求规则, 指“股东在提起派生诉讼之前, 须先请求公司机关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只有当董事会、监事会或检察人接到该请求后, 经过一定期间不提起诉讼或对此不作答复的条件下, 股东才有权提起诉讼, 否则不得提起派生诉讼。”也就是说, 原告股东必须先向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提出请求, 要求其对损害者以公司为原告向法院起诉, 若董事会或监事会拒绝这一请求或怠于行使权利时, 股东方可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股东派生诉讼。

二、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法理基础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2条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前置程序的规定从五个方面进行规制, 其目的是为防止原告股东滥用诉权, 其法理基础在于公司的自治原则, 公司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因为根据民法的理论, 公司是法人, 则其必须有独立的人格, 即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股东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在有些情况下, 股东的利益是与公司权益相矛盾的。此时股东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也会损害公司的权益, 因此, 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可以阻止股东滥用诉权。其次, 前置程序也是给公司自我检讨的机会, 详言之, 若公司的经营层没有怠于行使权利, 则这个事项也许会有另一种结果, 可能在公司内部消化, 也可能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由此可知, 前置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有利于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公司的独立人格, 而且有利于预防股东滥诉, 同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众所周知, 我国现阶段规定的前置程序已经比较合理, 但是在实践中仍然缺乏操作性, 需要对其进行细化规定, 进一步完善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规定。

三、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完善

(一) 请求的形式以及豁免

纵观各国公司法, 均规定原告股东起诉前需提出书面请求, 并写明相关内容。董事会接到请求立即进行审查, 尽快作为决定。对于请求应当明确的事项, 我国未作细节规定, 就此问题, 国外的规定也不尽相同。日本公司法规定写明起诉目的、不法侵害人和诉讼请求等;美国规定起诉宗旨、相关责任承担和公司起诉的必要性;加拿大的请求书则一般要写明正当的通知情况。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前置程序可顺应大潮流, 也要以书面请求为准。在请求书中写明合理的通知情况、起诉的目的、相关责任承担以及公司起诉的必要性等内容。

(二) 请求期限

原告股东向公司内部机关提出请求后, 内部机关要么直接拒绝股东的请求, 要么就在法定期间做出答复, 否则股东便可以行使诉权了。该法定期间是给公司机关进行审查请求是否合理的期间, 有的国家规定60天, 比如, 日本商法典第267规定, “自6个月前起连续持有该股份的股东, 可以以书面形式请求公司提起追究董事责任的诉讼” (第一款规定) , “自有第1款请求日起60天内, 公司不提起诉讼的, 进行第1款请求的股东可以为公司提起诉讼” (第三款的规定) 。也有的国家规定90天, 我国规定为30天。此期限基本比较合理, 但是如果能够将其再细化些能更合理一些。

本文认为可以对30天作出以下处理:其一, 预先备案制度。具体来讲, 在没有经过法定期限之前, 原告股东便发现公司串通他人的事实, 股东应在向公司机关提出申请前先去法院备案, 以先备案原则为准, 这样就排斥了与公司串通股东的提诉, 保障原告股东的合法权益;其二, 如果在法定期限内发现有公司与他人串通的事实, 且原告股东有充分证据予以证明, 则法院允许股东在任何时间直接向法院起诉, 不受30天的限制;其三, 法定期限届满时, 没有任何异常程序, 则用30天的法定期限。等期限届满后, 公司内部机关怠于行使权利时, 原告股东再去法院提出诉讼。

(三) 请求被驳回的处理

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中规定, 公司拒绝起诉或怠于起诉时, 股东派生诉讼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即公司的否认行为是否能阻断诉讼, 如果股东强行起诉法院应作如何回应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将原告股东请求失败的情形分为两种情形:其一, 公司直接拒绝股东, 不予起诉;其二, 公司在30天期限届满仍未起诉的情形。即,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请求失败后股东在任何情况下均可以起诉, 公司无权阻断派生诉讼。这样的制度是否合理, 还值得我们推敲。本文认为我国应赋予公司在特定情形中阻断派生诉讼的权利, 理由如下:其一, 充分尊重公司的独立人格。法律之所以将法人拟制为“人”, 是为了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 有自己的意思机关, 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公司的处分权, 无权干预其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决定。其二, 防止股东恶意诉讼。赋予公司阻止股东诉权的权利可以保障公司的正常运作, 如果公司内部可以消化的话同时也节省了诉讼资源, 为法院减负提高效率。其三, 体现立法宗旨。股东派生诉讼的设置为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而股东诉讼的目的是为保护公司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因此, 该制度的本质是为保护公司的合法利益。从公司的利益考虑, 赋予公司阻止股东派生诉讼的权利有利于避免公司遭受侵害这与设计该制度的初衷相吻合。所以, 赋予公司阻止股东诉权才能有效发挥股东派生诉讼的功能, 同时可以平衡股东、公司双方的利益根本, 达到两全其美的和谐局面。

摘要:股东派生诉讼的程序规定是针对股东派生诉讼作为诉讼,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诉讼相关的程序上的事项作出的规定。本文所讨论的股东派生诉讼程序包括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和股东派生诉讼程序, 并对其程序性事项进行分析与完善。

篇2: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反申诉和诉讼程序反诉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变化,各种思潮涌入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都不成熟,其思维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其在面对不良诱惑的情况下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逐渐增长;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之才,对其进行的犯罪案件采取的法律措施,需要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程序相关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在制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时,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制定出既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力的打击,又有利于我国未成年人的未来发展的法律体系,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相关问题研究,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刑事诉讼;未成年人;程序;完善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日益变化,各种思潮涌入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都不成熟,其思维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其在面对不良诱惑的情况下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逐渐增长;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之才,对其进行的犯罪案件采取的法律措施,需要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关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程序相关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在制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时,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制定出既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力的打击,又有利于我国未成年人的未来发展的法律体系,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相关问题研究,利于祖国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刑事诉讼;未成年人;程序;完善

一、刑事诉讼的概述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

根据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诉讼活动可以具体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部分。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是法定的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二)刑事诉讼的特征

刑事诉讼是国家的刑罚权,产生于抑制社会越轨行为维护正常统治秩序的国家基本职能。刑事诉讼,不是单纯寻求个体权益的救济,而是为了公正的处罚和有效的矫正,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刑事诉讼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否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的问题。这一特征使它在诉讼形式及程序上与其他诉讼相比有着重大区别。刑事诉讼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主持进行。

(2)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3)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4)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

(三)刑事诉讼的程序

刑事诉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1)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進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2)侦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3)起诉。起诉分为两种,包括公诉和自诉;

(4)审判。指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5)执行。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中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

二、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基本原则

(一)程序分离原则

程序分离原则,是指在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参与或与该犯罪有某些关联,法院可以将未成年与成年犯罪嫌疑人分离开来,各自提起公诉,在审问方式上,为了缓解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与其进行交流,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并给予其改正机会。在程序分离的原则下,要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相关法律制度,尽可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二)社会调查原则

社会调查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对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调查审理时,需要了解整个案件的详细信息,并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其周边的社会环境等,分析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找到其作案动机,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未成年人进行强有力的教育,进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机率。该原则是为了给未成年人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并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这对于未成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迅速简化原则

迅速简化原则,是指对于未成年人的案件,要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案,即在保持原有的整个诉讼程序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节省各个诉讼环节的时间,简化每个程序的手续,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案件的整个过程。迅速简化原则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漫长的诉讼过程,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不利于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因而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应尽可能做到迅速简化。另外要保证整个诉讼程序的完整性,不能知识一味地简化程序,每个审理的环节都必须要有,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三、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建议

(一)建立刑事污点消除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而设立,目的是希望改造后的未成年人在以后可以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不会因为污点记录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否则就会影响到他们升学、就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且,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承受不了这样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生活迫使他们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刑事污点消除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使部分符合审核条件的未成年人,不会因为过去所犯的案件受到人们的嘲笑、奚落,使他们可以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拥有自己的尊严。

(二)未成年被告人身份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司法机关能够保护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保障。未成年人的信息具有隐私性,不得向个人、媒体随意透露,需要严格保密,否则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今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建立未成年人羁押期间的心理治疗机构

未成年人的心智和思想的发展都尚未成熟,因此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来制定适合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程序。未成年人在犯罪后,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阶段,在此期间未成年人将失去人身自由,在拘留所被羁押,这时其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产生很大的不适应,因此为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建立未成年人羁押期间的心理治疗机构,引导他们向善,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机率。

参考文献:

[1]李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15-20.

[2]柯志欣.浅议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完善[J].法律援助制度改革与发展——2009年度全国法律援助研讨会论.文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55.

[3]陆红.《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前程序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田春晖.《试析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的教育属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8卷第2期,2006年第2期.

[5]邓艳琳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作者简介:

王域广(1992.4~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法律硕士在读,职称:无,研究方向:反腐败法治;

篇3:民事诉讼程序公正问题研究

程序公正代表了法律的基本价值。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横向上, 民诉程序公正主要包括审判者中立、程序公开性及平等性。首先是审判者中立。第一是在程序开始前审判者不对当事人和案件的整个事实作出任何预测性的结论, 也不能对裁判结果形成任何主观的意见。第二是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予以同等对待, 不能对一方具有主观色彩的见解。第三是裁判者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应进行回避。其次是程序公开性。第一是除法律有特殊规定以外, 要保证案件审判的公开性, 允许公众旁听和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第二是提供的证据、辩解理由都应当庭提出, 并应在庭审中进行辩论和质证。第三是判决书应当绝对公开, 除了涉及到当事人的秘密以及法官的裁判理由应向公众展示, 以便于公众的监督[1]。最后是程序平等性。第一是保障当事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触法院前期的立案等工作。第二是要保障诉讼参与者在诉讼中能够平等地参与活动。第三是法院要最大程度确保当事人拥有对等的攻击防御能力。从纵向上, 程序公正主要包括审判程序公正和执行程序公正。因此从整个司法结构上看, 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审判程序的公正。

二、民诉程序公正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第一审程序中, 庭前阶段存在一些影响程序公正和效率实现的问题。尽管《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起诉状和答辩状副本送达的不变期间, 但现实实践中却往往不遵守这个期间, 更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确定的焦点以及开示证据的程序, 导致庭审程序的盲目性, 从而不利于保证民诉程序的公正性。因为在一审中没有充分行使攻击防御行为能力的当事人, 往往在等到败诉之后再请律师以及收集证据, 他们常把希望寄于上诉, 然而上诉的手续都是由原来的审判庭所办理的, 一来不计入工作量考核, 视为额外负担;二来基于追究错案的压力, 有些法官本就对上诉心生不满, 所以在办理上诉手续时拖延也是常事, 一、二个月是正常, 有的甚至还要超过半年或者一年, 而这段期间是两级法院案件流程管理之外的空白地带, 这即构成了实现我国民诉程序公正的一个漏洞, 不利于民诉程序公正与效率的有效实现。除此之外, 除非上诉一方索要, 否则直到二审开庭时, 法院也很少主动去送达对方的答辩状。在一审实践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更好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而且不利于实现司法程序公正。

第二, 在第二审程序中, 它存在的缺陷与一审程序相似, 即缺乏完善的庭前准备程序, 当事人双方的所有举证及辩论都大量集中在庭审中。而且大量采取书面审理, 不利于保障程序的公正性。公开公平透明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保障, 也是程序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极端贫乏, 诉讼文书大多词不达意, 甚至与其主观意愿大相径庭。这就造成了诉讼程序书面化的弊端。在当今法律实践中, 诉讼程序的口头化对于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合理特别是对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有着重大意义[2]。它也最大程度体现了群众的意愿。但《民事诉讼法》对在何种情形下适用书面审理没有明晰的规定, 上诉案件立案后是开庭审还是书面审也是个未知数, 一切均由合议庭实际上是由主审法官去定夺。实践中, 有一些当事人反映就是因为二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取书面审理, 造成其收集的证据不能向法官出示以及花高价聘请的律师为出庭替其辩论而认为受到了法庭不公平的对待。这些也造成了民诉程序公正的弊端。

三、中国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司法框架构建的完善

第一, 应当完善民诉中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从民事审判过程到作出判决时, 法官只是确保裁判公开, 致使利害关系人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参加审判而对判决一无所知, 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不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因此笔者认为应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即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效力的裁判文书但是涉及当事人隐私的除外。程序公开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方面, 因此在民诉中落实这一制度可以使公众更加信赖司法程序制度, 使得诉讼程序在其实质内涵方面中实现质的突破, 确保民诉程序公正。

第二, 要强化当庭宣判, 努力提高裁判文书的制作水平。作为公平与正义载体的裁判书, 要切实保证其实施水平, 从而更好地实现程序公正。针对我国法官队伍的现状, 力争将裁判权集中到少数优秀审判人员手中。加强合议庭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民诉审判程序中达到公正。

第三, 要以诉权本位, 强化诉权的地位[3]。法院作为公权力的代表依法行使审判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行使其权利, 因为法院最终的职权是建立在当事人诉权的基础上, 是为了解决纠纷从而更好实现当事人的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一些法院不遵守民事诉讼程序违法行使其审判权。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重新构建关于审判权地位的制度。做到公正, 使法院真正有效公正地行使职权, 维护司法公正。

第四, 要硬性地对裁判结果正确性的过分苛求, 废除错案追究制度。大比例的错案率是当今司法审判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因此, 在确保民事实体公正的同时, 最重要的还是保证程序公正的有效落实。因此应在民诉程序运作中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 无论是在审判还是执行程序中, 都要尽最大努力遵循民诉程序的规定及内涵, 从而保证现行民诉程序公正的现实落实。

参考文献

[1]董少谋.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25.

[2]常怡.程序公正内涵及问题[J].理论导刊, 2003 (6) .

上一篇:薪酬涨幅最快的八个职业下一篇:乖狐狸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