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2024-04-08

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精选6篇)

篇1: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惠湾委发„2006‟16号

印发《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意见》的通知

澳头、霞涌、西区办事处,区属有关单位:

《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业经区委、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七日

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持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本区实际制订本意见。

第二条 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大亚湾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发展经济、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石化、汽车、电子产业技术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之路,到2010年把大亚湾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区。具体目标是:科技进步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技术自给率达到61%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达到92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2%。到2020年,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大亚湾。

第三条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

改革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完善科技投入体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主体的,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调控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坚持把创造社会财富、获得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基本评价标准。重点

抓应用研究,突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水平,突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应用前景。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突出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

第四条 坚持利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集中力量突破重点行业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区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石化、汽车、电子、医药、环保等领域高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科技创新,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我区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项目,区科技发展资金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以内的配套经费支持;对于经过评审未被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项目,但对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性的关键技术项目,经过区工业办(科技局)和有关部门的审核认定,区财政也可安排科技资金支持。

第五条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区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新批准组建的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由区财政从科技发展资金中分别给予15万元和1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允许企业将当年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专利费用等全额计入管理费用。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和测试仪器,构成固定资产的,如需实行加速折旧办法在税前列支的,可按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要求办理。

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合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第六条 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名牌战略,争抢技术制高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力度。把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项目立项与验收的重要指标。对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并在我区实施和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经区工业办(科技局)审核认定后,区财政给予1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充分利用标准数据资源库、国外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规范信息库等公共标准资源,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积极开展技术标准企业试点,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机制。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大力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打造“大亚湾”设计与制造名牌。加大对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保护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打造国际名牌。

第七条 加快重点区域自主创新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石化工业区、响水河工业园和东风车城工业园成为全区自主创新的基地。大亚湾石化工业区是我省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已被中国石油化工协会列为国家级石化工业园区。响水河工业园是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所在,是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东风车城是广东省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极具发展潜力。石化工业区、响水河工业园和东风车城工业园要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资源综合优势,努力提升集成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产业聚集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成为全区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地和辐射中心。

第八条 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力度,进一步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要认真落实《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树立人才资源观和人才价值观,尽快出台实施我区高级人才奖励和津贴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带头人、科技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对海外留学人员携带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我区的和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项目在我区实施的,经区工业办(科技局)审核认定后,每个项目给予10万元资助;国内科技人才带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我区的和已经登记软件著作权的项目在我区实施的,经区工业办(科技局)审核认定后,每个项目给予5万元资助。

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允许用人单位把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列入成本核算。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评价和鼓励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和完善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对自主创新包括对引进重大装备及技术再创新作出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

第九条 大力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以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为原则,打破部门、区域封锁和单位所有制,整合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石化、电子、汽车行业的实验室、重大科技设备除满足本企业使用外,对社会有偿开放使用。

多渠道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切实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

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市创新资源投向大亚湾。鼓励支持区内企业申请国家、省、市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

第十条 加强领导,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主创新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规划引导、试点和统计考核等工作。

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意义,总结推广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和鼓励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积极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第十一条 《大亚湾区关于促进科技发展的实施意见》(惠湾„2004‟35号)规定的内容如有与本意见不相同之处,以本意见为准。

第十二条 本意见第八条所称的“海外留学人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经公派或自费到国外学习取得国外学士及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或出国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到国外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学习或进修一年以上,取得一定成果的人员。

第十三条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主题词:经济管理制度自主创新△通知

中共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办公室2006年10月17日印发

(共印110份)

篇2: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惠市委发„2015‟4号)及区委、区管委会《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惠湾委发„2015‟1号),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团队,激励创新团队群体成长崛起,全力将我区打造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区,进一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和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总目标,以贯彻惠州市“双高”人才计划为契机,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特点,推进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着眼在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及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力争到2017年引进7个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22名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14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人才;到2020年引进17个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42名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24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人才。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体系

1.吸引科研创新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大亚湾发展。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的制约,通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和自主发掘培养等途径,重点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鼓励领军人才带科研创新团队来大亚湾发展,优先资助项目启动经费,在选题立项、人才配置、经费使用、奖励分配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建立科研创新团队需从外地引进人才的,相关部门要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建立对业绩突出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对获得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创新团队,按获得市级资助金额50%给予一次性配套扶持。(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人社局)

2.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企业研发平台等设立短期工作岗位,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不转关系、不迁户口短期来大亚湾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工作。区有关部门协助解决其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提供短期住房、生活补贴等。(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人社局等有关部门)

3.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接。通过产学研对接交流,组织企业、孵化器到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项目推介、优惠政策宣讲和定期发布岗位招聘信息等形式,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大亚湾从事科研工作。通过组织博士企业行,成立博士联谊会等方式,加强博士与用人单位交流,提高博士留大亚湾工作机率。(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人社局)

4.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及能力素质为核心,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创新型企业分批建立博士、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与中小型企业科研项目紧密结合。依托现有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硕士生培养基地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平台。(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人社局)

5.建立大亚湾成长型人才认定、管理和服务体系。大亚湾成长型人才经认定评审后纳入我区人才库管理范围,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在管理期内享受大亚湾关于高层次人才各项配套优惠政策,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资助。(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

(二)打造有大亚湾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载体

6.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发挥市场作用,采取政策倾斜,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建设,为入驻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孵化企业提供项目立项、法律咨询、劳动管理、人才引进、会计事务等服务事项。依托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客空间载体,形成“创新平台育才、创业平台成才”的创新创业助才新模式。(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科创中心)

7.引导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结合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强石油化工、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平台布局规划,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全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责任单位:区工贸局、区科创中心)

8.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区内企事业单位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依托龙头企业的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我区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责任单位:区工贸局)

(三)营造“用才重才留才”的创新创业人文环境 9.优化创新创业融资环境。完善创业投资发展政策体系,努力构建功能完善、多渠道、一站式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投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融资服务;加大科技金融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以大亚湾创业投资基金为基础,支持高层次人才以技术入股等方式从事科研成果转化,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为创业项目提供融资;建立银行、财政、科技三方合作机制,为我区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金融和产业资源等发挥积极作用;优先帮助引进的创新人才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扶持资金。(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科投公司)

10.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表彰奖励制度,设立“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类”奖项,对为我区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团队给予荣誉并实行奖励。大力宣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典型事迹,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创新失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人社局)

11.建立健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长效机制。实施大亚湾区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建设,集中受理相关申请,为高层次人才在创业资助、项目安排、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设立“一站式”服务专区,实施限时办结制度,建立并公开统一规范的申报要求和办理流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配套服务。(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工贸局、区人社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形成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人才保障等各方面的系列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明确人才工作目标,健全人才工作制度体系。

(三)建立人才优先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人才发展投入,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扩大“人才专项资金”规模,重点保障“海纳英才计划”各项工作组织实施。

(四)建立人才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发挥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联动机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加强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量化考核和绩效导向。积极贯彻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篇3: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四个维度,哲学反思

知识经济时代是发挥人脑创造潜能的时代, 创新能力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哲学内涵是人类充分发

一、关于创新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势头的同时, 也凸显了诸多问题。例如, 我国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仍比较普遍;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上问题。总之,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期, 我们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克服不利因素, 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系统与环境的规范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所要依靠的基本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繁荣、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创新的四个维度

“像唯心主义一样, 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统一, 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新形态, 这就是创新时代呼唤的哲学创新。千百年来, 中国人有着勇于创新的辉煌历史, 加上今天中国强大的市场动力, 自主创新将会成就像“神舟”一样上升的民族事业。然而, 自主创新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因为自主创新战略有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 每一层面都需要人才、科技、文化和体制四个方面的配合。

首先, 要培养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更要在职业教育和服务领域鼓励人才的创新和建设, 同时从市场入手, 通过竞争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机制。第一, 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问题是我们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 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兴趣和创造精神。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根据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 及时调整学科、课程设置, 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 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对创新精神也有一定的束缚;中庸之道虽使人谦逊, 但不利于创新。创新文化的核心是鼓励探索、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高度统一。对于创新人才更要实行创新式的管理, 不断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

其次, 技术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 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工具体系和工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以电脑系统控制的自控化机器体系, 以此促进能源、材料、工具、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第一,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生活中去, 即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过去很多事实证明政府高度垄断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得许多研究成果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要, 转化率很低。实践证明必须通过市场的自由竟争机制和国家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需要的科学技术, 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第二, 进入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 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趋的大背景下, 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力、物资、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流动, 形成一种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的经济格局是信息化科技创新所追求的应用目标。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集团还是一个企业, 科技创新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社会经济地位与发展态势出发,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选择与自己生态位相吻合的科技方法, 以扬长避短。

再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体现, 是当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象征。第一, 十七大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任务, 以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框架。因此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命题, 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之一。第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研究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解决新问题, 进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 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深入基层进行实际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事文化科研的工作者要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实践;要把握时代脉搏, 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 以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为突破口, 树立问题意识, 站在理论前沿, 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

最后, 从体制上来说, 我们要逐步建立与自主创新体制相配套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所谓制度创新, 是指制度发生了重大、全面、系统的变革, 一种全新的制度体系代替了旧的制度体系。第一,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要通过调整政策、改善环境、整合资源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技术创新更多地靠企业去完成。技术成果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应用、能不能取得效益、能不能占领市场, 企业是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 所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第二, 要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来引导企业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营造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我们强调自主创新, 并不是要把它和引进消化吸收对立起来。现在是对外开放的时代, 我们要更好地“走出去”,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来为我们服务。

三、关于创新的哲学反思

创新的关键不在理论本身而在实践。创新要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要体察中国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全面吸收和消化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优秀传统和最新成果, 激活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 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的重要促进作用。只有理论创新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主创新。因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特别是提高人才、科技、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不仅能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是我国全面创新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

提高我国各个层面的创新能力必须而且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创新要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制先行, 不能只求速度不求质量, 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 一定要考虑我国的人口国情, 保持技术创新与人口就业的协调发展, 这样才能繁荣文化, 解放思想, 促进人才的优化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0:2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7.

[3]涂可国.社会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429.

篇4: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种业;政策解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S3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78-03

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种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当前,面对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和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经营规模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产品安全压力增大、农业产业化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新趋势、新常态,亟需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调整农业结构。单产提高依靠良种,结构调整依靠良种,品质改善依靠良种,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也依靠良种。2015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5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辽宁现代种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

1 《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种业发展,2006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务院多次下发指导意见,构建和完善现代种业政策体系。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农作物种业,2010年将生物育种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给予扶持。2011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辽宁现代种业体系的发展方向。2015年,又出台《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辽宁现代种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2 全面实施种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和省搭建的法律政策体系框架下,历经多年改革与发展,辽宁种业逐步完成由新型种业体系向现代种业体系过渡。到2014年,辽宁杂交粳稻和超级常规稻育种研究处世界领先水平,玉米省内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达80%左右,蔬菜作物育种水平也在全国排名中上游;南繁科研基地面积235.7 hm2(3 536亩),居全国第5位;南繁科研育种组合178 150个,居全国第4位;常规水稻种子市场价值2.13亿元,居全国第5位;玉米种子市场价值17.87亿元,居全国第6位;种子企业总数297个,居全国第5位,种子企业总资产63.06亿元,居全国第13位,具备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跨越的条件。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影响和制约全省种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现代种业的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物质条件特别是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种子工程项目不多;科学技术特别是种质创新、分子育种、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电子商务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体系特别是执行机构、保障机制、监管方式、服务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种业发展需要;经营方式特别是迎合规模种植、统一采购、配套服务、机种机收趋势的准备尚不充分;产业体系特别是产学研联合攻关、育产销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行业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企业仍不大不强、不专不精,打造辽宁种业升级版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以品种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全力推动辽宁种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稳产、附加值高的新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培育和推广适宜机械作业、轻简栽培的新品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培育和推广肥水高效利用、抗病抗虫抗逆的新品种,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快培育推广专用、特用、名优奇的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充分发挥种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为农业供给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3 《实施意见》形成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在起草、修改过程中,《实施意见》坚持和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坚定把辽宁建设成为种业大省、强省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人才和资本向企业有序流动。三是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扶持种子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服务农民主体。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种研究,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作为种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五是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种子假冒侵权,加强跟踪监管和信息公开。

4 《实施意见》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4.1 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种业体制改革包括种子科研体制改革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需要同步改革、整体推进。为此,《实施意见》增加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章节,提出2015年底前要实现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并对脱钩后的资产移交、机构改制、人员待遇等事项进行了规定;提出要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辽宁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稳定种子管理体系,重点强化基层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切实保障种子管理职责、经费、人员、装备落实到位。

4.2 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意见》提出在辽宁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股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框架下设立辽宁现代种业投資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吸引带动更多社会、金融资本投入种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企业发展壮大、行业转型升级的多赢局面。与此同时,在改革完善品种审定制度、探索建立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简化种子企业品种试验程序等方面迈开实质性步伐。

4.3 关于完善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制度

《实施意见》明确种业科研单位、团队、个人权益分配比例的大致范围,提出探索建立与省级品种审定(备案)制度相配套的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托管中心,允许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形成的、属于职务育种范畴的种业科研成果,确权后与企业、个人种业科研成果一起作为“商品”,在公共“市场”上公开交易。

nlc202309091023

4.4 关于推动种业人才向企业流动

《实施意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种业骨干科技人员采取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到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服务期间,与所在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受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权利,按规定参与科研成果权益分配、在所服务的种子企业领取报酬,并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打通种业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高速公路”,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

4.5 关于加强优质高效新品种联合攻关

《实施意见》明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种子企业的科研分工,推动形成国家主导基础性、探索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企业主导商业性育种研究的格局,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或产学研结合的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多出新品种、多出好品种、多出大品种。

4.6 关于提高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

《实施意见》从源头的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利用、共享,到准入前的新品种(系)试验、筛选、鉴定、评价,再到准入后的优良新品种引进、展示、示范、推广,同时兼顾常规作物的品种提纯、复壮,提出一整套针对性强、覆盖面全、适度超前的保障措施,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公益、基础、战略领域的主导作用。

4.7 关于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实施意见》抓住育种、繁制种产业链两端,盯住省内、省外地域两极,提出重點加强种子生产、南繁基地建设。划地为营,将经认定的繁制种基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打包扶持,统筹涉农资金改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以少带多,将政策性保险和补贴作为“支种”新利器;乘势而为,允许根据规模化种子生产需要合理确定并使用配套设施用地。突出南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保障农业生产用种的“调节库”、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的不可替代作用,顶层设计,源头发力,建立省、市联合支持南繁的工作机制,保障南繁管理、协调和服务等工作有力开展,推动建设相对集中、长期稳定、设施先进的南繁基地。

4.8 关于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种业法制化、信息化水平,由微观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调控转变,由管理为主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省市县纵向联动、相关部门横向联合、行业信息立体联通,共同打造种业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延秋.对当前种业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种业,2014(10):1-3.

[2] 夏青.种企强则种业强[J].农经,2014(1):24-26.

[3] 颜越.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4(4):30-31.

篇5: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鲁发[2007]25号

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2007年12月22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上来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工作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上来。

2.依靠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是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明显偏重,资源依赖型和“两高”行业比重较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与关键,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我省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基础之上。

二、进一步明确依靠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积极实现工业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带动向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带动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带动、产业集群带动转变。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4.主要任务。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总抓手,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培植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把培育品牌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不断增强我省经济竞争力。努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5.总体目标。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保证质量、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工业经济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作出积极贡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前达到35%;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达到68%,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30%;单位GDP能耗降低22%;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围绕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突出青岛龙头地位,建设在国内具有一定显示度的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济南都市圈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以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增长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

6.认真落实《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纲要》,增强科技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围绕我省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我省有基础和优势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提升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实行政策帮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需求,联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新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公共实验室,与省外、国外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加快国家海洋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步伐,构建新的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进一步加强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科院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自主创新主力军作用。

8.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围绕我省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每年选择一批骨干技术中心进行重点扶持,用3-5年时间培育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集中建设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主体。

9.加快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重点支持、共享公用的原则,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10.继续实施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以高效能服务器、芯片与集成电路设计及软件、先进制造业及制造业信息化、功能晶体材料、环保工程技术与设备、海洋生物与海洋化工、生物医药等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攻克制约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搭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培植一批以核心技术和标准作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关联度、集成度,以创新链的提升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后劲。

11.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各类园区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城镇化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作用和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吸纳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要突出各个城市的创新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城市实际出发,有重点地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建设好济南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加快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逐步把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区和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在没有高新区的市规划设立省级高新区。

12.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抓住新税法实施的有利时机,抓好《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的贯彻落实,围绕我省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技术标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不同区域和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聚集,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上中下游的配套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五、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对现有企业普遍进行技术改造,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就业,促进节能减排的,都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要明确技改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分析国内外市场长期的供求趋势,避免一般化工业的盲目扩张,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抓住国家外汇充裕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加快提升工业装备水平的意见,加大企业对先进装备和自主创新的投资,围绕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传统行业和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集中力量培育出100个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培育5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14.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促进电子通信、发电及输变电、现代农业机械、工程建筑机械、轻纺机械、专用成套设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重大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工业,重点发展大型、重型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产线及功能部件等产品,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数控机床龙头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依托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重型汽车、高档客车,改造提升农用车、轻型车、改装车和特种车制造水平,发展先进发动机、汽车电子、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发展壮大船舶工业,鼓励发展高性能、高技术特种船舶和大型集装箱运输船、散货船、万吨级以上的滚装船、游艇及大型化深水化海洋工程装备,着力打造一批船舶修造基地,发展一批为船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民用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和核电技术设备。工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注重调查研究,适时发布行业发展政策指导意见,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划凝练项目,供企业和科教机构论证选择。

15.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集中力量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争取半导体芯片等大项目批准立项并早日开工建设,到“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经营业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积极推广运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半导体照明技术(LED),建设光电子产业基地。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坚持“以用兴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宽带网和信息技术联盟的作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认真落实山东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施意见,抓好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制造水平。抓好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城市工作。

16.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鲁政发„2007‟39号)。加快实施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围绕电力、钢铁、石化、焦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组织推广100项重大节能技术、100项重大节能设备,实施100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加快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落实《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循环经济“123”工程。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造纸、水泥等十个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展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快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推进作物秸秆燃料、化肥、饲料产业发展。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明确环保产业主管部门责任,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推广一批环保先进技术装备。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在工业污染源防治、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固体废物处理等经营活动领域实行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突破关键链接技术,大力发展工业“三废”治理、城市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加快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工作。

17.进一步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围绕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精神,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逐户帮助其把握发展定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企业要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采掘业和高耗能的大企业要在完善产业链、发展高端产品、原材料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继续总结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做又好又快发展的表率。认真落实《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发挥大企业的技术和产业溢出效应,强化产业链衔接,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培植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

六、进一步强化措施,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合力

18.深化改革和开放,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认真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鲁发„2006‟4号),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力度,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改善融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增强竞争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调整招商引资的方向和重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施特色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到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创建或与跨国公司联建研发机构,加快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19.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调整投资结构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落实有关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担保、贴息、发行企业债券和税收优惠等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加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规模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力争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充分发挥省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各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的投入,确保技术改造投入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5%以上。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所得税前抵扣的政策,把企业研发投入作为省各类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有条件的县(市、区)都要发展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每个设区的市要设立一个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公司),以此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

20.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用足用好引进技术设备免税、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完善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认真贯彻国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国家和省支持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相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开展依靠技术创新创造技术标准试点工作,对能够形成国家或国际标准的企业和单位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充分运用人民币升值和国家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21.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把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与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由技术创新向管理创新、结构调整、战略策划等方面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办好产学研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专题活动,促进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紧密衔接。积极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搭建合作创新平台。

22.大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加快培养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技术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切实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加大“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和“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的支持力度,促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企业、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为企业输送实用型、复合型的科技人才。重视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完善“首席技师”培养选拔机制,建设精于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

七、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

23.建立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策调控力度。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协调机制,组织调研分析自主创新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形势,提出产业(产品)发展的指导目录和政策。对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土地与资金供给、科技资源配置、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的结合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提高政府对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效率。

24.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和监管的工作机制。针对有的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职工社保等问题,要综合运用市场、科技、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节能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重视节能减排,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关心职工利益,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行业自律。

篇6:大亚湾区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一、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 从国内来看, 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的需要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 一般主要由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构成, 其中企业不但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高科技人才, 而且要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创造出新的技术, 所以, 企业在这一体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而与其他企业类型相比, 国有企业更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首先, 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任务要由国有企业承担。因为, 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要引导一般非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技术进步, 因此, 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基础工业领域要承担较重的重大科技创新和成套技术设备研发任务。其次, 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突出。由于国有企业通常资金实力雄厚, 更容易从国内外的科技市场和中介机构获得创新资源。同时, 国有企业与同样依靠政府投入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容易开展合作。据资料显示, 在2009年中央企业所获79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中, 58个为中央企业与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因此, 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突出。

(二) 从国际来看, 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推动的, 发达国家往往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在目前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中, 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技术含量和增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 而发达国家则致力于发展收益高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高增值加部分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些不合理规则限制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 谁拥有自主创新优势, 谁就能掌握竞争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因此, 为了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有利的地位, 就必须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为, 通过对研发活动的产出效益 (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 进行比较, 在各类型企业中, 国有企业 (18.70%) 高于其他内资企业 (8.06%) 和三资企业 (14.57%) 。因此, 只有国有企业才更能够成为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主要力量, 也只有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才能使中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主观上, 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不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优势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虽然通过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数量已大大减少, 但国有企业在能源、航运、电信、金融等领域仍然占支配地位, 在许多竞争性行业, 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 仍具有很强的支配力。垄断使一些国有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大量订单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企业缺乏优胜劣汰的压力, 不创新照样可获高利润, 因而, 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2、创新的利益激励不足造成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需要资金投入和一定的时间来检验。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企业家的长期化行为还缺乏有效激励,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迫于短期业绩压力, 不愿主动选择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并且投资后产生的效益可能是下一任的业绩的创新道路。而且, 许多国有企业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创新决策还受到授权不足的限制, 创新成果也没有与企业管理团队的利益挂钩, 因此, 企业创新缺乏充分的内在动力。

(二) 客观上, 国有企业受客观条件制

约, 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资金投入的不足削弱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国有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在于创新资金的严重不足。据资料统计, 世界500强企业平均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账-20账, 而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2账。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 这与国有企业的投资体制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中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依赖于国家, 投入科技开发应用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 企业只占20%, 而国家财政研发经费又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所以, 在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使得国有企业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创新发展的机制, 自然削弱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2、科技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技人才的匮乏与流失是影响国企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由于绝大部分科技人才集中在高等院校等科研院所;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导致科技人员流失严重。其实国有企业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但由于国有企业人才机制比较僵化,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不健全, 没有形成有效的集聚人才的激励机制, 使国有企业科技人才难引进, 且留不住。缺乏相应的高科技人才, 自然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3、外部环境的不完善使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在政策上,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但这些政策的制定部门不同, 制定的时期不同, 针对的问题不同, 使得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可操作性较差。在法律上,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国目前许多企业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或产品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依然严重, 结果创新企业与跟进企业的利益差别不大, 因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大大减少。在竞争环境上,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交易秩序混乱。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处于被动地位。而且, 中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 这些都制约了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作用, 增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动力

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主要是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因此, 必须在制度建设方面, 进一步打破 (行政性) 行业和企业垄断,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为企业创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央企重组过程中, 要把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作为重要目标, 即便在国家需要掌控的关键领域, 也要鼓励企业间竞争, 形成适度的竞争机制, 减少进入限制、降低进入壁垒, 制止老牌大型国有企业对新进入企业的排斥, 鼓励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合规流动, 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加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二) 激励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 增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家的形成和评价机制, 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据研究,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70%的因素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所以,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必须率先摆脱依赖政府的思维定势, 充分认识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 强化自主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的考核体系, 激励企业家的自主创新行为。同时, 要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促进企业管理团队建立创新的长效机制, 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内在动力。

(三) 拓宽筹资渠道, 确保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稳定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根本, 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 包括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首先, 要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投入。政府应设立针对特定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重大的战略性技术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 为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的筹集提供更为广阔的资金渠道。其次, 国有企业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立足自力更生, 增强自主投入观念。再次, 国有企业在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 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 利用企业外部资金资源推动创新活动展开。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有稳定的资金投入。

(四) 加大培养吸引人才的力度, 提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智力支撑

研发人才, 特别是那些具有高科技知识和独立开发产品能力的研发人员, 是企业自主创新最需要的。而破解国企人才匮乏的根本之道, 就是引得进, 留得住。一方面, 国家要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并给予政策支持。允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同时, 健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工作机制, 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 要打破国企传统分配模式的桎梏, 将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与按“知”分配相结合, 从利益分享上充分体现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贡献, 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五)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 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国家要对企业创新进行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 可以从在财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 给予创新的企业一些税收优惠以及补贴等, 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 减少创新风险。二是通过法律的完善激励创新行为, 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侵权的制裁力度,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 保护产权所有人的权益, 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的合法公平的竞争。三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政府该退出的领域要坚决退出,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俊如.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刘国新, 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 .

上一篇:感性与理性之间下一篇:在做不倒翁中我体会到了创新的快乐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