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2024-04-15

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精选8篇)

篇1: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四季之美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l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l

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

3.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4.迁移教育,读写结合,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也得以完美结合。

1.预习提纲

(1)教师结合文章内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四季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l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四季的美,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一位日本作家之手。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清”字。她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她是当时日本的皇后身边的女官。

音乐与朗诵结合起来,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而且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阅读欲望,能马上带领同学们进入课文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

2.学习“黎、晕、漆”等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四季之美”的不同。

2.将文中的“四季之美”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二、读中感美。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之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文中呈现出的夏季的静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1: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2: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一句。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后两句。因为我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朗读是最好的理解文章的方法,在老师的带动下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四季那动静结合的美,富有诗意的美,并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理中品美。

1.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摄像师,用文字模拟摄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的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

(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

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天黎明的美。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被染红了,海也被染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彻底被染红了,太阳升起来了。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

(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响起)

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们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离的气息。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1: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呈现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虫鸣声使人心旷神怡。

(配乐萨克斯曲《回家》)

生2: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空中出现几个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大雁渐渐地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停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1: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写出冬天早晨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2:脚本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炉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对每个季节的美的理解与感悟表现出来,既有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发表机会,锻炼了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四季美的理解与感悟。

四、听中评美。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

(可欣赏、可建议)

生:我认为本组(春天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像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像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师: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作者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火虫发出的微光以及萤火虫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

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在部分内容上稍有欠缺,有谁可以提出建议来?

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脚本,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小木屋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脚本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脚本中为妙。

针对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大胆地展示了对四季美的感悟,这样的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眼光,再次发现美。

五、写中现美。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1: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2: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3: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

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

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

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

(大屏幕展示习题)

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

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现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用三言两语来进行创意写作。(几分钟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时分,雪纷扬落下,白雪抚慰大地。无须回报,无须等待,无须规则。雪似乎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一直是没有时间感的,最后一个到来,翩翩白衣飘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长,只在乎旅程是否美丽。

师:写得很美,认真观察,抓住了特征。同学们已接受了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一节课中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品读感悟得到了对文章美的感受,这里总结作者的写法,让同学们提升了对美的精神的认识,通过简短的创意写作,再次展现美。

六、结中升美。

生1:语文原来也很有趣。

生2: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3: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学生唱)

师:这节课,我们漫步在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草的勃发,花的竞放,风的煦暖,雨的轻细;仿佛听到了蜂蝶的嗡嗡,流水的叮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语文的生活中,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中,尽情地遨游吧!

用《四季歌》结束本课的学习,也正照应了四季之美,升华了同学们对四季美的情感。

《四季之美》一文虽篇幅短小,但教师充分利用其特点,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导中激美、读中感美、做中悟美、理中品美、听中评美、写中现美、结中升美”等系列环节,并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节课不仅知识性强,趣味浓厚,富于挑战,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评、思、议等多种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及锻炼,更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策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为课堂有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篇2: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和学法: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具: 完成相同的两个梯形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3)师: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二.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交流归纳,推导公式。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四.巩固练习:(1)完成P8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五.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上课,谈谈你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形的面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篇3: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电影历史的记录片, 有一段讲的是现代的“拉洋片”:一个大木箱加上两个玻璃片, 只能用一只眼睛向里面看几个被人用手拉动的画片, 曾几何它给了多少儿童无限欢乐, 但已经是历史了, 早被人们放入历史的垃圾之中, 然而伴随着近期连听的几节公开课, 不由得使我心中涌起一阵激动与联想。

这是一堂初一的课, 内容是精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另外附了两篇课外文章, 阅读量非常大。讲课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有几十个之多, 课件之中还有很多超链接设计了很多问题, 且画面设计美轮美奂, 色彩多姿, 可以详细地看出这位老师为此花费了多大气力。

整个上课的过程是一个个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 一幅连着一幅, 图像、文字有动的有静的, 有飞入的又有伸展的, ……而整堂课则是“问答式”一问一答, 一节40分钟的课, 容量大的惊人, 如没媒体是绝对完不成的, 但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这么忙, 他们有认真思考整理思路的时间吗?他们连记笔记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高速”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能识记多少知识?

一堂级别较高的公开课尚且如此, 平时呢?只是把“白板” (显示屏) 当成了“黑板”全依赖多媒体而一字不写, 这样的课我以为确实值得我们做老师的深深思考。

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课是一种氛围, 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 老师写的那一手潇洒好字让你无比舒心, 老师那富有魅力的声音带你去向世界飞驰, 这是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个人物在老师的笔下, 在学生的耳中脑中形成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成像的过程:花木兰的飒爽英姿、驰骋沙场;藤野先生的灯下语重心长的批改;蔡云芝的柔美与关爱;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气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试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张张逼真的面孔, 一次次心与心的沟通, 一回回心与心的交流, 在那一幅幅好看却冷冰冰的图片下能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不能替代语文教学之中心与心的交流, 不能替代一个心灵在文学海洋中“读”“感”“悟”。

篇4:怎样上高中语文公开课

公开课是基础教育单位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教师践行教研活动的常规形式。其出发点,对于教师而言,是考察其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掌控能力、知识探索精神;对于教学基本单位而言,是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独特的校园课堂文化。公开课作为诠释个人教育理念的一种有效形式广泛的为教学研讨或教学技能展示方面所应用。可以说,每一个身在其中的老师都需要参加公开课,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公开课已经变味,变成了给前来听课的专家、领导和同行的表演课,但是,身在一线教学岗位,公开课是避免不了的,与其抱怨,不如仔细分析如何能上好一节公开课。笔者刚刚参加了一次公开的说课和一次公开的课堂教学,说课和上课之间相隔了一周,因此笔者在说课思路的基础上对最终公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和修改的几个点,可以反应出公开课教学侧重的是什么。以下是说课稿和上课稿。

二、《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题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古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大纲对于选修课程——古代散文的要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注释完备,意脉流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其中,也体现了古代士子理想失落的悲情。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志”这一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特征。

(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

2.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教学难点

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因此,本课所使用的教法和学法有: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

(五)说教具

多媒体设备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寒花葬志》

2.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被称为明代散文第一人的归有光,自然是一位读书人,请找出体现作者读书人身份的句子。

(2)这位喜爱读书的古代士子读书的环境如何呢?

(3)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项脊轩的特征。

(4)找出项脊轩发生变迁的句子。

教师小结:一轩之变的背后是作者境遇的变化,但不变的是项脊轩对于作者的意义:心灵的港湾

板书:闭

3.深入研读,咀嚼真情

(1)破落的小木板房常人难以忍受,而身在其中的士子归有光感受如何呢?

(2)小组讨论,明确喜与悲的原因

板书

喜:珊珊可爱

悲:异爨、先妣、先大母、吾妻死

作者是如何表现书斋外的人事变迁引起他的内心复杂情感变化的

教师举例分析作者对母亲回忆的部分,学生寻例赏析。

讨论本段人称的变化:先大母—大母;先妣—而母—娘

教师小结:志的文体特征

板书:喜、悲

探讨发掘,精读文本

在项脊轩外,关怀过他的亲人相继离世,他对离世的亲人有着深深的思念,除此之外,还能不能发现其他情感。

板书:思

研读第二段,朗读归有光回忆祖母的部分

研读祖母三次不同语气的语言,教师对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给予指导

A.一读:感知读

结合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事实,分析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原因

B.二读:理解读

学生展示归有光生平,结合生平,说一说你理解的归有光怀的“志”是什么。

C.三读:体会读

教师补充展示作者相关资料。

活动设计:以作者的口吻设计三句话,对文中祖母的话给予回应。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

板书:闱、恧

作业布置:延伸阅读《寒花葬志》全文,赏析本文最后两段。

说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专题单元的第四篇文章。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古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大纲对于选修课程中古代散文的要求是,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初步把握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注释完备,意脉流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紧扣项脊轩内外的人与事来写,悲喜情感清晰地贯穿全文,善于拮取琐事来表现丰富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具备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能力。笔者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请同学写下令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教学主要围绕学生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展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汉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及其用法。

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3.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四、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简笔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导入

“你画我猜”——绘制课文内四样体现本文主要情感的事物,请学生来猜,从而点明课文主要人、事、物。

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项脊轩共有几兴几废,点明修葺前后的特点。

使用本人独创的“拨云见日”读法,朗读相关章节,教师做指导,明确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

板书:怡然自得

作者对项脊轩如此钟爱,宁愿修葺也不愿废弃,可为什么在倒数第二段中出现了“室坏不修”这样的字眼。(承上启下,引出“喜”“悲”之情的分析)

2.琐事深情,深入分析

.喜:读书赏景之乐、琴瑟和鸣之乐

悲:异爨、母亡、祖母亡、妻亡

板书:喜悲

赏析“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1)回忆一件琐事,抒发对亡母的思念之情

(2)“先妣”—“而母”—“娘”称谓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情感细微差异

(3)“而母”的“而”之外,本文中还有那些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余—余稍为修葺

吾—吾妻归宁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人称:而—而母立于兹

汝—汝姊在我怀

若—久不见若影

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补充)

注意:

人称词

句子成分主语宾语定语

我√√√

余√√√

吾√×√

而、乃不能做宾语(含否定句),一般也不做主语,常见于做定语。文中“而母”做主语的是“母”,“而”做定语。

除了“悲”情还有什么情,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1)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2)对祖母殷切希望落空的愧疚之情

(3)对自身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板书:恧

3.以景作结,探究讨论

文章写到倒数第二段,轩中人、轩中事已写尽,为何还要赘述最后一段,可否删去。

教师总结,从泣到号到无言,有年龄增长后的沉稳深沉,更有历经生活磨砺后的沉默内敛,感慨遂深,下笔遂简。

庭有枇杷树——孤独

吾妻死之年——丧妻

手植 —— 物是人非

今已 —— 时光流逝

板书:物是人非

展示苏轼《江城子》,体会“以景作结”的妙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教师小结

天地间最可动情的不是山崩地裂英雄挺身而出,而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项脊轩志》借一轩而寄三世,凭一斋而怀三人,流芳世间的正是它用琐事而表达深情的写法,所谓平淡朴实的语言最显力量,本文字里行间无雕无饰的生活小事,正显出作者对家人的一腔深情。而结尾处,令人过目不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更是文章深沉所在。全文形散神聚,写尽书斋往事,怀尽书斋中人,也将作者胸中情感渗透其中。

5.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归有光《寒花葬志》,进一步体会作者“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并运用这种写法,写写自己的生活往事。

6.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评价标准

想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首先我们要看现行的是标准是什么。目前比较流行的几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下。

辽宁师范大学罗明基教授在《教学论教程》中,对一堂好的公开课提出是以下六个要求:一、明确的教学目的;二、内容正确;三、方法得当,四、是组织得当;五、师生积极性高;六、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

以北京师范大学安文铸教授为代表的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也就是说能充分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

在由钟启泉、崔允淳、张华等教授编写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读)一书中,由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专家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主流的对于公开课教学评价大多依据此书。第一,一从教学目标上来说,要求教师把全班学生都培养成推理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管理学习环境营造,学习学科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第四,要促进教学,教师要从教学当中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而随着近来对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越来越重视,一节课上所表现的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两点,就成为评价一节公开课的重要标准。

操作方法

明确了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做法了。比较两篇教案的思路,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具体化。

一节课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有且只能达到1到2个教学目标,其中一个作为教学的重点,另一个作为教学的难点,超过三个以上,这节课的主要精力就会分散。如以上两篇设计,说课设置了三个目标——(1)了解“志”这一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特征。(2)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3)探究归有光怀志而不得的精神世界。而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上,保留了原先的第二条——理解本文“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改原来的两个目标为了解古汉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及其用法和体会结尾“以景作结”的妙处。

教学目标进行这样的修改,有两个原因。一来文言文教学,如果它单独作为一节公开课的话,必须要和其他的文体区分开,那么关于文言的知识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最后的定稿当中将文言的“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提出。二来,一篇一个好的公开课应该有亮点,这个亮点应该是很多人关注同时又能体现授课教师风格的一个点。而《项脊轩志》,作为一篇写情很出色的文章,所表现情的手法无非是两个也就是教学目标二和三中表现出来的用细节写情,和情到深处不写情而用景来作结,这两个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之后,目标非常突出清晰。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整个一节课环节非常紧凑。如果按说课稿中的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一节课其实不足以涵盖说课的目标,目标达成不了绝对是公开课的大忌。

2.对导入的重视。

听课人也好,学生也好,见到的第一面其实都是导入部分,导入不需要夸张,但是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切合文章的中心,最好能够通过导入串联起全文;第二,要有新意,让评委和学生会心一笑,对整个公开课产生期待。以本文为例,第一次导入设计的是用《寒花葬志》进行导入,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事细而情深”的写作特点,突出教学重点。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没法实施。因为《寒花葬志》虽然也是归有光的作品,但是同学们没有学过不熟悉,那要么要提前预习,要么要在课堂上当堂讲解,反而占用了整体学习时间,所以在最后上课过程中被抛弃。最后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是“你画我猜”这个方法,也就是让学生画课文中的事物学生猜,主题其实是梳理课文,突出细节描写,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相关,而且通过黑板上所展示的事物,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串联文章内容,也不显得突兀,也不需要额外再花时间。

3.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法千变万化,在文章内容整体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突出一两个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本文的教学设计,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笔者就采用了独创的朗读法,这个朗读法相比较说课稿中较为泛泛的诵读,内容更集中,形式更新颖,且更结合教学的实际,令学生和听课人都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4.现场的师生互动。

无论哪种评价标准,都很关注良好的师生互动。那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师一定要仔细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要太深奥,要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互动显得很虚假,且很难精彩。笔者在最终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自己都有亲情友情的经历,也都有过对情感的体会,立足于其共存的点,有利于激发共情。

(2)讨论设定要适时。讨论环节设计在课上到接近三十分钟的时候,此时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谈感悟的时候不会偏离课文。然后再展示一篇学生所熟悉的课文,有利于他们对这种写法的进行理性的总结,从而达到升华的目的。

(3)教师要对所讨论互动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这是为了在公开课当中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质量。因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发言作出总结,这个时候听课人就会关注总结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从而做出评价。所以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关于“以景作结”的讨论,这个讨论经过实践证明开展得不错。

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肢体动作的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干脆利落,板书设计的精巧等等,篇幅所限,也就不一一赘述了。作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是必须面对的,因此,注意总结反思,会让每一节公开课真正成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实践场。

篇5: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讲授教师:董艳芳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

2、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传达的信息。

3、教师提问:王鹏每天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 22.4千米,你们知道: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吗?

4、引导学生分析:由“4周跑步 22.4千米”的信息列出算式。可能会有下面两种方法:

①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②是一般的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重点放在-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

1.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新课。例1.方法一:22.4km=22400m 22400÷4=5600(m)5600m=5.6km(数学转化思想)方法二:列竖式计算。七.拓展练习。

(1)豆豆编了4个“中国结”,用彩带5.2米。平均每个“中国结”用彩带多少米?

(2)四个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共花了33.6元。问:每人平均花多少元? 八.反思。

-津南小学

篇6:小学语文五年级作文公开课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 姚 老师手拿着教科书,大踏步的走进了教室。

姚 老师就开始讲起了晏子的生平事迹,把话题扯了十万八千里远,开始讲起了历史。

据说晏子的身材娇小,楚国想侮辱他,把城门紧闭,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想让晏子从“狗洞”进去。

姚 老师问我们这里有三个成语隐藏在里面,让我们找找。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没多少人举手,我趁此机会表现表现,让 姚 老师对我刮目相看。果不其然, 姚 老师真叫我了,我准确的说出了三个成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和比肩继踵,老师表扬了我。

老师又让我们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纷纷举手,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我也不甘示弱,举起了手。可老师最终还是没叫我。我正想要多回答几个问题。可下课铃偏偏在这个时候响了起来。

篇7: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班级:503班

执教者:彭友军

一、教材简析

《桥》是一篇小说,本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这篇文章展现了小说的一些表达特点:1.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除了小说体裁体现的这些特点以外,课文还重在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高尚的品质,在这里既可以进行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是一种习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多读感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既感受小说的以上表达特点,同时感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村支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3.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突破:聚焦老汉,通过朗读关于老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悟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课前谈话,出示图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什么? 生:桥(师板书桥)出示课题: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生:雄伟的赵州桥,这是一座坚固的桥。还学过兰兰过桥,这是一座什么桥?还有吗?跨越海陕的生命桥,那是一座爱心桥。

师: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生: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还有吗?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师:还有吗? 生:我想知道这桥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为什么用桥做题目?

师:思考的问题非常有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本篇课文中应该知道的。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段落。好吗?

课件出示;

师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读: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读: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这段里面有一个AABB式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 生:跌跌撞撞

师:是什么意思呢?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六神无主的样子。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

生:“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从“你拥我挤、惊慌”这两个词知道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还有一句,谁再来补充?

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快速默读,找一找。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的(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非常迅猛,所以他们慌张。)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洪水的迅猛? 生: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势不可当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我知道雨势凶猛,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师:雨势的凶猛。那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段文字。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男生)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女生)

师:男女生读一读。用下面的这句话来代替上面的这句话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老师平时要求同学们写作文时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为什么作者却只用4个字就构成两句话,这么短,这么少,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为什么?

生:这样写可以表达暴雨来得突然。

生:写出雨水之大,来势之凶猛。

师:所以我们要读出它的突然,读出它的迅猛。让我们试着再读一遍。继续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所以人们——

师:“跳舞”本来是个美妙的词,对吧?可是,它跳的是优美的舞吗?它的跳舞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害怕、恐惧)

师总结:舞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美好,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像这样令人恐怖的句子还有,谁找到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狞笑”是什么意思?(凶恶地笑、笑里藏刀)从狞笑中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

师:是的,死亡已经逼近,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还有呢?

生:救命的桥。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师:如果一百多号人毫无秩序地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踩死、淹死的人更多。(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师: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板书:老汉)

师: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又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势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由朗读第7—13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1、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写下你感动的原因,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开始吧!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们在自学时,在课文旁边写了一段话,有的写了一个词,你们的这种做法就叫做给文章写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很好。谁愿意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师:齐读,读了句子你知道什么?

生:这里说他像一座山!我觉得盯这个词(课件显示变色)最能让人感觉到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师:他盯着人们,那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 生:(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

师:仅仅是镇定地像一座山就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住了脚步吗? 生:因为老汉纹丝不动。师:你站在那里,人们会停住脚步吗?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师:村干部很多呀!

生: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因为他在人们心中威信很高,所以他就像一座山。

师: 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所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老汉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正好与前面谁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人们。(板书)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采用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板书:临危不乱)

师:再齐读句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危险的形势扭转了,从哪句话看出来的。生: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交流感动之一: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生:男女生对比读第10-13自然段。

教师小结:是啊,老汉就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走在前面的是群众——接着是党员——最后是老汉。

师:请同学们思考: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有)老汉有机会先过桥,而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板书:先人后已)

师:是啊,老汉的这种行为的确让我们感动。这也是本篇课文老汉的第一次壮举,指着板书生读:先人后己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村支书的不徇私情

交流感动之二: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师:就在老汉组织群众有序撤离的过程中,还有一幅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79页的图片。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齐读后同桌讨论,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

师:为什么揪出来?

生:因为小伙子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从哪看出来的?文章到最后才点明这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写法就是——生补充:前后照应。

师: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难道是当时的局势缓解了吗?

生:没有。更加严峻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中“窜”这个字写出水上涨的迅速。

生:因为从这两个字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地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在形势如此严峻之下,老汉揪这个动作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那这一揪,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突然,冲等)

师:老汉的这种做法又是什么行为?不循私情。(板书:不徇私情)

小结:他不允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生补充:自己的儿子。老汉的这种不循私情的品质再一次让我们感动,指着板书生读:不徇私情。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师: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们的安危,还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呀,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哪个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对儿子的爱。生:用力地推,让我感受老汉对儿子的爱。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生:桥马上就要垮塌了,最后一条通往生命的路马上就要没有了。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木桥马上就要塌了。

师:所以老汉想把最后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此时老汉对待儿子这一“推”的动作和前面的哪个动作相反?(揪)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

生:这用力一推,也可以看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再读这句话。

小结: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

课件出示:

生读: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有儿子,他想喊什么呢?

生:坚持住,儿子!生:对不起,儿子!不要怪父亲。

师小结:多好的父亲呀,下面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出示文字: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小结:老汉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广袤的天地之间,他牺牲了。(板书:英勇献身)故事写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播放音乐:出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五、领悟“桥”的内涵。

师: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那现在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用心思考,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所以用桥作题目。

生:这是一座生命桥、伟大的桥、不朽的桥、永不摧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桥。

师: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群众搭建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面对这样的老汉,你想说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生:老汉,您是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已、不徇私情、舍已为人的人。

生:老支书,您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老支书,您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生:老支书,您的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灾难面前,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板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同学们,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女教师张丽莉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最美丽的女教师,为了救学生,自己差点牺牲,现在是双腿高位截肢。一场无情的车祸让张丽莉老师成为“折断翅膀的天使”。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们回到家里继续搜集张丽莉的事迹。

五、总结全文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吧,这是一位平民英雄,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诀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来读这个课题:桥。让我们永远记住课文中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赋予生命的——(生说: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桥

共产党员 =========== 老汉 ================ 人们

篇8: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

(1)沈习将老师的语文课《晏子使楚》作业: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

(2)尹阿琳老师的语文课诵读欣赏《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自己课外收集一首爱国诗歌,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

(3)杨永生老师的语文课《成功》作业:理清课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小作文:《成功》。

从列举的三节课所布置的作业来看,无外乎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练练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已经成为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元凶”。再审视课改,过于关注课堂教学,忽视语文作业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的、没有相机而改的语文作业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那么,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存在哪些弊端呢?

教师对课改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指导思想比较落后。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部分教师只关注如何让课堂“亮”起来,至于语文作业,只要不让听课者看出缺少环节,于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练练的作业就信手拈来。而且有的作业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至于会不会做,能否完成都是题外话,就拿沈老师要求学生拟写诏书的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识“诏书”已经对得起语文老师了,还谈什么写诏书,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据我所知公开课过后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不切实际的作业根本不当回事,坚信老师也不会再过问此事)。这种把作业与教学孤立起来的作业布置,怎么能让学生感兴趣呢?此其一。其二,布置作业到底为了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教学效果的反馈。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和再提高。故而很少设计出能让学生

2.拓展探读。以自主“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阅读,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对文本意义的不同构建,进行个性化阅读,阐释出文本的新义。

3.合作交流。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沟通和认知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改变枯燥乏味、万马齐喑的现状,进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使他们在课堂中身心愉悦地掌握规再思考、再延伸、再创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业来。比如杨老师让学生课后理清论点、论据、论证,这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花很长时间解决的问题吗?干吗还让学生花时间再去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呢?再者,还有一些教师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布置作业,其结果可想而知。尹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寻找一首爱国诗加以赏析的作业可能就是为了装点门面,课后也无人问津,不了了之。

作业内容单调,完成作业方式单一。老师认识的不足和指导思想的老化,势必会导致布置作业内容的单调:字词句篇积累是重头,读背抄唱主角,课外练笔不能少。再看完成作业的方式:从形式上看大多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从时间上看,多为“课外作业,明天检查”;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多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内容的单调、方式的单一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利用其他手段完成任务的习惯。

作业的统一要求,评价的刻板标准。布置的作业要求全体学生毫无选择地完成,如此一刀切的作业会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完不成,视其为课外负担,丧失学习兴趣;基础好的学生不够做,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另外,评价标准大多采取分数制,这种客观化、量化的评价手段,不符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也与《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成功体验,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一直在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课程就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充分说明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必须以人为本,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式作业,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差异性,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个性化作业和差异化作业。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随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推进,应更新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合作是必需的,合作式作业也应该成为语文作业的必然。我说说我教《威尼斯商人》一文时布置的作业,我布置了为时两周的作业———课本剧演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定角色,做道具,布置舞台,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大家出谋划策,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处处彰显合作的魅力。

律和知识,并得到不断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学习才会更轻松,效果才会更显著,掌握才会更牢固。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和谐、最美丽,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民主.漓江出版社,2007.01.01.

[2]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01.

摘要:作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也必须以人为本,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上一篇:横幅、标语下一篇: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