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

2024-05-26

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通用6篇)

篇1: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其运用于中学数学教育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学

新修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极佳载体。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还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大部分中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以及教师的讲授。主要是教师讲解,讲解的方式以精讲和略讲相结合。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平时教学的并不多。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讲解所占据,互动环节比较少,学生一般来不及作太多的思考,课堂上所讲授的大量内容只有通过大量课后练习题来消化和理解。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整天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但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项宝贵财富,即使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它包括了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因素等。也许传统教学没有精美的课件,但教师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感情来演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的优势,但它抹煞了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缺少了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实时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或投影仪,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从而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多媒体设备在农村中学的普及率较低,资源缺乏致多媒体教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多采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结构图形,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使多媒体在课堂得以大量运用。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最佳效果和数学教育的特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的主要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如在上课前,不再让学生起立,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乐曲,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函数概念中的变量时,可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学生在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学生对变量与常量的认识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变量的深刻理解。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找不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而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感到非常困难,以至于在开始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失去信心。经过摸索,我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课件进行教学。初中二年级几何涉及到的几何变换主要是全等变换,而全等变换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翻转)变换三种,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三种变换,我们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就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将这三种变换制作成具有动画的课件,在讲授相应的内容时进行演示,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要用到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要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数学教学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函数的概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3、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让学生感觉无形的世界似乎可以捉摸,这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所在。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和速度,大信的新的知识经多媒体技术处理后,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传统教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写好板书。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欣赏美伦美奂的景色,大胆猜想,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4、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九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5、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

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6、改善软硬件环境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但许多学校的微机室里管理技术不成熟,甚至出现计算机闲置。或因计算机数量有限而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因此,学校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得学校内计算机普及率提高,方便教师应用计算机。尤其加强是边远山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另外,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数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同样重要,学校购买了计算机后,需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让老师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动向。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把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对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扩大了教育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我们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让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1] 王达亮.激发数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2] 刘慧欣.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37.[3] 李志云.找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切入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4] 石国凤.兴趣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2009(10).[5] 谭正清.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 版),2008(1).[6] 高建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06(2).

篇2: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①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②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称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③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科学教育学建立阶段①中国近代教育家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著作。②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教师学习教育学知识及理论,不应仅着眼于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境界。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不仅对现实的教学活动有益,而且能够使国家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坚实的信念、境界、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是从事教学的教师、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学习者都应该具有的理性认识。

教育的起源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对)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论(错)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错)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不同与生物起源论,但实质是一致的。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规律(2)教育受人的发展条件制约规律 教育的社会职能:(1)传递生产劳动经验(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教育的基本属性(1)历史性:指教育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变化而产生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2)永恒性: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范畴。(3)阶级性:指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已经成为统治者用来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物质资料的生产进一步丰富,出现了剩余产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2)由于脑、体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出现记载整理达到一定程度。(4)奴隶主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大批官吏,而这些官吏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其中(1)(2)(3)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4)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教育内容简单贫乏。教育没有阶级性,是统一的、共同的、平等的。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②教育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相分离。③教育的目的在“明人伦”。④教育的内容为六艺“礼、乐、书、术、射、御”。⑤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养士”、“愚民”。②学校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家庭出身的品级有严格规定。③教育思想上“独尊儒术”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④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的双重性。②教育的民主化与现代化。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比以前紧密了。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①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②社会主义教育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手中。③社会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④社会主义教育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1.说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1)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2)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教育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什么样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

(3)一定社会的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人所具有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并要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人直接为政治服务;

【人的思想、能力、知识技能和政治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和造就】(2)教育通过制造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政治舆论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力量】

(3)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

【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与实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

(1)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促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3)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促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发生变化

(4)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培养目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3)教育能够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影响因素①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起物质前提的作用。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③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④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包括机体形态、结构、感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点。作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有着发展的巨大潜力③遗传素质决定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能够利用遗传、环境对人的影响促进人的发展(2)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组织和领导的,而教师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教育理论,教师在教育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3)学校教育是协调和联络各方面教育影响力的纽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①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②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抓住身心发展的成熟期和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身心发展的共同的稳定的特征,同时又看到可变性,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

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意义:教育目的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制约因素:①一定社会的政治制约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③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1)德育以其思想方向性统率智育和体育等;2)智育以其科学知识为德育、体育等提供基本内容;3)体育以其健康体质为德育、智育等提供前提条件;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各自的任务,不能用其他几育来代替,它们能够促进其他几育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含义: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总的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含义: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统一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教科书含义: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学的意义:强调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但非教学唯一。教学的本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学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学的基本规律

1、教与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教与学的矛盾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上;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密切联系上;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密切联系上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①学生掌握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学生掌握间接经验又有助于直接经验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深刻化、全面化.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感知课程内容 ③理解课程内容 ④巩固知识和技能⑤应用知识和技能⑥学业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来的,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区别: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而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需要而制定的基本要求,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主观性。联系: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并且反应教学规律.①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②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的反映。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

④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规律的反映。⑤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决定的⑥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⑦因材施教原则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教学方法: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共同采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①教学的目的任务 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教学的时间和设备 ⑤教师自身的条件指导思想:启发式 ;注入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2)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其他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5)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性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课堂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6)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法主要通过学生读、写、算、做等方式来进行,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实践活动。

(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9)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①教学的目的任务 ;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教学的时间和设备 ;⑤教师自身的条件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①个别指导 ②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优点:①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②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③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④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即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最大缺陷: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所划分的课的种类。划分:单一课,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教学基本环节

一、备课(起始环节)

1、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备教材 ②备教法 ③备学生

2、写好三个计划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中心环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5、教学组织的好

备课

1、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备教材(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②备教法 ③备学生

2、写好三个计划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①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②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③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经济功能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3)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其次表现为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4)教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人口功能

①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方能生存与发展。

②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生态功能

现代社会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

教育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①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②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正因为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所以重视和普及环境教育,并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篇3: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

美国十年NCLB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教育改革, 有两大“改革亮点”:其一, 确定国家课程标准, 从幼儿园到12年级, 包括全部基础教育阶段, 试图通过“标准、考试、问责、奖励”, 提升教师水平, 强化“学科教学”。其二, 由州政府统一组织考试, 考试科目是“阅读与数学”, 这是两门最基础的学科。学生每年阅读与数学考试成绩的进步的多少, 直接影响到州政府、学校、教师的利益。实行“一标适全, 严厉惩罚”。美国各州创造出多种考试方法, 强化“知识考试”。

中国十年新课程改革有两大“理念亮点”:其一, 用“三维目标”作为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同时, 要求教师上每一节课都要“落实三维目标”, 淡化“知识教学”。其二, 大力要求学校教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提出“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主体”, 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淡化“教师传授”, 重视让“学生探究”。

为什么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改革都未能一帆风顺呢?很明显, 它们都忽略了3个“限制性原理”:

教育改革的第一个限制性原理, 即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 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 不可能。

教育改革的第二个限制性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推动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 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不可能。

“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教育改革, 不可能取得彻底的成功, 那么, “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山寨推动”.难道也不可能成功吗?这十年, 有些学校的草根式改革, 就是试图实现“第三种教育改革”。这有积极意义, 但很快一些教育行政的官员就试图将这一种教学模式大面积推而广之, 又将这一种教育改革的成就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行政推广, 因而遭遇困境。

这就是教育改革的第三个限制性原理: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 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 同样有一定难度。

在今天, 全世界的管理体制正在由集中的“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体制, 转变为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民主扁平体制。教育改革同样要避免权威等级体制, 提倡民主扁平体制。同样,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 实质也就是提倡“多样性”。

教育是个“复杂的巨系统”, 解决这种复杂问题的普遍方法, 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美国的教育改革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法案, 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中国的课程改革力求通过自上而下的课改运动, 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教学改革达到“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 结果并不如人意。

总而言之, 10年新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了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肯定有正面作用。我们应理性地承认它, 并尊重“教育的多样性”。

篇4:运用《教育学原理》于教学中

叶澜老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较之其他教育学原理方面的书籍,针对性更强,也有很强应用性。本书没有其他理论书籍的生硬刻板,多了几分生命的灵动。正如本书前沿所说“如何在现有同类教材基础上再出一本,怎样才使这本书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叶澜老师就从“教师的教育学之旅”开始,引领教师重新认识“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一章交汇,然后深入聚焦教育生活世界,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课外活动,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而扩张到学生的校外活动,透析丰富教育意义与内涵。最后一章又重新回到教师身上,探讨“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以及“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并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全书引导教师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教育实践,从中形成教育学原理的系统理解,感悟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

本书的第五章《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讨论的是教育学原理在学校日常实践中的基本领域之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研读这一章,我了解教育学原理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从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自主、合作与探索的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与探索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发现答案之前,布鲁纳认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情境先做一番直觉思维。当然,直觉思维不一定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者,其心智运作一定比较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此直觉思维就变成了发现学习的前奏。在教学的这几年时间里,我任教过经济法、国际贸易基础(自考)、国际贸易实务(自考)、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业务协调、外贸制单。基本每一个学期都要面临新的教材。备课的过程,从绞尽脑汁到现在手到擒来,其实虽然课程不同,但是备课却一通百通的。刚开始备课时,我也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点点总结出学习要点要注意的方面,以及增添知识点的方法。这样的思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但是整堂课上下来,虽然顺畅但略显吃力,学生没有积极地去思考例句,讨论的时候也比较散漫。后来发现,还是我的控制力太强,学生的求知欲并没有被激发。课堂上的问题是老师抛出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想解决的。在不断的更新后,我开始尝试课前让学生先自己写学习要点,再讲他们写的展示出来,分析优劣,再得出结论,再运用所学知识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润色或者重新写过,这样学生上课会积极很多。后者便是发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曾经所带的自考班,自考结束后,所有课程都还继续上。当时的课堂就很难控制。学生实在不知道考试考完后还学习的意义何在。我想不仅是职高,如果普高的学生参加完高考后,再多上两星期课,那样的课堂也是很难控制的。这就在于多年的教育一直偏向功利性。教育应该让学生从求知中得到快乐,而后主动自愿地继续求知,学校教育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书中198页提到:在学校课堂教学转型实践中,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从“还”做起,提出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五还”。

在无考试压力的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吸引学生的,是专业课程本身的魅力。反思第一学期后半学期的教学,教学模式呆板,所选的教学内容缺少学生喜欢的内容,只是为了自考而学习。另外一点深刻的体会是,课堂的亮点在学生身上。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同学给出的答案,展示的文采,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观察一些老教师的做法,发现他们就组织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读报剪报活动,剪下你认为写得好的标题,说说理由。报纸的新闻让学生们更加关注时事新闻,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同时也贴近了我们经济贸易的课堂。而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归纳总结。课堂,不一定就是老师讲,找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他可以是一个舞台,在精彩纷呈的学生的展示中,流露问题,共同探索。

三、注重教学细节

本书的第202页关于“国内教学策略研究方面”以及第六节“教学评价以及改革”,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评量方面,给我很多启发。日常中教师要善用教学专用时间,即减少发本子、宣布教学计划等时间,要注意掌握学生专心学习时间,注意提问的方式,重视学生的回馈等等,此处我便不一一讲述。现实工作中,每个学期学校都会要求开公开课同时录制视频,积极的反查视频,我发现自己课堂语言过于琐碎,也缺乏美感,许多细节需要重视,我将对照书中列举的种种,反思并实践。

看完叶澜老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这本书,最后一章又重新回到教师身上,探讨“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以及“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并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它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现今教师角色日益重要,但是教师却越发“难为”,从现今社会看,父母忙于生计而疏于子女管教,家庭教育往往缺失。无形中教师不得不肩负起教育知识兼顾教导生活的责任。但是,在中职学校中,更加明显的让我体会到教师的“难为”:(1)、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导学生的权威,以往的“尊师重道”4个字在现今社会的丢失。(2)、中职教育学生个别差别大,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力不从心。(3)、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单亲、无亲家庭,父母外出经商、出国等。使得教师的教育不易获得家长的合作与支持,教学、教育效果难以显现。教育学原理是中小学教师的必修课程,其实面对现今网络新闻上流传的很多關于教育工作者负面的新闻,我想此书告诉我们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具备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与专业精神三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温州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简介

篇5:学前教育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1.学前教育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 :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3.幼儿园 :是对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4.家庭学前教育 :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学龄前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5.社会学前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组织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6.观察法 :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7.文献法 :是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

8.调查法 :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况的研究方法,也是学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9.实验法 :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建议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师基本工作职责是什么,现代幼儿教师应承担哪些角色?

现代幼儿教师用哪个承担的角色有:(1)教育者(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3)幼儿游戏的伙伴(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之心朋友(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2.简述确定幼儿园活动主题的主要依据。

在主题选择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幼儿。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等。(2)主题自身的特点。(3)教师。(4)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3.简述幼儿园教学评定的内容(1)评定教学目标;(2)评定教学内容;(3)评定教学过程;(4)评定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5)评定教师

1.谈谈你对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的看法。

《学前教育学》主要是研究学前教育的现象,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以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业素质,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然而,近年来学前教育学科并没有占据它应有的地位。一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看法是:“理论性太强了”“枯燥无味”"学了也没用。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和各种实施形式的特点,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过程,知道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学前教育观有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学前教育目标、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学到了怎样去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知道怎样进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怎样做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还学会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总的说来,学前教育学意义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教育规律。

三、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四、有助于促进习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五、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1.洋洋和壮壮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洋洋和壮壮都选择了跳绳,刚开始两人还各自跳各自的。可是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始拿着跳绳你打我,我打你,练起了“武功”。忽然,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壮壮抡起跳绳时,一只手柄从手中脱落直飞出去,击中了洋洋的眼部。试分析这一活动组织与指导违背了哪些教育原则,如何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答:(1)违背了全面发展原则,体育活动应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活动不仅要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2)违背了安全原则,在设计和组织体育活动和游戏时,教师一定要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体育运动中器械使用不当及活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这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在体育活动时向幼儿交代活动安全事项,并密切注意幼儿的活动过程,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3)违背了趣味性原则。幼儿天性爱玩,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体育活动内在的趣味性。这样可以使幼儿在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可避免意外的发生。(4)违背了教育性原则,在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体育活动在心理上给幼儿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和感受,或成功,或失败等。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过程,在体育活动和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勇敢、拼搏、合作、进取等意志品质。在孩子没有耐心继续下去的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使幼儿仍能积极地坚持下去。

2.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持有怎样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答:科学的儿童观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的,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儿童一代的期待为引导的一种关于儿童的观点和看法。”但遗憾的是,这种科学的儿童观并没有在我们教育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被人诟病已久的传统的儿童观还牢牢占据着统制地位。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观点,现代儿童受到家长的宠爱和疼惜,现代儿童观,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特的人格。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儿童的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和尊重,儿童是全方位的,不断发展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求。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的需求,并尽可能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正常生长的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的活动机会。要使其获得该社会条件下最充分的发展,现代儿童观又明确个体差异就是对待不同的儿童要有不同的方法。就要因人而异。但同时也要给其尊重和让幼儿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明确指出,男女平等受到平等对待与教育,不会再象古代教育那样。儿童的教育观在改变,这也说明了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案例分析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受护。”

(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2)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答案要点:(1)这里的环境布置一般指的是户外环境布置,儿童好动的天性使得他们格外渴望一个宽阔、自由、舒适、丰富的户外环境,主要包括户外场地、游戏设施、庭院绿化和建

筑小品等几个部分,一个安全的、精心设计的户外环境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情感健康、社会性、交流能力、谁知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2)我们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如在游戏设施设置时可提供沙水,在庭院绿化时可铺设一块绿地等

幼儿园对父母做了个调查:“您认为幼儿园老师是做什么的?”父母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A.帮父母看孩子的;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B.陪孩子一起玩,让他快乐;哄孩子高兴的呗。

C.主要是照顾孩子,也教一点知识;培养和教育孩子。

根据材料分析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P21

1答案要点:教师扮演的“指导者”角色,具体表现为:(1)引导。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2)指导。指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动机、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4)教导。教导学前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P282(主要从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进行论述)

答案要点:案例中李红和张霞老师两位老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在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犯的就是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错误。幼小衔接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放到幼儿园,因此,可以从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和其他各领域的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做好衔接工作。

请根据以下中班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来探讨师幼关系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这样的师幼互动是否有效?(2)体现了哪些师幼互动的理念?(3)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为什么?

案例1:“小兔旅行记”(某幼儿园中班活动)

老师:“小兔子挂在树上,谁会来救它?”„„

案例2:“筷子夹小熊”(托班)材料有:筷子一双,塑料碗两个,塑料熊7个(红色大中小各一个、绿色大小各一个、蓝色大小各一个)老师问:“你喜欢用筷子吗?”„„

(1)第一个案例中的师幼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思考解救小兔子的其他办法。但是略显得蜻蜓点水,不够深入。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和儿童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达到了教育目的.(2)都体现了一些积极师幼互动的特征:1)体现互主体性;2)发起和反馈的行为以积极行为为主,减少中性行为,避免消极行为;3)教师和幼儿间平行、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增加,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学习成为互动的主要内容.4)分享也是优质师幼关系不可或缺的特征。

篇6: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

东升二中

随着人们教育思辩的成熟,不少人己意识到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现代教育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首先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因为文化功能作为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它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本文试从普通学校教育的角度,就上述问题作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教育文化功能意义论

1、教育文化功能之涵义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教育与文化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有效地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其二是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其三是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尝.体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内核的,其释放是以人为载体的,其完善与否是以社会效益为唯一标准的。

什么是文化,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广而言之,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辞海》“文化”条),而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则主要涉及人类的精神财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较有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已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为了具体分析,社会学家通常把文化归结为五太要素: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东、行内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从文化的构成要素来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即涉议了人类文化的基本范畴。

一般地说,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主要因索有:学校传授的文化知识的框架是否完整,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否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传递文化知识的手段与形式是否有效,学校及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与分配是否合理。由于文化知识是构成教育文化功能最基本的内核,因此,教肖文化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完整与否。这就要求普通学校课程的组合必须贯彻基础、系统、精选、科学的原则。总之,学校教育的过程,既是传承、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多又是创造、更新人类文化的过程。

2、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释放的基础

现代教育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必须以文化功能为基础。

首先,从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看。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地不是依靠自然资源、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而是靠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人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普通,教育来说,其经济功能的形成与释放主要是通过文化科学技术在全体学生(未来劳动者)中的普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因而可以说,离开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成了无本之木,现代经济的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再从教育政治功能的形成与释放来省。所谓教育的政治功能,其核心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同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现念、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从而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权延续。而这一切,无不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列宁曾深刻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没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列宁全集》第33卷第55页)最后,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教育整体功能的形成是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而其释放,必须以入为载体,这是教一育的本质规定。一方面,实现人的全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如果撇开社会等其他因素不谈的话,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与他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另一方面,教育功能释放量的大小,与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多少也是成正比的;而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正是在以上意义上说,人的全而发展也好,教育整体功能的释放也好,都必须以文化科学知识为底蕴。

当然,说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整体功能得以形成与释放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功能可以取代其他功能,而无非是为了强调文化功能的基础性,从而使教育的整体功能发挥得更实在、更有效。实际上,教育的功能是一种整合功能,其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功能相辅相成的。

3、教育的文功能是动态发展的

教育的文化功能不会一成不变,其内涵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生发、不断更新的,以人类文化精华为内核的教育文化功能,当然也应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加快,人类文化积累的速率不断加快,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元素以加速度的状态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为传递文化、适应社会发展为本旨的教育文化功能也必须保持动态的发展,以很好地完成它的本来使命。

第二,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机政治的反映,因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文化的需求及其选择标准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制度的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的不同意志,对文化的选择和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标准,这一点自不待言。就是在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历史时期,这种标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如我国五十年代的标准同八十年代标准相比,就反映出很大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与时代对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参与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文化功能当然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

由于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不可能绝对同步(因为教育对文化有一个选择、整理和吸收的过程),所以,教育相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正常的,但是这种滞后性绝对不能凝固化一一从另一面看,正是由于这种滞后现象的存在,教育的文化功能才需要永远保持动态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得到两点启示: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任何对教育的期望值,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这也可为说是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任何舍本逐末的做法一一比如出于一时之需而片面地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一一到头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其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是发展的,因此,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昌氏春秋·察今》),这些古训,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教育文化功能窄化论

毋庸讳言,现行教有的文化功能严重地窄化了,其集中表现是:教育在传递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弱化。如前文所述,影响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与释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试就此作些具体分析。

1、知识体系的凝固化

教育文化功能的正常形成与释放是以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为前提的,但几十年来,我们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体系却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自循环系统。

从开设的科目看,五十年代的课程结构与八十年代的课程结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没有实质的变化,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传递的文化远远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果说,课程开设的多少与文化的实际蕴含量没有必然联系的话,那么,学科知识更新的程度则更能说明问题了。几十年来,多数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多大程度的更新。以与社会文化发展联系相对密切的人文学科为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史实与事件,很少或者没有纳入学科知识体系,甚至有些有违历史原貌的东西,还在课程中被传授。另外,由于知识体系的自我封闭与僵化,致使人类文化发展中产生的许多具有基础性质的新文化元素也被排斥于课程之外。如环境科学、生计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自然学科中一些基础的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课程一无变化,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地作些修修补补,但这种变化相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从总体土说,几十年来因循守旧,课程内容日见庞杂,知识程度日益艰涩,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对人类文化的载负量逐渐下降,教育的文化功能日见衰微。

2、课程标准被异化

学校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根据一定的目标把各种文化物质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框架。因此,课程标准被执行的信度与效度,对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地看,对现行的各科标准,《教学大纲》中都有比较准确的表述,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课程标准跟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实践甚至制约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如语文学科,本应是使学生具备理解、表述等社会交际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大多纠缠于词语分析与华而不实的文章作法,如数理与自然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充斥着大量的习题演练,如社会学科本应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但实际教学却被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知识传授所主宰;如德育学科,本应是知、情、意、行并重,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但实际教学中情意与认识被严重割裂,以至造成部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美术学科,本应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实际教学却主要被美术所替代。

凭心而论,出现上述现象的责任,主要责任不在教师,作为以传授知识为天职的教师,心中未必没有课程标准,未必不想执行课程标准。问题在于:片面的价值导向、不公正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一一这是课程标准被异化的实质。

由于课程标准被异化,使得知识的文化价值被贬低了,其结果自然是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

3、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

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校园文化、教育媒体以及一切影响文化知识传授的因素。大致来说,可以包括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校风校貌以及校园环境布置等;如果放得更宽泛一些,我们不妨把教育的条件与手段也看作是构成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主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每时每刻,无所不至地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完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对文化环境的矫饰是普遍被忽视了的;学生的课余生活大都缺乏生机与引导,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很难得到有意识的矫饰,校园风貌往往游离于学校教育整体之外,另外,教育条件的不完善与教学手段的陈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说,原有的教育条件与手段是符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的话,那么,再以这样的条件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就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了。由于学校教育的文化环境缺乏必要的矫饰,不但影响了文化知识传递的效率,而且它本身还造成了学生文化内蕴的某些缺损。

4、学校教育模式严重封闭

目前,学校教育“围墙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日益呈分离状态,其后果是: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日趋隔离,缺少将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融合贯通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上说,文化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本身不存在升值与贬值的问题,但由于它以人为载休,一旦加入了人的因素,客观上也就造成了文化知识的增值与贬值现象。从这一点看,学校教育模式的封闭就必然会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的窄化。

5、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所谓学校教育的选择与分配机制,通常是指学校根据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和发展趋向,施以合理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与他未来的职业、专业相适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合理的选择与分配从根本上是受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现状,要让每一人都做到各有所学、人尽其才就未免太理想化了。但是,就是在学校内部,也有一个合理地选择与分配的问题,即是否在可能范围内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现实是难以令人乐观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太强调统一和共性了,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是群体,而非作为认识个体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太缺乏灵活性与应变性了,成了铁板一块。学生一旦入了学,不管他们天赋条们如何、努力程度如何、智力发展水平如何,他所面对的是同一的知识体系,同一的要求与标准,从本质上说,他是无所谓发展与选择的机会的,唯一可做的,是身不由己地挤上升学的小道。木来应该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苦于没有这样的条件;本来由于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同样可能学得实在有用的人,苦于没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一来,文化知识的价值就难以充分体现,人对文化知识的载负能力也相对下降,这不能不说是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人的总体素质下降,教育的社会评价不高

由于上述因素,人的总体素质下降就成了必然结果,这也是教育文化功能弱化的主要标志。学了语文不会规范地写信、写产品说明,不能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数理化不懂数量单位的换算,缺乏起码的生产和生活常识,不能解释正常的白然现象;学了历史不能正确地评价历史,讲不清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学了地理在生活中分不清东南西北,不了解地貌与资源;学了政治不懂得辩证的看问题,缺乏起码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读了十年左右书的人,走向社会后无论在心态上、体质上还是智力结构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据《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有关课题组的抽样调查,这样的人占了70%以上。

维系社会对教育评介的唯一杠杆是教育的社会效益,而决定教育社会效益的根本因素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人们常常感慨于这样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成功者有相当数量不是学校中的佼佼者----这种二律背层观象不正是教育文化功能弱的有力佐证吗?“读了书无用一一无用就不读书”,这样的怪圈一旦形成,势必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片而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二是厌学、辍学之风汹涌泛滥。

从表面上看,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片而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因为这股恶潮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教师无意于正常的教,学生无心于正常的学。但进一步深究,“片追”本身也只是一种浅层原因,它不是以全部涵盖导致教育文化功能窄化的根源。教育界不少人习惯于把“片追”归咎于社会原因,这里面固然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但与其说“片追”是纯粹的一个社会问题,倒不如说更主要的是教育体制自身的问题一一试想,教师也好,学生也好,社会舆论也好,其价值取向都是随教育的选才行准、评价标准的转移而转移的,而我们的评价体系作的是如此的导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向社会一推了之。

因而可以说,呀致枚含文化功能窄化的更深层、更潜在的原因,在于僵化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大一统的体制,大到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小到课程设置、学科标准、评价指标、教学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都不等越雷池一步。正是这种统一到底的体制模式,使得教育相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来说,缺少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要有适应其变化的机制,而现行教育恰恰缺少这样的机制一一这就是教育文化功能窄化之根源。

三、教育文化功能完善论、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的管理模式

为完善教育的文化功能,就必须建立起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教育管理体制。

其基本思路是:改变国家一统到底的教育管理模式,变课程的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变行政的层层控制为宏观调控,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其主要措施是:第一,转换课程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家提出的基本课程标准和评价指标,学校有权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增减课程,实现学校课程的动态化和实用化,以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第二,转换学校的目标模式。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之实际需要作为选择课程的基本准则,真正实现由升学目标向素质目标的转换,以有效地完善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转换人才的评估模式。将选才与评价的标准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直接挂钩,彻底摒弃以升学为唯一标准的评估模式,以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引导,从而充分发挥知识的文化价值。

2、完善教育文化的核心是课程的动态更新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在此意义上说,教育文化功能的完善首先是学校课程的完善。课程的完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并保证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二是不断完善课程框架,使学校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均衡的态势。

课程的完善必须以如下三个方面为依据: 其一,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并能反映文化发展的趋向; 其二,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是对社会的发展,尤其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的。这主要取决于普教依附于特定地区的特性;

其三,新纳入的课程知识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据此,在改革现行课程的同时可以增设如下一些课程:

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人的生存有关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社会、人文、审美、伦理等方面的环境知识,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等。显然,这里的“环境”是个广义的概念,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本知识,提高适应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学到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处世之道,以有效地提高生存与生活的质量。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了解与适应生存区域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并对文化的变迁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计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能力的综合评价、就业的心理准备、择业的意识与方法、社会生产的知识与原理、社会劳动的基本技能等等。生计教育不同于现有的劳动技术教育,它综合了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社会与生产、劳动技术与职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一门基础性的综合课程。生计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的前提下,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知识文化价值,从而提高教育的社会信誉。

思维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人的智商与创造力、思维的类型与方式、思维的训练与技巧等等。开设思维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文化学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为思维与表达方式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特征。

从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角度看,开设上述课程的积极意义至少育三:一是及时地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及时地引入了学校教学体系;二是体现了基础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使人的文化底蕴更充实、更全面。能让人终身受益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三是有助于丰富教育文化功能的内涵和提高它释放的能量。

3、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对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矫饰和突破封闭的教 育模式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课内与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内与校外,都是构成受校教育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把对文化环境的矫饰纳入学校教育的常规中去,尽可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致力于人际的沟通、理解与尊重、努力形成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同时,注意教育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总之,要把对学校教育文化环境的矫饰看作是提高文化传递效益、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问的联系,建立起各种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接触、了解、认识社会创造条件。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德育的需要,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是捉高知识的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

4、完善教育文化功能的必要保证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选择与分配机制

上一篇:部队誓师大会动员讲话下一篇:易经风水讲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