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05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过程与方法:

1、抓住贝多芬言行举止及感情变化,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段落探究,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及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师:贝多芬简介视频、、《月光曲》的音乐、幻灯片。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艺术家。(贝多芬简介视频)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 1

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2、《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激动、仿佛、安详、幽静)。

3、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所听写词语),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4、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畔的一间茅屋,他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月光曲》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2、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指导朗读

3、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4、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

5、接着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交流)

(师生合作读朗读,生生分角色读)

6、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番“对话”心灵互通

1、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知音)(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

2、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

(指名学生感情读。)

为什么盲姑娘会这么激动呢?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第一个 您表示猜测所以可以读得稍微长一些,再读一读这句话。

3、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4、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音乐让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心灵相通)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1、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

3、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也曾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时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温馨和祝福。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4、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五、作业布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触动打动激动

篇2: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月光曲》,大致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过程,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

二、读悟第9自然段,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的段落。(第9自然段)

2.同学们自由这一段。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和妹妹联想的句子。(1)小组朗读讨论: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指名把这三个画面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分组读三个画面。(3)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老师播放相关音乐片段,学生说分别是哪个片段)

(4)同桌讨论,这三部分音乐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指名回答,师引导,相机板书。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气势增强、出现波折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4.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引导对比: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不信,可以读读。(3)对比阅读后师总结:平时我们写作,要学会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内容,那样表达效果会更生动。

5、让我们再次把这段内容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感受联想带给我们的美。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老师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请大家讨论,找寻原因。

2.交流。

(1)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3)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老师总结:除了同情穷人、感遇知音这样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还有当时清幽的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1)“清幽”什么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小结:月光下茅屋的一切是那么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此情此景,深深打动贝多芬,对穷兄妹同情也油然而生,要把美的音乐给穷苦而爱好音乐人们,于是借着月光即兴演奏《月光曲》。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篇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技术运用以恪守学科 的特点为准则

语文课有其特有的、毋庸置疑的学科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无论怎样运用技术,如何与技术进行整合,最终还应当是语文课。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 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温暖的色彩。

【精彩回放】汉字文化在 “蒙”字的 学习中悄然传递。

师: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一横盖在一横上面。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放大功能帮助学生辨析“蒙”字字形并利用红色笔键的书写功能进行强调记忆,因为根据经验,学生容易将“蒙”字中间的两横写成一横,所以在这里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形,留下深刻印象。 )

师:“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1:启示。

生2:启发,打开。

师:“启”就是打开,“蒙”呢?

生:(无语)

师:“蒙”是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的印象里,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1:草。

生2:植物。

师: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

生:打开原来遮盖的东西。

师:对,打开,使原来被遮盖的东西看得见,这就是“启蒙”。齐读课题。

关于“蒙”字的教学是在几次方案修订之后最终定稿的。在新课开始,笔者并未直接从理解题目入手,而是利用白板的拖动、放大功能引出“蒙”字,通过对“蒙”字的说文解字,探析“蒙”文化。再由词“启蒙”的词语意思作为抓手,以“蒙”字的本义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填补学生的经验空白, 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在此基础上进而解题,一切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 资源运用以追求无痕 的整合为境界

在呼唤讲实效, 推行大语文的今天,老师将各种资源整合到课堂。但其实际结果应追寻无痕,唯此才最能彰显语文本质, 帮助学生找到文本要义,体悟文章情感,和作者同呼吸,与课文的脉络共跳动。无痕的整合离不开课前阅读、精心筛选、灵活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学习软件作为课程资源,其中包含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创新的智慧结晶,与每篇课文匹配的图、文、声、色等资源,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三、 方案修订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终点

基于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的教学,是经反复实践, 几次修改才最终定稿。修订过程我们始终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终点。而如何有效 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这是本堂课要追寻的整合目标。

【优化设计】学习方式在“莲花落”的理解中不断更新完善。

如第一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

师:你知道“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叫花子要饭时唱的。

师: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知之甚少,无从回答。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朝时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 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发展为一种民间曲艺。

第二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

师与生仍是第一教案中的对话内容与格式,不同的是,最后:师直接点击链接资源“莲花落”视频进行播放,学生欣赏。

而最终教案中的“莲花落”一词的教学则是:

师:“莲花落”是什么?

生:以前叫花子要饭时唱的一种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预习时,从《课课通》上了解到的。

师: 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老师教你还可以通过网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直接输入“莲花落”,就可以查出许多相关信息。

师边演示边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朝时就开始流传。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常唱,后发展为一种民间曲艺。

师:听过“莲花落”吗?

生摇头。

师:想听吗? 进入“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莲花落”,点击就可以欣赏了。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理解“莲花落 ”, 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试图对“莲花落”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莲花落”是体现特色的重要词语 , 它不但是文中较容易读错的一个词,更是联系家乡文化和歌谣文化的桥梁。在多音字正音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陌生的词语,在师生交流并肯定引导、肯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以上一系列教学,准确地把握了字词教学音、形、义结合的教学本质,并在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交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疏通认识的渠道,引导利用在线“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了解“莲花落”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信息源,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莲花落”的探究热情与无限乐趣,从而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发展学生的素养。

篇4: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篇5: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任人物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

(一)、体会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白。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读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定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二)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3)引读:

“是啊!盲姑娘做梦都想的东西眨眼间变成了现实,能不激动吗?读”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会走进这样一座茅屋,为一个穷姑娘单独弹上一曲。读”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激动,看看他是怎样回答的。

“贝多芬也用了两个您——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表现了贝多芬觉得他们是平等的,他们是一样的,他们都热爱音乐!正因为遇到知音,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激情,要为穷兄妹俩再弹第二支曲子。”

(三)、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有了创作激情,又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小结:月光下茅屋一切是那么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盖住了曾有穷困与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贝多芬,对穷兄妹同情也油然而生,要把美的音乐给穷苦而爱好音乐人们,于是借着月光即兴演奏《月光曲》。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联想起飞

1、了解文章写作方法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2、小练笔听音乐《爱丽丝》贝多芬钢琴曲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听到了

四、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月光曲

谱写原因

贝多芬 穷鞋匠兄妹

同情 手足情深

激动 懂音乐、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发挥想象与联想

《月光曲》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月光曲》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在教学第9自然段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几处不足:

一、教学内容过多,造成第9自然段教学不能侧重进行;

二、进行品读指导,不能做到各重点语段都能指导到位等。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说教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四、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三)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3)引读:

(四)、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有了创作激情,又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齐读第8自然段。

(五)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六)、联想起飞

1、生欣赏音乐——《致爱丽丝》。

2、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3、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七)、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任人物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

(一)、体会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读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定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二)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3)引读:

“是啊!盲姑娘做梦都想的东西眨眼间变成了现实,能不激动吗?读”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会走进这样一座茅屋,为一个穷姑娘单独弹上一曲。读”

(三)、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小结,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

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联想起飞

1、了解文章写作方法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2、小练笔听音乐《爱丽丝》贝多芬钢琴曲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听到了

四、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月光曲

谱写原因

贝多芬 穷鞋匠兄妹

同情 手足情深

激动 懂音乐、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发挥想象与联想

《月光曲》课堂评议

主要特色:

一、脉络清晰。

不仅抓住了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抓住课文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

二、引导学生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三、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贝多芬名言的适时出示,有助于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主要问题:

一、指导朗读不到位,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长一些,后一个做出了判断,读得肯定。

二、重难点不突出,情感融入不到位。

三、注意立体性的发挥,更要关注中差生,让学生充分读书。

篇6: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巩固旧知,复习导入:

1.读词语:传说 谱写 清幽 清秀 恬静 入场券 莱茵河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水天相接 波涛汹涌(指出微波粼粼和波涛汹涌是一组反义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与一对善良纯朴、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兄妹相遇相识相知,并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这首特别的曲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40页,快速默读7—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境 1.生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课件出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师: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三、展开想象,感受魅力

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第9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这第九自然段里,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

2.大家都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3.课件出示: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单击一次课件中写实的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板书:好像 仿佛)说明: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指名说。(3个)(3)第一个画面。大家把描绘第一个画面的句子念一遍。(出示课件)

第一个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4)句中描绘了什么景物?(板书:月亮升起)

(5)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怎样的(舒缓平静)师:(板书:舒缓)句中哪些词给你平静的感受?(微波粼粼)它是什么意思呢?。(细小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碎的光亮。)还有吗?(洒满银光)是呀,多美的画面啊!只有舒缓的旋律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小组读、全班读。

另外两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画面内容,四人小组讨论。师巡堂参与。全班交流。第二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谁来说。(先读后说)

预设2:写了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的旋律是逐渐增强。(板书: 渐强)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哪个词让我们感到节奏在逐渐增强?(越升越高)(板书:越升越高)过渡:第三个画面呢?

预设3:写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板书: 激昂)师:(课件出示句子)从哪些词知道?(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还有吗?看妹妹的联想。(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是什么意思?(板书波涛汹涌)(波浪很大,不停翻腾奔涌)表现出了整个乐曲已经到了高潮的部分。谁来读一读这个画面,读出激昂的感受?小组读、全班读。

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大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不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有是多么宽阔自 由地天地呀!)

4.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

品读句子: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在她那睁得„„(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

5.小结: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月光曲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呢?(三部分,三种画面)

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播放音乐

6.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兄妹俩都怎样了?(兄妹俩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指名造句。

7.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激动)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回家说明内心急切地想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以防忘记。花了一夜的工夫: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贝多芬非常的勤奋,刻苦。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满足了盲姑娘渴望音乐的愿意,给了他们一次美的艺术享受,还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8.俗话说琴传心声,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的是他对兄妹俩的什么?(同情)其实不仅仅是对兄妹俩,也是对像兄妹俩那样贫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贝多芬说的(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正是他高尚情怀的体现。(板书:高尚情怀)

六、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联想,联想就是虚写)

1.第九自然段除了写联想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实在的事物)

2.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干瘪瘪的,一点都不美,不那么深刻感人)对比读读,女生读写实部分。男生读联想部分。

3.学生说联想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4.积累写作小知识(课件出示):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学生齐读一遍。5.练习。

(1)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然后评一评。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2)我能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 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七、作业:完成《知》,背诵第九段

(五)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高尚情怀

篇7:《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张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认会生字,重点理解“清幽、恬静、霎时间、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以及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贝多芬及兄妹俩高尚而真挚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26课《月光曲》,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把字写得大方美观。“曲”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两竖。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情。

2.检查词语的读音。

师:文中有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词语意思,并会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极自主识字,充分交流,有效调动识字热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概括主要内容。强调准确、简洁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两个要求。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注意做到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在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教师要给方法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读中感悟,深入人物内心

师: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清楚了。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后第一题),读一读。

师:从问题中我们明白了,贝多芬弹了几首乐曲?(两首)

(板书:弹一曲,又弹一曲)

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读读相关段落。

师:不仅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更因为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题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让课堂学习简单化,使学生由此及彼,以最快的速度触及文章的中心及学习重点。]

1.读中感悟,学习第3自然段。

预设:

(学生读)“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非常懂事。

教师指导朗读,感受盲姑娘内心。

(学生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哥哥的难过和无奈之情,以及哥哥对妹妹的愧疚。从“是啊”这两个简单的字中,体会到哥哥对妹妹那深沉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想听贝多芬音乐会的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 弹一曲感动)

2.反复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细细品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语言――内心)

四、利用学法,品读6、7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6、7自然段。可以和旁边的同学简单交流,也可以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

2.集体交流。

预设: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这里能感受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十分懂音乐。从两个“您”看出了,当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是在繁华时尚的大都市吗?这是在贵族名流云集的音乐会上吗?这是在灯光璀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吗?这仅仅是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茅屋里)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预设: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了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是他的知音,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其激动、幸福的复杂情感,促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教师相机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受音乐家的高尚人格。)

(教师相机板书:走进 又弹一曲 激动幸福)

[设计意图: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并且引用贝多芬名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在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发现中比较,在发现中品味,深刻地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再次创设情境,引起阅读期待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此情此景下,他会弹出怎样的旋律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这儿与其说是结尾,不如说是一个延续,希望能掀起一个新的学习高潮,为下节课学习第9自然段做好铺垫。]

篇8: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让学生学习作者实虚结合的写作手法——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并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概述内容

1.交流讨论。请说一说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学生交流讨论)

2.归纳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在散步时(______)盲姑娘兄妹的(),就给盲姑娘一首钢琴曲,盲姑娘(______)他就是贝多芬,他(______)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______)回客店连夜(______)了下来。

设计意图:在复习中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归纳,做到唤醒旧知,激活认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描述想象,寓情于境

1.情境描述与想象。《月光曲》的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通过教师的描述,让学生听着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有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文中品词。贝多芬在的地方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板书: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条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3.激发想象。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了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是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呢?(让学生通过想象后交流)

4.朗读分析。(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兄妹的谈话。(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2)同座对读。(3)指名读。

5.说说画画。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境,使他同情、感动呢?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盲姑娘兄妹确实太穷?(学生勾画词语,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读一读。如: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6.朗读对话。(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1)指名分角色读。(朗读指导: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2)师生对读。

7.想象情境。贝多芬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第八自然段)(1)读后描述。这个情境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2)以境生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课文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设计意图:情由境生。通过描述,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带来浓烈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联想,强化读写

1.引导联想。在清幽的月光中,贝多芬弹起了曲子,美妙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的联想。(1)学生自学。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①指名学生读写事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②指名学生读联想的部分。)(2)教师指导。这种由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3)联想画面。第一幅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请想一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明快)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是在怎样弹琴呢?(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4)启发引导。①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②课文中为什么用“苏醒”?(《月光曲》琴声美妙,让人陶醉)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从哪里看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月光曲》是即兴之作)

2.强化读写。《月光曲》的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这与作者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1)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2)朗读感悟。(朗读第九自然段)(3)分析指导。朗读《月光曲》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写事实,哪是联想,这样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4)配乐朗诵。播放《月光曲》,全班朗诵。(5)指导写作。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对于采用写事实和联想相结合的课文内容,教学时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联想,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挖掘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时强化读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总结提升,迁移能力

1.情境再现。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2.概括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一弹一记),这就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3.领悟感情。(1)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一听了演奏的满足一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一聆听《月光曲》的幸福)(2)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一遇到知音的激动一用《月光曲》抒发情感的激情)从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可以看出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很深。

4.写作手法。实虚结合——写实和联想。

5.课后练笔。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会怎么想?请根据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在写事实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篇9:《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母子俩,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进行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一: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出示句子二: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纯洁、神圣的。)

出示句子三: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3)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4)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5)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6)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芳香”指的是什么呢?

(7)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8)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句子四: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文10~1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4.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作者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学生朗读。

(2)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候的启蒙老师呢?

(3)学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简介背景,教师范读。

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的原话(出示):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写话练习:

当我 ,您 ,使我 ;

当我 ,您 ,使我 ;

……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感谢您!

3.学生朗诵。

篇10:月光曲第二课教案

月光曲第二课教案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女孩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女孩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女孩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女孩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女孩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女孩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女孩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女孩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女孩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女孩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女孩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女孩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女孩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女孩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女孩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史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上一篇:大学新学期开学活动上的发言稿下一篇:董事长在酒店开业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