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2024-05-21

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通用8篇)

篇1: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社区关于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

阵地建设的工作实施方案

为响应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及街道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天华社区决定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密结合社区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想,着眼于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强化人民群众的反邪教防邪教意识和自觉性,不断铲除邪教滋生蔓延的土壤,为从根本上解决邪教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社区将建立一个可长期、固定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的阵地,并每月更换宣传材料,以使警示教育真正落实到居民,做到“有形有影有声、入耳入脑入心”。

三、工作原则

贴近群众,注重实效。反邪教阵地建设将会充分考虑方便社区居民参观,用广大居民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四、方法步骤

(一)制定方案阶段

社区将在充分利用宣传栏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工作目标、标准和推进措施,结合本地实际作出工作部署。

(二)实施阶段

社区将通过利用一切资源完成反邪教阵地建设,并通过工作人员的入户及上门宣传以达到家喻户晓的宣传效果。

(三)总结阶段

社区对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完成情况进行自查总结,对完成工作出色的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扎实的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以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阵地建设。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是反邪教工作中坚持预防在先、重在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将把阵地建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纳入工作计划,成立阵地建设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落实责任主体。社区将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管理使用宣传橱窗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有计划、能持续地开展下去。

篇2: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关于在全镇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的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各单位:

为深入开展防范和遏制邪教组织工作,夯实基层反邪教工作基础,着力解决反邪教工作中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县防邪办《关于在村和社区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和反邪教斗争形势,打牢反邪教基础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全镇防范处理邪教工作科学发展,为构建平安和谐老庙做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全镇大力推进警示教育阵地建设,使警示教育阵地形式多样,体现实在效果,逐步形成覆盖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各村的反邪教警示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在全镇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工作的领导,专门成立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段学军(党委书记)

卢卫东(镇长)

副 组 长:张庆荣(综治维稳中心主任)

成员:刘文昌(派出所所长)

田广良(司法所所长)

张转社(司法所干部)

四、具体标准

1、每个村建一面警示教育墙。镇机关要有专门警示教育宣传橱窗。

2、各村及镇机关警示教育墙、橱窗要建在显眼、人群集中地点,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确保要有固定活动阵地、规章制度、宣传队伍。

3、镇机关及各村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必须于10月底完成,实现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村级全覆盖。

五、推进措施

(一)积极动员。召开全镇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动员大会,各村相继召开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动员大会,营造全镇村民广泛参与反邪教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宣传。

1、按照“进村、入户、面对面”的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发放宣传单、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形式集中进行宣传教育。

2、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各种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如反邪教教育课、反邪教图片展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全面推进警示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

3、各村要充分利用村室、远程教育站点、宣传墙报等阵地,向村民宣讲防范邪教知识。重点是使广大群众认清邪教的反动政治本质,提高广大群众识别和抵制邪教的意识和能力。

4、各驻镇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教育,专题讨论,提高对邪教的认识,并办好宣传栏和墙报。各企业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责任意识,联防范邪教渗透。

(三)建好阵地。各村要充分利用专项经费、现有资源,按期按要求完成反邪教警示教育墙、橱窗建设,落实专人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宣传内容主要体现国家防范处理邪教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邪教组织本质和危害,识别防反邪教方式方法,宣传邪教危害社会的典型案例等。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镇上把防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设立防邪办公室,督促指导全镇所有单位开展好防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工作,确保我镇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取得成效。

(二)落实责任。各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建设反邪教警示教育阵地建设的职责,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统筹谋划、研制措施,落实人员、责任和经费,切实推进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三)严格督查。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各村反邪教警示教育阵

地建设的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完成情况;同时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注意发现、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树立典型;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扬,并作为对各村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篇3: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一、社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社会成员不再像过去那样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延续了几十年的管理体制被新的形势所打破,失业、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多,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给城市的人口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这些工作一时也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社区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

正因为如此,当社区这个新生事物一出现,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加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解决转轨时期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推进力度。通过努力,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了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到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覆盖,到社区功能进一步有效发挥;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到和谐社区全面创建,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一)社区体制实现创新,社区自治在探索中发展。为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相适应,全省社区建设工作抓住了划分社区、建立新型社区组织这一突破口。一是建立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完善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二是探索完善社区自治机制。在四平、延边的社区,代表们看到,社区普遍实行了“居民议事会”制度,议事会订有详细的《自治章程》,议事内容包括涉及居民利益的各种事项。三是探索实行社区直接选举。2005年,省里在四平、延边等4个城市的部分社区开展了由有选举意愿的社区居民直接投票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试点工作,对扩大城市基层社会民主,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实现全省覆盖。2003年以前,全省的社区居委会大都没有办公地点,即使有也相当简陋,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四平市下大力气,发动方方面面力量,在80天内建成了79处规格统一、样式新颖的社区办公用房。2003年初,借鉴四平经验,吉林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利用两年时间,使全省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达到全省覆盖。为此,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全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建设。各地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积极筹措资金,选定房址,动员各方力量,创造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部门包保、社会赞助、资源共享”等多渠道兴建的办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到2004年底,全省共筹集资金4.6亿元,新建、改扩建社区用房1439处,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308平方米,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社区基础设施全省覆盖。

(三)社区功能逐步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省各地着力抓好社区功能建设,增强了社区服务能力。一是提出并赋予社区“十大功能”。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吉林省总结概括出社区应具备“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安全、居民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和评议监督”等十大功能,并把完善这些功能作为强化社区的着力点。二是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各地依据社区用房普遍设立了警务室、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居民学校等,很多社区依托公共用房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厅,集民政、劳动就业、计生、司法等各部门和行业的公共服务于一体,大大加强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社区活动日益活跃。在四平和延边等地代表们看到,政府开展的服务进社区和社区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相结合,使社区活动日趋活跃。社区艺术节、文化节、邻居节、社区活动月等在各地纷纷涌现,极大地活跃了社区文化。

(四)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得到加强,社区工作力量逐步壮大。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注意通过多种方式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一是从选人上注意优化社区干部队伍。在2005年的第六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省政府确定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由以前选聘结合改变为由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并做出专门部署;省民政厅制定并下发了《选举操作规程》,引导居民代表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选进社区居委会。二是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了将有素质、有能力的人留在社区,吸引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10月起为社区居委会成员每人每月补贴150元,并为每个社区每年下拨1.2万元的办公经费,从而较好地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和居委会成员待遇。三是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加强队伍建设,社区居委会干部结构得到优化,成员素质有了提高,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4岁降到现在的40.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到84.2%。

二、探索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吉林省的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视察中代表们感到,要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和谐社区,还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

(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于1989年,《吉林省实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发布于1996年,很多条款都已极不适应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现实要求。在社区定位、职能规范、换届选举操作等诸多方面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是居民自治的平台,是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载体,而不是政府部门职能下沉的载体。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却把“服务进社区”演变成“工作职能进社区”、“房子占到社区”、“牌子挂在社区”、“任务下到社区”。视察中代表们发现,个别地方的一些部门随意向社区下达报表统计、普查登记等任务,使社区干部苦不堪言。据四平、延边等地综合统计,现在社区承担的行政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有15类286项,各种牌子24块。延吉市有一个社区就挂了34块牌子。许多部门随意向社区安排任务,导致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用于应对和完成政府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民主自治活动,职能出现错位,既弱化了社区居民和单位对社区自治的认同感,又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使社区自治方向受到影响。

(三)社区建设正常运转和长效服务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了为社区“搭台”问题,但在如何保障把居民自治这台戏唱好,并永久地唱下去,尚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社区用房维修、水暖电费、居委会成员工资、正常工作经费等急需各级政府继续给予支撑和保障。

(四)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及水平亟需提高。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工作已成为复杂的社会性工作,对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目前社区居委会干部补贴等福利待遇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年纪轻、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在社区工作。同时,在岗的居委会成员政策水平及管理和服务能力急需培训提高。

三、形成了对社区建设的议案和建议

为有效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社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代表们已经提出并准备在明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以下议案或建议:

(一)加强立法工作,为社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社区立法步伐,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或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社区组织法》,明确社区居委会的地位、职能、任务、作用,规范社区建设的发展。二是建议加强社区的地方立法研究,省、市、州以及民族自治县人大可先行一步,制定诸如《城市社区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工作进行规范。三是建议政府及社区建设主管部门,加大实践探索力度,具体指导好相关试点工作,使之在实践上有所突破,为法规的制定提供经验。

(二)强化社区自治地位,克服社区行政化倾向。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扩大民主、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一是建议吉林省政府抓紧制定《社区工作管理细则》,明确社区的地位、职能、工作范围,并明确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法人”地位,维护其自治权益。二是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并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及“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规定,确保部门进社区的内容为服务,而不是自我职能和任务。三是建议各级人大加强对社区工作特别是加强对社区行政化倾向的督促检查,使社区真正克服“谁让干都干,让干啥干啥”的盲目倾向,集中精力干好自治方面的工作,确保社区居委会的服务方向。

(三)切实建立社区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稳定常效的资金支撑。鉴于目前社区建设正常运转资金严重匮乏的现状,一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形成建议案,建议国务院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国家的层面上,切实保障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根据国家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和相关法律规定,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维修、居委会正常办公经费、居委会成员工资及保险福利待遇和培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并保证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逐年增加。三是建议国家和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社区居委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并通过开展社区服务,以有偿服务获取收入,增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四)大力推进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职业化,保证居委会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目前部分社区居委会成员年龄大、素质不高的现状,建议省政府及负责社区建设的相关部门:一是要适应形势,提高居委会成员参选及任职标准,调整年龄、文化结构,鼓励更为优秀的居民参与选举和任职。二是加强专业政策及基础社会学知识培训,建立稳定长效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促进其素质的提高。三是在培训的基础上,推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使社区居委会成员做到持证参选上岗。

篇4: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建立健全社区阵地建设多方投入机制

问问区辖5个乡,5个街道,共74个社区。近年来,问问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区工作新情况,落实“三有一化”要求,多方投入、建管并重,采取多种途径加大社区阵地建设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区00个社区,办公场所平均面积达到00平米,其中0个社区的办公场所面积达00平方米以上,00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达到00平米以上,均解决了“有场所议事”问题,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我区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市级社区建设先进单位,涌现出 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社区。主要做法是:

一、政策引导,为社区阵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将严重影响社区作用的发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服务阵地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示范点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党建示范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精品社区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加强全区社区办公阵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整体规划、主要措施、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了明确,提出采用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办法,争取使每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30—200平方米以上,在政策上给予了正确引导。同时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建设的有关规定》(不办字„2011‟72号文件),按照“百户三十平方米”的规定,将社区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新建了800余平米的 社区、500余平米的 社区、规划面积500平米以上的 社区、社区正在建设中。

二、多方投入,建立社区阵地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建设资金的筹积是社区阵地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财政拨付、费随事转、社会资助”的原则,建立了社区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社区建设专项基金,在社区设立专门工作窗口的职能部门每年给社区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未设专门工作窗口但需社区组织协助完成行政性工作的部门,按准入办法,依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相应工作经费。三年来,区财政累计投入到社区办公阵地建设的资金近XX万元,区民政投入社区建设资金XX余万元,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帮助解决资金XX万元,创建了 等X个市、区级党建示范社区和精品社区;创建了 等X个小精品社区;改建了 等X个社区,在精品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档升级。

三、统筹规划,促使社区阵地建设统一规范

为促进社区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阵地建设的意见》。要求每个社区以办公、服务、党员居民活动用房为载体,成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硬件建设达到八有标准:有电话、有电脑、有打印机、有电教设备、有1000本以上的新图书、有党报党刊、每年有固定的办公和活动经费、有活动和健身器材。设立“五室四站三栏二校一场所”,即200㎡以上的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20㎡以上的警务室,100㎡以上的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社区党务公开栏、政务公开栏、信息栏;社区业余党校、科普学校;有中心花园、晨练场等健身娱乐活动场所。今年又新建电子阅览室4个。并要求活动阵地达到“六有三经常”的标准,即:有标识牌、有党员活动室、有电教及相关设施、有基本情况介绍、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学习资料,做到学习经常、活动经常、作用发挥经常。统一的建设标准促进了办公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实行的“一站式”服务让社区居民不出社区范围,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便民服务,更加方便了社区群众的生活。

四、共驻共建,形成社区阵地建设合力

我区积极落实社区党建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利用共建机制寻求多方支持。一是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制度。社区定期主持召开由驻区行政事业单位、新经济和社会组织等负责人参加的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寻求上级领导、单位负责人和业主老板对社区阵地建设的支持和资助。在保定市电力公司的支持下,社区新建了580平米的综合办公楼、二是建立社区工作帮建制度。每年我区都向 个社区派出由区直单位人员组成的扶建工作组,明确联点区级领导和帮扶单位,不定期研究指导社区各项工作,为加强社区阵地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

五、建管并重,发挥社区阵地作用

篇5: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街道因位于**而得名,总面积1.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总数达4.8万,8个社区,省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1560家。近年来在上城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湖滨地区各单位的支持下,街道全体干部职工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使街道先后获“中国街道之星”、“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湖滨街道党校被评为“全国基层党校示范点“和“浙江省先进党校”,成为湖滨地区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为提高党员群众认识,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强化阵地意识,夯实办学基础。

搞好党员教育,必须有固定的教育阵地作保障。1987年,涌金街道党工委专门为党员教育建立起了350平方米的的涌金街道业余党校。1999年,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涌金街道归并湖滨街道,党校的去留也成为党员们心头的一个问题,在每年损失300万的经济状况下,如果把党校出租,40万的租金也可以稍做弥补。但班子认为,抓好党员教育意义十分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头脑中想法也大不同以往,党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坚定对党的信念,紧跟形势,紧跟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街道工作千丝万缕,只有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把社区建设搞好。因此,党校作为固定的教学阵地千万不能失去。于是,街道班子会议在讨论党校的出路时明确表示,湖滨街道党校作为党员素质提高的主阵地,千万不能失去。在党校建设中,街道要做到“四个有”——“思想上有位置,组织上有班子、工作上有布置,经济上给票子”。

坚定了办学思路后,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原来“一桌一椅办党校”越来越不能吸引党员,要使党校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档次,吸引党员积极接受教育,首先必须改善办学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近年来,街道先后投入37万元资金,三次对党校进行装修,先后添置的桌校椅、书刊、彩电、VCD、电脑、投影机等教育硬件,使这个“小巷深处的党校”的呈现出以往没有整洁、幽雅、现代风貌,大大增添了党校对学员的吸引力。社区党员的教育阵地和硬件设施在社区重组后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目前8个社区都有固定的党员教育活动室、电化教育室,配备彩电、VCD等必要的教学设备,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规范管理、完善党校制度。办好基层党校要有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了使湖滨街道党校教育规范有序,我们从制订计划、健全制度入手,先后制定了《三年教学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校务委员会做到职责分明,分工落实,教学计划、课程提纲、学习总结规范完整。我们还建立了“两会、两则、两考、两评、两制度”。“两会”即“党工委议教工作会”和“校务委员会例会”;“两则”即《学员守则》和《教师守则》;“两考”即学习考勤和结业考核;“两评”即学员评优和支部评选;“两制度”即《财务管理制度》和《卫生、安全门卫制度》。每年我们还举办开学典礼,在典礼上对先进支部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极大地调动了支部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各社区分校则根据自己实际,因地制宜地制订了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

——精配强将,保证教学质量。要真正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离不开一个热心办学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在校务人员的配备上,我们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党群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党校专职人员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其中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党校校长负总责,党群副书记抓落实。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发挥名师优势,聘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华新担任街道党校客座教授。其次,聘请市、区一批既热心又有一定水平的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或学有专长的人才担任党校兼职教师。我们还充分利用湖滨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多方挖掘,使之成了党校三级教育网络的丰富资源。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教处领导担任党校顾问,上城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名誉校长,以拓宽党校办学思路。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极为有效的,党员比较系统的学习到了理论业务知识,党校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

二、强化创新意识,拓宽办学思路:

时代在飞速发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发展,作为基层党校更是如此。只有不断拓宽办学思路,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成为党员心目中的“长青树”,从而达到提高党员素质的目的。

——教育内容上把握“三个重点”:(1)学习中的疑点。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觉悟、形成共识”为目的,我们在全地区组织开展了“三讲”、“双思”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对党和国家的信念;以十五大报告为基点,结合《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基本材料的学习,我们组织党员开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等专题的讨论,普及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党的基本知识;紧跟社会动态,让党员居民及时了解、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最近我们又通过举办“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专题讲座,解除党员思想上的疑惑。(2)工作中的难点。新社区成立后,针对部分街道、社区干部、社区党员对社区建设认识问题上的疑惑,我们特地邀请了杭州市社科院研究社区建设的专家讲解什么是社区、社区建设以及党组织、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又请浙江大学教授分别在街道党校、地区单位分校向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党总支书记、地区单位负责人中开办了《创新思维与现代管理》知识讲座,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特别是社区,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创建了一些为民办实事的载体,引起了很大反响。(3)生活中的热点。除党的基本知识、方针政策等知识的讲解外,我们还注意针对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讲座,讨论。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我们组织了“入世给中国带来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等知识讲座,使党员增强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针对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职工下岗、社会治安、党风廉政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分组讨论,使广大党员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正确认识。另外,我们还根据党员的要求,开展一些特别的教学课程,如

插花、绘画等以满足党员的精神文化需要。

——教育形式上注重“三个结合”。(1)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除定期的培训、专题讲座、讨论外,我们还组织举办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观看录像、学习测验、专题调研、外出参观等,创造了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今年街道党校利用杭州市第三届“我看杭城新变化”活动,组织了100名机关、社区党员参观了杭州的建设成果,许多党员在观看杭州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后,深有感触,纷纷表示要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为社区建设出力。结合党校培训,我们经常组织观看如电影《生死抉择》、电化教育片《第二次飞跃》、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等方式,既达到了教育目的,又提升了党员学习的兴趣。(2)典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去年“三个代表”、“双思”教育中,街道党校专门组织党员听了上城区“双思”巡回演讲团的报告会后,并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大讨论,比照先进典型,找出了自己不足,推动了党员的带头作用。(3)办班培训与支部生活相结合:平时的总支、支部书记培训班结束后,各支部都通过每月一次的支部学习生活,巩固学到的内容,加强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三种教育形式,创造出了党校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党员群众学习积极性很高,老党员胡福仙双目基本失明,但学习积极性很高,不时让孙子搀扶来党校听上一课,李玉琴拆迁后要坐上近一个小时车才能到党校,但参加培训从不迟到早退。

——教学网络上建立“三个层次”。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社区内党员急剧增加,我们完善了党校教育阵地网络,并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教育。

1、以街道党校为主阵地,坚持教育的规范化、现代化。

街道党校的办学方针是“三个为主”:学习对象以社区党员、机关干部和社区干部为主,学习目的以提高学员政治理论和思想认识为主,学习主要以集中培训和分组讨论为主。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性、针对性、灵活性并举,使教学面向基层,紧贴实际。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因人而异:(1)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要求他们以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街道党校的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做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练运用,并要求他们做到每年有:一篇思想理论文章,一篇分管工作心得体会,讲授一次党课。(2)对机关党员和社区党总支、支部书记要求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觉性,学习中有:一本专用学习笔记本,一篇工作体会,一次交流发言。

2、以社区党校为分支,加强教育的渗透性。社区党校主要通过支部生活、党建活动、例会学习、电化教育、每月一谈等方式,要求社区在职、离退休党员正确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并在社区中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文明现象劝一劝,不卫生地方扫一扫,邻里间纠纷劝一劝,有困难邻居帮一帮,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

3、以地区单位分校为补充,实现教育的多样性。地区单位分校主要通过单位内部自我教育、不同时期形势、任务教育地区党组织之间经验交流等方式,增强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共建意识。根据上述方式,有效保证了党员教育的覆盖面和教育质量。据统计,近年来街道共举办了基层支部培训班2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1期,党员理论读书24期,党建知识辅导班13期,各类业务培训班48期,党课教育27期,每年参加学习培训受教育人数达1.6万余人次,参训面达90以上。

三、注重实效,党校办学出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胆创新中的湖滨街道党校,培养出了一批批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先锋模范意识极强的学员。怀者对党的热爱和信心,他们为湖滨地区的两个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街道机关、社区干部树立人本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去年3月,街道班子成员和全体机关干部在党校接受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双思”教育后,在上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两项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创新——以街道为单位的文明社区创建和试点建立新型社区,为杭州市乃至全省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相继落成了一大批便民的设施,如我们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湖滨社区教育服务中心、湖滨社区休闲健身中心、湖滨社区科普画廊,设立了16个居民健身点,整治出两个颇有成效的韶华巷、学士路小区,创建了10条文明巷弄,广受居民好评。今年我们又结合上城区委开展的“做人、做事、做官”,以“双满意”单位评比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机关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社区党组织、党员服务居民、奉献社区意识大大提高。通过长期教育,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形成了群众至上的良好工作作风。从岳王路社区党总支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到青年路社区党总支的“听群众最想说的话、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干群众最要办的事、做群众最贴心的人”,8个社区的党组织密切注意新情况、新问题,他们纷纷以谈心角、话疗站、民情信箱等方式,通过监督、信息反馈,切实解决社区中存在的热点难题。社区党员在社区确立了三种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共创家园意识。他们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自发成立为民服务队、宣传教育队,义务巡逻队、文化娱乐队,环保护绿队等,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党建、服务、教育、文化、环境、治安等各项工作中,为社区建设增添精彩的篇章。青年路社区党员徐法庆退休后拒绝了高薪工作,当了社区的义务法律咨询和调解员,长生路离休党员章兵虽然关系不在社区,但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他义务兼任社区市民学校教员不说,又协助社区创办了专解老人心理疙瘩的“话疗治心站”。

——社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单位党员联建共建意识显著增强。许多地区单位形成了同创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在众多文明单位的支持下,街道建立了帮2万多元的帮困基金,22个特困生、特困家庭、残疾孤老分别在地区单位结对帮助的情况下解决了困难,许多社区单位党组织更在社区留下了同创共建的佳话,如去年人民路社区韶华巷整治过程中,社区单位元华广场、浦东发展银行等单位去年出资近8万协助安装了电子防盗门、翻新花坛、整修墙面等。今年杭州市商业银行官巷口支行、天荷时装公司党团员以交纳特殊党团费的方式,为洪福里社区的特困孤老建立了社区爱心银行。

篇6: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为了全面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居民素质,充分发挥社区宣传阵地的作用,为构建“和谐东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现将加强社区宣传阵地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和居民生活的场所,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社区宣传阵地建设,构建稳固、长效、便捷的社区宣传载体,对于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

- 1 -

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社区宣传队伍

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核心,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院组长以及社区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老教师的作用和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的优势,通过居民会议、社区论坛、走访入户、谈讲聊天等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政策理论、国家形势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在居民中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社区义务宣传队伍。

(二)巩固社区宣传阵地

各社区、各小区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广播、板报、墙报、专栏、横幅等,以此为载体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公民道德、法律问答、科学知识、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紧贴小区居民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居民和群众,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

(三)开展社区宣传活动

紧紧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省、市、县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楼院文化、节庆文化,支持居民群众参与活动,

- 2 -

创作和编演节目。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院”、“文明社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使社区成为文明高尚、和谐友爱的美好家园,为构建和谐东城发挥基础作用。

三、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社区居委会、各小区、物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宣传阵地建设,将宣传栏作为服务居民的重要载体,作为联系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文明和谐创建的重要内容。管委会将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对各社区宣传栏的`设置更新、发挥作用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精神文明小区”创建的重要依据。

(二)因地制宜,保证落实

各社区居委会、各小区、物业部门要本着“易于更换、讲究实用、重在教育”的原则,结合实际创建宣传阵地,保障每个小区有不低于5平方米的宣传栏,并对宣传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各居委会要做好具体协调指导工作,并将情况及时上报管委会,此项工作于6月底前完成。

(三)抓好利用,发挥实效

- 3 -

各社区居委会、各小区、物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宣传设施的维护,设置有教育意义、涵盖丰富的宣传内容并及时进行更换,做到有益有效、常办常新。各小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提倡发动居民进行有创意的版式、栏目设计和内容创新,建设居民喜爱的社区精神家园。

中共灵石县委东城工作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二日

主题词: 宣传 阵地建设 通知

报: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

抄 送:党政领导,各社区居委,留存

中共东城工作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二日印发 共印20份

篇7:社区阵地建设策略方案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党建阵地建设

学生社区亦称作学生公寓或学生宿舍,是高校校园的重要区域之一。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用以起居休息的场所,更是学生获取信息、增进交流、促进成长的延伸课堂。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加大对学生社区的建设与投入,除了积极配备学生的基本生活硬件设施,还注重弘扬社区多元文化,强化社区育人功能。

一、学生社区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生社区是高校学生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大学生真实表达思想情感、表现行为举止的活跃场所之一。学生社区没有专业、班级、年级的明显界限,也没有年龄、地域、民族的区别,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曾有一个调查显示,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天在宿舍要呆10个小时以上。可见,学生社区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社区的发展建设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学生社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社区成员相近。居住在学生社区的一般都是18岁至25岁的在校大学生,成员年龄相近。而且,学生社区要求按照男女性别分开入住,所以居住在同一社区的成员性别一致。

2.学生社区功能齐全。为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社区除了宿舍楼宇之外,一般都会配备生活服务、娱乐休闲、运动健身等设施或场所,社区的社会化建设模式使学生不用跨出校门便可获取基本的生活所需。

3.学生社区管理严格。为确保学生安全、维持社区秩序,学生社区一般都由所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管理,而且各高校都会出台学生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并选派管理人员入驻学生社区,加强社区监管,确保学生安全。

二、学生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党建工作是我党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管理模式与中小学差异较大,因此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与途径也有所不同。中小学的“班级”概念很强,党建工作可以通过班级党支部进行开展。而进入高校后,学生可自选课程,同班学生很可能一周只有几节课是全部一起上的,而且同一幢学生公寓或同一层学生宿舍可能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居住,“班级”概念的淡化意味着学生集体意识的弱化,这对于传统的党建工作来说增大了工作难度。而且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大力推行,大学生拥有了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意味着学生个体意识的凸显,这在一定层面上也会扩大党建工作的“盲区”。

学生社区一般位于高校校园的生活区,而党建工作相关部门的办公地点大多集中在高校校园的教学区。学生社区的多样化特征、学生社区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区域差距、学生个体强大的自主性等,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无疑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仅凭学校党建工作有关部门的日常管理模式以及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成效。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队伍与学生骨干队伍的能动性,构建覆盖学生社区的党团学生组织,以学生队伍为依托,将党建工作深入学生社区。

三、学生社区党建阵地建设的思考

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是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建设学生社区党建阵地是当前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持续稳定与和谐发展。

1.建立党建阵地组织体系。学生社区覆盖面广,学生数量多,个体差异显著,党建阵地要涉及的范畴也比较广,如社区文化、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安全稳定等。因此,党建阵地的组织构建也是一个比较庞杂的体系,它应该牵涉到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首先,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主导及核心作用,设立学生社区党工委,统筹协调学生社区党建阵地的各项工作。学生社区党工委主要成员一般由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担任。其次,以学生公寓楼为单位设立党建阵地,党建阵地工作人员可以由学生党员来担任。如以楼宇为单位,每一幢公寓楼建立一个党建阵地,凡是入住该幢公寓楼的学生党员都可以参加党建阵地主要负责人与其他岗位的应聘。党建阵地负责人一般选派学生党员担任,其他岗位人员除了可以选取学生党员,还可以选取入住该公寓楼的入党积极分子或入党申请人。总之,以学生党员为中心,将学生骨干队伍作为党建阵地的组织核心。

2.明确党建阵地工作职能。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党建工作、建设党建阵地的根本保障,也是明确工作职能的体现方式。为使党建阵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应该建立如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不仅可以完善党建阵地的制度建设,还可以引导党建阵地工作人员明晰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范畴,做好自查互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实效。

3.强化党建阵地育人作用。学生党建工作最重要的一个职能是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党建阵地也不例外,服务学生、培育学生是建设学生社区党建阵地的主要目的。党建阵地不仅为学生党员队伍提供实践平台,又可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党建阵地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学生宿舍征求学生喜好或者学生需求,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为社区学生做好事、办实事,在发挥学生党员与学生骨干模范作用的同时,也能引导社区学生树立服务奉献意识,凸显党建阵地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郝达富,戴跃侬.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2).

篇8:德育阵地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更加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长:

三、具体措施:

除充分发挥共青团、班主任的组织作用外,我校还必须注重以下“四个阵地”建设。

(一)校园环境阵地。

1、时刻保证校园环境整洁。

2、办好文化长廊,争取两周一更换内容。

3、美化校园内原有景点,书声广场,读书亭,智慧泉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景无时不成为鞭策、激励学生的眼睛。

4、校园广播建设,做到天天有内容。

(二)课堂教学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好各科知识的同时,收到德育熏陶。

(三)课外活动阵地。

1、组织学生读经诵典活动,阅读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书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意识。

2、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

3、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文艺汇演、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4、定期组织团员到象河福利院进行慰问演出,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5、组织学生在后山林地进行植树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劳动等教育。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

(四)社区德育阵地。

1、利用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感恩演讲。

2、组织学生到盐池社区进行打扫街道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的良好品行。

上一篇:户外拓展(方案)下一篇:2022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生产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