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导图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导图范文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案、教育环境等

3、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里起源说: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苏联 中国

教育起源与劳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业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学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5、 教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业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 (2)教育的原始性(老一辈结合实际生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向他人传授经验和技术)

(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没有阶级,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教育是普及的)

7、古代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8、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雅典教育:强调身心和谐发展,通过德、智、体、美诸育培养健美体格、高尚情操。

9、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朱熹《四书集注》、昆体良《雄辩木原理》《伦堡说家教育》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夸美纽斯、洛克、卢俊——自然主义的代表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 (3)科学教育学阶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2、教育学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资本:人力资本、物力资本)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3、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4、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融合、创新)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文化的创新功能

5、教育优化人口功能(数量、质量、结构趋于合理化)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6、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7、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权利和程度 (3)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8、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9、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4)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

(3)实践主体论 (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内在需要和外环境刺激

2、遗传决定论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遗传的天才》“创始人”

董仲舒“性三品”

环境决定论

儿童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洛克“白板说”、《教育融合》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将可使他们变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改变而改变

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5、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1、教育的功能(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4)激励功能

2、(1)个人本位论:卢俊、帕克、马斯洛

“教育目的以个人为中心”

(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 “突出人的价值也关注社会”

(3)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松威 “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文化本位论:狄尓泰、斯普朗格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

(5)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

(6)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

3、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a.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b.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c.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a.不受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的局限性 b.不再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

c.体脑结合 d.通晓整个生产体系

(3)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意义(2点)

a.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b.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 a.体育

b.智育 c.德育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5)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a.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b.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c.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素质:发展人、培养人;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五育

应试:选拔人、培养人; 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智育和知识

(7)素质教育的核心及内容

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内容: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

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1989《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3、青少年享有的权利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权(最主要权利)(3)受尊重权利 (4)安全权利

4、当代学生的特点: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注意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5、教师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氏族首领承担了教师职责“学在官府,以

吏为师”

(2)职业化阶段:师学产生,出现教师。《诗》《书》《礼》《乐》《易》《春秋》,专业化水平低,学生少

(3)专门化阶段:拉萨尔

法国(最早学校)

盛宣怀 “南洋公学” (4)专业化阶段:《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教师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融为一体

6、教师的常规角色

(1)父母的替代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的楷模 (4)集体的领导者 (5)法官与裁判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7、教师角色更新转换

1、 学习的促进者

2、

3、

4、

5、 学生交往者与合作者 终身学习者

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8、教师劳动的特点

1、

2、

3、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4、

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5、

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6、

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9、教师的职业素养

1、 专业知识培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2、 专业才能素养

教学技巧;教学能力;专业精神素养

3、

专业精神素养

10、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 师范教育 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

11、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1、

2、

3、

4、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1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1)职前教育阶段 (2)引导阶段 (3)能力建立阶段 (4)热心成长阶段 (5)生涯挫折阶段(6)稳定和停滞阶段(7)生涯低落阶段(8)生涯退出阶段

13、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1)预备生涯阶段 (2)专家生涯阶段 (3)退缩生涯阶段 (4)更新生涯阶段 (5)退出生涯阶段

1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个人环境

a.家庭因素 b.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 c.生活的危机

d.性情与意向 e.兴趣或嗜好 2.组织环境方面

a.学校规章 b.管理风格 c.公共信任 d.社会期望 e.专业组织

15、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1、

2、

3、 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a.日常教学反思

b.个人行动研究

c.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d.同伴交流也合作

e.跳出教育发展

16、典型师生关系模式

1.专制型

命令、权威

2.民主型

开放、平等、互助 3.放任型

无序、随意、放纵

17、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8、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主要在课堂上建立

课堂

2、也在课外的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课外活动

3、校外活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校外活动

1、教育途径的形式

1、教学

2、思想教育

3、课外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

5、咨询与指导

6、社会实践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3、课外活动的特点

1、

2、

3、

4、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过程上的实践性

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

2、

3、

4、

5、 思想政治活动 科学技术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5、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

2、

3、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6、实施学校课外活动的要求

1.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7、综合实践活动包括

1、

2、

3、

4、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8、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民主性 自主性 形式多样性 连贯性

9、终身教育特征: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8、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

2、

3、

4、 综合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

9、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特点

1、

2、

3、

4、

5、 综合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

1、

2、

3、 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联系学生社会实践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

1、影响学制的因素

1、

2、

3、

4、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民族文化传统

课程与教学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1、 课程最早出现在:唐代(孔颖达)

课程广泛用于在:宋代(朱熹)

2、课程分类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统整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课程理论

4、主要课程论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

5、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6、课程内容

1、

2、

3、 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7、课程资源存在不同的类型

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布: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布: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分布:物质形态课程资源、精神形态课程资源

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形成过程:可预设的课程资源、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

8、课程内容的选择

1、

2、

3、

4、 课程目标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 科学文化知识

9、课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0、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

2、 直线式与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1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新取向

12、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

2、

3、 改革本身的因素 学校内部的因素 学校外部的因素

13.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a..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

b.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 c.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d.重视评价改革

1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c.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

15.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a.课程结构的变革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为主。 b.课程标准的变革 c.教师角度的变革(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建设者与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者) d.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e.课程评价的变革 f.课程管理的变革

16.教学的基本任务:

a.使学生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17.教学工作基本的环节:

A、备课(前题) B、上课(环节)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8、备课的三项工作

“生材法” A、备教材 B、背学生 C、备教法

19.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A、目的明确 B、教学内容正确,抓住重难点和关键

C、教学方法得当 D、语言艺术 E、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F、板书规范 G、态度从容自如 20、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形成: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如:复习、预习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如:观察实验

21、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A、客观公正

B、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2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泛智”

B、启发式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学记》

C、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学记》 D、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 E、最强性原则

F、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H、因材施教原则 a、践行者:孔子

b、提出者:朱熹

2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参观法

E、实验法 F、练习法 G、讨论法

2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A、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B、教学内容的特点

C、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D、教师本身的素养

E、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F、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 C、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D、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2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A、心理准备(导入部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F、检查效果

27、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A、明确教学的目标与目的

B、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 C、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28、教学评价的功能

A、诊断功能 B、反馈调节功能 C、区分和鉴别功能 D、激励功能 E、导向功能

29、教学评价的类型

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30、教学评价的原则

A、客观性 B、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C、主体性原则 D、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E、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F、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1、常见的教学模式

A、范例教学 B、抛锚式教学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E、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32、板书的主要格式

A、提纲式 B、词语式 C、表格式 D、结构式 E、图示式 F、板画式

33、教学论文的结构

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34、撰写论文的步骤

选择论题

收集资料

确定主题

安排结构 修改润色 投稿发表

35、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 总结 标题 工作概括

工作成绩和经验

问题、意见或建议

班主任工作常识

1、班级授课制(17) 级任导师(1952) “专业化”趋势

京师同文馆 19末中国

20初著

2、班主任工作任务包括:(5点)

A、思想品德教育 B、心理健康教育 C、学习指导 D、生活指导 E、人生规划

3、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取:

直接法:观察法、谈话法

间接法: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

4、班主任的教育幸福:(3点)

A、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 B、源于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C、源于人的生命意义实现

5、班主任的角色期待:(5点)

A、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主要角色)

B、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重要角色)

C、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D、班主任是各科教师的协调者

E、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6、班主任工作原则:(6点)

A、学生主体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教育原则

D、民主公平原则

E、严慈极济原则

F、以身作则原则

7、班级活动的设计

A、活动资源的挖掘

B、活动主题的选择

C、活动主题的提炼

D、活动主题的拟定

E、活动形式的选择

8、班级活动的准备

A、撰写活动计划 B、活动计划的人员落实 C、活动材料的准备

D、活动场地的选择 E、活动的外部联系

9、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A、高尚的思想品德 B、坚定的教学信念 C、对孩子炽热的爱心

D、较强的组织能力 E、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F、多方面的兴趣才能 G、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10、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激励法 C、榜样示范法 D、角色模拟法 E、暗示法(陶冶法)

F、契约法 G、惩戒法

11、班主任必备的四个基本原则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氛围

12、班级文化建设

A、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B、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C、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13、班级危机管理

A、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引起的危机 B、校园公共安全危机

C、班级内部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

14、班级危机管理的几个阶段

A、危机预设 B、危机防范 C、危机确定 D、危机控制(最重要环节)

E、危机善后

15、班级活动特征

自主性、灵活性、参与性、差异性

16、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A、生命性原则 B、个性化原则 C、开放性原则 D、生成性原则

17、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8、班集体的形成

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 E、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F、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19、班级的日常管理

一、班级财物管理 A、对学校公共财物管理B、对班级公共财务管理C、对学生个人财物管理。

二、班级信息管理

三、班级评价管理的操行评定

四、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学”与“教”

2、关于“学”方面的研究:(4点)

A、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目的) B、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目标)

C、阐明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 D、阐明有效学习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3点)

A、学习者的心理 B、学习心理及其运用 C、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

4、教师专业发展阶段(5点)

新手水平(理论脱离实际)→高级新手(2-

3、理论逐渐结合实际)→胜任水平(3-4,还没达到快捷、流畅、灵活)→熟练水平(5,达到快捷、流通、灵活)→专家水平(以直接方式处理教学事件,轻松流畅,采取审慎的解决方法解决不熟悉的事件)

5、教师刻意训练的形式:(5点)

A、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B、微型教学 C、教学决策训练 D、反思训练

E、开展行动研究

6、教师成长的制约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7、新教师认为课堂的任务

维持课堂纪律

激励学生

处理学生差异

评价学生作业

联系学生家长

1.认知的本质:适应

2.认知的过程: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3.心理发展阶段:

连续性和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交叉性 4.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感、前、具、形 感知运算阶段(0-2) 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

前运算阶段(2-7) 运用符号、不理解守恒、“直觉的”思维、自我中心趋向 具体运算阶段(7-11) 可逆性

(十一)

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 抽象思维

纯符号思维 0>P>Q 5.两种工具理论:物质工具、精神工具

6、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7、认知发展的三种观点: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8、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8—12—14类比

A、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B、最近发展区对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C、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9、心理发展本质(维果茨基)

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10、埃里克森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婴儿期(0-1)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自信

如:吃好、睡好、信任 儿童早期(1-3)

获得自主感,避免怀疑和羞耻

擅作主张、到处乱动 学前期(3-6)

获得自主感,克服内疚感

主动提问 学龄期(6-12)

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小学生勤奋学习 青年期(12-18)

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自我意识形成 成人期(18-25)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人中期(25-60)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成人后期(60后)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

1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A、帮助学生渡过勤奋期和自卑危机

B、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12、柯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避免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利取向

二、习俗水平(10-20)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20以上)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1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A、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B、提供稍高于儿童的思维水平,引起冲突

C、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下一阶段判断合理 D、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教育的目标

14、权威型:接受+控制

理性且民主的教养(理解、尊重孩子)

专断型:拒绝+控制

高控制

(服从自己)

放纵型:接受+容许

缺乏控制

(对孩子抱积极肯定的态度)

忽视型:拒绝+容许

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对子女缺乏爱)

1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A、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B、帮助老师识别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具备的认知水平

C、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

1、认知的方式

威特金

场独立:自然科学

场依存:社会科学

卡根

沉思型

强调精度而非速度

细节性加工方式

冲动型

强调速度而非精度

整体性加工方式

帕斯克

整体型:对产生的所有问题及方法有预测

系列型:重点放在问题上

循序渐进

聚合式思维:唯一正确答案

发散式思维:多种正确答案

2、认知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3、认知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对感觉通道的偏好。(视、听、觉)

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

3、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4、学生对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4、努力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

5、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

6、认知差异的教学特点:

A、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B、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C、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8、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A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最高层次)

B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C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D 动力、能力和气质特质

9、按心理机能: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按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开朗、活泼、善交际) 内倾型(沉静、迟缓)

按独立和顺从:独立型(独立发现问题、处事果断) 顺从型(独立性差)

两维分类:艾森克 内倾——外倾

稳定——不稳定

10、性格差异的鉴定:

(一) 自陈量表式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卡特尔十六种人格测试、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二) 投射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

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

(三) 情景测验:在特定情境下观察被视者的行为

(四)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11、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A 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B 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教育

C 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12、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IQ≥140,知觉敏锐、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有独创性

插班、办特殊班、个别教育

2、智力落后儿童:IQ<70

情绪紧张、压抑、缺乏自信

轻度:生活能自理,学习吃力

中度:生活半自理、会简单字词

重度:不能自理,只会发单音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智力、感觉器官都正常,学习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

A、学习困难生的四个基本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

B、多动障碍儿童(ADHD):多动、不专心、冲动

4、社交和行为问题

A、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

B、自闭症(最本质特征是在于社交障碍)

5、生理和感觉缺陷

A、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

B、视觉损伤儿童

C、听力丧失儿童

D、多种严重残疾儿童

13、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实施的指导原则

一、内容

二、技能

三、环境 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

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

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1、改变学习观的五个主题?

A 记忆和知识结构

B 问题解决与推理分析

C 早期基础

D 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E 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

2、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

A 知识学习(知识的领会、巩固、应用)

B 技能学习(心智技能、操作技能)

会不会的问题

C 社会规范学习

3、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ABC属于认知领域,D属于动作领域,E 属于情感领域

A:

言语信息

a 符号记忆,eg:记住人名、地名、外语单词、数学符号

b 事实的知道

eg: 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c 有组织的整体知识,eg:”影响稻谷生长的原因”的知识

B 智慧技能(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

a 辨别

eg:区分不同字母的音和形

b 具体概念

eg: 从大量植物中识别樟树

c

定义性概念

eg: 掌握圆周率的概念

d 规划

eg: 按原理或定律办事

e 高级规划

eg : 若干简单规则组合成新规划

C 认知策略

eg: 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水平

D 动作技能

eg:学会游泳

E 态度

4、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五类:

A 符号表征学习

eg: 词汇学习

B 概念学习

C 命题学习

(概括性---eg:圆的半径相等

非概括性<概念与概念>----eg:月亮绕地球转)

D 概念与命题的运用

(eg:看图说话)

E 解决问题与创造

(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

5、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A、刺激泛化

eg: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刺激分化

C、消退

D、恢复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A、强化:正强化:增加喜欢刺激

负强化:遗去讨厌刺激 B、消退

C、惩罚: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增加讨厌行为)

7、程序教学的步骤:

A、小步子

B、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C、及时反馈

D、学生自定步调

E、低的错误率

8、观察学习的方式:

A、直接的观察学习

B、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C、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9、观察学习的过程:“再动珠宝”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再现过程

D 动机过程

10、自律行为养成的三阶段:

自我观察

自我评价

自我强化

11、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强调“刺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12、布鲁纳发现学习观点:(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 A 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B重视学习过程 C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D提倡发现学习

PS:布鲁纳强调知识的主观性联结

13、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的观点:

A 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过程

B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课的导入) C分为五类(符号表征、概念、命题、概念与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D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 PS : 奥苏泊尔强调有选择的联结,认为仅仅依靠发现学习是一种无效学习

14、同化的几种模式: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新知识相对于旧知识|

A 派生类学习(同化过程)B相关类属学习(顺应过程)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eg:牛、羊————动物 并列结合学习

15、信息加工系统:

A加工系统(受纳器——感觉登记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生成器)

B 执行控制系统(调节、控制)

C 预期(动机、定向)

16 加涅模型内部条件:A学习者的预期

B激活长时记忆

C 调动无认知

17、建构主义的四大倾向:

(一)激进建构主义(不可知世界) 冯·格拉塞费尔德

斯特菲“个人建构主义”

2个原则:A 一切知识都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B 肯定认知活动的个体性质

(二)社会建构主义

鲍尔斯菲尔德

库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对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

C 知识获得过程是社会建构的性质

(三)社会文化取向

A 学习像活动,为达到目的而解决问题 B 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处主动地位

C 提倡师徒式教学

(四)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温和建构主义”斯皮诺

A 知识由个体建构而成

B 强调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存在双向的、反复的作用

18、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一)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外部、内部、内外部指引观)

(二)世界是否可知

(三)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19、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教学设计:

A教学的目标与目的是协商的,而非强加的

B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单一的最好学习路线

C 教学设计的目标应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

D 学习的评估应更少参照标准

(二)教学模式:

1.抛锚式(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A 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B 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C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判定问题解决计划

D 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E 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同实践世界联系起来)

A 示范

B 指导

C 消退

D 练习

3.随机进入教学:

A 呈现情境

B 随机进入学习

C 思维发散训练 D 协作学习 E 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

A 进入情境

B 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C 独立探索

5. 自上而下的教学

20、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康布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1、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现象心理学

22、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A个人有绝对自由

B 个人有选择的权利

C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D 人有超越自我的能力

23、人本心理学的主张:

A 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心理。

B 对人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

C 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D 理论心理与应用心理不是分开的,而是连续的,部分重叠

E 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24、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A 学生有学习的潜在能力

B 学习不能靠强制,靠内发

C 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

D 教师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5、康布斯的学习理论:(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A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某些行为,必须了解学生对该行为的看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B 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 C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而不是谋生的技能

26、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A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B 促进学习的关键在于营造特定的心里气势 (真实或真诚

尊重、关注和接纳

移情性理解)

26、罗杰斯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A 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学习潜力

B 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

C 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地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D 突出学者在教学中的地位

E 强调要从做中学习

27、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A 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B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

C 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D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E 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28、 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A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程讨论模式

B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C 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1、问题的四种成分:目标、已有的知识经验、 障碍、 方式

2、斯腾伯格问题分类:结构良好(聚合思维)

结构不良(发散思维)

3、张大均:内容(具体、抽象问题)界定(明确、未明确界定问题)性质(归纳结构、转换结构、排列问题)

4、问题解决的特征:

目的指向性

认知操作性

情境性

经验性

5、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A 明确问题(起点、基础)

B 形成问题表征

C 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D 评价反思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B 认知结构

C 动机强度(中等)

D智力水平

E 定势

F功能固着

7、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尝试策略

(二)启发式策略(手段——目标分析法、顺向推理、逆向推理、爬山法)

8、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9、正迁移(效果)负迁移

顺向迁移(方向)逆向迁移

水平迁移(水平)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适用范围)特殊迁移 (并列学习)

(下位学习)

eg:数学原理

eg:心理统计

Eg:用三角形

角→锐角

计算公式求给定

物理原理

心理测量

三角形面积

10、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A 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C概括化理论(贾德)

D 关系转换说

1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泊尔)

一方面:先前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迁移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变化的。

教育意义: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确保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12、产生式迁移理论(辛格莱、安德森) 类似于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A 知识之间的产生方式有重叠的地方,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B 迁移量的多少取决于实验情境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

教育意义:教材的选编、教材选择和练习设计应考虑这一原理。

13、策略性知识的反省认知迁移理论

1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A 改革和精选教材

B 合理呈现教材内容

C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D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E 教授学习方法

德育和师德教育

1、我国的德育: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

2、小学以道德教育为主

3、德育的意义:

A 是实现我国教育的前提条件

B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C 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4、品德结构分成三个维度: 品德内容、品德形式、品德能力

5、当前我国德育的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6、德育的总目标: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7、德育总目标是学习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8、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9、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名族自尊心、自信心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报效祖国、拥护党的路线 大学阶段德育目标:

10、中小学德育目标解读:

A强调基础性

B 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注意德育的层次性 D 具有全面性

E 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11、德育的内容:

A 爱国主义教育(核心)

B 集体主义教育(a,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b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c 在市场经济中肯定个人主义价值)

C 道德品质教育

D 民主与法制教育

E 理想教育

F 心理品质教育

12、 德育的四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3、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A 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B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C 促使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

D 学生品德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14、德育的原则:

A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B 疏导性原则

C 长善救失原则

D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E 因材施教原则

F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G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5、德育途径:各科教学、校级和班级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长工作和

校外工作、心理咨询

16、德育的方法: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奖惩法

奖: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统一

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相统一

奖励当事人或奖励其他人

目的奖励与过程奖励相统一

尊重、伦理、其额定、最少延时性、灵活、捣源

惩罚(只有违反道德才能惩罚)(7点)

A 尊重性原则

B 伦理性原则

C 最少性原则

D 确定性原则 E 灵活性原则

F 捣源性原则

G 延时性原则

17、2008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根本)、为人师表(支柱)、终身学习、教书育人(载体)、关爱学生

18、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A不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B 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C 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9、来自师德的现状要求:物欲、权欲、名欲、情欲

A 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B 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C 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D 情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20、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A 大学“入学教育”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B 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C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D 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21、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A 实践 B 拜师

C 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22、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23、个体品德发展的要素: 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

24、德育的情感陶冶法:人格感化、艺术浸染、环境熏陶

25、按德育形式: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

26、说服法:(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锻炼法(行为训练、娱乐或休闲活动、社会实践、委托任务)

榜样法(典范、示范、典型)

27、说服法(最广泛)应明确针对性、注重差异和时机

趣味性

以诚待人

28、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29、榜样法是以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影响学生的方法 30、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1、德育的功能:

1、广义知识分类: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怎么办)——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2、安连生“六步三段两分支”

六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识、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与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三段:1—4步

任务:知识理解

5步:知识的巩固和转换

6步:知识的提取和运用

两分支: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

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基本)、命题网络、图式

4、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概念的形式、概念的同化)命题学习(最高级别的学习类型)

5、命题知识的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

6、“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优点:A 着眼于教师的行为

B 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

C 能清楚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

7、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A 复述策略

易:背单词、背诗

难:做摘录、划线、圈重点

B 精加工策略 易:举例子、作出推论

难:释义、概要、创造类比

C组织策略

易:发现记忆项目的共同特征

难:结构提纲 、画网络图

8、陈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

产生式系统

9、智慧技能:辨别

具体概念

定义性概念

规则

高级规划

10、辨别技能的形成: 刺激与反应接近 、反馈、重复

11、认知策略学习一般过程

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

产生式表征(陈序性知识) 反省认知阶段

12、认知策略的特点:

A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划具有内潜性

B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划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C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划具有启发性

13、认知策略的条件:

内:原有的知识背景

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的动机水平

外:训练方法

变式与练习

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技术

1、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贯:连续性的动作技能(跑步、骑自行车)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举重、射击)

肌群:精细的动作技能(写字、绣花)

粗大的动作技能(举重)

对环境条件的依赖:开放性动作技能(蓝足排球)

封闭性动作技能(跳舞、跳水)

使用工具:工具性动作技能(撑杆跳)

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2、熟练操作的特征:

A 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尝试

B 利用微弱的线索

C 错误被排除在发生前

D 局部动作综合成大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E 在不利条件下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视觉与动作不协调

讲解示范不要太快

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视觉与动作逐步协调

重视分析动作特点

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动作控制代替视觉控制

熟练、省力、轻松完成动作

4、连贯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简单的动作技能采用整体练习法

学习能力低,训练达不到要求的人,采用部分练习法

5、按信息来源:内在反馈、外在反馈

按信息时间:同时发生反馈、延缓反馈

6、觉错能力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1、态度的结构:情感成分(核心)、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

2、双重态度:外显态度(深思后)

内隐态度(自动的评价)

3、态度的学习过程:服从——同化——内化(凯尔曼)

4、态度的理论观点: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诱因理论

5、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联想)、强化理论(强化)、社会学习理论(模仿)

6、社会学习理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7、认知平衡理论(海德)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8、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条件反应法

提供榜样法

说服性沟通法

9、说服法的要求:A 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B 说服要晓以利害

C 单面宣传和双面宣传

D 考虑学生原有态度

高年级:双面宣传

支持者:单面宣传

低年级:单面宣传

反对者:正反面论据、双面宣传

10、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兴趣、信念、理想

11、价值观是内在的,不是天生的,随主客体环境变化而变化

12、价值观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价值标准、价值取向

13、价值观的特征: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

14、价值观的结构类型:“经理社政审理宗”(经济、理论、社会、政治、审美、宗教)价值型

15、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

(内部)

思维能力:高度发展 、 自我意识 高度分化(外部)

 

16、价值观形成:三阶段七过程

一、选择阶段:A 不自由选择

B 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进行选择

C 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考虑

二、赞赏阶段:A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满意

B 乐愿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第二篇: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理论与实践

1、《论语》中的语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教育学的雏形”

3、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4、培根(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

5、夸美纽斯(捷克):《大教育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

6、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

7、拉伊和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8、杜威(美国):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9、杨贤江: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教育理论代表作:《教育史ABC》、《新教学大纲》

10、凯洛夫的《教育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发现法

12、赞科夫(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

13、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

14、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 生存本能 心里起源论孟禄(美国)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生产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生产劳动

15、原始社会的教育: • 从教育者看:不固定,没有专门的教师,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融合 • 从受教育者看:没有专门的学生,没有等级区分 • 从教育内容看:简单、贫乏,与生产劳动统一 • 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口语、模仿、和生产劳动结合

16、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 •产生了学校和专职教师 •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中国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封建社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 学校教育形式发展较为充分和完善

17、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 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 阶级性依然存在

18、教育的本质: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9、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的主体  教育内容:共同的客体  教育组织:综合表现形式 2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互为主客体。 四个要素都可以成为客体,但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作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其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21、教育独立论蔡元培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教育万能论洛克(英):“白板说”爱尔维修(法):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提出者。 人力资本论舒尔茨(美)

22、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23、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重点:文化功能文化保存和传递活化文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

24、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一般发展”理论:赞科夫“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25、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这些规律 • 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阶段不同教育不同 • 稳定性和可变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 •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 整体互补性全面发展

2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批判“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天才的遗传》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遗传——批判“遗传决定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荀子——“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育(主导)——批判“教育万能论”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

27、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为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本位论(为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目的辨证统一论(个人和社会统一)

28、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0、素质教育的内涵: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31、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特征: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创新性、主体性、可持续性

32、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西欧 单轨制——美国 分支型——前苏联

33、 “壬寅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也是现代学制建立的肇始。“癸卯学制”。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体系。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1922年新学制 “壬戌学制”以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为蓝本。

34、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 复杂性  创造性  示范性  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  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 集体性和个体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程序教育方法的特征:1小步骤进行2呈现明显反应3及时反馈4自定步调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罗杰斯 才、把心里咨询移植到教学中来。为促进学生学习环境而构建五个阶段a确定帮助情况 b探索问题c形成见识d计划和执行e整合 课堂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布置课外作业 当代国外的主要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模式

二、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四、暗示教学模式

五、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论述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非操纵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其教学目标是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真正自由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设计教学法:1919年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创建的,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任务在于在一定环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选择活动所需教材 道尔顿:美国 海伦.柏克赫斯特1920年创建特点是用学生个人自学代替课堂教授,由老师把各科学习内同制成按月划分的作业大纲规定完成各项任务 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培养置于中心地位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B引导学生关心、体谅C鼓励社会试验期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况问题的道德教育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论文

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特征

——浅析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136223 唐顺凤

摘要: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初始教育只是就业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早在1972年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到如今演变为 “学习化社会”。 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在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逐渐萎缩,人们不可能在最初的工作岗位上从一而终。其次,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初始教育只是就业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最后,企业或用人单位对人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而更加看重各种能力,甚至是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能力和行为是单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在1972年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但是那时的概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从英文和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原来“经常性教育”到“伴随生命的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变化。我国也提出了学习的全民化。1996年1月,经合组织教育部长共同提出,要使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现实。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中的inquiry是调查、问询的意思,它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当代主体教育论的倡导者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现在这已成为科学教育公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是我国在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对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2000年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面向21世纪的生物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对其中突出专题研究倍加关注,成了人们学习新课程方案、新大纲的热门话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执行起来可能很难;也有的老师对其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异议和误解。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2.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原则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可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不能凭空臆想。其次是可行性原则。选题要综合主观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创新性原则则是指导学生选题时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3.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就是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批评创造,敢于质疑,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

4.发挥群体效应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又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更不能过分强调条件不具备,师生知识和能力不够等。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校和区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的现实教育和实际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倡导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认为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表达交流与评价(形成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模式:

(1)知识发现型教学模式。指加强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 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自主分析形成结论。一般程序为: 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导学阶段→分组讨论阶段→知识拓展阶段→得出结论。

(2)问题讨论型教学模式。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在问题讨论及解决过程中实施学生的主动探究。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3)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有人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可有三种形式:网络调查和搜集型教学模式、网络参与型教学模式、实验模拟教学模式。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如果力争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课中都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能将高中生物研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是在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性基础上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社会形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强调就成为了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前提。同时,终生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被动式学习,而是从学习者自身需要出发的一种主动的自愿的学习,在此意义上,也要求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特征所延伸出来的就是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即不同的主体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个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由于强调一统和共性而对个性的忽视。当然,对个性化的强调也并非否认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共性的具备,事实上,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同样具有共性或整体性的特征。这种共性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从教育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教育属于一个主体,从个人一生受教育的实践来看,人生的教育属于一种整体性行为。如果能在各个中学的课堂中正确的开展生物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进行中,对教师的角色、地位、能力、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权威,在活动中只是一个特殊的“成员”,和学生的地位平等。在研究性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单靠教师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跟踪热点,提高能力。但是由于现在学校以及社会的评价机制落后、片面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即使现在多所学校逐渐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只是在课堂上还是用旧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开展。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井新等.终身教育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与本质特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8-39. [2]刘吉林,王坦.走进新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26-27. [3]马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J].人民教育,2004,(13):26-27 [4]徐红玲.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M].上海:龙门书局,2003. [5]冯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0):46-47. [6]宋立宇.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6,(1):118. [7]陈锦章.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2007,(4):134-136. [8]赵苹.浅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J].中学生物学,2002,(3):17-18. [9]刘本举.例析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J].中学生物学,2006,(9):27. [10]王艳.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初探[J].青海教育,2004,(6):46. [11]叶杏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J].广西教育,2003,(7-8):35-36. [12]狄贤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3,(9):11-12. [13]裴丽丽.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与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摘要:教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在进行信息化教育中,都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的任务也在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特点和信息化教育中的角色特点,找出传统教育教师角色特点的不足,随教育改革,教师也要进行改变。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传统教师;教育改革;新型教师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来没停止过,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开始有了教育,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师徒学艺,最后传承的都是文化,最后留下的都是知识。我国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相比古代而言,那是有了飞天的进步,从古代不成形的文化传承,发展到现在的正规教育,教育不再是一种文化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事业,是一种培养后代的事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它的意义可想而知。我国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当然教育的发展也不能落后,随着互联网、即时通信、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微博、慕课(MOOC)、微课等因子使得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多元化时 代,它们正在改变着目前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教育的信息化开始发展,而教育方式改变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没有了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会有距离感。所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

(一)、教师的角色特点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承担着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重任。传统的学校教育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在寝室、在家做练习、做作业,复习知识,相对正在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传统教师作为课程学习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和贮备知识,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中心。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来源、知识的传授者存在着的。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为教师“主演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师“主演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教学的六个方面来体现。(1)角色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讲台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2)学生观:在这种教师“主演式”的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负责监督学生的学习,给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3)教学观:在这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课上讲解加上学生课后作业巩固进行学习,以老师讲解和学生笔记为主,主要是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4)技术观:传统教育中,辅助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就是课本以及一些简单的教具。(5)资源观:传统教育中,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也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6)评价观: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标准,分数高自然代表着受教育良好。传统教育中通过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也是教师“主演式”教学的典型模式。

(二)、传统教师角色受到的挑战

1、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教师“主演式”教学模式,教师把课堂当成展现自我才华的地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附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这种角色扮演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新课改实践中,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方针,但大部分学校都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改变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以政策标准的形式,向“主演”式”教师提出了挑战。

2、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如可汗学院、MOOC 学院、网易公开课、教育网站学科微视频,学习论坛等等。这就弱化了“主演”教师知识传授的功能,突出了教师引导和答疑的功能。

3、教育个性化的挑战

“主演”教师采取标准化的教育,统一的培养模式、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追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发展,其结果是湮灭了学生的个性。21 世纪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

的培养需要实行个性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不仅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体差异健康成长。这是对“主演”教师角色无言的挑战。 4.学习理念更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人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西门斯(George Siemens)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学习不再是知识内化的个人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 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即,联通学习理念直接否定“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提出“学习是建立连接”,在这种理论下,“主演”教师所具备的功能被大大削弱,它呼吁教师应成为信息海洋中的“导航者”与“引导者”。另外,移动学习(M-Learning)、云学习、泛在学习、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等诸多学习方式的出现,也动摇了“主演”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三、教育改革后的教师

(一)、教育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显著特征主要为教育与技术特征的统一。就教育信息化技术层面来看,其具备了信息化技术的诸多优势条件,例如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由此,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教学手段,以及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无一例外的为教学带了极大的便利。②同时,从教育层面来审视教育信息化,其主要表现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其具备的优势积极而主动的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信息化教学不仅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还予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自学的程度得以提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自身的特点来自主的安排学习。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即向协作性学习模式转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学习任务的理解与掌握是予以在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式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呈现扩大的趋势,由于这种差异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趋向于共同协作,刁一能取长补短,才一能取得学习任务的问题的完满解决。由此可见,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的交互性与协作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协作性是存在于交互性之中的。

(二)、教育变革后的教师角色

鉴于传统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主演”教师角色需要向“导演”教师角色转换。“导演”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主角”,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唯一的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成年人,因此他本身被赋予以下几个特征,只有具备这些本质特征,才能完成“导演”角色赋予的使命。

1、“教练”

从教师功能来看,教师不能作为“选手”替学生跑完人生的跑道,他应是教会学生训练方法的教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作为教练,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答疑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发现不同“运动员”的特长并给予差异化的培养。第一,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第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己”

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知己,就像导演和演员那样亦师亦友的好朋友。这是因为第一,在信息化教学中,需要师生以平等的地位互相交流;第二,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使教师的权利和权威有所分化;第三,网络使更多学生沉迷于“人-机”交往之中,缺乏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需要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与学生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情。鉴于以上原因,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己,能够改进师生关系,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3“.技工”

从教育信息技术来看,教师应该成为教学微视频制作、多媒体应用的“技工”。教学微视频是教育信息化成功推进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微视频,就无法保证学生课前学习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的信息化。而教学微视频录制的重担就落在学科教师的肩上,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款视频录制的软件,如 OutStart Trainer 、Camtasia Stuio、Jing、Knovio、Present 等等。高质量的微视频对学科教师的要求,除了较高的录课水平之外,还有视频的剪辑、除噪、配音等加工和处理技巧。另外,学科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巧。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不折不扣的 IT 技工。

4、“学者”

从教学资源的来源看,教师应该成为追求自身不断进步的“学者”。原因有二:第一,学生除了观看指定微视频进行课前学习之外,还会通过互联网、贴吧、微博等,加深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很多教师曾遭遇被问倒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跟随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深造,走在学生的前面,才能保证不被学生问倒,从而保持“为师”的尊严和威信。第二,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日不学,便会落伍”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教师更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为学生做好“勤奋好学”的榜样,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权威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助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师的角色逐渐适应了教育的改革,这位教育改革的继续前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新型教师角色实现路径

“导演”教师的本质特征要求教师从以“教”为主的主角意识切换到到以“导”为主的配角意识,并且要求教师完成“导演”应具备的教育技术修养,从中找到乐趣,减缓职业倦怠。只有树立角色转换的意识,把“导演”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才能奠定翻转课堂教师角色转换的坚实基础。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从“主演”成功转型为“导演”呢?笔者试图从教师观念更新、信息技术素养、终身学习、与师生“对话”升级三个方面探讨其实现路径。 1.观念更新: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基”

第一,“低姿态”,甘作服务员,为学生学习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从课堂上的“圣人”变为“服务员”这种观念的革新,是翻转课堂顺利推进的基础,也是“导演”教师成功“变身”的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

第二,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将“为分数而教”转变到“为发展而教”,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自身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 第三,重塑学生观,摒弃“学生是被动的客体、知识的容器”的观念,把学生视作积极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探究者。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才使得教师角色转换有了可能。

2.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助力

第一,具备教学微视频制作的技能,能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知识最优呈现方式,以便学生愿意看、也看得懂教学微视频。

第二,熟练应用翻转课堂中追踪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作业进阶情况的软件分析系统,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如论坛、微博、博客等)和即时通信平台(飞信、QQ、微信、易信等)与同学们互动,并通过平台的应用,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师生感情。

第三,具备多媒体教学技能,熟练应用投影仪、幻灯、展示台、录像、广播电影、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具备信息的搜索和筛选能力,为学生在信息海洋中导航。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提升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助翻转课堂一臂之力。

3.终身学习: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保障

第一,在学科素养上,做到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图谱”,明晰学科知识点,深度把握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充电,尽量减少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局面。

第二,在学习内容上,积极学习或关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现代科技知识、教育改革趋势、新课程要求、学习者特征变化、经典教育论著等。

第三,在学习习惯上,拥有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索的习惯,为学生树立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擅长学习的榜样,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教师终身学习,及时自我发展,时时处处走在学生前端,满足学生个性化“挑剔”的要求,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杨晓萍,王 立,刁铁军,鞠铁柱,牛海燕,潘 玲.M OOC 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

分类与转换.高等农业教育,2015.03. 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教师教育,2015.05. 容超贤 ,陈美珠,关丽婵, 何玉红.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中国医疗前沿,2008.10. 陈培瑞.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原理填空

学前教育学原理复习题(本科)

第一、

二、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对几岁儿童的教育0-

6、7岁

2、 在强调社会需要的同时,开始关注儿童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第一人是 卢梭

3、 以社会道德需要为指向的教育目标观的代表人物是C 孔子

4、 美国早期补偿教育计划的教育效率是

5、《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哪年颁布C 1996年

6、 多数国家把多少岁之前的儿童作为早期教育的对象C 16岁

7、 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A 1.5岁

8、 教育生态学的提出者是B 劳伦斯·克雷明

9、 我国哪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内含对蒙养院的规定,标志着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的阶段D 1904年

10、解放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是C 保育院

11、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是有机体固有的过程,这是什么理论的表述

A 成熟主义理论

12、强调幼儿学习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顺应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B 皮亚杰

13、微型教学一般用时D 5-20分钟

14、经验+反思=成长是谁的观点B 波斯纳

15、布鲁纳假定,17岁的智力是100%,那么4岁之前获得D 50% 第

四、

五、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B 2小时

2、《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游戏场地不得少于A 60平米

3、如果一个幼儿园共有6个班,那么它的共有游戏场地面积不得少于D 280平米

5、 幼儿园室内窗户面积应是地面面积的 C 1/4-1/2

6、 师幼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其实质是C 你与我的人际关系

7、 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有两种不同的托幼园所编班形式,它们分别以哪个年龄为界把幼儿编入不同的托幼机构A 3岁、5岁

8、 自然后果法以什么理论为基础B 行为主义理论

9、 除了按年龄编班,幼儿园

还什么编班形式C 混龄编班

10、在师幼关系的认识中,认为两者都是主体,而且它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观点是D 互主体说 第

七、

八、

九、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一词最早在我国出现在什么著作中唐代孔颖达《诗经·小雅》的注释里

2.下面认为课程即学科的人物是C 孔子

3.强调学生的活动,重视目标和手段的结合,这是哪种课程理论的认识D 课程即经验

4.我国最早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拟定于哪年B 1932年

5.陶行知根据我国当时幼稚园教育存在的三病,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且建立新的课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他的看法D 世界化

6.“活教育”是谁提出的A 陈鹤琴

7、“儿童之家”的创办者是B蒙台梭利

8、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D 加德纳

9、提前开端计划的发起国是C 美国

10、幼儿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始于哪个年代A 19世纪40年代

11、支架式教学以什么理论为基础C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2、瑞吉欧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教学

13、视觉型、听觉型等属于哪一类个别差异B 学习类型

14、从时间的量上讲,幼儿园因材施教主要手段是C 生活教育

15、班级规模是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现代,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是( B.3-7岁

) 2.托幼机构安排家长来园所参观或参加活动,家长通过参观托幼机构的设施和观看各种教育活动,了解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内容,增进对园所工作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对同一年龄幼儿行为和能力的对比,可以侧面认识自己的孩子,以改进家庭教育。这种方式属于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方式中的家长开放日 )

3.有些教育者在教育儿童过程中,有时会采用训斥、罚站,甚至体罚等方法,这种做法违背了( )

A.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C.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D.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4.专业化幼儿教师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二是(D.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 ) 5.教育者训斥,甚至打骂儿童的做法,主要违背了儿童观和教育观中的( B.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 6.以下不属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基本途径的是(B.脱产学习进修 ) 7.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

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中的( A.挑战性原则 ) 8.对烂熟于胸的、“自动化”了的教育模式感到厌烦,渴望新鲜刺激,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新趋势、新观点以及新方法,同时收集、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材料,以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改革和发展课程。这属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中的( A.发展阶段

)

9.将教师当作主体,把幼儿作为客体,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教育幼儿,幼儿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甚至是被利用的地位。这种师幼关系是( 主-客关系 ) 10.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之后,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指的是学前教育效益中的( A.社会经济效益

)

11.家园联系中最灵活、最快捷,能及时沟通幼儿在家或在园所的情况,迅速处理一些应急性的问题,这种方式是( C.电话联系 )

12.强调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较密切的横向联系,并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中的( C.系统性原则 ) 13.下面全部属于幼儿园户内环境的是( D.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活动室的规划模式、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

1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建议、劝告,强调教师应该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规则等,而不是事事都由教师说了算。这主要体现了优质师幼关系的( A.民主性 ) 15.园艺区和种植区属于幼儿园环境中的( A.户外环境

)

16.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包括社会性、群体性、计划性和( A.专业性 ) 17.教师与幼儿之间在经验、信息、情感、认识等方面要能够彼此交流与碰撞。这主要体现了优质师幼关系的( D.互主体性 )

18.组织儿童的各种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绘画游戏等)、参观等活动的能力,主要属于幼儿教师能力结构中的( D.组织管理能力 ) 19.认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正是通过活动,在幼儿身上形成着人所特有的心理特性与能力,所以,“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这主要属于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中的( )

A.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B.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C.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D.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20.现实中,教师不断地向儿童“言说”,但却很少“倾听”儿童;儿童只被要求对教师的“倾听”,但却很少有机会、有权利向教师和同伴“言说”。这主要体现了师幼关系单向度中的( B.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

虫”)

21.制定幼儿班级生活制度和规则应( B.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 22.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A.心理疏导)

23.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课程研究工作的教育家是( A.陈鹤琴

)

24.学前教育潜在课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式,是有层次结构的,其内层是( B.文化——心理类 )

25.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出台的要求对“处境不利者”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 A.提前开端计划 )

26.幼儿行为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是( C.预防、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育和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 ) 27.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 组织方式叫( 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 28.批判主义教育家吉鲁曾说:“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这是强调( )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B.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C.自我与社会的整合 D.自然与社会的整合

29.幼儿园教育基本的活动形式是( B.游戏活动 )

30.与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课程的特点在于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是结构化了的( B.关键经验 )

1.“公有公育”的学前教育现象出现在(C.原始社会)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3.强调特殊儿童适应正常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的做法属于( )

A.生物学模式 B.医学模式 C.心理学模式 D.社会学模式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单一性)

5.已有研究发现,幼儿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是( D.5~6岁)

6.“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 D.20世纪90年代)

7.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

A.游戏 B.交往 C.活动 D.游玩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 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9.尊重和保护幼儿原则并没有明确要求( D.尊重并同意幼儿的主张、决定) 10.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其核心是(B.幼儿园)

11.就大多数国家来说,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初生到(C.16岁的孩子) 12.幼儿园活动室的采光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 C.自然光)

13.我国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蒙养教育始于( )

A.虞舜以后 B.殷商时期 C.秦汉以后 D.春秋战国

14.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基本单位是(D.幼儿班级)

15.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D.维果茨基)

16.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至少(C.2小时)

17.幼儿接受空气浴、日光浴的最佳方式是(C.户外活动)

18.既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又是幼儿园环境的母系统,这是(C.教育环境)

19.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 )A.幼教领导 B.幼儿教师 C.幼教设施 D.幼儿家长

20.在幼儿教育领域,新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D.师幼互为主体关系)

21.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的丰富性,这样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D.大班)

2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B.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的矛盾)

23.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辅导,可以发展幼儿健全的(B.人格)

2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

A.唐朝末年 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年

25.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是(A.陶行知)

26.认为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全社会的利益和进步,这是( )

A.个人本位课程观 B.社会本位课程观C.回归生活课程观 D.进步主义课程观 27.建国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般见解是(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28.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类的教育专家是(C.布鲁姆)

29.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是(C.支架式教学)

30.我国幼教事业的组织领导主要采取的办法是(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1.整个学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学前教育的(D.基本问题)

2.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青春期 B.少年期C.童年期 D.学前期

3.1809年开办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新学园”的人是罗伯特) 4.现代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实施形式是(B.托幼机构教育 )

5.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抵可分为四个阶段,即( D.顺应、适应、发展、专业化)

6.以0~

6、7岁这一特定年龄的幼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是(D.学前教育) 7.人们把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托幼机构所追求的目标,并广泛开展关于“什么是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始于(C.20世纪80年代 )

8.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其事实效应的是(学前教育职能 ) 9.已有研究发现,5岁左右是幼儿个体(B.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

10.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11.影响幼儿发展的三大环境是(D.家2

庭、托幼机构、社区)

12.家庭早期教育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 A.智力发展)

14.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C.促使“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

16.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 )

A.观察与模仿 B.游戏与交往C.观察与研究 D.游戏与模仿

17.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 )

18.我国古代的幼儿蒙养教育始于( )

A.虞舜时期 B.隋唐时期C.殷商时代 D.秦汉时代

19.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阶段的教育法规是(B.《奏定学堂章程》 )

23.幼儿班级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 B.合理编定班级)

24.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目标应当是(C.幼儿发展的目标)

25.我国学前教育开始注重潜在课程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在( )

A.20世纪60年代末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

26.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 27.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来源是(D.自然、社会、自我) 28.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D.合作教学)

29.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A.“个别差异” )

30.获得师幼交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1.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全纳式教育兴起于( D.20 世纪90 年代 )。

2.托幼机构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三制”指的是( B.园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

3.明确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 健康的行为”的法规是( D.《幼儿园工作规程》)。

4.儿童的第一个教养场所是(D.家庭 )。

5.美国怀特教授认为:四种教育基础的每一种——语言发展、好奇心、智能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是( )。 A.6 个月—1 岁 B.8 个月—2 岁 C.10 个月—3 岁 D.3—6 岁

6.托幼机构由专职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实施教育,体现了托幼机构的( A.社会性)。

7.成熟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格塞尔)。

8.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 )。

A.管理者 B.扶持者 C.评估者 D.强化者

9.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

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一般是指( )。

A.教育机智 B.教育技能 C.教育方法 D.教学效能感

10.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特征与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判别与处理幼儿的一般问题,开始能够掌握 和“控制”局面,此时的教师处于( )A.顺应阶段 B.适应阶段 C.发展阶段 D.专业化阶段

11.1979 年,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是(A.勃朗费勃朗 )。

14.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体现的是(D.主体性原则 )。

17.混龄编班具有同龄班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是( B.真正实现因人施教)。

18.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A.榜样 )。

19.主张课程即目标的是(A.博比特 )。

20.陶行知创办幼儿园的理念是(D.生活教育 )。

21.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产生于(B.1913 年 )。

22.20 世纪80 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了( B.0-8 岁儿童最优教育方案 )。

23.斯宾塞的代表作是( D.《教育论》 )。

24.过程模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而产生的课程模式是( )。

A.预成课程 B.生成课程 C.活动课程 D.主题课程

25.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是( )。

A.直接教学 B.间接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合作教学

26.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始于( )。

A.18 世纪40 年代 B.18 世纪60 年代 C.19 世纪40 年代 D.19 世纪60 年代

27.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是(A.因人施教 )。

28.方案设计法的四个环节是( )。

A.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 B.制定计划、展示成果、实施计划、评价成果 C.展示成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成果 D.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29.教育评价制度和理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始于( )。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中叶 C.19 世纪后半叶 D.20 世纪初期

30.1904 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所由官方开办的托幼机构( )。

A.湖南幼稚园 B.湖北幼稚园 C.武昌幼稚园 D.北平幼稚园

1.学前教育是指( D.入小学前儿童的教育

)

2.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是(

)

A.幼儿家庭教育 B.幼儿社会教育 C.社会公共教育 D.婴儿医护教育

3.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采用一些特殊方法训练处境不利的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称是(

D.儿童之家 )

4.提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的是(

B.卢梭

)

5.强调学前教育职责,反映学前教育期待效应的概念是( B.学前教育职 能

)

6.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B.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

7.在学前教育阶段体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直接的效益是( A.个人精神效益

)

8.学前教育区别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之一是( C.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

)

9.作为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一般( A.以班级为单位 )

10.我国古代幼儿蒙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B.家庭 )

11.认为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

C.行为主义理论 )

12.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B.专家型教师

)

1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什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

B.环境

)

14.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做到( D.童趣化

)

15.物质环境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体现了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的(C.动态性原则

)

16.从本质上说,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 C.人际关系

)

17.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编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 A.按年龄编班

)

19.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同伴、朋友关系。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 C.大班

)

20.幼儿出现孤独症、恐惧症、抑郁症以及多动症,说明他存在(C.心智方面的行为问题

)

21.在西方教育史上,课程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意为“跑马道”,据此,课程最常见的意思是( A.学习的进程

)

22.比较系统的社会本位课程思想(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A.柏拉图 )

23.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B.陈鹤琴

)

24.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全面探讨课程问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是(

C.布鲁纳 )

25.以儿童及教师的兴趣、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环境中有关材料等为课程来源,反映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与儿童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成的课程,即属于( A.生成课程

)

26.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

27.幼儿教师在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时要(

)

A.以发挥自己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 B.以发挥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为指导思想 C.以发挥幼儿的主3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 D.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直观作用为指导思想

28.从本质上讲因人施教就是根据儿童实际,使儿童得到最适合个体的教育)

29.因人施教方案设计的具体运行程序的第一步是(B.观察研究儿童

)

3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构成通常包括四类:(

)

A.效果标准、效益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B.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C.成果标准、绩效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D.成效标准、效功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1.注重对儿童的生活照料、身体养护和德行早期培养。这是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特点?( B.农业社会 ) 2.把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作出明确的年龄范围划分,并把学前教育确定为“仅指入学前1年的教育”的国家是( B.美国 )

3.体现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关系的概念是(A.学前教育价值 ) 4.学前教育的本体功能和价值是( C.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 5.为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改革运行体制,采用“两权分离”,这“两权分离”是指幼儿园的( 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 ) 7.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 C.幼儿教师的活动

)

8.时代呼唤着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的幼儿教师应当成为( 幼儿学习的指导者 )

9.认为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和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的教学。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 D.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10. 幼儿教师的中心工作是( ) A.制定幼儿班级教育工作计划并加以督促实施B.对幼儿进行行为辅导,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C.教育全班幼儿,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D.配合家长,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

11.在儿童发展理论中,行为主义理论、自然成熟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尽管存在许多对立和分歧,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观点,其中一个共同的观点是(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 12.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在强调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应当力求做到( A.儿童化、教育化、绿化和美化 )

13.望远镜、温度计、电池、电珠、电线、磁铁等供幼儿观察与实验的材料归放到幼儿活动室的(B.科学区 ) 14.从哲学认识论层面上看,关于师幼关系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师幼关系是“互主体关系” )

15.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正互动应该是一种( C.双向交流活动

)

16.幼儿班级生活的安排( C.以一日生活为基础 )

17.制定幼儿班级生活制度和规则应( C.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依据 )

18.师幼关系较为稳定、同伴关系确立、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形成,幼儿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这是哪一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中班 )

19.幼儿行为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预防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育和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 ) 21.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价值问题,指出课程的各门学科应对社会生存提供效用,并对课程学科作出分类安排的是( A.斯宾塞

)

22.广泛开展幼稚园生活教育课程实验,创办中国化、平民化幼稚园,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 D.陶行知

)

23.唯一被皮亚杰承认的、“正统”的认知主义幼儿园课程模式是(凯米课程 ) 24.教育要着眼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课程要具有过渡性、衔接性,提供给系统化的知识。这是哪一幼儿园课程流派的基本理论?( D.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

25.1965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出台的要求对“处境不利者”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 A.“提前开端计划”

)

26.把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样四个步骤的研究专家是( B.泰勒 )

27.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叫( B.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

) 28.更符合幼儿特点、适合幼儿的学习活动是( A.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

) 29.因人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儿童( C.显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

30.编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首先应当( A.确定评定标准

)

上一篇:教育政策的作用范文下一篇:尽职调查报告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