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再就业英文作文

2024-05-20

下岗再就业英文作文(精选7篇)

篇1:下岗再就业英文作文

关于下岗再就业英文作文

In the painful transition from the central planning economy to the market economy, millions of workers have been laid off in China. As the reform process speeds up, more people will be laid off, fueling the competition in the jab markets.

The newly unemployed have diffhrent attitudes towards new jabs. Complaining of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enjoying their free time, some of them just wait passively for help. Moreover, they are rather fussy about government assigned jobs. Their typical job requirements include good pay, decent social position, and nice working environment. To their disappointment, no such jobs are available yet and they let good opportunities slip by. In contrast, most of the unemployed are practical, facing the challenge with courage and seizing any opportunity with confidence. Instead of complaining and relying on others, they are actively hunting all sorts of jobs by themselves. They attend job training schools to acquire new professional skills while holding odd jobs. Since China is heavily inve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r infrastructures which provides many jobs, millions of the unemployed have found better jobs. Their success depends more on their positive attitudes than anything else.

As the market economy rapidly improves in China, free competition will increasingly replace all sorts of monopolies. People will enjoy more freedom in finding good jobs. Any job,just as all kinds of product,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y have to change their prejudice against “indecent” jobs. It is not what jobs they do but how good they are that really counts. Nobody likes to be laid off, but it can open the door to finding a better job.

篇2:下岗再就业英文作文

As we oil know,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laid-off workers in China now mainly because of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reform. Among them are the old and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nd even some well-educated graduates. What's more, with more and more workers being laid-off, lots of social problems have appeared.

As a result, the issue of re-employment of the laid-off work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and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 number of solutions are being offered. First of all, re-training programs should be organized to help the laid-off workers to learn new skills to help them keep up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Besides, our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necessary measures to create

more new opportunities of employment for these peopie. Final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form their course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 as to provide qualified studen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篇3: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途径的思考

灵活就业是指与传统有稳定岗位和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不同的各类就业形式的总称。主要表现为: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小时工和钟点工等。由于灵活就业门槛低、机制活、对从业人员条件包容性大,适合就业形式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发展较快。灵活就业在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满足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和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对全国66个城市的调查显示,下岗职工再就业后,85.4%从事临时性工作,3.3%是小时工或劳务派遣工。这表明,灵活就业正在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正在逐步接受市场就业的观念,选择灵活就业的形式。过去,灵活就业因没有稳定的岗位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不被社会成员视为“就业”。现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只要一个劳动者在过去的一周内从事一个小时的合法劳动并有合法收入,就可以被视为就业。这样,许多过去被列为下岗失业的人员实际上已实现再就业。因此,要加强灵活就业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克服对单位的依赖心理和长期形成的“单位情结”,树立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形式也是就业的观念,坦然从事“散工”和“零活”,主动选择灵活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

为了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实现灵活就业,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给灵活就业人员和固定就业人员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尽快制定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为他们接续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尽快规范用工行为和报酬最低标准,明确劳动关系;进一步做好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服务,为选择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关键的一步。

2 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开拓社区就业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社区就业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和公共性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服务等三大领域。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国着力开拓社区就业服务岗位,经过数年的努力,社区就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中,组织专场招聘会3500多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50多万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3万多个。社区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基本做到对下岗失业特困人员“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其中通过社区安置的人员在60%以上。

社区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涉及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居民管理等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物业管理、生活必须品配送、家庭护理、小件维修等便民利民的小服务项目,因此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凭借社区就业岗位门槛低,服务范围广和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社区就业正逐渐成为大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有关数据显示,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每百名居民就需要8人提供社区服务;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每百名居民则需要5人提供社区服务。因此,社区实现再就业的空间很大,蕴藏着很多就业机会。

为进一步激活社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使社区服务的效应充分释放,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社区服务发展的环境,切实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向政府规划和市场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挖掘社区再就业的潜力,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以敏锐的眼光紧盯市场和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将更多的社区有利条件转化为再就业岗位,让社区小服务充分发挥再就业的大作用。

3 通过“政府买岗”,解决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

“政府买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政府直接买岗位,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公益性岗位,主要优先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二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即由财政拿出资金补助那些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介绍单位;三是政府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即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支付下岗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减轻用人企业的负担。许多城市相继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选择交通协理、保安联防、卫生清洁等公益事业领域,由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重点安置困难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即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050”群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如果这个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城镇贫困阶层的扩大,产生“4050”人员逐步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从而影响社会持续平稳运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应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政府买岗”虽然不可能完全安置庞大的下岗失业人员群体,但对解决“4050”等特别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仅今年前七个月,全国已有210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政府买岗”的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就有55万人,使城镇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登记失业率下降到了4.5%以内。

“政府买岗”不但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而且显示出政府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决心,进而增强了下岗失业人员的信心,稳定了更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人心,对再就业工作起到了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4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投身市场,加入到创业的潮流中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为了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在竞争型社会中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竞争型社会中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能力,提高他们搏击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引导下岗职工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时的创业培训和(下转186页)(上接87页)指导工作,带动他们从安置型就业走向市场就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起步,意味着什么都要学习,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创业培训,形成培训,创业与就业三者的良性互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实现自己的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梦想。

创业培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以提供创办微小型企业的必要知识。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试点推行的包括理论学习、咨询辅导和后续辅导的“三段式”培训模式。三是结合各地实际自行开发的培训模式。目的是通过创业培训,激发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意识,通过积极“充电”,使他们掌握必须的创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开业策略指导和创业计划指导,为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打下坚实地基础,从而开创出一番新的天地。

篇4:下岗再就业

6月30日,在哈格里夫斯与曼联合同到期的同一天,他在社区网站上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此后近一周时间内,哈格里夫斯上传了共23段视频,意欲证明30岁的自己已摆脱了长期的伤病且状态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征战职业联赛。这些视频刚一传出,立刻在facebook以及推特等相关社区网站上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相比起2009年欧文所发的求职简历,透明度更高的哈格里夫斯的训练视频令英格兰球迷唏嘘不已。但相比起欧文此后加盟曼联并获得联赛冠军的“好运”,哈格里夫斯的前途却不那么明朗,如今对他表达了兴趣的只有保级队或者低级别球队而已。

病大虫

哈格里夫斯的父亲是英格兰人,其母是威尔士人,而哈格里夫斯并非出生于此两地,而是出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2002-03赛季哈格里夫斯逐渐成为了拜仁一线队的主力,但伤病却开始伴随着他的成长。这个赛季,哈格里夫斯一共有三次因伤离别赛场,包括大腿、小腿肌肉拉伤以及内收肌受伤。

2006年世界杯上的卓越表现使得哈格里夫斯成为了转会市场上被追逐的对象。而在曼联与拜仁角逐一年之后,哈格里夫斯以大约1700万英镑转投曼联。但哈格里夫斯在加盟曼联后仍然经常受伤患困扰。尽管哈格里夫斯在曼联首个赛季表现不错,但在那个赛季末期哈格里夫斯坚持打止痛针比赛从而加重了伤势,这为他后来的伤病埋下了隐患。

2008-09赛季哈格里夫斯受到膝伤困扰,赛季初便宣布会因伤缺席全季所有赛事。2009年夏天哈格里夫斯赴美国进行了膝盖手术,为他主刀的美国科罗拉多的世界著名运动损伤外科医生理查德-斯特德曼博士表示哈格里夫斯的膝盖是他“从医35年来见过的最糟糕的状况”。整个赛季,哈格里夫斯只为曼联出战两场比赛。

2009-10赛季哈格里夫斯曾多次传出复出消息,但仅仅联赛第36轮客场对阵桑德兰队的比赛中最后时刻替补出场30秒。随后再次受伤,无缘世界杯大名单。2010年夏天,哈格里夫斯的伤势仍没有好转,并错过了曼联的北美巡回赛,很显然他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膝盖,他的心理也出了问题。弗格森也表示哈格里夫斯在本赛季必须出场,否则将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但该赛季,哈格里夫斯的出场次数仍然停留在了1场。2010-11赛季,哈格里夫斯终于从长期的伤病中复出,曼联主场对阵狼队的比赛中,哈格里夫斯时隔两年首次首发出场,然而无奈天公不作美,仅仅五分钟后哈格里夫斯因腹股沟受伤再次被迫下场。

长期的伤病无法上场最终终结了这位加拿大出生的英格兰中场在曼联的前途,在2010-11赛季结束后,曼联主帅弗格森宣布,将不会和仍与病魔做斗争的哈格里夫斯续约,这也意味着这位为曼联效力4年的前英格兰国脚今夏将成为自由球员。

我也叫欧文

欧文-哈格里夫斯与迈克尔-欧文,两个同叫欧文的人似乎注定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两人的命运截然相反,第三次参加世界杯的欧文在小组赛没打完时便因伤退出了国家队,而首次参加世界杯的哈格里夫斯却在英格兰队因“双德”位置问题进攻陷入一片混乱时,正是哈格里夫斯的横空出世平衡了杂乱无章的中场,他也凭借这届世界杯成功跻身世界顶级后腰行列。

然而此后两人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因伤告别世界杯的欧文此后始终没有摆脱伤病的困扰,不但在俱乐部表现机会有限,还因此失去了其在国家队的位置。花费1600万重金的纽卡斯尔也开始了霉运期,并在2009年首次降级。世界杯后便引起了曼联注意的哈格里夫斯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多少,受到拜仁的挽留,这位加拿大出生的英格兰人直到2007年才成功加盟曼联,但在这家英格兰超级豪门里,本是作为老队长罗伊-基恩替代者而来的哈格里夫斯却同样遭遇了伤病的困扰。而他在曼联4年时间里甚至仅仅为球队出战了27场联赛。

2009年,欧文在纽卡斯尔的前途随着喜鹊的降级而告终,为了更好的推销自己,29岁的欧文推出了一份长达30页的简历。此后欧文得到了弗格森的垂青,并最终加盟了曼联,成为了哈格里夫斯的队友。只是此时,那个名字里同样有个欧文的球员却正在病榻上苦苦挣扎,一个赛季只为曼联打了两场比赛。

此后只为曼联打过两场比赛的哈格里夫斯在今夏离队已不可避免,他的合同夏季到期。同欧文一样, 30岁的哈格里夫斯也没有选择放弃。6月30日,正是他与曼联合同到期的日子,他在社区网站Youtube上注册了一个新的名为owenhargreavescb的账号,在他注册账号后一个星期内,他接连上传了多达23部视频,尽管每部视频的时间只有9秒钟到1分52秒不等,但仍然吸引了不下10万的点击量。

相比起欧文的求职简历,哈格里夫斯的视频则更重实际。在这些名为“哈格里夫斯训练”的视频中,分别展示了触球、追球、膝盖灵敏性以及受力方面的能力,每段视频尽管时间短,但完整体现一个训练项目的完整内容。除此之外,哈格里夫斯的团队同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视频中,哈格里夫斯身旁既有负责制定训练计划的训练师,也有测试训练效果的工作人员,每个训练项目结束后都会给出评价。

篇5:下岗女工再就业

---一个下岗再就业人的心路历程 张野芳,属叶柏寿街道育才社区居民,现今55周岁。于2000年在叶柏寿五金公司下岗。“当时我什么目标都没有,从企业出来,感到社会是这样陌生。”张野芳是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因为一时走不出下岗的阴影,她一直在家待了半年时间,眼看着儿子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她决定得做点事业来分担丈夫的负担。开始慢慢在网上搜集资料、向朋友询问做生意的事。寻思找点赚钱的生意可以养家糊口。先后做了化妆品商店、劳保商店、饭店等。在经商的历程中,经历很多的失败。市场的激烈竞争依旧,她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店铺。虽说作为女人做什么事都不容易,但不服输的她,不想再给别人做嫁衣。

从不觉辛苦的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见朋友说干月嫂培训。就开始冒出这个想法。经过多方的打听觉得还不错,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她眼光独到,思维敏锐,想着像北京、上海、沈阳这样的大城市的月嫂培训很火。就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沿途的两旁正是杨柳吐着新绿,张野芳的心情也是异常的开心,这一切预示着有好的开始。

在沈阳培训一段时间,了解了大城市的月嫂的市场,又找有经验的顾问结合我县实际做了详细的规划。把这种新式的月嫂带到建平,让更多的年轻父母享受到大城市人能享受到的待遇。让这里出生的孩

子能从一出生就得到科学的护理,淘汰老一辈“坐月子”的理念和传统观念,给产妇和婴幼儿以及它们的家庭提供多功能、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和专业指导。

张野芳经过一段时间培训,顺利取得中港管家集团、爱君家政颁发的母婴保健师、育婴师资质。她带着技能和知识回到家乡,带着美好愿望,准备开始自己的月嫂培训。这时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培训的场地以及宣传又没了方向。这时育才社区书记耿春武了解到她的情况主动联系她。经过社区、街道领导班子的会谈商定,主动给她提供培训的场地。成立育才社区爱婴月嫂培训中心,还利用社区宣传栏帮着宣传。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了正轨。现在开始用电子屏幕、广告等多种形式立体式宣传。使无数的下岗女职工重新踏上了就业的路。

目前在这个爱婴育嫂培训班。已经培训了200余名下岗失业在就业的月嫂。并颁发了相应的月嫂资格证。是条正规的月嫂培训之路,在全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反响。赢得了领导、群众的赞扬。很多人在这里培训先后在大连、沈阳也找到了月嫂的工作。有位刘大姐的工资甚至超过了很多在大城市培训的学员,月工资高达6000元,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现在在我县的月嫂工资平均为2500元左右,真正实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培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个服务行业,学员中90%的人都找到了十分满意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创造着巨大的财富。

现在张野芳的目标又有了新的变化,她想把自己的培训班做得更

篇6: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忌”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初战告捷,“下岗分流”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重新配

置的一种手段。下岗,意味着职工离开朝夕与共的生产或管理岗位,经过

短期培训后,通过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如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职业介

绍所、区街服务中心等),并开始再次择业。但因为极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门按指标统一分配的,无条件服从

分配,替代了职业选择;也使得下岗职工普遍缺乏择业的基本常识。

记者曾对本市几个流动量较大的人才市场作过调查,发现确有相当数

量的下岗职工,由于种种原因痛失了再就业的良机。深入研究便发现以下

三种情况需要引起禁忌:

“好高鹜远”型。据某人才市场2012年10月业务流程统计,当月共

举行3次、共有262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招聘大会,招聘各类专业人员8

95人,与会5068人,实际应聘274人,只完成招聘计划的30·6

1%。经专家分析,主要是应聘人员专业分布不合理。这几年,个别专业

(如计算机、财务会计)被炒得过热,出现人才的相对过剩,人满为患;

相反,市场急需的诸如市场营销、客户代理、企划管理、工程监理等人员,真正具备实力的应聘者竟然凤毛麟角。这里面不乏有一部人至今待价而沽,甚至还有些人非“摩托罗拉”或“中美史克”等名牌企业不去,从而出现

人才流动上的畸形。一方面,高素质、实用型的专业招不进人,另一方面

热门专业摊位前人头攒动、竞争十分激烈。此外还有许多下岗的技术工人,不屑去私营企业或街办企业工作,这些人形成了下岗择业的特殊群体;

缺乏信心型。在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信心是智慧的催化剂,它能给

人以行动的力量。但是,有些人或由于缺乏择业的基本常识,或听从了舆论误导,失却了信心。如本市某国有中型企业的副总工柴先生,原是金属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下岗不久即受聘于一家日本独资公司任生产部长。但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解雇了,原因是不符合公司董事会的要求。事后一打听,才知道主要还是柴先生缺乏信心。这家日本企业是有名的三泽公司的分公司,三泽公司多年来在管理上有一套绝招,那就是所谓“鲶鱼效应”。原来,挪威人捕沙丁鱼总是将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但经过长途运输鱼大多死了,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比死鱼高出许多倍。他们采取了一个办法:在每个鱼槽里放一条鲶鱼。由于鲶鱼喜动,进入鱼槽后四处游弋,到处挑起摩擦,大量的沙丁鱼自然会紧张起来,加速了游动,这么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鱼港„„日本公司对柴先生期望值很高,没想到他不是一条理想的“鲶鱼”,拘泥于传闻中的日本企业的严格和刻板,于是,“非规勿视,非规勿言,非规勿听”,成了没有活力的“机器人”。可见,下岗职工在择业过程中可以用一定的灵活度去适应招聘企业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固步自封型。在35~45岁的年龄段中,有一部分下岗职工始终没有脱离计划崐经济的窠臼,他们把自己局限在已学到的知识经验范围内,不善于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变得心智闭锁,缺少创造力。如某公司财务部下岗会计周女士,连续错过了三次就业机会。第一次是某百货商场招聘一名商业会计,她没去应聘,其实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业务差异性不大;第二次是某律师事务所要内勤(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当会计),她居然不敢报名;第三次是某金融机构招聘1名审计员,她去是去了,但没作任何准备。事后才明白,翻阅一下审计手册,掌握大致的方法原则自己就能应聘,她又失败了。周女士本来遇到的都是围绕本专业再多学两手就能走遍天下的好事,她却终于没能冲出雷池。

篇7:下岗职工再就业途径简析

──对武汉市下岗职工的问卷调查结果

赵延东

摘要:本文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所使用的主要求职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职工主要使用个人社会网络途径来获得再就业,但从使用不同再就业途径的效果看,使用劳务市场方式获得工作的质量最好。影响职工再就业途径选择的主要是他们所拥有的个人资本情况,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更不可能选择市场求职途径。这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为他们提供进入市场的机会和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下岗,再就业,求职途径,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1.4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集中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时所使用的求职途径进行分析。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下岗职工在寻求再就业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找新职业?使用这些途径的效果究竟如何?使用不同途径的下岗职工各有什么特点?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经验社会调查①的结果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求职途径的划分及下岗职工使用的求职途径

再就业的求职途径指的是职工获得再就业的具体方式。卢汉龙曾根据经验调查的结果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城镇劳动者取得职业的四种主要的求职渠道,分别是:计划体制渠道、劳务市场渠道、人力资本渠道和社会网络渠道②。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职工就业途径是否制度化③及其发挥作用的制度背景这两个维度,将下岗职工再就业求职途径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化就业渠道——政府和单位安置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实行的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劳动力招收和调配制度,个人取得新职业的途径几乎无一例外地是通过国家统一分配或者是单位统一安排的方法。改 ① 本文使用的经验数据主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共同进行的武汉市下岗职工调查,调查于2000年9月到10月在武汉市进行,通过随机抽样和“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武汉市九个企业中抽取了630名下岗职工,然后由调查员对他们进行了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21份,有效回收率为98.5%。本文选取了其中440名成功实现再就业的职工为分析样本。② 卢汉龙:《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就业渠道的转变:从求职过程看中国市场化变化的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2期。③ 李培林曾指出: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制度化结构”和“非制度化结构”两种,前者指由法律和政策法规规定的各种制度构成的结构,后者指由个人、家庭、社会潜网等构成的较松散的社会结构(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本研究中对求职渠道是否制度化的划分也沿用了这种划分标准。革开放后,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成为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计划安排途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了。但具体到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由于在传统体制下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一种事实上的承诺关系,政府和企业对职工再就业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政府或单位安置获得新工作仍是下岗职工获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本研究中,凡通过原单位安置或政府劳动部门安置途径寻求再就业的,均被视为使用过“政府或单位安置”途径。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化就业渠道——劳务市场或自谋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表现在劳动就业领域,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劳动者来说,通过各种职介部门和中介公司获得工作,或是通过其他媒介获得就业信息并最终获得就业的均属通过劳务市场渠道获得就业。同时,就业者依靠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能力,通过就业考试、直接到新单位应聘等方式自谋职业,也是通过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化就业方式。因此,本研究中将以上两类方式合称为“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

第三,非制度化的就业渠道——社会网络(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帮忙)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之间的一种纽带联系,从这种联系或关系组合起来所形成的“网络”中,个人可以获得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①。在求职过程中,凡利用个人的亲朋、熟人等特定社会网络关系获得工作的,都可以视为是通过社会网络渠道获得就业。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渠道这种

非制度化的就业途径在不同社会体表1 下岗职工再就业时使用的求职途径分布 再就业使用的求职途径 政府或单位安置 劳务市场或自谋 社会网络关系 政府+市场 政府+网络 市场+网络 政府+市场+网络(N)络途径,其余依此类推。

制下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

本次调查中有440名成功实现了再就业的职工回答了他们在再就业过程中所使用过的求职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职工在求职时并不是单纯使用以上提到的某一种求职途径,而是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三种求职途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一种复杂心态和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允许职工在回答求职途径时复选,并对不同求职途径的组合情况也进

频数 百分比

3.4 19.8 46.6 1.8 6.1 18.9 3.4

205 8 27 83 15(440)

说明:“政府+网络”表示求职时同时使用了政府安置和社会网行了计算。从表1可以看出,单纯使用社会网络关系是下岗职工使用最为频繁的求职途径,劳力市场或自谋途径次之,结合使用社会网络和市场途径的职工也不在少数,而依靠其他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职工则相对较少。

作为一种非制度化途径的社会网络渠道却成为下岗职工求职的最主要途径,这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当前我国传统的计划安置就业制度已基本失去了作用,而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缺陷,在正式制度缺位的“真空”期,使用正式制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故下岗职工只能更多地依靠社会网络关系这种非制度的求职途径来寻求再就业;第二是由于下岗职工的个人条件限制,他们大多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对他们来 ① Wellman, B.1988.“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Method and Metaphor to Theory and Substance”.In B.Wellman and S.D.Berkowitz, eds.,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② 参见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说,使用社会网络途径获得再就业是一种虽然无奈但却较为现实的选择。

二、使用不同求职途径的效果

我们已对职工使用求职途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那么他们使用这些途径的效果如何?使用不同的再就业途径所得到工作的质量有无差异?下面我们将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决定一份工作质量的因素有许多,但工资收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下岗职工而言,获得一份新工作的主要意义也在于获得收入来源。因此我们在这里用职工再就业获得的收入来反映职工新工作的质量。表2显示了使用不同求职途径所获得新工作的工资收入分布情况。从结果中我们发现,通过“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获得工作的收入最高,结合使用“社会网络”和“劳务市场”途径获得收入次之。一个大致的规律是:只要求职时使用过市场途径,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结合其他途径,都会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而使用过“政府或单位安置”途径获得新职业的职工收入则相对较低。

表2 使用不同求职途径获得再就业收入的均值

求职途径 政府或单位安置 劳务市场或自谋 社会网络 政府+市场 政府+网络 市场+网络 政府+市场+网络

(N)月收入(元)

445.0 591.3 480.5 395.0 406.3 515.7 508.6(440)

标准差 248.7 401.8 278.1 127.8 156.9 286.8 264.6

以上分析未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为此,笔者还以再就业的工资收入为因变量,以职工使用的再就业途径为自变量,并将职工的教育水平、党员身份、年龄、性别等变量作为控制自变量引入后建立起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达到在控制相关变量作用的情况下,了解职工使用的不同再就业途径对工资收入的“净影响”的目的。限于篇幅,回归分析的具体模型和系数未在本文列出,从分析结果看,我们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再就业时使用过社会网络途径”和“再就业时使用过政府安置途径”都对工资收入表现出显著的负作用,也就是说使用过这两种途径的职工将得到更低的收入。而“使用过劳务市场与自谋途径”的作用则是正向的。这一结果与上面的分析具有一致性,说明通过劳务市场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质量要高于政府安置途径和社会网络途径。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人们预料之中的,通过“劳务市场途径”获得再就业是最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制度化就业方式,因此通过此种方式获得再就业的效果最佳。相比较而言,通过非制度化的“社会网络途径”途径或传统的“政府单位安置途径”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质量自然要打一些折扣了。

三、影响职工求职途径选择的因素分析

在分析职工选择的求职途径时,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哪些职工更有可能选择某一特定的求职途径?换句话说就是决定着他们选择某种求职途径的因素有哪些?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下岗职工的个人背景对他们再就业求职途径选择的影响。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下岗职工将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所具备的优势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再就业方式。为此,我们在这里引入了个人资本的概念。在社会分层研究的最新发展中,越来 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用个人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资本来反映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在本研究中将集中关注职工的三种个人资本。首先是他们的“体制资本”(institutional capital)情况,也就是他们在传统体制中所拥有的各种资源①。我们使用了职工下岗前是否党员、是否干部、是否获得过厂级以上荣誉称号等变量来代表他们的体制资本情况。由于体制资本反映了职工在传统体制中的“成功”程度,我们假设拥有较多体制资本的职工更可能从旧体制中获取资源,或是对传统体制更为依赖,故将更可能选择带有计划体制色彩的“政府或单位安置”方式获得再就业。其次是他们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情况,即他们对自身教育、技能、健康的投资和积累,在研究中用职工的受教育年数、职称或技术等级、接受职业培训情况、健康状况等变量加以代表。按照经济学理论,人们之所以愿意对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因为他们预期这种投资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更高的回报,故我们假设那些人力资本丰富的职工在寻求再就业时将更可能选择“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最后是职工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情况,也就是他们从自已的社会网络中所可能调动的资源。在研究中我们测量了职工社会网络的规模及网络中嵌入的资源情况,以之反映职工的社会资本。布迪厄曾指出,社会资本的形成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物,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个人将使用自己积累的社会资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②。因此,我们假设拥有较丰富社会资本的职工将会在求职中充分使用社会资本,也就是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得再就业。

为充分了解职工拥有的各种资本对再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我们以职工的个人资本为自变量,以他们再就业时选择的求职途径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由于这里的因变量都是虚拟变量③,故在分析时采用了logistic回归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数学转换达到将因变量的概率函数用自变量来线性表达的目的。通过对方程中各自变量发生比率(odds ratio)的考察,可以确定该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对因变量原来的发生比带来的变化,从而了解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具体的统计结果列于表3中,其中模型一因变量为“是否使用政府安置途径”,模型二因变量为“是否使用劳务市场或自谋途径”,模型三因变量为“是否使用社会网络途径”。

从模型一的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党员身份的职工以及那些下岗前获得过厂级荣誉称号的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明显地更倾向于使用“政府或原单位安置”途径获得新工作,这一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研究者指出在原有体制中较为成功的下岗职工们对传统体制具有更强的依赖性④,因此他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以这种传统方式获得新工作。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有较高的职称或技术等级的职工、下岗后接受过职业培训、教育程度较低的职工和健康状况较差的职工也更可能使用政府安置途径获得再就业⑤。在计划体制中,一个人的职称和技术等级评定的根据除了其拥有的技能和水平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资历和等级,因此我们认为职称在此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体制资本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政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时,十分重视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在为下岗职工重新安置工作时,往往是以他们接受一些必要的培训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职业培训”在这里可能主要表现为 ①② 参见李路路:《私营企业家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③ 例如当我们分析职工是否选择了社会网络途径寻求再就业时,该变量只有两个选项,即“选择过”和“没有选择过”,凡在求职过程中“选择过”网络途径的个案均被赋值为1,“没有选择”赋值为0,这样就得到一个由0和1组成的变量,统计学中称为“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为分析方便起见,在这里我们没有再区分结合使用多种求职途径的情况。④ 王汉生,陈智霞:《再就业政策与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⑤ 方程中“教育年数”和“健康状况”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这意味着教育程度越高、健康情况越好,则职工选择政府安置方式获得再就业的发生比越低。一种“门槛”的作用,也就是说那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职工才更有可能获得政府安置。至于那些教育程度低和健康状况差的职工,由于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显然处于较不利的地位,他们对传统就业方式的依赖也是容易理解的。

表3 下岗职工个人资本对再就业途径选择影响的Logistic回归系数

模型一

府途径)

模型二的分析结果说明我们关于人力资本对选择市场就业途径作用的假设也是可以成立的。职工的“受教育年数”、“接受职业培训情况”和“健康情况”都表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身体健康情况越好、接受过职业培训的职工都更可能通过市场或自谋方式获得再就业。正规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健康都是个人对于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表现,具有较丰富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处在一种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也只有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人力资本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报。因此这些职工选择劳务市场或自谋方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党员”和“女性”更不可能选择劳务市场或自谋方式,而“干部”则更可能

模型二

场途径)

模型三

络途径)(因变量为是否使用政(因变量为是否使用市(因变量为是否使用网网络规模

网络资源

教育年数

职称或技术等级

职业培训 健康 党员

干部身份

荣誉称号

性别 年龄

Constant

Chi-square Df-2Log likelihood N 1, 括号内为Exp(b)系数;.007(1.007)-.007(.993)-.128*(.880).328*(1.388).775**(2.171)-.307**(.736).968*(2.632)-.224(.799).484*(1.623)-.050(.952)-.003(.997).841(2.318)35.059*** 11 565.19 440

.001(1.001).001(1.001).112*(1.119).104(1.110).747**(2.111).168#(1.183)-.763#(.466)1.187#(3.276)-.113(.893).310#(1.363)-.002(.998)-2.142(.117)31.301** 11 732.51 440

-.005(.995).012#(1.012)-.088(.916)-.308*(.735).192(1.212)-.222*(.807).527(1.695).328(1.388)-.057(.945)-.270(.764)-.025(.975)2.131(8.422)21.460* 11 630.18 440 2, #: p<0.10;*: p<0.05;**: p<0.01;***: p<0.001

选择这种途径。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现象,女性显然不会对使用劳务市场途径有更大的热情。但“党员”和“干部”对劳务市场途径截然相反的选择态度则令人多少有些奇怪。党员们再就业时更不愿意选择劳务市场途径这一结论与前面得出的党员更偏爱政府安置途径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于党员身份往往代表了个人在传统体制的成功,这一结果表明在传统体制内较为成功的人们对新的市场经济方式确实需要一个更长的心理适应过程。但是为什么“干部”会更倾向于选择劳动力市场途径呢?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时,曾提出过政治权力延续的“精英再生”理论,认为传统体制中的权力精英同时也拥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他们会把在旧体制中掌握的资源迅速转化为在新的市场体制下可用的资源,从而在新体制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①。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干部们掌握了更丰富的资源,他们才会对通过劳力市场获得再就业有着如此积极的态度。相比较而言,“是否党员”可能更多地代表了一种身份而非对实际资源的占有。

最后我们可以从模型三的结果中看到哪些职工更倾向于选择社会网络途径。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合地,职工拥有的社会资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职工社会网络中嵌入性资源越多,则其选择社会网络途径寻求就业的可能性越高。由于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交往和联系之中,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会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得到增值,因此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职工自然会更频繁地使用网络途径来寻求就业。另外,我们还发现职称较低的人和健康情况较差 的职工更可能使用网络途径,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在正式制度下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不得不更加依赖社会网络这一非正式制度方式的缘故。

四、结语

本文对下岗职工求职的途径选择、使用不同求职途径获得的结果以及决定职工选择求职途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寻求再就业时,下岗职工使用最多的仍是“社会关系网络”这一非正式的求职方式,尽管使用这种途径所带来的工作并非是最好的。使用劳动力市场途径获得再就业的职工更可能得到质量较高的工作,但是在选择求职途径时,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如教育程度较低、健康较差的职工及女性职工)更倾向于传统的政府安置或是社会网络途径,而更不愿意(或更无可能)选择市场途径。他(她)们有可能成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被“排斥”在外的群体。

传统的政府安置途径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但它绝不能取代正式制度。笔者的一项研究表明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在其再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的局限性②。现在的问题在于,下岗职工恰恰处于两种正式制度之间的“制度真空”之中——传统的计划体制正在迅速地失去作用,而新的市场体制又很不完善。因此尽管他们更希望通过正式制度方式获得再就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并不看好的社会网络渠道。而更糟糕的是,相关研究表明下岗职工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本身就是比较贫乏的③。国外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群体只能依靠低质量的社会资本来获得生活和就业的支持,有可能形成贫困的自我复制和贫困群体与社会的隔离④。

因此,本次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必须迅速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强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同时,要为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公平的进入劳 ① 参见Rona-Tas, A.1994.“The First Shall be Last?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0:40-69;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② 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③ Zhao, Yandong.2002.“Measuring the Social Capital of Laid-off Chinese Workers”.Current Sociology.50(4): 555-571.④ Wilson, W.J.1987.The Truly Disadvantaged: The Inner City, The Underclass and Public Policy.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动力市场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否则,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在“制度真空”中窒息的一群人。

作者:赵延东,男,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地址:北京3814信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8132547 电子邮箱:yandongzh@yahoo.com

《学术季刊》许宏海老师收

《再就业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修改情况: 1.第2页注1:“Wellman, B.”,改为“Barry Wellman”。2.第6页注1:“3.第6页注3:“4.第6页注4:“

Rona-Tas, A.”,改为“Akos Rona-Tas”。Zhao, Yandong”,改为“Zhao Yandong”。Wilson, W.J.”,改为“William Wilson”。

上一篇:化学结题报告下一篇:办公室文员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