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小说鉴赏

2024-05-03

欧亨利小说鉴赏(共11篇)

篇1:欧亨利小说鉴赏

一、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人,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他的创作紧随莫泊桑和契科夫之后,而又独树一帜,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莫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1、《麦琪的礼物》: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

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比情感更重要的东西——爱,却是无价的。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告诉人们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

2、《警察与赞美诗》:作品叙述流浪汉苏比在北美寒冷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的过程,他处心积虑六次犯事却没有如愿,当他十分沮丧夜深归途中,听到教堂传出来炼净人心的赞美诗,内心澎湃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逮捕送进称为“冬宫”的布莱克威尔岛关押三个月。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揭露并讽刺了虚伪的资本主义道德、反人道的法律等等,如同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动机是揭露封建社会的没落一样。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

3、《爱的牺牲》: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小说,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年青艺术家夫妇乔·拉腊比和迪莉娅·卡拉瑟斯,离乡背井到纽约去深造,却因家境贫困难以伸展抱复。于是妻子为了生计宁愿牺牲自己,骗乔自己在一个将军家里教他女儿弹钢琴,而乔也骗迪莉娅自己的画被皮奥里亚人看中,直到迪莉娅的手被烫伤,才明白迪莉娅在一间大洗衣店里烫衣服,而乔就在那间店里的锅炉房烧火。小说展现了19世纪美国草根阶层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在严酷的生活下,两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但是他们之间的爱又让人感动。虽然现实很困难,但是他们彼此间的爱是永恒的,伟大的。

4、《供应家具的房间》: 写了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以自杀而终的恋人的故事。年轻人来到这个阴暗,肮脏的房间,在那个黑暗的房间里有着许多贫苦人们留下的痕迹,也是在这个房间里他的恋人自杀,小说展现了社会下级阶层人们的困难生活,以及人心的冷漠,自私。房东太太知道年轻人向他打听的人就在房间里自杀,可是她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告诉年轻人。(这个城市像是一片无底的大流沙,不断地移动着它的沙粒,今天还在上层的沙粒,明天就沉沦到粘土污泥里去了。)

5、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讲述了证券纪经人哈维麦克斯维尔忙碌的工作,他似乎就是一部机器,忙到忘记了一切,忘记自己叫过秘书皮彻找新的速记员,甚至忘记了自己跟速记员莱利斯结过婚,他求婚的场面是多么的可笑,上一句话是你愿意嫁给我吗,下一句话便是请你快回答吧,那帮人正在抢购太平洋铁路的股票。小说以夸张。幽默的手法写出了纽约人忙碌的生活。(交易所里有了飓风,山崩,暴风雪,冰川移动和火山爆发,自然界的剧变在经纪人的事务所里小规模地重演了。)

6、《最后一片藤叶》:它描写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休易讲述完室友琼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从此患上肺炎,去世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琼西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变得开朗乐观;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篇2:欧亨利小说鉴赏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麦琪的礼物》。开始,作者着力介绍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俩的金表,和德拉的秀发。他这样写道:“如果示巴女王①也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总有一天德拉会把头发披散下来,露出窗外晾干,使那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如果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夫妇俩生活贫困,但却彼此相爱,为了给对方一个圣诞礼物,吉姆卖了表,买回梳子,而他的妻子却卖了自己的头发,买了一个表链。初读完这段时,我真是替这对夫妇不平,费劲心思为对方买的礼物,却成了莫大的讽刺。富人可以挥金如土,可穷人却得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交换。然而读到后面,我就释然了,作者写道:“正如诸位所知,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艺儿。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

是啊,从表面上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对彼此的爱才是物价之宝,金钱无法换得真情,圣诞礼物只是一个象征,但其中凝聚的爱确实高于众人之上的。他们便可以被称作麦琪——传播爱,为世间送来福音的圣人。他们象征着这种可贵的品质,在作者看来,这才是人间最聪明的东西。

这段结尾,是欧•亨利鲜有的点评式结尾,但从中足以看出作者对真爱的赞美,相信世界有真情,对美好人间的希冀。

而在本书中,我最较喜欢的,还有《高尚的骗子》系列,杰浦•彼得斯和安岱这两个骗子,在《精确的婚姻学》,《慈善事业数学讲座》,《艺术良心》及《虎口拔牙》中,通过各种奇异的方法行骗,有时在开头或结尾,你总以为两人会在行骗之余作些好事,如将两千元送给特洛特太太去结婚,或是办所学校,可到头来,钱还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令人啼笑皆非。可无论如何,对于这两个骗子,我却怎么也恨不起来。我想原因,在于这样一段话:“你在家乡上教堂,做礼拜,挺像一个正经公民,但是你到芝加哥来,想剥夺别人的钱。那些人同你今天想充当的这类卑鄙小人做交易,才创立了稳妥有利的行业。你可知道,那个卖假钞的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要靠他养家活口。正因为你们这批假仁假义的公民专想不劳而获,才助长了这个国家的彩票,空头矿山,股票买卖。如果没有你们。他们在就没事可干了。你打算抢劫那个卖假钞的人,为了研究那门行业,可能花了好几年功夫。每做一笔买卖,他就承担这一次丧失自由,钱财甚至生命的危险。假如他弄到了钱,你可以去报警,而你弄到了他的钱,他只好一声不吭,典当掉他的会外套去换饭吃。”这段对塔克先生的职责,也是杰浦•彼得斯的内心话。人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要去当坏人,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想不劳而获的伪君子,资本主义家,才使老百姓们贫苦无依,他们受生活所逼,不得已才去行骗。而被他们骗倒的人,也大多拿的是不义之财,两人利用人贪婪,好慕虚荣,好逸恶劳的心里,以自己的自由,金钱甚至生命为筹码,去谋生计,对于他们,又真有什么可恨之处呢?作者笔下黑暗腐败的美国社会,才是最大的骗子,才是罪恶的源泉。

篇3:欧·亨利小说的人物原型分析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其作品幽默风趣的语言,出人意表的结局,透视人间百态的主题等都引起了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们的极大兴趣。华侨大学阮温凌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中,把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划分为人性基督小说、艺术家小说、爱情圣徒小说、西部牛仔小说、失业者流浪汉小说、小职员打工仔小说、骗子小说、强盗小说、上层人物小说等九大类。在人性基督小说的篇章中,阮教授提到“欧•亨利少年时代即广泛阅读西方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意识的作家作品,《圣经》和中世纪文学作品,从小就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接受了人道主义和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小说中“着力挖掘和赞颂小人物的人情味和人性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性基督形象。”细读欧•亨利的作品,我们不难从小说人物的形象分析中挖掘出背后的耶稣基督形象。

一、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的意义,变神喻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在弗莱看来,《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弗莱所谓的“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较稳定的结构单位,它们以意象、主题、人物、情景等多种形态,在不同时代、体裁的作品中作为象征或象征群反复呈现,形成并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并借助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使大多数人依靠约定俗成而得到理解。这种经过了文学移位的原型,是弗莱独创的文学史观念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原型理论的文学转化和运用,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提示去发掘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的吉姆(Jim)-受难耶稣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夜,一对相爱的贫困夫妻吉姆和德拉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都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互赠的礼物却因为卖掉的东西显得无用,令人唏嘘感叹。作为《麦琪的礼物》中的男主人公吉姆,欧•亨利的描写并不多,只有寥寥几处。第一处是贴在门上的名片上的名字。第二处在德拉为吉姆挑选礼物时。作者写道:“她一看见就知道它属于吉姆。它像吉姆。文静而有价值——这句话拿来形容表链和吉姆本人都恰到好处。”后面当吉姆真正出场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很瘦削,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只有二十二岁——就负起了家庭的担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手套也没有。”吉姆的英文拼写是Jim(James的昵称),耶稣的英文拼写是Jesus,这两个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J。吉姆“瘦削而严肃”的外貌以及“文静而有价值”的品质与我们通常在图片中所见的耶稣形象很接近。此外,吉姆被称做“公寓的主人”(the lord of the flat),这一单词lord的发音与大写的“Lord”的发音相同,“Lord”指的就是“上帝”或“耶稣基督”。年纪轻轻就身负家庭重担的吉姆与《圣经》中作为救世主降临尘世历尽磨难的耶稣基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社会中的弱者,都承受了无辜的磨难。另外小说题目中的“麦琪”是圣经中耶稣出生时来拜见他的贤士,小说的时间描述与耶稣的诞生也有关联。众多线索可以得出吉姆的原型就是受难中的耶稣。

三、《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Hygeia at the Solito)中的雷德勒(Raidler)-仁爱耶稣

故事中对于雷德勒的外形是这样描写的:“雷德勒却是不同土壤上的产物。他身高六英尺二英寸,肩膀宽阔,但是象清澈的小溪那样,一眼就望得到底。他这种类型可以代表西部同南部的结合。能够正确地描绘他这种人的画像非常少,因为艺术馆是那么小,而得克萨斯还没有电影院。总之,要描绘雷德勒这种类型只有用壁画——用某种崇高、朴实、冷静和不配镜框的图画。”再看他的所作所为,救治路边的病小牛,把生病又脾气暴躁,言语粗鲁的过气拳击手麦圭尔带到自己的牧场细心照料。“不管对方怎样谩骂,他总是心平气和,甚至觉得抱歉。”他的外表和内心都与仁爱的耶稣基督极为相似,《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可以说是一首人性基督的赞歌。

四、《最后的常青藤叶》(The Last Leaf)中的贝尔曼(Behrman)-献身耶稣

这篇小说可以称之为欧•亨利人性基督小说的经典之作。老画家贝尔曼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潦倒,艺术上郁郁不得志的人。“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从他的外貌和脾气秉性来看,与耶稣基督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他为了给年轻的身染疾病的女画家琼珊带来生的希望。于风雨交加的夜里,打着灯笼,攀上梯子,在墙上画上了栩栩如生的“最后的长青藤叶”。琼珊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她战胜了病魔。而年迈的贝尔曼先生却敌不过“肺炎先生”的侵袭,两天后就去世了。贝尔曼的这种献身精神,与圣经中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世人,甘心情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流尽鲜血的大无畏的献身如出一辙。

结语:

众所周知,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几乎渗透了西方艺术世界的各个角落,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以《圣经》故事为素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比比皆是,不甚枚举。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可以找出其关联的神话原型,圣经原型;作为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作品也不例外。如耶稣般受难中的吉姆,具有仁爱精神的雷德勒,富于牺牲精神的贝尔曼,都折射出耶稣基督这一圣经原型。从一定层面来说,欧•亨利通过对圣经人物原型的运用,把普通人的善良与艰辛表达到极致,也正是他的这种基督教博爱思想使他能够创造出如此多具有高贵品质的小人物,彰显其人文关怀情结。

摘要:本文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选取欧·亨利三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出文本背后的圣经原型。《麦琪的礼物》中的吉姆如同圣经中受难的耶稣,《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的雷德勒倾其全力救助他人,体现了圣经中耶稣的仁爱精神,而《最后的常青藤叶》中的贝尔曼为了给病中的朋友带去希望,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更是折射出作为救世主的耶稣的献身精神。

关键词:原型,耶稣,受难,仁爱,献身

参考文献

[1]卢玫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田艳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4:欧·亨利式小说结尾例谈

柳靓,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母亲。就因为是教授,就因为是单身母亲,柳靓才请了个小学毕业的乡下妹子当保姆,一个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当家教。这故事啊,也就从这里开始……

你看那乡下妹子,圆圆的脸蛋,小巧的嘴,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清纯着呢,住了那么个把月,可把柳靓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喜人啊!柳靓心里自然欢喜,大大方方地将所有生活费给了小保姆,更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马尾高竖,精神抖擞的,和柳靓家女儿聊得可火热呢!但似乎,她工作做得不够好,那小女孩除了会吐一两句洋文,考试成绩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靓正思索着要不要换个家教。

唉,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用什么“分而使力,用心专矣”,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正赶上柳靓的新学年报告会,这可是全校性的活动,仪表上不得马虎。想起假期新买的长裙,柳靓不禁笑了,连那个当家教的二十出头的姑娘都说穿不出自己那样的洋气,自己都三十四了。就这么想着,柳靓喜滋滋地从衣柜里取出长裙,比划着……“哎哟!”毫无预警的,裙子的下摆破了个大洞,柳靓大惊失色,这到底会是谁干的,好好的一个心情全给破坏了。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儿,眉头深深锁起……

“会是谁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对,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边看,不可能弄坏的。女儿又穿不了这么大的,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眨都没眨过一下,肯定会是她!”好像没经过什么思维斗争似的,柳靓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坏了裙子,愤然夺门而去……

忘说了,她不是去理论,而是去讲学了,因为,她知道,下午女儿要补课,自己又不在家,家庭教师一定会趁这个机会拿她的衣服穿,到时候,就可以逮个正着。一切照计划进行着……

到家门口了。对了,就是那个人!柳靓差点没冲上去按住她。“等!等!等!等她到家门口,就捉住她,我上个月才买的鞋子,你也穿,太放肆了吧,讨厌啊!”她一个箭步上前,扳过对方的身子,惊了——保姆!她的脖子上还多了一串项链。

这样,我想,柳靓又可以在学会上发表论文了。

篇5: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合上书,出人意料的结尾仍徘徊在我的脑海中。为了三个月不愁食宿,流浪汉苏比一次次故意作恶,盼望能被警察相中,而被送进那日思夜想的冬季寓所—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他去砸商的橱窗;他饱餐一顿后,却恶作剧地声明自己不名一文”;他“扰乱治安”,在闹市中大吵大闹……而这一切,警察都视而不见,“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

正当苏比为自己的被捕计划屡展失败而懊恼时,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和管风琴的乐音使他突然良心发现,联想起了自己生活中曾有过的“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一股强烈的迅速的冲动激励他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然而,紧接着,故事的结尾却大大出人意外,就在苏比为自己的今后勾画美好的蓝图时,警察那可爱的手终于落在了他身上。”此时,我感到惋借极了,不禁诅咒这可恶的警察来的太不是时候,诅咒他扼杀了苏比的新生.对苏比的结局感到愕然。

其实,仔细想来,对苏比结局的处理,正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刻.苏比的被捕,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尽在情理之中。他多次犯罪却消遥法外,而刚刚想改恶从善时却被不公正地逮捕,这不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黑自颠例,是非不分的本质吗?许多表面上的正人君子事实上也在做违法的事情,而瞥察对他们却孰视无睹.当苏比去抢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的绸伞时,那绅士不是做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应答吗?可见这个堂而皇之的阔佬才是个真正的窃贼、罪犯,而可怜的苏比只不过是为了能在严冬找个御寒的栖身之所才被迫犯罪的。正是这善恶颠倒的社会造成了苏比这畸形的心态,这黑暗的社会根本不允许苏比去做一个正直的、光明正大的人,只能是把他再次推入监狱,三个月刑满后,他的命运还只能是流浪、流浪....被迫犯罪、犯罪……

篇6:《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麦琪的礼物》,这里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的爱情。

《警察与赞美诗》也是我喜欢的小说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苏北,因为寒冬想去监狱熬过,所以犯罪,但没有如愿,最后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从新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却将他送进了监狱。该小说展示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

通过这两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美国人民悲惨的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篇7:《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欧・亨利擅长结尾,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逆转,使我们读者感到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既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其实又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含泪的微笑”形容欧亨利的风格是非常恰当的。

欧・亨利几乎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一开始就作者的描述中,似乎平淡无奇,但是不知不觉地进入情节,就像进入迷宫一般,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给我们读者最后一个惊喜。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得心应手。在最后关头揭开了故事中所有设置的悬念,被称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有过切身感受。因此,他同情穷人。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挚深沉的爱情。但是他们却命运多坎,弱小可怜,食不果腹,身无居所,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得到很好揭露,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愤愤不平。欧亨利因为他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贫穷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中多为描写一些小人物,描写美国西部牧场,描写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梦的小职员,以及一些城市的骗子,和对拜金主义者的嘲讽。

尽管欧亨利对于社会现状总有不满,可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因此,悲惨的故事和人物总会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局,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微笑里的辛酸,讽刺里的悲哀和无可奈何。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示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

篇8:欧亨利小说鉴赏

关键词:欧·亨利,《市政报告》,叙事

一叙事视角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常常使用第三人称来进行叙事, 让读者以全知全能的角度走进故事。《市政报告》另辟蹊径,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 以“我”的角度讲述故事。对于用第一人称叙述, 英国作家特罗洛普 (Anthony Trollope) 曾经这样论述:“从‘我的观点来写故事总是危险的。读者不自觉地会认为作者会自夸, 因而对自我吹嘘很反感。另一方面‘我’可能会假作谦恭, 也遭到读者反对。”不过欧·亨利的这篇故事不是完全沿袭传统第一人称叙述, 而是有所创新。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大多是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夏洛蒂·勃朗特的Jane Eyre (《简·爱》) , 狄更斯的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 和David Copperfield (《大卫·科波菲尔》等名著。相对来说, 以“我”的角度来叙述他人故事的小说相对少些, 读者所熟知的有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在《市政报告》中, “我”不是故事的第一号主角, 但和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联系。“我”在旅馆“遭遇”Caswell;因为杂志社的委托要去找Adair, 因此又遇到了Uncle Caesar。这三个人似乎毫无关系, 但似乎又被某些东西牵扯在一起。这些联系构成的碎片交织成一个跌宕起伏, 充满悬念的故事。叙述者“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 因此对故事的阐述更客观, 令人感到更真实。这种叙述要求作者从“我”的有限视角讲述他人的故事, 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手法。但欧·亨利的处理可谓巧妙, 以独特的方式将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令人读完仍回味无穷。

二叙事语言

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这在《市政报告》中可见一斑。

《市政报告》以精巧的故事情节打动读者, 但它的成功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叙事语言的重要性在小说开头的铺垫尤其显著。小说并不是开门见山靠情节来吸引读者兴趣, 而是更多地以幽默的叙事语言打动读者。进入主要故事情节之前, “我”像菲尔丁一样侃侃而谈。这种艺术手法在浮躁的现代或许容易被缺乏耐心的读者抛弃, 或许也不适合追求第一眼就抢到点击率的网络小说, 但对于19世纪的读者, 这种闲聊式叙述效果就像绿皮火车上遇到一位幽默的邻座, 路途漫长却笑声不断。即使在今天, 这种风格仍会让耐心的读者捧腹。

欧·亨利对纳什维尔小雨的描述堪称一绝。“伦敦雾三成, 疟疾一成, 煤气管跑漏的气味两成, 黎明时在砖地上收集来的露珠两成半, 忍冬草香一成半, 加以混合。这种混合物可以提供一个近乎纳什维尔的毛毛雨的概念。它没有樟脑丸那么香, 也没有豆汤那么厚;但是已经够了——你不妨试一下。”

欧·亨利巧妙运用比喻和类比, 趣味盎然, 给纳什维尔涂上浓浓的文学色彩, 让读者对这个城市即将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用欧·亨利自己的话说, 《市政报告》开篇有很多“离题的话”, 但欧·亨利的幽默叙述使这些“离题的话”依旧吸引读者。比如他对旅馆的描述:“旅馆的管理是无可指摘的, 招待也带着细致的南方的殷勤, 只不过像蜗牛爬行那么慢, 像瑞普·凡·温克尔那么乐天。”“无可指摘”用了反讽, 把旅馆服务“Rip Van Winkle”式的乐天也是反讽式的比喻。两种修辞表达形象新奇, 令人不禁莞尔, 成功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增加故事趣味性和可读性。

对Caswell的描述, 叙事者的语言也极尽幽默之能事。“这个人在旅馆的休息室里探头探脑, 活像一条忘了自己把骨头埋在什么地方的饿狗。他那张大脸又红又臃肿, 带着菩萨般的迷糊而定心的神情。”

读者从这叙述者用词的感情色彩中第一时间感受到Caswell是个粗鄙恶俗的人, 而“我”对他的态度也昭然若揭。这种主观的叙述语言也直接影响了读者对Caswell的印象和判断, 自然而然地把他归为“possible criminals”行列。除了这些, 夸张的修辞手法达到的幽默效果也十分显著。“饿狗”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用“acreage”这个词来形容脸更是令人捧腹。

Caswell花钱的姿态经过欧·亨利的刻画, 也成了美国文学难以磨灭的形象。“他是那种可鄙的、吵闹的、大吹大擂的酒鬼, 每次荒唐地花掉一文钱都要铜管乐队和鞭炮来伴奏。”一看到这样的描述, 读者很容易和“我”产生共鸣:Caswell确实是那种一看就让人讨厌的人。

三干预性叙事

《市政报告》中的“我”是个“自我意识”叙述者, 时时用自己的视角引导着读者, 还时不时跳出来告诉读者故事的进度, 或者对人物、事件或文本本身发表评论。

“我想, 如果那天他没有用过剃刀, 跑来同我搭讪, 我一定不予理睬, 那么世界犯罪记录上也许会少掉一件谋杀案。”

在此, “我”直接暗示读者接下来的Caswell与某件谋杀案有关, 读者会忍不住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悬念由此设置。

“我得告诉你, 我怎么会来到纳什维尔;这些离题的话肯定会使你厌烦, 正如我自己觉得厌烦一样。我为了一些私事要去别处, 但是北方的一家杂志社委托我在这里逗留一下, 替社里同一个撰稿人阿扎里亚·阿戴尔建立联系。”

叙述者有意识地向读者礼貌地“致歉”, 因为情节的发展似乎有些“拖沓”。“我”跳出来, 请读者朋友耐点心, 精彩还在后头呢。确实, 读者的耐心最终会被证明是值得的。也正是这些“离题”式的铺垫使“欧·亨利式的结尾”更让人惊讶而叹服。

与作家Adair第一次会面后, “我”又再次告知读者:“那天, 我就开始了这个城市强加在我头上的邪恶行为。我在这里只待了两天, 可是这两天里我已经在电报上可耻地撒了谎, 并且在一件谋杀案中当了事后的同谋——如果事后是正确的法律名词。”这一暗示与前面关于Caswell的暗示相呼应, 读者会不自觉地把这两个人物与谋杀案联系在一起。故事的神秘色彩变得愈加浓厚, 这一前一后的暗示不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一探究竟。

四明暗两线

欧·亨利在《市政报告》中也采用了明线和暗线交叉的叙事技巧。明线主要是以时间为顺序。“我”先交代故事背景, 对纳什维尔的环境进行详细描述, 突出其南方城市特色——特色之一是有很多黑人。比如旅馆侍者和赶车人都是黑人。“我感到很困倦, 旧主人”这一细节的描述中“我”也有意向读者暗示这些南方黑人与他们旧主人千丝万缕的关联, 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接着Caswell闯进故事, 大吹大擂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然后故事另一主角Adair千呼万唤始出来, 而“我”来到这个城市的目的才告知读者。接下来到非裔赶车人Uncle Caesar登场, “我”花了大段文字描述他的大衣并让读者记住那颗“纽扣”, 因为只有记住这颗纽扣读者在末尾处才能把所有的碎片串起来, 读懂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之后, “我”和Adair会面, 签订合同, 故事主要矛盾在这部分隐秘显露。“我”遇到讨厌的Caswell, 坐Uncle Caesar的车前去和Adair协商, 了解到Adair生活贫困且有一个恶棍丈夫, 忠实的旧仆一直支援她, 这些都是在明线中向读者交代的。明线好像只是一些碎片, 刚开始这些人与这些事似乎毫无关联, 直到故事渐渐深入, 人物关系才渐渐浮上表面。

读者在欧·亨利精密的故事安排中, 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Adair的困窘境遇感到叹息, 对重情重义的黑人Uncle Caesar心生敬意, 也从“我”听到的一些有限的声音和那张“蓝砂纸粘起来”的缺角钞票, 模模糊糊地猜测Caswell与Adair的关系, 但欧·亨利把悬念一直留到最后。

故事的暗线则是Caswell的遇害。作者并没有描述他的被害过程, 而只是交代他被害的事实, 唯一特别描述的细节是他死后手里那枚扣子——一个黄牛角的大衣扣。因为作者前面对拉车人的大衣进行了大段的细节描写, 读者不难猜到这枚扣子是从Uncle Caesar大衣上掉的。直到故事的倒数第二段, 明暗线交汇, 读者才最终理清故事的真相。惊叹之时, 联系之前的种种, 又感觉于情于理。也正是这样精巧的叙事, 造就了世界闻名的“欧·亨利式结尾”。

五结束语

《市政报告》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 趣味盎然的叙事语言, 适时的干预性叙事以及娴熟的明暗两线叙述技巧, 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层层推进, 使小说体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展现了欧·亨利高超的叙事艺术。

参考文献

篇9: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冷与暖

关键词:心理学欧亨利感觉冷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原因:个人和社会

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的苦命且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与妥协。他在幼年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辛酸,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就因为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罪名过早地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他没赶上看爱妻的最后一面,就被抓进了牢狱,在牢狱里体验到了最恶劣的生活状态并为他小女儿的抚养费而尝试写作;提前出狱后,他隐姓埋名继续写作,那个时期堪称他写作的丰产期,优秀作品如泉涌出;他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因此他在四十八岁病逝于纽约,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和悲壮旋律的一生。正因为欧亨利的生活经历是如此丰富曲折,所以他对人事、社会、情感的思考就比别人更深一层,更广阔些。他对求生的理解,远远高于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贵族;对家庭的理解,远远高于沉浸在柔情蜜意里的青年;对社会阴暗面的透视,远远高于煞有介事的政府官员。

2欧亨利小说鲜明的冷暖表现:作品中的人情和作者的感情

作为一个有着不幸童年和坎坷成年经历的传奇作家,其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情的渴望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他的带有残缺感的心理在写作中寻求一种满足和皈依,因此他寄予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给他们些许的希望和安慰。

在温暖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是充满人情美的悲剧,几年过后,那个曾经被人误解实际上却是杀匪英雄的年轻人的骷髅和骷髅上唱着哀歌的忠诚的角蟾构成了一幅让人心碎又感动的画面;《双料骗子》中的骗子原本冷酷无情的心在母爱的感召下究竟是软化了,骗子珍视自己骗来的亲情,并下定决心好好改造自己,赎回良心上的罪过;《婚姻手册》讲了一个怎样凭一本《婚姻手册》就能征服一个女人芳心的故事,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获得爱情的真正法宝是一颗关爱的心和真诚的态度,有了这些,闹点“把亚麻籽放在外眼角”的小错误又何妨呢;《爱的奉献》和《麦琪的礼物》也都是悲剧化的人情“暖”剧,在漫漫的人生的旅程中,饥饿和贫贱给人刺骨的寒冷,但彼此的爱的关照和心的相印却能驱走严寒带来温暖;《剪亮的灯盏》是写给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两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姑娘,一个终于钓到了“真爱”的大鱼,另一个只是钓到了“金钱”的大鱼,在爱神面前,一个是富翁一个是乞丐;《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友情的可贵,苏艾和琼珊的友情,老贝尔曼和这两个女孩的“忘年交”,它们在当时那个冷漠的社会是多么的宝贵,故事最末的一曲生命的绝响亦是唱给友情的。

当然有温暖的感觉就会有寒冷的感觉与之相对。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欧亨利必然要对当时那个严酷的冰冷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痛快淋漓地揭露,因此其作品必然有很大一部份是揭露阴暗面的,辛辣挖苦的,愤怒痛斥的。他留恋与幻想完温暖之后,纠正了自己的这种倾向,开始了严肃的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在寒冷的感觉里,可以感受到《感恩节的两个绅士》那凄苦又心酸的虚荣,老绅士风光不再,但还要忍饥挨饿地请穷人在感恩节吃大餐,皮特酒足饭饱之后仍无法拒绝老绅士的盛邀最终胀得一命呜呼,贫寒和奢侈可以如此完美包容又如此尖锐抵触;《汽车等候的时候》和《华而不实》都写出了小人物对上流社会的滑稽而漏洞百出的模仿,揭露了他们的劣根性和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尤其是当爱情遇到金钱后,往往不堪一击;《精确的婚姻学》更是把结婚的商业价值挖掘到家,两千块钱在转手间已经把爱情的神圣意味摧残无余;《供应家具的房间》里,房租主人对租房者的态度的冷漠令人发指,生命在他们看来远没有金钱那么实在,那么有用,因此生命纯粹就是一种可以淡忘的谈资。

3欧亨利小说鲜明冷暖基调的调制方式:语言

如果说温度的冷和暖是由温度来调制的,色彩的冷和暖是由颜料调制的,那么欧亨利小说中的冷和暖则是由语言调制的。

欧亨利喜欢用幽默作为其语言的特色标志。卓别林曾经语出惊人:“幽默是从戏谑性的痛楚中产生的”。 因此我感受到作者能在作品中随意地将痛楚和欢笑随意转换,将冷和热随意调制,用的就是幽默的手段,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如他在《感恩节的两个绅士》中寫到“他的感恩节的胃口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这位占有优先权的慈祥的老先生,因为即使不根据实际的起诉期限法,也得考虑到既定习俗的全部神圣权利,不错,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可是为了建立传统,总得有人当循环小数呀。”调侃中已经把美国社会的“传统”揭露得一览无余;“他那坚定、明亮的棕色的眼睛里有一种清澈的吸引力,和蔼的面相非常适合担任知己和安慰者的角色,冷静而近似牧师的安宁带着潜在的威严。(《剪亮的灯盏》)看似是捡了便宜的欢愉,实则包含了困窘的无奈,在明朗的暖的背后是丝丝的寒意。

欧亨利的语言除了非常幽默外,也能写得非常优美,在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冷或者暖。“她身上有一种温柔而羞怯的光辉,她的眼睛梦也似的晶莹,她的脸颊桃花般的娇艳,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神色和追怀的情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流淌的是人在悲观绝望时心灵的寒流;“在往后的年月里,凶手的假话像一颗小星星,在爱情的坟墓上空闪烁,给她慰藉,争取她的原谅,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提线木偶》)它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凄冷的,但其中却隐藏着很深沉的温暖的感情,值得珍藏一辈子。

4小结

欧亨利小说像童年的多棱镜一样,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对欧亨利小说的理解、阐释。本论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小说给人的感觉差异:冷和暖。冷是其深刻性的体现,而暖是其抒情性的体现;冷是作者面对严酷社会的铠甲,暖是作者为自己的生命采摘的鲜花;冷是现实的揭露,暖是理想的期待。当然,冷和暖也会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冷时而侵袭暖,暖时而感化冷,两者矛盾而痛苦地共存,因为当时那个社会是如此让作者既失望又希望。

参考文献

[1][美]欧亨利著,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欧亨利小说中的人性意识》,作者:李艳云、欧阳友珍,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6月

[3]《简评欧亨利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作者:白莉,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4月

[4]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 作者:邹积艳 学术期刊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5期

篇10:《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欧・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6月5日),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1862年9月11日,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2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我最喜欢他作品里头的最后一片树叶,讲的是一个得了肺炎的女士,认为窗户外面的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就是自己的死期。他有一个朋友,是一个老头,每天都在那嚷嚷说要换一副伟大的作品。可是他的画布上还连根线都没有呢。他听到这位女士说她自己的死期就是那片树叶掉落的时候很生气。但是那片树叶始终没有掉落。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但是老头却病死在自己的家里了。而他死的时候浑身湿透。手里拿着颜料,最后一片树叶其实早就掉落了,那个老头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把那个叶子画了上去。因为那边院子没有掉落所以女士的病好了,但是他自己却又染上了肺炎死了。

他专门偷保险箱里头的东西。最后他被抓住了,他改邪归正。在一个小镇上开鞋铺,生意十分兴隆,他和银行长的女儿要结婚,而且他正打算把那个开保险箱的工具扔掉,就在他们要举行婚礼的那天。银行长女儿的妹妹被困在了保险库里头。如果不及时打开保险库,就会窒息在里头。可是这个保险箱是新版,还没有设置锁,打不开了。这位小偷拿出了那撬保险箱的工具,把他妹妹给救了出来,可是他走了,因为别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一个小偷。我觉得这个结局十分揪心。

篇11:《欧亨利小说》读后感

在一盏夜灯下,今夜终于拜读完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好像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了块小石子,辗转反侧,有太多的感想。

或许晚上人的思想总是特别的活跃。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结尾却常常出乎人的意料,这就是所谓的“欧・亨利”手法,即在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变化看来荒谬悖理,实际上却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读者在惊愕之余,仍然感到信服,进而赞叹作者构思之巧妙。

他的小说诉说着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记叙他们贫困生活中的美好善良,调侃尔虞我诈的势力小人……在这些作品中,他常以“含泪的微笑”抚慰失意的小人物们心灵所受的创伤。于轻松戏谑中蕴含着对生活深沉的感受,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现象发人深省的针砭,对丑恶现实辛辣的嘲讽。

风靡全世界的《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幽默、讽刺的语调诉说了苏比――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痛苦挣扎的悲惨命运:为过冬,苏比绞尽脑汁惹事生非,想被警察大爷送去“免费旅馆”――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却不能如愿以偿;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锒铛入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

《警察和赞美诗》的妙处在于它的“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作者写主人公的几次遭遇都不重复,有繁有简,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人物的语言、行动,也都符合身份。故事写得很诙谐,但在可笑的情节下却潜藏着一条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是那样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荒唐可笑。

上一篇:常用的英语短信缩写下一篇:麦肯锡精英的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