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2024-04-22

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精选7篇)

篇1: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考核方案(2016)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作为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教育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程,于2003年春季学期首次开出,目前在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两个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课程主学文字教材,经修订2005年第二版而形成的第三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三版)内容结构已有较大调整。

新版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一般理论基础(第一章);以课程开发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第二至六章);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第七至十章)。

本课程现有文字教材1种,原有基于文字教材的网络课程已于2007年启用,学习者可以参考学习。新版网络课程将同步本网络考核方案的实施试行,原有录像教材一套10学时;IP课件5学时;直播课堂1学时,网络教学辅导资料若干仍可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特色是它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学科特点是综合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论”与“课程论”的一般原理,因而可作为师范类专业的综合必修课程,为教师教育专业所共用。该课程文字教材由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主持专家担任主编,注意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综合、简明、实用的特点。

二、网络考核说明

(一)网络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100%形成性考核方式,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形成性考核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即可获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网络考核成绩的评定原则上由教学班课任老师负责。国家开放大学有关方面为保证质量可以通过网络抽查监督评阅情况。国家开放大学本课程主持教师负责与教学单位有关人员联系、沟通和解决有关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网络考核的管理细则按照国家开放大学考试中心的统一规定执行。

(二)形成性考核(网络)任务

形成性考核(网络)任务共计为4次。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由学生通过网络提交。每次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成绩以百分计,按实施方案的规定分配每次考核的分值,其中第1、2次形考任务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第3、4次形考任务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30%。学生每次考核成绩按上述权重折算后相加,即为该生本课程学习总成绩(百分制,60分为及格)。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时发布的考核题目要突出教学要求的重点,帮助学生自觉运用网络学习条件来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同时,各级教学部门要重视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来加强对一线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三、网络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一)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预习完成本课程文字教材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六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30分)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30分)

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学习小结。(40分)

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上传的学习计划初稿和修改意见、本阶段学习小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发现自己学习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能够与同学讨论交流学习的任务与条件,具有学好本课程的坚定信心。

(二)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绪论和第二至第六章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七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二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网络小组讨论(自学过程中组成网络学习小组,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考核题目:提出一项工作实践中的课程目标方案,讨论其中涉及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提纲应包括: 1.自己曾经接触到该课程目标编制的相关实例。(30分)

2.个人对此课程目标方案设计的认识,提出可以提交小组进行讨论的要点。(30分)

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总结,包括说明讨论的情况,自己吸收到的观点,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等。(40分)

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正确分析实例,吸收同学的认识,总结说明基本的理论观点。

(三)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七至第十章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十三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七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 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30分)

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40分)

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评分:教师重点考查学习者的工作过程,判断其选题是否可行并具有实用价值,考查所使用资料是否详实、科学和来源清楚,分析学习者在实践问题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注意:防止出现抄袭,凡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四)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全部内容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的第十五周的星期二。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十八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总结课程学习体会,从基层一线教师的认识角度,举例说明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表现的认识。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有独立思考分析的实例报告(约1000字),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30分)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10分)

3.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现实工作体会,专门撰写的教学经验短文(500字左右),提出自己亲历或身边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件,概括自己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的状况分析(有实际进程为证),并分析此经验如何帮助自己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60分)

以上考核方案,自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执行。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

2016年1月

篇2: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20110714)

一、课程性质及内容

外科护理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针对外科疾患进行整体护理的科学。本课程包括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外科常见疾病,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外科护理学教材依据本课程高等医学专科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全书共34章,分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外科基础知识(第2章-第8章),包括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普外科(第9章-第20章),包括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人的护理,肠梗阻病人的护理,结、直肠癌病人的护理,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四部分是胸外科(第21章-第23章),包括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食管癌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五部分是神经外科(第24章、25章),包括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和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第六部分是泌尿外科(第26章-第29章),包括泌尿系统损伤病人的护理,尿石症病人的护理,膀胱肿瘤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七部分是骨科(第30章-第34章),包括骨折病人的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目的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对外科护理学学习过程和考核进行一体化设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监控,保证学习过程的落实,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加强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工作,督促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营造远程教育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考核环节的管理工作,在各级电大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不断探索适合远程教育成人学习的考核方式与内容,积累考核改革工作的经验,以考核为突破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30%和70%。形成性考核题和终结性考试题均由中央电大统一编制。

(一)形成性考核

目的: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检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技能,培养和检测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试点电大课程辅导老师共同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落实和评价的方法,在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的进程。第一部分形成性考核说明

形成性考核由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组成,3次随章节学习完成,1次进行病例分析,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计算机自动评阅。成绩不理想者,可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多次重做,取最好成绩进行记录。

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按100分评分。形成性考核成绩等于4次作业的分数分别乘以权重系数后相加之和。第二部分形成性考核内容 序号 1 2 3

4内容 第1章~第10章 第11章~第23章 第24章~第34章 第1章~第34章

形式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病例分析题

发布时间 第2周 第6周 第10周第12周最迟提交时间 第7周末 第12周末 第15周末 第17周末

权重 25% 35% 20% 20%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形式:单项选择题时间:60分钟题量:50道题

样题:

下列哪项不利于避免或减轻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水肿

A.预防性抬高患侧上肢

B.不在患肢进行测血压

C.不在患肢静脉穿刺

D.患肢正确功能锻炼

E.患肢制动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形式:单项选择题

题量:50道题

时间:60分钟

样题:

女性,52岁,因车祸致腹部开放性损伤,伴少量肠管脱出,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是

A.敞开伤口,急诊手术

B.用消毒棉垫加压包扎

C.迅速将肠管还纳入腹腔

D.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腹带加压包扎

E.用消毒碗覆盖脱出物,初步包扎伤口后迅速转送手术室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形式:单项选择题

题量:50道题

时间60分钟

样题:

颅内压增高病人床头抬高15°~30°,主要目的是为了()

A.有利于改善心脏功能B.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

C.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D.有利于鼻饲

E.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形式:病例分析题

题量:25道题

时间:60分钟

样题:

(1-5题为共用题干题)

男性,40岁,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2周,常常在餐后20分钟左右出现上腹胀满、恶心、肠鸣和腹泻,并伴心慌、出汗、乏力、面色苍白,甚至虚脱,自述平卧数分钟后可好转。病人及家属非常紧张,向你询问“我现在的情况正常吗?我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我应该如何避免它发生?”,请向该病人和家属做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1.该病人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是

A.吻合口破裂

B.吻合口梗阻

C.早期倾倒综合征

D.晚期倾倒综合征

E.低血糖综合征

(2-5题略)

(二)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终结性考试的命题在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说明要求的范围之内,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70%。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量及分值: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形式:闭卷

时间:60分钟

操作:采用网上考试系统考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编制试题,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组织考试。

样题:

成人经静脉补充钾离子时,要求尿量每小时不得少于()

A.10mlB.20ml

C.30mlD.40ml

E.50ml

(三)课程综合成绩计算方法及管理

课程的综合成绩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合成成绩记录。

课程综合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课程综合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30%+终结性考试成绩×70%

四、网上考核的组织工作

(一)建议各地方电大积极参与外科护理学网考改革工作,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教学点开展网考试点工作。

(二)建议参加网考试点工作的教学点要认真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以教学班为单位参加到网考工作中。

(三)建议参与网考工作的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要在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发布后,尽快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边学习边完成形考任务,通过评价反馈促使学生学习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关键词:网络银行,动态博弈,政府监管,法经济学分析

一、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网络银行政府监管机制现状

1. 当前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目标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实行的是机构性监管,其监管目标主要有:

(1)规范和引导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2)有效防范网络银行业务经营风险;

(3)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把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作为了首要目标,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对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的防范并保护网络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

2.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按照立法层次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即网络银行同样要遵守((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同时,由于其具有信息技术的特质,还要遵守《安全法》、《保密法》。此外,在网络银行监管中还可以适用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条款。

(2)管理办法。现有的管理办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

(3)通知。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4月23日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银发[2002]102号),对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布了实施《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对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处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对监管规则的具体补充。

3. 市场准入机制现状

(l)开业登记。我国对网络银行的开业登记监管实行的是核准制,其具体核准条件包括:(1)银行内部有统一安全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和运行良好的计算机网络;(2)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网络银行具有有效的识别、监测、衡量、和控制业务风险的管理机制;(3)银行的主要资产负债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4)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具备网络银行知识的银行高级管理人员;(5)有分行的外国银行在本国开办网络银行,其总行所在国(地区)的监管机构应具备对网络银行进行监管的监管能力。

(2)业务范围。可实行的业务操作包括:(1)银行借助互联网开发形成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品种;(2)银行借助互联网办理贷记支付以外的支付结算业务;(3)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办的没有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的表内资产类业务品种;(4)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办与证券业、保险业有关的业务品种。

(二)我国网络银行政府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整个法制建设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健全的过程中,不完善的监管法律制度会使网络银行的自身安全因素不断地爆发显现,干扰网络银行业的正常运行,最终将会导致网络银行的客户利益受损,网络银行业陷入混乱的状态,金融行业也产生极大地不稳定因素。

2. 监管体制缺乏效率

《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中国银监会负责对电子银行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同时由于网络银行技术层面的原因等,其健康稳健的发展又离不开信息和金融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网络银行还受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如信息产业部的管理。从我国关于网络银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来看,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则来划分这些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因此造成了不同部门之间责任模糊,出现交叉管理与监管真空的现象,不利于网络银行的有效监管及稳健发展。

3. 监管手段落后

网络银行业务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相应要求监管手段的科技化,但中国目前的监管机构并没有跟上网络银行发展的速度,在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上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仅降低了网络银行监管的效率,而且加大了网络银行监管出现错误的几率。

二、网络银行监管的模型构建

(一)监管机构与网络银行间的博弈分析

1. 模型的基本假设

将网络银行和监管机构构成这个博弈的两个博弈方,假设:

(1)双方完全知道对方的策略空间和效用函数,但双方都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会相互合作,故该博弈属于完全信息的不合作博弈。

(2)两者都是风险中性的理性经济人,网络银行的策略空间为(违规,合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根据自身预期效用最大化来决定策略;监管机构的策略空间为(监管,不监管),监管机构也将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网络银行守法操作时,无论监管机构监管与否,网络银行都将得到自己的正常收益;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如果进行监管,也不可能完全成功查处网络银行的违法行为;假定违法操作一旦被查处后不仅要没收全部非法所得,还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监管机构在进行监管工作时,也要支出一些费用,如果能够成功查处到网络银行的行为,将会受到奖励。

2. 建立模型

网络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博弈模型如下图:

其中:G为监管机构正常效用。C为查处违规操作者行为后所得到的报酬。R为网络银行合规操作的正常收益。R1为违规操作时被查处后的处罚金额,R2为违规操作的非法所得;H1为监管机构工作失职受到的处罚;H2为监管违规操作所带来的监管成本;H3为监管合规操作付出的监管成本,一般H3

假定监管机构查处违规操作的成功概率为θ,网络银行的违规操作行为被检举的概率为λ,这些概率由社会监管氛围、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以及网络银行成熟程度等外在环境决定。令M=R2-R,N=R1+R,M就是网络银行违法操作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即比守法操作时多获得的利润,N是网络银行违法操作被查处后与守法操作时相比的利润差异。博弈模型可变化成如下图:

3. 博弈分析

(1)纯策略博弈的均衡分析

分析这四种纯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及其可能性:

(1)(不监管,合规)即监管机构不监管,网络银行能够自觉守法,这是最理想的均衡状态,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R+M-λ(M+N)λ*=1/(1+N/M),表示网络银行采取违法行为不能获取比守法行为更多的利润。显然,网络银行违法操作所能够获取的超额利润越多而被查处的处罚越轻,网络银行采取守法行为的区域范围也就越小。

(2)(不监管,违规)即监管机构不监管,网络银行违法;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R+M-λ(M+N)>R和G-λH1>G-H2+θC,即λ<λ*=1/(1+N/M)和θC/H2+λH1/H2<1,其含义为网络银行违法操作所能获得的利润大于守法操作所能够获得的利润。而由于监管效用的减少,监管机构也不愿意监管。

(3)(监管,合规)即监管机构监管,网络银行自觉守法,这显然不是均衡状态,因为监管机构会很自然的去选择不监管。

(4)(监管,违规)即监管机构监管,网络银行违法;该策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R+M-θ(M+N)G-H2+θC,即0<0*=1/(1+N/M)和θC/H2+λH1/H2>1,其含义为网络银行违法操作所获得的利润大于守法操作所能够获得的利润,监管机构监管时的效用大于不监管时的效用。显然这种均衡是不理想的,要想避免就必须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使其满足θ>θ*=1/(1+N/M)。同样在N/M越大的情况下,网络银行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2)混合策略均衡分析

在同时满足条件λ<λ*=1/(1+N/M),θC/H2+λH1/H2>1和θ>θ*=1/(1+N/M)的情况下,该博弈会陷入“监管机构监管→网络银行守法→监管机构不监管→网络银行违法→监管机构监管”的循环中,这种情况的均衡解就是混合策略。下面,我们通过假定网络银行以概率p选择违法行为,监管机构以概率q选择监管行为来分析监管机构和网络银行的最优行为选择。

(1)监管机构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

监管机构的预期效用为Us=q[p(G-H2+θC)+(1-P)(G-H3)]+(1-q)[p(G-λH1)+(1-p)G],对Us求微分并令其等于0得:d Us/dq=p*(θC+H3+λH1-H2)-H3=λH*=H3/(θC+H3+λH1-H2)。此式说明网络银行以小于p*的概率选择违规行为时,监管机构不进行监管的所获得的效用将大于监管时所获得的效用;当网络银行违规操作的概率大于p*时,监管机构的最优行为则是选择监管;当网络银行违法操作的概率等于p*时,监管机构对监管的态度将会保持中立。这就说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均衡概率p*,来改变监管机构选择不监管行为的区域,最直接的操作就是改变c和Hl。因为p*是c和H1的减函数,当C和H1增大时,监管机构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就会变小,当C和H1减小时,监管机构选择不监管的区域将会变大。因此,监管的主要目的是就是要把网络银行违法操作的概率p*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理论上p*应控制在监管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处。

(2)网络银行的最优行为选择分析

网络银行的预期效用为Ui=p[q(R+M-θN-θM)+(1-q)(R+M-λN-λM)]+(1-p)R,对Ui求微分并令其等于0得:d Ui/dp=R2-λ(N+M)-q*(N+M)(θ-λ)=0,q*=[R2λ(N+M)]/[(N+M)(θλ)]这表明监管概率等于q*时,网络银行选择两种策略的效用相同,而当监管机构的监管概率小于q*时,网络银行的最优策略将是选择违规操作,当监管概率大于q*时,网络银行的最优策略则是选择合规操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均衡概率q*并达到控制网络银行选择违规行为的区域的目的,容易影响的变量是入、N和M。因为λ越大,N越大,M越小,网络银行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小,这表明在社会监督环境越完善,监督能力越强的情况下,网络银行就越没有选择违规操作的积极性,因为,网络银行违规操作的处罚越重,违法操作所能获取的暴利也就越少。

参考文献

[1]曲振涛.论法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基础及其基本理论[J].经济研究,2005(9)

[2]张五常经济论文选.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安排的选择,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彭晖,吴拥政.网络金融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方召.曲振涛.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简介[J].商业研究,2007(12)

[7]陈小敏.美国银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篇4: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关键词】网络广告;考核方案;分层考核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方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网络广告》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也是一些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通过《网络广告》课程的学习, 正确地引导学生重视技能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将来成为高技能的人才。但就是这样一门看似简单好学的技能课程,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思维缺乏灵活, 以往在中学时代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 往往会使他们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学生学过之后,设计的作品达不到应有的视觉效果。学生抄袭别人作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

因此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在《网络广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尤其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网络广告》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般情况下,《网络广告》课程的考试方法是统一实行“作品”考核方式,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设计项目,即根据《网络广告》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或技术点,采用教师给出作品设计要求及主题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单独进行设计制作,教师按照评分标准评阅每位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分数。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种对学生一致的评价体系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能力好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激励,而且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所以,我采用“大作品”分层设计,分层考核的方式。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按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根据机房的位置和班级人数,以4—6人为一小组,每个组设定一个组长,由组员推荐产生,组内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分层设计作业:将作业分成A、B、C三个等级,分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等级的作业,中途可以变更。学生选好等级之后报给组长,最后由组长统一上报给老师存档。

分层考核评价:C级基础分65分,B级基础分80分,A级基础分90分。每个学生自评项目作品, 给出自评分(占20%);按照学生选择的等级给学生打出基础分(占50%);学生之间互评项目作品,给出每个组员的组内附加分(占30%);三个分数按比例相加就是每个学生的最后得分。

二、对分层考核方式的效果评价

1.“大作品”分层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网络广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在选择项目、查找素材、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项目小组的同学反复讨论,甚至进行激烈的争论,反复找教师答疑咨询,反复修改项目作品。知识面得到了有效地扩展,而且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打破了“千人一卷”的考核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大作品”分层考核方式,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查找素材、设计作品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多种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熏陶,并通过作品形式提高和升华自己的设计成果,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设计”、“学会创造”。

3.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大作品”分层考核方式的改革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教学相长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的作品质量是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投入成正比的。交流越多,投入也越多,作品的质量就越高。

4.该成果应用于艺术1001和1002两个班级,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部分学生都有所转变,团队协作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原来不肯学习的学生,通过与他进行有效的沟通,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也能主动去学习一些知识,上课能主动认真地去听,课下积极问老师、问同学,努力改变自己落后的状况,作业也较满意。

“大作品”分层考核方式只是初次的尝试和试验,对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结合,考试改革和课堂讲授如何配套,作品评价体系等问题都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尽管如此,“大作品”分层考核方式还是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及高度评价,并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改革效应。我会结合专业特点继续摸索,不断改进完善,充分发挥考核方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网络广告》的课程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日霞.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张颖淳.计算机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37).

[3]王寿斌.高职课程项目化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363).

篇5: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地方政府成为自主的利益实体。这一方面保证了地方政府自主实现发展目标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预算自主权的存在,以及官员“经济人”特性的驱使,令一些财政行为存在地方局部利益的狭隘性,而难以完全反映中心政策要求。本文意在探讨近年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是何?在中心日益倾向于保障民生之时,地方政府的表现如何、原由于何?中心政府如何应对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责和偏好

财政分权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国家普遍运用。我国有69%的公共开支发生在地方政府,其中又有55%以上的公共支出发生在县级政府。县级政府需要承担经济建设、教育、医疗、治安等多项公共服务。经典的财政分权理论指出:地方比中心更加贴近居民、更了解他们的需求、地区间居民的偏好亦不同,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有利于经济效率的进步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因此,在财政职能的划分上各种财政职能应该尽量由地方政府执行,除非中心政府或上一级政府在执行此职能时表现得更有经济效率。

二、理论假设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支出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府的“有效运转”,二是政府产出的“经济发展”,三是政府产出的“民生服务”。我国的《预算法》也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县级政府的支出自主权。县级政府拥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独立的财政行为。那么地方政府依据什么来确定其偏好和财政支出分配呢?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这是由官僚的效用最大化来决定的。

三、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利用江西省2005年的分县统计数据来验证前文假设。江西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省份,其县级政府的自有财力和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都处于全国中等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通过对各类支出建立回回模型,比较分析江西省县级政府的支出偏好和中心政府对其偏好的纠正。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回回模型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江西省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证实了前文的假设。县级政府最为重视经济建设;政府的有效运行次之;而对民生服务的重视在当前表现并不突出。中心政府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纠正县级政府在民生服务方面的支出,并相应的弥补其在维持政府有效运转上的经费不足。如上表所示,可以对县级政府的支出偏好进行降序排列:基本建设、公检法司、农业发展、行政治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三、总结

篇6: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政府经济学作业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一、联系实际的例子:(网上搜到的内容就是这么多,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删减)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

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个人讨论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三、小组讨论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政府经济学第二次作业(准备抄论文的同学请注意,一、我不敢保证论文能够切合主题,毕竟我也没有学过,二、论文千篇一律老师能否给分?)

题目与形式: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研究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怎样合理利用好有限的财力资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或许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本文将利用1998年——2008年的数据,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中存在一定的自利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各地区财力差距仍然过大,怎样运用有限的财力资源更高效的提供公共产品是各地政府的当务之急。在公共产品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民生息息相关,是体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民生类公共品的供给属于地方政府的职责,然而,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的不到位现象,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普遍的短缺现象。

地方政府需要在有限资金约束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发展经济的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在现实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为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考核,并成为决定升迁调转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考核指标大体是一些更容易观察的项目,如: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且经济增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相当于增加了可支配的资源。

我们采用的是1998年—2008年的各地财政数据,由于2006年之后统计项目变更较大,我们把数据分为两个部分,1998年—2006年为第一部分,2007年—2008年为第二部分。从1998年—2006年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卫生经费、行政管理费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各不相同,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相对较高,这与我们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设定是分不开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998年到2001年期间较为平稳,从2001年到2006年上升较为迅速,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上升幅度最大,卫生经费平稳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行政管理费这几年中上升幅度较大,从2001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各地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支出增加明显。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1998年和2006年的各项支出占比的变化(%),基本建设支出从原来的10.14%下降为9.55%;教育事业费维持了较高的占比,与1998年支出相比,2006年教育事业费有所下降;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两项占比具有明显的上升,这说明我国政府在福利支出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于改善社会公平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投入;在行政管理费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项支出的占比有所上升。2008

年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较2007年有所下降,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从原来的16.6%下降到15.1%;教育科学事业费等两年大体相当。

不同的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的价值衡量,会有不同的支出偏好。即使是拥有相同财力的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异。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够适当减少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水平。尽量避免政府间支出的攀比现象,控制行政管理开支,把更多的财力资源用到公共 结论及建议

地方财政竞争使地方政府忽视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地方政府的这种支出偏向将会降低居民的福利水平。地方政府的公共化转型就是要求地方政府回归其应有身份,逐步减少和退出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纠正当前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向。设法吸引民营经济投资,将原来由政府投资经营的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政府的投入则主要集中于民生类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教育、卫生、社保、环保和公共安全等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软环境。此外,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也是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要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公共服务共享的理念,在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中,采取共享服务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降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二是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对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行科学的考评,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

政府经济学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2、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二、单选:

B C B A C A A D B B

三、多选: ABCD BCD ABC AB ABCD

四、简述题:

1、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当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点。

答: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属于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财政补贴具有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特征。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①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影响税收负担最直接的因素。

②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影响着税收负担的总量水平和税收的来源。③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④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数额和比例,总是受政府所承担的职责范围的影响和制约。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1、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中之所以存在所谓“免费搭车”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人不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只愿意从政府得到公共物品服务,但不愿意为之纳税。再是为了达成全体一致,就税收分摊比例进行反复协商,随着社会成员的增加而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达成一致。

2、试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具体做法是:第一,对当年或近期内各项社会保险所支付的费用进行测算。第二,按照需要分摊到参保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同一比例提取,当年支付,不为以后年份提供储备金。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具体办法是: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失业率、退休比率、指数化工资率、预期平均寿命、利息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综合测算出参加社会保险的成员在整个投保或退休期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的基金总额;然后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将其按照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由投保人按期提取;同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政府经济学第四次作业

参考答案(准备抄论文的同学请注意,一、我不敢保证论文能够切合主题,毕竟我也没有学过,二、论文千篇一律老师能否给分?)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

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篇7:政府经济学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政府网络集成了多种通信技术和手段, 如数据、话音、视频等信息, 可以为政府机关本身服务, 更能成为公众和政府最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本文结合某市政府信息网络工程系统的建设项目, 从业务发展需求、系统结构、技术架构、平台选择等方面论述了该项目解决方案的内容。

1 业务发展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政府信息网络工程系统项目建设工作呈现如下特点:

(1) 业务职能部门化。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 政府职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各个职能部门, 各项政府职能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 各个部门根据职责、权限、分工履行不同的政府职能, 呈现出业务职能部门化的特点。因此电子政务的实现是以部门信息化为起点的。

(2) 纵向及横向业务并存。从政务管理来讲, 具体纵向垂直分级管理和横向部门间互联管理并存的特点, 因此构成了政务工作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状布局。系统设计必然要适应垂直与横向管理的需要。

(3) 业务分类复杂且专业性强。从目前政府业务种类来讲, 包罗万象、种类繁多, 许多种业务都是依靠公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 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比较低, 环节设置多, 自由裁量权较大。此外, 行政审批、资源共享、事项办理是目前电子办公的主要工作, 这类事项按照管理程度的不同, 细分为多种具体业务, 这些业务的划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外界人员很难找出其明显的差异。因此, 电子办公的发展应该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功能。

(4) 业务职能及流程变动性强。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府职能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和调整之中, 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职能改革和调整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大, 呈现出较强的变动性。在职能及流程设计上系统提供了灵活的组织和调节功能。

(5) 技术多元化办公协同化。桌面办公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2003年成为办公软件从桌面办公向团队协同办公过渡的转折点。在大量采用XML等新技术新标准之外, 将智能技术纳入企业办公软件系统, 则是2003办公软件技术发展的明显特征, 协同办公、知识管理等将成为新办公软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

(6) 与其他应用系统相融合是趋势。协同办公有3个发展方向: (1) 动态协同, 强调随时随地获得最新数据并做出决策; (2) 系统协同, 与团队其他系统实现无缝集成, 与电子政务中的公文流转、信息发布、核查审批等系统实现无缝集成; (3) 本地特色, 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管理机制, 国际通行的办公系统未必能服中国的水土。

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办公系统的3大缺陷。导致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缺少一个统一、综合、开放的协同应用平台。开发自主的“协同应用”网络平台软件, 以“统一平台, 协同应用”为特征, 是电子政务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把电子政务带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同时, 也为新一代办公软件提供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正可以提供从财务、门户、OA、审批、审计等等的综合管理模式, 并可以方便与其它系统对接。

2 系统结构设计

建立合理、开放和基于标准的、具有良好扩展性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是系统的根本所在, 同时还要考虑内外网的隔离及移动办公等安全性、方便性考虑, 整体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结构包含数据层、组件层、功能层和应用层。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业务数据和文档;组件层是系统的核心, 是所有功能模块的基础;功能层搭建在组件层上, 是完成基础业务的功能模块的集合, 包含文档管理、邮件管理、会员管理等功能模块;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成为不同的应用系统, 即应用层。

3 系统解决方案

3.1 技术架构

由于政府部门的层次划分, 政府网络同样具有层次特点, 可以实现各级政府机构内部管理、部门互访以及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功能。本系统的技术架构采用基于分布式组件技术的3层应用体系结构, 支持Internet, 数据一般采取集中处理, 也可以采取远程单位分散, 逐级集中的管理模式;与大多数应用软件不同, 我们的产品在基于分布式组件技术的3层应用体系结构基础上不但平台化, 而且强调部件化。系统采用了基于“平台、部件”的技术架构, 它由“平台”和“部件”两大部分构成。通过平台, 我们可以开发、部署和运行业务部件。部件是软件的基本组成单元, 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在平台的控制下, 可协同工作, 从而完成特定的业务应用。同时, 这些部件又是可重构的、可扩展的, 能动态地完成不同客户的业务需求。部件与平台之间构成一个总线式的分层结构。

3.2 应用服务平台的选择

回顾我国政府中办公自动化 (OA) 的应用和发展历程, 由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办公自动化新产品不断的出现, 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3个阶段: (1) 以桌面字处理工具如:Lotus123、WPS、Ms Office为典型的个人办公工具软件阶段, 计算机应用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 (2)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 以C/S体系结构应用为特征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部门及的数据处理、公文处理等的自动化; (3) 基于J2EE、Lotus Domino、Notes等符合Internet、Intranet技术标准的平台阶段, 该阶段不但在技术上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 应用的范围也有了扩展, 业务和应用覆盖范围逐步从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发展到行业、系统内部, 乃至跨系统。同时融入知识管理的思想, 形成集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应用系统。

我们的应用服务器平台选择采用了集成的通信、协作、Intranet、Internet应用服务器平台Louts Domino, Lotus Domino、Notes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群件平台, 是一个集文档数据库、邮件系统、动态Web信息发布、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于一体的基础平台, 实现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提供了功能强大和易于使用的消息传递、创新的协作服务和Web应用开发能力、以及高度直观的管理工具, 为企业级通信平台、面向工作流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工作平台和Internet、Intranet应用平台提供了新的可靠性、易管理性、基于规则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标准。

整个系统采用Notes开发, 可以跨平台运行, 并通过XML技术提供了可跨平台交换和移植的业务数据, 同时采用Web Services提供了其它应用调用接口, 三者有力结合, 可确保整个信息网络工程系统应用的开放性和集成度。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政府信息网络工程系统的特点, 采用基于分布式组件技术的3层应用体系结构和基于“平台/部件”的技术架构, 并为以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为政府信息网络工程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菲.基于Lotus/Domino的财政办公自动化系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2]郎韬, 郎博.基于Lotus Domino/Notes的办公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大众科技, 2008 (2) .

上一篇:平东小学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下一篇:药房安全消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