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表人连带责任

2024-04-22

法定代表人连带责任(精选11篇)

篇1:法定代表人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 第三十五条第二款

2. 第五十二条

3. 第六十五条第三款

4. 第六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

5. 第六十七条

6. 第八十九条

7. 第一百三十条

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第22条

2.第47条

3.第48条

4.第55条

5.第110条

6.第111条

7.第14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1.第一百零二条

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三条

2.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第九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第十二条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四条

2.第七条

3.第十九条

4.第二十七条

5.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1.第八条

2.第三十六条

3.第五十一条

4.第七十四条

5.第七十五条

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三条

2.第四条

3.第九条

4.第十一条第二款

5.第十三条

6.第十六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第三十一条

2.第九十四条

3.第九十五条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1. 第十八条第二款

2. 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1.第四条第一款

2.第五条第一款

3.第十三条第三款

4.第十四条

5.第十九条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1.第二条第二款

2.第三十九条

3.第四十四条第二款

4.第五十三条

5.第五十七条

6.第八十四条

7.第九十一条

8.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1.第二十六条

2.第六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第五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第五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第二十七条第一款

2.第二十九条第二款

3.第三十五条第二款

4.第六十六条

5.第六十七条第二款

6.第六十九条第一款

篇2:法定代表人连带责任

对于有效的保证担保合同,双方均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借款时双方未明确约定保证方式,依照担保法规定按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之间未约定保证份额的,应认定为连带共同保证。2011年6月8日,扶沟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保证担保借款合同纠纷案,一审判决杨某某、褚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刘某某借款本金10万元及利息(利率按月息12‰,自2009年5月1日起计算至还清款项之日止)。杨甲及河南某某运输有限公司对上述款项共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杨甲及河南某某运输有限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借款人杨某某、褚某某追偿。如果义务人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2008年8月29日,杨某某、褚某某向刘某某借款11万元,并向刘某某出具借条一份,借条内容载明:“借条,今借刘某某现金壹拾壹万元整(110000.00元),购车用,月利息1.2分,每月还本金壹万元,按月付息。如有风险由河南某某运输公司负责偿还本金及利息。借款人:杨某某、褚某某,担保人杨甲,2008年8月29日,证明人刘乙”,某某公司在担保人一栏加盖公章。借款后,由杨甲经手,于2008年10月3日偿还刘某某借款本金1万元,利息清偿至2009年4月30日。2010年元月26日,杨甲向刘某某出具还款计划一份,还款计划内容载明:“杨某某2008年8月29日购车向刘某某借款11万元约定借款利息为月息1.2分,应每月归还本金1万元,按月付息,由杨甲和河南某某运输有限公司作还款担保(即保证),借款后经杨甲手还款1万元,利息偿付到2009年4月30日,下欠10万元整本金及2009年4月30日以后的利息。现有河南某某运输有限公司和杨甲定还款计划如下:借款金额10万元一年还清(2010年元月26日—2011年元月26日)按月付息,(按月息1.2分计算),如违约,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担保人杨甲,还款计划人河南某某运输有限公司,2010年元月26日。”并加盖有某某公司公章。出具还款计划后,四被告均未再向刘某某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扶沟法院认为,刘某某与杨某某、褚某某及杨甲、某某公司之间的保证担保借款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属有效合同。双方均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借款时双方未明确约定保证方式,依照担保法规定杨甲及某某公司应按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杨甲及某某公司与刘某某未约定保证份额,应认定为连带共同保证。因双方未约定保证期间,刘某某有权自借款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借款时双方约定每月偿还本金1万元,借款履行期限至2009年7月29日届满,保证期间为2009年7月29日至2010年1月29日。2010年元月26日,刘某某向担保人主张权利时,担保人杨甲及某某公司向刘某某出具还款计划一份。故依法应自2010年元月26日开始计算该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因此对某某公司认为其担保已过保证期间,不应承担担保责任的辩称。本院不予采信。某某公司辩称借款实际为10万元,其中1万为提前支付的利息,因未提供证据证明,刘某某亦不予认可,对其该辩称,本院不予采信。综上,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作出上述判决。

篇3:合同中的法定连带责任分析

连带责任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 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连带责任的发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法律条款中明确的规定, 而另一种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我们通常在理解连带责任时往往认为合同中连带责任的产生是由于当事人之间有约定, 而侵权之中存在的连带责任是由于法律有规定, 但这种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因为, 根据法律事实可知, 在与合同相关的法律中也有很多关于连带责任成立的规定, 这些具体的内容可从与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中找到。因此, 进行有关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分析十分必要。本文中的合同属于广义的合同, 包括合同法中的民事合同, 还有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 以及其他类合同, 本文主要分析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

二、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产生的原因及功能

(一) 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产生的原因

关于连带责任产生原因的讨论有很多的观点, 这些不同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例如:有人从分析连带责任的类型入手, 根据连带责任类型的不同进行其原因的讨论。但即使都是从分析连带责任类型的角度对连带责任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 他们采用的划分连带责任类型的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同 (1) 。这些不同研究视角研究出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本部分将从合同法的视角, 对连带责任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即分析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产生的原因。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基于共同行为而成立的连带责任

现阶段, 我国民法中还没有关于共同行为的定义。但是, 在社会生活中却有很多的共同行为发生, 例如:共同购买行为、共同研究行为、共同创作行为等。按照现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经验, 可以将共同行为分成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共同行为, 另一种是狭义的共同行为。广义的共同行为构成需要满足四个要件:第一要件就是复数主体;第二要件是复数行为;第三要件是行为效力及于同一事实后果;第四要件是行为效力及于全部事实后果。广义的共同行为采用按份责任的方法, 狭义的共同行为则采用一律成立连带责任的制度。基于共同行为而成立的连带责任是基于狭义共同行为而成立的连带责任。狭义的共同行为本身就带有连带关系,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可以推导出其中的连带责任的。但是,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基于狭义共同行为而成立的连带责任的解释是不同的, 在大陆法系中这种连带责任被解释为不可分责任, 而在英美法系中这种连带责任被解释为共同责任 (2) 。在大陆法系中, 连带责任的不可分性有两种体现方式:一种是在客观上不可分, 另一种是主观上不可分。但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将连带责任进行广义和狭义区分, 这也是导致我国法律体系中连带责任比较多的一个原因。

2. 基于合伙关系而成立的连带责任

合同法中规定合伙企业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因此基于合伙关系也会产生连带责任。在罗马法中规定合伙契约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现代法律中, 根据合伙经营的时间长短, 合伙关系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合伙, 另一种是偶然合伙。持续合伙是长时间的合伙, 偶然合伙是短期内的合伙。而持续合伙是企业经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合伙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早期的合伙关系中就有连带责任的问题, 但早期的合伙关系中采用的是统一的无限连带责任。后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合伙的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合伙关系中的责任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有了有限责任形式。但无论责任形式发生何种变化, 从合伙关系推定连带责任还是成立的。这种推定关系也被应用于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

(二) 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功能

1. 保护债权人

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保护债权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合同法中规定当出现了违约行为后, 可以从债务人中选择最具清偿能力的人来偿还债务,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其次, 合同法中规定由多个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清偿的责任, 这样可以保证债权人获得清偿的金额。最后, 合同法中有巩固债务人合作关系的规定, 加强债务人之间的合作, 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也有很大帮助。但我们需要注意,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不一定要依靠连带责任, 而且即使有连带责任存在也无法确保债权人的利益。

2. 平衡利益与风险

合同法遵守了法律公平性的思想, 在合同法中有关于公平分配负担与风险的内容。合同法中不仅有关于债务人需要为他人承担的责任, 同时也包括了他人需要为债务人承担的责任。合同法中这些双向的规定体现了平衡利益与风险的功能。这种平衡主要是债务人、债权人以及第三人之间的平衡关系。罗马法中也体现了这种平衡风险与利益的功能, 其中规定当事人双方需要根据自己获利的大小来对过失进行分类, 确定自己应承担的风险大小。因此, 这种由相关利益者承担连带责任的方式是合同法公平性的一种体现方式。

3. 明确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

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是对相关行为的规范, 为相关行为提供了法律指引。在制定合同时其中往往存在一些和当事人利益相关的信息被忽视的情况,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事人存在疏漏, 也有可能是因为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有所保留。而且当事人在制定合同时不愿意考虑那些发生概率比较小的突发情况, 因为考虑了这些突发情况可能会增加成本。鉴于这些情况, 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限制当事人的行为, 而合同法就充当这样的作用, 为合同的制定以及合同的履行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限制双方当事人的行为。

4. 固定交易类型以提高交易效率

以前, 都是由具有交易能力的双方当事人自己通过协商来订立合同。但是, 随着交易活动不断增多以及对交易效率需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交易效率, 从而出现了标准化的合同。当这些标准化的合同被人们所接受后, 其中一些具体的规定就形成了法律条款, 而连带责任约定则变成了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

三、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产生的原因及功能

(一)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概述

劳务派遣是指被派遣的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之后, 派遣单位将劳动者安排进用工单位工作的特殊用工形式。

(二)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产生的原因

劳务派遣相对于传统用工制度来说, 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弊端也大, 存在着三方的复杂关系。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通常因为遇到问题时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经常相互推脱责任而产生, 致使被派遣的劳动者常受到权益的损害。因此为维护被派遣的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第九十二条对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予以规定:“劳务派遣违反本法规定的, 给被派遣者造成损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的功能

1. 实现实质的公平

虽然表面上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了劳动合同, 但出现的结果是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有明显的区别对待和同工却不同酬的现象, 为了改变此现象, 《劳动合同法》中的第九十二条规定明确规定了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 规定只有劳务派遣单位违反了规定并对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需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劳动者的责任。此规定能从劳动者处于弱势的地位和社会正义出发, 将连带责任的立法倾向于保护劳动者, 赋予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更多责任, 从而强化了被派遣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利, 可以有效地推动广大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 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促进实质的公平, 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公平与公正。

2. 实现效率

在现实社会当中, 信息作为个人的行为受监督的基本依据。若一人的行为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信息成本被部分人观察到, 其他的一部分人却需要较高成本才能观察到该行为, 那么让观察成本低的人来掌管监督权利就能节约大部分的监督成本。同理, 就整个大社会而言, 一种有效制度的安排, 需确保信息占优势的人必须同时对被监督的对象行为承担应受到的连带责任。劳动力的市场信息掌握者往往是用工单位自身, 其获得信息有绝对的优势。第九十二条规定, “劳务派遣违反本法规定的, 给被派遣者造成损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的规定能让用工单位作为监督者督促派遣单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维护并保障被派遣的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从根源上去除劳动者受到被派遣单位的侵害。这一种连带责任对外承担的方式, 有效地将被派遣的劳动者维权成本减少, 从宏观上将整个社会法律的运行效率大大地提升。

四、总结

总之, 与合同有关的法律中是有关于法定连带责任的规定。但现阶段法定连带责任还是存在一些可质疑的问题。例如,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合同中法定连带责任的界定还不明确。但本文通过研究发现, 导致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主要原因是共同行为和合伙关系, 而这种类型的连带责任是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推导出来的。法定连带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上述《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希望以后会有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进而能为司法实践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屠瑞豪.论合同法中连带责任的确定及作用[J].法制与社会, 2015 (11) :255.

[2]韩长印.责任保险中的连带责任承担问题——以机动车商业三责险条款为分析样本[J].中国法学, 2015 (02) :266-281.

[3]李永军.论连带责任的性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 (02) :159-160.

[4]刘川.我国劳务派遣法定连带责任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69-70.

[5]郭晓霞.连带责任制度探微[J].法学杂志, 2008 (05) :106.

[6]刘云.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 2014.

[7]林茹.论不真正连带责任[D].大连海事大学, 2013.

篇4:试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功能

关键词:合同法;连带责任;依据;法律功能

连带责任的产生主要源于当事人的相关约定或是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就合同法中的连带责任来说,它是根据合同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关系而产生的。但多年司法实践证明,很多合同法项下形成的连带责任是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形成的。但现实中,这些法定连带责任并没有得到相关人员的应有关注与重视,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笔者认为本论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一、连带责任的分类及产生依据

连带责任即指两个以上债务人基于某种契约关系,而共同承担某一债务或者责任的行为,其中,债权人有权要求附有连带责任的任何一个债务人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而负有连带责任的每个债务人都有义务去承担这些债务。换言之,连带责任的存在,或将使每个债务人的责任加重,促使债权人的债务能够被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权利得到更好地维护。

基于产生原因的不同,连带责任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约定连带责任。即是基于各个债权人由于某种契约关系而产生的连带责任。第二类是法定连带责任。即是基于相关法律规定而直接产生的某种连带责任。除了产生原因的不同,两者之中,连带责任人的主观因素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法定连带责中的连带责任当事人存在着主观方面的过错,而约定连带责任中的连带责任当事人不一定要有主观上的过错,只要某个当事人违反了事先的约定,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换言之,每个债务人都要按照各自债务份额承担相应的规定。如果合同或者相应的法律中已经有明确规定,那么在进行债务分担时,相应人员则要按照规定份额承担各自相应责任;但若合同或者法律条款并未对各个债务人承担的责任进行划分,那么各个债务人则应共同分担债务。连带责任的存在,不仅使得各个债务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也限定着债权人不能任意妄为,肆意侵犯他人权利。

二、合同法连带责任条款分析

现行《合同法》对连带责任及连带债务的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明文规制,其中第90条中提到:“如果当事人签订合同以后进行合并,合并后的组织及法人等要共同行使权力,履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当事人签订合同以后保持分立的,除非另有规定,所有分立的法人或者组织要承担合同的连带债权,并承担部分债务。”由此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合同法中的当事人一方要么是法人,要么是相关组织,与公司法有一定的交叉之处。这是唯一明确规定连带债务的法律条款,并且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对于合伙人之间的连带关系,主要源于合伙人对合伙事务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等因素,为了增强合伙人的责任心,任何一个合伙人的行为均可视为全体合伙人共同的行为。法律对合伙关系的“宽松”规定是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重要原因;而合伙人之间的连带关系则是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决定因素。这也体现了我国法律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与秩序稳定意义重大。除合同法外,其他法律也对连带责任进行了相关规制。首先,以合伙关系中连带责任为例,《合伙企业法》规定了各类合伙企业中各个合伙人的连带责任;《律师法》也规定了合伙制律所的连带责任。上述法律法规都体现了我国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

三、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规制功能

(一)保护债权人

在债务人违反相应的规定之后,相应的机构将对债务人的行为进行判定,并依法追究债务人的相应责任。换言之,维护合同的平等关系,保护债务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即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确立的根本目的。债权人可据此要求所有债务人中的任意一个来偿还自己的债务,假设有一个债务人承担了所有的债务责任,那么原有的债务关系就已经终结,此举实际上就是保护了债权人;而承担之前债务的债务人角色发生改变,成了新的债权人,可以向其他的债务人进行索赔,如此一来,也赋予了新债权人利益以新的法律保障。

(二)明确行为规范

法定连带责任具有强制性,合同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合同规定的内容,故而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确定,不仅有利于明确合同当事人相应的行为规范,且按其规范要求开展各项活动,亦有利于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同时,有助于在审查债权人、债务人关系时,能够清晰明辨其中利害关系,由此确定债务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以及该承担多少责任等。

(三)提高交易效率

长期司法实践证明,法定连带责任的确定有利于帮助合同双方顺利解决各种纠纷,能够清晰区分相关债务人的责任,进而有效、全面保障债权人权利,提高交易效率。除上述外,合同法定连带责任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缩短诉讼时间,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明确的责任划分还有助于缓和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还有利于促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形成,促进双方进一步展开合作,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有益支撑。

四、总结

综上所述,法定连带责任的确立对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减少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缓和债权人及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就目前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情况来看,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确立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可质疑的问题,因此,立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合同法中连带责任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实现立法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珑蓉.我国《合同法》中的连带责任[D].宁波大学,2014.

[2]冯亮媛.合同中的法定连带责任分析[J].法制博览,2016(14).

[3]阿不都克衣木·阿不力米提.合同共同欺诈:欺诈方与协助欺诈者的侵权连带责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0-124.

篇5:无限责任—连带责任

无限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即债务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投资人应以个人的全部财产用于清偿,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责任与投资人的责任连为一体。

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即不管债务人之间内部如何约定,但是每个债务人都有义务对债权人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时,合伙人应以其在合伙企业出资以外的财产清偿债务,每一个合伙人对企业债务都有清偿的义务,债权人可以就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的部分,向任何一个合伙人要求全部偿还。由于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所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就不存在连带责任的问题。

篇6:概念解析:连带责任

2.内部: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支付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侵权责任法》第14条)

3.《侵权责任法》中的8种连带责任

①共同侵权人的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条)

②教唆、帮助人与完全行为能力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9条第1款)

③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10条)

④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11条)

⑤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⑥高度危险物所有人与管理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4条)⑦高度危险物所有人、管理人与非法占有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5条)

篇7:连带责任担保

本人xxxxxx是xxxxxxxx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职务),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xxxx。由于业务发展需要,本公司向贵公司申请信用支持,本人愿意为贵公司的信用支持款项提供到期全额偿还的连带担保;若该公司不能按期支付货款(包括但不限于货款本金、利息、逾期付款违约金及向贵司清算应收账款而发生其他相关费用),本人无条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特此声明

公司(盖章): 担保人签印:

年 月 日

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合同

出借方(甲方):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借款人(乙方):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担保方(丙方):公司全称

甲、乙、丙方三方经协商一致,在平等、资源的基础上签订本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1、借款金额、利息、期限、

1.1 本合同项下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xx元(000000.00元)(大小写不一致,以大写为准,同下)。

1.2 利息为每月xxx万元,借款期限xxx个月,共计xxx元整。

1.3 借款期限为自xxxx年xx月xx日起至xxxx年xx月xx日止。

1.4 还款方式乙方应按合同约定一次性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2、担保

2.1 本合同项下借款的担保方式为丙方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以公司的全部财产作为连带责任担保。

2.2 丙方完全了解乙方的借款用途,为其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完全出于自愿,其在本合同下的全部意思表示真实。

2.3 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本合同项下的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赔偿金、实现债权的费用(含律师费)和所有其他应付费用。、

2.4 保证期间为本合同确定的到期之次日起两年。

2.5 若甲方按合同约定提前收回款项,则保证期间为自甲方向乙方通知的还款日至次日起两年。

2.6 甲方与乙方协议变更本合同,无须经丙方同意,丙方仍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7 甲方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甲方仍在原保证范围内继续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8 甲方依合同约定,依法解除本合同时,甲方有权书面通知丙方提前承担保证责任,丙方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履行保证责任。

2.9 丙方保证责任为独立责任,不因甲、乙方借款合同的无效而无效。

3、乙方权利、义务

3.1 自觉接受甲方对本合同项下借款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及监督。

3.2 按本合同约定清偿本合同项下的本金。

3.3 变更住所、通讯地址、号码应在变更后7日内书面通知甲方。

3.4 如发生对其履行本合同项下还款义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任何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离、结婚,对外投资,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等),应当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4、违约责任

4.1 乙方应按约定日提取款项,否则甲方有权计收延迟违约金。违约金为借款的xxx%。

4.2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甲方有权提前收回借款:

4.2.1 向甲方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重要事实;

4.2.2 不配合、拒绝接受甲方的监督;

4.2.3 未经甲方同意,转让、处分其资产;

4.2.4 其财产重要部分或全部被其他债权人占有、接管或其财产被扣押、冻结,可能使甲方遭受严重损失的;

4.2.5 其他任何可能导致甲方实现债权收到威胁或遭受严重损失的。

5、合同无效、变更、解除、终止。

5.1 本合同经各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至本合同项下借款本金、违约金及所有其他应付款用偿清之日终止。

5.2 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5.2.1 本合同项下之担保发证不利于甲方债权的变化,且乙方未能按甲方要求另行提供担保;

5.2.2 其他严重的违约行为。

6 、争议解决双方产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在合同签订地所在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7、其他 本合同一式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各方各持一份。

8、合同签订地 本合同签订于吉林市。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丙方:

篇8: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

关键词:合同法,法定连带责任,意义

市场经济背景下,合同纠纷事件越发频繁,为了对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进行维护,合同法中规定了相应的连带责任。不过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当前的情况下,合同法于连带责任方面的相关规定存在一些漏洞,影响了法律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对此,应该通过细化合同双方责任的方式,对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进行完善,提升其有效性。

1所谓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是指依照当事人约定或者相关法律规定,由两个或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部分或者全部承担,同时由此引起相应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引发连带责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二是法律条款中的规定。由前一种原因引发的连带责任属于约定连带责任,后一种原因引发的连带责任则属于法定连带责任。在我国现有的合同法中,实际上很少涉及法定连带责任,而且法律直接介入到当事人的私法自治中,尚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于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想要真正了解合同法中的连带责任,就必须通过对比的形式进行明确,这里将其与侵权法中的连带责任进行对比。在合同法中,连带责任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债务的基础上,其责任客体为实际履行,法定连带责任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合同的继续履行,发挥着损失补救以及债务清偿的作用。而在侵权法中,连带责任是建立在侵权事实的基础上,责任客体为损害赔偿,不存在无法履行的问题,因此连带责任在处理损失补救之外,还具有相应的惩戒功能。

2法定连带责任在合同法中的作用

2.1维系劳动关系

合同法规定,在雇主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用工单位的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属于派遣或者雇佣关系,雇主或用工单位对合同直接承担责任,被雇佣者与被派遣者则承担连带责任。这样的规定有助于维系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而言,只有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履行了自身的责任,才能享受相应的权利。

2.2维持社会稳定

在当前法制社会,法律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合同法中的连带责任条款,在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突出作用。传统由民法规范的劳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淘汰,而合同法关于连带责任的有关规定,维护了权利者的权利,在维持劳资关系的同时,更加倾向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3提高劳动效率

连带责任的有关规定,能够激发用工单位或者劳务派遣单位的危机意识,提升劳动监督的自主性,在合同法的强制约束下,能够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降低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本,促进劳动效益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进而提高劳动效益和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合同法中对于连带责任的有关规定,使得用工单位在对劳动者进行选择时,更加倾向于诚信度高、信誉好、劳动能力强的派遣单位,间接淘汰了那些不合格的派遣单位,同样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

3合同法中法定连带责任条款的完善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中,对于法定连带责任的规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案件的有效处理。存在着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针对连带责任进行处理时,劳动争议程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二是即使用工单位不存在错误,也没有相应的义务,同样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三是诉讼效率偏低,当事人想要提起诉讼非常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合同法中连带责任条款的有效执行,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分析工作,立足实际需求,对合同法中关于连带责任的条款进行改进和完善。从实际操作层面分析,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针对现行的劳动争议程序中存在的缺陷,应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针对具体的争议案例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对劳动争议程序启动条件以及执行步骤的完善,解决当前存在的劳动争议程序相对于法定连带责任的滞后性问题,从而推动劳动争议程序效率的提升。(2)应该针对当前用工单位连带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进行明确和细化,结合相应的标准,判断用工单位是否存在错误,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明确用工单位是否应该承担连带责任,确保连带责任有关规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同时,也不能损害用工单位的利益。(3)应该对现有繁杂的诉讼程序进行精简,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诉讼环节,减少人力物力消耗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诉讼执行的效率,降低当事人诉讼的难度,确保其能够通过法定诉讼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消除繁琐复杂诉讼程序下当事人不愿提起诉讼的情况,确保诉讼程序法律效力的充分发挥。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不影响合同法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针对其中连带责任相关的条款进行完善,能够进一步保证合同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其在规范当事人行为,惩处违约行为方面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左霞.试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J].知识经济,2016(5).

[2]冯亮媛.合同中的法定连带责任分析[J].法制博览,2016(14).

篇9:论民事连带责任

关键词:民事连带责任;适用范围;效力

要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责任人都对债务享有全部偿还的义务,这就是连带责任。在多人债务中,如果所有的责任人当中的每个责任人偿还完个人所承担的债务义务外,还必须对所有债务进行偿还,这就是連带债务。连带责任就是连带责任人的责任。还有连带权力就是连带债权人对所有债务拥有的要求所有责任人偿还的权力。

一、民事连带责任的性质

为保证债权人对责任人要求偿还债务的权利得到顺利实现,因此民法确立连带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债权就是法律层面的财产权,它的履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相较于另外的财产权而言,债权也是非常特殊的,起特殊之处就在于,债权本身只是一种请求的权利,它的履行必须依靠债务人履行责任的举动。所以要是债务人无法行使或拒绝行使债务偿还义务的时候,债权人就没有办法保证其所拥有的权利能够顺利实现。特别是在债务人没有能力、死亡且没有遗产、失踪的时候,,债权人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证或者根本无法得到实现。连带责任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债权人在行使其受偿权利时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有效的保证。因此,连带责任就是充分说明了多个责任人互相之间的种种关系,实际上就是多个责任人之间共同担负的行使债务的担保义务。

二、民事连带责任的不同分类和适用的范围

在国外很多相关学者都对连带责任做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分类。比如说,在很早以前的罗马法律中,连带责任就分为共同的和单纯的连带责任;近期的比如苏联出版的民法课本中,又对不同的债进行了分类,例如有连带债务的债、连带债权的债及混合的连带的债。但是一直没有人对连带责任自身进行有效的科学划分。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及有关法律法规,连带责任应该有以下两种基本的分类:①根据发生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法律明文规定的和口头约定的连带责任。法律规定的连带责任必须有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约定的连带责任必须有当事人明确的约定与协议,而且债务的性质也是允许连带责任的成立。②依据需要不同要求是起产生效力,连带责任可分为一般的连带责任与补充性的连带责任:

1.一般的连带责任

如果连带责任的效力的产生不需要根据其他任何一个相关的条件的成果。也就是说,只要债的联系一形成,要是各个连带相关的责任人无法对所有的债务进行全部偿还,那么债权人也可以同时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同时间分批要求责任人中的一个或者部分对债务进行清还或部分偿还,而其他的债权人是否有能力或是否愿意履行偿还义务都不会对债权人对其请求权的实现产生任何影响。

2.补充性的连带责任

如果必须依据债务人之中的一个人不履行或者无法履行义务才能使连带责任生效,这就是补充性的连带责任。也就是当发生债的关系时,债权人的请求权的享有不是理所应当的,债务人或者他人也不是必须承担对所有债务的偿还责任的。债权人只有先向主要当事人提出偿还债务的要求,当主要当事人无法实现债权人这要求时,债权人才能向其他担负连带责任的债务人提出偿还债务的要求。这也就是说,当其他的债务人无法履行或不履行债务偿还要求时,才能要求债务其他连带责任人中的一个或其他人对债务进行清还。不然的话,主要当事人就时需要偿还其担负的部分债务,其他的担负连带责任的责任人则不需要承担清还义务。

三、民事连带责任的效力

1.对外效力

(1)债权人有权利要求连带债务中的一个人对债务进行全部偿还或者部分偿还,也可以要求债务人中的部分或全部人对债务进行全部偿还和部分偿还。被要求到的债务人不可以因为要求赔付的超出自己应该赔付的部分而拒绝赔付,也不可以因为其他债务人去世、消失、出逃、没有能力偿还而拒绝偿还所有债务。

(2)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一个人或部分人将全部的债务都清偿了,那么其他责任人的偿还义务就会被取消掉;如果不是将全部债务都清偿的话,那么所有的责任人都将对没有偿还的债务进行清偿。

(3)当债务人因为过失而没有及时履行或者不愿履行偿还义务时,因此而对债权人造成损失时,如果只是普通的连带责任,那么所有的债务人都应该承担偿还义务。之后,在偿还过程中没有过失的债务人则有权利要求有过失的责任人进行赔偿。如果是补充性的连带责任,那么在约定之外,偿还债务的责任将由有过失的责任人全部承担,而没有过失的责任人则不用对债务进行偿还。

(4)债务人间连带责任的形成不受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影响。但是债权人不得转让法律不许转让的债权

(5)产生纠纷的时候,债权人有权利将所有或部分的债权人都视为被告从而提出上诉;同样所有的责任人也可以整合成一个诉讼单位一同提出上诉。

2.对内效力

(1)因为一部分的责任人将所有债务偿还后连带责任将会被撤销,则在之前的连带责任人之中就形成了新的按份额偿债的联系。将所有债务偿还的原债务人就成为了新的债权人,也就拥有了向其他债务人要求偿还其各自应该偿还的债务的义务。

(2)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责任人之间,除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和协议中有其他协议外,应该对责任和履行责任时付出的相关花费进行公平的承担。

(3)如果所有债务人当中的莫个人或者多数人因为去世、没有资金和偿还能力而无法承担相应的偿还义务时,那么其中无法清偿的部分,则可以由另外的责任人按各自承担的比例进行偿还。

总之,本文主要论述民事连带责任的性质,分析了民事连带责任的不同分类和适用的范围,并剖析了民事连带责任的效力。在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正确执行民法通则、完善我国民事立法、正确处理各种民事纠纷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立标.《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意]罗德曼·奥帆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伯军涛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伯军涛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吕世伦著.《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篇10:个人连带责任保证

致:柳州瑞昱国际钢铁贸易有限公司

承贵公司与衡阳泽丰园工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债务人)预付或垫付的往来资金及货款,为确保贵公司的合法权益,依照诚实信用之原则,我与配偶愿以我们所有的全部财产,以连带责任的方式,向贵公司提供反担保。并在此谨作以下承诺:

一、保证债务人能够按期清偿所有债务。

二、我们同意对债务人的所有债务承担连带清偿和连带赔偿责任:

三、本人愿意以个人的所有财产及收益做为连带担保。

四、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期间自本承诺函签订之日起,直至债务人欠付贵公司的所有债务悉数清偿为止。

五、配偶承诺:

作为财产共有人完全知晓并同意以上述全部财产为债务人向贵公司承担连带清偿和连带赔偿责任,贵公司依据本承诺函申请执行上述全部财产时,不以任何理由提出抗辩。

六、本承诺函一式二份,贵公司与本保证人各执一份。承诺人:

身份证号码:

电话:

承诺人配偶:

身份证号码

篇11:浅析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

摘 要:不真正连带责任在一般的民法教程中没有系统化的阐述,不真正连带责任较之连带责任更为复杂,又加上更为细化和专业化的补充责任,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理论显得更加繁杂,在具体的案件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准确使用。本文以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剖析概念,通过比较分析各自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不真正连带与补充责任的联系,再用比较的分析方法从立法目的、诉讼主体、责任承担、引发原因、赔偿数额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差异。以达到全面认识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以便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归责。

随着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在司法判例中日益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的重视。我国有关法律对“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已有明确条款规定,可不真正连带责任较之连带责任更为复杂,又加上更为细化和专业化的补充责任,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理论显得更加复杂,在具体的案件操作中难以把握和准确使用。现实的需要呼唤着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在司法实务中准确归责。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概念剖析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不真正连带责任(或称不真正连带债务)系德国学者阿铱舍雷率先提出,它是建立在德国普通法时期对连带之债二分论(共同连带、单纯连带)基础之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消费者受到损害时,消费者可以向销售者或生产者请求赔偿。消费者基于和销售商之间的合同关系,销售商应对履行合同存在的瑕疵负有担保义务,造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而此享有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又基于生产商对自己商品未尽相应义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受损,而承担侵权责任享有赔偿请求权。消费者可以选择向销售者或者生产者行使请求权,而销售者、产家对消费者受损这一结果都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只要销售者或者产家任意一人履行了赔偿义务,那么消费者与销售者、产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这种责任就叫做不真正连带责任。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点:(1)责任主体为多数。责任主体是同一责任人的责任形式不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这也是区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上例中责任主体有销售者和产家。(2)给付的同一性。同一的给付形成于相同的损害结果,就是各责任人的行为导致了一个损害后果,无论各责任人的基于什么法律事实,只产生了唯一一个损害结果。如销售者的违约行为和产家所提供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只造成了消费者受损一个结果,销售者和产家都应为这一结果承担责任。(3)履行的独立性。责任人各自的原因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形成,任意一责任人完成这一给付都会将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如销售者或产家对消费者的损害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4)原因的差异性,各责任人造成同一损害的原因不一样。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形成了不同的原因,而导致了相同的损害结果。如销售者基于违约,而生产者基于质量问题。(5)损害结果的偶然性。偶然性相对于必然性而言,不同的法律事实本应造成不同的发后果,但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同一的损害纯属于一种巧合。

(二)补充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补充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在直接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其应付的责任时,由间接责任人对不足部分依法给予补充的责任。最高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解释》中第六条明确了补充责任:“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义务保障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如,某甲在酒店进餐,被某乙伤。某甲既可以要求直接侵权人某乙赔偿责任,但某乙没有能力履行。某甲还可以以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

补充责任是由多数行为人实施不同行为综合而成的责任。补充责任是由不同行为人的行为而引发的,权利人对各责任人的行使请求权以及各责任人之间存在不同的原则。如,上述案例中责任人有某乙和酒店。补充责任是因不同原因造成一个共同的损害的责任。虽然多数行为人依据的法律事实各不相同,引发各法律事实的原因也存在差异。原因的差异主要是指各责任人造成损害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损害结果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综合的结果。但对同一个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结果却是唯一的,各责任人均应对

这一个相同的结果承担责任。如,因某乙的侵权行为和酒店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共同造成了某甲的伤害这一结果负有责任。

补充责任是一种补充性的责任。各个责任人均应对损害负担责任,因损害结果形成原因存在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间接原因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是在直接原因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完全满足权利人赔偿请求的情况下,而为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部分进行补充赔偿,以满足权利人的要求,最终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的一种责任形态。如酒店在某乙不能履行情况下补充承担某乙不能履行的那部分责任。结合补充责任的概念,通过对发生补充责任根本原因的分析,我们对补充责任的特征进行归纳。

第一,法定性。由于补充责任引发的原因为侵权行为和法定义务的竞合,侵权行为有着其独特的法定构成要件:主观的过错、实施了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联系,这些为构成侵权行为法定要件,缺少一个要件,将不构成侵权。如某乙的侵权行为。而作为法定义务,其依据是国家法律的明确规定,是国家干预在在书面上的表现。如酒店基于法律规定对消费者负有保障安全的义务。因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与法定义务的法定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补充责任在适用条件上比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较严格。

第二,有序性。由于补充责任的本质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责任的承担由责任人行为的原因力与损害结果作用力大小决定,原因力的大小取决于主观的过错的大小。侵权行为作为补充责任的直接原因力,其在主观过错上以及直接侵权人的行为于损害结果的作用力明显大于作为间接原因的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不履行行为。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其承担的责任应与其过错相对应。所以权利人在对其损害主张赔偿请求权时,理应首先向直接原因的侵权人主张,但直接侵权人不能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满足赔偿请求之后才能向承担补充责任的间接原因责任人请求赔偿。如,某甲先向直接侵权人某乙求偿,再向酒店。

基于有序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由同一原因而引申的属性。(1)抗辩性。抗辩性是指间接原因责任人对权利人直接向其主张赔偿请求权的情况有对权利人进行抗辩的权利。因有序性这是一个法定的适用条件,所以权利人只能依直接原因责任人,间接原因责任人这种顺序进行求偿。如,酒店对某甲的直接求偿可以不履行。(2)追偿性。因间接原因责任人履行补充责任使全体的债务归于消灭。补充责任的间接原因人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保留对直接责任人的追偿权。如,酒店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侵权人某乙追偿。(3)条件性。因间接原因力的大小跟责任密切相关,这决定间接原因责任人在赔偿数额并不象不真正连带责任那样实行全部的赔偿制,而是根据原因力实施有条件的赔偿。如,酒店所承担是补充责任而非全部责任,即使某乙不能履行,酒店的补充责任也不是全部责任。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联系

在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的概念,各自的特征分析上,在整体上对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要弄清楚不真正连带与补充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都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的竞合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表现为权利人对各责任人基于不同事实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存在请求权竞合的现象,请求权竞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请求权竞合是指权利人基于同一事实对同一责任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有权选择且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请求权作为其主张的依据。如在侵权与违约的竞合的连带责任中,权利人只能选择侵权或者违约作为请求事由而主张赔偿请求权。而广义的竞合则是指权利人基于同一事实,分别对不同的责任人享有不同的请求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有权选择其中之一或者同时选择几个请求权作为其主张的依据。比如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致人损害构成的补充责任中,受害人可基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使请求权或者以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而请求赔偿。

如上述的两个案例,消费者享有对销售商,生产商请求权,某甲对直接侵权人某乙和酒店均享有请求权。因权利人基于同一的损害结果,对各责任人均享有赔偿请求权,权利人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责任人实施请求权。二者符合广义的请求权竞合的构成要件,属于广义的请求权的竞合。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具有理论上同渊性

从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演变来看,其都从连带责任的基础上得以延伸发展而成,二者在理论上有着共同的依存。笔者从二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根源进行分析。

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二者都存在主体的多数性,都是多个行为人实施的数个行为;第二,二者

产生原因基本相同都是因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不同债务的竞合;第三,二者的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较连带责任相对独立,都是数个行为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没有任何意思上的联系;第四,都具有偶然性。二者造成相同的损害结果,产生相同的责任纯属相关的法律方式发生的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其内在根源在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都以连带责任为基础,是在连带责任的基础上的延伸;二者产生的背景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连带责任无法很好解决的现实问题。故其在理论上具有同渊性。

(三)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特殊形式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理论上的同渊性,决定着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脉依存,其必然在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所体现,这就决定二者的特殊关系。

首先,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在发生的原因上都是侵权行为与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不履行之间的组合,补充责任在不真正责任的类型中都能找到相同的原形。如因学校不尽责,而导致学生人身损害,形成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致人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致人损害构成竞合的补充责任。其次,从承担责任的方式上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为一债务人承担债务后其他的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则为以直接加害人为主,间接加害人为补充的的责任承担方式。间接责任人享有类先行抗辩的权利,就是在受害人没有向直接加害人行使请求权而直接以间接加害人为被告进行诉讼,间接加害人可以对受害人这种行为以自己不是直接加害人这一法定事由进行抗辩。在适用补充责任归责时,由于补充责任的法定性,对受害人的在选择被请求权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中不存在的问题。

再次,从对内效力方面看,补充责任还存在一种追偿权,是指间接加害人在承担责任后,直接加害人的责任并没有因此归结于消灭,间接加害人保留了对第三人的追偿权,这较之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人承担责任后债务归结于消灭不同,也不是连带责任中基于共同原因的基础,责任人对超出自己份额的债务向其他人追偿。如酒店在承担对某甲的补充责任时也只是基于自己的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这个范围承担补充责任而非全部责任。

结合这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补充责任在受害人请求权的选择上范围比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受害人所选择的范围要更狭隘,且在内部之间的追偿问题上补充责任的内涵得以扩展,外延缩小,补充责任的责任承担方式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上的细化,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之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二者都属于广义请求权的竞合,依存着共同的理论渊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二者就可以在司法实践中通用,二者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各自独立的理论,有其存在的司法实践基础。为了更好的全面地认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下面着重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立法目的和宗旨不同

“任何归责原则的形成都具有其自身的目地和宗旨”,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立足的目的和宗旨是不同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不同的法律事实为基础,相同的给付纯属偶然巧合。各责任人基于不同的法律事实而产生的债务,只要当中任何一个人履行,便可以使全体债务归结于消灭。其宗旨在于避免权利人的不当得利和符合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如:某甲乘坐公交车与违章行驶的某乙相撞而受伤,对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与某乙的侵权行为形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中,若某甲在依公交公司的违约实施请求权后又依某乙的侵权向乙追偿,那某甲获得多于损害几倍的赔偿,为不当得利。还有存在公交公司能不能在自己赔偿后向某乙追偿,由于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足以造成某甲的损害,其不能基于某乙的过错而要求某乙分担责任。

而补充责任产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平衡受害人的利益要求与间接责任人的利益。在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归责时,受害人所起诉的责任人基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一为避免受害人的权益应基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归责而落空,二为当以间接加害人为债务人时,势必加重间接加害人的责任,而使得直接加害人免于处罚,与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不符,也与公平的理念不相吻合,最终不利于社会发展。

(二)诉讼主体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诉讼主体存在差异。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讼主体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权利人可以选择起诉任一责任人,但除非该责任人经法院强制执行确实无法承担责

任,否则不能再对其他责任人进行起诉这一观点。主要理由有:(1)不真正连带责任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偶然的巧合,在同一诉讼中不能同时涉及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否则会造成责任依据的错位和混乱。(2)不同的法律关系有着各自的使用准则和归责原则.若允许权利人可以分别起诉或者在同一案中起诉各责任人,如一个侵权和违约构成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可能出现依严格责任将违约责任归于责任人,又根据过错责任将侵权责任归结另外一责任人,将导致执行上问题,同等的判决具有等同的效力。若同时执行可能导致权益人的不当得利;若按先后执行,易出现责任的分配难题,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实质相违背,也混淆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其减少累诉的初衷始终无法实现。若采用以权利人难以满足赔偿责任为限,那么超出其损害的利益该如何返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3)若要将各责任人成为共同被告适用共同诉讼,但作为共同诉讼就应具备共同的权利或义务因而是不可分之诉,不能满足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可选择任一责任人的可分之诉的条件。

而补充责任的主体存在一定的法定性和有条件的顺序性。补充责任基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综合性,又具有连带责任的追偿性和先行抗辩性,故要求其在确定主体时以直接原因责任人为前提,权利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追加第三人,也就是补充责任人。

(三)构成要件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适用,关键在于区分二者,而区分的标准在于构成要件的差异。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多数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权利人负有相同的债务。引起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原因和法律事实各不相同,但造成的结果是唯一的,各责任人对这一结果负有责任。(2)权利人对数个责任人均享有请求权。权利人可以基于这一损害结果向各责任请求赔偿。(3)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这种损害的形成纯属于一种意外的巧合。(4)数个债务人对同一个损害结果均负独立的责任。也就是说各责任人对相同的损害结果的清偿不分比例、数额,每个债务人均负有全部清偿的义务。(5)因任意一责任人的给付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权利人基于唯一的损害结果,任意选择一责任人行使赔偿请求权,一旦行使而使全体其他责任人的义务归于消灭。

而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是损害事实发生的直接根本原因。(2)对侵权的发生未尽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义务,是侵权成立的条件,间接原因。(3)第三人侵权与法定义务人或者约定不作为行为发生竞合。简而言之侵权行为为直接原因,未尽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发生竞合。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成因上都是侵权与约定义务的组合。

(四)责任承担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责任的承担方式上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各责任人的责任承担以全部损害的标准,承担责任的形式也只有一种任意一责任人履行债务而使全体的债务归于消灭。而补充责任在责任的承担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大致有三种:补充责任人可以因直接原因责任人的承担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只要承担直接原因责任人不能履行的那一部分责任;补充责任人因直接原因责任人的不能履行而承担全部责任。

(五)引起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其诱因上表现不一。不真正连带责任引起的原因各自独立,不存在相互间的作用而影响责任人对责任的承担,每个责任人基于各自独立的原因对全部损害负有赔偿义务。而补充责任在原因上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因原因的划分将最终影响责任人对责任的承担和各责任人内部追偿关系。

(六)诉讼的程序限制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的限制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在诉讼程序上权利人对各责任人具有任意选择的权利,其请求权的竞合基于权利人行使选择权而消灭,由一种特殊的广义的请求权变成为一般的诉讼,自然应遵循一般的诉讼原则。比如某甲乘坐公交车与违章行驶的某乙相撞而受伤,对某甲而言,公交公司的违约行为与某乙的侵权行为形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某甲可以选择公交公司或者某乙作为被告,但一经选择某乙则丧失了对公交公司的请求权。若某乙经判决不能履行赔偿义务则某甲不能以公交公司违约为由再次提起诉讼。

而补充责任在诉讼程序上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例如,某甲在酒店进餐,被某乙伤。某甲起诉直接侵权人某乙,经法院判决,某乙承担赔偿责任但某乙没有能力履行,此时某甲还可以以酒店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为由在提起诉讼。主要因为对第一个侵权的诉讼的直接责任人的诉讼已做出了判决但是对第二补充责

任法院并没有审理,需要进行审理。在补充责任人在新的一个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责任在履行判决确定是义务之后,他还可以起诉第三人行使追偿权权利。

(七)赔偿数额的限定不同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因各自理论的特性决定二者在赔偿数额的限定也上存在差异。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各责任人因其独立的原因需要为损害承担全部责任,因而不存在数额的限定。而补充责任是一种有条件、有顺序、有终局责任人的关系,有条件,有顺序,终局责任,基于补充责任的间接性和法定性。补充责任人人只能在其法定义务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补充责任人的补充赔偿责任的总额,不是以直接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而是根据其自己行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

而补充责任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范畴。有可能是全部损失由一方承担,有可能是只承担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根本不用其承担责任。确定数额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为原因力的大小。引起补充责任的原因有两种,侵权责任与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数额确定可由法官参照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在损害中的原因力大小为依据,来确定数额的多少,使得在数额的限定上有了可以明确的标准。二为过错程度。其具体需要支配的数额取决于加害人的经济能力和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过错程度。

(八)处理的原则不同

司法实践的关键体现在于对实际案例的处理上,二者遵循着不同的处理原则。不真正连带责任在实践处理上比较简单。因不真正连带责任具有任意一责任人承担责任后,其他责任人的债务归结于消灭,在适用上不存在先后顺序和各责任人内部的追偿问题。

而补充责任在实践处理中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基于补充责任的法定性决定其在处理上的有条件,有顺序和终局责任性。这里的终局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终局责任不同,补充责任的的终局责任将最终归结与直接原因的加害人,而非其他的第三人。属于直接加害人与间接加害人内部的追偿问题,就涉及一个顺序问题。一般的指导性原则为受害人一般应当向直接责任人请求赔偿,在直接责任人不能全部赔偿,或者不能赔偿,或者直接责任无法确认的时候,才可以请求补充责任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四、结语

上一篇:底气高中作文下一篇:程序员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