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小小说特点

2022-08-06

第一篇:短篇小说小小说特点

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1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生命的叩问和考量

——试从《女人之约》浅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第一部分 前言

毕淑敏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共发表作品4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其小说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1、 987—1997 发端发展期 1987年,毕淑敏崭露头角,其处女作《昆仑殇》、《送你一条红地毯》分别发表在《昆仑》第

4、5期,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这十年间毕淑敏佳作迭出,有《补天石》、《阿里》、《女人之约》、《生生不已》、《预约死亡》、《红处方》等。 2 、1998—2002 徘徊蕴积期 1998年至2002年,毕淑敏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为期四年的心理学硕士和博士课程的系统学习。期间多为散文创作,小说创作相对沉寂,2001年的长篇《血玲珑》是此间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3 、2003至今 多元化时期 2003年,长篇小说《拯救乳房》问世,标志着毕淑敏创作进入以心理小说为重点的新的高潮。作品有《女工》、《鲜花手术》、《女心理师》等。

《女人之约》是毕淑敏短篇小说代表作,讲的是两个女人之间一个独特的约定。女工郁容秋长得很漂亮,但声名狼藉,外号“大篷车”。她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心气却很高,想做个像厂长那样出类拔萃的女人,受人家尊敬。于是在厂子面临三角债的困境时,别人知难而退,她却毅然揭了黄榜。经过厂长的严格面试,她成为厂里的清债员。可是她什么也不要,只要求厂长答应——只要讨债成功,厂长就代表全厂给她鞠个躬。为了解决厂里的困境,厂长同意了她的请求。郁容秋费尽周折,用尽一切手段,终于为濒临倒闭的工厂讨回了债,然而她却因长期喝酒过度导致肝硬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丈夫和女儿甚至没有来看望一眼,但她毫不在乎。郁容秋一直苦苦地等着女厂长鞠一个躬,可是厂长失约了,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肯履行约定。郁荣秋那么渴望寻找失去的尊严,想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等来的却是社会的无情扼杀。在这里,郁荣秋对尊严的理解注重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重社会

1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对自己的评价。但她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这样的自尊,只能是企求而不是真正的自尊。它引人深思,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第二部分

从内容上分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一)、 取材:以真实的生活经历为依据

毕淑敏精于纪实,善于写实,她说:“我常常对我的朋友说:别把你的秘密告诉我。因为有一天,也许它们会走进我的小说。”毕淑敏与时下的“先锋派”、“现代派”等不一样,她就是以她在阿里的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为创作素材,以自己在那里当卫生员、军医和后来在铜厂当主治医师的切身体验为写作蓝本,创作了一大批影响颇大的作品。

1、对军旅生活的回顾与开掘

毕淑敏十七岁来到阿里当兵,她在《自述人生》中详细介绍了她在高原服兵役的日子:几名女兵怀揣着“到西藏去”的激动,坐上“装大米的车”被缺氧的高原默默地消减着初来的欣喜,来到驻地就着脱水菜吃拌酱油的锯末味大米,喝60 度的开水,年轻女孩子也成了高原模样:嘴唇开裂、指甲凹陷、脸蛋皴红。并且谨遵老兵的警告:不要轻易地跑跳激动,因为会死人!就连晚上就寝也要时刻提防“高原反映”的来袭。作者详细真实地记录了高原的恶劣环境和部队生存条件的艰苦。巍巍昆仑的恶劣环境,让她常常嗅到死亡的气息。“高寒、缺氧、病痛⋯⋯一把把利刃悬挂在半空,时不时地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也因为如此,她对军人、生命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以此为素材她写下了《昆仑殇》、《补天石》、《君子于役》等昆仑系列的作品 ,短篇有《阿里》、《藏红花》等。

2、对现实生活的扫描与探测

11年之后,她复员回到北京。三十多岁时脱掉白大褂,弃医从文,致力于文学创作;年过不惑,重拾书本,走进课堂,学完文学、心理学,做起心理咨询师。她以自己做医生、心理师和母亲的经历,同时结合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创作

2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了很多作品,有《女工》(关注下层女工的命运)、《女心理师》、《鲜花手术》、《拯救乳房》、《送你一条红地毯》(经济改革大潮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生生不己》、《预约死亡》等中长篇小说,短篇《女人之约》以催讨三角债这一社会问题为背景比较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一厘米》《不会变形的金刚》(接触到儿童和少年品德教育的一些很严肃的话题)、《源头朗》等。

(二)、 主旨:对尊严、人性和死亡的思考

1、总体分析

毕淑敏前后阶段的创作从小说题材而言,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然而,更有以一贯之的东西,那就是对尊严、人性和死亡的思考。

(1)尊严

人是有尊严的,不仅要尊严地活着,也要有尊严地死去。毕淑敏认为,在生命的末期,长度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味。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是一个人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尊严的主题在毕淑敏前后期小说中有一个衍化的过程。她的前期小说包括“昆仑系列”和后来的《女人之约》、《女工》等,所着力表现的是人的生命尊严,后期小说如《拯救乳房》等更集中地思考了死亡及其尊严的问题。

(2)人性

文学对于人性的痴迷超越了其它学科,对人性本身的探讨也成为文学创作最为持久的深层动力。故而,对于人性的思考亦构成了毕淑敏小说的主题。医生和作家的显著区别之一,即表现在医生更多关注的是人的肉体,而作家更感兴趣的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探讨人的社会性存在和人性内涵。但当过医生和心理师,毕淑敏无疑具有更为便利的条件进入人性的深处,探寻人心的奥秘。就毕淑敏小说而言,其超拔的力量亦源于对人性的不懈探讨和深刻表现。

(3) 死亡

在毕淑敏的人生经历中,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作为医生,死亡都是必须也是最经常面对的现实,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几乎时刻都面对“近在咫尺的鲜血和死亡”。拥有这种特殊的经历,毕淑敏以她作家的质感写出了死亡的真相,特别是表现了死亡的尊严和某种程度的诗意。毕淑敏对死亡的正视和描写显示了一种科学精神,她通过小说建构了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死亡观念,她既打破了关于死亡的恐惧心态,也打破了面对死亡的虚妄态度。

3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2、以《女人之约》为例分析毕淑敏小说表现的主旨

《女人之约》首先表现了尊严的主题。郁容秋是个“漂亮美丽的坏女人”,在别人的眼里是不贞洁、不检点的,厂里的人都对之嗤之以鼻。“郁容秋看惯了男人们的讨好的嘴脸,她不佩服男人,她觉得自己能征服他们。她佩服女人,尤其佩服不用她这种手段征服男人的女人。她呆呆地望着厂长,这是在她有限的生活圈子里,活得最高贵的女人”。郁容秋崇拜女厂长,因为女厂长是个女强人,是个靠自己打拼的女人,郁容秋内心深处却向往一种凭自己本事挣来的自尊,在全厂面前扬眉吐气,把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尤其是男人踩在脚下。工厂“贴皇榜”招聘讨债业务员,终于给了郁容秋一个机会。郁容秋讨债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女厂长要代表全厂给自己鞠一躬,赢回名声。郁容秋凭着机智漂亮,在外四处奔波,终于为厂里索回了一笔笔的巨款,然而过度劳累和社交场合的大量饮酒使她得了肝硬化。拿着发到手的工资和奖金,“大家背后议论,这个女人,过去是“大篷车”,现在成了“国际列车”了⋯⋯骂归骂,表面上对郁容秋客气多了”,可是并未赢得众人的尊重,在大家的眼里,郁容秋就是原来的郁容秋,并未因为她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而对郁容秋有所宽容甚至是感谢。病危中的郁容秋不在乎这个,她在乎的是和厂长的约定,等来的却是女厂长的失约。郁容秋在等待中遗憾的离开,握在手里的是三枚黑色大理石样的纹路的纽扣,是她答应厂长跑遍天南海北也会买回来的。“我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偏巧又生得心比天高,我想做个出类拔萃的女人,可我没有这个机会。没想到三角债给了我一个扬眉吐气的好机遇,我从来没有这么舒心过,从来没有这么被人尊重过。“这回不是靠哪个男人抬举,这是我自个儿挣回来的面子。”郁容秋在弥留之际的剖白,没有生命消失的遗憾,没有对厂里的抱怨,也没有对女厂长失约的怨恨。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为了自尊舍掉自己生命的精神,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郁容秋的尊严寻找过程让人心里难受,在这个过程中她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可结果却依然没有得到失去的尊严。低矮的人其实更渴慕高大,曾失去尊严的人其实更需要尊严。其实作者通过她的死想告诉人们: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建立在自己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之上。

《女人之约》除了表达尊严的主题,也展示了人性的弱点。郁容秋为讨回工厂的债务四处奔走,终因饮酒过度而身体弄垮,而工厂的人拿到钱后却用恶毒的言语嘲笑她。女厂长也不肯向郁秋容鞠躬,除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有不为人察的阴暗的心理因素:同为女性,她虽然是个“威风凛凛的女人”,然而却也是个“姿色平平的女人”,所以,“女厂长不喜欢漂亮的女人”。这让女厂长对郁容秋的负约带上了一种决绝的女性报复的恶毒快感。人性中的自私、冷漠甚至恶毒

4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暴露无遗。这些人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的人性弱点,从中也反映了现实社会普通人性中道德的缺失。

第三部分

从创作技巧上分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一)、写人艺术

我们在不同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毕淑敏对女性的关注,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的关注,她们在事业和家庭之间艰难跋涉、在生活中遇到种种不易和困难。毕淑敏对她们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爱,对她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着深沉的反思和追问,也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女性形象。

《女人之约》中有三个不同类型的女性:郁容秋、女厂长和兰医生,她们各自承担了通常意义上人们对女性世界的认定:生活作风不好的漂亮女人、精明强干的长相一般的女强人以及有一定生活品位和文化素养的女性知识分子。 在这三个女性当中,郁容秋是作者着力刻画地一个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工, 孤傲又自卑、聪明机智和坚韧不拔,为追求尊严不惜一切。

1、孤傲而又自卑 郁容秋有着姣好的面容,但生活不检点。厂里的人都看不起她,不让自己家的孩子同她的女儿玩,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凭借自己的长相征服了许多男人。面对别人的嘲笑,她以一种孤傲独立的姿态来面对。同样,当为厂里清回了大量债款后,厂里的人对她态度转变了不少,她却理也不理,仍是那么高傲。虽然表面看起来对世俗的眼光不屑一顾,可是内心却是自卑的,充满了对尊严的渴求。她敬佩女厂长:“不仰仗任何男人,凭着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地矗立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尊重您”。她自知一辈子也做不到像厂长那样,可她“渴望也光荣一次,也像模像样地立在人前头一次”。还有,当她进入厂长办公室,坐在自己敬佩夫人女厂长对面,内心的自卑油然而生,“面对这个威风凛凛的女人,感觉自己像灰尘般的委琐。”正因为内心的自卑,想挽回面子,于是在厂里面临讨债危机时,她主动担起了这个重任。

2、聪明、机智和坚韧不拔 如果说郁容秋只是仅有美貌,那么她不可能完成清债的艰巨任务,她还是一个聪明、机智和坚韧不拔的人。从厂长的考核开始,我们就见识了她的聪明机智。一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女工,面对厂长咄咄逼人的发问,竟能以机敏的思维和伶俐的唇舌从容应对,让厂长以及读者赞叹不已。如厂长正襟危坐地说:“我纵是有还钱之心,也没有还钱之力。真是没钱。要不然我把厂家的名单抄给你,你能要回多少,全带回去抵账。这下总行了吧? “您甭

5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跟我说这个,我是一家不烦二主。我给您出个主意,前两年不是各厂都买了许多国库券吗?您就把它折给我们算了。反正您留也留不住,还谁不是一还呢,给了我,我们全厂念您的好,我个人更是感激不尽,利率该多少算多少,保证不让您吃了亏,你要是同意,咱们这就去取国库券吧!”郁容秋说着站起身,做出要走的样子。(《女人之约》)说话如此滴水不漏,不禁让人佩服。这仅仅口舌之战,后面讨债成功的过程则更加体现了她的聪明、机智以及坚韧不拔。讨债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讨债员之所以无功而返,除了拉不下面子,还有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策略。虽说郁容秋讨债的方法不是特别好,但她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在这当中,她针对各类不同的债主,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有的男老板喜欢喝酒,她就与他们对着喝,有着决一死战的气概,总是赢家。而且口袋里放台录音机,把他们酒桌上的话录下来。这些人听完后就立马还钱。有的是不近烟酒、花岗岩的一块的,她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去别人家里赖着不走,结果也马到成功。另外,她还向兰医生借了“军臭”和军大衣,在讨债之中也派上了用场。为了挣回一个面子,她凭借聪明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是她因讨债长期过度饮酒导致严重肝硬化,生命垂危之际,厂长竟以“要保持作为厂长的价值”为由,拒绝对一个行将就木之人履行承诺,结果在遗憾中死去。郁容秋这个卑微的追求尊严而不得的女性让人惋惜和同情。

(二)、小说语言

毕淑敏作品语言的风格、特色与她的职业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作为医生和心理学家,毕淑敏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着这种职业的精确和冷静犀利,而同时作家的身份又使她的文字细腻丰富、饱含想象力。

1、语言特色

她总是用一种平实、客观、冷静的笔法来叙述事件,平静里带有敏锐,冷峻中又有反讽。她的语言规矩妥帖、温婉自然。在她淡淡的言语中看不到谩骂、颓废、语出惊人的狂傲和惶恐不安的绝望,看到的是生命的哲理、生活的智慧和青春的赞礼。她生活的经历一直是正面和积极的,所以,经历培养了她正面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和性格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她的作品中。

在《女人之约》中,毕淑敏的语言是冷静、客观、细腻和犀利。比如刚开始郁容秋的病危通知送到厂务办公室的时候,兰医生把握不准把这悲痛的消息报不

6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报上去。毕淑敏以心理描写见长,这时对兰医生的心里做了一番描述“按说该早点报上去。毕竟是辛苦了一生一世的职工,到老了死了,领导要去看看,叫去的安心,活着的心里也温暖。但这个时机很难把握,报得早了,死或不死还不一定……病人觉得自己没死,劳驾了那么多领导,挺对不起人。” 如果不是有过在厂务室当医生的经历,恐怕也不会有这么深的体会。这段文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医务工作人员与厂领导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以文字犀利地指出了这点,却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将评价留给读者。

2、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在她的小说当中是常常出现的,但从不会让人觉得多余。她很善于运用比喻,常常信手拈来,拿一些生活的事物组成新奇的比喻,不落俗套,使语言更有张力。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也用了很多比喻,下面就列举几例。

1、因为下垂得过久,蘸水笔尖聚起一滴椭圆形的墨水,根蒂部正在瓶颈般地变细,墨水滴渐渐变成饱满的鸭梨形,颤颤巍巍地闪动着柏油似的微光。 (将下垂的墨水滴比喻成鸭梨,表现了作者的敏锐观察力,也从侧面应证了兰医生填表时的思考时间之长,细节描写很合理。)

2、郁空秋侧卧在半摇起的特制病床上,床旁的地灯像一支金笔,勾勒出她尖峭的身影。(将灯比喻成金笔,似乎不太恰当,可是细想起来,灯光照在人身上时的影子就像笔画出来的也不无道理。)

3、郁容秋像年画一般艳丽,面颊白里透红,双唇晶莹闪亮。翘起的睫毛像蝴蝶的触须一般轻盈颤动着„„(这里“年画”一词用的特别生动,因为一般年画是很艳丽的。而兰医生预备看到的是病得不成人形的郁容秋,可没想到她却化了妆,突然一见就觉得似年画一般了。)

4、兰医生虽说对郁容秋平日的张扬不以为然,但看到一个漂亮女人钻到这样一套不伦不类的行头里面,好像红玫瑰一下变成了狗尾巴草,还不如当初妖娆着顺眼。(将换过衣服前后的郁容秋进行对比,红玫瑰变成狗尾巴草,以幽默、简洁的方式表达了这个过程。)

(2)反讽

反讽的高妙在于作者没有表明确定无疑的立场,而是把评判、思考的权利留给读者。

反讽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没有用直白的说教,也没有取代读者的思维以代言者的身份大谈孰对孰错,而是通过委婉的、立场鲜明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生存价值的追问、对人性冷漠的质问和反思。在文中,毕淑敏借用强性反讽描绘了工厂人们的言行,用深邃的眼光关注着“大家”。大家背后议论,

7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这个女人,过去是“大篷车”,现在成了“国际列车”了。发奖金的时候,有的人作鬼脸说,这是“大篷车”卖X 挣回来的钱。大家哄堂大笑,然后该拿钱买什么就高高兴兴地去买。骂归骂,表面上对郁容秋客气多了。头头脸脸的科长们,见了郁容秋也都点点头示意,毕竟她是厂长亲自发掘出来的能人,又给厂里索回可观的资金。经济滑轮抹了润滑油,别的都是小节了。(《女人之约》)因为郁容秋和众多男人关系暧昧,她在同事眼中低人一等,没有尊严。但是她是厂里的功臣,为厂里索回大量欠资,工厂工资才得以发放。“大家”表面对她和蔼了许多,但是背地里嘲讽她比别人强的地方是敢买卖廉耻,靠低贱的色诱换来了欠款。奋力的讨债加上嘲讽和冷落,使郁容秋苍脆的如同一片落叶,大家丝毫没有感觉到他们欢快地分工资的过程其实也是郁容秋接近死神的过程。强性反讽将对立的双方置于两个极端,在黑白明显的强烈比较中,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此外,文中还有一些弱性反讽,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读者去反思追问寻找真意。郁容秋和女厂长约定:假如她能出色地完成规定的清欠指标,她想让厂长给她鞠一个躬,女厂长为了工厂郑重答应了她。可是当郁容秋病危之际,让兰医生代自己向厂长提出约定时,厂长想赖账了,她不是普通人是厂长,厂长给一个不检点的女工鞠躬,不但是面子问题,更是骇人听闻的原则问题。不但“会成为厂内经久不息的新闻”,将来还可能“演绎成骇人听闻的传说”《女人之约》。于是厂长斩钉截铁地宣布:我不鞠!在作者的客观描写中,女领导“光明正大”的抵赖,工厂职工集体无意识下的丧失人性,通过弱性反讽统统显现出人们卑劣的原型。《女人之约》中的反讽,在展现人物复杂关系、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过程中,丰富了蕴含在其中的讽刺意味,触动读者的灵魂,引起人们对尊严和人性的思索。

(三)、叙事艺术

这一方面将从叙事时序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1、 叙事时序

就毕淑敏短篇小说总体来说,在叙事的时间顺序上,小说以顺序为主,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次序展开情节,比如《一厘米》、《不会变形的金刚》和《翻浆》。《一厘米》从母亲陶影带儿子去公园玩开始讲起,主要讲了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因为公园里面测量身高的失误,儿子以为母亲故意逃票,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

8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害,故意疏远母亲。这让陶影心痛万分,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儿子小男子汉的尊严,费劲力气证明自己是对的。

而《女人之约》和另外一个短篇《源头朗》则在叙事的时间顺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出现了倒叙和插叙,使作品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小说的层次也显得错落有致。《女人之约》开头采用倒叙,先说结尾,写兰医生下班时接到郁容秋的病危通知书决定去探望。这自然会激起读者的兴趣,郁是谁呢?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就是插叙,讲了郁住院时填表的情况。紧接着写了兰医生见到了病人的惊异,由此自然地补充了郁的为人、借鞋以及厂里面临的困境。这之后就是按正常顺序描写,厂里面临债务危机,郁主动请缨并顺利通过厂长的面试成为清债员,她费劲心思完成了任务却因喝酒过多而被诊断为晚期肝硬化,在厂长的毁约中遗憾地死去。

2、叙事结构

毕淑敏的短篇小说属于传统的叙事结构,大都采用一人或一事为线索的单线结构。单线结构是向读者讲述首尾齐全、情节连贯的具有因果逻辑的完整故事。这种结构的长处是:叙事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显现。《女人之约》就是讲了一个漂亮但作风不好的女人为了挣回面子替厂里讨债而最终没有得到尊严的事。作者改变了叙事时序,先倒叙、插叙、补叙再顺序,一方面更加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使小说的结构也有所变化。

第四部分 总结

读过毕淑敏作品的人一定不难从文中知道,她曾在阿里当兵、复员当过医生、后来做过心理师,现在则是一名专业作家。特殊的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选材的真实,她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军人和女性形象,故事丰满感情真挚。但是经历也限制了作家的想象力,她曾在创作谈中提到:“我只敢写我大致经历过的事情,我只敢描述那些我确有把握的情景。这真是我的悲剧,它们像两块坚硬的石头,缀在我想象的翅膀上,使它无法飞翔。”对没有经历过的新题材,毕淑敏同许多作家一样,驾驭起来就比较生疏。另外,小说作品在充实的叙述中缺少适当的空白,少了给人遐想的空间。

毕淑敏带着从小养成的强烈责任感和医生救病治人之心,关注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以悲悯的情怀书写人的尊严、人性以及死亡,不断深化着对生命的叩问和考量。她的小说叙事冷静平实,遵循着传统的叙事模式,但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大

9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量的比喻、惯用语以及反讽的手法,使小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她融感情于理性思考之中,给人以启迪、激人奋发。

关于毕淑敏的小说,就研究内容来看,既有对作家创作个性、经历的研究,也有对整体创作或单篇作品题材、内容、主题思想、创作方法、美学风格、意义价值、医学叙事、缺陷与困境等宏观或微观研究。就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来看,由最初的单一的社会历史批评逐步发展到文本细读、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形式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就篇幅而言,她的所受热捧的长篇小说如《女心理师》、《红处方》、《拯救乳房》等研究得比较深入,短篇小说则很少有人涉及,而且短篇小说的特点基本上无人从整体上来分析。那么本文就沿着文本细读的方面,以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女人之约》为例简单地分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

第二篇:赵树理的小说特点

赵树理的小说特点:回归到民族的、民间的文学传统,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大胆创新,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带有鲜明赵树理个人印记的新评书体小说。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书写的是当下发生的故事,描绘的是现时代的风云变幻,但其艺术风味却是古色古香的,富有传统之品格。具体而言,赵树理之新评书体小说具有五大艺术特征:一是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是中国传统小说一个显著的共同性特征。创作时,赵树理舍弃了传统小说程式化框架的弊端,汲取其情节连贯完整之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强烈的讲故事之特点。二是单线发展,扣子艺术。传统小说采用的是有别于西洋短篇小说“横断面”作法的纵式结构,多为单线发展,为避免一线到底易造成的呆板、单调之缺陷,往往在行文中设置形形色色的“扣子”(悬念)以增强小说的波澜。为适应中国百姓长期

4.间接展示矛盾冲突的巧妙构思。作者不是为写生活而创作,他要深刻地展现出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但他没写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描写各色人等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来间接地写出激烈的矛盾冲突。王利发努力改良,终逃不了艰难处境,最后破产自杀;松二爷由穿绸褂、自带茶叶,到饥寒交迫,最终饿死;康顺子由被太监买去为“妻”,到获得自由身,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终结,进入民国的社会大变化。宋恩子、吴祥子之流由做清王朝的鹰犬到做军阀的打手,“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则反映了朝代虽有更替,但恶人当道,百姓遭殃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正是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了生活的实际,表现了人民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悠悠荷面依依情

——论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 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关键词:孙犁;艺术特色;诗情;画境;散文化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他将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又舒缓自如的画卷。他追求一种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朴中见隽永,于轻柔中透刚强。孙犁小说集诗、画、文三者于一体,形成了孙犁小说清新脱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芙蓉仙子欣来游”的诗情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浓郁的抒情像河流一样贯穿于孙犁的小说中,成为其小说艺术魅力所在。孙犁很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地表达出来,而是像小桥流水般慢慢地渗入小说的字里行间,令人品之不尽味之无极,显示了一种似淡实浓的独特的抒情韵味。孙犁小说多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对纯美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道德,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他喜欢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韵律来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具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真挚深切的情感,充满着浪漫、美好、动人的诗情。

(一)“美人采红莲”:人物美

孙犁独创了自己的美学人物体系,他用灵巧的笔触刻画了一群识大体,顾大局,具有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系列。孙犁以抒情的笔调渲染气氛,不论是对话,叙述,还是描写,他都能从中挖掘出诗意,并用诗的笔触去赞美人物的美好心灵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着重展示人物的内心和气质,从而使人物鲜活起来,达到“神似”。

在《荷花淀》里,水生嫂是一个勤劳,质朴,勇敢的妇女,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时她明大义,识大体,舍小家,顾大家,把对丈夫的爱与对祖国的爱结合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她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因此,她也和妇女们组织了抗日队伍,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抗战洪流中,表现出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情操。

又如小说中几个女人没见到丈夫回来时,有过这样的话:“可慌(高兴)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一个“慌”字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妇女那种既兴高采烈又迫不及待的心情,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妇女们那颗火热的心。而那位女人说到“娶新”二字时,心里一羞,脸上一红,灵机一动,舌头一卷,忙把吐到嘴边的“媳妇”两字咽下去了,诗境一般地显现了人物心灵深处的一闪念,一个可爱的妇女形象便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此外,还有《钟》里的慧秀和大秋,《风云初记》里的春儿和芒种,《山地回忆》中的妞儿,都是孙犁寄托着某种精神与理想的诗化人物。在他们身上,孙犁看到了冀中人民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承受着牺牲的痛苦,以从容的态度,迎接着每一个崭新的黎明。孙犁热情地歌颂着人情美和人性美,并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光明和希望。

(二)“荷风送香气”:生活美

孙犁的作品大多选材于日常生活,但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一旦经过他感情的过滤而进入小说后,就被诗意化了。作者在日常生活描写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将原本看来平凡枯燥的日常生活装点得非常美丽,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感,使人耳目一新。

《荷花淀》一开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劳动生活也不像往常那样枯燥了,而且具有了灵动的舞蹈美和色彩美。尤其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把人物描绘得简直就是一位仙女,把每天繁重的劳动变成了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含蓄优美的特征,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纯美的诗化世界。

又如他的小说《吴召儿》,作者选取的是最富灵性最能打动人的瞬间,用浓墨重彩表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美。文中写到吴召儿翻穿棉衣,她那如同一只热情聪明的小白山羊跳跃在乱石尖上截击敌人的神态,她那被山风不断卷起的红棉袄角“撒出的一朵朵红花”在山岩间闪耀的诗意性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篇小说,作者写的似乎都是战争年代的一些生活小事,但小事中却凝结着作者生活的诗意与深情,显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

(三)“白露凋花花不残”:战争美

一提到战争,首先想到的就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一般作家在描写战争场景时,都是极力渲染战争的艰苦,血腥和死亡,烘托战争的残酷属性。而孙犁的战争小说则从来看不到战争的惨烈,取而代之的是满淀悠悠的荷花香。孙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他将战争置于一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形成清雅、疏朗的独特风格,从而使战争小说能够超越具体的战争时代而产生更为恒久的艺术魅力。

孙犁的小说不正面描写战争的刀光剑影和激烈的斗争场面,而代之以一种清新,优美的自然场景。比如在《荷花淀》中,作者以白洋淀美丽如画的风光作背景描绘战争,凸显人情美,人性美。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 “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那“高高地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很难想象,这样一幅荷花映日图竟是战争流血牺牲的场所。白洋淀那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苇,粉红色的荷花箭,散发着清幽香气的荷花叶,无不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在同敌人搏斗时,作者也不免用荷花的美来进行渲染:“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丝毫感觉不到战争的恐怖。 作家始终在以一种清新的笔法点染战争,使战争场面变得没有丝毫的火药味;作家始终在以一种欣赏审美的眼光来打量战争,以一种平静塌实的心态观看战争,从而使战争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色彩。如《荷花淀》中,当妇女们发现前面的大船追来时,“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在战争的紧张逃亡下,小船竟还能够如梭鱼般活泼地打跳,并且把驾驶小船和织布穿梭等日常生活琐事联系起来,让人觉得这场战役就像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微小的事,透着轻松欢快的气息,让战争不再那么可怕。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场面完全诗化了,浓浓的诗意充斥了整个战争场景。

(四)“清池结素彩”:语言美

孙犁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字字句句散发着浓浓的诗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荷花淀》通篇采用的都是—种灵动自然的诗意语言。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能够赋予作品以一种独特的诗意氛围和艺术魅力。 如《荷花淀》中女人们在寻夫途中,不料遇敌,这时作者写道:““她们奔向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借景抒情,以景喻人,以景赞人。“一望无边际”“密密层层”,象征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铜墙铁壁”“哨兵”,则说明了人民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打不烂的“铜墙铁壁”。这段抒情文字,情浓意深、语言秀美,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孙犁小说能给人以清新、明净、鲜活、自然的美感,与他在小说语言上的执著追求是分不开的。孙犁的小说语言既不像赵树理那样通俗而富有民间的世俗美感,也不像丁玲那样细腻繁复具有书卷气,他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简洁与典雅和民间语言的自然与朴素融汇于一体,形成了自己既清新明净,又优美雅致的语言风格。在他的小说中,叙事简洁明了,描写细腻传神,对话质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议论与抒情则优美深沉又韵味绵长。从总体上说,孙犁在小说语言上追求一种清新美与明净美,又是与他的整体美学追求相一致和协调的。

二、“池光天影共青青”的画境

孙犁小时候学过绘画,但没有结果,而这画的梦却在他的小说中得以实现。孙犁的作品中不仅有明丽自然、色彩调匀的风景画面,在塑造人物时也多用彩笔,将人物推向阳光照耀下,渲染他们高昂的生活热情。

(一)“芙蓉出水立娉婷”:风景画

孙犁对白洋淀水乡情有独钟,无论是作为战斗的场所,还是作为人们生活的地方,孙犁都将它描绘得非常美丽。白洋淀富饶美丽,荷香四溢,成为孙犁最钟爱的绘画背景和素材,孙犁曾在多部作品中描绘白洋淀的优美风光。

如《荷花淀》,“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就把景物写得如此逼真传神,“苇子的长城”令读者眼前出现一幅壮观优美的画面,让我们联想到了抗战阵线的坚固,景物描写充满寓意,使得作品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芦花荡》的结尾处,当老人巧设陷阱、诱敌深入以后,作者写道:“他狠狠的敲打,向着苇塘望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虽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但是绽放的芦花一片绚烂,随风飘撒,勾勒出荷花淀冲淡幽远的意境,并巧妙烘托出老人从容自信的心理。

(二)“菡萏五月西施采”:风俗画

孙犁小说的画境不仅仅是白洋淀的如诗如画的风景,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透明的薄雾、清爽的凉风、新鲜的荷香,还有散发着浓郁的冀中风情的人情人性。孙犁将人物,景物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情杂糅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幅内蕴深厚,含蓄蕴藉的风俗画,将白洋淀的风土人情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

《芦花荡》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小说这样写道:“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他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这里,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是与小麦高粱的成熟,与大雁的南飞北回等冀中风物相伴随着,充满浓烈的生活韵味。

而《荷花淀》中青年妇女们渴盼丈夫回归的甜蜜羞涩,编织苇席的轻盈灵巧,对丈夫依依不舍的含蓄深情,经由作者诗意点化,便形成了一幅幅冀中平原白洋淀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卷。

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孙犁为我们呈现出冀中解放区一幅幅淡雅清丽的风景画卷和风俗画卷,展现出战争背景下的人情人性之美。

三、“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散文笔法

传统小说大都是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关系错综纠结,而孙犁的小说往往突破传统的小说格局,创造了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散文笔法,使得他的小说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舒卷自如的散文美感。

孙犁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离奇,而集中描写生活的某一片段,人物,侧面或场景,以散文的抒情笔法来结构小说,善于选择与人物性格相关的生活片段,灵活自如地加以穿插,使人物的性格命运,生活片段和作者的议论融为一体,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结构上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特点。有些小说,甚至采用画面连缀的结构,只摘取生活中最适合构造意境的部分,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头和结尾,一切都像生活本身一样,像一条流动着的小河。让人乍看起来觉得故事还没有讲完,人物塑造得还不够完全,小说的画面与画面、片段与片段间,仿佛是随意地连缀在一起,但细细品味,这种连缀又体现出巧妙的艺术匠心,一切都似乎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别有一番深长的韵味。

《山地回忆》写的是战争年代军人与老百姓之间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小说以回忆起笔,亲切自然,娓娓而谈,将战争时期几个平凡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小说从文体到结构都具有散文的散漫、灵活与自如的特点。尽管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情节也无大的波澜起伏,却比有些情节生动的小说更感人更有吸引力,因为作者用散文般的笔触描绘出的是生活中的诗意、温情与美好,是战争年代建立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犁小说的文体结构的散文美与简洁美,并不是作者在刻意经营,而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

一、相辅相成的结果。 又如《琴与萧》,用第一人称叙述,结构松散,通篇没有震撼人心的情节描写,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所写的几乎都是些生活的小片段和细节,作者着墨较多的是钱智修夫妇共同的音乐爱好,和运用琴萧所传达的相知相通的情感生活,是他们两个女儿的可爱俊气与音乐天赋,是这一家人在战争中的奉献和牺牲,贯穿作品的是作者对他们深切的怀念与哀痛的情感。小说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但我们却被美好的生命的毁灭所震撼了,也被作者深深的情感所打动。 孙犁的小说始终魂牵梦绕着冀中平原的白洋淀,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那片根据地人民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场景和此中凸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他的小说犹如一朵朵清新秀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柳青创作的艺术特色

收录时间:2011-9-4 作者:郭志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 ★★★☆☆ 本日:5 本周:12 本月:68 总计点击:347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发表评论

柳青不仅在艺术方法上有自己的显著特色,而且在广泛借鉴中外优秀遗产和吸收散文、电影文学艺术表现上某些长处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实践还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

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种谷记》对人物肖像、生活场景的描写具有细腻的特点,但对历史生活缺乏整体的把握;《铜墙铁壁》对生活的概括力大大提高了,但一些需要细致刻画的地方又流于粗糙。作家终于在《创业史》中弃其所短,扬其所长,把两个方面集中起来。这部小说描绘的社会主活面面是那样宏伟壮阔,那样气势磅礴,仿佛是一股奔腾向前的洪流。可是,具体分析来看,洪流原来是由水滴组成的。柳青的手法是高明的,他不直接去描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而是抓住生活的内部联系,以一个个人、一件件事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连结起来组成一幅扎扎实实又生气勃勃的历史运动的大画面。

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柳青具有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了在《创业史》中写好进山割竹那些章节,他曾亲自进了一趟终南山。对生活的谙熟,使他笔下的人物,如郭世富、梁三老汉等,其相貌、神态、心理、行动,简直叫人觉得与实际生活分毫不差,仿佛这些人物不是他写出来,而是从生活中召唤来的。然而这些描写又饱和着作家不可遏止的激情。如写梁生宝换稻种时的赞美语调,写郭振山受批评害“病”时的谴责语调,写郭世富卖粮时的揭露语调,流露了作家强烈的爱憎情绪。此外,作家的革命激情还采取直接抒情和进行哲理性议论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方式也是柳青艺术风格的一个特点。

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的风习色调相结合。柳青是个同革命一道前进的有着丰富革命实践经验的作家,他的创作总是跳动着革命的脉搏。随着作家的思想与艺术上的成熟,作品中的时代精神越来越高昂激越。这种精神是在对我们民族生活的描写中体现出来的。质朴的农民生活,醇郁的田园气息,关中平原的自然风光,陕北农村的风物人情,实在令人神往。它同时代精神浑然融为一体,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柳青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培养独创精神。从一开始就培养这种精神。„„如果是独创,由粗糙可以变得细致,由水平低,可以变得水平高,到最后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来。”①他的艺术风格正是这样形成的。

供产党人的“正气歌”——长篇小说《红岩》的思想力量和艺术特色

(2)

时间: 2011-03-03 22:12

在解放山城的礼炮声中,在敌人炸毁山城的爆破声和机枪的扫射声中,越狱的同志们一个个倒下了、倒下了……。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血,把大西南的这块金刚石性格的“红岩”染得更有亮色,更有活力。面对如此坚不可摧的形象,作为读者,我们垂泪低下这颗对阶级敌人的高傲不屈的头颅。作品这种类似悲剧式的结尾,浓重地、又是真实地渲染了这场斗争的悲壮气势,也浓重地、又是真实地揭开了全国革面形势排山倒海般的、把牛鬼蛇神们荡涤以尽的喜剧式的序幕。从而强烈地、长久地激发起我们对烈士们铭志不忘的悼念和誓死革面到底的坚定信念。“满天风雨满天愁,革面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烈士英勇就义时高声朗诵的这首《就义诗》,借用来概括《红岩》这首“正气歌”的主题思想,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二

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一样,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论它如何把生活加工、集中和典型化,它本身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总应该被承认是生活。确切地说,应该承认它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使读者,尤其是熟悉这部分生活的人在接触到它的时候,相信这是真的,然后走了进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艺术一切特点赖以存在的基础。《红岩》首先给了人这种印象。可以设想,倘若《红岩》的作者像有的作者那样,把穷凶极恶的高级特雾,写得笨头笨脑,不堪一击,或者把我们狱中斗争的志士写得呼风唤雨、刀枪不入,将这场勇与智的决斗渲染得光怪陆离,将胜利的取得夸张得轻而易举,那么,人物的命运、归宿,故事的发展、结局,岂不变成作者手中的傀儡和积木,凭他随意摆布、任情差遣,落得个无实事求是之心、有譁众取宠之意?那就绝不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充其量“不过是体现得很坏的美好的企图而已”(别林斯基),实际上是一种浮夸、虚假的编造。但是《红岩》并不走这条轻便的道路。它没有把最容易追求离奇的情节惊险化,没有把最特殊、最尖锐的斗争一般化,没有把人物神化或丑化。它忠实于生活真实的描写,忠实于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与环境关系的真实描写,把这作为自己作品的命意和艺术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根基打稳了,借以抒发的革面感情、政治思想,才不致成为无源之水,而变为空洞抽象的叫喊。《红岩》里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原来在作者的心里就是活生生的,因而才可能有作品里一系列的具体描写: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关系与具体的矛盾。最后,用具体的斗争方式解决了集中营里具体的(一连串的、大大小小的、此时此刻的)冲突,既不同于战场、工厂、学校,又不同于其它时刻、其它地方的集中营。这样,我们从《红岩》里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生动而可信的图景。正是有了这样真切生动的描写和狱中特殊环境下悲壮巧妙的斗争的描写,我们才如此信服地接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如此地确信后来在“魔鬼的宫殿”里真的会举行追悼会,真的会举行新年联欢。这不是一般的追悼和联欢,而是敌人刀丛中的是威、检阅和演习。“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看这副对联写得多切题、多有余味!简直是对景挂画,然而却不露痕迹。这不又是张《挺进报》吗?

这一些描写,既真实,又动人。离开了现实主义具体反映的原则,那么,即使所写的是生活中实有的事件,也会出乎作者的所料,而不为读者信服,更不为读者激动。严肃的、具体真实的描写,显示出《红岩》作者突出的艺术特色。 重庆集中营是座与世隔绝的冰冷的魔窟,政治犯们被剥夺一切的人身自由。因而关进这里的死囚们,很可能在牺牲的前一分钟还得不到外部世界的任何消息。但由于革面者的足智多谋,善于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保持党组织强有力的经常性的领导,加强狱内战友们亲密无间的合作,铜墙铁壁也竟然神奇地被打开一隙缺口,和重庆市委接通生命的脐带。加之他们对事物敏锐准确的判断能力,就给了《红岩》作者一种方便,使他们的目光四射,有条件把这座借地形和武力密封起来的人间地狱放置在整个大西南和全国革面形势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不但不使作品前数章对当时斗争状况的描写陷于孤立,反使它成为整部作品赖以结构的有机肢体;而且水到渠成,让狱中斗争、人物性格在与时代环境相互联系之中,彼此作用、彼此烘托、彼此深化。工厂斗争、学校斗争、农村斗争这些即使十分侧面的描写,也在这种复杂广阔的联接中显得波澜壮阔——从而一个小小的、与世隔绝的集中营,居然向读者打开了整个大时代的帷幕,概括了风云变幻、翻天覆地的时代精神和特点。这是一部小说难得的成就。

《红岩》所反映的斗争生活异常丰富。它的面广:从学校、工厂、农村、党的机关、特雾机关到两所集中营;人多:从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特雾、各种各样的革面者到各种各样的政治犯;事繁:从敌人内部倾轧和矛盾到敌我斗争。我们也可以更严格地要求作品写得再精炼一些,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作品的结构和角度是真正小说的结构和角度,不能不承认作者对如此浩繁的内容的安排经过了一番苦心的提炼和剪裁:书中绝大部分的篇章或者情节的存在,都有助于人物的描写。第三章里成瑶关心地把《挺进报》送给成岗看,不料遭到冷遇,引起她对哥哥的政治热情的怀疑。可是她作梦也没有想到哥哥早就入了党,而且正是《挺进报》的印行者。成岗怎么好向妹妹暴露身份呢?这时作者写了成岗由此触发的一大段的回忆和心理活动,通过成岗的回忆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作者实际上在作品的序幕里向读者介绍了作品的几个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手法简洁集中,可谓一以当十。小书店的开设,显示了革面形势的急剧发展,并为甫志高的叛变作了埋伏;甫志高的叛变,则又把斗争引向“渣滓洞”;为了展开作品另一个“更恼火的”据点“白公馆”的描写,作者借助于蒋介石国共和谈的骗局,让特雾假释放刘思扬,而后把他转送到“白公馆”。作为长篇小说艺术形式上极为重要的人物的介绍,作者的安排则更为巧妙、更为简炼、更有浓度。那个常去书店读进步书籍的青年,谁能知道他竟是个打进来的特雾?那个对扩大书店热情积极的地下党员,谁一眼能看透他就是叛徒?那个傻头傻脑、每天练长跑、对狱中斗争不关痛痒的人,谁能立刻识破他是最有耐心、最深谋远虑的钢铁战士而给予他政治上的信任?简直是不露痕迹!看来似乎离奇,实则出于必然。倘若作者采用简单化的写法:特雾眉毛颜色就表明是个坏蛋,叛徒一举一动都预示他将来的变节,地下党举凡出事都挺身而出暴露身份,那么敌我间复杂多变的斗争,岂不成为儿戏?但是作者也没有走上另一个极端:事事设套,人人猜疑,故作惊险,譁众取宠(《红岩》题材很易堕入此类写法)。那是迎合庸俗趣味的低劣轻便的写法,不配表现我们的生活,更不配表现这个严肃的主题。题号:16

内容: 40年代,最早而系统地对赵树理的小说给予很高评价的是谁? 选项: a、周扬

b、郭沫若

c、茅盾

d、巴金

题号:17

内容: 当代农村小说的艺术经验,更直接的来自下列哪些“解放区”作家? 选项: a、沈从文与骆宾基

b、赵树理与周立波

c、丁玲与骆宾基

d、赵树理与沈从文

题号:18

内容: 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的著名文艺作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选项: a、《黄河东流去》

b、《暴风骤雨》

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白毛女》

题号:19 内容: 赵树理的哪部著名小说曾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编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演出? 选项: a、《三里湾》

b、《锻炼锻炼》

c、《登记》

d、《小二黑结婚》

题号:20 内容: 柳青《创业史》中塑造了一个重要人物是谁? 选项: a、梁生宝

b、潘永福

c、赵大叔

d、刘雨生

题号:21

内容: 下列特点中哪项是《红旗谱》艺术创作的正确表述? 选项: a、是就口述的材料加以记录、整理而成

b、《红旗谱》开头没有独立成章的楔子

c、以两家人几代人的生活遭遇为系列小说的主线

d、在虚构的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题号:22

内容: 50年代,刘真以抒情性方式表现革命历史的短篇,不包括下列哪篇作品? 选项: a、《草原上的小路》

b、《英雄的乐章》

c、《核桃的秘密》

d、 《长长的流水》

题号:23 内容: 茹志娟1958年以哪部短篇小说受到广泛的注意? 选项: a、《高高的白杨树》

b、《静静的产院》

c、《里程》

d、《百合花》

题号:24 内容: 关于小说《红岩》表述正确的是哪项? 选项: a、该小说作者为罗广彬、杨益言,他们是专业作家

b、《红岩》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c、在小说中,革命者和敌人的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刻画,具有曲折幽深性

d、该书中塑造的革命者包括许云峰、江姐、成岗、周大勇等形象。

题号:25

内容: 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角度评价的长篇小说是哪篇? 选项: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保卫延安》

2008-11-18 18:35 最佳答案

自己做也很快。有不懂的,可以给我留言。 16.a、周扬

17.b、赵树理与周立波 18.a、《黄河东流去》 19.c、《登记》 20.a、梁生宝

21.c、以两家人几代人的生活遭遇为系列小说的主线

22.a、《草原上的小路》 23.d、《百合花》

24.b、《红岩》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25.d、《保卫延安》

[发评论]

第三篇:小说语言特点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 (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他却不要(看医生用瓦片排队),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申弓《小山村》

分析:这个选自申弓的小小说《小山村》里句子,是写一个“城里人”第一次到小山村医生家看病时的表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挤”“掏”“抽”“塞”“递”,与村民看病时用瓦片排队时的自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逼人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只有抓好词语的运用,才能准确赏析这段文字。 答案:运用了“挤”“掏”“抽”“塞”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明了来人逼人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物质上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

2、根据上面三道小题,自己尝试小结在分析语言特色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1、从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的角度分析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5、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6.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课堂学习

1、全班交流,归纳语言鉴赏欣赏题的答题角度。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

2、答案层次:①概括特点。 ②举例分析。 ③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特点的角度

特点的具体内容

语言特点

用词的特点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搭配

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

叠词、关联词和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

运用叠词;精炼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的特点

句式的选择:整散句、长短句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表达 方式

各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使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语言 风格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繁复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繁复(细腻)

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内在。

2、回顾真题,探讨答题模式。 (2010年江苏卷11题):文中画线部分(即下面语段)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阿城《溜索》

分析:这段文字是写峡谷中怒江的景色的,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写景角度上。“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看出,“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是作者的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峡谷中怒江的景色(特色分析),使人如临其境(效果)。

3、现场演练,熟练答题方法。下面语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在车床上刨木),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汪曾祺《戴车匠》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写戴车匠做活时的情景(内容概括),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特色分析)。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情感)。

4、课堂小结(注意事项) 课后学习

(一)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儿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⑪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⑫“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⑬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⑭“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⑮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⑰“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⑱“谁?”

⑲“骆驼呀!”

⑳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二)、《60练》P12.《子孙万代》第四题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三)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壮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9.第15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4分) 本段运用比较、夸张的写作手法(1分),将皮特与“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真正的骑士”比较,并用“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这种夸张(1分),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1分)。语言幽默,作者在调侃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1分)。共4分。四个要点,每点1分。

第四篇: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1)描写普法战争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他描写了下层人民自发的抗敌斗争和献身精神,强调普通群众有更多的爱国主义,例如《米隆老爹》《蛮大妈》等。

(2)描写穷苦人民悲惨命运和赞颂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作品。例如:《瞎子》、《穷鬼》、《西蒙的爸爸》等。

(3)描写资产阶级风尚习俗的作品。例如:《遗产》、《珠宝》、《老人》、《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它们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一.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鲁迅先生在比较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式样时认为短篇小说的优点是“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集外集》近代世界小说集小引)因此,短篇小说不该成为长篇小说的压缩,它的长处在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从部分到整体的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在这点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楷模。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许的人物和比较单纯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本质。他常常把确定的主题,高度凝练地集中到几个场景和场面中去表现。

赞扬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他很少在广阔的背景和复杂的情节中,全面地展开法国各阶层人民反抗普鲁士侵略军的斗争,他多半写其中的一个插曲。例如《蛮子大妈》,这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法国劳动妇女,她丈夫因私猎被警察击毙,相依为命的儿子在两国宣战后从军,她一个人孤单在家。普鲁士军队开进村子后,派四名年轻士兵住进她家,起初她跟他们相处得不错。有一天,她突然收到儿子被普军炮弹炸成两段的噩耗,就在当天夜里点燃自己的房子,把四名普鲁士士兵烧死了。小说特别突出“蛮子大妈”临刑前的一幕:她同时拿出两张纸,一张是报告儿子牺牲的信件,另一张是她记下四名普国士兵姓名地址的纸单。他要求通知他们家里,并对普军军官说:“您将来要写出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然后从容地等待处决。

小说截取了普法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断面,生动反映出法国人民对侵略军的深仇大恨,更可贵的是有深度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危害。当普军侵占法国领土时。法国人民协同法国政府奋起反抗,是正义的爱国行为,值得歌颂,但这次战争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统治者争夺欧洲霸权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止是法国人民,也包括普鲁士人民。两张纸就是这种实际情况的凝练而巧妙的艺术概括。

其次,在短篇小说的艺术构思上,莫泊桑不制造离奇情节刺激读者的好奇心。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真实。他从一把伞的小洞眼看到市民利己主义哲学;用一根绳子绕出一个趋炎附势荒唐混乱的世风;不见了一串项链,引人寻找小资产阶级丢失的淳朴(《雨伞》、《绳子》、《项链》)。

二.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

莫泊桑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他的每片短篇小说都是一幅幅生动的法国生活风俗画。他的短篇小说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表达这种倾向,尽力做到客观、冷静。但是小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激情,它的激情隐藏在内容之中。“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界露面一样。”恩师福楼拜的这句话对莫泊桑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更多时候,莫泊桑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之中。譬如,他对自己所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态度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1881年2月15日在巴黎《新杂志》上发表的《在家里》写出了一桩奇特的家庭变故。工作多年,刚刚得到勋章的老科员伽辣汪90岁高龄的老母,突然在饭桌上病故。随后,许多有关联的人员都卖力地表演:诊断医生不顾人家死活,自己先闹一顿饭吃。邻居剃头师两口子为了要不要去看望而吵架。儿子虽到处诉说自己的悲伤,目的不过是“去引起别人的吊慰,使自己变为若人注意”。媳妇是单打老太太主意,终于在财产竞争者——丈夫的姐姐到来之前,怂恿丈夫把老人的美女玩球挂钟和大理石前的五斗橱抬到自己屋里。哪料,第二天儿子发出讣告,又开始吃饭时,老人竟“死”而复活——原来只是一种昏厥症。众人正吃惊,老人的女儿和女婿来了,老人因为已经知道儿子、媳妇的行为,对女儿特别亲热,结果又引起媳妇和女儿、女婿的一场混战。在上述情节和场面中,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勾勒出各色人物脸谱:吝啬的老母,贪婪尖刻的儿媳,怕老婆,爱虚荣,假情义的儿子,凶神恶煞般的女婿和贪心的女儿,骗子似的庸医,“看死人来求自己开心”的吊客……把小资产阶级市民自私、狭隘、庸俗的特点揭露得淋漓尽致。从中,读者认识到当时法兰西社会风气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正是作者流露的“倾向”。读者还可以产生对这个社会制度的怀疑和否定。而这种“倾向”是通过作者冷静的、纯客观的叙述体现出来的。

莫泊桑如此这般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并没有妨碍或减弱他的倾向性的表达。相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更加打动读者。

三.工于构思,巧做文章

构思和布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又一大特点。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和布局使莫泊桑的小说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说常常像故事一样娓娓动听,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设计的妙笔。有时,正在缓慢进展的情节会因为一个细节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想之外的场面。人物和主题从中得到深刻的表现。有时先制造重重迷雾,故意将读者引入歧途——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做出种种猜测,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几乎每篇都新颖别致又存在一个共同点:入情入理,真确可信十分自然朴实。为了实现精巧和自然相统一的艺术构思,莫泊桑出色的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这里选以下2点重点分析。

1.设计疑笔,使情节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当真相揭开时给读者造成一种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突出的是《珠宝》。小说刻画了一对平庸的“小人物”夫妇,他们爱金钱胜过爱一却。小说布下两个疑阵:开始是夫妻“恩爱”,接着是丈夫“爱名誉”。小说开篇多方面渲染夫妻间感情融洽、笃厚。妻子出嫁前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具有一种安琪儿式式的纯洁风范”。婚后凭“巧妙的经济手腕制家”,使丈夫“过着一种难于相信的幸福生活”“以至于相遇六年后,他之爱他甚于初期”。随后,轻轻点出妻子的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珠宝。但突然之间,她看戏着了凉。“第二天,他咳嗽了。八天后,她害肺炎死了”。于是,一却都由这关键的一笔而发生变化。丈夫失掉妻子,不但情感空虚,而且经济窘迫。过去尚可充裕度日的工资,现在只供他一人花销都不够。他无措了,借债,追求金钱只好在发薪前去卖妻子留下的“假”珠宝。不料,却驱散了夫妻“恩爱”的迷雾。原来妻子爱他是“假”,“假”珠宝货真价实,是妻子用爱情和色相的代价换来的。故事到此也许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的解剖刀没有放下,它又深入到丈夫的灵魂。第二个假象又出现了:他知道珠宝是真之后,对妻子的贞洁产生怀疑,竟昏倒在地。真是痛苦已极、羞愧难当。然而,当他走在街上,看到有钱人悠悠然的样子,羡慕之情,悠然而生,他不顾一却的把妻子的项圈和另外的珠宝全买掉,得到近二十金法郎的巨款。这时,先前的震惊、羞愧、伤心、全被他对金钱的贪欲扫光了。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妻子用欺骗手段所获得的珠宝,而且恬不知耻地以此夸耀于人。至此,爱情、家庭、名誉……一却都是假的,惟有珠宝,惟有金钱才是真的,他能够主宰和役使一却。

“珠宝”所揭示的事实和道理,本来是资本主义社会司空见惯的最寻常的生活现象和逻辑,莫泊桑的本事是化平淡为新奇,写出了这篇真真假假,以假衬真的故事,而且剖析了人物的灵魂,所以才会令人读了“啼笑皆非”,慨叹不已,这就是作者运用疑笔进行构思所产生的艺术力量。

2.借力于“巧”,这种“巧”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故事本身相当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缺乏故事性的,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其原因在于作者铺砌摒弃了平铺直叙,采取两种巧合方法,从而更加强烈和深刻地表现小说人物的命运和主题思想。小说开始并不去写于勒,极力渲染的倒是兄嫂家庭的困窘和全家急切盼他回来的心情。紧接着,又概括插叙于勒的历史,他先前如何挥霍金钱成为全家的“恐怖”,而后又在外面混得不错,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这些描写都为于勒在基本情节中正面出场蓄满了气氛,造足了条件,使读者急于知道他能否回来,回来后会怎样。但揣摩透了作者心理的莫泊桑并不急于回答。他故意剪断了于勒的线索转而写上文交代过的另一条线索。即写二姐的婚事。莫泊桑不露痕迹地一笔写来,终于让于勒在全家去哲赛岛旅行所乘的海轮上突然露面,并且被兄嫂认出。但是十几年来全家千呼万唤,望眼欲穿的于勒,把时来运转的希望全寄托在他的身上的于勒,此时竟败落成一乞丐模样的卖牡蛎的人,太出人意外。然而,这种意外含有合理成分。于勒被兄嫂赶到美洲后的兴败,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风雨飘摇,可上可下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也完全合乎作为这个阶级的“败家子”的于勒的性格发展规律。莫泊桑忠于生活,忠于人物性格,使巧合的运用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合理性,而他在叙述中所作的渲染、铺垫。则是保证上述情节偶然性与必然性,出人意外与合情合理,精心设计与自然平实相统一的必要的艺术处理方面的因素。

莫泊桑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一方面要使作品具有独特性,要调动起伏、真假、巧合等艺术表现方法,造成一种偶然、一种特殊、一种意外……另一方面,还需运刀动斧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这样的艺术构思必须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结构形似。他的结构,从叙述方式看,既采用由原因推向结果的顺叙式,又采用由结果溯原因的倒叙式,还有插叙之中再杂倒叙。从结构手段看,许多篇章在情节的主干以后,还在开头设有“引子”,结尾也多有照应。这不是莫泊桑的独创,而确实是他结构小说时最喜欢用的一种手段。

四.准确而传神的细节描写

莫泊桑在短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他的短篇小说里,细节的描写既准确又传神,他的短篇小说里许多人物之所以能够站起来给人留下经久不灭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细致的细节描写有关。

莫泊桑很善于通过特征性的典型细节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态度,自己的社会观点和美学理想。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含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他善于选择和提炼典型化的细节,因此他的作品里,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落笔不多,却能跃然纸上学习栩栩如生。故事的情节展开并不曲折复杂,却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道具派大用场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细节描写的“特技”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莫泊桑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曾运用过雨伞、绳子、跳蚤、项链、珠宝等道具。而运用最成功的是《项链》中的那一串改变玛蒂尔德命运的项链。《项链》中的这串项链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比《雨伞》中的那把雨伞,《绳子》中的那根绳子,显然更重要。小说前段归结到借项链,转折段起因于丢项链,后段是为了赔项链,结果发现原来是假项链。在故事进程中,这串项链每一次出现,主人公的悲剧都有一次新的发展,在作品结构中,他又将各部分自然、紧密、有机地沟连起来,浑然一体。

最后说一说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语言。他的 短篇小说的语言是准确的、明晰和生动的。曾经使托尔斯泰和法郎士赞叹不已。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如果用几个词简单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简练、精致和优美。

第五篇:论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特点

2008-10-30 17:12:4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互联网 浏览量:331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由无私文件-或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 玲小说艺术风格

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剖析: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

   1 2   

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2]

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

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

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潮讽。[4]《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5]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6]《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留恋的对象消灭了,只有留恋往日的痛苦。就在一个出身低微的轻狂女子身上,爱情也不会减少圣洁。《金锁记》的这部分,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又如《倾城之恋》中一个城市为了成全流苏的爱情而沦陷了[7],这是只有女人才想得出的幻梦。让我联想到杨贵妃,似乎唐朝的“兴”和之后的“衰”,仿佛也是为了成全这个女人的风流和冤债。张爱玲如此受人欢迎,尤其受女性的欢迎,我想大概因为她的作品出发点是世俗,是恋爱,是凡俗琐事,不会有太高深太让人无法攀登的东西存在。每个人看完了以后多少唏嘘感叹一番,也都能说出点感悟或无奈来。她的言情同时还表现为她对人生绵绵不绝的眷恋之情,在超越个人怀旧情绪过程中,对整个人生有了通透的理解。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他们大多是她同时代的人;那些人和中国旧文化算是脱了节,而且从闭关自守的环境里解脱出来了,可是他们心灵上的反应仍是旧式的——这一点张发玲表现得最为深刻。

“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8]她特别喜爱《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诗句,称其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也认识到它的人生态度是何等的肯定。反过来说,尽管肯定,里面仍然沉淀着浓稠的忧患意识。这也正是张爱玲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发现和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所以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而她最喜欢的上海人,被她称之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在她眼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亲切,是真心实意过日子的人,代表和象征着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安稳的一面。所以,她乐意认同“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从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而且,她一边从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另一方面又时时不能忘记“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终日被兄嫂冷嘲热讽,成了这一家男男女女的眼中钉。范柳原由于一场不负责的海外恋便有了他的存在,等父亲死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遗产,但庶出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两个旧家庭的弃儿,茫然中抓住了对方,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一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剂,视"女人为鞋底的泥"的公子哥,一个是为了寻依靠,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他们在心的浮面进行调情,互相吸引、挑逗,进行着无伤大体的攻守战。他们本无真心,然而后来竟缔结了婚约,也仅是契约而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倾城中爱恋,恋爱使城市倾毁。在城市的倾毁中,在文明的毁灭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但那"一点真心"也不见得有多可靠,他们婚后回到上海,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人的女人听。"白流苏也还是"有点怅惘"。[9]张爱玲已经没有劳伦斯那般的信心,藉爱的宗教以拯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她无力地注视着故事的尾巴被炸掉,怅惘是流苏的,也是作家本人的。这种意识来自她早年的生活经历,来自没落之家后裔莫名的失落感,来自对**环境的“乱世”性质的感怀。于是,除了看见一个在那个街市流连,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喜悦的张爱玲之外,我们还经常看见一个高楼上独自凭栏,满怀惆怅,或是小室里孤灯独坐,黯然神伤的张爱玲。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就看《沉香屑第二炉香》,“克荔门婷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阅读马卡德耐爵士出使中国竭见乾隆的记载„„”[10]张爱玲先是描写了她听克荔门婷讲故事的地点、环境,及她这位朋友的外貌、衣着,然后,时间退到了很久前罗杰安白登的悲惨遭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还常常用电影手法和节略法。节略法在文章当中使用较频,几乎每篇文章的开头,张爱玲都似为我们摆了一个宽银幕的视频,有时还要加上环绕立体声。随意举个例子:“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P1)这些描写都直接触及了人的视觉感官,仿佛在银幕上开演了一场电影。而这些文学读来也颇似剧本的开头。

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就看《封锁》一文的结尾“„„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他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封锁》中《张爱玲文集第一卷》P107)这里的小虫子便是吕宗桢的化身,也是所有“好人”的化身整天不思不想,彼此隔绝在各自的躯壳里,小心谨慎的苟且的过活,不愿,也无力改变什么,对命运,对自身,他们都自觉自愿地互相妥协了。(《浮世的悲哀棗张爱玲传》P134)张爱玲到此并没再写下去,而是让人们自己思考,其实,我们可以猜想到宗桢与翠远再也不会有什么交集,因为他只是个平凡的“好人”,所以只能安于现状。这种程度上的启示我是乐意自己去揣摩的„„

同时张爱玲的文章结尾时常只是一句话,这一句话通常极为经典,包含的内容、深意很多。“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第二卷》P164)“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这些文字的结尾都只有了了一句,却点出了主人公的命运、将来等。此处的简笔用法可作为经典范例。我个人很喜欢张爱玲在这些文章结尾时的敛墨。

张爱玲小说的结构特点与其从小所受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连。张爱玲天赋既然灵敏,她所受的又是最理想的教育。她的遗少型的父亲,督促她的课业很严,她从小就熟读中国旧诗古文。她的文字技巧,实在得力于此。否则以区区二十几岁的少女(她开始发表作品是在那时候),把中文运用得如是圆熟自如,是叫人难信的。她的父亲逼她学中文,母亲又很早把她带人西洋艺术、音乐、文学的世界。论学问,她当然比不上钱钟书。太平洋战争发生,她辍学的时候,她的西洋文化的知识决不会超过一个美国东部女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作家所需要的不一定是知识,而是她的人生的教育。换言之,作家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能够吸收材料,保留印象,并且善加利用。人生的范围是广大的;巴哈、莎士比亚固然重要,爵士音乐和好莱坞也有它们的重要性;中国旧诗里所抒写的情感虽然精致,申曲里所表现的人生虽然恶俗,但对于作家而言,它们是同样有其效用的。张爱玲雅俗兼赏,因此她的小说里所表现的感性,内容也更为丰富。 总之,也许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从她的文字里可以寻找旧上海的痕迹:石库门、弄堂、霞飞路、法国梧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吴侬软语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孤傲的,目空一切的,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处之的女子。感觉她如一位世外女隐士,笑观世间沧桑。正穿着那一件典雅的旗袍,一手叉着腰,头高高地昂起,脸上有种“冷冷”的表情。嘴角微扬,看破人情世故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厌倦与嘲讽。看着她从历史的尘封里缓缓走出来,挥着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胡琴舒缓的调子里,或者茶烟缭绕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而她也在时间仓促的流逝中成为一个凄美的略影,如陈与义一阕词里所吟的意境:“长沟流月去无声”——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 [1]参见贾平凹《坐佛》序言,太白文艺出版社。 [2]参见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

[3]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4]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四《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5]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三《金琐记》,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6]参见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

[7]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二《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8]参见《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好心情网站网友文章。

[9]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二《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10]参见《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2]

上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下一篇:东坡治水文言文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