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消息的报道

2024-04-16

述评消息的报道(共6篇)

篇1:述评消息的报道

所谓述评消息,就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加上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恰到好处的评论,述评消息。它的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述评消息是介于消息和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常用以分析形势,或针对某种思想倾向,或对实际工作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或为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方向,给读者以启迪。通常有事件述评、问题述评、形势述评、事态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等。

〈实例〉

走出“温州模式”

——温州非国有经济发展趋势述评

本报记者

李本军

蔡文良

初冬之际,记者来到温州市区、平阳县、乐清市的一些企业和市场,以及“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的乐清柳市镇。深感温州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熟知的“温州模式”,正被今日温州人所扬弃、所突破。

企业目标:由致富型向事业型转变

办企业为了什么?过去温州人目的比较简单:脱贫致富。今日温州一些新型企业家的回答却要响亮得多:干一番事业,创中华名牌,兴民族工业!

这样的话,记者听到不止一位温州老板讲过。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只有32岁,管理着资产总额达2亿多元的大集团,个人资产已有几千万元。他说,我挣的钱足够花三辈子。一些朋友看我还在起劲地把公司做大,问我图个什么。究竟图个什么呢?我到许多国家去过,见过许多外国大老板,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那些国际知名的大老板并不多么聪明过人,比我们中国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二是中国货在国际市场上不少,中国人自己的国际驰名品牌却不多。我原先也曾想过富足而安,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一定要办好正泰,把它办成全球低压电器行业最好的公司之一!南存辉讲这话是有资格的,他的集团刚刚晋升为国家级企业集团,主要产品刚刚通过国际iso9001认证,获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范文《述评消息》。

温州市委常委、乐清市委书记黄德余分析了这一转变的政治环境因素: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企业和政府都放下思想包袱,企业主们纷纷把积累拿出来扩大规模,乐清企业在1992年后进入大规模扩张期,企业主自身也实现了向企业家转变。

企业制度:由家庭型向集团型转变

“温州模式”的最大特色,是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企业,人人都是相互独立的老板,因此有“经济发展靠老板”之说。这种特色缘于“邻居效应”,你办厂我也办厂,你生产打火机我也生产打火机,于是出现了“一镇百厂、百厂一品”的格局。由于一家一厂,资本有限,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又小,因而企业大都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以仿制为主;为了争夺市场,相互压价,价格上不去,利润率很低。尤其是这一模式被外地学会后,温州已没有了先发优势,激烈的竞争使企业看到,一家一户独立作战不行了,必须走联合、合作之路。目前,温州股份合作企业和集团越来越多,仅柳市一镇,产值过亿的大集团就有10个,温州全市的股份合作企业多达4万多家,工业产值占全部的60%以上。集团企业达84家。与此同时,原先维系并促使家庭工业迅速发展的家族血缘关系也逐步为现代契约关系和法制关系所取代。

企业用人:由用亲向用贤转变

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提升,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过去那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企业管理亦被突破,企业管理者由用亲向用贤大步转变。

仅柳市一镇,近几年就引进人才3000多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者达1300多人,他们中不少已走上了当地企业的主要领导岗位。李忠宽是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毕业后在温州大学任教,硬是被求贤若渴的浙江天正集团老板高天乐请到自己麾下,出任副总经理,而高天乐却不让自己的妻子到集团担职。今日天正集团,4位副总经理全是引进的人才,公司80%的部门经理和分厂厂长具有大学学历。其它几家大集团亦是如此。

今日温州人对“温州模式”的突破远不止此。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振安在分析非国有经济出现的这些深刻变化时认为,这些转变表明,温州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温州模式”正被突破,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温州人在明天的经济舞台上,必然有着更出色的表演。

祝福你,温州。

(7)标题新闻

所谓标题新闻,是用标题反映新闻事实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是:以题代文,题含文意,标题和新闻内容完全融为一体。这一报道形式的出现,是报纸改革的成果之一。

〈实例〉

标题新闻

△江泽民会见外国知名人士

△李鹏致电慰问以色列爆炸事件死难者家属

(均据新华社)

篇2:增强电视消息报道的活力

一、精编导语。

导语是一条消息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它用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 提示新闻要旨, 吸引读者阅读全文。导语要能刻意出新, 抓住最有吸引力的闪光点, 推出引人注目的兴奋点,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不言而喻, 有了好的导语也就意味着一条新闻成功了一半。例如一篇报告的导语是这样的:“今天国际田联的代表在未作任何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北京, 对中国竞走选手进行‘飞外药检’。据中国田协官员称, 自东亚运动会以来, 类似飞外药检起码是第5次。”———他们突然来京, 意欲何为, 自然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动态。

消息报道多用进行时态, 力争事件发生的过程让受众同步了解, 要让受众及时了解持续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 就要及时跟踪报道其发展变化, 要多用“进行时态”, 避免“完成时态”, 不要等到事情结束再来个报道, 让新闻变成了“旧闻”。消息报道多用“进行时态”, 及时、现场感强、生动, 才能增强传播效果。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报道中使人们最忘不了的恐怕是在这条新闻中营救小扎西的一幕。在这条新闻中, 记者用纪实性的镜头将营救的整个过程从寻找、发现到营救过程拍摄下来, 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平民视角。

新闻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就要求记者首先要做到换位思维, 要从受众的角度想想群众想知道什么, 而不是想着我要告诉群众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在消息中少了官腔、少了空话套话, 而多了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电视平民化是要求以平视的角度处理新闻, 真正把采访对象和广大受众当做社会普通一员来对待, 以此增强新鲜感和贴近感。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互助县视察工作, 在土族人家做客时和土族群众坐在同一个沙发上, 亲切交谈并品尝着土族人端上来的手抓羊肉, 听着土族歌谣, 还兴致勃勃地穿上了土族服装、戴上了土族毡帽, 这一系列细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形成对比。对比本是语法修辞中的一种手法, 在一

般文章中广泛运用, 电视新闻稿中也经常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因为, 对比可以促进人们去反思, 面对现实找到差异;对比可以给人以新的勇气和力量, 可以挖掘出更深层的意义。在当今如此大开放、大发展、大变化的社会特定环镜下, 对比性报道无疑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获奖电视新闻作品《南浦南原两村党支部作用不同结果不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观众朋友, 这里是灵石县静升镇。今天上午, 这个镇一条沟两个相邻的村同时发生了两个事件:一是晋中首富南浦村投资800万元的炭黑生产线投产了, 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南原村变卖集体的最后一点家当———村党支部的办公窑洞。”这是一条典型的采用鲜明对比手法采写的消息, 记者通过鲜明的贫富对比导语, 让观众领悟其思想内涵, 从明摆的事实中凸现其新闻价值。

五、用好同期声。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新闻拍摄过程中同步采录的人物声音, 采访对象在镜头跟前所说的话, 以及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对话都是人物同期声的范围, 它包括人物的有声语言、人与环境的种种声响等, 合理运用同期声可强化现场感, 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同期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使观众感受到现场真实可信的气氛, 从而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活力。合理运用同期声和视频资料, 可以为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包括记者现场解说、新闻人物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各种声音。由于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 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方面, 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 如何增强电视消息报道的活力不能遵循某一模式, 而要根据不同题材, 新闻工作者要勇于和善于在实践中创新, 写出言简意赅、生动鲜活的好消息, 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摘要:电视消息信息量的大小, 直接决定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以及节目主题的展示, 在采编过程中, 要多用一些能准确表现主题的文字和画面, 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 为受众及时传播信息、增加传播效果, 尤其要善于运用好同期声。

关键词:电视消息,报道,导语,同期声

参考文献

[1]赵华琳.试析中国电视消息类的评奖趋势[J].新闻采编, 2007, (01) .

[2]段勃.谈谈电视消息的结构形式[J].新闻知识, 2007, (11) .

[3]闫海洋.电视消息类新闻的写作[J].青年记者, 2007, (12) .

篇3:以微见著,短消息报道大主题

关键词:创优 视角创新 手法创新 巧用音响

在前不久的江苏省广播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的短消息《首批83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平安回到家乡》得到评委的高度肯定,荣获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该报道以独特巧妙的视角、精短简洁的篇章报道了引发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重大焦点主题。该报道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迅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转播,新浪等多家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同时还被多家中央媒体后续报道引用,在众多同类报道中独放异彩,彰显出精短消息报道重大主题的独特魅力。

回味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创新视角,以求异思维提炼重大主题

2012年2月中旬,利比亚局势突变,发生严重骚乱。一时间,如何保障在利外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当时,中国有3万5千多名公民在利比亚工作、生活,他们的安危不仅让祖国人民时刻牵挂,也牵动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神经。灾难面前,中国首次动用海、陆、空全方位力量快速、高效撤侨,体现了“中国决心”、“中国力量”和“中国情怀”。2月24日,作为首批撤回国内的83名海门大众建筑公司的工人先后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并在上海浦东机场汇合,下午他们将乘坐大巴返回家乡江苏海门。得知这一消息,笔者作为驻地记者敏锐地预感到,这是一条重大新闻,虽然海门不是他们历经艰险回到祖国的“第一落点”,但却是江苏的“第一落点”,同样具有“爆炸性”。下午3点,笔者和一些媒体记者一起赶往海门做前期采访。下午6点,在焦急的等待中,这些历经生死的工人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数十家媒体记者和工人们的家属、乡亲一拥而上,将他们团团围住。

回想那个寒冷的傍晚,在海门大众公司楼下,重逢场面令人至今难忘:喜极而泣的泪水、脱离险境的欢笑、久别重逢的拥抱、亲人相见的激情、劫后余生的诉说、不绝于耳的问候……笔者的采访机一直开着,忠实地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幕。但是,在自己被感动得喉头哽咽的同时,一个声音始终在理性地提醒笔者:亲情感人,氛围感人,但作为一个驻地记者,却不能将视线仅仅停留在感情层面。如果只聚焦他们逃亡的艰辛历程,抢抓他们与家人团聚时的感人镜头,大家就可能走到同一条路上去,将一条重大时政新闻演绎成一个感人的民生故事,这样的立意明显偏低,重大新闻主题也得不到体现,一条可遇不可求的好新闻也可能因此错失。

“国家强大了,我们才可能在第一时间脱离险境。”纷乱的采访现场,一位民工发自肺腑地感叹,这点亮了笔者的思想火花,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这次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有组织撤离海外公民行动背后彰显重大主题——中国力量、中国影响和全力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任大国情怀,其与众不同的新闻价值一下子凸显出来。以微见著,小视角提炼大主题,这种求异思维,犹如灵感闪现,令笔者的思路豁然开朗。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笔者有的放矢,采访到大量使领馆组织人员全力援救、海外华人热情帮助、地方政府积极善后的素材,为集中表现主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手法,删繁就简以精短取胜

从海门现场采访回来,已经是夜里9点多,虽然非常疲劳,但大脑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两个多小时的录音、工人们的诉说、生死逃亡的艰辛、相见时的激动场景,多个视角,海量信息,纷繁素材,竞相在脑海里翻腾交织。

有了一个好的新闻素材,如何写出一篇新闻佳作?从什么样的角度入手,用哪一种体裁展现,以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才能最好、最巧地报道这一重大主题?强烈的创优意识让笔者陷入思考。十多家媒体聚焦、数十位记者现场采访,注定这一新闻大战已不可能成为独家新闻,但同质题材如何写出不同精彩?作为省台记者必须有自己的作为,不仅要拎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重大主题红线,还必须找到最恰当的表现手法。笔者脑海中涌现出很多想法,想过写系列通讯报道,追溯工人驻地如何被毁、如何在当地华人帮助下出逃、在使领馆人员帮助下过关、最后顺利乘机回国与家人团聚;想到过采写现场特写,寒风中家人几个小时的揪心等待、生死逃亡后亲人的激情相拥以及地方政府的温暖善后;也想到过写专题报道,工人们在利比亚的生产生活、动乱后大家抱团互助、逃亡过程中的惊险历程,等等。但这些设想迅速被一一否定,犹如一记重拳打在了一堆棉花上,所有这些表现方式都要有庞杂的素材堆砌,不仅显得拖沓累赘,还会冲淡甚至淹没主题,减少新闻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精短的叙述阐释鲜明的主题呢?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创新选材角度,删繁就简,从最经典的材料中提炼最鲜明的主题。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体会中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大段大段的救援录音,一个个的温暖故事,如何取舍?笔者联想到花工剪枝,一棵树苗要想长高长壮,凸显主干的主体力量,就必须忍痛割爱,坚决剪去旁枝错桠。围绕已选定的重大主题这根红线,笔者从一名工人一踏上家乡土地脱口而出的“在最困难的时候啊,是祖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入题,又借另一名工人反复念叨的“国家强大了,我们才可能在第一时间脱离险境”收尾,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异“口”同“声”,反复渲染了主题、升华了主题,成为典型的骨干材料,其他材料即使“淚水”再多,与主题无关的坚决舍弃;即使再感人的场景,不能烘托主题的,坚决不用,真正达到集中体现主题的目的。

其次是创新表现手法,弃长取短,以最精短的形式表现最重大的主题。大主题是否一定要用大篇幅来表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巡视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最常用、也最给力的形式大多是电讯式短消息,经过反复推敲,笔者最终选定以这一最简短的形式报道这一世人共同关注的重大新闻。短些,再短些;精些,再精些,把短消息写成精品,在深夜撰写这篇报道时,笔者一直这样反复提醒自己。经过反复推敲、比较,一大堆材料和差不多两个小时的录音被忍痛割爱,最终只选用了三个最典型、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凸显主题的素材:回到家乡时的激情宣泄、驻地被劫时的惊心回顾、祖国接力救援的高效与温暖。在行文中字字推敲,多余的字一个不写,多余的话一句不说,通篇稿件只有550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事实上,也正是选材精炼、形式精短,才使该报道从众多同质报道中脱颖而出。

三、巧用音响,“大饱耳福”凸显广播魅力

广播的特色是音响,广播的魅力也在音响。这篇500多字的短消息,通篇以典型音响“说话”,既渲染了现场氛围,又烘托了主题,既增强了可听性,又凸显了广播魅力。解析这篇短消息,如果说主题是“灵魂”,那么,恰如其分的音响就是“骨架”和“血液”,它不仅支撑起整篇稿件的结构,又使报道血肉丰满,可听可感。

报道一开始,就听到由远而近的脚步声、嘈杂声、拉杆箱的拖拉声,现场感十足,让人如临其境、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紧接着,是工人们洪亮而激动的喊叫声:“回来了,回来了,我们回来了!”一下子让听众感受到这些历经劫难的工人如释重负和满心欢喜。这段音响可以说是笔者发出的独家“声音”。当时,面对一群媒体记者,刚刚踏上家乡土地的工人们还显得惊魂未定,不少人泪流满面却说不出话来,这对于以声音为特色的广播而言,无疑是一种冷场。如何让当事人把压抑在心中的激情释放出来,从中捕捉典型音响效果?记者巧妙设问:“回来了激动吧?假如让你们大喊一嗓子,你们会喊出什么?工人们再也忍不住了,异口同声发出高喊:“回来了,回来了,我们回来了!”记者抓住机会,迅速用话筒录下这精彩而感人的瞬间。

广播用声音“说话”,更要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说话”。在这篇短消息中,笔者大胆选用了四段这样的典型音响,并以此谋篇布局,做到“发声”有度,而又声声呼应。尤其是报道结尾一名工人的一句话,更是直接点明主题,而且主人公声音洪亮、有力,透出隐隐的骄傲自豪:“我现在的心情无比激动。国家强大了,我们才在第一时间离开危险之地!”这样的音响无论是内容还是效果,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典型音响的巧妙运用,不仅使表达重大主题的新闻不沉重滞涩,而且鲜活新颖,入耳入心,富有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电总台广播传媒中心驻南通记者站)

(本文编辑:宁黎黎)

篇4:软消息对外报道的叙事策略

1 软消息对外报道中的叙事策略

传统的新闻写作常常使用倒金字塔结构, 而从新闻发展史来看, 倒金字塔结构源于也较为适用于硬新闻的报道, 相反, 软新闻的报道手段却更加多样化。软新闻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 烘托新闻事件的生动性, 同时又具备文学的美感。在新闻叙述中新闻故事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关注细节, 将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 进行描写, 强调对人物的勾画, 场景的再现以及背景信息的介绍等, 从而使报道更加形象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在我国对外新闻报道中, 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 将软消息中的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 既可以赢得受众的欢迎和喜爱,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为此,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叙事策略:

1.1 设置悬念

故事化的报道手法与一般新闻写法的最大区别在于, 一般的报道注重对新闻的要素逐一展开, 而新闻故事则注重表现事件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需要依赖对完整情节的铺陈加以体现。而情节的构成又依赖于悬念的设置和细节的描写。设置悬念可以吊住读者的胃口, 让读者跟着记者的思路, 一步步走入新闻故事的现场。例如新华社对3.14西藏暴乱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特稿形式进行了报道, 其中一篇就是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方式进行了报道:

If all had gone according to plan, Mei Yan, scheduled to give birth in mid-March, would have been sleeping peacefully in her comfortable home, greeting the arrival of a new life.

Her rosy dream was shattered by a fire that destroyed her house last Friday in Southwest China’s Tibet Plateau, the peak of the world.The fire wasn’t a naturally occurring one;it was ignited by mobs in Lhasa, the capital city of Tibet.

对外新闻稿件在第一段刻画了一位准备进入梦乡的准妈妈形象, 如果一切进行顺利的话应该在三月中旬分娩, 迎来自己的新生儿,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 这样的叙事必然引起读者的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新闻的叙事方式烘托出一种不祥的气氛, 激发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第二段则表明是暴徒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位年轻母亲的家, 同时也毁灭了她的美梦, 进而引出了发生在青藏高原的3.14打砸抢暴乱事件。英文稿的导语实际上包含了前两段, 采用了讲故事、设悬念这一西方新闻特稿写作中读者习惯了的阅读图式, 也更利于目标读者的接受。

1.2 贴近读者

对外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国外受众, 要尽可能挖掘国内新闻的国际兴趣点, 用与世界贴近的角度对外报道中国新闻,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尽可能从“人”的角度报道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很多的对外新闻报道实例告诉我们, 在对外报道中要特别重视写人、写生活, 要从人的角度来处理题材, 因为只有这样做, 我们的对外报道才能紧紧抓住外国受众的心, 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 从而帮助外国读者进一步了解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加强对外传播效果。

例如, 《南华早报》曾经报道过为了办好奥运赛事, 北京市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公共交通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 将大大方便北京市民的出行, 给市民带来实惠。新闻的开始就把一位北京市民请出来发表了感受, 然后再报道北京市道路交通建设规划:

Mrs.Qubin, who is divorced and has a six-year-old boy t take care of, is not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Olympic busines in her city, Beijing.“But, ”she says, “I do care about how much time the new roads, overpasses and so on can save me.”

She is referring to mammoth plans by the Beijing Municipa Government for road construction to prepare the city for winn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文中叫曲斌的市民是一位饱受交通拥堵之苦的市民, 同时也是带着孩子为生活挣扎的单身母亲, 生活中这样的平凡人物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少见, 对于她们, 善良的人们总是给以同情和关心。用曲斌的感受来开篇, 凸显新闻中的人情味, 这也是贴近读者, 扣人心弦的叙事手法。这种新闻写作的手法也属于西方媒体常用的《华尔街日报》体, 即以小故事开始写起, 再过渡到与之相关的某一重大新闻事件, 对外新闻报道在软消息的处理上采用种方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新闻的主题, 令新闻阅读变成一种文学享受, 而且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此外, 采用西方读者所熟悉的叙事结构来讲述发生在中国的故事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1.3 叙事框架的构建

新闻事件往往是在一定的框架下叙述的。框架构建理论源自美国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成果。同样的信息经由不同的方式表达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选择。框架建构就是人们通过选择思考结构 (框架) 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构建社会现实的过程 (李莉、张咏华[2]) 。框架构建理论的应用突破了议程设置理论对媒介效果的认知局限, 表明媒体不仅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 而且也可以影响人们怎样想。而要影响人们怎么想, 关键在于媒体选择什么样的框架去叙说。

日本侨报曾以《35号投手温家宝》为题, 介绍温总理访日期间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棒球队的大学生进行棒球交流的过程。该报道的叙事框架的构建就很值得借鉴。国家领导人出访通常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热点新闻, 所以面对海外媒体和民众, 如何展现国家领导人形象, 从哪个角度展现, 做到真实, 避免宣传味道, 进而达到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应该的注意的问题。这篇消息以温家宝访日期间在公园晨跑、棒球交流等活动为细节, 用“平民领袖”的叙事框架构建中国领导人的形象, 展现出其精力充沛、平易近人的新形象。这种叙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媒对中国一贯的偏见, 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准确塑造加分, 也是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工作的有益尝试 (赵新利[3]) 。

1.4 营造客观性语境

仅靠廉价、情绪化的言辞是无助于记者的立场、观点、见解等深层次内容的传达。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说, 感情能够成为一笔财富, 一个道德上的义愤可以直接促使记者赢得某项成就。尽管如此, “记者应该正确地检测他的感情, 因为这些感情可能歪曲观察、阻碍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麦尔文·曼切尔[4]) 。很多实践也表明, 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其传播效果往往与其动机有所距离, 甚至会适得其反。

因此, 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 而不是把说教、宣传强加给读者, 营造客观性的语境, 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运用权威话语。例如在对网名为“芙蓉姐姐”的女青年在网上迅速走红的现象, 《华盛顿邮报》就曾发表文章, 对其言行引起的广泛争议进行分析。其中就采用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北京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专家张义武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 芙蓉姐姐现象是平民的胜利, 与此同时也凸显了互联网这种现代媒体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家夏学銮则不这么认为。她说:“信仰缺失导致年轻人习惯于用低级手段来保证满足自身的愿望。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 对这一现象最好让其自生自灭。她说, 芙蓉姐姐走红, “不过是昙花一现。”

对于芙蓉姐姐现象, 专家有褒贬, 社会各阶层看法也不一, 文章只是客观地报道各方面的意见, 虽然记者并没有站出来表态, 但通过权威话语的报道, 也可以呈现出中国社会整体文化多元的现象和社会的宽容包涵态度, 从而营造出真实客观的语境。

2 结束语

新闻的接近性角度来说, 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对于国外受众无异于国际新闻, 本身不具有新闻价值中的地理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 所以在处理对外新闻稿件时一定要做到内外有别, 合理运用讲故事这种西方读者所容易接受的新闻阅读方式, 采用有效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荣春.软传播:政府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思路[J].对外传播, 2008 (1) .

[2]李莉, 张咏华.框架构建、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新视野[J].国际新闻界, 2008 (3) .

[3]赵新利.《从35号投手温家宝》看对外传播新渠道[J].青年记者, 2008 (6) .

篇5:消息报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CO2化学转化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又是丰富的碳源, 具有廉价、无毒、不燃烧等优点, 将CO2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前期工作中, 他们制备了高度交联聚合物负载的功能离子液体催化剂、聚苯胺催化剂和可生物降解的负载型氯化胆碱催化剂, 并用于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 取得良好效果。

CO2与H2反应合成甲酸是一个重要的反应。如何循环利用反应过程中的碱助剂和催化剂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该实验室研究人员合成了碱性功能离子液体和固体催化剂, 用于超临界条件下CO2与H2合成甲酸的反应, 实现了碱助剂和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他们还制备了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剂, 利用CO2和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用途的脲类化合物, 过程具有高效、无溶剂、不使用脱水剂等优点。 (化信)

碳氮微纳米线研究获得新成果

碳氮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良好的化学惰性和生物兼容性。理论预测还表明β-C3N4等碳氮晶体可能具有与金刚石相媲美的高硬度。然而由于氮元素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 在高温条件下通常以N2的形式溢出。因此在以往报道的碳-氮体系材料中, 氮含量通常偏低。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连峰研究领导的研究小组、褚卫国副研究员与物理所解思深院士、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合作, 在高含氮量的碳氮一维微纳米结构的制备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分步裂解三聚氰胺的方法, 获得了热稳定性高于700℃的碳氮材料, 其中氮含量约为碳含量的1.5倍。利用这种产物作为原料, 采用热蒸发CVD的方法实现了碳氮微纳米线的大批量制备。通过调节反应室内碳氮的气相分压, 可以在较大范围内 (100nm~10μm) 调节碳氮纤维/纳米线的直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中的氮原子比含量超过55%。

该项研究成果为碳氮低维材料的大规模合成及应用奠定了基础。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的资助。 (化信)

中科院力学所: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电解氧化陶瓷涂层研究取得新进展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简称PEO) 又称微弧氧化, 是一种在铝、钛、锆、铌等轻金属表面原位制备陶瓷涂层的新方法。制备过程除发生电化学反应外, 还包括热化学反应、微区高温高压烧结反应等, 等离子体放电及涂层生长机理非常复杂, 所形成的陶瓷涂层呈晶态或非晶态结构特性。针对汽车、航空航天对材料的轻质化和功能化发展方向,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方法在改善铝、钛合金发动机缸体摩擦学特性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针对影响摩擦性能的陶瓷涂层微结构、微缺陷等研究工作, 力学所技术发展部夏原研究员及合作者研制了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自动控制系统, 建立了PEO瞬态伏安特性测定方法, 研究了PEO瞬态伏安特性和陶瓷涂层的微观结构关系。针对在钢表面难以原位制备陶瓷涂层的难题, 采用预制铝层并进行PEO陶瓷化处理的方法, 在钢表面制备出包含Al2O3层、Al层和Fe-Al层的复合陶瓷涂层。

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多项发明专利, 并在铝合金发动机内壁陶瓷化处理上获得应用。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化信)

5千万国家拨款支持工程塑料特种材料的研究

“工程塑料及特种高分子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已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国家将拨款5000万元支持相关科研单位重点开发该技术。科技部要求3年内申报中国发明专利40项、产品及技术标准30项。

此次国家重点支持工程塑料及特种高分子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 将主要完成万t级聚苯醚工业生产、万t级界面缩聚法聚碳酸酯成套工业生产、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及纺长丝工业生产、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制备关键技术、高性能特种氟橡胶产业化技术、高性能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绿色制造、喷涂聚脲弹性体工程应用等7大关键技术的开发。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结合国内外工程塑料和特种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及我国目前相关产业发展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以解决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需求为目标, 以相关领域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 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并建成示范装置。通过项目的实施, 提升我国工程塑料和特种高分子材料产业主要产品的性能和工程化技术水平, 改善产品结构, 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化信)

聚乳酸新制备成骨折内固定材料

近日, 由南开大学承担的“生物可降解骨折内固定螺钉”课题, 以国产L-乳酸为原料, 制备出了可代替金属材料的骨折内固定螺钉。

科研人员首先用国产L-乳酸为原料, 制成L-丙交酯, 然后在异辛酸亚锡的引发下进行开环聚合, 合成出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L-乳酸。

聚L-乳酸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可吸收性, 用在人体内可以被降解吸收。由于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L-乳酸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与人体骨的强度比较吻合, 因此使用该类材料制备的骨折内固定物或可降解缝合线最终可以被人体吸收, 避免了二次手术给病人造成的额外痛苦。此外, 有些毒性较大、易被分解的药物或非常昂贵的药物可以使用聚L-乳酸或它的共聚物进行包裹, 制成可注射微球, 使药物在人体内释放速度受控,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效率。据了解, 聚L-乳酸中所含的微量催化剂辛酸亚锡已经通过美国食品医药局 (FDA) 的检验, 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化信)

用芭 (香) 蕉茎干加工纺织纤维技术获得成功

日前, 江西宜春自主研制的“芭 (香) 蕉纤维精细化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 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中国麻类协会理事长张世平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科技成果鉴定, 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以芭 (香) 蕉种植所产生的废弃物——芭 (香) 蕉茎干为原料, 采用生物酶和化学氧化联合处理工艺, 攻克了芭 (香) 蕉纤维脱胶和分离的关键技术, 为纺织品的生产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天然纤维原料。研发单位针对芭 (香) 蕉纤维的特点, 研发了新型牵切技术, 并成功应用于芭 (香) 蕉纤维的纺纱加工中, 提高了芭 (香) 蕉纤维的可纺性和纱线品质。同时通过对芭 (香) 蕉纤维纺纱工艺进行反复优化, 形成了成熟的纺纱生产工艺, 已生产出28TEX纯纺纱, 并以55∶45的比例分别与棉、粘胶和绢丝混纺生产出了14.8TEX芭 (香) 蕉纤维混纺纱产品, 经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 所有产品质量均达到企业标准Q/1SLF001-2008规定的质量要求。 (化信)

威格斯推出新型碳纤维增强牌号

英国威格斯公司 (Victrex plc) 近日宣布推出VICTREX PEEK 90HMF产品系列, 用于因横截面较薄或流动长度较长, 而对静态或动态系统强度有更高要求的复杂几何形状。

新产品包括VICTREX PEEK 90HMF20和VICTREX PEEK 90HMF40两个牌号, 分别含20%和40%的碳纤维填充物。新产品系列以威格斯高流动性树脂为基料, 采用一种独有技术精制而成, 新牌号不但能保持VICTREX PEEK标准牌号的低蠕变性、热膨胀系数和恶劣环境下的耐化学性, 是要求极为苛刻的航空和汽车工业或工业机械设备应用的理想之选。

凭借出色的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 新牌号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可用于制造运输和工业应用中的轴承外壳或密封圈等, 这些复杂应用中往往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承受静态或动态机械载荷。 (科闻100)

美开发出可直击肿瘤细胞的“纳米小虫”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以及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联合开发出一种可在血管中自由游动的纳米虫, 它能像导弹一样寻找并直击肿瘤细胞而不会短时间就被身体免疫系统驱逐出血液。

科学家们将球形纳米级氧化铁颗粒连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长30nm、“蠕虫”形状的“纳米虫”, 它比真正的蠕虫小300万倍。利用纳米虫, 医生不仅可以寻找到已经成形的肿瘤甚至可以定位正在形成的肿瘤。由于没有成形的肿瘤很微小, 传统的方法很难检测出来。而纳米虫中的氧化铁成分有超顺磁性, 它能在核磁共振成像仪中发亮, 多个氧化铁分子联合在一起, 就能够提供更强的磁性使信号更明亮, 从而帮助医生更精确地诊断肿瘤。

纳米虫因其纤长的体型可以长时间的保留在生物体血液中, 这一重要特性使其有更多的机会攻击其作用目标——肿瘤。除了右旋糖苷的聚合外衣之外, 科学家还给纳米虫安装了一个肿瘤识别分子, 这种被称为F3的多肽能够寻找到肿瘤并引导纳米虫直达肿瘤细胞, 类似导弹上的定位系统。由于纳米虫的纤长形状, 它可以同时携带多个F3分子, 这些分子合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纳米虫到达肿瘤的能力。

目前,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将药物与纳米虫绑定在一起, 并通过化学方法在其外部添加一些特异性密码, 使其可以精确到达特定的肿瘤细胞、器官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 (化信)

美利用自组装纳米纤维治愈实验鼠受损脊髓

将一种工程材料注射到实验鼠受损的脊髓, 就可防止生成疤痕和促进受损神经纤维生长。这种工程材料是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塞缪尔·斯图普研究小组开发的一种液态物质, 内含可自组装成纳米纤维的分子, 可作为神经纤维生长的支架。

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材料治疗后肢瘫痪的小鼠后, 实验鼠的后肢恢复了功能。此前, 已有研究人员曾使后肢瘫痪的小鼠恢复后肢功能, 但这些实验都是将各种材料以手术方式植入, 新材料则能很容易地注射入动物体内。而且这种纳米纤维可在3~8周内分解成可被生物机体吸收的养分。

脊髓损伤目前还无法治愈。脊髓这根长长的神经纤维束联接着大脑和人体的四肢和器官。脊髓一旦受损, 神经干细胞就会在伤口处形成疤痕, 阻碍神经纤维使其无法生长。由于神经不再传达肢体信号到大脑, 也无法将大脑信号传导至肢体, 从而导致患者丧失知觉、消化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研究人员称, 到目前为止对人体培养细胞所进行的试验表明, 该材料尚未表现出明显的毒副作用。 (化信)

新型塑料瓶被弃后可自动消失

每年有超过300亿个装水的塑料瓶加入到美国的垃圾中, 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但如果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成功的话, 未来的新型塑料瓶能在丢弃后的4个月内自动消失。

据报道, 密苏里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 最近正在研发新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聚乙烯乳酸, 以减少每年不得不采用掩埋法处理的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这种新型材料与目前被大量应用的塑料有本质不同,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由石油提炼出来的聚氯乙烯, 而这种难以被自然分解的聚氯乙烯, 是造成塑料污染的罪魁祸首。

而作为新型塑料成分的聚乙烯乳酸, 如果被放在温度稍高的自然环境里, 在45~60天之内就会被分解。当聚乙烯乳酸被分解后, 这种材料再与水发生作用, 分解成小分子, 然后在水中溶解为矿物质或成为CO2。据估计, 在自然状态下, 塑料瓶子的整个分解过程在4个月内就可完成。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以聚乙烯乳酸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塑料瓶, 完全有取代通常装水塑料瓶的潜力。” (化信)

法开发出新型材料 可大量吸附CO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近日宣布, 该机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名为MIL-101的新型材料, 能够大量吸附CO2气体, 这种材料有望提升对抗全球变暖的能力。

这种材料是由该机构科学家热拉尔·费雷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用铬元素和对苯二甲酸合成的, 它是一种多孔的复合纳米材料。材料的表面布满了直径为3.5nm的小孔, 因此吸附能力十分强大:体积为1m3的MIL-101在25℃的温度下可以储藏400m3的CO2, 而现在通用的吸附材料在同等条件下的储藏量不过200m3。

公告说,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在持续增长, 从而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对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影响。而这种新型材料可以被安放在汽车上, 对其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过滤, 从而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作用。 (化信)

科学家发现碳纳米管薄膜新特性

美国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纳米技术团队和巴西合作者共同研究发现, 碳纳米管薄膜在拉伸或均匀压缩时, 可产生奇特的力学性能。这些意外但十分有用的性能可用于制作复合材料、人工肌肉、密封垫圈或传感器。

大多数材料在被拉往一个方向时, 另一方向就会变薄, 这类似于橡皮筋被伸展时的表现。不过, 这种特别设计的被称为“巴基纸”的碳纳米管在伸展时可增加宽度, 在均匀压缩时长度和宽度均可增加。

通过使用一种制造普通书写纸的古老方法——将纤维稀浆干燥化, 研究人员制造出了纳米管薄膜 (巴基纸) 。这种稀浆是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的混合体。研究人员发现, 增加巴基纸中的多壁碳纳米管数量可将泊松比从大约正0.06急剧转变为负0.20量级。

研究人员发现, 含有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的碳纳米管薄膜与单纯由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组成的碳纳米管相比, 强度/重量比、弹性模量/重量比和刚度分别提高了1.6倍、1.4倍和2.4倍。 (化信)

从野生蘑菇提取化学物质制成环保橡胶

日本科学家日前宣布, 他们从一种可食用的、野外分布广泛的野生蘑菇中提取出了一种化学物质, 这种纯天然物质最终可用于制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橡胶。

来自东京西部的岗马大学 (Gunma) 生物和化学工程系科学家、此项实验的领导人Hiroshi Mitomo介绍说, 他们的研究小组不仅从这种叫做chichitake的蘑菇中成功制造出了橡胶, 而且, 最终成形的橡胶制品中不含有会引起人们过敏反应的蛋白质成分。

但是, 这种橡胶制品在商业化生产前,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要制造1kg这样的橡胶需要超过10kg的野生蘑菇。而这样的蘑菇还没有做到大批地商业化养殖, 只能在夏天海拔较高的地方发现, 并且仅仅生长10天后就会枯萎死亡。所以, 科学家们认为实现大规模生产最关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生产成本的消耗”, 目前, 从蘑菇中生产出来的橡胶要比利用橡胶树, 或者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橡胶产品的成本高10倍还多。 (化信)

日本化成工业开发最小表面反射率的防反射薄膜

近日, 日立化成工业在东京公开了最小表面反射率仅为0.1%的防反射薄膜。除采用折射率仅1.25的材料外, 还在涂层表面均一地形成了防反射膜, 从而降低了表面反射率。而采用MgF2涂布的原产品的最小表面反射率为1%。此次降到了原来的1/10左右。

设想主要用于提高相机及显微镜等的镜头灵敏度。由于在强度方面还存在问题, 现阶段还不能在涂层部分暴露的状态下使用。

由于薄膜的厚度不同, 能够降低表面反射率的波长区域也不同。此次, 对在人眼能感知的主要波长区域 (500~600nm) 降低了反射率的、膜厚 100μm的产品, 和未涂布的PET薄膜进行了比较展示, 着重突出了可降低灯光反射这一点。此外, 还开发了厚70~175μm的薄膜, 因此能够根据用途降低各种波长区域的表面反射率。 (化信)

意大利Bio-On公司开发甜菜生产生物塑料PHA

意大利从事生物技术的Bio-On公司与糖类生产商Co.Pro.B公司于近日宣布, 开发成功可商业化从甜菜生产生物塑料聚羟基烷基酸酯 (PHA) , 生产装置定于2009年投产。

Bio-On公司表示, 计划投资1500万欧元建设1万t/a装置, 以生产其Minerv品牌PHA生物塑料。该公司在Minerv PHA聚合物开发方面, 至今已投资约500万欧元, 并取得了位于比利时的国际认证机构Vincotte有关OK Biodegradable Water (水中可生物降解) 标准的认定。OK Biodegradable Water认定意味着Minerv材料在室温下在水中可以生物降解, 无需使用在高温下复杂的商业化操作。据Bio-On公司公布的结果, 该树脂在小于10天内可在河水中完全被生物降解。

篇6:消息报道

最近,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刘茜课题组与潘裕柏课题组合作, 在电磁干涉屏蔽与吸波材料研究上取得创新成果。他们利用有序介孔碳材料取代常见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等填充到二氧化硅基体材料中, 采用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出了新型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陶瓷材料。

目前, 常用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屏蔽效率是20dB左右, 而该课题组研制的掺杂10% (体积含量) 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微波 (8~12GHz) 的干涉屏蔽效率为40dB, 明显高于常用电磁波屏蔽材料的干涉屏蔽效率, 同时也高于掺杂相同含量 (10l%) 碳纳米管的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干涉屏蔽效率约为30dB) 。同时, 经检测表明:在10GHz波段处, 该材料对微波的吸收占复合材料总屏蔽效率贡献的87.5%。据悉, 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陶瓷材料制备方法比较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设备。 (化信)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成功制备出三维管状纳米纤维材料

最近,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常江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 成功制备出具有可控宏观结构和微观形貌的三维管状纤维材料。

研究人员巧妙的将静态三维棒状 (或其排列组合) 模板引入到电纺丝过程中, 进而通过平面、棒状辅助模板的帮助改变静电场的形状, 成功制备出结构均匀的三维管状纤维材料。同时, 通过改变三维模板的宏观结构, 对管状材料的三维结构 (长度、直径、管端封闭性、连通交叉结构等) 实现了可控。同时, 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 将二维图案化模板引入到三维体系中仍然适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纤维图案化排列的参数, 从而在宏观结构可控的基础上, 成功的实现了管状纤维材料微观形貌的可控, 并已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复杂可控图案化微观形貌的电纺丝纤维管状材料。此方法是电纺丝技术的一个重要拓展, 对于电纺丝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别是组织工程领域以及其它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化信)

新型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可控制备纳米颗粒

清华大学与山东海泽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合作, 率先实现了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可控制备纳米碳酸钙工业应用。应用该项新技术所制备的纳米碳酸钙粒径分布窄, 能耗低, 二氧化碳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该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碳酸钙、硫酸钡、氧化钛、氧化锆等纳米颗粒, 证明了该技术具有普适性;揭示了微反应器内微米级液滴和气泡的生成机理和规律;利用 CFD模拟等多种手段, 探究了新型反应器在毫秒级内实现高度均匀的宏观和微观混合的根本原因;利用多个参数调控了纳米颗粒的尺寸;建立了新型反应器内纳米颗粒成核、生长和团聚的理论模型;提出了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的放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微尺度传递理论, 发展了新型微结构反应器, 推动了微化工系统与纳米材料的结合。 (化信)

中科院兰化所“纳米铜颗粒的制备方法”获得美国发明专利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维民、王晓波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付兴国合作发明的“纳米铜颗粒的制备方法”于近日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专利号为Patent No.7, 422, 620。

纳米铜作为一种软金属纳米颗粒, 可用作新型的磨损修复型润滑添加剂而广泛应用于汽油机润滑油或工业润滑油, 并具有良好的减摩节能、抗磨损、抗极压性能。目前, 纯的纳米铜粉通常是用真空蒸镀、溅射等物理方法制备的, 它们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质, 在溶剂中分散性差易沉降, 且成本较高而不适于在润滑油工业中应用。该发明具有原料廉价易得、简便、成本低, 产率高等特点, 纳米铜粒径在1~10nm之间, 在空气中稳定且能很好地分散于苯、石油醚等工业非极性有机溶剂和多种润滑基础油中, 获得美国专利授权将有利于保护在纳米铜研究方面潜在的商业价值, 促进其应用开发。 中国石油“昆仑润滑油”已研制发展了含该纳米铜颗粒添加剂的新型润滑油配方及试用产品, 并建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装置。 (化信)

有机硅专用不粘树脂可替代特氟隆

常州市嘉诺有机硅有限公司日前研制成功一种替代特氟隆树脂的产品——有机硅专用不粘树脂。该产品是将烷基氯硅烷和芳基氯硅烷单体混合物水解反应后, 在催化剂作用下, 与具有环氧基、酯基、酰胺基或活泼羟基基团的功能有机硅单体或低聚物进行特性调聚反应, 再进行缩聚反应调节黏度制得。该产品在高温下稳定性好、无毒;在较低的烘烤温度下即可获得附着力好、硬度高的梯形结构有机硅共聚物涂层。

据介绍, 该树脂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熨斗、壁炉、煤气灶、橱柜、烤箱、炒锅、电煲等的内外涂层和各种需要防水防粘的高温器件涂层, 还可应用于地质采油、钻探和军工等领域。 (化信)

中美科学家研制出高柔韧度海绵式碳管

中美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介于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之间的海绵式碳管, 该碳管比传统的碳纤维更轻更柔韧。由热乙烯和液态石蜡组成的碳蒸汽遇冷将凝结成几十μm宽、几cm长的纯净碳管。该碳管的抗张强度大于传统的碳纤维, 当用力拉扯它时, 该碳管不会裂开, 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

该碳管呈圆柱状, 内侧仅厚1.4μm, 内侧结构类似于泡沫, 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这种海绵式的结构结合了碳本身具有的轻巧, 使得该碳管的密度很低, 1m3仅重0.1g, 而一般同样大小的碳纤维则重达2g。

研究人员称, 该碳纤维可以被用来制造高强度的物质, 比如防弹衣等, 该碳管可能会比目前用于超强电缆以及防弹衣的凯夫拉尔纤维 (一种质地牢固重量轻的合成纤维) 更为柔韧, 效果更好。 (化信)

科技新知:金粉也能去污

澳大利亚华裔科学家朱怀勇等最近发现, 金的微小颗粒在阳光作用下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 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并可用来制作新一代光催化剂。过去欧洲许多教堂的玻璃上都绘有彩色图画, 这些绘画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色泽鲜艳, 就是因为当时的绘画工匠在颜料里增添了一定比例的金粉。

研究认为, 涂有金纳米颗粒的物体的表层电磁场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增强数百倍, 从而分解掉“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空气中的这类污染物常来自于新家具、地毯和装修材料, 不仅发出异味, 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另外, 这种掺有金纳米颗粒的涂料并不昂贵, 因为金纳米颗粒只占整个涂料的3%。 (化信)

拜耳与现代汽车公司 (Hyundai) 合作开发“i-mode”概念车

在第78届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初次亮的现代新型的HED-5“i-mode”概念车以其运动型外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i-mode”卸去中柱的新型车门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而其宽敞的驾驶座更为驾驶员带来了无限的驾驶乐趣。事实上, 该车同时融合了厢型车与轿车的诸多优势, 而这些卓越性能所离不开的, 则是现代汽车公司与拜耳材料科技公司之间紧密的开发合作。

高透明度是“i-mode”概念车的主要特点之一, 即该车的11块车窗均由模克隆®制成。其中, 包括前后挡风玻璃、4块可移动与2块固定的侧窗、2块后排小侧窗以及整体式车顶模件均由拜耳材料科技的聚碳酸酯制成。由于汽车透明车窗元素的大量使用以及相当可观的面积, 其所选的材质必须比普通玻璃的质量轻许多。

“i-mode”的车身熠熠生辉, 呈现一种名为"黄玉银"的时尚银色金属色泽。事实上, 用于现代概念车的喷涂系统彰显了基于拜耳材料科技新原材料的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全新问世。该车用涂层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极强的抗刮擦性能和自愈性能。细微的划痕在阳光照射下会轻易“融化”, 因此涂层可以长时间保持其崭新面貌。此外, 该涂料由大量聚合物与极少量的有机溶剂配方制成, 也是比较环保的。 (罗德公关)

汉高首度荣获德国劳埃德船级社动叶片粘合技术认证

在风力涡轮机中, 动叶片叶尖的转速最高可达300km/h, 需抵抗巨大的压力负荷。动叶片的质量毫无疑问取决于粘合剂的质量。日前, 德国劳埃德船级社颁发了首个风能领域的聚氨酯粘合剂认证, 获此殊荣的就是汉高公司研发的Macroplast UK 8340。

风力涡轮机须在没有大修的情况下稳定运行20年, 大型涡轮机内的动叶片设计也须符合严格的疲劳强度标准。按照惯例, 通常是用德国劳埃德船级社 (GL) 认证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动叶片粘接。自Macroplast UK 8340研发以来, 汉高成为首家在动叶片生产中使用GL认证的聚氨酯粘合剂的公司。这一新技术为风力涡轮机生产商带来的诸多利益, 有助于他们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力, 并降低成本。同时, 汉高研发的这一产品具备极佳的可持续性。 (申尼邦德)

三菱树脂推出超高性能的气体阻隔膜X-BARRIER TM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简称三菱树脂) 日前宣布推出超高性能的气体阻隔膜X-BARRIER TM。三菱树脂之前已经为其现有的制造业客户提供了X-Barrier的样品以供评价。客户对X-Barrier的性能表现都纷纷表示肯定, 而且三菱树脂决定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地推出此产品。

X-BARRIER TM中的几款产品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水蒸气阻隔性, 水蒸气透过率为10-4g/ (m3·d) 。除了较高的水蒸汽阻隔性, 它们还可以阻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 X-BARRIER TM是高性能的功能性薄膜, 可以通过定制功能如耐热性、耐高温和高湿性、耐气候性和抗弯性等为客户提供最能满足其需求的解决方案。

虽然目前的气体阻隔膜的典型目标市场是包装材料领域, 但三菱树脂新开发的产品还可以应用于信息电子领域中的柔性产品, 并使其用途增多。 (典范)

科学家用牛血清蛋白生产纳米纤维

以色列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和海法卢瑟贝瑞纳米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 利用从牛血中提取的天然蛋白, 制成一种可用来生产新一代医用缝合线和绷带的纳米纤维。

牛血清蛋白与人体中大量存在的血清蛋白相似, 用它生产纳米纤维具有生物兼容性好, 持久耐用的特点。为了提取纳米纤维, 科学家向牛血清蛋白液中添加了一种化学物质, 将这些蛋白紧密折叠在一起的结合力减弱, 形成一种更容易抽取纤维的稀释溶液;然后, 研究人员利用“电纺丝”技术生产出高强度医用纳米纤维。

这种技术生产的纳米纤维除可用于缝合线和绷带外, 在生物医学、电子、航空航天、服装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 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其他天然蛋白。 (化信)

新发明的有机电线不会导致人体产生排斥反应

心脏起搏器和胰岛素泵这类医疗设备的电气连接要对所植入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进行小心监控, 以确保人体不会对其产生排斥反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产生避免人体排斥反应:采用由天然蛋白质制成的自我组合 (self-assembling) 有机电线。

迄今为止, 自我组合式蛋白质序列已经证明可以实现微米长的有机电线, 其直径仅约6nm, 比当前医疗输液所用的金属电线还要小。关于此类有机电线的电子移动性 (导电性) 目前尚未有精确的数据, 但是研究人员预期此类有机电线的导体性和其它导电性聚合物差不多, 会稍逊于金属, 但对电子移动速率要求较低的植入人体的医疗装置而言已经足够了。

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得到完善的话, 有朝一日它将不仅限用于心脏起搏器和其它植入人体的医疗装置, 还可被用于受伤脊柱, 使瘫痪的四肢恢复活动能力。 (化信)

日本理研等开发出高载流子迁移率的液晶性有机半导体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大学和高亮度光科学研究中心 (JASRI) 成功开发出了载流子迁移率为0.27cm2/Vs, 比此前的最高值还要高10倍的液晶性有机半导体。在室温下呈柔软状态的液晶有机半导体, 具有容易制作大面积薄膜的加工成形特性, 但与结晶性材料相比, 也存在着电子传输特性较差的问题。 在进行分子结构设计时, 东大的研究小组选用了与叶绿素结构类似的“缩环卟啉铜复合体”有机分子。

研究人员从肥皂同时拥有亲水性和疏水性部位的两亲媒性分子排列有序而且容易集结在一起的现象中获得启发, 在缩环卟啉铜复合体分子旁边一侧导入亲水性侧链, 在另一侧导入疏水性侧链, 设计出了具有两亲媒性的分子。具体做法是导入两种侧链后加热至120℃, 然后用1h左右让其冷却至室温状态, 使分子自发集结成柱状。这样, 就开发出来了室温下具有液晶性的物质。

与此前的半导体相比, 此次开发的有机半导体具有更有效地吸收太阳光的性质, 因此尤其可期待应用于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化信)

世界首个纳米科技感应器能同时探测10种气体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生研发出海绵状纳米二氧化钛化学感应器 (Nanosponge-TiO2, Chemical sensor) , 这项世界首创的新纳米科技具超高敏感度, 比市面的感应器还要强100倍, 能同时探测出10种不同气体, 成本也更加低廉。

新的感应器可用来侦测空气中极微量的毒气或爆炸物, 能及时警惕执法人员和作战的军人。此外, 这项新技术也可用来探测行李内是否藏有爆炸物, 甚至可用在环境监控、新能源和医疗诊断仪器等用途上。

新化学感应器的概念很简单, 就是把特质的化学物搀入TiO2, 产生的化学效应能改变化学特性, 就算是极微量的气体也能轻易被侦查出。目前市面的感应器只能测出3种不同气体, 新的化学感应器能同时测出10种不同气体, 敏感度甚至比市面上的感应器强100倍, 因此商业价值高。 (化信)

日本阿基里斯开发出具有导电性的剥离膜和粘接膜

日本阿基里斯 (Achilles) 开发出了可导电的剥离膜“阿基里斯STN剥离膜”和粘接膜“阿基里斯STN粘接膜”。

阿基里斯STN剥离膜是将PPy液与剥离剂在最佳条件下混合, 并涂刷在基材上制成。表示防静电干扰性能的表面电阻值为108~109Ω。与以前产品4~7kV的剥离帯电压相比, 此次产品低至0~0.1kV。剥离力为0.1~1.0N/25mm。残存粘接率为95%。包括基材在内的光线透射率为86%。举例来说, 可在制作陶瓷电容器时使用此次产品, 以防止静电导致的尘埃混入。

阿基里斯STN粘接膜是将PPy液与粘接剂在最佳条件下混合并涂刷在基材上制成。表面电阻值为108~1010Ω。剥离帯电压为0.1~0.5kV。剥离力为0.05~0.5N/25mm。包括基材在内的光线透射率为50%~85%。可用于防止柔性印刷底板制造工序中使用的耐热性粘接片在贴合及剥离时产生的静电。此外, 还可用于微量静电即可引发故障的液晶面板的保护膜以及电子部件搬运时。在粘接剂及粘接加工过程中, 得到了日本王子TAC (OjiTac) 的协助。

(化信)

聚四氟乙烯单纤维医用材料GORE INFINIT Mesh可降低排异性

据报道, W L Gore & Associates (Gore) 宣布推出GORE INFINIT Mesh, 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100%用单纤维丝制造的外科手术用修补网, 完全采用聚四氟乙烯 (PTFE) 材料。GORE INFINIT Mesh的大孔结构结合聚四氟乙烯聚合物的化学惰性为医生和病人提供了优于聚丙烯和聚酯网格的性能。该产品的设计尽量减少身体异物反应, 最大限度地提高长期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在治疗疝气和其他软组织缺陷时, 减少相关的并发症风险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于人体自身自然愈合过程的慢性异物反应。GORE INFINIT Mesh结合了的最佳材料和结构, 可产生自然的较低的慢性异物反应。

GORE INFINIT Mesh完全采用具有化学惰性的医疗聚合物材料-聚四氟乙烯制成, 有利于提供长期的生物相容性和极小的慢性异物反应。Gore的PTFE材料使GORE INFINIT Mesh产品具有更软更灵活的特点, 而且牢固可靠。

上一篇:当阳市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下一篇:特检所工作联络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