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

2024-04-07

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共5篇)

篇1: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

【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该《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

展目标。通过学习,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

“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国家、人民带来难以修复的影响,大湾区建设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任何违背绿色发展、影响绿色发展的做法都应禁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年依靠的就是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优势,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粤港澳三地当做一个整体,切实把改革开放的大门开的更大,把改革开放的步子拉的更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能让人民共享到发展的福祉,感受到发展的实惠,从而为了发展福祉而更加支持大湾区建设。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更加印证了改革开放政策适应民情、适应国情、适应世情。要取得更进一

步的发展,就亟需更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深深地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新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和实践,如今,大湾区建设已经吹响号角,这艘改革开放的巨大航轮已经起航,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三大合作支撑,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既定轨道和目标前进。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可以说,“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不仅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也让沿线国家受益。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需要我国建立健全改革开放体系,完善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建好粤港澳大湾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一带一路”建设更进一步的促进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施展本领的广阔空间和宽广舞台。

【篇二】

《纲要》提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支持澳门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发挥澳门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发展经验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

《纲要》要求,建设人才高地。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畅通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市场化渠道,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华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支持澳门加大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和管理。

【篇三】

2月18日,对珠港澳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纲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大大促进了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使城与城之间大大减少了距离隔阂,未来大湾区势必会成为城市互联度极高的一体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篇四】

多方面高度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今天(2019年2月18日),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并授权新华社全文通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浏览全文,令人振奋,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低谷困局的破局之举。而此项规划纲要最关键前期工程之港珠澳大桥在去年的成功开通,堪与19xx年及时启动三峡工程为龙头的经济刺激大举之长江截流仪式的综合效用媲美,都是中国大复兴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工程、历史壮举。

《规划》共11章,2.7万字,涉及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规划定位、重要内容、实施策略与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内容。

其中,空间布局部分强调,通过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来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规划定位方面强调:通过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塑造健康湾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

发展策略方面有两大思路:一是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携手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发展特色合作平台。

在规划实施保障方面,强调了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其中的推进重点工作,有报道显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已于本月13日在深圳市前海举行。包括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项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批启动项目以及深圳交通工程新开工项目在内的31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749亿元。31个项目中,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项目有10个,涵盖产业、公建、环境提升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类型;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项目共11个,分为落户、签约、启动和建设等4类;

此外,还有深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0个。深圳市政府去年11月正式批复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及大小南山周边地区综合规划》,规划范围面积约37.9平方公里。其中,前海城市新中心建设项目今年全年实际共有313个,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6亿元。

笔者估计,按深圳市前海区这个力度,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固定资产项目的首轮投资力度,势必远远超过万亿元量级。整个地区的最终投资,则可能达到百万亿元量级。如此大举投资,势必强有力刺激整个珠三角区域经济,迅速改观近年来——尤其是去年经济近乎断崖式下滑的险情,促成中国景气、中国机遇再度爆发。

纵观大历史,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已春风三弄,三次“春风”、“春天”、“春潮”,珠三角地区都是重要主角、领跑者、“拓荒牛”。

篇2: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要求,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站位,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和启示,学深悟透,切实把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融湾强带”工作要求,深入研究谋划,主动把汕尾的发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起来,积极主动投身到融入大湾区建设中来。

二、营造深厚氛围,广泛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热潮

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交给粤港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市供销社系统要把深入学习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摆在突出位置,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传达贯彻到最基层,传达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和员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人心;要组织开展专题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思践悟,持续掀起学习宣传热潮,坚持边学习边贯彻边落实,把学习宣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坚持读原文、悟原理,带着信念学、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带着责任学,深学细研,在全面系统掌握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机遇挑战、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微信、网站、宣传栏等平台,充分发挥供销社工作直接联系基层、联系农民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做好《规划纲要》的宣传工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汕尾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凝聚广大群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想共识。

三、自觉调频对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就全市大局而言,汕尾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连,我们要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参与、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为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汕尾贡献。一要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高速路和市区与各县之间的公路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市区断头路的建设,加快推动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港口航道建设,加快规划建设高质量沿海景观公路,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二要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共建共融,打造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共建基地、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共建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高效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健康养生目的地,大力构筑大数据信息产业集群,探索建设港澳青年汕尾创新创业基地。三要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加速科技创新,加快打造科技创新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龙头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大幅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四要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的营商环境,主动对接港澳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则制度,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一站式办事大厅建设,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搭建精准化、便利化、集成化的服务平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五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内涵,为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塑造健康湾区作出汕尾贡献。六要完善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和“3+2”经济圈合作机制,建立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多层次互访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共建机制,坚决破除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七要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和污水处理站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效改善水环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汕尾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打造大湾区生态“后花园”。

四、落实“融湾强带”工作要求,努力开创供销社工作新局面

篇3:粤港澳大湾区讲座主持词-终稿

(2018年7月20日)

【开场】 各位同事:

下午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写入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将促进大湾区整体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是我国主动深化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根据董事局主席梁光伟关于学习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的指示精神,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唐杰教授做专题讲座,为我们深入解读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唐市长是我们的老领导,华强的老朋友,对经济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长期主导深圳发展改革和国资国企工作,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各位能够珍惜机会、认真学习,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唐教授为我们作专题讲座!

【结束】 各位同事:

刚才,唐市长为我们作了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专题讲座,深入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源起、规划目标与任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对于我们更好地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机遇,抓紧落地主题公园群、大产业园区及其配套、产业集团总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唐市长表示感谢!

篇4: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

近日,我阅读学习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发展规划纲要》,全篇分十一章,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我们坚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干部群众的携手同心、奋发进取、共同努力下,按照《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定能如期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篇二】

2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首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潮流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纲要》就一现实问题作为考虑全局的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粤港澳三区,体现了新发展的理念实践。

【篇三】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意在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所驱,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性里程碑。

《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背景出发,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打造我国世界级一流的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广东经济往更高更快速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有着深刻的影响。

《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在细读《纲要》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感受到了中共中央深远的战略思维——祖国强大必须要发展,而发展离不开有实力的城市综合群。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中国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将这位于中国南部的第四个湾区建成、建好。每每想到祖国发展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

【篇四】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预期到2022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这里是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起点,也是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地方;

这里有“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大湾区必将建成要素流动顺畅、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篇五】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将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合作与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更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重要支撑。《规划纲要》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突出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的创新活力、领先的国际化水平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决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规划纲要》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和指导。一是空间布局方面,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二是科技创新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产业培育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六是建设优质生活圈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七是紧密联系“一带一路”战略方面,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八是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方面,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篇5:粤港澳大湾区的体会

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物业服务业创新发展论坛议程

指导单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承办单位:深圳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广东省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亚太分会 澳门物业管理业商会 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深圳市前海联合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长城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题:法治环境 市场秩序 国际标准 时间:10月12日下午 13:30-17:30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5楼,梅花厅 主持人:魏凌

会议议程:

13:00-13:30 签到

13:30-13:40 主持人开场、介绍嘉宾 13:40-14:00 领导致辞

14:00-15:00 湾区对话:质量提升 科技引领 专业关怀

主持人:黄彤元(Tony)美国硅谷人工智能专家 富卡科技CEO 嘉宾:史蒂夫·霍夫曼

美国硅谷Founder Space创始人

乔纳森.沃尔特

美国知名的律师事务所Kasowitz Benson

Torres LLP总部 知识产权主管

库马尔佩特

美国旧金山湾区Biz Stone房地产投资公司

CEO/创始人

汪英武

菁修堂联合创始人 何玉成深圳市能效通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李

深圳市社邦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助联帮”)

联合创始人

15:00-15:20 大湾区概念下的物业管理业发展思维

演讲人:谢思训

澳门物业管理业商会会长

15:20-15:40 物业管理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演讲人:叶毅明

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CIH)亚太分会前轮值主席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

15:40-16:05 香港公共房屋管理

演讲人:阮伟基博士

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CIH)亚太分会前轮值主席

香港大学讲师

16:05-16:30 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建设

演讲人:武明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16:30-16:55 产业地产物业服务的新视角

演讲人:刘爱明

中城新产业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16:55-17:20 现代服务业与物业管理产业发展

演讲人:吴沂城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下一篇:和田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