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2024-05-26

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通用8篇)

篇1: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教育综合模拟试题

(一)一、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的是()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B.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2、我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在()A.20世纪60年代后期 B.20世纪60年代前期 C.20世纪70年代后期 D.20世纪70年代前期

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5、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是在()中。

A.《资本论》

B.《人类学笔记》 C.《反杜林论》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6、指出最好的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认、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的是()A.华生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罗杰斯

7、下列不属于当代教学的主要理论取向的是()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B.认知教学取向

C.行为主义教学取向

D.实用主义教学取向

8、强调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重点的是()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9、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学校教育,表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对话法

C.讲演法 D.参观法

10、国民教育的核心和实质()

A.高等教育制度

B.中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1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12、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13、在教育研究中,实施阶段的方法主要包括()A.形成事实和形成理论的方法

B.撰写报告和评定成果的方法。

C.确定课题和查阅文献的方法

D.研究设计的方法;

14、在观察的准备阶段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理论的准备

B.内容的确定

C.时间的确定

D.方法的选择

15、在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中,表谱、名录、地方志等属于()

A.教育档案

B.非文字资料 C.书籍

D.报刊

16、进行教育文献检索的首先要()

A.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

B.确定检索的方法

C.选择检索的工具

D.设计检索的计划

17、将教育调查划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以及预测调查的依据是()

A.调查内容的不同

B.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不同

C.调查的方式不同

D.调查的方法不同

18、教育实验中,取样设计的优势不包括()

A.节省人力、时间、费用B.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C.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D.有助于深入研究每一个个体

19、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的好处不包括()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B.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C.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才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 D.可以提高教育实验的内外效度

20、不同类型教育实验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即要有实验处理 B.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

C.要建立实验的特质目标(测评目标体系)并实施测评 D.每一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21、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时,最重要的是()A.拟订好访谈问题

B.约定好时间

C.确定好地点

D.选择访谈对象

22、具有报告性、汇编性、简明性特点的是()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23、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24、隋朝()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A.进士

B.秀才

C.明经

D.明法

25、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京师大学堂

D.广州同文馆

26、“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A.1912—1913年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27、以下哪一个学校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将其他学校西迁而成的()

A.云南大学 B.贵州大学 C.抗大 D.西南联合大学

28、杨贤江撰写的教育著作是()A.《新教育大纲》

B.《论教育的本质》

C.《教育独立议》

D.《论著民主主义教育》 29、1917年,黄炎培发表了

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A.《论中国职业教育》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独立议》

D.《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30、三舍法实质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 B.科举制C.分斋教学制D.选拔制

31、古儒学校是印度的教育形式()A.佛教学校教育

B.佛教家庭教育

C.婆罗门学校教育

D.婆罗门家庭教育

32、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33、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国的()A.加尔文

B.马丁.路德 C.斯图谟

D.胡斯

34、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

35、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设立的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是()

A.帝国大学 B.柏林大学C.文部省D.法兰西教育部

36、乌申斯基被称为()

A.“公立学校之父”

B.“幼儿教育之父”

C.“教师的教师” D.“师范教育之父”

37、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福禄培尔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38、以下心理成果不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是()A.“他律”道德

B.“内化”学说

C.最近发展区

D.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9、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

D.辐合型 40、学习时,“复述”的使用是在信息加工的哪一个阶段()

A.感受器到短时记忆

B.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C.长时记忆到提取

D.提取到应用

41、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42、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A.打哈欠

B.上课开小差

C.小孩蹒跚学步

D.喝水的时候被呛

43、韦纳认为,学习动机中“不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44、下面属于断续性操作技能的是()A.踢球

B.跳踢踏舞

C.射击

D.溜冰

45、“老谋深算”指的是()

A.普遍智力

B.流体智力 C.晶体智力 D.特殊智力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7、《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8、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50、试述应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现代化。

51、试述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52、试述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5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结合你对“发现法”的认识,谈谈“发现法”对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目标的意义,以及要实现该目标应该怎样运用“发现法”。

56、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Ⅰ、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Ⅱ、试运用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份有关“中小学教师校园人际关系”的结构型调查问卷(问卷试题在16—20道之间即可)。

教育综合模拟试题

(二)一、选择题

1、教育学史上,最早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是()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2、“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

A.《孟子》 B.《说文解字》 C.《学记》 D.《论语》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异化劳动 B.私有制C.社会制度 D.社会分工

5、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A.学校管理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学校人事制度

D.学校教育体制

6、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

7、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A.《学记》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论演说家的培养》

8、目标评价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泰罗

C.斯塔克

D.斯克里文

9、于1993年颁布的,其内容可用“两基”“两全”“两重”概括的是()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0、范例教学认为教学的主体是()

11、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手段

11、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而是有其明确的应用目的和特定的应用条件与范围,这说明教学模式具有()A.简略性

B.操作性

C.发展性

D.针对性

12、某学生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反纪律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读书了。”该学生低着头离开了办公室。从上面例子分析,你认为要使该同学守纪律应采用方法是()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3、主张教师中心说的是()A.柏拉图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14、下列不属于教育研究方法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独特特性的是()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B.研究的周期较长 C.针对性、实践性强

D.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15、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中归纳法和演绎法初步形成是在()

A.直观观察时期

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不断深化发展时期

16、在教育研究中,以下不属于理论研究方法的是()A.概括法

B.演绎法

C.分析法

D.测量法

17、主要采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统计、数学等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是()A.理论方法 B.实证方法

C.实验研究法

D.历史研究法

18、教育研究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在于()A.能用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B.有助于教育知识的拓展

C.对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D.能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19、三次文献又可称为()

A.原始文献 B.检索性文献C.参考性文献D.参编性文献 20、在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中,歌谣、文物、绘画等属于()A.教育档案

B.非文字资料 C.书籍

D.报刊

21、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一般方法是()

A.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B.选择数据库;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C.选择并联合主字码;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D.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并联合主字码;选择数据库;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22、以下不属于描述记录法的是()A.日记描述法

B.佚事记录法

C.连续记录法

D.间断记录法

23、依据结构程度的不同,访谈调查可分为()A.依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B.个别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开放性访谈调查和封闭性访谈调查

24、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A.应天府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东林书院

D.集贤殿书院

2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

B.国学和乡学 C.官学和私学

D.上学和下学

26、荀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

C.性三品 D.素丝说

27、“反求诸己”是由

提出来的。()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28、()创立的()书院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A.朱熹 白鹿洞

B.顾宪成 学海堂 C.顾宪成 东林

D.朱熹

东林

29、“西学”中的“西艺”指的是()

A.西方文化艺术B.西方政治体制C.西方历史D.西方科技 30、中国近代最早得以实施的学制系统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3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的是()A.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B.职业教育思潮

C.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D.平民教育思潮

3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

33、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34、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创办的。A.柏拉图

B.阿尔琴

C.雷克斯

D.康德

35、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A.中等教育

B.初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36、为了解决工农学院的经费问题,拨地办学,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A.《费里法案》

B.《史密斯—休斯法》

C.《巴特勒法》

D.《毛雷尔法》

37、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总纲是()

A.《教育敕谕》B.《学制令》

C.《国民学校章程》

D.《帝国大学令》

38、()

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D.卢梭 39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A.独立的发现学习

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

40、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41、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斯特菲

B.冯.格拉塞斯菲尔德

C.鲍尔斯菲尔德

D.维果斯基

42、以下那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袋鼠的定义

B.某明星的个人档案 C.名人的自传

D.搅拌机的使用说明书

43、以下几项属于技能的是()A.婴儿喝母乳

B.刷牙

C.随意地眨眼睛

D.化妆的指导书

44、学习的“倒摄抑制”是指()

A.先学的东西由于受到后学东西的干扰被遗忘了 B.原来的观念太根深蒂固,影响了新知识的接收 C.学习某件事有助于以后学习类似的东西 D.后来的知识是原先学的知识更加巩固

45、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弗洛伊德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试析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的区别。47、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48、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试评述实验教育学。50、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51、请举例说明选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52、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53、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4、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论述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创新的关系,并联系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说明应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56、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Ⅰ、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书这种观点。

Ⅱ、某市欲开展一项题为“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习成绩”的调

查研究。请你:

1、就此研究课题写出三种理论假设;

2、写出“学习成绩”的操作性定义;

3、谈谈当前选此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

篇2: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2008-11-20 16:1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一、名词解释

1.精神文明

2.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5.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二、简答1.联系实际,简述灌输的必要性及要注意的问题。2.设计教育情景,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3.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性,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原则。

4.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分析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特点。

5.论述言教与身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论述1.分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对策。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集体主义道德观的教育。

篇3: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乡村医生 (包括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 是在农村基层从事一般诊疗和相关预防保健服务的卫生人员, 是数亿农村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 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 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 2001年原卫生部颁布《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以来, 全国各地根据农村卫生工作实际, 完善乡村医生教育, 实行在岗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 有力促进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据统计和有关调查,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工作的卫生人员总人数达到120.5万人, 平均每行政村2.0人, 其中乡村医生103.2万人, 执业 (助理) 医师17.3万人。与2000年相比, 在村从事诊疗工作的卫生人员总数增加18.5万人, 增长18.1%, 平均每行政村增加0.6人, 增长25.2%;其中, 高职 (专科) 及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比例由1.7%增至10%以上, 中职 (中专) 学历者由26.3%增至约50%, 执业 (助理) 医师占总人数的比例逐步提高, 由2003年的8.6%增加到14.4%, 实现了新的突破, 为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但是, 乡村医生队伍总体学历低、执业 (助理) 医师少, 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与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乡村医生培训网络不健全, 师资队伍薄弱,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适宜性与乡村医生岗位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乡村医生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支撑教育培训有效实施等相关政策尚不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基本卫生服务公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这些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农村疾病流行模式的逐步改变, 农村居民对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寄予新的期待, 农村卫生工作对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立足国情, 紧扣需求, 尊重规律, 制定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强化素质能力培养培训, 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逐步缩小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医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事关当前, 惠及长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 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 以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实用技能和全科医学基本知识为重点, 大力开展以在岗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推进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 不断提升后备人才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水平, 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为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二)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 部门协同。强化政府责任, 加强部门协同,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 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和卫生资源, 整体推进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将乡村医生教育纳入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 统筹各级各类乡村医生培养培训项目, 协调实施。根据区域特点、乡村医生水平和实际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注重实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完成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的转化, 促进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注册为 (助理) 全科医师。

——规范管理, 确保质量。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 提升后备人才质量, 完善培养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考核, 保证质量。

(三) 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20年, 各省 (区、市) 建立健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制度, 建立一支以中职 (中专) 及以上学历、执业 (助理) 医师为主体、整体素质基本满足村级卫生服务需求的合格乡村医生队伍, 推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绩效得到相应改善。

2. 具体目标。

到2015年, 各省 (区、市) 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总体上实现全覆盖, 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达到8 0% (西部、边远地区达到7 0%) , 乡村医生普遍接受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乡村医生力争6 0%具有中职 (中专) 及以上学历, 其中高职 (专科) 及以上学历者明显增加;执业 (助理) 医师所占比重显著提高。

到2020年, 各省 (区、市) 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总体上继续保持全覆盖, 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达到9 0%。乡村医生继续普遍接受针对性的有效培训, 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乡村医生具有中职 (中专) 及以上学历, 其中高职 (专科) 及以上学历者占相当比例;乡村医生力争总体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 基本实现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 (助理) 医师转化。

三、主要任务

(四) 加大乡村医生教育力度。

加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以服务需求为导向,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 制定乡村医生培训指南, 明确对乡村医生的基本要求, 以乡村医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为基础, 通过自学、上级医师岗位指导、例会学习、集中培训、网上远程教育等多种适宜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 并加强培训效果考试考核与培训监测。端正医德医风, 增强法制观念, 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综合培训为重点, 强化公共卫生专业技能、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和信息化技能培训, 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掌握适宜技术、基本药物 (包括增补药品) 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 遵循业务技术流程及相关规章制度, 规范诊疗行为。

建立并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定期在岗培训制度。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 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对尚未取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在岗乡村医生, 可参照有关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设置培训内容, 开展针对性强化培训, 帮助其达到岗位要求。各省、市、县应当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 乡村医生原则上应当每3-5年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脱产进修1次, 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 内容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专项技术水平为主。

继续实施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在中高等医学 (卫生) 院校 (含中医药院校) 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提高整体学历层次。有关医学 (卫生) 院校应当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以及乡村医生的特点,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并在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 做好学历教育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院校应当建立在岗乡村医生在校学习信息管理数据库, 对参加学习的乡村医生实行动态管理, 促进医学学历教育与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考试有效衔接。

探索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推进, 各地应不断完善吸引人才到农村、下基层、进村庄的有关经济、人事和卫生管理政策, 适时适度提升对乡村医生后备人才教育培训的准入要求。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培训, 新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的人员原则上至少应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毕业, 到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接受2年全科实践技能培训, 并取得助理全科医生资格。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 可接受农村医学专业中等医学教育, 毕业后到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接受1年以上的实践技能培训, 取得有关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各有关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教育部门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和实施办法, 从本地农村基层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后备人员, 在有关医学院校定向培养, 并组织指导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毕业后培训, 根据实际情况, 也可选拔、招聘符合条件的医学毕业生直接接受毕业后培训, 以缩短培养周期。有关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完善教学培训设计和实施, 打好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基层临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 培育良好人文素质。

(五) 加强乡村医生培训网络和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 统筹考虑乡村医生培训需求, 建立并完善以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指导、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层实践基地的乡村医生培训网络。加大政府投入, 改善培训设施设备,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 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组织制订乡村医生培训教材, 提高培训能力, 规范培训管理。根据实际需要, 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承担乡村医生培训任务, 并纳入有关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行业组织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选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医德医风良好, 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作为乡村医生师资, 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 提高指导带教水平。注意发挥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专业退休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作用。

(六) 促进乡村医生教育均衡发展。

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在政策、项目、资金、智力等方面实行倾斜, 加大支持力度。卫生计生委委属委管医疗卫生机构和东部地区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高等医学院校、行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提高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教育水平。省级和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 统筹资源、组织力量, 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薄弱地区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促进乡村医生教育均衡发展。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着重加强本地经济文化落后、疾病防治任务重的边远村庄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七) 积极开展乡村医生教育研究。

高度重视乡村医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 针对乡村医生教育的重大问题, 开展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着重探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模式、政策制度、激励措施和成本效果, 加深对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律的认识, 不断改进培训效果,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水平。

四、保障措施

(八)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计生及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中医药等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加强领导, 强化协同, 完善政策措施, 分解目标任务, 明确时间进度, 指定专人负责, 加大指导监督力度, 严格考核, 确保规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切实落实。

(九) 明确职责分工。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中医药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国乡村医生教育总体规划, 出台相关政策, 对全国乡村医生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乡村医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乡村医生教育规划, 以教育培训效果为导向, 细化实化优化相关政策措施, 指导各地市的乡村医生教育工作。地市级以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精神和上级有关规定, 制定具体办法, 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十) 保障经费投入。

探索符合乡村医生教育实际的筹资机制, 乡村医生教育经费可采取政府主导、多方筹集和个人负担的办法解决。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按规划组织的乡村医生在岗培训, 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不得向乡村医生收取费用。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 同级财政可适当予以补助。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加大对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继续对中西部地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经费予以支持。建立培训绩效考核机制, 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支持、参与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十一) 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健全乡村医生培训激励机制, 把乡村医生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将参培过程及培训结果作为乡村医生考核、聘用、执业再注册及政府补助的重要依据。健全培训统筹与协调管理机制, 整合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避免重复培训, 严格培训过程管理, 保证培训效果。健全培训支持机制, 将城乡对口支援、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与乡村医生培训相结合, 着重支援培训任务重、人员紧缺的村卫生室。健全督导评估机制, 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期末评估和定期不定期的督导检查, 检查评估结果将予以通报。

(十二) 强化绩效考核。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 (区、市) 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组织管理、经费保障与使用、培训实施以及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监测、督导和考核, 考核结果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挂钩。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考核, 将基础设施、基本条件、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培训质量及学员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引入购买服务机制, 将考核要求纳入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内容, 增强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参加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乡村医生参培过程及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国家各项补助挂钩, 与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管理挂钩, 推动乡村医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十三) 严格执业准入。

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证书, 依法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准入管理, 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并逐步提升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资格, 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健康需求。

篇4: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

马成荣(1:1)

做特做强做好涉农专业建设大文章

马建富(2:1)

文化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质量建设

刘义国(3:1)

创造力开发:职业教育的新视域王灿明(4:1)

品牌:职业院校发展之力王明伦(5:1)

职教课改呼唤有效的课程领导袁丽英(6:1)

职教课改:从“做加法”到“做积分”姜大源(7-8:1)

职业教育的跨界品格张 健(9:1)

职教科研是师生专业成长的实训台

单 强(10:1)

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什么?徐 朔(11:1)

职业教育发展要做到“三个转变”庄西真(12:1)

专 题

·独家策划·

·独家报道·

赢在谋划(1:10)

从追求卓越到追求远见忻 叶(1:10)

“十二五”,职业教育如何规划发展?

刘建同(1:11)

转变发展方式——规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观察

周稽裘(1:13)

201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战略发展构想

尹伟民(1:16)

战略:引领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周 俊(1:20)

努力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为例王 键(1:23)

关注农本(2:6)

想说爱“农”不容易忻 叶(2:6)

“涉农”十策

——关于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十条建议

李振陆 曹金留 朱余清 孙孝龙 周万民 田妹华 周艳冰 张忠树 谢革新 吴桂林 张亿雯(2:6)

增强农民技术培训的实效性蔡卫东(2:13)

筑起质量的长城

——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开展质量建设纪实

忻 叶 刘建刚(3:8)

这里的学生创新忙

——来自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报道

戴 荣 肖永刚 黄继鑫 方向明 王田煜(4:10)

人人都是“爱迪生”张家生(4:15)

创新教育是职业学校的应然追求

陆庆江(4:16)

一座城市的职教之梦

忻 叶 张 健 郭元刚(5:6)

“拿来”之思(6:12)

“路径”初体验忻 叶(6:12)

泰州——美国NFTE创业课程:学习、研究、实践

马永祥(6:13)

徐州——澳大利亚TAFE教育:洋为中用 因地制宜

袁 龙(6:13)

南京——德国宝马:有效整合 育我“良驹”

姜 峻 王晓燕(6:14)

苏州——新加坡ITE:借鉴创新 圆融共赢

王乃国(6:16)

太仓——德国双元制:打造魅力课程

周新源(6:18)

课改,我们如何“拿来”?

成尚荣 王明伦 张 健 高志刚 苏 勇 陈海明(6:21)

铺就成长之路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打造班主任队伍的成功案例徐祖平 李国龙(点评)(9:6)

以“研”进技(10:6)

技术空白被填补之后忻 叶(10:6)

“机床”诞生记

——无锡市惠山中专产学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蒋保华(10:7)

让学生学“活”的技术

——惠山中专丁志康校长就职校产学研工作一席谈

忻 叶(10:9)

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案例

周稽裘(10:13)

课改调研(11:6)

面对和持守忻 叶(11:6)

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现状调研分析报告

丁 亮 陈海明(11:7)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以无锡机电高职校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莫剑中(11:10)

“面对面”评价:让评价走向个性、正向

丁小红(11:12)

“与你同行”,伴你成长

——金陵中专·太仓中专校际教研沙龙纪实

张 莉(11:13)

夯实文化基础 提升职业素养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究

何川江(11:14)

江苏职教课改的审视、反思与展望

马成荣(11:15)

“规范”视导(12:17)

于细微处见精神忻 叶(12:17)

来自视导一线的感与思忻 叶(12:18)

细节决定成败

——《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之

我见章亦华(12:21)

·暑期教师通识读本·

策划人语

积跬步以至千里忻 叶(7-8:6)

理论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

——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

周如俊(7-8:7)

策略篇

从形式规范走向实质规范

——基于岗位群的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探究

顾 健(7-8:15)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的开发研究

蒋庆斌(7-8:18)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

朱 萍(7-8:20)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研制

——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装饰》课程标准为例

刘炜杰(7-8:23)

学校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马永祥(7-8:27)

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我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谢 兵(7-8:29)

实践篇

公共基础课程课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建议

尹 刚(7-8:31)

沟通的技巧陈 华(7-8:34)

边城(节选)魏良婷(7-8:39)

价格和价值规律冯冬梅(7-8:45)

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崔志钰(7-8:52)

Teaching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Instead of the Usage of the Languag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Unit 8 Festivals” 濮海慧(7-8:55)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三关注”

薛叙明(7-8:60)

套类零件的加工

——车(镗)、铰孔加工徐 刚(7-8:62)

货物进出库流程设计秦 瑞(7-8:66)

个人名片设计与制作

陆一琳 倪晔菲(7-8:72)

标致307转向沉重故障诊断与排除

胡 俊(7-8:78)

砖基础工程量计量

梁 琼 刘 琳(7-8:82)

感悟篇

一场漫长的修行崔志钰(7-8:89)

怪圈的突围

——农业专业课程改革反思孙孝龙(7-8:91)

漫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程道明(7-8:92)

没有镣铐的舞蹈吴峥嵘(7-8:94)

叩问课改:“变”还是“辩”周如俊(7-8:95)

“请客式”的课改必须改王栋栋(7-8:97)

向左走,向右走?吴建新(7-8:99)

让课堂拥有灵魂成 洁(7-8:101)

痛并快乐着孔祥富(7-8:102)

伴随课改求“涅槃”戴林东(7-8:104)

我与课改共成长程 林(7-8:106)

更需日复一日地坚持王 中(7-8:108)

课改百问

课程改革百问(7-8:110)

·行政思想·

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奋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沈 健(1:6)

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尹伟民(2:1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杨湘宁(3:6)

江苏职教改革发展关键词杨湘宁(4:6)

曹卫星同志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曹卫星(6:6)

改革创新不停步 继往开来创佳绩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沈 健(6:10)

机遇 发展

——对南京职业教育的思考吴晓茅(12:32)

·职教名校·

真情引得凤来栖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侧记

徐文友 吴宝龙(1:50)

雄关漫道真如铁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侧记

苏 娅 田开元(4:41)

特 稿

标准引领 品牌示范 特色创新 提升江苏职业学校专业建

设水平尹伟民 刘克勇 马万全(12:6)

贯彻建设标准 推动专业发展张宁新(12:10)

引领建设 提升内涵 提高质量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解读

徐荣宽(12:12)

标准引领下的专业现代化建设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解读

戈志强(12:15)

论 坛

·名家视线·

职教战线如何贯彻“五个必须”和二十字工作方针

张天保(1:25)

关于我国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十点意见

陈 宇(2:17)

职教教学:现代和传统的碰撞徐 朔(3:17)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

黄克孝(4:17)

关注数字背后的中职校长生态

邢 晖(5:17)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张建荣(6:26)

以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试验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杨 克(9:13)

县级职教中心创新办学模式和拓展服务功能的思考

高 鸿(10:14)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特尔斐法的运用价值与范畴

朱德全(11:17)

知识型技能员工的能力培养刘桂林(12:23)

·职教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边缘化探析

王彦飞 宋 婷(1:27)

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及专业群的架构与思考

朱余清 孙孝龙(2:21)

哲学视域下审视中职校课程“重构”的五大原则

周如俊(2:24)

评估视野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对江苏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周 明(3:20)

错位学习:重构中职生学习隐秩序

崔志钰(3:23)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薛玲珑(4:22)

对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几个问题的思考

王莉方(5:19)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品牌创建、基地拓展与实效检

验马 斌(6:35)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职教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真真(9:16)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容开发研究

马宇民 刘炜杰(9:20)

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自省意识

——基于国际教师专业标准

程德胜 孙安宁(9:24)

论职教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思考

邓文萍(10:17)

中职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秀梅(11:21)

中职生错位评价的原点思考

崔志钰(11:24)

高职教师培养新论郭 靖 刘 超(12:25)

职业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杜艾芳(12:28)

·“三创”征文·

意义性生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取向与目标

——以一节课为例的反思刘炜杰(1:37)

以制度创新优化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以南京财经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为例

陈琴芳(2:43)

在德育课堂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李心建(3:32)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设计与实践

倪伟国(4:28)

论职业学校校长专业发展之反思性实践

杨建良(5:35)

基于教学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 江(6:32)

高职生创业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范梅芳(9:30)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三创”型人才培养初探

——以中印NIIT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贾建伟(10:20)

创新教育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探究

王建玉(11:27)

·校企合作·

“引厂入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技术探讨

张玉臣(1:36)

中职校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李长文(1:42)

校企合一的师资团队建设新模式

薛文隽 朱佳玮 巫向前(2:37)

“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外企)

汤定国 吴国伟 孙 梅(3:29)

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以富阳职高汽修专业为个案

赵玉星 兰自珍(4:31)

“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民企)

汤定国 吴国伟 孙 梅(4:35)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实践与思考

孙永霞 杨道才 李添翼(5:22)

依托行业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杨晓华 朱保华(10:31)

借得“高枝”育新梅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戴志浩 沈 森(10:33)

校企一体办学内涵、特征及评估标准刍议

何语华 刘建伟(11:33)

关于高职院校理事会建立的一些思考

金 虹(11:35)

·课程改革·

论职业教育“根基础”课程观的基本特征

张 健(1:39)

职业学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状况调查与分析

——基于省内星级职业学校的研究王志成(2:28)

专业教师实施课改的能力要求、困境及对策

吴兆刚(3:35)

中职课程“解构”与“重构”的价值取向与“实操”对策

周如俊(4:37)

学生作业:职教课改实践的新视角

朱 萍(5:26)

五年制高职“1443”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朱仁良 王 浩(5:28)

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初探

曹荣军(6:39)

基于职业导向及过程取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评价策略研究

陈佳佳(6:47)

论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陶行知思想的践行

钱 菁(9:34)

基于本土化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姜先锋(9:37)

模块课程:职教课改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钱明明(9:40)

培养“三强四好”高技能人才

——以“校中船·船中练”现代航海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田乃清 黄锦鹏 刘晓峰(9:43)

高职“333式”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考

程 凌(10:23)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

邓全明(10:28)

专业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研究

雍照章(11:30)

创新职业教育的课改路径选择

袁丽英(12:35)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

陈贵方(12:37)

基于职教课程模式的课改个案探析

郑 民 王 蓓(12:40)

·管理智慧·

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尊重氛围的构建

姚俊豪(1:54)

做一个艺术型的班主任刘国慧(3:40)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以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刘雪莲(4:45)

完善运行机制 实行生本管理

——弹性学习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构建

刘九龙(5:39)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班级管理四策

唐 霞(9:48)

从备赛风波谈职校中层执行力的提升

潘东良(12:46)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业压力的根源与教育管理措施探析

朱静华(12:49)

·德育之窗·

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李桂峰(1:59)

谈职校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殷少萍(1:62)

在中职校开展“角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许本洲(3:38)

寓“生活导学”于德育课“生活化学习”之中

吴长春(5:43)

顶岗实习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姜进梅(5:45)

中职学校学生宿舍自管会建设探索

方志平(6:49)

班主任队伍素质建设路径探析夏 艳(10:26)

用行为塑造理论规范学生行为陆荣林(10:50)

劳动礼仪值周:培养会弯腰的职业人

曾海娟 张学军(11:46)

学校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松斌(12:55)

·教学研究·

以生为本的就业教学考核模式探索胡淑红(1:56)

试析中职作文教改重点

——应用文教学俞迎春(1:58)

《职业道德与法律》新德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冯冬梅(2:51)

《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耿 淬(2:54)

职业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杨春昌(2:56)

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沈 跃(2:58)

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能力路径探析吴建新(2:59)

中职英语课堂应用发展性评价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任 密(3:42)

“任务单”导学模式下的车工技能教学设计

朱仁华(3:44)

在职校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思考曹 雪(3:46)

有效整合乡土资源提升语文学习内涵徐敏莉(3:47)

职业角色多元:有效实施中职数学教学新大纲的要求

孔祥富(3:4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孙成环(3:51)

提升理念 引进资源 坚持创新

——推进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 中(4:49)

高职生探究学习中的心理挫折与教育指导探析

陆中静(4:51)

高职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提升思维能力

张美娟(4:54)

精益管理渗入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

王维婷(5:47)

运用HACCP加强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

邵阿末 苏纯音(5:50)

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中的知识技能结构

沈 斌(5:52)

改进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探讨崔永红(5:53)

论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王云珠(5:55)

北美CBE职教模式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构想

丁春明(6:51)

电子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做好理实结合

冯 皓(6:54)

英语词汇教学要加强记忆策略的指导顾卫红(6:55)

运用排名分对学生评教结果进行修正

文 平 陈 芳(9:49)

教学激趣五法

——以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为例殷 丽(9:51)

对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熊伟民(9:52)

搭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框架

——语文能力训练体系杨晓燕(9:54)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杨 成(9:56)

高职高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马建峰(9:58)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生本化”教学改革策略

严 研(9:60)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透视

刘兵兵(10:37)

项目化实训教学的探析

——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刘景霞(10:39)

由“庖丁解牛”引发的对中职学生技能教学的思考

潘玉山(10:41)

自我训练是实现中职生个性化职业目标的新方式

李登高(10:44)

高职院校视唱课教学原则浅析

于雪琴(10:46)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永飞(10:47)

校内“教学工厂”顶岗实习管理与运行的实践

周万民(11:48)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功能研究张彩霞(11:51)

谈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

——以“广告词”训练项目为例王小辉(11:53)

刍议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刘国慧(11:54)

中职计算机专业《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对策

胡 青(12:57)

职业学校文学社团与语文教育初探

侍寒冰(12:59)

解读“语文研究性学习”梁秣陵(12:61)

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

——以阅读教学为例夷国良(12:64)

·创意论坛2010年第六届·

增强吸引力:中职教育的理性诉求吴如林(1:30)

对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与建议王云珠(2:39)

从“工学交替”的视角谈职业教育创新

孙 爵(3:26)

五年制高职“矩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魏俊飞(4:25)

苏州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调研报告

杨海华(5:32)

别总拿传统文化说事儿

——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傅梅珍(6:29)

略谈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

严邝明(9:27)

·职教名师·

郑在柏:且行且思(:45)

在前行的路上郑在柏(1:45)

五年制高职《公司创设策划》项目课程开发、实施与反思

郑在柏(1:47)

陶立强:耕耘不辍(2:46)

做一个勤奋工作的人陶立强(2:46)

构建校区企业,实践校内“三结合”

陶立强(2:49)

朱明松:仰望星空(6:43)

被“挂”出来的“高手”朱明松(6:43)

专业课程开发中“中间开花”模式的突破

朱明松(6:44)

·专业对接产业·

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楼世洲(2:32)

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

滕 青(2:32)

论区域产业集群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以浙江省绍兴市纺织和黄酒业为例

杜永兵(2:35)

·教育随笔·

教育如歌——对问题生教育的思考

马彩云(3:54)

甘做一片平凡的绿叶强高培(3:61)

尊重“原生态” 焕发学生创作热情

郑 荣(9:62)

行走在“教、学、做”之间王云珠(9:63)

漫谈作文的有效批改邱从意(12:70)

“草根”教师如何“自润”与“外化”师德

吴开宇(12:71)

·海外职教·

能力评估模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经验

赵 聪(2:61)

从教学计划看中加教育体制的差异

梁 姗(4:60)

感知奥地利职业教育经典课程模式

倪忠虎(5:61)

·观点参考·

技能大赛的“马太效应”及对策分析

屈建龙(3:56)

调整职教专业结构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卞建鸿(3:58)

发展低碳职业教育的思考

吴中起(3:59)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智能型应用人才

徐荣宽(4:59)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与思考

江 岚 张廷选(6:60)

·学校建设·

档案在高职院校评估工作中的作用

朱红茹(11:37)

中职示范校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张兵营(11:38)

创建和谐校园 促进科学发展

——以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为例

郭秀华(12:43)

·专业建设·

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产教结合模式的研究

李建龙(12:52)

·师资培养·

职校构建优秀教学团队的三大策略

陈琴芳(4:47)

中职教师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翟羽佳(9:45)

高职教师的能力要求及培养途径初探

刘 阳(9:46)

江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王 梅(10:35)

五年制高职教师团队建设困境剖析及博弈对策研究

陆晓东(11:40)

·职教广角·

新加坡工艺学院PEPP模式对中职生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启

示吕 桃(4:56)

浅谈职校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李 刚(5:57)

浅析“十二五”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以江苏盐城为例

冯晓峥 蔺 俊(5:59)

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计算机专业建设

蒋道霞 涂 刚 朱士高(6:56)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想述评

许小荣(6:58)

基础观和发展观视角下的中职吸引力探讨

石成诚(10:52)

“蚁族”视野下高职院校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思考

孙建波(10:55)

男儿当自强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吴雪飞事迹介绍

刘 峰(10:62)

公司化运作下的创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途径探析

姜楚鸣(11:43)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读《三适连环教育》有悟

薛美红(11:55)

漫谈中职生责任感姚锦凤(11:56)

从工业界诉求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沙鑫美(11:58)

以2006-2010年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统计为依据看五年制高职

“江苏现象”陈小祥(12:65)

·职教杂谈·

职教科研心态的误区与突破张 健(10:58)

课改:职教发展的必然选择

——重读《意见》感触多于黔勋(10:60)

职教科研积累的意义与方法

张 健(11:60)

重新认识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定位与价值

沈 彬(12:67)

职教科研思维方法的创新

张 健(12:68)

·封面人物·

缪世春: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1:64)

金玉书:创新 创优 创业(2:64)

钱澄:培养职教特色的创新型人才(3:63)

黄志良:关注学生成长(4:63)

吴发清:成就学子人生(5:64)

张希成:根植三农(6:64)

周新源: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7-8:128)

王稼伟:重读教育的意义(9:64)

杨晓华:寻求教育之道(10:64)

张兵营:人人的教育(11:64)

篇5: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思想政治教育

2.政治观教育

3.社会主义荣辱观

4.灌输论

5.疏导调适机制

6.模糊评估法

二、简答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2.简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

3.简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5.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认识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篇6: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问答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哪些特点并简述之

2.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功能并简述之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哪些途径并简述之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哪些特征并简述之

5.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哪些要求并简述之

二、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

篇7: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

A.理论品质

C.理论核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C.物是感觉的集合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A.客观性

C.社会性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是(D)

═════════════════════════════════════════-本套试题共分6页,当前页是第1页-B.理论基础 D.理论内涵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B.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B.变动性 D.能动性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A.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

A.生产力

C.生产方式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D)

A.特殊的资本

C.一般等价物

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B.普通的商品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

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

A.价值尺度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

A.法院

C.议会或国会

A.购买阶段

C.销售阶段

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检察机构 D.政府 B.生产阶段 D.流通阶段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B.流通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20.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B)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C)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B)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C)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B)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

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B)

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C.按需分配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B.工人运动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按劳分配 D.市场经济体制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 C D)

A.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 B D)

A.感觉

C.概念

A.军队和法庭

C.艺术和道德 B.知觉 D.表象 B.哲学和宗教 D.逻辑学和语言学 B.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A B C)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 C)

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B C)

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36.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有(A C D)

A.货币资本

C.生产资本

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A B C D)

A.促进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C.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A.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B.帮助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 D.缩短流通时间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D.利率政策 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 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 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 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流通资本 D.商品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A B C)39.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A C D)40.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有(A B C 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

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

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

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

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

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心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

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源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

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

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篇8:2011年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 栏目设置概况

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44篇文章, 与2010年相比较减少了了8篇。2011年共设栏目10个, 与2010年相同。其中常设栏目有8个, 分别为“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农村职教”、“比较与借鉴”和“史海钩沉”;新增栏目2个, 分别为“异域采撷”和“理论研究”, 其中“异域采撷”仅在第九期中出现过;“理论研究” 仅在第十一期中出现过;“关注”和“高等职教”则为每期必设栏目 (见表1) 。

(二) 源杂志转载量

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44篇论文来源于40种学术期刊, 与2010年相比少了3种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排名前四位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职教通讯》, 共52篇, 占到论文总数的47%。另外, 《比较教育研究》 (京) 、《中国高教研究》 (京) 、《中国成人教育》 (济南) 这三种杂志的转载量明显增加, 《教育发展研究》 (沪) 、《教育与职业》 (京)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石家庄) 这三种杂志的转载量有所减少。

(三) 源杂志所在地

如图1所示, 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 北京 (50篇) 、南昌 (20篇) 、长春 (20篇) 、常州 (13篇) 、沈阳 (9篇) 、上海 (6篇) 、哈尔滨 (4篇) 、南京 (4篇) 、济南 (3篇) 、石家庄 (3篇) , 分别占总数的35%、14%、14%、10%、6%、4%、3%、3%、2%和2%。其他转载量在2篇的源杂志所在地为宁波、天津、太原和武汉, 转载1篇的源杂志所在地为重庆、无锡、金华和广州。

(四)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所转载的144篇论文中,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56篇, 占论文总数的39% (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除了有2篇文章的作者所在单位不详, 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26篇, 占论文总数的18%, 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4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13篇, 占论文总数的78%;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34篇, 占论文总数的24%;来自普通高校的有35篇, 占论文总数的24%;来自高职院校的有44篇, 占论文总数的31%, 其他单位的有5篇, 占论文总数的3% (见表3) 。

(五) 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

如表4所示, 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 主要分布在“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和“比较与借鉴”等六个栏目中。总体来看, 这六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30篇, 占论文总数的90%。其中“高等职教”的文章最多, 有33篇, 占总数的23%。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1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 有90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 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3%;采用文献法和统计法的各有14篇, 分别占总数的10%;采用比较法的有10篇, 占总数的7%;采用个案法的有9篇, 占总数的6%;采用调查法的有7篇, 占论文总数的5%。

(二) 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 其发展遵循一些其他教育所没有的规律, 这对职业教育研究提出了挑战。有学者从知识观念、道德养成、行动原则和主体精神等四个维度对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解读, 认为当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各项职业教育实践。充分认识现代性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特征, 对应对职业教育的诸多挑战及转向具有重要价值, 可以避免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龚春蕾, 第七期) 。

职业教育也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高职本科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有学者通过对国外高等本科教育发展的比较与分析, 揭示出本科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我国高职本科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提供现实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俞建伟, 第九期) 。也有学者从技术本科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厘清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 认为技术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徐涵, 杨科举, 第九期) 。

2.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专业学校发展的均衡性, 它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正处于从非均衡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的转型时期。有学者提出采取区域推进策略, 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资源倾斜、质量提升、分类指导、合作发展等策略, 提升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 (马树超等, 第七期) 。也有学者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区域统筹发展的七大举措:基于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足, 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基于服务“三农”的城乡携手共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职招生规模扩大;基于农业产业弱质性的中职免费培训制度;基于城乡收入差异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于统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基于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集团化办学 (曹晔, 第二期) 。

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首先, 应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 依托行业, 服务企业, 建设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再次, 夯实基础, 工学结合, 增强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效 (叶小明, 朱雪梅, 第九期) 。有学者为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 就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运行机制、长效机制、考核考评、学生就业、合作动机等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加以比较研究。在培养目标方面, 各国虽然表述不尽相同, 但都揭示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要培养的首要的是有职业技能的人, 而这种技能和知识必须符合并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合作动机方面, 校企合作比较好的国家在合作动机问题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那就是政府、学校、企业都意识到也享受到了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对校企合作基本达成了共识。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 大多数职业学校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想要去和“企”结合, 但又发现企业方不是很积极。这和我国职业教育学院式办学有关, 也和我国的企业发展状况有关 (明航, 第三期) 。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的合作动机主要有解决企业用工、获得技术人才支持, 解决员工培训、引进先进技术与科研开发合作、赢得社会声誉、投机;校方的合作动机主要有解决学生就业、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培养、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获得资源、投机。校企合作各方实现“双赢”与“共赢”的基础性条件首先在于合作伙伴的合理选择和合作动机的治理 (方向阳, 丁金珠, 第三期)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本身就是校企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在经济、政策、社会、人才、文化等方面又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校企双方建立利益共同体, 通过组织、团队、制度、科研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创新, 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 (王振洪, 第十二期) 。有学者提出, 市场、 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四位一体”机制的有效运作是现代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和保障。政府依据市场需求以及法律法规对校企有效合作进行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接收职业院校的实习学生, 吸纳企业未来的优秀员工, 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 要通过学校实习场所实习, 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祝士明, 张翠荣, 第十二期) 。

4.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

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 是我国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学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以1998年至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 运用调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框架, 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两者之间在长期上不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并且正相关, 职业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王磊, 第十期) 。

在中职教育经济学研究方面, 有学者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的发展历史, 将中职资助制度划分为三个阶段:1952年至1982年, 人民助学金制度时期;1983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人民助学金逐步退出, 以奖学金为主的资助制度建立;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中职资助体系建立。目前, 我国中职资助政策的范围逐步扩大, 标准有所提高, 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为主, 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刘红, 第二期)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之一。而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供养器”的投入机制还相当不健全, 故而导致了中职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比例过低, 中职学生所承担的学费负担较重, 中职的教育投入在各地区呈现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等问题, 对此, 政府应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其在中职教育投入机制中的角色拓宽中职教育投入渠道、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等加以解决 (赵静, 沈有禄, 第五期) 。有学者沿用评价的研究范式构建了中职免费教育资源依附现象的一般分析框架, 借鉴Aldrich分析组织对环境依附的六个维度, 分析中职免费教育的资源依附现象, 最后根据研究结论, 分别从政府和中职学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政府应采取分步骤、逐步推进的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逐步推进中职免费进程。

在高职教育经济学研究方面, 有学者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政策的分析, 在总结政策示范效应的同时, 指出了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瓶颈:经费严重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力量受到掣肘、学费所占高职经费的比例偏高等, 并在此基础上, 从提高政府的有效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吸引企业对高职教育投资、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多途径扶持高职教育、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财政拨款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魏真, 第五期) 。

5.职业教育质量研究

从内涵上讲,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一种相对质量, 是其满足顾客群预定标准的程度。从外延上讲,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 科研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是其“两翼”。从标准上讲, 内部质量与外部质量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 其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体现了两者的对立;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两者逐步走向统一。从载体上讲,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提供服务的质量。从价值取向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内适质量与外适质量的“兼修” (唐林伟, 方华, 第七期) 。周建松在回顾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历史演变、高职教育发展机遇、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 包括以生为本的质量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特色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发展的质量观等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 从稳定规模、培养适需人才、办出特色、依托行业、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实施开放办学等方面阐释了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观的实现路径 (周建松, 第九期) 。周衍安认为, 已有高职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基本上是借鉴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成果和理论研究, 没有从技术理论和人才结构理论等视角去研究质量问题, 没有从高职教育职业性的针对性角度去判断。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要从结构上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 以职业体系的要求去构建 (周衍安, 第二期) 。吴家礼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性”是其教学质量的核心特征,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习模式等方面教学质量评价是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面。强化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吴家礼, 第十一期) 。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是欧洲范围内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体系, 其为欧洲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质量保证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程序。该框架不仅有利于提高欧盟各成员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还有利于增强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透明度, 提高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以及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之间的信任度。有学者借鉴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 认为我国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质量标准要适时调整, 职业教育质量保证要适当考虑差异性, 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充分体现民主性 (吴雪萍, 张科丽, 第八期) 。

6.职业教育德育文化研究

德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德育工作需要为职校生成才和发展强化服务工作, 在职校生中开展工作, 与职校生一起专心工作。加强和改进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把握德育工作发展趋势, 突出人本化思想建设, 重视专业化队伍建设, 加强人格化作风建设, 完善市场化机制建设, 突显品牌化特色建设, 优化一体化体系建设, 推进法治化制度建设和注重科学化理论建设 (崔景贵, 第十期) 。“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逐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 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职业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期间, 众多的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总结新经验、实施新办法, 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时代性, 也进一步促进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刘宝民, 第十期) 。

职业教育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在我国的研究历史仅有短暂的十余年, 大致经历了溯源时期、定位时期、张力时期等三个阶段;其研究的内容集中在职业教育校园文化、职业教育外延文化、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文化诉求对职业教育体制构建的意义等五个方面, 未来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切入点会游走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研究内容将进一步细化, 对职业学校文化力和职业学校技能文化的研究将成为热点 (马美, 刘宏磊, 第一期) 。有学者认为, 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相对落后, 主要是缺少区域性、地方性特色, 职业性、企业型和高等性特征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 有学者探索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突显“文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形态建设, , 将校园文化形态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 即区域性、职业性、高等性紧密融合, 融入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 (贾文胜, 第六期) 。

7.职业教育教师教学研究

张祥兰依据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理论, 构建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绩效的理论模型, 利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结构分析, 并得出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绩效模型具有多维结构, 由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构成。任务绩效主要包含工作职责、教学效能、实践教学设计及社会服务;关系绩效包含师生关系、团队协作及企业关系维系;适应性绩效包含持续学习、压力调适、实践技能适应 (张祥兰, 第十二期) 。而提升“双师”素质是高职教师增强实践技能的重要路径, 也是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与行业一线的分离, “双师型”教师会存在行业专业能力发展的间断性困境。因此, 学校应将对职业情境下典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作为职业准备的重点, 并通过校内教师与外聘行业人员相结合的方式, 完成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任务, 同时还需要从行业人才引进、教师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工夫, 支持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 (王博, 庞学光, 第五期) 。

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目前,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着缺乏明确定位、共同愿景和有效激励机制等困境。高职院校尤其是专业层面需要从团队规划、目标集聚、强化激励机制、改进支持系统等方面,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 (邵建东, 第五期) 。

职教教师能力结构研究也是当前职教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分析了赛博·赫拉考皮尔博士提出的芬兰职教教师综合能力结构, 包括核心领域、教学法领域、发展与研究领域, 并突出强调了社会联系、团队合作、经济管理和专业实践发展等四大能力。该能力结构对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李玲, 刘其晴, 第一期) 。

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不仅形成了完善的证书颁发程序, 而且在证书的标准要求上很有特色, 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证书获取呈递进的过程性设计, 采取开放型设计以适应不同能力特征的群体、证书标准要求突出强调工作经验和以课程学习为证书升级的重要条件 (徐国庆, 第六期) 。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一) 文化德育: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趋势

德育是一种文化的浸润, 文化是德育的本质维度。作为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体精神, 文化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也必将从一个俯仰皆宜的理论视角, 坚持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批判, 并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 使职业教育文化研究从“依附”走向“独立”。

(二) 非货币收益: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动向

把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指导思想,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学说也是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 传统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资助制度、成本效益、投入与产出、货币收益率等展开的, 而极度缺乏对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方面的研究, 这样势必会造成对职业教育收益估算的偏差。教育不仅有货币收益, 而且有巨大的非货币收益, 对非货币收益的研究将成为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动向。

(三) 教育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抓手

职业技术教育不只看数量还要重质量,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等于职业教育不需要提高质量。任何不注重质量的教育都是不可持续的。从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2011年的研究来看, 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数量转向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成立独立的质量调查测评机构等将成为未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走向。

(四) 职教本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

从本质上讲,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就业教育, 它被定义为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而当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各项职业教育实践。但从2011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来看, 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论和类型论之间的争辩仍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需求的深化, 对职业教育本质和职业教育类型的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得到阐释。

摘要:文章通过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 回顾了这一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特点, 并对2012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宏观展望。

上一篇:煤矿诚信的重要性下一篇:二十年后,假如我成了宇航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