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的精神

2022-06-26

第一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 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我们生活中的产品目不暇接,人类的生活渐渐地与机器技术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一书,探讨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精神状况;价值;时代的精神状况

当今世界是一个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卡尔?雅斯贝斯曾在他1930年所著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的导言就中写道:“一百多年来,人类状况的问题愈益紧迫起来。每一代人都曾经从自己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1]总的来看,雅斯贝斯在本书中高屋建瓴的回顾了西方“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这些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一、当代中国精神危机的表现

首先,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将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作为党和国家决策时的重要原则。这些政治主张对封建专制,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它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容易抹杀少数人的权利。在多数意见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少数人的可能清醒的思考和认识是很难得到重视。况且,在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价值观缺失,处于不自觉的状态,缺乏信仰,人云亦云。

其次,是不断地追求最高的物质生活享受。在一个长期受贫困折磨的国家里,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当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拥有财富的机会的时候,那种长期积压在人们心底的渴望便会爆发出来,进而走向极端―拥有财富才能拥有幸福生活。然而,这种以积累财富为目标的生活不可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辛福生活和真正的人的自由。用雅斯贝斯的话来说:“就是必然导致了‘超验存在’的丧失,对无限、永恒、无条件的事物的信念的失落。”

第三,当代中国人在信仰道德观念上的表现。一方面强调个人对生活的现实化,强调个人的物质成就以及感官快乐。这也导致现代人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丧失,从而坠入虚无的深渊。另一方面就是个人道德观念,传统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但是,在革命时期,又特别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所进行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致命的抨击。加之在新中国的文革运动,也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断层,个人道德价值观也显得凌乱。

二、当代中国精神危机出现的原因

首先,群众统治。雅斯贝尔斯指出,“在群众中的人们看来是以享乐为目标的,而只在皮鞭的威吓下或在渴求面包或渴求更好的食品的驱动下才去工作。但他们也厌倦于无所事事,总是要猎奇求新。”群众效应在今天,由于现代现代经济社会的复杂结合而得到了加强,执行某种在某一方面将被视作对群众有用的功能已变成义务。”另一方面使“个人在群众中成为孤立的原子,他个人对存在的追求被牺牲掉了,因为,某种虚构的一般品质占据了支配地位。这样,群众的统治影响了个人的行为与习惯,群众的思想必定决定了他的活动、他之所虑以及他的责任。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并不想要自由,但乐于被看作是自由的”。[2]就生活个人成为群众借以展开和存在的方式,个人放弃了生存,放弃了对自由的追求。在今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群众、集体这两个词恐怕也是用的最多的两个。“牺牲个人利益保护集体利益”前面那句“在必要情况下”已经直接忽略掉了。当个人在群众效应下完全失去了个人利益个人自由,那么他的个人价值也就会产生很大的缺陷。

第二,家庭问题。“正因如此,婚姻在今天已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本该是一个家的地方,已变成单纯的栖身之巢或睡觉的地方;日常生活则日益技术化。这些因素都易于使人们对他们能随随便便离开的环境取全然无所谓的态度。”[3]一如当今的中国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之下,人们纷纷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而对于家庭,至多也不过就是一天忙碌完之后的一个栖身之所而已。正因为如此,婚姻是当代人必须对付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第三,对生活的畏惧。“他惊怖于这样的可能性:在不远的将来他将无能得到生活必需品。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如此受到威胁,他的注意力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专一地盯住这些物品。”[4]生活秩序之无所不在的统治会摧毁作为实存的人,却从来也不能使人免除对生活的畏惧。事实上,正是生活秩序之趋于绝对的趋向引起了一种不可控制的生活畏惧。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工作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还清自己的“房贷”、“车贷”。这些年出现的“房奴”“蚁族”,正是这样一群对生活时刻充满了畏惧的人。

第四,工作中的快乐成问题。自我追求和主动意愿是维持快乐工作的因素,但世界的技术化、生活的序化、群众统治的运作方式与工作中的快乐构成了矛盾。雅斯贝尔斯以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为例说明了这一点。他指出,“医疗行业的巨大‘企业’,正在出现,其组成形式是医院机构、官僚体系和系统化的医疗设备。‘企业’已取代了个人化的关怀。”[5]其实,在今天的中国也一样,医生成为了医疗系统下的一个部分。医生负责“加工病人”,少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长期有效沟通,少了人文关怀,医生也难以寻找到工作的快乐。

三、当代中国精神危机的反思

“当代人应该从精神生活的危机中摆脱出来,超越物化的精神生活方式。”[6]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精神状况却没有得到发展。所以,思想文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今后中国发展最重要的一点。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就不能把人仅仅看成一种客体来对待,“通过知识,人们确实知道了一些关于人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知道人本身。”只有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内在价值,人作为人的内在价值,人们才能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其实,就如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就是幸福那样,他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7]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幸福观。在物质生活已经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回过头来关注一下生活,探求一些内在的、关于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这样,也许我们能有更多的收获。(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

[2]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1-42

[3]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1-62

[4]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5-66

[5]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69

[6] 姜国峰.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

[7] 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1

第二篇:第一章 当代中国需要契约精神

一、契约精神未能成为中国的普世价值

1、价值冲突(以案例引起)

2、“信”≠“契约”

3、潜规则PK契约精神

4、获益者往往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

5、机构经常成为违约者

二、契约精神是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基因

1、源远流长(契约精神的渊源)

2、现代契约理念:社会因契约而生成,依契约而运转

3、分工与合作:契约精神的前因

4、平等和同意:契约精神的基石

5、隐性契约:一个必须提起的问题

6、市场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契约精神

三、“娃哈哈达能事件”:当代中国契约精神匮乏的典型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契约精神严重匮乏之恶果

一、社会高成本运行

1、合作成本

2、履约成本

3、低效率

二、无规则运行

1、道德取代法律

2、情绪取代规则

三、破坏性结果

1、法律逐渐失去应有的威严

2、道德体系趋于崩溃

3、社会主体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

四、关于契约的变更

1、契约可以变更

2、变通必须符合条件

3、朝令夕改不是契约变更,随意变更不符合契约精神

第三章契约精神不能畅行其道的障碍

一、缺乏契约文化

1、把破坏规则当作智慧的游戏

2、原始的生存意识

3、守约成本经常高于毁约

二、家长式霸道

1、平等观念欠缺

2、协商能力差

3、我的地盘我作主——家长式干预

三、排斥责任

1、不愿履行义务

2、推托责任

四、短视

1、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选择

2、签约模糊

3、遵守契约本身是一项更为长远的利益

第四章重在履行——契约精神的灵魂所在

一、岳飞精忠报国——忠于契约

二、把信送给加西亚——坚守承诺

三、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抛弃,不放弃

四、契约必须履行

1、切忌“小而不为”

2、公共事务中的契约履行

五、契约履行与契约瑕疵

1、不因契约瑕疵而影响契约履行

2、契约的变更≠不履行

第五章如何培养从业人员的契约精神

一、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应当是契约精神的富有者

1、契约精神考验着置身于劳动关系中的每位成员

2、政府的契约精神

3、用人单位的契约精神

二、从业人员的契约理解

1、让从业人员了解自己的所处的契约关系

2、隐性契约显性化

三、严格执行契约

1、契约执行能力

2、契约执行意识

3、契约执行环境

四、褒扬契约精神

1、尊重和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利

2、具有契约精神应当成为从业人员的最高荣誉

3、绝对不允许守约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4、使违约成本远远高于守约成本

五、从业人员的“心理契约”是用人单位最好的凝聚剂

1、有效沟通

2、倡导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3、软环境

4、培训与教育

5、实施激励

第三篇:当代中国更需要包容精神(一辩稿)(最终版)

谢谢主席,大家好!

当代中国,改革越深入,则社会矛盾越见复杂,而化解这些矛盾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以包容的心态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呼声,读懂这些意见与呼声背后的关切。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表示,将拥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

所谓批判精神,指的是评论人或事物是非,或对某种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意识和一般心理状态。而包容精神既指人们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指人们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还指一个民族、地区、城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存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

包容并不意味着纵容和包庇。弘扬包容精神要以坚持道德和法律规范为前提,对于那些危害国家主权、鼓动民族分裂、破坏法律秩序,挑衅国家和人民尊严的言行,我们不会回避分歧、听之任之,想必这一点我方无须赘言。

判断当代中国更需要包容精神还是批判精神,我们就要从现实出发,看哪一种精神导向更为社会现实所缺乏、更为社会现实所呼唤。

我方认为,当代中国更需要包容精神。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

一、就政治、经济层面而言,包容精神更有利于提供当今社会所呼唤的宽松透明环境,容纳不同声音存在,从而更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来自各方的批判言语并不少,却因缺少包容精神,使其得以采纳的微乎极微。

第二、就社会和文化层面而言,包容精神更有利于缓解当今基于社会与文化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能在交汇中促进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现今,我们更需要包容精神将分散的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多元多样又和谐统一的氛围。

第三、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包容精神更有利于减少当今社会存在的冷漠与隔阂,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一个充满差异、“他者”的个体性社会里,承认“他性”的存在,包容彼此间的相异性,在差异中谋求一致,才是个体自由得以保障的前提。

当代中国,人民已经逐渐形成批判意识,整个社会正在呼唤包容精神,包容精神不仅能使人们愿意表达看法,更能使这些看法起到切实效益。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当今中国更需要包容精神。

第四篇: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崔木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村级党组织书记培训班

崔木镇党委副书记张小龙

回顾党走过的的光辉历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完善的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和传世珍宝。

一、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色。

我们可以领悟到: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一种高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先锋模范作用的凝练和升华,是我们党在这个时期革命斗争实践活动的产物,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思想风范、优良作风、奋斗精神、崇高品德、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所以,有人把延安精神美誉为‚中华魂‛、‚民族魂‛、‚党的瑰宝‛、‚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的传世珍宝‛、‚永放光明的灯塔‛,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极其有道理的。

2010年5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对延安精神又作了这样的概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精辟概括,就是引导我们要以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弘扬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二、党的领导人重视弘扬延安精神

党的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 1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提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2002年3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充满新的希望、也充满新的挑战的征途上,我们始终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2004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再次到陕西考察工作时又指出:‚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历史的和现实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尽管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党的历史任务也不一样,但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这是因为,就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既不是一个只局限于某一地域性的概念,也不是受时间限制的一句词汇,而是一种在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具有永放光芒性质的超越地域和时限的强大精神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延安精神这个党的传世珍宝对革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延安精神作为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强大精神动力,对完成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仍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要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

部,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的几代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弘扬延安精神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上来,真正认识到弘扬延安精神是全党的工作,是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责任,那么就不仅有弘扬延安精神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而且还能有创造性、开拓性,把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闯出一个新的天地。

三、密切联系和结合新的实际弘扬延安精神

在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和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总的要求应该是,把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纳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之中,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中,使延安精神成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与新的实践相结合,新的实践有新的要求,所以要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什么是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呢?2004年7月6日,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时,具体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今天讲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李长春同志讲的延安精神的这些新的时代内涵去贯彻、去落实、去实践,就是在当前的条件下,真正弘扬了延安精神。

2009年11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同志在陕西调研时强

调:‚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以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习近平同志把延安精神的性质、科学内涵、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其时代价值,特别是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讲得十分清楚明白。

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极其重要,是新时期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做得怎样,关键在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弘扬延安精神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也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1980年1月,改革开放的事业刚刚起步不久时,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要牢记‚两个务必‛时,也明确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我们必须抓好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的‚五进‛工作。就当前工作来说,要结合我镇的实际,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弘扬延安精神,以认真、扎实、对人民群众负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为民服务排头兵。

第五篇:浅析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现在,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名字;未来,他也必定将永久铭刻于我们心中!他,就是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于是,雷锋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一个普通战士的光辉形象牢牢的印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

而如今,5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得人民逐渐富了起来;经济全球化让国家步入了国际的舞台并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进行,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是引入了一种社会新观念。新!变!发展的主题逐步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带来了对社会价值体系的新思考。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个曾影响一代人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是否拥有新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提倡与弘扬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深入的分析雷锋精神。 所谓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追溯雷锋同志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是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他坚持理想与现实相一致,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一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 那么,这些理念,到底对当今时代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从大的方面来讲,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实践过程。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必定需要数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而雷锋精神正是为这艰苦的过程提供了实例的标榜。周恩来同志曾精辟地把雷锋精神概括为四句话:“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就是深入去追求、去实践共产主义!因此,它不应该只是一辈人、一个时代的使命,而更是人类对最高理想追求的客观体现。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众所周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共产党的宗旨。在已写入党章的“三个代表”思想中也曾提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认识到,作为50年前建立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并未与当今的思想路线脱轨。反而,他已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他必将作为一种正确、优秀的价值观而长久地传承下去。

同时,当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后,我们更可以明确的看到,雷锋精神对大众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当提到这个名词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然而,时至今日,雷锋精神已逐渐演化成了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词——做好事,而“活雷锋”也开始逐渐代指那些不为回报而无私帮助他人的人群。

那么,好事在新时代又具体指代着什么呢?

首先就是助人为乐,帮助他人的时候,心里自觉的感到由衷的快乐,而这也往往只是举手之劳,比如现实生活中在公交车上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等等;

其二是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这对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还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倡导团队意识,鼓励沟通合作,这在充满竞争的当代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从雷锋精神中衍射出来的品质,如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劳动、钉子精神等,无疑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雷锋精神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意义,反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它在新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几十年的实践正不断地为它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它也必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功效。

在2006年3月4日的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概念。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可以看出,在物质已相对高速发展的现今,党中央已开始着手抓精神工作的建设。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人文和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这也间接反映了对一种高尚、无私的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恰恰,这也是雷锋精神的内涵所在。

在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之际,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中可以体现出党中央对雷锋精神的看重,认为其不仅应当作为当今时代的行为道德标榜,更应该作为一种优秀的品质体系长久的传承下去以激励我们的后代。根据方案布置,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支持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从这个层面上看,雷锋精神已不简单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了,它甚至已延伸到了学术领域上,作为课题,供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去实践学习。

雷锋精神并没有凋零,它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更具有时代气息元素。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也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二是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遵循;三是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第四,是有助于凝聚群众的思想和意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总的来看:雷锋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我们应该接过老一辈优秀人民的锦旗,提倡和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自觉践行具有雷锋精神的高尚行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我们相信,这种精神永远不会枯萎!因为有我们,它将永久地传承下去!

向云辉

美术学院2011级12班

上一篇:顶岗实习实习日志下一篇:大二班保教工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