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

2024-04-30

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共6篇)

篇1: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

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技术定向培养简介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类专业)

世界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传统汽车产生的尾气,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剧,发展新能源汽车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将会替代燃油机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汽车将会主导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将会重新定义世界汽车的发展格局。东风新能源汽车将会引领中国汽车技术革新的发展方向。

东风汽车公司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与湖北泽优职业教育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组建了湖北泽优职教公司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新能源汽车教学基地,指定该基地为东风公司唯一定点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基地,为全国东风新能源汽车4S店、全国公交集团、出租公司、东风实业部技术骨干培养合格的新技术、新技能人才。

湖北泽优职业教育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的强强联合,从自主教材研发到教学支持,从教师培训到实操训练,从理论学习到见习提高,从实训考证到最终就业,制定了东风新能源汽车人才定向培养方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稳定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类专业)

(新能源汽车人才定向培养)

二、联合办学模式:

中职:2+0.5+0.5、2.5+0.5;2+1、2+2;高职:2+1 即:前期在本校学习传统汽车四大系统,后期在湖北泽优职业教育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教学基地学习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实训实操、见习、考证、对口就业。

三、企业师徒制实训

报读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定向培养)专业学生,有半年时间在东风汽车公司、比亚迪股份公司或者其他车企从事带薪师徒制顶岗实习。

四、就业方向:新能源汽车公交集团、新能源汽车出租车公司、新能源汽车4S店、东风汽车公司和比亚迪股份公司实业部基层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及其他新能源车企。

五、工资待遇:试用期3000元左右(大部分提供食宿),转正后3500--8000元左右。(根据学生自身情况,不同的岗位而定)

篇2: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

600686 金龙汽车 公司目前均有混合动力车型研发成功,但整体水平仍较中通有一定距离。

600166 福田汽车 北京公交集团已向福田汽车订购800辆混合动力客车,成为国内最先受益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公司。

600458 时代新材 其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技术也属国内领先水平。

000957 中通客车 公司的低地板混合动力客车和奥运纯电动客车,均代表了目前我国纯电动客车的最先进水平。

轿车

000800 一汽轿车 一汽轿车的奔腾B70HEV从公布技术参数来看,是三家中唯一的强混合类型新型动力汽车,技术比较先进。

600104 上海汽车 公司确定了明确的新能源战略,目标是2010年上汽计划实现混合动力轿车商品化。

000559 万向钱潮 集团全资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在电池、电机、电控、总成上全面发展,属国内领先。

000625 长安汽车 计划在未来数年投入30亿元研发高科技含量的小排量汽车,并将推出一系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民车。驱动系统

600580 卧龙电气 无刷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和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技术比较领先

600366 宁波韵升 无刷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和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技术比较领先

上游资源

600432 吉恩镍业 镍氢动力电池大规模发展将直接扩大镍的需求量。

600111 包钢稀土 公司在稀土贮氢合金这一氢能原材料领域占居国内领先地位。

000762 西藏矿业 拥有锂储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扎布耶盐湖20年开采权。一旦动力锂电池大规模应用,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

600549 厦门钨业 若镍氢电池取得大规模应用,作为原材料的稀土用量将随之增加。

600459 贵研铂业 燃料电池若能成功产业化,铂的深加工业务或将因此受益。蓄电池

600196 复星医药 拥有专门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的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36.26%的股权。

002091 江苏国泰 锂电池电解液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公司有望凭借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600884 杉杉股份 全国规模最大的锂电池综合材料供应商。

600478 科力远 正谋求从丰田HEV镍氢电池材料供应商向镍氢动力电池组的成品供应商的转变。

000839 中信国安 奥运期间,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的锰酸锂产品作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装配50辆纯电动大客车。

600192 长城电工 参股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燃料电池产业化的股份制企业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600846 同济科技 拥有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部件的研发的上海中科同力化工材料有限公司36.23%的股份。

篇3: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汽车产销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推进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①发展,已成为我国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生产1209.5万辆,同比增长2.6%,销售1185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7.85万辆,同比增长3倍,累计销售7.27万辆,同比增长2.4倍。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相比全国汽车基数,其产销占比均为0.6%左右,相比规划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尽管如此,在经济发展及国家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特别是在国内车市增速放缓中,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传统车企转型升级的首选。

二、新能源汽车对汽车制造企业会计管理的影响

(一)在研发方面的影响

相比传统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要求更高。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特别是财政补助方面,明确规定了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如排量、能耗、车速、续航等。企业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新能源汽车,符合规定的加计扣除业务核算将相应增加,计缴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增加,对企业利润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刚起步,工艺技术仍不断变革中,相关机器设备更新改良加快,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加速折旧法,有利于提前收回大部分投资,减少因物价上涨导致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更多资金用于新技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享受的税收优惠机会增多,但同时对企业税务管理要求也较高,一旦研发失败或研发周期过长,研发费用积占大量资金,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资金风险及税收风险。

(二)在采购方面的影响

电池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所需的电池均采购自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如美国江森自控、A123系统公司、EnerDel、LG化学以及PEVE等。技术局限、电池研发成本高,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不得不依赖外购电池,一旦供给出现问题,产品生产就会陷入困境。尽管国内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仍相对落后。另外,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偏低,车企对新能源部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电池采购成本减降有限,必然导致较大的资金占用,而且电池、电路使用寿命较短、易老化,一旦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占用风险就更大。

(三)在生产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场地建设、技术改造、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新能源汽车对专业技能人员需求更多,劳务成本更高,构建一条传统汽车生产线动辄需几亿元投入,新能源汽车生产更如是,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折旧、摊销较大,同时,国家对汽车制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企业为此支付的相关费用无法避免。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低,批量生产的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实现,单位内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技术局限,生产周期长,在产品较多,存货周转较慢,对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四)在销售方面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售后维修保养支出相对传统燃油汽车较多,同时,国家政策明确要求车企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车企对出售的新能源汽车预提保养维修费用必然大大增加。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预提费用的税前扣除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基于从严管理需要,很多税务机关对企业年末保留预提费用的涉税处理往往控制较严。预提费用增加,必然导致成本费用增加,甚至导致纳税调整的涉税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持续提供相关政策优惠及财政补贴,如《四部门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对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补助标准为2.5~5.5万元/辆,而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客车补助标准最低为12万元/辆,最高达50万元/辆。财政补助对象是消费者,企业在销售新能源汽车时按扣减补助后的价格与消费者结算,中央财政再按程序将该补助资金拨付给生产企业。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时,需预先垫付相应的补贴资金,按月销1000辆、平均每辆补助3万元计算,月均资金占用就达0.3亿元,这无疑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较大压力,若新能源汽车产品库存积压,加上高昂的单位生产生成,企业经营风险就更大。

此外,2016年以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加速退坡。如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的则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若国内汽车企业不能将其产品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通过量产降低销售价格,将面临更严峻的资金问题。

三、相关建议

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企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认知、完善管理,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意识深化方面,应进一步明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更加重视会计管理建设与完善,改进方法,提升效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适应。同时加强内部宣传教育,提升全员参与业务创新、成本改善、风险管控等的意识,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为会计管理持续完善营造良好环境。

在管理完善方面,应大力推广应用管理会计。2014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管理会计在企业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仍局限于财务会计,虽然也应用一些管理会计方法,但不够深入全面,管理效能未得以充分发挥。结合新能源汽车发展,全面应用管理会计,特别是成本、质量、绩效管理等方法,有利于有效缓解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成本、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企业会计管理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与质量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2年6月28日发布.

[2]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四部门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5年4月22日发布.

篇4:新能源汽车补贴变化与企业机遇

此次政策与年初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的政策关键点变化较大,尤其是补贴力度较预期缩减较大,这给企业未来规划带来较大的影响,个人感觉政策的制定很有前瞻性和深度,从中涌现一些机会,企业需要提早关注应对。

一、补贴标准的退坡较大

1.普惠政策是利好

四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补贴面向全国的消费者,将为有实力和有准备的企业提供更大的空间。但由于限购是促进新能源车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乘用车在限购城市和小城镇,客车和专用车在所有大中城市,差异化需求走势仍将延续。

2、补贴标准降低

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而征求意见稿是提出:2017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10%,2019年补助标准在2017年基础上再下降10%。由此可以理解为退坡速度加倍,其中2019年较2016年降40%,与征求意见稿的降19%相比力度更大。

企业的新能源车成本很难1年降10%,而政策要求基本是每年降补贴10%,这对企业的新能源车规划数量带来巨大的考验。原来5.5万元补贴的车型在2017年补贴是4.95万元,2019年补贴4.45万元。而新政策中2017年就降到4.4万,2019年降到3.3万元,力度更大。这样的锐减对高价车的影响不大,但低价车受到的影响稍大一些。部分企业希望亏点钱发展新能源车来弥补2020年的企业平均油耗压力,现在算账很难平衡了。只能是靠觉悟和油耗目标压力让企业自己消化补贴的快速降低问题了。

3、质量保证标准更务实

政策文件提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对消费者提供动力电池等储能装置、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质量保证,其中乘用车生产企业应提供不低于8年或12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下同)的质保期限,商用车生产企业(含客车、专用车、货车等)应提供不低于5年或20万公里的质保期限。汽车生产企业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承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主体责任。

而征求意见稿提出是:乘用车生产企业应提供不低于10年或1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下同)的质保期限,商用车生产企业(含客车、专用车、货车等)应提供不低于8年或30万公里的质保期限。相对征求意见稿的质保标准更合理,现在的新能源车很少能在10年内保证电池的正常高效使用。我接触的锂电池产品很多是在3-5年就不行了。而手机的电池也是很难保证10年,因此更精密的新能源车的质保标准更加务实。这对车企也是较好的售后成本的降低。

4、资金申报和下发从审批改为预拨

年初预拨补助资金。每年2月底前,生产企业将本年度新能源汽车预计销售情况通过企业注册所在地财政、科技、工信、发改部门(以下简称四部门)申报,由四部门负责审核并于3月底前逐级上报至四部委。四部委组织审核后按照一定比例预拨补助资金。

原来的政策建议是:季度终了后,即每年4月底、7月底和10月底前,生产企业将上一季度的车辆销售情况以及销售发票,通过注册所在地的财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部门,逐级上报至四部委。

这对企业是很大的利好,企业一般是年初卖新能源车少,年末是高峰,预拨资金有利于企业灵活运用资金开展各项新能源车的市场推广活动,不会因资金压力减缓新能源车的年初推广速度。尤其是客车企业的补贴动辄几十万元,如果销售万辆新能源客车,就是几千万元的资金占压,这与中央的加速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一致。

政策对资金决算也是很照顾:年度终了后进行资金清算。年度终了后,2月底前,生产企业提交上年度的清算报告及产品销售、运行情况,包括销售发票、产品技术参数和车辆注册登记信息等,按照上述渠道于3月底前逐级上报至四部委。

而原来的政策是:每年1月底前,生产企业提交上年度的清算报告及产品销售、运行情况,包括销售发票、产品技术参数和车辆注册登记信息。这对很多地方政府补贴单位的销售节奏慢的现实情况是很好的照顾。

5、加强监督改为工作要求

政策要求:各地要科学制定地方性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环卫、公交等公益性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支持力度,和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形成互补和合力,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

而原来的政策导向性不明确,只有处罚,缺乏引导,这次最终政策也是较大的改善。而对环卫和公交的支持主要是客车和专用车的支持。乘用车的推广主要是市场的作用。

二、政策导向性清晰

1、近期新能源车产销汇总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3月免税新能源车生产1.097万辆,购置税上牌数据为5647辆,销量达到产量的51%。由于新能源车的产销有滞后期,尤其是政策性因素和地方政府的预算等资金拨付情况在年初尚没有充分发力,因此销量小于产量较多也是正常的。

从2014年9月以来的新能源车生产6.43万辆,上牌5.2万辆,上牌达到生产量的81%,也是很好的表现。其中2014年的9-12月的生产4.3万辆,免税3.9万辆,基本实现产销的相对平衡。考虑到春节因素的1-3月的生产量2.1万辆,大于2014年的9-11月数量,说明新能源车的产销发展是持续走强的。

由于乘用车类产品是面向终端消费者居多,厂家规模也较大,因此新能源车的政策鼓励较小,主要是压力。而客车和专用车企业主要靠补贴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支持,因此政策诉求远大于乘用车企业。(表一)

2、乘用车收严低速车补贴

政策的标准的第二项明确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车速要求: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应不低于100km/h。

这是直接加入的硬指标,有利于城市道路的通行顺畅。国家始终对低速电动车的发展持保留态度,防止低水平发展。这次政策约束也是对低速车的无序发展是有效的制约,部分铅酸电池类正规厂家产品也受到影响。(表二)

新能源乘用车2016年补贴较2015年在低端退坡,体现鼓励长续航里程的纯电动车的思路。

2016年的补贴仍然以工况法纯电动里程为划分标准。2016年补贴持低于2015年,影响不大。

鼓励长续驶里程车型的最低纯电动工况续驶里程由原来的80公里上升到100公里,这也是促进电动车提升实用的体现。纯电动里程100≤R<150的占比较小,而且不是鼓励方向。

纯电动里程在150至250之间补贴与2015年持平,纯电动里程超过250公里的车型补贴金额较2015年提高0.1万元,显现出鼓励新能源车型的政策趋向。有利于更好地测算未来的退坡机制。

插电式乘用车指标不变,补贴稍降。此举将鼓励插电式乘用车相对混动车型更好进入市场,以带来更为良性和公开的竞争,提升产品水平。

考虑到欧洲车企中大型车目前选择插电混动的线路渐成趋势,因此提早降低补贴也是有利于自主的电动车发展。

燃料电池乘用车增大补贴。由于多方面原因,燃料电池乘用车尚未进入市场化导入期,为支持研发和生产,2016年补贴金额较2015年有所提升,且20万的补贴金额将延续到2020年,将有利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导入。

3、新能源客车设定最低纯电动里程,引入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指标

指标特征:2016-2020年新能源客车的补贴规则增加最低里程指标。(表三)

2016-2020年标准对获得补贴的新能源客车设定了最低纯电动续驶里程,其中纯电动客车不低于150公里,插电式(含增程式)、双源无轨两类客车纯电动续驶里程不低于50公里,对最低纯电动里程进行限定,提升实用性。根据工信部的合格证数据,纯电动客车中纯电动续驶里程不足150公里的较多,而插电式客车也有。延长续航里程是为了让拿补贴和公关而降低使用性的问题得到改善。

燃料电池汽车中增加了燃料电池轻型客车、货车的门类,补贴金额为30万-50万元,燃料电池各类汽车已明确至2020年前均补贴不退坡,且补贴金额提升至2013年水平,这样的补贴力度体现了对世界技术的预判,如果丰田又对了,我们也能后期跟上。而丰田等也限时开放了燃料电池专利。不同于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长,必须有基础设施保障,因此,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普及仅靠少数几家车企难以成势,无偿开放专利将促使更多企业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和商业化,扩大电堆、高压储氢罐等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产业化规模,不断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推动在世界范围内加氢站建设和加氢网络形成,丰田无偿开放其技术专利正所谓意欲取之必先予之。

三、客车类补贴的情况复杂

1、快充类客车补贴力度加大

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总体原则是:纯电动乘用车按照续驶里程、纯电动专用车按照电池容量大小、纯电动公交客车按照能量消耗量分档予以补助,燃料电池汽车等车型采取定额补助的方式。中央财政补助的产品是纳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推荐车型目录”)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根据政策文件,征求意见稿中的快充纯电动客车的概念剔除出补贴范围。(表四)

2013年版的2013-2015年的补贴明确超级电容、钛酸锂快充纯电动客车定额补贴15万元。此次政策原有的快充纯电动客车从目前的补贴范围踢出,这也是厂家与政府博弈争夺的焦点,当时的补贴较丰厚,引发企业竞相参与设计,期待政策红包发放。最终还是政府更严格执行标准,没有给双源无轨和超级电容的公交车进入此轮补贴的范围。但涉及巨大的利益,此轮博弈仍在延续。

2、快充公交得到较大发展

在2016-2020年版政策中,快充类车型以更好的形象体现。政策明确指出:超级电容、钛酸锂等纯电动快充客车不按150公里续驶里程要求执行。(表五)

由于纯电动客车的续航里程要求是150公里以上,因此150公里以下的只能是快充的公交车。而超级电容类的快充公交很少能达到50公里以上续航的,目前超级电容类客车有续航里程几公里的,相对太小。因此估计未来主要的补贴是在20-50公里的车型。

由于超级电容的还是比锂电池的车型轻200公斤左右,因此获得补贴的效果会更好。现在很多车型是超级电容加上磷酸铁锂电池,能兼顾续航里程和快充的优势。这也是政策对快充类产品的最大鼓励。

3、轻客类补贴相对缩减

此表拆分到后一半就是收缩的压力部分。政策明确上述补助标准以10-12米客车为标准车给予补助,其他长度纯电动客车补助标准按照上表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和纯电动续驶里程划分,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含增程式)补助标准按照上表纯电动续驶里程划分。其中, 6米及以下客车按照标准车0.2倍给予补助;6米<车长≤8米客车按照标准车0.5倍给予补助;8米<车长≤10米客车按照标准车0.8倍给予补助;12米以上、双层客车按照标准车1.2倍给予补助。

原来的征求意见稿是6-8米30万元、8-10米40万元、10米以上50万元的区间,此次的补贴更为合理。尤其是轻客类的补贴缩减说明政府很了解实际状态和政策的漏洞。

而5-6米的客车按照0.2倍也是9万元,应该也是新的机遇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产品销售,未来值得关注。

4、新能源客车的产销趋于6-7米化

客车的不同车长的补贴不同6-8米的国家补贴30万元(总补最高60万元),8-10米的补贴40万元(总补最高80万元),10米以上补贴50万元(总补最高100万元),因此各厂家主力抢两端,尤其是抢低端的高补贴的简单车型,这也是去年新的补贴政策的新放开的优惠,是车市补贴最肥的一块,因此市场表现较好。10米以上公交大客车的市场需求大,今年的表现也不错。

5、卡车补贴力度稍有改善

政策规定纯电动专用车、货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按电池容量每千瓦时补助1800元,继续细化补贴标准。相对征求意见稿的13万元封顶的不合理限制也取消。

作为环卫等公共领域用车,国家支持的力度加大。客车比专用车鼓励更大,且都有退坡机制。作为专用车的补贴1800元力度如果折算到客车的主流补贴的30万元,估计要近170度电的电池容量,这样的客车补贴相对卡车和专用车的优势较明显,利润更丰厚。而乘用车中轿车一般也是20千瓦时以上的电池容量,折算补贴也是1800元左右。因此测算未来的客车相对乘用车的政策优惠大,发展潜力巨大。

四、政策补贴预期分析

今年3月交通部发布了对新能源公交车的未来规划预期,当时预期客车30万辆,专用车和出租车10万辆,因此我们对客车和专用车参照交通部的目标。如果实现500万辆的保有目标,则乘用车要占450万辆,压力巨大。而2000多亿元的中央补贴和同等的地方补贴也是车企应该认真规划的。(表七)

篇5: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

1.表中准入条件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标注“*”的条款为否决项。

2.判定原则:

(1)现场技术审查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不超过20%,审查结论为通过;

(2)当现场技术审查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可在2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审查结论为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申请企业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

附件3:

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标准目录

(收录到204月1日)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1 GB/T 4094.2-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2 GB/T 18384.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3 GB/T 18384.2-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 4 GB/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5 GB/T 18385―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6 GB/T 18386―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7 GB/T 18387―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 8 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9 GB/T 18488.1-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 10 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 11 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12 GB/T 19751-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13 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14 GB/T 19753-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15 GB/T 19754-2005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16 GB/T 19755-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 17 GB/T 19836-2005 电动汽车用仪表 18 GB/Z 18333.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 19 QC/T 741-2006 车用超级电容器 20 QC/T 742-2006 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 21 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22 QC/T 744-2006 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附件4: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准入申请书

申请企业名称(盖章):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 人: 职务:

电 话: 传真:

电子信箱: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 表 须 知

1.填写本申请书应确保所填资料真实准确;

2.本申请书用墨笔或电子方式填写,要求字迹清晰;

3.本申请所有填报项目(含表格)页面不足时,可另附页面;

4.请在本申请书所选“”内打“√”。

企 业 声 明

1.本企业自愿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

2.本企业自愿遵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及相关文件的规定;

3.本企业自愿如实提供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现场技术审查、管理、监督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并为其审查工作提供方便。

申请企业法人代表(签名):

申请企业(盖章):

年 月 日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盖章) 企业性质 国有 集体 中外合资 有限公司

股份公司 其他 注册地址 生产地址

法人代表 产品商标 企业《公告》序号 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人) 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相关的资产情况(单位:万元) 注 册 资 金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现值 总 资 产

(不含土地价值) 净 资 产

(不含土地价值) 企业及产品简介(包括企业人员、生产能力、资产、企业历史、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投入及研发成果、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情况等内容):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来源、技术方案和主要特性说明:

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说明(组织、人员、设备、过程等,请附流程图):

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和能力说明:

新能源汽车产品示范运行及销售情况:

二、主要生产、检验和产品开发设备(设施)清单

(一)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号 数量 用 途 设备原值

(万元) 备注

(二)主要检验设备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号 数量 主要技术参数

(量程、精度等) 检定日期

/有效期 设备原值

(万元) 备 注

(三)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含必要的程序、软件)清单

序号 名 称 型号 程序软件 用途 设备原值

篇6:新能源汽车企业简介

为了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发布信息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已经2016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2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6月17日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4号)同时废止。

政策全文

第一条 为了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生产在境内使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汽车,是指《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国家标准(GB/T3730.1-2001)第2.1款所规定的汽车整车(完整车辆)及底盘(非完整车辆),不包括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千克的三轮车辆。

本规定所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实施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准入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

(二)申请人是已取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已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生产企业。

汽车生产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

(三)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1,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

具备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条件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承担相应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其下属企业(包括下属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准入条件予以简化,适用《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见附件2)。

(四)符合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

第六条 汽车生产企业在已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或者底盘基础上改装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改装未影响到底盘、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不需要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

第七条 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二)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见附件3),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产品相关标准。

(三)经国家认定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四)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的安全技术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制修订情况,及时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的有关内容,并在施行前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的文件。

(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材料。

(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手续的文件。中外合资企业还应当提交中外股东持股比例证明。

第九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

(二)检测机构出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报告。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准入申请后,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专家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方式包括现场审查、资料审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家库,从中选取专家组成审查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审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二条 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如已按照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通过了审查的,免予审查《准入审查要求》中的相关要求。

第十三条 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规定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工作,不得擅自变更检测要求。

第十四条 通过审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公告》发布。

不符合本规定所规定的条件、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列入《公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公告》载明的许可要求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

第十五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规范使用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厂合格证,确保出厂合格证及其信息与实际产品唯一对应、保持一致。

第十六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售后服务承诺制度。售后服务承诺应当包括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保证承诺、售后服务项目及内容、备件提供及质量保证期限、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反馈、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出现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严重问题时的应对措施以及索赔处理等内容,并在本企业网站上向社会发布。

第十七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企业监测平台应当与地方和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妥善保管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监测与产品运行安全状态无关的信息。

第十八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每一辆新能源汽车产品建立档案,跟踪记录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状况、故障及主要问题等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报告(见附件6)。报告应当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存档备查。

第十九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别或者动力系统(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与已列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同的,或者增加、变更生产地址的,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本规定第八条所列的材料,原则上应当进行现场审查。

取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相同类别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准入的,只进行资料审查。

第二十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持续满足《准入审查要求》和生产一致性等相关规定,确保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存在安全、环保、节能等严重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情况和监测平台运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方式包括资料审查、实地核查、市场抽样和性能检测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监测平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有《准入审查要求》所列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有违法行为等的,应当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

经特别公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恢复生产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第二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信用数据库,将企业违反生产一致性要求、申请材料弄虚作假、行政处罚等情况列入信用数据库。

第二十五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活动,并责令立即改正。

第二十六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破产或者自愿终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撤销、注销其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

第二十七条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撤销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

第二十八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擅自生产、销售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已取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改造,并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报送满足本规定的审查计划,于24个月内通过审查。对于其取得准入时已审查的有关内容,免予审查。

自制自用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改装类客车生产企业,通过改造,满足商用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有关生产客车底盘准入条件后,可申请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准入。自制自用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改装类专用车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整车投资项目手续、满足商用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有关准入条件后,可申请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准入。自制自用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改装类客车、改装类专用车生产企业,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报送满足本规定的审查计划,于24个月内通过审查。

逾期未通过审查的,视为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

第三十条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第三十一条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当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2009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4号)同时废止。本规定施行前公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内容解读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以下简称《规定》)。为了更好理解和执行《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负责同志对《规定》进行了解读。

问:制定《规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制定《规定》,是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少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不足,产品安全隐患和风险也相应增加。2011年以来,我国发生了31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其中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分别达到9起、8起,加强安全管理刻不容缓。尽快制定《规定》,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

制定《规定》,是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2009年,我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准入规则》),对于推动产业安全可控、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准入规则》已不能满足管理需要;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着产品安全风险凸显、准入条件偏低、行业散乱发展趋势加剧等突出问题。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须总结近年来产业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加快制定《规定》。

问:《规定》制定过程是怎样的?

答:2015年8月,我部启动了《规定》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重点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起草论证。组织对《规定》的框架结构、制度设计、文字表述等进行了反复研究,组织起草了相关制度。对立法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制度进行了完善,形成了《规定(征求意见稿)》。

二是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听取了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和生产企业的意见。2016年7月、10月,我部两次召开会议,听取了一汽、东风、北汽等生产企业的意见。8月,我部通过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我部门户网站,将《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并同步征求了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企业的意见。10月14日,我部再次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自制自用底盘的改装类生产企业的意见。同时,我们对各方面反馈的部省职责分工、加大处罚力度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规定》有关制度。10月20日,我部第26次部务会议对《规定(草案)》进行了审议。

三是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通报。根据我部部务会议的审议意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规则,2016年12月,我们将《规定(草案)》进行了WTO/TBT通报,研究答复了有关成员的评议意见。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公布了《规定》。《规定》将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问:《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规定》共三十二条,主要规定了如下内容:

一是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范围。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发〔2012〕22号),《规定》第三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并将范围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二是完善了生产企业准入条件。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申请人应当是已取得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或者已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符合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具备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规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以下简称《准入审查要求》)进一步规定了17项审查要求,明确了生产企业准入条件。

三是完善了产品准入条件。申请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条件,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以及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相关标准,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同时,《规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中进一步规定了39项检验标准,明确了产品准入条件。

四是建立了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制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为了保护用户信息,《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妥善保管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监测与运行安全状态无关的信息。

五是完善了监督检查措施。《规定》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保持情况、生产一致性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停产12个月以上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别公示,在恢复生产前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

六是强化了法律责任。对于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准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准入的,撤销其准入,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生产企业生产、销售未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予以处罚。

问:《规定》在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新能源汽车产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公共安全。《规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要求,包括:一是完善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要求。《规定》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应当符合《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等电动汽车安全专项检验标准。二是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制度。《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按照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并妥善保管运行安全状态信息。三是建立了“叫停”制度。《规定》明确了生产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存在安全等严重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生产企业不能保持《准入审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活动,并责令立即改正。

问:《规定》在明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制度的同时,怎样落实国家有关“放管服”改革要求?

上一篇:政府实习阶段性小结下一篇:还能再爱我一次吗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