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问题

2024-05-06

社会保障问题(共8篇)

篇1: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强调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重要性措施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交织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无法绕过的重大问题。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他关系到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浓醇、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是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下、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突出的特点。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

1、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狭小。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费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两者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医疗保障是社区化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弱。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很小范围内实行,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较低。许多人都没有了解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参加社会保障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享受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不多。

3、地区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一般说来,经 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 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4、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不足,造成农民负担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

5、社会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造成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农村

社会保障涉及的人比较多、人员复杂造成工作量得加大。再加上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和专业的人员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制约了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成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了农村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村的现状来看,现阶段在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给农村地区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更容易被排斥、被淘汰在市场之外,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社会保障作为调节器,可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以及城乡收入和地区收入差别的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占人空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根本

利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迫切需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将会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既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有利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2、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每个要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中国最大的不和谐是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农村和谐社会主义提出了必然的要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家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改变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 三农问题 ” 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而政府又无所作为 ,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导致社会动荡 ,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改革 ,在带来发展动力和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不利影响日益显性化并形成矛盾联动。因此 ,中共中央提出了城市反哺农业、建设新农村、解决“ 三农 ”问题的战略方针。其中 ,要解决“三农 ” 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 ,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是重点 ,降低农民的风险是关键。而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这无形中会减少农民的开支 ,增加收入 ,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有效解决“三农 ” 问题。因此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稳定器 ” 和“ 调节器 ”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发展。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它不仅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使农民增产增收;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水平;最后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

2、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 会服务、社会优抚五个方面。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是“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 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 应重点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紧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由此来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惠及广大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张新生,《我国二元经济与农村多元过度社会保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6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2

篇2: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因此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3年两会前夕,在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的结果中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位居于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从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到今年为止,已经连续四年被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社会保障分项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的调查中,83%网民表示支持,15%不支持;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50%网民认为骗保者多,制度执行不完善,19%认为国家对低保的投入少;在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调查中,52%认为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21%认为我国社会救助面不宽,标准偏低,11%认为社会救助渠道单一。

社会保障思想为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保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也明确了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根本目的。毛泽东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的社会保障思想随着他对革命战争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的深入不断深化改善, 并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深入发展而发展。该思想不仅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社会保障问题切实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保障保正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的工作力度,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从试点开始,逐步向面上推进;1996年底,民政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近几年农民种地不但免租免税还给一定的补贴,所以政府对农民的惠民政策是有目共睹的。199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部署全面开展城市低保工作;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城市低保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规保障;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针对城市低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社会保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十分重要。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想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篇3: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壮大的新型劳动大军, 日益成长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有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约有农民工2.3亿人 (其中进城农民工1.26亿人) , 占产业工人队伍的2/3, 占据了建筑业劳动力的90%, 煤矿采掘业的80%, 纺织服装业的60%, 以及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亿万农民工凭借相对较弱的就业竞争力, 辛勤奋斗在生产服务第一线, 一方面努力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活提升自己, 一方面透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塑造着新型城乡关系。他们不仅为开辟农民增收致富道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且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着手建设城市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 有些城市就开始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并对有特殊困难的农民工实行社会救助。在全国大规模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则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 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此后,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针对农民工因多种原因导致参保率低的问题, 我国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实施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为重点, 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计划”。以进城农民工大病统筹为重点, 推进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到服务行业。有关部门还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 着手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转移接续办法。一些地方还为农民工办理了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全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10月, 全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人数, 分别达到4 891万人、4 142万人和2 330万人。

全国各地在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 把农民工社会救助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通过政府倡导、社会帮扶等有效途径, 向遇到特殊困难的农民工伸出援助之手, 在大病医疗、意外伤害、法律诉讼、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了种种帮助, 解决了许多困难农民工自己无力解决或难以解决的急难问题。虽然目前缺乏全国农民工社会救助工作的统计数据, 但是各地都把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初步纳入了当地社会救助的政策体系之中。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 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农民外出后, 既不能在城市定居, 又不愿意回到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新生代农民工, 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 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相对来说, 这些人对农业不熟悉, 同时, 他们又特别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社会, 但从制度到心理到具体措施, 都还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农民工在医疗、养老、工伤等保险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主要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 社会地位不平等

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虽然得到了保障, 但从“农民工”的称谓, 到农民工实际享有的权利待遇, 都存在着诸多政策性、观念性的歧视成份, 与城镇职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老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 农民工比城市居民承受着更多困难和压力。有的已经在城市打工一二十年, 还是脱不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

(二) 农民工参保率低

有资料显示, 按2008年10月参保人数计算, 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仅占农民工总数的21.3%, 参加医疗保险的仅占18.0%, 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10.1%。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工资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参保意识差,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 不愿为农民工主动缴纳保费。如此低的参保率, 导致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发展的重要规律“大数原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此外, 农民工对社会保障有抵触情绪。对农民工来说, 一方面由于其工作的流动性大, 原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会归为乌有, 看不到直观的经济效益而不愿意参加;另一方面农民工本身收入比较低, 不具备像城镇居民那样的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力。

(三) 社会保障不完善

一是社保关系不能转移接续。农民工的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 而现行制度安排恰恰在农民工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上设置了层层障碍, 极大地压抑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相对而言, 更多的农民工愿意选择参加能够当期受益的医疗保险等。农民工一旦离开原先打工的城市, 往往选择退出养老保险, 但也只能拿走个人缴纳的保费, 用人单位缴纳的保费则无法带走, 作为统筹基金留在打工的城市。这就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保障制度优越性的充

本栏目由陕西省财政厅社保处支持开办

分发挥。此外, 农民工外出打工, 最怕遇见大病、疾病。一旦出现意外问题, 不可避免地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二是农民工身份不好清晰地界定。这种模糊性不好把他们划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或是划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内, 即使把他们划入城镇, 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 也很难固定由哪个企业或部门负责。

(四) 统筹范围过小、层次过低

目前多数省份基本停留在市县统筹范围内, 还没有实现省级统筹, 在现有基础上也很难实现全国统筹。这不但妨碍了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顺利扩展, 而且在农民工的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造成了许多矛盾, 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现象。

三、对构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建设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均是立法在先。社会保障立法既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又保障了社会保障工作依法有序运行。虽然我国也通过国务院令的方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条例, 但尚未出台《社会保障法》, 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因此, 应尽快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法》, 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运行。

(二) 尽快消除制度障碍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是妨碍城镇化的主要制度障碍, 是进城农民工面临各种歧视的基础性原因。目前, 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 但由于制度惯性和部门利益阻碍, 农民工仍无法获得大中城市户口, 不利于农民转变为市民, 应尽快创新户籍制度, 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

(三)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解决农民工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 只能采用前进而不是后退的办法。说到底, 就是“农往工靠、乡往城转、低 (技能、素质、社保标准等) 往高走”。农民工最害怕的是失业, 最痛恨的是欠薪, 最担心的是生病, 最期盼的是社保, 最渴望的是孩子在城市继续上学。对于农民工来说, 当前就业是最大的保障。失去了就业岗位, 农民工的社保缴费就没有企业承担, 农民工自己更无力承担。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也会因此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种形势下, 无论经营形势好的企业, 还是微利维持的企业, 都要为国家分忧, 承担社会责任, 在最困难的时候尽可能不减员或少减员, 使进城农民工尽可能留在城镇就业, 使已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尽可能少返乡务农。保住了农民工的就业, 也就保住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此外, 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 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 其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城镇职工, 参加社会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其实际缴费年限很难达到15年。应着眼于更多的农民工参保, 立足农民工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 坚持低标准、低费率, 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由用人单位缴费, 切实减轻农民工负担, 加大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四) 分层次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要建立多层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促进作用表现在: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增强农民工及其家庭即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 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由于农民工及其家庭大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 边际消费比例高, 还具有接近城镇职工和居民的消费观念, 特别是年轻农民工的消费方式更多地受到城镇青年消费观念的影响, 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从总体来看, 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性, 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因此, 要有针对性地, 从其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入手, 从点到面, 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要从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 建立包括失业、医疗、工伤、养老保险等在内的低水平、全方位、不遗漏的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再通过各层次之间的融合, 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应从我国实际出发, 针对农民工的自身需求, 先解决农民工迫切需要的保障需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 再依次解决养老、失业、生育保险等。工伤保险不需要个人缴费, 又不存在转移和接续的问题, 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的普遍接受;而大病住院也最易使农民工陷入贫困。农民工因工致伤、致残的事故时有发生, 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劳资纠纷, 这就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 现阶段必须把工伤保险、大病保险作为突破口, 通过建立医疗保险制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病失业以及因病导致的一系列贫困问题。

(五) 组建劳务公司

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 大多是以同乡介绍或“包工头”性质的临时性组织出现, 导致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很难依托一定的单位或部门来进行解决。当前, 要大力推动劳务公司的组建, 政府部门应发挥好主导性的作用, 劳动、工商、税务、建设等主管部门要密切协作, 取消或规范部门指定的各种商业保险, 通过制定和落实一些政策措施, 在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特别是在劳务公司组建初期, 要在保险费收缴、税收优惠政策、行业管理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确保劳务公司能“办起来、活下去”, 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为其工作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从而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六) 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

目前, 不少国家已将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如美国颁布了《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就业机会法》、《就业培训合作法》、《再就业法案》等, 要求全社会重视并支持职业培训。在瑞典等国, 失业培训不仅是免费的, 参加者还可得到培训补助。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此乃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因此, 国家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 通过技能培训, 提升其劳动技能, 使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何宗渝, 黄深钢, 雷敏.新生代农民工带给中国的“喜”与“忧”[Z].新华网, 2010-03-07.

[2]胡春明.健全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访全国人大代表张桂玉[N].中国建设报, 2010-03-11.

篇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关键词】城乡分割;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发展

1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问题的背景及内涵

1.1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味追求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同时忽略了公平的重要性。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基础上,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的特点。进入2000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将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为了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做出巨大努力。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对建立城乡头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了全面的关注。希望通过努力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融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早日建成和谐社会。

1.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事实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纵观我国情况,受限于经济发展状况及资金,无法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提高到于城市相同的水平。但是,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是大势所趋。从根本上讲,统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指通过制度的完善,逐渐将城镇企业职工、农民工、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保障的覆盖面,使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一体。当然这个过程中免不了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分散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

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在立法范围内,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提供补贴或服务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运行同样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发展迅速。而农村农业为了支援城市经济建设,一味付出,发展滞后。也因此造成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事实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严格的身份限制。城镇居民享受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的全面保障,此外,住房、教育、残疾人、妇女儿童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也在不断提升陈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农村,农民还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的保障作用。虽然近些年农村在大力推广新农合与新农保制度,但很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筹资范围广,水平低也意味着保障水平低下。加之许多政策和措施还有待于完善。因此。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2 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程度偏低。

我国在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还存在着统筹层次低的问题。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国家在施行社会保障制度时,只作原则性的规定,给予各地在实施政策时很大的灵活性。各地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地方实际在遵循国家坐的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修改了社保费用的征缴规定。这也导致了我国社保制度运行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障资金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度使用。

2.3 立法工作滞后

立法先行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律并不健全。在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或者法律缺乏效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或者“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3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现阶段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二元分割,农村居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

3.1 扩大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

充足的社保基金储备是制度体系运行的有力支援。过去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而且基本生活水平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扩大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使社保基金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使农村的保障体系早日与城镇并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发展。

3.2 加快统筹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

由于立法工作的缺失,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立法。首先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工作的法律体系,并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力与义务,做到权责清晰,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再者,要建立一批合格的执法队伍,保证有法必依,增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可行性。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早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3.3 整合城乡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实现城乡并轨,减轻城乡二元分割的现状。实现城乡保障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争取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城乡统筹,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4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当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分割问题,纵观全文的相关论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发展困难重重,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新华网,2007-10-24.

[2]胡晓义.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Z].社会保障网, 2012-09-05.

[3]仇雨临.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很有必要[Z].社会保障网,20011-02-15.

作者简介

马泽华(1993-),女,河北省承德市人。现为山西财经大学2012级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作者单位

篇5:中国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张翼 程永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均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主要包括五保供养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1978年后,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瓦解,原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已不复存在。但是,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容忽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恢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起,各地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试点,之后逐渐在全国推开。这一时期,五保供养制度也经发展得以完善。2007年我国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1992年开始试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却陷入困境。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大幅上升。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误区

20世纪90年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一种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作法是土地换社保,即农民以耕地、林地等换取社会保障,后来在其他地区逐步推广,但实际上这一作法存在很多问题。农民交出土地所换取的社会保障权利主要是养

老和医疗方面的保障,保障项目少,且待遇水平低于城镇职工。同时,一些地方在推行“土地换社保”中,由于趸交保费数额偏高,农民把土地补偿款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交付保费,其近期生活直接面临很大困难①,尤其是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失地农民面临的生活压力更为突出,因而土地换社保的实际保障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在土地补偿过程中的不规范、不透明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以非市场化的低价收购农民的土地,再以高价卖出土地从中牟利,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滥用。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即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不均衡发展和农村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比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农村在近几年才建立起包括新农保、新农合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仍然缺失,已有的保障项目待遇水平低、保障作用有限,而且新农保和新农合都是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缺乏强制性。

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也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进程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地区正在探索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还比较低,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固然与地区的经济基础有关,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导致的。例如,新农保在建立之初就允许各地在中央确立的缴费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之上,根

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尽管这是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的措施,但客观上导致了新农保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

新农合自2003年重建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发展速度快,但由于建立时间短,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覆盖面比较小。另外,在农村,除了已经建立的新农保、新农合、社会救助制度,其他诸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村社会福利等项目至今仍是空白。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实施的新农保与新农合,都体现了政府责任,但是财政投入仍然很低。就新农保而言,全年660元的基础养老金保障农民生活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是有条件的。对于这些由于子女不参保而导致生活缺乏保障的老年人,政府也应承担起支付其基础养老金的责任。在农村社会救助中,资金有限的问题也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加以解决。此外,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养老资源条件差,这些都限制了农村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因此除提高政府的筹资比重和社保待遇标准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农村诊所、卫生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农民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次,改农村社会保障的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农民本身收入不高,再加之短视心理,许多年轻人或身体健康的人群倾向于不参加社会保险,这减少了社会保障的基金积累,缩小了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范围。另外,农村的低收入人群无力参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使这部分最需要保障的人群丧失了社会保障权利。因此,需要尽快改变自愿参保的规定,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与此同时,对由于低收入而无力参保的人群进行补贴,资助其参保,确保人人享受有保障的生活。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长效增长的筹资机制。目前新农保与新农合的筹资机制都包括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其中集体补助部分,在已有政策中并未明确规定,加之许多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实。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又包括地方政府的补贴和中央政府的补贴。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

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经办管理水平。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设施短缺、经办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卫生资源的投入,保证管理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乡镇养老院等机构的建设上吸引民间资本和慈善组织捐款。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水平方面需要培养社会保障专业管理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服务,对自愿到农村服务的社会保障管理经办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支持。

最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要针对城乡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层次,统筹规划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现阶段不要求城乡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一致,而是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尽量缩小与城镇的差距,进行制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高统筹层次。

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做出了很多承诺,包括市场开放、国内的农业政策、出口和动植物的卫生检疫②,其中许多承诺对于国内的农业发展形成挑战。

在市场准入方面,入世后我国已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个唯一的保护措施③。但在关税削减上,我国承诺加入WTO后10年内我国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削减22.1%,虽然高于发达的WTO成员国,但却低于大部分发展中的成员国,这同样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贸易保护④。在国内支持方面,中国在加入WTO协定中已经明确承诺,中国农业补贴仅仅能够利用特定基期农业产值8.5%的微量允许⑤。我国也已承诺不再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中国目前的补贴政策还没有突破WTO规则范围,仍然符合微量允许标准,但与欧美国家的农业支持水平相比已是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民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方式,间接地突破这种限制,以保证农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目前面临严重困境,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共识。而扩大内需,必然要重视农村这个中国最大的潜在市场。目前农民收入严重偏低,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政府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提高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博导)

注释

①张春雨:“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农民社会保障及‘土地换社保’问题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第95页。

②程国强:“执行WTO承诺对中国农业的影响”,http://.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 doc_id=126565。

③扈立家,张立富,刘强:“WTO农业保护框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农业经济》,2000年第4期,第19页。

④程国强:“WTO《农业协定》简介”,http://.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 doc_id=126830。

篇6:社会保障的法律问题

学者们一致认为,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

有学者对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地位和体系、立法原则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凡因社会保障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即是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是独立的基本法律部门,其体系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优待抚恤法。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主要有:普遍性原则、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

有学者分析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选择,主张在立法体例上要从分散的低层次立法走向统一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在社会保障对象上要从“城乡分治”的“身份等级”差别逐步走向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利等;在社会保障费用筹集和给付条件方面要从国家的无限责任到公民的权利、义务对等;在社会保障项目方面,宜介于中国现实和国际标准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上,要从“分散管理”走向“统一管理”。

还有学者对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项目以及社会保障基金化、专业化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篇7:农村孤儿社会保障问题(推荐)

农村孤儿的社会保障问题自从建国以来就存在,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非正式保障体系,这套体系虽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但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村孤儿我们首先做一个界定,这里的农村孤儿不仅包括父母双亡的儿童而且还包括那些父亡娘嫁的儿童。他们在失去双亲的呵护后,基本去向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进入扩展家庭即由亲属网络来抚养;进入养老院;再有就是有少量的农村孤儿单独居住,没有固定的照料者。这样的孩子小的在村里吃百家饭,穿民政救济的衣服,独自居住在父母留下的房子中。大一点的就外出做童工或流浪。农村孤儿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生活的需要,替代养护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医疗救助的需要。

在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儿童失去父母照顾之后,一般地方干部不收回父母的土地,并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各种提留)。承包地成为失怙儿童事实上拥有的、可以产生一定收入的资产。在调查中,发现这个制度对非正式的孤儿保护制度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因为扩展家庭在收养儿童之后,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也由扩展家庭支配。如果扩展家庭自己耕种,承包地一般可以解决儿童的口粮问题。没有力量耕种的家庭,出租承包地则可以产生一定的粮食收入。这样就基本上保障了农村孤儿的吃饭问题。

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国家提供了教育服务(公立学校),一定的教育费用减免和救助。农村的家庭和亲属体系则需要对儿童教育承担相当数量的现金支出,主要是学杂费、书本费、食宿费用等。但是国家和亲属家庭之间的责任划分没有考虑到扩展家庭的实际困难:祖父母一般没有现金收入,由叔叔伯伯为孤儿提供现金支持在家庭中往往引起矛盾,而儿童的教育都需要大笔的现金支出。

在替代性养护方面农村孤儿大部分由亲属网络提供替代养护,也有将儿童置于养老院的做法但是养老院不是针对孤儿的养护制度。但是养老院的保障主要对象是孤寡老人而且老年人和儿童的需要非常不同。通过各方面的比较祖父母对失去父母的儿童提供替代性养护,对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比集中到福利院为好,再有就是从各方面提供的资料来看很少有儿童因为失去父母脱离原来的成长环境而发生心理问题,反而是很多儿童因为家庭困难变得早熟,更加懂得理解家庭困难,兄、姐则更理解自己对弟弟妹妹的责任。

由于国家并没有多替代性养护作出正式的规定基本上是有亲属网络来内部消化从一方面看,家庭和亲属网络提供的替代性养护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比把儿童集中到福利院好。另一方面,缺少对亲属寄养进行监督和支持的制度安排。最大的问题是,在亲属寄养失效的情况下,政府仍然无所作为。因此,农村中没有亲属的被遗弃儿童一般只能被安排在农村养老院。养老院的设备和人员都不适合养护幼小的孤儿。

我国的医院主要是商业化医院,这就使得儿童的医药费成为扩展家庭的一项繁重支出。虽然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红十字会救助以及成为五保户,但是这样获得的补助毕竟有限,再有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的呼吁来获得社会的救助,这种情况毕竟少之又少。

篇8: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1日

一、社会保障基金现状及问题

(一) 我国社保基金现状。

根据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201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历年社会保障基金滚存结余达到2, 918多亿元,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余1, 841亿元, 失业保险基金积余240亿元,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积余581亿元, 工伤保险积余723亿元, 生育保险基金积余332亿元。社保基金虽然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是这些看似很有保障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社保基金出现的问题。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方面, 尽管出现逐年的增长现象, 但是增幅一直在20%~40%之间, 增幅较小, 在有些年间增幅甚至有所下降。除此之外, 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反映了其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一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 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就可能会出现缺口, 后果不堪设想。

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方面, 历年都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08~2009年期间, 社保基金的收入增长率仅为17.76%, 而社保基金的支出增长率就达到了33.37%。如果社保基金的收入、支出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那么社保基金的入不敷出将成为必然现象。另外,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和参保人数的增长,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出现进一步增长已是必然, 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

社保基金的滚存结余方面, 不断增加的结余未来将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会导致医疗费用支出相应增长、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失业和企业富余人员增加, 从而会导致失业保险金的增长, 这些都将导致社会保障支出不断上升而面临赤字风险;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的发生, 会使得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购买力下降以及社会保障基金资产不断贬值的风险。

(二) 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中出现的问题

1、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方式单一。

目前, 我国社保资金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 多用于银行存款和股票债券等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 而且由于社保基金是关民生的大事, 政府对于基金的管理更是十分严格, 对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金额有明文规定, 这使得基金很难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大环境相结合, 很难有效地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长期以来, 我国对基金的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把控, 唯基金的安全性是重。国家对此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严格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 规定了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的金融工具, 因为这些都是低风险的投资方式, 所以要取得高收益是不可能的。另外, 对于基金的用途, 财政部规定社保基金的80%左右应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社保基金特种定向债券, 国务院也明文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由此可见, 国家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和用途都严格把关, 虽然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 但是这是十分墨守成规的做法, 无法应对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无法满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资金中有90%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只有3.5%是以其他形式存在。这样安排金额巨大结余基金, 把它存入存款利率小于通货膨胀率的银行, 是否真的能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性?这样禁锢社保基金的流动, 并不是合理的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做法。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中的大部分被存入银行, 这无疑是一种保守型的投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额从2002年的223.4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 918多亿元, 其中养老保险金累计结余1, 841多亿元, 约占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总额的62%, 这是关乎全国参保人未来保障的大问题, 因此关于社保基金的管理问题就显得众口不一。对于社保基金的管理, 政府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 不愿让社保基金去“冒险”, 这显然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但是政府却忽略了社保基金还被赋予了保值增值的希望。各地频频被曝出社保基金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 如果不改变社保基金狭窄的投资方式, 社保基金不要说增值, 甚至就连保值都可能成为难以跨越的坎。

据统计,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5.4%, 而当年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5%, 实际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人民为-1.9%, 计算出全国居民存款缩水600亿元, 可见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的亏损也必定不在少数。目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初始阶段, 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 但是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却持续降低, 单靠把社保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难以实现基金的保值需要, 更谈不上增值了。

从2002年到2011年, 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年份有2004年、2007年和2008年。以2007年为例, 2007年我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额为1, 136.6亿元, 存入银行专户的金额为7, 93亿元, 购买国债的金额为2, 134亿元, 分别占总额的65.8%和19%, 两者累计占据比例为84.8%。而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8%, 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 这就意味着把社保基金存入银行虽然遵循了安全性, 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金的贬值。

2、管理体制多头, 政出多门

(1)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制不健全。《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 因此宪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其中当然包括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有关规定。但是, 作为基本大法, 《宪法》统筹范围的广泛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各方面都做出详尽且具体的规定。而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障法律都是行政性法规且分散在法律效力低的条文中, 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律。

(2) 社会保障基金涉及部门多, 管理压力大。目前, 我国除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是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以外, 其他社会保障工作都分散在多个部门, 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 没有统一的部署和体系化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仅涉及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行政管理机构, 而且涉及税务、社会保险、银行、邮局等经办机构, 还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 涉及的部门十分多, 且这些部门都设有自成体系、相互牵制的社会保障机构, 造成管理分散。因为这些部门十分分散, 难以组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 并且这些部门和单位所处的位置不同, 难免会形成不同的利益观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发生摩擦, 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平衡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使得社保基金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3) 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现象严重。近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收金额大、参保人数范围广, 导致基金的有效管理也越来越难, 瞒报少缴、挤占挪用、欺诈冒领等现象由此产生。另外, 现有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为止, 只有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 大多数地区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虽然国务院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但是现有体制仍然政出多头, 机构设置重叠, 大大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也会造成基金被挤占挪用。

3、参保者观念上的障碍。

其实从关于对社保基金是否“入市”的全国性大讨论我们就可以看出老百姓观念上的障碍。早在2001年社保基金就已经涉足股市, 截止到今时已有12年, 但是社保基金入市与否却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少人认为, 社保基金入市首先从社保基金的属性上就已经犯了错误, 社保基金最首要的原则是安全性, 其次才是流动性和收益性, 投资股市是对社保基金安全性的背离, 没有遵守社保基金的原则。

以养老金为例, 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两个青年人抚养4个老人, 这是很大的压力, 但是养老金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赡养的压力, 也是老年人年老时候物质生活的保障。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涉及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加上其在法律上又有专项基金的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习惯于统管、专管的传统做法。所以一谈到保值增值, 特别是谈到投资, 人们无不担心, 也害怕冒险。

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建议及措施

(一) 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

1、创新投资模式, 拓宽投资渠道。

首先, 社会保障基金可以进行实业投资。截止到2011年底,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京沪高铁、中节能风电等工商企业和多家金融企业高达近千亿元, 这些投资也为社保基金带来了颇为丰厚的收益, 说明实业投资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在未来几年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投资收益, 值得社保基金进行尝试;其次, 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股市。虽然关于“社保基金是否应该入市”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争议, 但是随着2012年3月广东省100亿元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委托投资协议的签订, 已经意味全国地方性社保入市的大幕正式拉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 肯定是充分权衡了利弊, 并且是认定利大于弊的。最大的优势是, 现在的股市已经处于历史低位, 比之前的高位风险降低了很多, 所以社保基金进入股市的安全性也就相对提高了很多。不少人认为社保基金入市是为了“救市”, 其实不然,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为了保值增值, 只是投资股市恰好满足社保基金的这个要求, 理事会才选择让基金入市。另外, 现在的市场也需要像社保基金这样的资金进入, 社保基金的稳定性和比例投入可以改变市场偏向融资者的惯性, 重新平衡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力量, 对股市起提振的作用, 而股市的高涨会促进社保基金的增值,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2、社保基金在投资时给予适当优惠。

社会保障基金具有公益性, 是关系民生的, 所以在投资时可以相应地给予其优惠待遇, 让其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保障公众的利益。在一些风险小、盈利条件稳定的投资领域, 政府有责任出面协商, 预留一部分或者优先让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实现。相应地, 社会保障基金获取的投资收益和各种手续费、管理费, 国家应酌情减税或实行免征。

(二) 建立健全社保监督体系, 严格社保资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社保基金应该“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但是很多社保基金的管理部门却监守自盗, 随意支配甚至侵吞社保基金。究其原因, 是对于社保基金的监管失效, 所以建立健全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该打破“官官相护”的局面, 国家应当采取中央垂直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各地分设办事机构, 这样可以保证监督机构不再受地方当局的控制, 可以使监督管理工作更有效地进行, 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只能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发放, 其他的监督职能则予以剥离, 地方上应该重新单独设置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全面地监督, 这样就能做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 地方上可相应地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监守自盗”的情况发生。其次, 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社保机构应当每年向参保人公告社保资金的收支情况, 并且要把经手资金的有关方予以公布, 提高社保基金运营的透明度, 赋予参保人以知情权。再次, 各大媒体应当做好新闻监督的工作, 对于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予以及时披露, 以防止基金被进一步挪用。

(三)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

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来作为监管执行的标准。随着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以前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已然已经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问题了。对于2001年制定和颁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方法》等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对于地方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制定的具体细则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投资运营、法律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明确界限, 从而形成完善的投资管理法律体系。有了相应完善的法律还不够, 还要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不然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具空壳。不仅要不断充实相关法律的内涵, 补充漏洞, 还要严格遵守,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我们的未来。

三、结论与展望

总之, 社会保障基金近年来出现的被挤占挪用、贬值缩水、入不敷出事件的频繁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有关部门的知法犯法、投资渠道的单一狭窄、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是社保基金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 是参保人的“养命钱”, 是国家经济的“减震器”, 只有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才能有效地为民服务, 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我们应当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 严格社保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笔者认为, 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不但可以做到保值, 更多的是随着社保基金的不断完善, 其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资金, 实现很好的增值。经吾辈之上下求索, 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将不仅仅是一个设想。

参考文献

[1]郭席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2.

[2]陈亚楠.关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J].证券经纬, 2007.6.

[3]王媛.实业投资——社保基金运营增值的新渠道[J].今日财富, 2011.11.

上一篇:六年级优秀撒谎600字下一篇:河北省2015年下半年期货从业资格:期货交易流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