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2024-04-30

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共5篇)

篇1: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作者:师说心语《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了解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③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所以,本课题采用活动与探究的编写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有关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关于天然气,则是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在了解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本节通过燃烧反应中热量的利用,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从而认识到化学反应利用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1.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2.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拓展视野、观看录象与教师讲述结合

课时:2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

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题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引出化石燃料的概念。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象,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1、煤是怎样形成的呢?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的主要成分(主要产物)

3、煤的利用: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煤的应用

播放录象:煤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主要是C,其次H、N、S、O 3、干馏: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4、工业的粮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石油的主要成分(主要产物)

3、石油的利用: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4、石油的应用

播放录象:石油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主要是C、H、其次N、S 3、分馏: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4、工业的血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1、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纯净物吗?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主要产物)

3、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鉴别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燃烧都是蓝色火焰)

5、天然气的利用: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是混合物

2、甲烷CH4 3、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 CO2+2H2O

现象:蓝色火焰、烧杯壁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点燃前注意验纯

4、点燃、干燥烧杯、澄清石灰水

5、沼气的应用与危害学会寻找物质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

知识拓展介绍沼气和沼气的运用

以及“可燃冰”观看录象

听讲

解指导阅读表7-3

分析课本表7-3,估算出我国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画出柱状图

设问:

使用化石燃料有什么优缺点?从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谈谈你对化石燃料名称中“化石”含义的理解。从中有什么收获

分析图表

计算年限

画图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引入(第二课时)

化石燃料被人们广泛使用.是因为它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发光、发热)

究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实验。

[实验7-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设问:这个试验说明什么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开动脑筋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使学生从一些简单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寻找原因,总结结论。

展放热现象

1、定义

2、常见的放热现象

3、特点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1、

2、所有燃烧、金属和酸的反应

3、只要加热达到着火点即可,不需长期加热

展吸热现象

1、定义

2、常见的吸热现象

3、特点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1、

2、加热、高温的反应

3、需要不断加热,才能维持反应的继续进行

野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用途

(通过多媒体说明,解析)

初上述用途外,你们还知道互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哪些用途?(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学生观看录象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讨论交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

识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你们有那些处理方法?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

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小结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学生归纳:略

练习巩固练习课后1、2、3、4、5

板书设计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1.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和用途

2.甲烷的燃烧:CH4+2O2 CO2+2H2O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

2、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1)是要有足够的空气;

(2)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针对已实施过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形象地认识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化学和理解化学,如液化石油气、煤气等,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MSN(中国大学网)

篇2: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问学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需预先布置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前需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课件连接]:在www.k12.com.cn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学资源-教育软件交流中心-化学教育软件。

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实验7-3]: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讲解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学生活动]: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教师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学生活动]: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

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

[实验7-4]:教师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

[学生活动]: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

[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课堂总结]: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们还知道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篇3: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一、试水:自力更生, 初显端倪

为了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 笔者以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的前半部分———化石燃料为例。新课标对这一课只要求作常识性介绍, 同时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 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 并且在教材和教参中也有关于化石燃料造成环境污染和开发新能源的教学建议及阅读材料。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建议, 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通过互联网, 在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主要成分、性质、用途及储量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意识到化石燃料储量的有限性, 进而探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达成目标,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有关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网站, 于是我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煤、石油、天然气、环境污染及能源的大量资料。由于网上资料只是文字和少量图片, 而本课作为常识性介绍, 应该让学生看到更为形象的声像资料, 因此我又采集了一些影视片段供学生自学。然而在开始学习设计时, 却又遇到这样的问题:精心选择的资料尽管一再压缩, 但也超过以往课堂上所讲的内容, 大容量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45分钟时间发生了矛盾。以往课堂教学中线性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环境下难以适应。苦思冥想, 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就像钻进了一个怪圈。

二、借力:技术支撑, 改良优化

我把制作的网页交由有关专业老师修改, 同时将自己的设计叙述了一遍, 并说出为难之处, 和他讨论之后我豁然开朗。网页其实就是一个超文本文件, 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采用了超级链接技术, 利用超级链接技术可以实现跳跃式的阅读, 如果在文字文本中加入图片、动画、声音或影像, 就成为超媒体的链接。因而在浏览网页时, 能够方便自由地在网页之间、网站之间、乃至整个互联网上随意跳转遨游。既然用网络来上课, 何不用“超链接”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呢?既然是一堂常识性介绍课程, 煤、石油和天然气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燃料, 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先看什么后看什么, 几方面内容齐头并进, 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而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也恰恰是网络的长处和进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于是, 我将网站设计成煤、石油、天然气、环境污染和新能源五大块, 把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设计为各自上网浏览、归纳要点、全班重点交流, 对学生首先浏览哪一方面的网页不加限制, 只是从知识链的衔接提出可先浏览煤和石油的建议。这样, 学生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切入教学内容, 经过有选择地浏览, 整理归纳出化石燃料的特点、用途等要点, 然后扩展到污染和能源问题, 最后通过在线课堂练习, 检查学生浏览学习后的结果,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反思:用法有“度”, 合理链接

按照此思路, 我完成了网页的制作和学习过程的初步设计, 经过试讲, 得到学科同仁的肯定。大家还提出在网站上建一个论坛, 进行课堂讨论的建议。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虚心并且开心地接受了。学生对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论坛在网上发布, 其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给予解答, 这不正体现了网络的互动吗?可我不会建立BBS, 只好再次求助于专业老师。哪知道, 这个要求却被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网络聊天以及E-mail这些网络交流工具不适合课堂教学。首先,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 面对面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长处, 它不仅能使双方进行知识的交流, 而且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同时又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极好的锻炼机会。而网络交流工具的长处在于远程交流, 现在交流对象近在咫尺, 又何必舍近求远、取短避长呢?其次, 网络交流工具都有一个注册过程, 学生的打字速度也远不能适应文字交流的需要, 课堂时间不允许;再者, 网络上的即时交流依然传输的是文本文件, 不能如实地表现公式、方程式等。

设计后, 我发现这堂课完全不需要老师讲一句话, 而且可以根据学校计算机教室的数量同时几个班一起上课,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此刻, 我真正领悟到“超链接”思维的跳跃之快、步伐之大。

篇4:《燃料和热量》说课

在“天然气”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并一起写出化学方程式。接着,教师又借助投影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沼气的一些利用知识。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师采用了演示实验,利用两个对比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能量变化的现象。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对煤和石油及其综合利用进行了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冷而干燥的烧杯,试管,小烧杯,玻璃片;

(2)CH4气体,镁条,盐酸,氢氧化钡晶体,氯化铵晶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化石燃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二课时: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

[学习情景]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实物。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如:

1.它们都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

2.它们在外界条件,如氧气、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燃烧。

3.想告诉大家,平时生活中注意安全。

4.想知道煤、塑料等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

[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至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燃料和能量。

[板书]课题2燃料和热量

[设问]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回答、交流]

[讲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在使用燃料,正是因为燃料的燃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火,是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起初,当他们面对熊熊大火时,祖先们不知所措,惊恐万状。但原始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战胜了恐惧和胆怯,慢慢地他们学会了用火来烧烤食物。熟食增强了入的体质,为身体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熟食使咀嚼机能减退,于是牙齿变小,颌部短据,面貌变得愈来愈像现代人。

[过渡]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以煤、石油和天然气最为常见。因为它们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化石燃料。下面,我们就以天然气为例,来对化石燃料进行学习。

[“煤和石油”放在拓展性课题中]

[板书]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讲解]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下面,同学们注意按照课本P134页[实验7—3]进行活动探究,做一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探究内容如下:

[投影]

1.观察甲烷颜色、状态。

2.在实验结束后,烧杯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3.迅速把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荡,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4.在实验开始时,点燃前为什么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

5.在实验中烧杯的条件“冷而干燥”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吗?为什么?

6.这个实验说明甲烷含有哪些元素?

7.你能写出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结论]1.甲烷是无色气体。

[思考]1.甲烷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样呢?

2.甲烷的密度和空气比较起来怎么样呢?

[答案]1.甲烷极难溶于水。

2.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设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特点,给我们在收集甲烷气体时,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呢?

[回答]收集时,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

[评价]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板书]1.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结论]2.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并呈蓝色,可以看到,烧杯内壁上有水滴生成。

[设问]有水滴生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说明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氢元素。

[结论]3.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后,发现烧杯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设问]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这说明甲烷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就是说明了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

[教师讲解]甲烷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CH4。它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板书]2.甲烷的燃烧

CH4+2O2CO2+2H2O

[结论]4.点燃甲烷和氧气或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都很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要先验纯。

[延伸]煤矿的矿炕里经常有甲烷逸出,由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回答]1.煤矿里必须采取通风设施。

2.煤矿里一定要严禁明火。

[结论]5.“冷而干燥”是这个实验成败的关键。“冷”有利于水汽的凝集,“干燥”可以判断是否有水滴生成。

6.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在池沼的底部常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投影]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了解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过渡]人们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然而,化石燃料的形成并非那么简单。

[投影]

[介绍]从这两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要经过数百万年才能形成。但人类目前掠夺式的开发,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组数据,大家估算多少年后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将被牦尽?

我国19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

探明储量年产量

石油32.7吨1.6亿吨

天然气1.37×104亿立米217亿方米

煤1145亿吨12.4亿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过渡]化石燃料被人们广泛使用,是因为它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下面我们来做两组实验。

[投影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7—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实验7—5]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将小烧杯事先放在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搅拌,使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现象]实验7—4,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试管壁发热,实验7—5,由于结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

热量。

[评价]回答得很准确。

[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可燃物燃烧,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像碳与二氧化碳:氢氧化钡晶体和NH4Cl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

吸热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

[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

[学生讨论,举例]

[介绍]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总体来讲,如果我们能提高煤等燃料的燃料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煤的使用期限。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设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来克服这些困难的呢?我们来看投影。

[投影]

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能直接燃烧固态煤,如汽车或拖拉机等;或者虽然能够直接燃烧,但效率很低,如蒸汽机车热利用率只有8%,一般民用煤炉只有20%左右。所以在石油、天然气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把煤加工成为气态的、液态的或固态的高级清洁燃料的问题,以提高煤的热量的利用和减轻环境污染。煤在加工过程中,本身的潜在能量会受到一些损失。但由于加工成的气态或液态燃料的热利用率高,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煤经过气化或液化而取得的热效益高于直接燃煤。

现在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锅炉直接燃烧煤。对低硫煤可以采用粉煤锅炉,但需加烟道脱硫装置。对高硫煤,要用沸腾床燃烧系统,掺石灰实行炉内脱硫和降低氧化氮的生成。以上方法都是为了减轻污染、保护环境。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们还知道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2、3、4、5

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取“煤的加工产品”的用途。

篇5:课题2《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②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1.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模拟实验,认识酸雨的危害。②运用讨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②激发更强的求知欲。

③逐 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燃料的燃烧”。④培养对化学、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②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2.2 教学难点

①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烧杯、“ 模拟酸雨水”。

4.标签

教学过程 [以图片的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在开始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来观看两组幻灯片。(或投影)[投影] 第一组:课本P128图7—24。

第二组:课本P134图7—30、图7—

31、图7—32。

[设问]这样的两组画面给同学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学生回答]第一组画面显示的是化石燃料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第二组画面显示了燃料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却给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腐蚀岩石,污染空气。

[过渡]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板书]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课引入]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们主要从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的角度来学习。

[板书]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设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讨论] [回答]可能有的答案:

1.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2.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燃料的燃烧排放出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3.汽车中的燃料——柴油或汽油,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尾气中含有一些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氧化物和烟尘等,对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由于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邑的光化学烟雾。

4.光化学烟雾对污染环境危害性很大,但这种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不是经常出现的。目前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酸度不断增加,范围日益扩大。据报道,过去酸雨只限于大城市和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已发展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

[评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非常好。

[过渡]说到酸雨,我们从刚才的图片上已经看到酸雨对森林、雕像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认识一下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教材P140页)。

[活动与探究](因制SO2存在污染问题,所以教师课前配好模拟酸雨水,课上供给学生做实验。)[现象]1.植物叶片(或果皮)都变色。2.有气泡冒出,镁条或锌粒逐渐变小。3.有气泡冒出。

[教师补充]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酸雨。

[设问]那么,同学们根据上述的实验,能否具体谈淡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等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回答]1.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2.它能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3.酸雨对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注有腐蚀性。4.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

5.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

[过渡]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她在流泪,她在滴血,她的儿女们不能坐以待毙。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她呢? [学生讨论] [回答]1.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

2.减少煤中的含硫量,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改进设备,使燃料充分燃烧;增加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 4.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铝物质排放。5.开发新能源。……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刚才的内容并板书] [板书]

[过渡]煤和石油虽然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它们燃烧时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人类把眼光放在了使用和开发清洁的燃料上。[板书]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投影] 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是以高梁、玉米、小麦、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成的。将乙醇液中含有的水进一步除去,再添加适量的变性剂(为防止饮用)可形成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是将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使用这种燃料不但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和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乙醇汽油在一些国家已成功使用多年,目前在我国也开始受到重视。2001年4月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两项国家标准;并于2001年4月15日开始实施。我国将根据具体情况,在一些城市逐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讲解]乙醇俗称酒精,它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乙醇还容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而且还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

乙醇的成分里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它的化学式是C2H5OH。

[设问]根据乙醇的化学式,你认为作为汽车变性燃料的乙醇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呢? [回答]二氧化碳和水。[追问]为什么呢? [回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评价]非常好!大家学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板书]1.乙醇(酒精)

[引申]在街上吃火锅时,有的火锅下面燃烧的是一种外观类似于冰的一种物质,它真的是冰吗? [回答]不是,这种类似于冰的物质其实是一种固体酒精。[教师补充]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乙醇同样有着三态变化。由于乙醇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它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设问]除了乙醇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新型的燃料或者能源。

[回答]1.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点燃后生成了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所以还没有被广泛使用。[来源:学§科§网] 2.地热。地球的地心是高达几千摄氏度的熔岩,地热能的总量,相当于煤炭总量的1.7亿倍。

3.潮汐能。它是一种不消耗的燃料,是没有污染,不受洪水或枯水影响,用之不竭的再生

能源。在海洋能源中,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最为现实,最为方便。

……

[板书]2.氢气

[过渡]科学家在开发新能源上,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可喜的成果。(或投影或制成课件)[投影]

一、用地热水发电

产生地热能源需要两个条件:发热的岩石和滚烫的水。在冰岛,这两者都具备,而且丰富得很。由此派生出地热利用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将地下热水抽出,另一种是向地下有热岩的地方注入冷水,利用热岩加热冷水,再把热水从另一处抽出。前一种方式较省事,但地下热水中含有多种腐蚀物,对供热管道的腐蚀极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事先加以预防,这种地热利用是不会长久的。后一种方式虽然腐蚀问题不严重,但是,很难控制地下那个巨大的“加热炉”(即热岩)的活动。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利用地热,都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

冰岛利用地热主要靠注入冷水取得地热能。利用地下沸水的内斯韦利热能发电厂,居然提供了雷克雅未克所需热能的1/3。该厂位于地热高温区,地下2000米深处的温度已达400℃。从18个钻孔中冒出水与蒸汽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经过热交换器,冷水就被加热到约90℃。不过,由于水中存在的大量的氧气对管道系统具有相当强的腐蚀作用,所以必须去除水中的氧气。为此,人们不仅使用普通的排气法,还在水中添加少量硫化氢。硫化氢与氧气发生反应后,就可以除去剩余的氧气,这就是为什么雷克雅未克的热水中常常会有一股淡淡的臭鸡蛋味的缘故。

冰岛人采用的这一措施还真有效,如果来自地层深处的沸水直接进入管道系统,管壁很快就会穿孔。因为地下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以及酸性腐蚀物质,即使采用最好的钢管,用不了几个月也会被腐蚀。而硅酸、氯化钠及铁、钙等元素在冷却时却会凝固成黏合物,很快将水龙头堵塞。若在水中添加少量硫化氢,上述弊端即都能克服。

在日本,新源产业技术综合机构则于1991年末成功地进行了地下热水发电实验。他们将热水在低温下与沸腾的煤体进行热量交换,利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发电。

由于日本拥有大量的温泉,因此在温泉旁打井,然后安装设备,利用地下热水发电是很方便的,目前,这项实验正在进行中。

二、太阳灶

收集太阳能代替煤、电,用来煮水烧饭,是大阳灶的特长。

例如,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注重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里的城乡居民普遍使用太阳灶,住宅民房顶上的太阳能器具群已成为该市的一大景观。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个太阳能研究小组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灶,效率很高。该装置的关键设备是一个独特的太阳能集热器,其形状为弓状的不锈钢镜子,镜子长5英尺(约合152厘米)、宽2英尺(约合61厘米)。将这种太阳灶置于屋外的地面上,镜子始终正对着太阳光,在其正中央布置一套发散式吸热管,通过管子循环的水由于被加热而变成蒸汽;再用管子将蒸汽引到屋内的灶上,用这种办法可使灶温达到180℃。在这么高的温度下可进行各种烹调,既能炸制、烤制食品,也能蒸煮食品,一个灶可供应25个人就餐。

此外,由于白天在压力容器中产生的热量散发的速度很慢,所以甚至到深夜,炉灶也能保持高温,故在夜间仍可使用。

三、干净的核能

1986年,世界核电装机容量还只有2.5亿千瓦,7年后的1993年就发展到4亿千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预计再过7年,到本世纪末,核电装机容量还将增加到5亿千瓦,发电量将占世界发电量的1/3~1/2。尤其是少煤缺油的法国与日本,1993年已建成投入运行的核反应堆已有56座与48座,分列世界第一位与第二位。发电总功率也达到了0.6亿千瓦与0.4亿千瓦。就是那些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的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其中羌国运行的核反应堆在80年代未就已超过了100座。而英国、俄国、德国的运行堆数在1993年也分别达到了35座、29座和20座。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后,能源结构中核电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大,其作用和地位也将日显重要。到那时,核能将像现在的煤、油、气等天然常规能源那样,日渐为众多的人们所接受,进入寻常的百姓人家。

上一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江西过春节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