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

2024-04-23

听觉(精选6篇)

篇1:听觉

12.2-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耳与听觉

黄旭东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245500)

中学一级教师、教龄23年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第2课时《耳与听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前后联系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第二课时“耳和听觉”。本章内容分三节:第1节是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2节是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第3节是激素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人不同的感受器能感知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人体内部环境)的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从而使人体获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信息,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人体的感受器多种多样,于是教材第2节就以人体获得外界环境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光、声刺激的感受器眼、耳为代表,介绍了人体的几大感觉器官。由于感受器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之一,是反射弧的第一环节,感觉的形成更是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生理基础。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活动方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第二节耳与听觉这部分内容,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在指导学生观察彩图、插图,阐明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还应针对青少年实际,补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的知识及学会关爱听力语言残疾人。

本节课内容较少。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学习感觉器官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生理知识的经验与方法。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另外,是对其他感官的了解和学习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标准中“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属于了解水平,“概述听觉形成的基本过程”属于理解水平,当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结果时,他们能够:

(1)说出耳的结构,并描述耳的各部分功能;(2)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阅读和演示“耳的结构”的课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能力;

(2)通过互相观察及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

(3)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学习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和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一般保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2)听觉的形成。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好利用学生自主能动性是这节课的关键。为了使课堂45分钟能够更好地被利用,我在课前首先布置了预习、查字典、搜索相关资料的任务。

1、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导学的直观教学法。

3、让学生自主学习。

4、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学,易于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连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我确定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查字典等),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观察、完成拼图游戏等)及体验活动,在快乐中学。

四、说教学设想

本节课设计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点是组织好阅读和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自主讨论,要求说之有理,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和问题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好(我校属县城中学),再加之一贯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很好引导。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要求首先是使学生了解耳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知识要有形象、具体的认识,观察直观的实物、图像应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但涉及动态的过程时(如声波在耳中的传递),我用动态的情景(视频、动画等),使之生动起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和问题联系起来,应用所学知识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如咽鼓管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体验(耳廓的收集声波)、去实践、去做实验(鼓膜的振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兴趣等都会由积极的作用。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之余,也给予他们一定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前提是需找出有利的证据论证。并通过此活动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和分配任务的能力。例如:学会对“耳”的保健,学会尊重他人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手举一盘“处理过的磁带”)[注:歌曲磁带的外壳改用七年级英语听力的] 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磁带”)你们怎么知道的?(看到的)那你们是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呢?(学生回忆眼球的构造的视觉形成)你们知道这盘磁带里灌制的是英语还是歌曲?(把磁带放入录音机中播放)这下你们该知道了吧!是英语磁带还是歌曲磁带?(歌曲磁带)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听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是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耳)

那么,耳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二、新课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耳,有什么感觉,其实你摸着的只是一部分,耳的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要了解听觉的形成,必须要先了解耳的结构(阅读课本P84-85、同桌互相观察)

提问:耳分为哪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什么构成,三个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用手遮住耳廓就会感觉声音听不清楚。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会感觉声音变响,就是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让我们做个实验:用纸板做个纸筒,一端用薄橡胶皮(气球)裹住,并在中间用细线栓段小木棍,对着镜子用嘴在另端讲话;可见薄橡胶皮振动,小木棍也动。该实验示鼓膜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并传给“听骨链”);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查chuízhēn新华字典: 锤(敲打东西的器具)骨、砧(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dènɡ底下的器具)骨、镫(挂在马鞍子两旁的东西,是为骑马人放脚用的)骨。这三块小骨的名字是根据各自的形状来定)。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同学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是怎么会事?

完成拼图游戏:教师分发“耳的结构”拼图。

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并得到老师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引导学生梳理并复习已学内容,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为学生学习、理解、归纳“听觉的形成”这一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听觉的形成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①外耳收集、中耳传导声波;

②内耳(耳蜗内含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③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④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三、拓展知识

(1)“耳的保健”(①不要用尖锐的器物挖耳。②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③预防中耳炎。④预防外耳道感染。)

(2)每年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2009年第十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正确使用助听器)

(3)我国现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人之首。我国每年新增聋儿近3万名。(关爱他们)

(4)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聋哑姑娘表演)轰动全国乃至世界?(同学思考)

四、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1)学生自主小结、练习(略)

(2)小组或全班交流。

(学生能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五、小结

总而言之,人耳听觉就字面上剖析它应包含生理、心理两个过程。进入耳道的声波导致耳膜振动让人感到“听”见声音,而这种振动通过听骨链传到耳蜗,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大脑则使人“觉”到声音。前者为生理过程,后者为心理过程,生理过程是“感”到声音,心理过程是通过对这种“感”的信号的辨别和认识所产生的“觉”,进而去理解它。

只“听”而不“觉”,只能说是听见了而未听懂。当声音信息从传播者向学习者传递时,传播的效率是受“听”、“觉”这两个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如听觉器官受损就会影响“听”的生理过程;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会影响“觉”的心理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教后感〗 闪光点:

1、课堂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导课堂,避免了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声波的传递、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和掌握知识,达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和问题联系起来。

2、探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搜索材料和查字典(对三块听小骨的认识和了解很有帮助),通过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并在堂上以自己的语言组织课堂;

3、视频和动画(如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声波在耳中的传递),使知识生动起来,易于理解,突破难点。

4、留下一个悬念、一个疑问,让学生还有思考的余地。不足点:

1、当探究问题时候,学生讨论过于激烈,大班(60人以上的班级)有时难控制课堂纪律课堂上的纪律和掌控时间。

2、学生人数多,活动中难以全面指导。特别是难以照顾到“学困生”。以后要进一步培养小组间的合作。

篇2:听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课时)《耳和听觉》

一、知识能力目标:

1、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说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3、通过演示耳的图片及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通过总结视觉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教学重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

导课:1,、复习眼的结构

2、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朵长在头部的两侧,收集声音的本领是不可小看的。说的形象点,我们的两只耳朵很像是架在脑袋上的“收音机”,用它可以接收到各种声音信息。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是“听”来的呢?举例: 1 闹钟叫你起床 2 老师讲课;

体育课上的口令声、紧急疏散的哨声、上下课的铃声 4 美妙的音乐;上课时来自于其他同学的很难排除的干扰声

。。。

其实,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是仅次于视觉的,所以很重要。那么,感知一定的声波信息,引起听觉的器官是耳。耳有哪些结构使它具有“听”的功能呢?

请大家把书翻到84页,结合耳的结构模式图,阅读第一段文字,总结一下耳的结构并找到描述耳的各部分结构的语句。

二、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鼓膜: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 咽鼓管:外界空气由此进入鼓室 鼓室:有与外界压力相等的气体 半规管和前庭:有位觉感受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

三、听觉形成的过程:

了解了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

耳廓(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耳廓收集到的声波由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接收信息,并沿着与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大家看,听觉的形成需要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协调配合,如果某一结构发生异

常或病变,就会影响听力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导致失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聋。

四、听觉的损失

听觉的损失一般来说,由于外耳或中耳发生病变,比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发生病变,使到达内耳的声波减弱而引起听觉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通常表现为不完全失聪,还能听到点声音。而由于内耳的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力,称为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通常表现为完全失聪。

分析:下面我要说一个人物和事件,并要提一个问题。假设有四个人和你们一起在听。但是他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我要说的人物事件和问题是: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推测贝多芬的完全失聪可能是耳的哪一结构发生病变引起的?

第一个人只隐约听清了人物和事件; 第二个人只隐约听清了问题; 第三个人什么都没听见; 第四个人什么都听见了。

那么这四个人中,属于传导性耳聋的是?属于神经性耳聋的是?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耳聋会给人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同前三个人相比,第四个人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而懂得珍惜幸福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幸福。那么怎么让这种幸福感维持得长久一点呢?那就是预防保健,才可延缓听力衰老。四、听觉的保护:

当我们遇到如下情况时该怎么做呢?大家可以任选一个或几个话题进行讨论。

1、遇噪音时:张口不捂耳,闭口捂耳。

2、游泳时:耳朵进水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致病细菌有可能穿破颅骨及硬脑膜,形成脑膜炎或脑脓肿。为了避免这些疾病,就要学会正确处理耳 3

朵进水的问题。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①单足跳跃法;②活动外耳道法;③外耳道清理法(细棉签)。

3、听耳机时:避免时间过长引起听觉疲劳。

4、吃药时: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5、耳伤时: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应及时治疗。

6、掏耳时:避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

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 如味觉,触觉,嗅觉 小结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和视觉 耳和听觉

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 作业。册子选择题

板书: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

一、耳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二、产生听觉

三、耳和听觉的保护 四人体的其他感觉器官 反思:

本节课学生实施自学、小组讨论,兵教兵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耳的模型、电脑媒体来辅助教学,效果不错,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帮助残疾人、珍惜自己、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不足:耳的模型少,不能发到各小组进行观察。

篇3:听觉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歌唱者要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内容, 运用最美好的声音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都是通过听觉来完成。人们对声音的感知是取决于声音的音高、音色、音量和音质。而对听觉的印象有两种:一种属于听觉器官对自身刺激的感受, 即内听觉;另一种则是歌唱者在想象声音时在其概念上产生的一种听觉印象, 即外听觉, 也就是歌者站在听众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声音, 去注意声音的客观听觉效果。对于第一种听觉印象, 一般较为人理解。但对第二种, 很多缺乏经验的声乐学习者往往会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他们在实际演唱中自己感到声音“明亮、浑厚”, 而听者却恰恰相方。

声乐学习者大多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初次听到自己歌声的录影时, 会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声音是这样的吗?我的一个叫聂颖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刚进校时我让她给我展示一下她的功底, 一曲下来, 当我把她歌唱时的录音放给她听时, 她惊奇的问:“这是我的声音吗老师?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觉得音量很丰满宏亮啊, 怎么……”我笑笑告诉她“你忽视了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我的点拨, 她才意识到歌唱的内听觉与外听觉的差异, 即歌唱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的不协调。很多情况下, 这一点是声乐学习者走出音乐学习迷宫的主要障碍之一, 其原因往往出现在主观方面, 来自于声乐学习者发声与听觉器官生理原因的限制而产生的错觉。因此, 声乐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发声练习和歌唱时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 更多站在客观的角度听自己的演唱效果, 由此而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思考, 便可使对歌声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越来越协调, 从而达到歌唱时内听觉与外听觉的统一。

二、内外听觉统一的生理机制

歌唱的发声训练是塑造更趋于完美的“乐器”, 但声乐学习者无法把耳朵从嗓音这件“乐器”上分离开来, 因此要想站在客观的角度去鉴别自己发出来的声音时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得到美好悦耳的声音, 使内、外听觉达到完美的协调与统一, 好的共鸣是基础。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筑在依赖于共鸣、乃至最大限度的运用共鸣之上的, 这是任何歌唱训练的基本规律, 也是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从歌唱发声的原理来说, 气息振动声带发出的原始音响, 叫“基音”。基音是细小微弱的, 当基音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里得到充分的共振后, 产生大量的泛音, 这就是歌唱发声的“共鸣”。经过共鸣的基音不再是细微的, 音色被美化, 音量也被扩大了, 这时发出的声音即丰满、圆润, 又集中、明亮。这种具有泛音、集中明亮的声音, 有个性、有情感、有魅力、有表现力、有穿透力, 是最美的。而多数声乐学习者由于发声的共鸣焦点比较靠近口咽腔和喉咽腔, 如果经过歌唱技巧的提高, 能运用整体共鸣发声的方法给予指导并运用共鸣的技法发声, 其共鸣焦点从口咽腔和喉咽腔转移到头腔面罩部位之后, 其听觉的强烈感受就会使内听觉与外听觉一致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从事这项专业的人主客观上有没有声音优劣的标准、耳朵有没有分辨歌声的能力, 对其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出来是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歌唱者要想按照主观想象所发出来的声音与客观反馈来的声音协调一致对耳朵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 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多训练耳朵、多听多区别、多分析。就如学英语, 哪个发音是好的, 好在哪, 只有反复听, 听地道的英国人说话, 你耳朵里就有了听觉积累, 久而久之便有标准了, 有了辨别能力就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了。

三、内外听觉统一的训练之道

有经验的声乐教师的指导训练, 是声乐学习者内外听觉训练上达成主观感受和客观听觉效果协调统一的有效途径。歌唱者一生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最美好的声音以飨观众。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除了父母所给的天生的“硬件”外, 教师有针对性的“塑造”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对歌声有敏锐的鉴别能力, 这样才能觉察学生的优缺点;也必须有声音生理方面的知识, 以及掌握说话声和歌唱声的两种同样自然的发声方法。作为声乐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 从而用于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求声乐教师有一副灵敏的耳朵, 如果老师没有一付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 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 也就不会有好的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也就无益于学生对声音的辨析, 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内、外听觉训练的统一了。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找到简明有效地方式, 明确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自己易于被理解;而且还要根据学生智慧的程度分别进行传授, 即以不同的手法教授每个学生。必须找出最容易的办法把他的基础所需的正确歌唱方法, 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发展声音的问题就像建房子, 地基打得越深房子房子才能建得越高、建得越牢。学生在刚开始接受训练时, 不能急于发大的声音。注意力应集中在使发声器官获得完全松弛, 要用轻声将声音放在正确的中心位置上, 并要以说话的声音作为引导, 这样就能塑造一个位置正、音调准的歌唱声音。

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 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观念, 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学生在自己主观意识下发出的声音客观的反馈给学生, 并及时准确地指导学生调整其主观内听觉, 以达到和客观外听觉的协调统一。

用客观的听觉来鉴别和指导歌唱是声乐学习特有的方式方法, 也是通过客观听觉不断了解自己声音的过程。声乐技巧的进步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 即声音的内听觉和外听觉不断实现统一的过程。还要提及的是, 声乐学习者最忌讳顽固不化,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上停滞不前。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想尽一切办法, 真实地还原自己的声音, 细细地加以分辨, 完全站在客观的角度品析自己的演唱效果, 以促进自身内外听觉的统一。

探讨内听觉和外听觉之间形成差异的外在表现, 感受歌声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听觉效果的特征、生理依据, 并使其达到协和统一的方式途径, 可为声乐学习者在声乐学习、演唱的实践中提供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尺度, 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心理上的默契与沟通, 提高学习效率, 也有助于声乐学习者从聆听规范的歌唱中窥出方法上的奥秘, 悟出其技巧上的端倪。

对声乐学习者来说, 内外听觉训练中的高度自觉也是非常重要的。歌唱是复杂的生理心理行为, 声音的正确位置、共鸣、气息都是经过不断练习形成的技能。而参与发声的器官, 发声时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是要靠全身许多器官科学协调地配合才能完成。所以, 初学者必须有灵敏、悟性的头脑, 通过自己体内的发声器官去体验去实践;必须能监视自己的内部感觉, 当老师确定他哪些是正确的时候, 他就可以记忆自己是怎么样做对的, 并可以有能力再现正确的声音。这就要求每个歌唱者在练习过程中要用勤劳的汗水和智慧, 苦练加巧练, 认真去体会每一个正确的歌唱动作。一个有经验的歌唱家在与庞大的乐队、合唱队同台表演时, 合唱队与乐队的强烈音响会使他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只能靠内心听觉指挥自己歌唱才能胜任。相反, 一个没有经验的歌者, 他常常会被这种威慑的音响压力所迷惑, 产生晕眩, 使听觉、感觉与发声状态失调, 以致拼命喊叫。内心听觉使得演唱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要发出的声音形象上去, 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打乱正常的演唱。因此, 无论在初学阶段或日后的演唱, 都必须坚持不懈地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 让它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从而使自己的声音演唱不断取得良好的进展。

篇4:听觉中的舞蹈,舞蹈中的听觉

关键词:音乐 舞蹈 跳跃 和谐

音乐与舞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者优美的动作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在不同音乐的刺激下,人的听觉通过中枢神经会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从而引起联想。在编排舞蹈时是从音乐开始的,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是把舞蹈者的感情突破空间的穿透力而表现出来,让舞者身心交融进而会产生共鸣。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音乐是舞蹈里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以其多样的风格、鲜明轻快的节奏以及优美的旋律而赋予舞蹈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舞蹈者在优美的音乐中展开优美的舞蹈动作,不仅可以享受美丽,而且还能够陶冶精神。同时,舞蹈者对伴奏音乐的理解也影响着舞蹈的艺术表现,所以在实际中就需要把舞蹈和音乐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一、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

(一)音乐可以帮助舞蹈者表达情绪,烘托气氛

音乐的加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强化舞蹈的表达,如果离开了音乐,舞蹈就不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感情。由于音乐的一个直接的特点就是渗入人心,因而人们在欣赏时就会经常把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感情作为自己的内心感情来体验,而舞蹈在跳舞之前就会先对音乐进行深刻的体验,所以当这种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激发起舞蹈者内心的感情时,这种感情就会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样,音乐的介入,就会首先打动大众观众的感情,也让观众对舞蹈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音乐的丰富情感也给了舞蹈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也拉近了观众和舞蹈的距离。

(二)音乐可以帮助舞蹈者组织动作

音乐和舞蹈具有相同的韵律、节奏以及情感内容,并且在展示时也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就要求二者必须做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在设计舞蹈动作之前是就必须有音乐的,而不是先有了舞蹈动作之后再配备的音乐。在舞蹈中运用的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首先可以是为既定的舞蹈情节与主题来创作相关的音乐,其次是可以利用现成的音乐。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按照音乐来编排舞蹈。例如古典芭蕾就是根据音乐的旋律灵魂来展开的动作技巧,这也称作是舞蹈音乐,主要是利用和谐匀称的音乐来展示舞蹈的动作,但是也要注意,舞蹈并不是仅仅服从于音乐的。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如果是为了专门构思的舞蹈来创作音乐,就需要根据舞蹈编导的要求来进行创作。其次舞蹈的配乐也要有选择,因为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第三,舞蹈编导在具体编制可以根据舞蹈内容要求对音乐进行相应的修改。

(三)音乐有利于舞蹈的构思创作

由于音乐的丰富性作用,一听到音乐就很容易想起舞蹈,所以舞蹈构想也就产生了。在实际中却还面临着听到的音乐是否可以立即成为伴奏音乐。如果听见音乐就想跳舞,这是对听到的音乐触发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就推动去创作舞蹈动作。音乐是由时间、感情以及节奏组成的,所以就可以把音乐直接变成舞蹈来应用,所以音乐其实具有伴奏与创作的双重性特征。例如在实际中听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人就想创作出和命运有关的舞蹈,于是就产生了《命运》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舞蹈是对音乐的形象化表现,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了音乐,舞蹈就是半成品。同时,所有的曲子都可以自由的跳,这就是根据现成的音乐对舞蹈进行的创作。

二、舞蹈对音乐的升华作用

(一)舞蹈需要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音乐是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但是在舞蹈中的音乐,是舞蹈者对音乐的再创作,舞蹈者在听到音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进行的和音乐一致的肢体动作,就是舞蹈的音乐的诠释、表现。但是这种肢体展示并不是根据音乐中的每个音符用人体来表现出来,而是对音乐精神和情感的展现。另外,音乐与舞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相同的节奏,而节奏也是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重要基础。在实际中,舞蹈是需要通过音乐来加强动作的展示与情感的渲染的,在表演舞蹈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节奏伴奏。在舞蹈中肢体舞动的位移因素就是因为节奏的存在,而任何形式的肢体动作都是在经过节奏加工后才会形成比较优美的肢体动作,而这些是形成舞蹈动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音乐的变化比较快,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而舞蹈却是空间与时间的艺术,舞蹈不是对音乐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做出的机械反映。舞蹈与音乐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抒情。舞蹈与音乐都是对感情的直接表达,但是音乐的表达一般具有抽象性,因而不会对舞蹈具体的感情表达产生干扰或者是矛盾,而是可以和舞蹈有完美结合。由于人具有丰富的情感,任何一种对感情的表现都一个产生到逐渐变化的过程,尤其是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搬到舞台上,就更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能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舞蹈中产生的一切肢体动作,都需要围绕人的主体来进行,并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对肢体动作进行升华。舞蹈中的任何情绪都是编导者通过对舞蹈作品进行构思之后形成的,然后在进行一定的创编,由舞蹈演员来把握其中的感情,把要表达的情感在舞蹈中呈现、抒发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把舞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也把其中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因而在选择相应的舞蹈音乐时创作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舞蹈中需要音乐的辅助作用

舞蹈艺术是利用肢体的运动形式来表现语言的方式,而对事物事件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肢体的移动来实现的,因而运用舞蹈语言也可以把整件事情来表达清楚,但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却不能够把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生的环境表现出来。而这一点,却可以通过音乐来弥补。由于音乐具有一定的听觉特征,音乐的表现和创作形式也会留下鲜明的时代情感表现与音乐特征,同时这种时代感也会给欣赏者带来一定的时代感受,比如我们在听到《红星闪闪》、《黄河协奏曲》时就很容易联想到那一代的事情,因此音乐就很好的把舞蹈中表现的事件就做出了交代。在实际中舞蹈艺术是以音乐的节奏和比較夸张的气口来作为肢体动作切入点的。而舞蹈的韵味和感觉都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的,所以在舞蹈时舞蹈者就会完全释放自己的肢体,另外,舞蹈者还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表现蕴含的情感,而根据明快的节奏舞蹈者在实际舞蹈时也会不停的变换肢体动作,利用强烈的情感张丽给观众一种舞台是空的、舞台上只存在一种情绪的感觉。同时,舞蹈又很好的结合了写意与写实,利用肢体的动态变换过程来传递信息,也通过一定的个性化肢体动作来体现情绪。

(三)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的统一

音乐形象主要是由情绪音乐的形象体育主体音乐的形象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在舞蹈的艺术中音乐其实与舞蹈的文学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益音乐形象也是舞蹈的一项主心骨,如果舞蹈没有了音乐,舞蹈就会失去色彩和灵魂,所以在舞蹈中离不开音乐的衬托。舞蹈中的舞蹈形象,首先则是舞蹈的主体音乐形象。在一部舞蹈作品里主体音乐形象一般是贯穿始终的一个主要线索,而舞蹈表现的现象也是在以这个线索为中心根据相应的文学形象支配来进行拓展创作的,舞蹈中主体音乐形象是对文学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因此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的统一集合就可以让观众通过看和听来欣赏舞蹈艺术,进而陶冶情操,形成美好的精神感受。另外,主体音乐形象与舞蹈音乐形象结合在一起,又可以使舞蹈的形象更加具有个性化与典型化,形成完美统一的舞蹈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动作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不仅可以对舞蹈的动作做出提示,还可以给舞蹈者一定的灵感启发。舞蹈中利用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来引起艺术美感的,如果没有了音乐的配合,舞蹈表现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成功的舞蹈是需要音乐的配合的,有了音乐优美和谐的伴奏,就很容易点燃跳舞者的激情,把舞蹈的内涵完美的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汤晓宁.舞蹈艺术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宋小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试论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J].文化月刊,2009,(07).

[3]慕羽.当代舞蹈编导类群的价值定位——兼谈舞蹈编导的社会责任问题[J].北京蹈学院学报,2005,(04).

[4]陈佩玲.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论舞蹈钢琴伴奏教学的特点[J].舞蹈,2009,(04).

[5]张娟.乐者舞之魂一舞蹈钢琴伴奏艺术探微[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篇5:听觉智力游戏案例

3、学习盲人走路。

教师:平时,我们都是把布袋子套在脚上玩的,而且我们走路的时候都是睁开眼睛的,今天,我们要把布袋子套在头上,蒙着眼睛走路,你们能不能尝试一下? 好,现在请你们跟着铃鼓的声音,忘声音的方向走。

4、游戏:盲人听音行走。

教师:我请4个孩子分别坐在场地的四周,分别是1、2、3、4,老师伸出几个手指,几号的小朋友就敲铃鼓,盲人听到哪边有声音就往哪边走。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听声音记数,初步培养幼儿的心算能力;

2、发展幼儿的听觉系统、记忆力及快速反应能力游戏内容:

1、在游戏前准备铃铛一个。

2、家长拍手引起幼儿注意,并问“我拍了几下”引起幼儿游戏兴趣。家长说“好,你注意听,拍完我要问拍几下。”幼儿回答正确后家长说“我现在敲铃”敲一回,问一回。然后让幼儿敲铃,并说出自己敲了几下。

目的:

教会幼儿运用听觉来数数。

准备:

铃铛或能发出声响的物体。

玩法:

要求孩子闭上眼睛或脸朝墙,家长摇铃铛,让孩子默默铃声,铃声一停,让孩子说出总数。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边听数边拍手。

开始时,数目可以小些,速度慢些,以后逐渐增加数目。

游戏指导:

1、铃声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幼儿的听觉系统。

2、尽量让幼儿敲铃,边敲边说出敲了几下,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1、活动名称:《猜猜我在哪》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2、锻炼幼儿的听觉,培养方向感,提高灵敏性。活动准备:纸球

活动玩法:将幼儿围成一个圈,请一名幼儿站在圈中间,蒙上眼睛,教师将纸球给一名幼儿,幼儿拿着纸球一直往下传,幼儿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当教师喊停的时候,球传到哪位幼儿的手中,便请她学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叫,然后,被蒙上眼睛的幼儿就要用手指出发出声音的地方在哪。如果猜对了就奖励小贴画一张,如果未猜对,就再重新来一遍或拿下眼罩,告诉幼儿是谁发出声音的。

2、活动名称:《拔萝卜》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腿部肌肉、弹跳力。

2、练习幼儿的爬行能力。活动准备:小萝卜卡片若干张

活动玩法: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白兔,1、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到树林里去拔萝卜,要先爬过一座山,(教师带领幼儿在地上爬行)然后,要经过一座桥,(教师带领幼儿学小白兔跳)最后,到达树林里进行拔萝卜。

2、“呀!下雨了!宝宝们,赶快回家吧,我们明天再来拔萝卜!”

3、游戏反复多次。

活动规则:每位幼儿只能拔一根萝卜

大班 游戏名称:《小狗过河》

1.游戏目标:(1)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2)锻炼幼儿双脚跨的动作。

2.游戏准备:小狗头饰、跨栏(高度20~30厘米)。3.游戏玩法:

老师把栏杆排成两组,让幼儿也分成两组,幼儿做小狗出去找食物吃,让他们比赛看哪组先跨过栏杆到达终点。

4.游戏规则:幼儿在跨栏时双脚一次跨过去。

4、活动名称:《喂小鸭》 活动目标:

1、发展双手投掷动作,提高投准能力。

2、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并得到其中的快乐。游戏玩法:

1、画一大圆圈当“池塘”,内放若干个画有鸭子的大筐。幼儿人手一球当面包,围在“池塘”边。

2、幼儿开始后幼儿边围池塘学鸭走边说:“小鸭小鸭叫呷呷,肚子饿了吃点啥?送你一个大面包,吃饱肚子别叫啦!”说完转身用双手把“面包”投向“鸭子”。

3、投中五次的可获金鸭奖牌(硬纸片做)。所有幼儿获得奖牌后幼儿抱球围“塘”边做鸭走步边说:“小鸭子,叫呷呷,吃饱肚子笑哈哈。小朋友待我真正好,多下鸭蛋送给他!” 游戏规则:必须在“塘”外投“面包”。

5、活动名称:爱护小树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练习听信号迅速反应,锻炼幼儿动作灵敏、协调。

2、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对缎炼的兴趣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团队精神。

3、教育幼儿应该爱护小树。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做准备运动,活动身体。

师:小朋友们,过会我们要玩一个游戏,现在大家跟着我活动一下身体,等下才能表现的更好。

小鸟飞,飞啊飞,拍拍翅膀飞啊飞。(上肢运动)小鸭走,走啊走,摇摇摆摆走啊走。(下蹲运动)小象走,走啊走,甩甩鼻子走啊走。(俯背运动)小马跑,跑啊跑,嗒嗒嗒嗒跑啊跑。(跳跃运动)(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树,引出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小树)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树有什么好处?(能乘凉、小鸟可以住在树上?)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小树。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和这小树有关。游戏的名字叫“爱护小树”。在我们旁边,地上画了个什么图形?(圆圈)小朋友们先拉好小手,站在线上,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

师:老师把小树放在圆的中间,因为风好大,小树快被吹倒了。所以我们先请一位小朋友站在圆内用手扶着小树。圈上的小朋友就要手拉手边走边念:“小树,小树,我们都爱护。”这时,扶树的小朋友可以随便叫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比如:“XX,请你来护树。一、二、三!”说完就松开手,被叫到的小朋友就要马上跑上去扶住小树,两人交换位置。如果被叫的小朋友在叫他的小朋友到他位置前没扶到树,就是接着扶树。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

6、活动名称:《抢占堡垒》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快速反

2、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观念。活动准备:套圈

活动玩法:

1、将幼儿分成两组,苹果组、香蕉组。套圈放在场地的另一边,游戏开始前,幼儿在场地的另一边四处走动,2、游戏开始,教师敲鼓,幼儿开始抢进套圈内,鼓声停后,停止抢占。

3、鼓声停后,幼儿抢占套圈多的一组为胜。活动规则:每个套圈内只能进一个幼儿。

7、活动名称:《花样玩球》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接抛球的能力。

2、体验朋友间合作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皮球若干个

活动玩法:

1、幼儿分成两组,面对面向站,一组幼儿拿球,另一组幼儿空手站立,两组幼儿相互抛接球。

篇6:第二节 耳与听觉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3)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2.能力:

(1)通过演示“耳的结构”的挂图或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组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协作共事的能力;(3)通过“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设计思路〗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教学重点〗

(1)耳的结构与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

(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2)听觉的形成。

〖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耳的结构”的挂图、模型或课件;(2)“听觉的形成过程”的挂图或课件;(3)制作“耳的结构”的拼图(保证每小组一套);(4)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及人员分工;(5)CD播放机及CD碟片。

2.新课导入

教师手举一张CD碟片,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自己熟悉、喜爱的碟片,非常兴奋,精力很快集中起来,并萌生了极高的兴致和浓厚的探究欲望。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碟片”。

教师随即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看到的。”

教师问:“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

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已学过的“眼与视觉”的知识,教师的这一方法非常巧妙、非常自然,一改过去那种直接提问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复习了“视觉的形成过程”。

复习完毕,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你们知道这张碟片中灌制的是乐曲还是歌曲?”

(稍停片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索。)

随后老师把碟片放入CD播放机中,轻轻一按“play”键,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悠美的音乐声。

教师不失时机地插入:“这下你们该知道了吧!是乐曲碟片还是歌曲碟片?”“是乐曲碟片。”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听到的。”

“怎么听到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新颖好奇的引入,拨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3.新课学习

(1)教师演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课件)。

(2)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这一步要求学生自主看书、独立思考、寻找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一改“讲解―讨论―交流”的套路,注重了实效性。

(3)分组互助学习: 组内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4)全班互助学习: 每小组依次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为了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可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答对1题小组加10分,看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最多、准确率最高。同时为了鼓励小组提出问题,凡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加20分。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之间(或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分组完成拼图游戏:教师分发“耳的结构”拼图,讲清游戏规则。按拼图的快慢顺序分别给小组加不同的分数。先拼起的小组优先观察“耳的结构”模型,看完后依次往后传。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6)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

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并得到老师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7)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并复习已学内容,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为学生学习、理解“听觉的形成”这一重点、难点打下基础。

如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8)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全体学生共同评出优胜者,并给优胜者所在的小组加分。

让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让台下的学生积极关注本组的赛况,在关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用老师“操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了“听觉的形成”这一重、难知识点。

(9)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展示:听觉的形成。同时邀请上述优胜者的一位进行讲解,其他优胜者进行补充。

4.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课件出示(或用小黑板)练习题:

(1)当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引起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进入中耳引起的。

(2)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内耳组成部分的是()

A.听小骨 B.前庭 C.耳蜗 D.半规管

(3)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A.外耳→中耳→内耳 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前庭→耳蜗→半规管

(4)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听到。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5)如果你是第一次乘飞机,当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你应该做些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

(6)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状态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乐章》,你相信吗?如何解释?推测贝多芬的失聪可能是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出现了问题?

(7)放假了,几个同学或朋友相约在一起高歌几曲或打网络游戏,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你认为这样做好吗?为什么?(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组交流完成情况。5.小结

(1)学生自主小结。

(2)小组或全班交流。

(3)教师课件展示或小黑板出示:

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教案反思〗

本节课的特色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地帮助、指导学生,积极当好自己的“配角”,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采用的教法、学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摆正了学生的“学习者”位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存在的不足

(1)“让学生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一步要落到实处,避免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

(2)要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

上一篇:记教师节的一件事作文500字下一篇:羊肉类产品营销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