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节日小报

2024-05-12

清明 节日小报(通用15篇)

篇1:清明 节日小报

清明节日小报五年级

清明节日小报五年级

清明节日小报五年级

清明节日小报五年级

清明节日作文

清明节到了,你们知道都有哪些习俗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自古以来,清明节这一日要去扫墓、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植树等等,活动丰富多彩。

有一首诗写的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很好地表达了清明节即沉痛哀悼死者,又迎接春天到来的达观与喜悦心情。

首先介绍下扫墓。这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这一日要带着美丽素雅的鲜花、醇香甘冽的美酒、各种新鲜的水果,去给故去的亲人扫墓。但有一点不能带,那就是火。因为扫墓都是在山上,山上有许多的花草树木,一但燃烧了,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考虑周到)

扫完了墓,就要出去踏青,同时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比如,可以在草地上放风筝,这时天上已经有好多的风筝了,有燕子的、有蝴蝶的、有蜜蜂的… …真是式样繁多,花色齐全,好像天上开了个迎接春天的动物联欢会!

同时,还可以在清澈见底的小河边上种那挺拔的小树,这个时候,你会看到可爱的小鸟在白云间快乐地歌唱,小河里的鱼儿,在活泼泼地相互嬉戏,真是可爱极了!你还会看到美丽的桃花盛开了,开出了粉红色的花瓣,像风妹妹钻进了桃花里伸了个懒腰。

清明节的习俗真是丰富多彩极了!

清明节是的.意义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口,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大自然的好时机。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现代社会更是赋予其肯定的文化意义。清明祭祖习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出现了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几乎都保持了某些共同的文化主题和相近的表现方式。事实上,传统清明节中的墓祭仪式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如墓地、纪念碑、公墓、骨灰楼等。即使与传统条把方式有较大差异的网祭,仍与传统的清明文化精神有着共通之处。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伦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孝道伦理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篇2:清明 节日小报

为贯彻落实绿园区教育局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精神,对全体学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 本校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了“节日小报”主题活动,本次主 题活动旨在突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孝老爱亲等 内容,得到师生、家长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制作小报 我校把学生自办“节日小报”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 工作,根据我校自身情况,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细化主题,有 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倡导创作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创作内 容的丰富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 性。根据不同节日的类型,如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校园 节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挖 掘节日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年段特点和实 际需要,确定小报主题,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在活动中注 重创新形式,可灵活采取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创造性地编 制各具特色的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活动内容 2 注重社会实践,深化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自办“节日小报” 的过程中,学校、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去收集并 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观灯、清明祭祖等,培养学生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活动、民俗知识讲座、传统手工艺作品制作、参观博物馆,组织引导学生在节日期间,亲近家庭,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 的人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教 育,用知识享受节日快乐并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主人翁意识 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引导 学生创作集聚本校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节日小报”;我校积极开展 学生自办“节日小报”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 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的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 在,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篇3:清明,不是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受这首诗的影响,我一直觉得清明是个忧伤凄婉的日子,是鬼魂悄然一顾尘世的日子。

今年的清明却全然没有这种感觉。漫山遍野的桃红梨白菜花黄,沿河柳绿紫丁香,蓝天翠水倒影中,乾坤清明笛声亮。这样的日子,让人更多想到的是“生命”“希望”。大震后的这个春天,格外明艳照人,相比往年,有更多人愿意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晨光艳艳中,放下可以和不可以放下的事,带着一份别样的心情,走出高楼的庇荫,走进大自然的五彩斑斓。

我总觉得,去年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宗教的说教更有说服世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力量。

清明,清洁明净,万物萌生之意,古人给这个节日从来就没有蒙上灰色。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以死拒封的介子推,用他纯美的灵魂为这个节日写下了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一笔。用自己的血肉救人,又以自己的生命谏君“清明复清明”,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上,这样以死效忠的忠臣良将又何时少过?或许有人说这是“愚忠”,但是没有这样的“愚忠”之人,中国的文化又怎么会如此厚重?中国人血脉里又怎么会流淌如此滚热的眷恋故土亲情的血液呢?

孝心动天,刘邦又为这个节日写上大大的“孝”字。

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孝”,而传统文化中的孝,绝对不是简单的子敬父。看看《论语》,翻翻《孝经》,我们的祖宗,以孝为责,以孝为忠,以孝治国。“孝”传承和演绎了中国人的感恩情,责任心。没有哪个民族把“孝”挥写得如此恣肆汪洋。

孝也好,感恩也好,中国文化把爱,把感恩,把责任,融进乾坤大地,自然万物。清明天地,折柳寒食,怀亲祭祖,感谢自然,恭拜万物,这是多么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给养。

去祭扫的途中,车里广播中两个年轻主持人以戏谑的态度谈及清明文化,戏谈屈原,笑论庄子,轻薄无知,令人气愤,更可恶的是主播还为这两个无知小子配了观众大笑的背景声音。这是中国人的悲哀,还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今天学俄,明天学美,步履艰难而可怜,以致很多年轻人眼里没有敬畏,没有祖先。中华民族该回归到我们自己的道路上了,该去翻翻我们祖先思想的精髓了。

清明节,怀一份幽思,带一份感恩和敬畏,以安静平和的心,亲近自然,亲近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做回自己。

(有改动)

【评点】

初看题目,你可能会阅读欲望顿生,看罢全文,顿感作者写作的灵巧睿智:捕捉一次自己对清明的理解,不是节日,而是对逝去的一些优秀文化的哀思和怀念,使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强烈震撼。此予我们的写作启示:描写生活的细节,你就能让文章展现波澜;品读生活的细节,你就会捕捉蕴蓄的真情或生活的真谛。

篇4:元旦节日小报

元旦到,敲响元旦的钟声,驱散郁闷的寒冬。下面是元旦节日小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元旦的由来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习俗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西方各地元旦习俗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巴西

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伊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时间,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除夕,全家欢聚,吃顿丰盛的“团圆饭”。这时桌上摆着七样东西,其波斯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称为“哈夫特辛”。七样东西及其含义是:麦苗或豆苗——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苹果——硕果累累,鲜美滋润;醋——生活美满,有滋有味;蒜——驱除恶魔;金、银币——招财进宝,发家致富;香料(调味用)——生活美好;麦芽糖——生活甜蜜。此外,桌上还放着《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什叶派鼻祖阿里的画像,表示主人的虔诚;还有象征光明、诚挚、前程似锦的镜子、蜡烛、彩蛋和金鱼。

法国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

瑞士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在庆祝仪式开始的几个星期以前,妇女们忙着制作男人们所穿的服装。人们用木头精心雕刻成的圆盘形头饰,有的象征房屋,有的象征桥梁和村落等。凡是参加庆祝活动的都装扮成女性,象征富有和善良。他们戴的假面具,面颊丰满,都是用蜡制作的。他们口含一朵小花,脸上的表情“千篇 一律”。五光十色的头饰上,还饰有祖先的座右铭。

希腊

在希腊的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2017元旦祝福

1. 有钱不骄,无钱不恼,生活不易,知足最好,快乐多多,烦恼少少,健康常伴,平安笼罩,友情拥抱,亲情围绕,紫气东来,福运缭绕,元旦没到,祝福早到。

2. 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默默的祝福,当月光洒向地球的时候就有我默默的祈祷,当流星划过的刹那我许了个愿:祝你平安健康,元旦快乐!

3. 元旦来临送温暖,我把祝福连一连,愿好运连连财气多,福气连连幸运多,喜气连连顺心多,快乐连连欢乐多,祝福连连友谊多,信息越传情越多。新年快乐!

4. 锣鼓喧天,敲响明天的美好;张灯结彩,透出节日的喜庆;载歌载舞,跳出心中的喜悦;阖家欢乐,笑出人生的幸福。朋友,元旦快乐!祝你心想事成,一切如意!事事顺心,万事圆满!

5. 元旦到了,在新年里你要牢记三个代表:你是万人迷的代表,你是乐天派的代表,你是福星佬的代表。坚持三个代表,来年你的生活会更美好。

6. 见你的眼神,比诸葛还亮,想你的深情,比关云还长,对你的思念,比鲁智还深,愿你的烦恼,比司马还光,元旦快乐,愿你天天好心情,月月好顺心,年年好风光!

7. 元旦到了,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好心情越来越多,事事都顺心。好消息越来越多,天天都更新。好朋友越来越多,日日都有祝福短信。当然不能错过今天,祝你元旦快乐。

8. 指尖按键,短信传递。元旦将至,祝福送上。身安康,体健壮。财源滚滚福禄降。事如意,人吉祥,幸福快乐伴身旁。祝您笑口常开每一天。

9. 元旦来到人们兴高彩烈,锣鼓的振响激励新的征程,短信的频传相互祝福祈祷,告别旧年的烦恼愁绪一去不返。祝朋友元旦快乐,乘胜前进创大业!

10. 敲响元旦的钟声,驱散郁闷的寒冬,赶走烦恼的跟踪,好运过来吹吹风,新年快乐有几重,祝福给你是无穷,温暖温馨最从容,祝福祝愿喜相逢。元旦快乐!

11. 新年添喜气,合家好福气,礼仪扬风气,邻里讲和气,活力有朝气,丹心长志气,中华铁骨气,扬眉又吐气!祝新年吉祥如意!元旦开心无敌!

12. 快乐是瘟疫,感染你与我;快乐是糖果,分给你与我;快乐要接力,传递你与我;快乐要提醒,通知你与我;元旦已来临,记得要快乐,整日笑呵呵。

13. 一份和谐,平平安安,一份安然,快快乐乐,一份深情,吉祥如意,一份祝福,全家幸福,元旦,圆满结束一年,开始新的一年,一起努力,再接再厉。

14. 元旦也叫“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春之元。在这三元伊始之际,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一年到头,美梦常圆;月月日日,幸福结缘;春去春来,广纳财源。

15. 友情是份纯真,祝福是份形式,新年的祝福我不擅长,可我的祝福无人替代,别学别人玩转发;我的祝福是无价,一般的人我不发,祝你元旦快乐!

16. 不知不觉到元旦,短信一条送祝愿,快乐幸福没有边,吉祥如意随你选,生活美好事业甜,好运连连永不断,情谊长存你和我祝福彼此在心田!

17. 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有你一友,是缘,是运,也是福!祝元旦快乐!

18. 一声问候,打开新年气象;一杯美酒,斟满富贵美满;一束鲜花,绽放温馨美丽;一句快乐,带来无限欢笑;一道祝福,情谊就在其中。元旦佳节,祝你快乐!

19. 友情不是一两天,祝福来到你身边。祝你快乐填心田,祝你开心乐无边。祝你健康多赚钱,祝你幸福到永远!元旦一过又翻年,祝你天天笑开颜!

篇5:节日小报活动方案

2013年节日小报活动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过好“我们的节日”,我校特开展“节日小报”创作活动,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小学生在自办“节日小报”的活动中认知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意识、尊崇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增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

二、活动安排及要求

(一)把学生自办“节日小报”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各班要根据自身情况,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细化主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倡导创作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创作内容的丰富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二)在学生自办“节日小报”的过程中,学校、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去收集并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要结合地域优势、人文资源,建设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创作集聚本校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节日小报”;要通过小报评选等活动,利用校园宣传栏等阵地,展示学生“节日小报”创作成果,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所思、所感、所悟,为学生创作“节日小报”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四)要积极开展学生自办“节日小报”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树立先进典型,推荐优秀案例,相互学习先进做法,以推进主题活动不断深化。

三、活动内容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年段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小报主题,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可根据不同节日的类型,如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校园节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活动中注重创新形式,可灵活采取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

篇6:节日小报活动总结

为营造中国传统节日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加强爱国、爱乡、爱家的思想教育和亲情教育。寒假期间,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创编春节、元宵节两大传统节日的“节日小报”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全校每位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精心收集春节、元宵习俗等资料,绘制了许多优秀的节日小报作品。在“节日小报”创作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在“节日小报”创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小报创作主题, 把握版面设计要点,学习了解报纸的基本构成要素,精心选题、编排和美化版面,感受到学习和创造的无穷乐趣。开学初学校统一组织开展“节日小报”的班级、年级、校内评选、展出活动。选取优秀作品呈上区少年宫,市教育局参与评比。

通过开展创作“节日小报”活动,同学们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积淀、道德素质、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孩子们度过有意义的节日。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以趣味性浓、参与面广、简便易行、寓教于乐等特点,将传统文化教育物化为孩子们需要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成为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载体和新平台。

教育处

篇7:传统节日美文——清明

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

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摺纸钱。

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

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

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

望见坟前堤岸上,松荫更比去年多。

壶植纷陈拜跪忙,闲来坐憩树荫凉。

村姑三五来窥看,中有谁家新嫁娘。

周围堤岸视桑麻,剪去枯藤只剩花。

更有儿童知算计,松球拾得去煎茶。

荆棒坡上试跻攀,极目云烟杏霭闲。

恰得村夫遥指处,如烟如雾是含山。

纸灰扬起满林风,杯酒空浇奠已终。

却觅儿童归去也,红裳遥在菜花中。

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蜒逐队飞。

享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

这里的“三岁玉儿”,就是现在执笔写此文的七十老翁,我的小名叫做“慈玉”。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菜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一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做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挖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子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了’,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篇8:节日小报总结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节日小报活动总结

为丰富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围绕春节、母亲节、植树节、中秋节、父亲节等主题,积极开展“节日小报”活动。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学校遵循简洁可行、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精心策划,统筹安排

为了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学校成立了一支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使每位学生对每期“节日小报”主题活动的每个要求都了然于心,对每项任务的细节情况和完成时间都清清楚楚。

二、交流与评价,激发民族自豪

开展创编“节日小报”展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和友情,践行文明、谦让的礼仪规范,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他人”的精神品格。通过展评、交流搜集的节日资料,使学生了解节日文化、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节日小报”的创作使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学习节日文

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自创“节日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三、注重评价,提升质量

为了使“节日小报”活动有序进行,学校建议将优秀作品向全班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参加学校展评,学校在校园展板中展示,结合其数量、质量评选“节日小报”主题活动优秀集体。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班主任考核、争创温馨教室的依据之一,以保障节日小报工作质量的提升。

南昌市昌北二小

篇9:春节节日小报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篇10:春节节日小报内容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 wear a new sweater and shoes. some one always take the presents and smile at every one. they wear red clothes.

you can play the firework but don’t play in the room. we can eat many chinese food ,zong-zi,jiao-zi…. today may be a good day,because many marry—cars running in the street.

older people always say today we must eat many good luck food.

今天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我穿着一件新毛衣和鞋子。有些人总是带着礼物对每个人微笑。他们穿着红色的衣服。

你可以玩烟花,但别在屋子里玩。我们可以吃很多食物,粽子,饺子的…今天可能是一个好日子,因为许多婚车在街上跑。

老人常说今天我们要吃很多带有好运气的东西。

春节趣事英语作文100字二

The Spring Festival is my most favorite festival, because it’s time for family gathering.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new start of a year. It brings me hope and courage. On Spring Festival, my parents usually take me back to my hometown. My hometown is a small town. Many of my relatives move to the larger cities, but we usually go home 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comes. During the gathering, we share our lives with others and care about each other. Of course, big meals are necessary. Families prepare for the big meals together. They all cook their specialty dishes. Therefore, our meals are always delicious. We often stay at home for three days and then we leave with others’ wishes. I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I like family gathering.

篇11:传统节日文化谈——清明篇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演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篇12:新春节日小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 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 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 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 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 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色。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 年、 新岁, 但口头上又称度岁、 庆新岁、过年。 大年、春节是我国中华传 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大年 和春节是我国最大的节日。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 里 在古代的 农业社会里 , 大约自腊月初 农业社会 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 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 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 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 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 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篇13:端午节日小报活动方案

根据南昌市教育局洪教思政字〔2014〕33号文件之规定,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评比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精神,我校决定立即开展该项工作。现将该项工作布置如下:

一、活动目的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扎实开展,切实做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我校决定在全校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评比活动。

二、指导思想

以回顾端午渊源为契机,以突出传统习俗为特征,以增强民俗体验为重点,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始终,引导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活动主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

四、活动对象:全校3---9年级的学生

五、组织者:3---9年级各班主任和美术老师

六、作品要求:

1、“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创作作品以端午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主题。

2、内容精炼、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合理、作品有创意、报头新颖、贴切。

3、手抄报和电子报(打印成纸质)均可。

七、报送数量、规格要求与收件截止时间。

1、报送数量:每班限交3幅优秀作品

2、报送要求

①每件作品尺寸为4开,单面创作,作品背面左下角请用正楷字体注明:学校、作者姓名(不得超过1名)、组别、作品种类、作品名称、指导教师(不得超过1名)。

②纸张可统一到政教处领取。

3、收件截止时间

2014年6月5日

八、评选表彰。

学校将统一对学生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奖设置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予表彰,同时对获奖班级对应加量化评分。对于没有交作品的班级要扣班级量化评分。

英雄学校政教处。

篇14:开展“节日小报”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绿园区教育局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精神,对全体学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节日气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了“节日小报”主题活动,本次主题活动旨在突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孝老爱亲等内容,得到师生、家长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制作小报

我校把学生自办“节日小报”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根据我校自身情况,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细化主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倡导创作主体的自主性,注重创作内容的丰富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增强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根据不同节日的类型,如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校园节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年段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小报主题,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在活动中注重创新形式,可灵活采取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创造性地编制各具特色的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活动内容

注重社会实践,深化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自办“节日小报”的过程中,学校、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去收集并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观灯、清明祭祖等,培养学生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利用经典诵读活动、民俗知识讲座、传统手工艺作品制作、参观博物馆,组织引导学生在节日期间,亲近家庭,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用知识享受节日快乐并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主人翁意识

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创作集聚本校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节日小报”;我校积极开展学生自办“节日小报”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的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篇15: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

关键词:清明节;古诗词;追溯;习俗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到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特别是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我们提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是祭祀和悼念已故亲人的一个节日。但是,清明节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古代诗人的笔下来解读清明节的文化习俗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一、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

1.寒食节习俗之——吃冷食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和冻鱼肉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寒食节习俗之——祭扫坟墓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二、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

三、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作用。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是我们过节的主题。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子孙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陶明星,杨琳玲,谈琦.《清明》新解及其各种变异形式的认知动因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05).

上一篇:关系调动申请书下一篇:草莓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