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2024-04-24

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共9篇)

篇1: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三、四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基本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及方法,巩固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经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二〉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三〉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四〉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具体措施

体育课教学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或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4、采用各种表扬方法可以反复交叉,广泛应用,尽量使学生多受表扬和鼓励鼓励要真挚,果断、明快、表情亲切,要体现出教师的耐心,爱心,现任心。在表扬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使学生能正确对成绩和进步

5、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密度和运动量。

6、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小组长及积极分子的作用并且经常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使他们真正起到教师助手作用。

9、教学中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与要求,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作好妥善处理。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不带钢笔,小刀等提前按教师要求,在指定地点等候上课。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3、不得无故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课堂各项规定。

4、要爱护体育器材,不得有意损害各种体育设备和用品,课后要按教师的要求如数送还各种器材。

具体措施和辅助手段:

在游戏中结合比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些比较抽象的动作或者很难做到的动作,先在教室进行讲解,配以挂图或者电脑或者幻灯机的生动的演示,使学生看到正确的连续的动作。在课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动手,自己想象,制造体育课上需要的工具,让学生去收集、制作。下雨天在室内做室内游戏和教些一般体育常识,如:预防伤病的措施。组织学生观摩高年级学生上体育课,从中要求学生对自己教师的上课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改变形式,使学生更好的去吸收利用,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促进教师自身的水准。

篇2: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队列队形的方法与技巧。

2、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明确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变向跑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队列队形; 2、游戏:穿过小树林;

重点:动作自然,协凋准确。

难点:重心前后稳定,节奏一致。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活动:

1、小游戏;“抓人”

2、小型徒手操。

3、专项准备活动。

组织:×××××

×××××

×××××

×××××

1、学生站成四列横队。

2、学生和教师一同做游戏。

3、学生认真听讲看示范。

4、学生精神饱满。

基本部分

一、队列队形:

1、集中注意力联系;

2、快快集合;

3、稍息、立正、向右看齐;

5、变换队形;

6、教师讲动作方法和要领。

7、教师做正确的示范。

8、教师个别指导。

9、找好学生做表演。

10、学生认真听动作方法和要领。

11、学生练习。

12、分组练习。

二、游戏:

穿过小树林;

规则:

1、必须站在起跑线后,拍手后才能起跑。

2、不得碰到下树,如碰到扶起后才能其跑。 结束部分

一、放松;

二、小结;

篇3:苏教版《找规律》教学片段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上第62页的第3题: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我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算法, 并做好适当的板书。

生1:我从右边的月历上了解到, 一个星期有5天在上课, 在这个月中有4组这样的5天, 所以, 我用5×4=20 (天) 算出上课的天数, 然后用30-20=10 (天) 算出休息的天数。

生2:我算上课的天数和他一样, 算休息的天数的时候, 我发现一个星期里有2天是休息的, 有4组这样的2天, 再加上开始的4月1号星期六和最后4月30号星期日。所以我是用2×4+2=10 (天) 来算休息的天数的。

学生没有其他解法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正确地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我们再来看看, 从这张月历上你能发现什么周期规律吗?是不是一定要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 才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下面4人一小组来讨论讨论。

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 大部分的小组里得到了一个结论:不管从星期几开始, 任意的连续的7天里, 都是5天上课, 2天休息, 而且在接下来的天数里也是以这样的周期规律排列的。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 来求上了几天课, 休息了几天吗?

话音刚落, 就有个学生举手要发言了。

生:不是已经有两种方法很方便地算出结果了吗, 用其他方法再做是不是自找麻烦啊?

有几个学生也开始应和。

师:的确前面两位同学已经很快地算出了答案, 但从这道题中发现的周期规律会给我们以后的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老师还有一道这样的题目:2006年的3月1号为星期三, 你能算出3月份一共上了多少天课吗?看谁做得快。

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依照书上四月份的月历画三月份的月历。等大部分的学生做好的时候, 我让大家都把笔放了下来。

师:我请第一个举手的学生周某说说他的解法。

学生周某:我把星期三到下个星期二的7天看成一组, 31÷7=4 (组) ……3 (天) , 每组中有5天上课, 2天休息, 余下的3天是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所以我用5×4+3=23 (天) 算出了三月份有23天在上课。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

师:有和他解法不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这时, 部分用“画月历”方法解题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而且他们的月历还没有画完!我请其中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要画出3月份的月历。)

生:我想把3月份的的月历画出来, 然后看看星期一到星期五有几组, 可是我的月历还没有画完。

师:那你来看看周某的解法, 你看得懂吗?

生:看得懂, 只不过我想把3月份的月历画出来, 看看是不是能算得快一点。

师:大家觉得像这道题目用什么方法来做比较方便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地说:“还是用周某的解法比较方便!”

【教后反思】

1. 充分发挥好插图的“拐杖”作用。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需要具体的形象作为支撑。如果该题目只有文字而没有配月历, 让学生做题时没有一个形象的参考, 解这道题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本题中的月历给学生解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能很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规律:上课的时间用红字表示, 休息的时间用黑字表示, 学生一目了然, 所以, 开始时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数天数”上。学生没有发现 (也没有必要去发现) 其中的周期规律, 把题目做完就行了, 可以说不学这一课学生同样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既然本课学习的是找规律, 就应该充分发挥好插图作为学生思维的“拐杖”作用, 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走路”, 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周期规律。

2. 充分挖掘题目的价值。

这道题有了开始两个学生的解答, 对于解题本身而言就可以结束了。但对于本堂课数学知识的运用而言, 就此结束, 并没有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什么挑战, 做起来也平平淡淡, 失去本道题目应有的价值。要真正让这道题发挥它的价值,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挖掘”, 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数天数”这种特殊的方法上, 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在例2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熟悉了怎样根据总数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和例2相比, 这道题目的周期规律不明显, 4月份的天数也是题目的隐含条件, 需要学生去逐个击破。既然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周期规律解题的经验, 就应该借助此题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周期规律,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不要仅仅局限于把题目做完。

3. 学以致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道题目, 有插图时用“数天数”的方法要比用周期规律的方法来得简单, 学生自然会选择前者。虽然我在让学生做第二道没有插图的题目之前, 引导学生把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找出来了, 但在做第二题时, 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用“数天数”的方法来做, 要画出三月份的月历。这样做既浪费了时间, 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通过比较计算方法, 学生很快就明白如果题目在没有插图的情况下, 画月历解题没有用周期规律解题来得快, 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就是利用在月历中发现的周期规律来列式计算。虽说月历是学生一开始思维时的“拐杖”, 但学生不能一直靠“拐杖”走路, 学生会“走”了, 自然就不需要“拐杖”了。在学生掌握了月历中的周期规律之后, 本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比如说:2006年4月30日是星期日, 那么2006年6月30日是星期几?这道题目可以接着让学生练习, 让学生对用月历中的周期规律来解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篇4:浅谈苏教版“文包诗”教学

相对于一般的古诗教学,由于“文包诗”课文中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也显得更为轻松。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读也能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对诗人的情感也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把握。

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莫怨晓霜颜色浅,只是寒露未着深——学法指导,引领提升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任何的难度,如果一味地讲解内容,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学段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1:我从“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和“形影不离”读出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课件在“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下面加点,同时在“形影不离”的右下角出示:感情深)

生2:从“很少”我读出苏轼和他的弟弟很少见面,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课件在“很少”下面加点,同时在“很少”的右下角出示:见面少)

生3:我从“七个年头”看出他们分开已经很久了。

(课件在“七个年头”下面加点,同时在右下角出示:离别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师: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现在却很少见面,现在分开又有七年了,怎能不思念啊!能把这股思念之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1: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2: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师:在这月圆之夜,苏轼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出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非常深,苏轼现在也非常孤独。

生2:我觉得苏轼非常思念他的弟弟,因为他们的感情曾经那么好,现在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师:是啊,月固人不圆,曾经的手足情深,如今怎能不思念呢?一起读。

生齐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通过教师示范、总结,学生实践,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读文批注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当然学法指导还有很多,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特点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经过“寒露”的深入,“晓霜”必定闪现奇异的光彩!

二、流云写意梅枝老。雷后青峰色更浓——拓读解诗。独辟蹊径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幽远的艺术境界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然而如此深远的诗歌意境如果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加以描绘,就会丢失其原有的味道。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美好意境呢?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运用“拓读”的方法。

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拓读一:感同身受,体会孤独

生1: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出示该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

师:读着读着,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

出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教师引导学生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师:懂吗?

(生摇头)

师: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生:抱着膝盖坐在油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相伴。

师:你猜得真对,就是这个意思。

师: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多么地孤独啊!

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多少个夜晚,他都是

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拓读二:感受热闹,反衬孤独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出示该句)

(师引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气氛)

师: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

(生自由读诗)

师: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大街上人很多,很拥挤,车马川流不息,非常热闹。

师: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来车往,多么的热闹阿!齐读诗句。

生齐读:肩摩毂击乐融融。

通过有效的拓读,不需要费尽心机地解释,学生在另一句诗或另一首诗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情,感悟了诗意。同时在拓读中也扩展了阅读面,积累了其他诗句,可谓一举两得!相信通过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流云”必定衬“梅枝”,“雪后”更显“青峰”浓!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加强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在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诗句之后,更多的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诗句。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语言。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这一环境与平台。

如学习《咏华山》之后,我为学生创设运用诗句的平台:

师:不仅仅是华山,登上任何一座雄伟的高山,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出示:

登上雄伟的泰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登上高高的衡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生1:登上雄伟的泰山,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生2:登上高尚的衡山,看到太阳离自己那么近,仿佛伸手就能碰到,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生3: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看到其他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创设一个个语言运用的平台,学生在一次次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其对诗句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必然更加准确,语文运用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提高。

篇5: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水平一 学习目标:

1.会简单的跳远动作,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2.能与他人愉快合作。学习内容:自由跳跃活动 学习步骤:

一、自主活动、活跃气氛 教师活动:

1.各组长带领学生进行自然地跑的练习,比比看哪组的组长带领的 最好,哪组小朋友跑的最轻松自然。

2.组织学生散开自由活动,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游戏,也可以发出各种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声音),但当听到老师的哨音后,要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同时做到整齐、快速、安静。学生活动:

1.各组学生积极随组长进行自然走和跑的练习,发挥团队的集体精 神,团结一致充分展示的团队面貌。

2.在自由活动中,充分体现自由,可以尽情的奔跑,高歌,做多种 多样的动作。组织:四列横队 oooooooooooo oooooooooooo 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p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点:两臂前后摆动,用前脚掌蹬地跳起 难点:两臂摆动与膝关节协调一致,同时用力 教师活动:

1.讲解活动要求,让学生自由分小组进行双脚跳跃练习的活动,可 以几人比赛跳远,可以连续向前跳等。

2.选出一组跳跃的活动,组织进行集体活动,提出为什么学生的远 度不同?让跳得远的学生示范。

3.与学生一同探讨得出结论,要两臂摆动,用前脚掌蹬地跳起。4.再集体练习跳远的动作。学生活动:

1.自由组合,分散进行跳跃活动,充分展示自己。2.集体跳远活动,认真观察示范动作,积极思考问题。3.与教师一起讨论得出结论,表现出获得知识喜悦的表情。4.明确动作后集体练习,为自己能跳得远而快乐。组织:散点 四列横队

oooooooooooo oooooooooooo 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p

三、共同评价、改进自我 教师活动:

1.组织放松小游戏——谁是木头人。

2.老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讲评,对好的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不好的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帮助。3.宣布下课。学生活动:

1.积极参与放松游戏活动。

篇6: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1.武术基木动作(三)2.游戏:“8”字运小足球 教学任务: I、学会武术基本动作歇步盖打,发展协调性。

3、通过“8”字运小足球游戏。学会运球、停球技术,培养控球能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错肩行进。要领:两个一(二)路纵队迎面相遇靠右(左)边错肩走过,相互之间的距离为一步。口令,“从右(左)边错肩一一走!”

3、准备活动:慢跑200米。徒手操6节。

二、基本部分

1,武术基本动作(三)歇步盖打

(1)动作,预备姿势,马步架打。1.左脚向右脚后插一步,同时右拳变掌经头上向左前下方盖掌,掌外沿向前,劈体左转90度,左掌变拳收抱于左腰间,眼看右掌。2.上动不停,两腿屈膝下蹲成歇步,同时左拳向前冲击,拳心向下,右掌变拳收抱于右腰间,眼看左拳前方。

(2)教师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与注意事项,参看第15课。

2、游戏“8”字运小足球

(1)方法:参加游戏的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各组成一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游戏开始,排头跑向预先放有小足球的停球点运球前进,按规定的“8”字路线运球,到达停球点时将球停稳,然后跑回原队排尾,下一个人见球停稳后,跑到停球点,再用同样方法运球。各组依次进行,按全组做完的先后顺序排列名次。(2)规则:1.人和球不得进入圈内。2.停球时,必须将球停稳在停球点上。(3)注意事项:0在畅地上画一条起点线。在起点线画4一一8个直径一米的小圆圈,把学生分成2一一4组进行练习。0教师随时观察纠正错误动作。0教育学生严格遵守规则,严格遵守纪律。

三、结束部分: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篇7: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生:爱。

师:这是繁体的爱。师讲爱的意思。手牵着手,心贴着心,就有了爱。我们的眼前似乎浮现出熟悉的画面,这是第一次抱母亲中……爱如茉莉,爱是心手相依,淡淡的茉莉的清香。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故事。齐读课题。

生读。

师: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一起 读,再读。

生读

师:文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

生:有乔依,还有老妇人,还有女店主。

师:女店主又是______

生:乔依的妻子。

师板书人物。

师:用简短的话说说怎样的一个爱的故事?

生简要说了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师:说得清楚,再请一个人说,就像他这样说。

生说清了关系。

师:看来理清了线索。大家看,乔依和老妇人原本是互不相识,老妇人和女店主也不认识,他们却把爱一个个地传了下去。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爱的传递的故事,他们是怎么传递的呢?让我们首先走近乔伊。看他怎么传递爱的。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开始读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______

生:他处境凄凉……

师:他反复强调了一个什么词?

生:凄凉。

师: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人想到了什么?

生:冷

生:冰

师:它就是冷凉呀,他为什么如此凄凉?

生:工厂倒闭了。

师:这意味着?

生:没有工作了。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妻子怀孕了,又要开始忙碌了。

师:真会读书,从后文中找到了根据。

师:妻子怀孕了,这意味着孩子……而此时他失业了。这怎么不是雪上加霜?哪里还有凄凉?

生:可能是他开了破汽车。他有钱可以把汽车修好,或买新汽车,说明他很穷

师:还有吗

生:在乡间公路上,他有钱可以在城市买套房子。在偏僻的地方……

师:最后说到,妻子回到房里,看到……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说明他怎么样?

生:疲惫不堪。

师:他快急疯了。此时的乔依家境穷困,又失业了,孩子又快生了。能读出凄凉吗?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开始。

生读第一节。

师:谁来读。

生读。

师:是啊,他的心里很凄凉,这黄昏,这寒风这冷雪。听,播放风雪声。风冷,雪冷,人的心更冷。师感情配乐朗读领头,让学生读下去。

师:就在这时,他遇见了陌生的老妇人,你注意到乔依的什么?

生:脸上带着微笑。

师板书微笑。

师:从微笑中读出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师:怎么读出的。

生:工作失业,还面带微笑问要什么帮助?

师:这就是乔依,面对乔依,老妇人竟紧张得闭上了眼睛?你在街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紧张?她为何闭上眼睛?

生: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以为是坏人……

师:为什么认为是坏人?

生:没有人帮助他。从后面看出,他摘下了破手套,有点没文化的样子……

师:是啊,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又没有人,来了这样的人,看上去穷困潦倒,怎能不让人怀疑呢?他们是陌生人,所以有点紧张害怕。乔依是怎么继续传递自己的爱?你读到了吗?板书:紧张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有点像亲人一样。他经常这样做。

师:看,乔依先请她别害怕,请她坐到车里,最后说对了,我叫乔依,为什么这样说?

生:想和老妇人交朋友。

师:乔依非常理解老妇人的心情,赶紧安慰她。理解就是爱的别名。板书:理解 安慰

慰字下面有颗心,你能让别人安下心来吗?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说。

生读乔依的话。

师:微笑是最美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话语就叫安慰。乔依用微笑拥抱老妇人,用理解和安慰温暖了她。爱的传递到此为止吗?后来怎么做的呢?

生说修车胎的事。

出示这一段。

师:作者写得可细了,它是全文中写得最细的部分,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呢?

生:这样写体现他乐于助人。草草几笔,就写不出乐于助人。失业还是勤恳帮助别人。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开始。

生读。

师:谁来说。

生:我找到他尽力的地方是他的脚踝破了……

师:谁补充。讲一个字,他读的时候有点错误。纠正腕的读音,第四声。

生:沾满了油污。不可能让衣服身上搞得那么脏……

师:这样的帮助可不是举手之劳呀。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板书:帮助。

师:老妇人从开始的紧张不安,此时变得怎样?

生:充满感激。

板书:满脸感激。

师:她要给乔依回报,乔依怎样的表现呢?

生读。

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读。

师:想问问你乔依,你一个人开车时不是正需要钱吗?你为何不要老妇人的钱呢?

生答。

师:一个词就写出了他的心声,那就是?

生答天经地义。

师:哪些事是天经地义?

生答孝顺父母,好好学习,上课发言,

师:乔依的心中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当给他钱时,他一下子楞住了。咱们读读。

生读乔依楞住了,他从没想到……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师:做一件天经地义的事,需要钱吗?如果说希望你做点什么的话,出示。

生接着读。

师:这就是乔依,你们看,他用微笑安慰老妇人。老妇人有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帮助别人呢?有没有,在文

中找一找,读一读。

生读。

师:谁为我们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你们看,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板书:帮助。

师:她为何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爱呢?为何不当面交给女店主呢?

生:怕不接受。

生:怕店主觉得没面子。

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怎么做,这就是爱。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师:读这张纸条她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

师:这是怎样的泪?

生答感激、希望、

师:生活中充满了希望。出示:她轻轻地亲吻……亲爱的乔依

师:是什么让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呢?

生答生活中有希望。

师:还有吗?

生:生活中充满爱。

师:爱的传递让她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让你接下去想,女店主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她会怎么做呢?

生:让爱传递下去

师:爱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会把爱传递下去。乔依也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就是这样环环相扣,无限延伸,就形成了

一条爱之链。这就是爱之链。读读这段话(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之链中那一环,你一定曾经捐出零花钱,也许山村里同龄人就多了一本语文书。献出鲜血,用爱心点燃烛光。爱是接力棒,爱是同心的链,有的爱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最后,拿起笔来,选择开头中的一个,写一写。

1 老妇人告别乔伊……

2 乔依醒来……

学生开始动笔写。

师:我请一位写得快的读一读。

生写得很好,读得也很有感情。

师:下课后把这段话写完,明天我们再来交流。

[苏教版小学语文《爱之链》教学实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8:苏教版体育教学计划

为使学生在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编者在课文旁作了精心的注解。这些内容丰富的注解, 或是详尽的译文, 或是批注, 或是名家的评点等等, 为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 深入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未能抓住本选修教材编写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漠视文本的旁注内容, 把选修教材当必修教材教, 将文本“旁注”视为“闲笔”, 未加以关注和运用。笔者根据“旁注”的基本类型,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就如何活用《〈史记〉选读》中文本的旁注试作分类说明。

一、译文类旁注

学习文言文, 疏通文章的大意是前提, 尤其是像《史记》这样的经典, 欲领略其深邃的哲理、民族的精神, 非得先从文意的理解入手不可。因《史记》的不少篇目涉及的人名、地名比较生涩, 加之部分词句意义生僻, 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 提供必要的译文以辅助学生比较流畅地阅读文本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译文类旁注的运用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边读课文边对照译文以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并在重点处用笔自行标注, 如重要的文言词义、特殊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 也可让学生在疑难处进行勾画。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或质疑讨论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成果, 即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和文言基础知识,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展示。二是学生可在课堂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探讨活动并适时点拨, 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3. 检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知识建构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课堂展示、问题探讨的基础上, 对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检查以评价学习效果, 并在关键处对重要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夏本纪》一文时, 笔者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 对“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进行了断句训练, 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成美”一词的词性和词义掌握的情况;对“女其往视尔事矣”一句中的“其”作为表祈使语气的用法作了提问, 并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进行联系、补充和归类, 如联想《太史公自序》中的“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一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之是相近的。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学生对“其”作为语气副词的句子进行整理、归类,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吾其还也?”中的“其”表商量语气, 再如《师说》一文“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猜测语气等。

二、批注类旁注

《〈史记〉选读》教材中, 编者将《史记》中的选文与批注对半排版, 并提供了大量精练的批注内容。批注的类型大致有这样几种:对精彩词句的分析, 对文章结构的提示, 对行文章法的说明, 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等等。这些批注对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叙事、写人、创作精神等特点作了切中肯綮的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批注的教与学的功能, 使学生在批注已“点明”要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和变式上多作思考。

如对《李将军列传》一文中“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止, 令曰:‘皆下马解鞍!’”的批注是:“前”“止”“令曰”数字, 准确传神, 富有韵味, 犹一字千金。此处的批注点出了精彩的词语, 但就其效果的说明并不具体, 教师宜就此引导学生分析其“传神”之处是什么, 富有怎样的“韵味”, 为何“一字千金”, 进而真正理解“李广解鞍惑胡骑”所表现出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再如对《刺客列传》一中“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的批注是:描写传神, 性格鲜明。对这个批注的活用, 教师亦可采用追问的方式, 使学生充分体会荆轲临危不迫、临死不惧的刺客形象, 因为“荆轲所以为神勇者, 全在临时一毫不动, 此孟贲辈所不及也” (顾炎武《菰中随笔》) 。

有的批注是对文章结构或行文章法的批注, 对深入探究《史记》的叙事艺术是很有帮助的。如《高祖本纪》一文中, 有这样的批注:《史记·项羽本纪》曰:“张良出, 要项伯。……项伯许诺。”与课文中画线的句子“会项伯欲活张良, 夜往见良, 因以文谕项羽”相比较, 你能体会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事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吗?“互见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 彼此相补。运用“互见法”可详此略彼, 叙述史事条理分明, 避免重复;可正名实, 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也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好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事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之所在。“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传纪文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批注所提出的问题, 可让学生对“互见法”的理解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他读杜诗“欣然会意处, 辄欲笺以数语”。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若能养成主动批注的习惯, 及时动笔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的阅读疑问, 则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参透文本的精髓。

三、评点类旁注

评点式阅读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 边读边评, 多是三言两语, 直抵要害。《〈史记〉选读》教材中的旁注内容多半是名家的评点, 便于学生打开思路, 深刻解读文本。如对《项羽本纪》一文中的项羽三次所说的“此天之亡我”一句, 引用了钱钟书的评点:“心死而意未平, 认输而不服气, 故言之不足, 再三言之也。” (《管锥编》) 该评点简洁扼要地道出了项羽作为末路英雄知无可挽回却大奋神威的本色, 可谓点破机关, 对于学生理解项羽复杂的性格特点是绝好的辅助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仔细体会。

当然, 在借助评点内容理解文本时, 教师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评价评点、批判评点, 以养成大胆质疑、个性解读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如《淮阴侯列传》的文末司马迁以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的心情, 深惋英雄壮士犬马一生冤屈而终。教材中引用的评点是李笠的《史记订补》中的“天下已集, 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 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 韩信心迹, 刘季吕雉手段, 昭然若揭矣!”一段。其实, 对于司马迁的用意, 史上也有学者并不明白, 如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中有“牵责韩信不学道谦让, 伐功矜能, 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 然当受此责矣。……欲不亡, 得乎?”叶适的论断显然误解了司马迁的真意。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评点观点进行比较阅读, 判定正误, 辨其优劣, 这样才能将评点内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9:苏教版“课标本”识字教学的策略

识字教学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我在几年前曾对几所小学的毕业生作过调查,其识字回生率高达29.1%,语文毕业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为17%,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仅为5%~30%。由于识字写字的问题在小学阶段解决得不好,也带到了中学乃至大学。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学生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是识字教材,读完“三、百、千”,大约就能识近两千个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191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识字量锐减,每课只学三五个字,即所谓“三五观点”。结果两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不到一千字,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即以两年识950个字计,其识字覆盖率仅及90%。

要缓解这个矛盾,就得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这些年来,不少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实验,低年级识字量提高到2000个~2500个。然而这些实验还是很难推开,原因是这么多的字既要认又要写,孩子负担太重,吃不消。

低年级识字多,学生的负担重;识字少,又影响了提前阅读。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

二是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

过去一提起汉字,就是一大堆“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缺点,但也有好多优势。

汉字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形入心通’,不必经过语音的中介。”(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比如,你一看到“石狮市”三个字,就能猜出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城市的得名很可能与石狮子有关。要是写成拼音“shí shī shì”,如果不借助语境,便不知所云了。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汉字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这对于儿童学习汉字是比较方便的。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第三,只要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就能组成几十万个词。英语不是这样,每个词都不一样,全部英语词汇约有了70万个~80万个,学起来繁琐又困难。

由于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三是丢掉了传统蒙学可资借鉴的识字教学经验。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西方文化也汹涌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地冲击。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表现在识字教学上,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从而使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中断了。这个情况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

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上过私塾的人多数字写得很好。在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前人在这方面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韵语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教学的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些有益的经验,几十年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问题找到了,应对的识字教学策略也就明确了。下面就来谈谈“课标本”语文教材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怎么做到既多识字,又不加重负担?1994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刚刚启动,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大家终于取得了共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什么是“识写分流”?简单地说,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大家都知道,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不发达,对笔画的长短、轻重的控制不大准确,手眼还不够协调,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来说,只识不写就要松轻一些。

这个编排思想,是与“课标”的精神一致的。“课标”中说:“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按原“大纲”要求,1~2年级识字量为1150个,阅读覆盖率约为94%。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用“识写分流”的方法,1~2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600个(其中要求写的1000个),比过去的识字量增加了450个,阅读覆盖率可以达到96.5%。

识字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与汉语拼音同步安排的“认一认”。每单元安排16个字,5个单元共80个字,要求只识不写。最后又整合成“生字表”,实际上是一篇四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收入的主要是部首字。

先学80个“只识不写”的字,解决了识字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排生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会有一些排序不合理的现象。如:先学了“妈”“姐”“妹”等字,还没有学“女”;先学了“向”“问”“听”等字,还没有学“口”。先出一批部首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可以让小学生提早认字。小学生进入小学,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希望孩子进校认一些字。现在学汉字与学拼音同步,满足了孩子与家长的这一要求。

二是专门安排的“识字”课文。每册两个单元,每单元3~4课。

三是随课文识字写字。

课后生字按“识写分流”的方法排。要求“能识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内,要求“只识不写”的字,用较小字体排在两条绿线内,意思是“绿色通道”,识了这些字,读课文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 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 看图会意明字理

这主要是就象形字、会意字讲的。课文类型是“看图会意识字”,即让学生通过看图来体会构字的原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从、众,木、林、森。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再通过诵读为识字提供语境的韵文加以巩固与深化:“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 转盘识字辨形声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识字。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从言。“情”是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

3. 抓住部首带一串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队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年级上册安排了部首62个,是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颧、颌、颞等)都与头面部有关。

三、 吸收传统蒙学经验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

1. 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2. 读书识字的经验

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首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

“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爷爷 奶奶 小丁丁/竹椅 蒲扇 萤火虫/牵牛 织女 北斗星。”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意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将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地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地顶用。

3. 重视写字的经验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又是用的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我们今天起步写字用的是硬笔,而且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所以识写可以同步。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形体,写起来容易些;通过写,又可以巩固对它的认识。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上一篇:建国70周年祖国万岁的优秀爱国下一篇:交警中队长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