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第十课

2022-08-28

第一篇:五年级上语文第十课

五年级科学教案:第十课 指南针

授课内容:第三章 第十课

指南针

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 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 3. 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

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指南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师做“小磁船”的演示,得出: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把你的结论填写在p59面的“我的结论”里。

(二)制作指南针

除了书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外另外介绍以下两种制作方法: (1)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②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 (2)悬挂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 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

第二篇:第十课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第十课

诗情画意

内乡县城镇一小

王艳丽

一. 教材简介:

《诗情画意》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十课。 学习要求:选择喜欢的古诗为其配画.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给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谈话,欣赏体会,探讨交流,设计猜古诗---背古诗—画古诗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给古诗配画的要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欣赏和创作古诗配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激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提高艺术修养.

三. 教学重点:

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使古诗更有生命力。

四. 教学难点: 领会古诗,把握关键字句,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图画纸,铅笔,彩笔等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课前放录制的古诗朗诵,创设情景.(看图猜诗) 1. 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很多首古诗吧?我们来欣赏几幅根据古诗画的插图,我们看一看,猜一猜画的是哪首古诗?(放课件:<<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游子吟>><<悯农>>)同学们真聪明,猜得又快又准.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根据画面的意思猜的)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古诗配画.(板书课题) (二)释题引入新课,探究学习:

1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民族文化的一枝独秀,它的语言精炼优美,可以说每首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给古诗配画古已有之,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以高雅的享受,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诗配画片段。(放课件《田园乐》)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优秀的古诗,有写景的,抒情的,状物的,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讨论一下,你最喜欢的古诗有哪些? 2.诵古诗,入诗境,悟诗情:

指名朗诵,适当指导语气感情,引导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你朗诵这首优美的古诗诗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让学生发言,交流.(这个环节的用意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同一首诗,不同的同学想象出的画面不尽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3.集体创作,探究画法:

出示高鼎的《村居》这首诗,组织学生活动:小组接力作画。每组派两个代表,根据诗意在黑板上集体接力创作,总结给古诗配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构思画面,人人参与,活跃思维) 4.师生总结画法:

(1)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准确) (2) 发挥想像,构思画面(抓住重点字句) (3) 多种方法,表现画面(提示技法和着色)

(三)欣赏优秀作品,开阔思路: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给古诗配画了,老师给大家 收集了一些诗配画作品,我们以来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选取一组有代表性的古诗配画图片,有国画,线描,水彩等,形式多样,开拓学生的思维,为下边的创作做好铺垫 )

(四).创作练习:

掌握了给古诗配画的方法,你想不想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呢?好,我们就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给它配画,看谁画的又快又好!(播放古筝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创作) (五)教师巡回指导:

1.选择意境简单优美的古诗 2.抓住重点词句,再现古诗意境。 (六)作业展评:

完成绘画后,鼓励学生把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评论,(生评,自评,师总结.不足之处提示改进) (七)课堂总结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的了解了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掌握了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方法.以后,我们不但能给古诗配画,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为其他文学作品配插图,可以美化我们的笔记本,美化作文,图文并茂,更加具有个性。 师生再见!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木兰诗》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木兰诗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一、教学设想

《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学生基本上听说过这个故事,对这个故事本身也抱着极大的兴趣。这首诗叙事性强,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适合诵读。新教材人教版把《木兰诗》编入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本课既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分析体会木兰这一典型形象特点,进而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木兰作为古代巾帼英雄,她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但木兰这一形象更大的魅力在于,木兰是独自闯进男性世界而又依然保留女儿本色的一个女英雄。因此作者在组材时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来剪裁的,无论木兰是在家,在征战途中,还是战后受赏,归家的整个过程中,木兰始终保留着自己可贵的女儿本色。在进行人物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木兰作为女性的精神世界。另外考虑到本课的故事性,适合学生活动的开展,因此安排了一节课进行课本剧表演。

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诵读感知,理清情节,积累字词;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组材特点;第三课时进行课本剧表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 (2)梳理诗歌基本情节,感知诗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梳理基本情节,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巾帼英雄”,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巾帼英雄就是女性中的英雄人物,“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巾帼”借指妇女。有一副对联:木兰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昭君出塞,红颜未必祸水。木兰昭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花木兰的故事。

(二)《木兰诗》介绍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诵读感知,领会情感

1.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 音频朗读素材

听读要求:圈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注意朗读节奏、断句处理。 2.展示生字词,请生朗读,正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 帖花黄 姊妹 云鬓 3.请生读课文,注意断句处理。 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生读生评价)

点拨:本诗多为五字句,五字句的结构多为“二一二”“二三”“二二一”节拍。划分节拍时要联系意义表达,判断其节拍。

举例:

⑴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⑵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⑶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小节: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4.在学生朗读时穿插指导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读得明快、活泼)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句中的“旦、暮、不闻、但闻”要重读,上下句之间可读得前轻后重,读出木兰对亲人的不舍眷恋之情)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读得热烈欢快)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动词可读得响亮,表现愉快喜悦之情)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 6.齐读一遍课文。

7.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质疑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师生解答。

(四)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1.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归纳:

木兰叹息—替父出征—奔赴战场—征战十年—受赏归家—回乡团聚—比喻作结 出征缘由(1-3)-—十年征战(4)-—凯旋归家(5-6)—比喻结尾(7) 3. 自由诵读课文

(五)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

(1)木兰当户织(对着) (2)惟闻女叹息(只) (3)愿为市鞍马(买) (4)旦辞爷娘去(早上)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6)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 (7)赏赐百千强(有余) (8)出郭相扶将(外城) (9)著我旧时裳(穿) (10)对镜帖花黄(贴) (11)出门看火伴(同伍的士兵) (12)双兔傍地走(跑) 2.本诗中的通假字

(1)著我旧时裳 “著”通“着”,zhuó,穿。 (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tiē, 粘贴。 (3)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huǒ,伙伴。 3.按照提示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木兰战功赫赫的句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木兰矫健的身姿和军情紧急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描写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4.判断下列句式特点 (1)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顶真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排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木兰梦”,你是如何看待花木兰的?请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

三、教学反思

《木兰诗》朗朗上口,上课前学生基本就会背了,所以诵读环节进行得还是很顺利的。但学生朗读时对节奏、断句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教师需要作一定的指导。

在概括故事情节时,因为没有限定字数,学生的表述相对会比较句式化,但限制字数感觉又太死板,所以教学时也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整个教学下来,感觉本课理解的难度不大,因为课本上的注释比较多,学生基本没太多字词方面的问题,所以大量的时间是放在了诵读上,感觉学生读的兴致还是很高的。在梳理情节后,我坚持将本课重要的语言点进行了检测,在涉及到那几个特殊句式时,感觉学生还不是特别明白,最后因时间关系也没讲透。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十课练习题

一、火眼金睛。

掘()躺()厉()雏() 喂() 崛()倘()历()锥() 偎()

二、星级大挑战,我会填。

一()蟋蟀一()大公鸡一()树

一()脚一()小草一()树叶

三、给词语找朋友。(近义词)

1.我站在树下,观察着鸟的动静。()

2.小鸟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3.鸟妈妈飞来了,落在临近的一棵树上。()

4.小鸟张开大嘴,贪婪地吃起来。()

四、我是小小魔术家。

1.我把小鸟放在地上。(改为“被”字句)

2.你难道没有听见小鸟的叫声吗?(改为陈述句)

3.我班门前长着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缩句)

五、快乐驿站。

1.请给树上的那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你又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

第五篇: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孤独之旅》(第一课时)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孤独之旅》篇幅比较长,用一节课的时间探究,需要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细细研读中发现文本中两次对杜小康“哭”的直接描写代表了杜小康完全不同的心境,而这两次哭又恰好串起了杜小康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从学生的理解力去推测,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从一课一得的角度看,这样的教学设计聚焦在小说的学法。因此笔者想以此为主线,设计衔接自然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顺藤摸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锤炼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中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的作用。 2.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体会小说中细节、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组关于哭泣的视频)师:我们看了一组图片,虽然场景各不相同,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他们在哭泣,他们可能因为什么哭泣?(生答)哦,看来,哭所蕴涵的情感多种多样,泪水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咀嚼的东西。今天,在曹文轩先生的小说中,有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少年,他原本家境厚实,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的家境一落千丈,杜小康只好中途辍学,跟着父亲去大芦荡放鸭。在这段历程中,他不止一次哭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屏显课题),探寻他哭泣背后的故事,品味杜小康泪光中折射出的五彩光芒。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流泪的语句,在文旁做原始批注。)

二、析小康的一“哭”

1.杜小康此时流下了怎样的泪?(生可能答:思乡、孤独、害怕) 2.你从哪些文字揣摩到这些滋味?

(1)环境描写的烘托;(2)直接刻画人的心理;(3)通过人物的动作推知心理。 3.比较赏析。

(1)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2)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天地感觉到,他们的敌人,也正在一步步地向他们靠近:它就是孤独。

(用换词法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词“一天一天”“最大”“一步一步”“逼近”, 读出重音、停顿,深入体会小康心中的孤独感。)

4.师小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触摸到了杜小康的心灵世界,我们看见凝结在他心中的最沉重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的感觉是——孤独。杜小康这么强烈的孤独感只源于思念家乡,害怕环境吗?根源在哪?(生答)

5.师读背景,生概括信息。

(屏显:杜小康家原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家,那幢油麻地最高大也最结实的房子就是标志。杜小康过着无忧无虑的少爷生活,穿的是干干净净的衣服,上学骑的是让其他所有孩子都羡慕的自行车。他是班长,学习很努力,成绩十分优异。连桑校长也说:“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人,可能就是杜小康!”然而,父亲装货物的大船失事了,他的家境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为了重振家业,重圆读书梦,他只能跟着父亲去荒无人烟的芦荡放鸭。)

(1)家境一落千丈(2)失学(3)小小年纪去放鸭

6.师小结并过渡:接踵而来的打击使杜小康难以承受,这个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只好用泪水宣泄着内心的无奈与无助。但泪水不仅仅是脆弱的代名词!让我们来品味文中第二处晶莹的泪花。

三、探小康的二“哭”

1.(生读第46段)师:这里的泪是经历了什么事后流下的?

2.师:“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我们通过对第一处哭泣的探寻,明白了通过哪些方式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内心?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暴风雨中找鸭子”的片段,借助这些方法去探寻杜小康泪水中蕴涵的复杂情感。

3.学生默读、批注、交流。(生可能会提及:激动、喜悦、感动、自豪、委屈)

4.师小结:我们透过泪光看见了杜小康的——成长。通过这两次哭的揣摩我们发现杜小康从脆弱的孩子成长为坚强的男子汉,孤独之旅又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看来,抓住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人物神态能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发展变化。正如本文我们抓住了一个“哭”字读懂了杜小康。今后读小说时,大家不妨试试这种读法。

四、悟小康的两次“哭”

1.师:成长后回望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要感谢什么?请在纸上列出你能想到的并选其中一点简述理由。(提供背景音乐。)

2.请学生小组交流,推荐写得最棒的全班性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感谢鸭子、感谢暴风雨、感谢父亲、感谢孤独。)

3.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曹先生本人的看法。(屏显: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曹文轩)文轩先生看到了孤独积极的一面,对于敢于正视孤独的杜小康而言,孤独是坚强的磨刀石,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推而广之,生活中的挫折苦难都是财富,只要你像杜小康一样勇敢面对,你就会成长。所以,杜小康最该感谢的应该是——他自己!

4.师:小康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坚韧奋发,终有收获。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的主人公与他的精神不谋而合?(生答)

(屏显名言: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海明威)(生齐读后下课。)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

《孤独之旅》篇幅比较长,需要确定一个集中的教学内容,笔者在细细研读中发现文本中两次对杜小康“哭”的直接描写代表了杜小康完全不同的心境,而这两次哭又恰好串起了杜小康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因此笔者研读杜小康的两次哭泣为主线,设计了衔接自然的教学环节。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为了促进对话的深入,笔者在教学中紧扣“孤独促进成长”这个主题,以生活中学生成长中的孤独感为导课内容,运用“人生经验通感”,诱发学生对文本营造的孤独氛围进行“联想”,当文本中的孤独引起学生共鸣时,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文本。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只要立足于这点,着力挖掘文本的细节,课堂一定能充满“语文味”。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字词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细读,让学生感受小说语言所承载的人文气息,从而让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用自己的思维感受文字的深邃博大,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力图通过朗读、细读、赏读、换词感悟、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推敲文中字词句的韵味,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小说中的“孤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小说中渲染了极为强烈的孤独感,实际正是为主人公的成长奠定基础。只有真正深入理解了文本,学生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初二学生对孤独促进成长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借助杜小康成长的过程去体悟孤独对人生的正面意义,引发他们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对他们自己对孤独的正确认识。通过文本的解读,学生能走近孤独,领会孤独带给人生的美,这或许是本设计最希望达到的一个高度。

上一篇:文秘专业实习报告一下一篇: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