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教学设计

2024-05-08

细菌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细菌的教学设计

细菌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深层整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对生物类群知识的一个补充主要教学的是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其重点是细菌的存在、细菌的生命活动方式,难点是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细菌的结构和生殖方式,比试验更有效果。教学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 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观察:(展示几种细菌的图片)你熟悉这些生物吗?你能它们了解吗?

【百度搜索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F%B8%BE%FA&in=23212&cl=&lm=-1&st=&pn=0&rn=1&di=566455200&ln=1999&fr=&fm=&fmq=***4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566455200&obj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baike%2Fpic%2Fitem%2F389aa8fdda87ef0508244d51.jpg&fromURLhttp%3A%2F%2F&W332&H364&T9716&S60&TPjpg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 异养(腐生和寄生)

(三)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观察: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百度搜索图片】

http://yxy.hutc.zj.cn/bywswx/News_View.asp?NewsID=625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

(四)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发现,重点学习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对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我们用对比、推测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培养了你们辩证思维的能力、互助合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五)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 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三、细菌的生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了探究,还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发封存的思维,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做为一名教师不应该仅限于传授知识,应该更多的激发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使每个学生在每一课堂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篇2:细菌的教学设计

4.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种类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

5.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7.在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A、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 10.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①高温灭菌 ②接种 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④恒温培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1.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A.配制培养基B.高压灭菌 C.接种D.在恒温箱中培养

13.培养细菌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的原因是()

A.将培养基高温杀死 B.将培养基中的菌类杀死

C.将里面的空气加温 D.将培养基中的水分蒸发掉

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 B.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千米; C.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D.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把手洗干净)[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

教师: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应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细菌和真菌(除一些大型真菌外)通常用肉眼观察不到,使它们在学生面前显得很抽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本堂课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法去突破难点:第一,举一些常见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生活现象(如牛奶变质,酿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细菌与真菌的存在;第二,展示一些细菌与真菌的图片和实物,让它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或真菌可以经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使之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将“木”变成“林”,变成“森”,于是不可捉摸的细菌和真菌变得可见了,变得生动了,再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展示与讨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细菌和真菌有关问题的强烈兴趣,产生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并且跃跃欲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思维,并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还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更利于学生理解。

篇3:“细菌”一节的教学设计

“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在学生学习了细菌个体微小,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后进行。细菌的发现、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等知识, 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并通过小组讨论、技能训练等活动,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 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 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 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 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景导入, 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 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 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 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 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个体微小, 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 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 抵抗力强等) , 与课前问题相呼应, 将知识深化提升,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展示常温下存放3天的肉。提问: (1) 装在瓶里的食物存放了3天, 若打开瓶盖, 你会闻到什么气味? (2) 食物为什么会发臭? (3) 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串激疑, 导入新课。

(二) 细菌的发现。

教师提问: (1) 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学生介绍, 在我们生物学史上, 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科学家, 而是荷兰一个小镇上的乡巴佬, 他是列文虎克。学生展示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的图片, 结合收集的资料, 介绍细菌的发现过程:列文虎克是制作显微镜的能手, 没事便找些小东西, 如蚊子眼睛、苍蝇脑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次, 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吃惊的看到许多小生物。他把发现的小生物绘制成图, 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结果被选为会员, 相当于现在中科院的院士。从此世人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对“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 曾有两种假设。假设1:细菌是自然发生的。肉汤的腐败是因为肉汤产生了细菌。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 如亚里士多德, 牛顿。假设2:有一个人, 他就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个人就是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 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围绕“巴斯德的实验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巴斯德有关细菌的研究有什么应用价值?”进行讨论。知识延伸:巴斯德还提出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因为这个人, 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 人类的寿命也因此而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

(三)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态:展示细菌的图片, 请学生依据比例尺目测细菌的长度和宽度。提问:细菌的大小是以微米计的, 用肉眼能看见吗?怎样才能看见细菌?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细菌要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 让学生分组讨论, 尝试对细菌的形态进行分类。

细菌的结构:虽然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不同, 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 请学生填各部分的名称。展示细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小组合作, 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提问: (1)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 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 (3) 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 它们在营养方式上是否不同呢?

(四) 细菌的营养。

植物光合作用, 自己制造有机物, 这种营养方式是自养。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 营养方式是异养。提问:细菌的营养方式呢?是生态系统的什么角色?引导学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五) 细菌的生殖。

细菌也是生命, 它是如何繁殖, 产生众多子子孙孙呢?播放细菌分裂的视频, 请学生思考 (1) 细菌以什么方式进行繁殖? (2) 环境适宜时, 多长时间分裂一次?由此, 教师提出问题:算一算, 手上细菌的数目。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 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 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细菌生活繁殖的情况下, 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提问: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动画演示芽孢的形成, 补充芽孢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六) 小结。

篇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物教学;细菌真菌;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6-0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本设计的教学重点只要为: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的过程。教学难点为: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同时需要准备:发霉的馒头,多媒体等教学用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生物的时间也不短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环境中的生物打交道,那么大家猜猜,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是什么呢?

生:学生可能争论、要么动物、要么植物。

师:是植物吗?是动物吗?

其实啊!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植物和动物,而是细菌。

师: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细菌的身影吗?

生:没有

师:既然细菌的数量那么多,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

生:因为它们太小了。

师:对、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神秘的细菌和真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在那里,我们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四章的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出示学习目标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内容

(1)菌落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接触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词——菌落,对它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见过它,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看看,这块馒头怎么了?

生:长毛了,有斑了。

师:在生物学上,我们不能把它们称为毛或斑,应该称之为“菌落”,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本关于菌落的概念。

生:口述菌落的概念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发霉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有些是由真菌引起的,那么它究竟是由那种菌引起的,就要从他们的菌落做初步判断,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2)区分细菌,真菌的菌落

阅读课本67页,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观察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完成下表:

类型形态大小颜色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阅读课本67页中的科学方法,完成下列的思考题:

①怎样配制培养基?

②什么叫接种?

③归纳、总结出细菌,真菌培养的操作过程

在掌握了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之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细菌的存在,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完成接种这一操作过程

(4)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仔细阅读教材68-69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②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③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四、达标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下面是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设计。

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的处理方法是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

(4)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①1号培养皿 。

②2号培养皿 。

③结论是 。

通过实验可知细菌和真菌适合于生活在 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袁振红 梁世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

[2] 郑凯悦.疯狂的魔菌[J].第二课堂(初中);2011:Z2.

篇5: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的腐败的原因。

3、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三、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四、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你们吃过面饱、酸奶吗?你们洗衣服时用过加酶洗衣粉吗?知道多莉绵的故事吗?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给学生展示。从而导入本章课题——《生物技术》。

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指导学生看教材114页,并勾画生物技术的概念。学生积极回答。甜面酱、豆腐乳。。。

(一)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

你们还记得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吗? 你们家中厨房中有哪些发酵产品? 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其实课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自制一份酸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制作了一份酸奶,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吗?(品尝学生自制的酸奶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品尝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酸奶的色泽和形态,确认质量合格后才能品尝)。

通过展平台或每小组一名学生进行对自制酸奶进行展示,并对每小组的酸奶进行评比。提问:(1)你们刚才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

(2)你们能否将刚才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3)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4)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酸奶和牛奶的口味、形态不同?

(7)你能举出一种利用相同原理制用的食品或饲料吗?(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肯定的指导)。

教师小结:酸奶的制作需要乳酸菌的参与,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所致。四川泡菜、青贮饲料等根据同样的发酵原理。

回答:微生物种类多、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代谢方式多样。味精、酱油、豆豉、泡菜。。。

学生品尝酸奶,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让每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制作过程。

学生回答:(1)酸奶呈酸味、微酸。

(2)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3)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避免酸奶腐败。

(4)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加入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接种。

(6)不同的学生描述会不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指出酸奶的口味有点酸,酸奶是因为在乳酸发酵的过程中,利用牛奶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等物质,牛奶与乳酸的物质不同,口味就不同。酸奶是固态,像豆腐。

(7)泡菜、酸菜、青贮饲料。。。

(二)酿一醇香浓郁的米酒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闻一闻,是什么?(同时拧开盖知道怎么酿成的吗?

课前几天已布置同学们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制用的米酒,质量如何?让全班同学看一看你的劳动成果,行吗?(要加强学生的教育,不能饮酒,对同学们的身体影响很大)。

好的。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酿出一醇香浓郁的米酒,请看教材116页活动: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方法步骤,让学生明白制作米酒的一般方法。提问(1):同学们品尝了酿制的米酒和基本操用方法,酒药里有哪些微生物?在酿酒中起什么作用?

(2)酒药为什么要与米混合均匀?学生回答时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3)联系前面的知识回答,米饭表面的绒毛是什么?

(4)如果酿酒的时间拖长,味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5)同学在酿酒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问题?

归纳小结:酿酒时酒药与米饭充分混匀,酒药的质量要合格,发酵的温度要适宜,创造无氧的环境。

曲霉、毛霉酵母菌

淀粉——————葡萄糖———酒精 30℃无氧

学生边看边,作吸气状。好香,有酒香味。学生相互交流着,我们能像制酸奶一样自己酿酒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计论酿酒的方法步骤。

让每一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进行对对方的米酒进行评价。

回答:(1)酒药中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微生物。可用米饭作为原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酒药与米饭混合均匀的目的是使酒药生物更充分地利用米酒作为原料,加快发酵的速度。

(3)米饭表面的绒毛是霉菌的菌丝。

(4)如果酿酒的时间拖长,有更多的糖被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所以米酒的甜度会减少,酒味变浓。

(5)注意酒药的质量和米饭充分均匀混合,温度不能太高,适宜的温度,米饭要煮熟煮透等。

三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指导学生看教材117页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讨论发酵酱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制作发酵酱和制豆豉时,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吗?制曲过程中为什么要将原料蒸熟?

在制内过程中却需要适量的食盐水,其目的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制作面酱的原料是面粉,需要米曲霉素进行发酵;制作黄豆酱的原料是面粉和黄豆,主要需要米曲发酵;制作豆豉的原料是黄豆,主要需要米曲霉、毛霉、黑根霉等进行发酵。

回答:原料处理,制曲,发酵制酱、晒酱。

都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来自空气。制曲过程中将原料煮熟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主要是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使产品咸味更适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分析某农业村的结的结构示意图

利用媒体:“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该农业村是怎样处理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的?(教材第102页某生态农业村结构示意图)。

提问:生态农业村的做法有什么优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

你们知道沼气是怎样产生的吗?

那在什么样的条件和设备中才能产生沼气,我们一起来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学生回答;将生活垃圾、粪便、秸杆进行沼气发酵;农作物的秸杆没有焚烧,是经过发酵产生沼气,作能源利用了,这样不会污染环境,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回答:利用了农作物秸杆中的能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主生沼气,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减少燃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提高了阳光利用率和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

回答: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

准备实验装。

五制作发酵装置

六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课前准备好制作的沼气发酵简单装置的器具和发酵原料。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120页“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小组活动:注意公工协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酵一段时间,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因为课堂时间短,让学生课外观察)。提问1:在沼气的发酵过程中,池塘污泥的作用是什么/

2在沼气的发酵过程中,植物秸杆和猪粪的作用又是什么?

3、在制作装置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橡皮塞塞A和B的瓶口?

4、你能预测实验装置中发生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沼气发酵的过程开始了。

5、发酵一段时间后,应从哪个部位采用哪种措施检验是否有沼气的产生呢?

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了沼气发酵装置,并对实验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的意见很好,那么沼气发酵的原理是什么呢?沼气发酵有何作用呢?你认为沼气发酵在生态农业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归纳小结:(1)沼气发酵的原理:杆及人畜粪便等在厌氧的条件下,温度保持在25℃需要甲烷细菌的参与,经过发酵产生了甲烷,可以燃烧、照明等,沼气渣可以作饲料、鱼料及畜禽饲料。

(2)利用沼气发酵能够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酸奶、沼气、米酒等是传统的发酵技术,还有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如在生活中运用的味精、加酶洗衣粉等是工业化的产品。

指导学生看书,书中介绍了哪些工业化的发酵产品,生产方式及用途是什么?

讲解:国科学家巴斯德揭示了微生物在发酵中的作用,使发酵技术有了理论基础后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工厂生产各种产品,从而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这些工业化的产品早已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想一想,它们用在哪些方面呢?

认识发酵装置的器具及其作用(有学生看见发酵原料有恶心感,但教师的鼓励下,能顺利进行下面的实验。

制作沼气的步骤:一是将猪粪70克,粉碎的植物秸杆20克,池塘污泥50克,清水350毫升,混匀放入在A瓶中。在B瓶中装入少量的清水,水面封住玻璃管口。二是照教科书中的装置图进行制作装置。三是用凡士林涂抹接口处。四是把整个装置放置在25℃上条件下,将止水夹挟紧进行发酵。

1、沼气的发酵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池塘污泥中含有沼气发酵所需要的厌氧微生物,尢其是产甲烷的细菌。

2、植物秸杆为微生物提供含碳的有机物,猪粪为微生物提供氮、磷等养料。

3、因为产生沼气的甲烷菌是厌氧微生物,要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沼气,所以要将瓶口塞紧。

4、学生观察。

5、将教材装置2处的止水夹打开,使气体自尖嘴玻璃管口徐徐流出,以燃烧排出的气体如果看到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就说明有沼气产生。

学生看书后回答:(1)有抗生素,能够治疗许多疾病;(2)氨基酸,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3)甜味剂,广泛用于饲料、果冻等;(4)食用有机酸,广泛用于饲料、糖果等;(5)酶制剂,广泛运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以上这些工业化产品均是微生物发酵产品。回答:略

七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同学们做得怎样呢?请各小组一名学生进行汇报调查结果。微生物发酵技术产品应用于生活的有哪些呢?

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小组代表分别介绍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用于食品和食品加工业等。食品单一,味道不好,没有鲜味;影响疾病的治疗等。

七、板书设计 第25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发酵技术

一、身边的发酵技术

(一)发酵食品

1、认识发酵食品。

2、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4、制作发酵酱。

(二)、沼气发酵

1、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沼气发酵的原理。

3、沼气发酵的应用。

4、沼气发酵的优点。

篇6: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病毒,了解到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形态多样的微生物。其实还有一种微生物它也同样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就是细菌。细菌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细菌。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交流搜集的细菌资料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 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请同学们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图片。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生:是单细胞。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然后汇报展示)

总结: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活动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师:十亿个细菌仅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1000个细菌排成一排才有一毫米长。如此微小的细菌是怎让人发现的呢?靠的就是他惊人的繁殖能力。

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当然现实条件中不可能达到如此情况,但是细菌的繁殖也是不可小看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

师:细菌在进行惊人繁殖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物质。所以,每年地球上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对,细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很多人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1.细菌可以帮助食品发酵,如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2.可以制作生物制药。3.可以增加土壤肥力。4.可以生产沼气

(教师补充发挥作用的具体细菌种类。)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四.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三、表达分享

30秒时间闭上眼睛想想: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巩固提升(课件出示练习)板书设计:

细菌

细菌的特征: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作用:

篇7:细菌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以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教材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很强,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他们思维较活跃,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而喜欢主动探究。而且,七年级已经学过动、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所以只要引导方法得当,这节课的内容应该可以掌握得很好。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标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 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3.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法设想

1.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比较法:通过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细菌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单纯的观察更进一步。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 异养(腐生和寄生)

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观察: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二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你的细菌的了解,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学生交流

2、视频播放:视觉强化,让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盘点收获

由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巩固训练

通过当堂测评的方式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加深理解和印象。课后作业 对课时练本节的练习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本节的重点基础知识,对学有余力的同学也能保证吃饱。

教学反思

在讲课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学习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是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从而导致课上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在整节课中我没有做到面向所有学生,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高官庄中学

篇8:“厌氧性细菌”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1.1 教学目标

依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就业岗位需求, 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1.1 知识目标

重点掌握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掌握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1.1.2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用临床思维处理疾病, 根据厌氧性细菌致病规律, 选择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的能力。

1.1.3 情感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人才;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1.2 重点、难点

综合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确定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难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

2 教学策略

2.1 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特点, 应用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制定一系列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问式教学法:复习所学内容, 导入新课知识点;案例教学法:掌握重点难点内容;问题导向 (PBL) 教学法:知识迁移, 开阔学生思维,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学习能力;分组实验法:理论实践相结合。

2.2 说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 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采用以下3种学习方法:情境体验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发散联想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教学过程

本次课共90分钟。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为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本次课分3个环节,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包括5个知识点。3个环节环环相扣, 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具体安排如下。

3.1 问题点拨, 导入新课 (5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通过点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本次课的内容———厌氧性细菌。让学生分组总结3种厌氧性细菌的共同点?由这个问题的答案, 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第二个环节学习5方面的内容:厌氧性细菌总述,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形态特点与致病性及防治原则。具体如下。

3.2 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新课 (70分钟)

3.2.1 厌氧性细菌总述

学习本次课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菌概述”, 因此提出问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通过点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本次课教学内容———厌氧性细菌, 让学生分组总结厌氧性细菌的概念。

3.2.2 破伤风梭菌

(1) 利用PPT展示破伤风的临床典型症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症状的特征, 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断探索。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易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 用典型案例设计情境:稻田里干活的农夫不小心被田里的竹签扎到脚板, 伤口很深, 血流不止。提问:伤口特点?该怎么办?由小组讨论后作答。教师点评总结。 (3) 运用问题导向 (PBL) 教学法学习破伤风的典型临床表现: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提出问题:为什么破伤风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在书本中找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作用于脑干神经细胞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 毒素进入细胞后抑制正常存在的抑制性介质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 导致伸肌与屈肌同时强烈收缩, 造成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4) 最后,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使学生掌握导致破伤风的原因及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

3.2.3 产气荚膜梭菌

首先用PPT列出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与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物质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溶解红细胞或组织细胞, 导致出血、水肿、局部组织坏死, 因此, 所致疾病多见于气性坏疽。通过对比两种疾病的不同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2.4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是肉毒毒素, 感染方式为食用了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 如发酵的豆制品 (臭豆腐、豆瓣酱) , 罐头, 香肠等。但是肉毒毒素导致的食物中毒症状不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而是眼睑下垂、眼球肌麻痹, 吞咽困难, 甚至因呼吸肌、心肌麻痹而死亡。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一段广告:“一针”瘦脸、瘦小腿!提问:“一针”指的是什么? (当下被广泛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并被时尚人士追捧的“美丽毒药”———A型肉毒毒素) 给学生3分钟时间分组讨论, 为什么肉毒毒素在美容领域的应用很广泛?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将答案引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上:肉毒毒素具有阻断神经支配的作用, 可减少或者消除肌肉的不自觉收缩, 因此, 在美容领域的应用很广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肉毒毒素, 不要盲目跟从潮流。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物质, 0.1 ug即可致人死亡。

3.2.5 3种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见表1)

特别指出:为防止破伤风梭菌导致的破伤风, 一定要用双氧水 (H2O2) 清创, 破坏厌氧性细菌的生长环境, 然后紧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TAT) 。但是, TAT皮试出现过敏该怎么办?用不用TAT?这些问题是学生将来在农村医疗服务中一定会遇到的, 在此让学生用发散联想法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教师予以指正。

3.3 小结 (15分钟)

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 为巩固学习效果, 要及时小结。

3.3.1 练习题

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与本次课有关的重、难点练习题, 根据学生掌握程度, 设计3种题型, 当场出题, 当场完成, 当场给出正确答案。

3.3.2 布置课外作业

病例分析:患者, 女, 干农活时右脚被一颗生锈的铁钉扎伤, 伤口很深, 自行拔出铁钉、简单包扎后又下地干活。两周后该患者死亡。请分析该患者最有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这个病例来源于生活实际, 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达到教学目的。

3.3.3 板书

再次以如下板书展示教学过程, 强化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质量管理学案例下一篇:通讯社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