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民俗的作文

2024-04-08

写民俗的作文(共14篇)

篇1:写民俗的作文

赴结婚宴席时,不能将盘碗重叠,否则就意味着重婚。说话禁忌更多,“要碗饭”应称“来碗饭”,以避要饭之意。

饮食与饮茶

在我国京、鲁、闽、粤、苏、皖、川、湘八大菜系中,闽菜别具一格。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要代表,有着独特的风味。福州菜肴用料和调味均以地方材料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调上擅长炒、熘、煨、炖、蒸、爆诸法,其主要特点是:(一)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调味,偏于甜、酸、淡,与川菜、湘菜多用辣椒形成不同的风格。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适合福州炎热气候口味;淡是为了保存原味和鲜味。(二)常用糟。红糟是福建特产,福州菜肴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余种用糟法。此外,在调味品中也有用虾油。(三)多汤菜。福州菜善于以汤保味,有“百汤百味”之说。汤是闽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种有种以上,其“佛跳墙”、“淡糟炒竹蛏”等都是名扬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红黄土壤,具有种植茶叶的优越条件。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是我国六大茶类,除主要为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外,其他五大茶类福建都有大量生产,且几乎每县都产茶,与浙、湘、皖、川并列为我国五大产茶区,其中一些珍品,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鼎“白毫银针”等闻名遐迩。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南唐时闽北已有“北苑御茶园”,饮茶风俗为全国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无茶”,

希望你满意哦

篇2:写民俗的作文

在这个宽广的世界里,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在这个中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其中,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回族,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今天我就敞开心扉,把我们回族的风俗大声宣扬,让每个民族都和睦相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边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乡,宽大辽阔,风景优美,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门,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学经,女孩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好象自己比谁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继承人,老阿訇对我们十分严格,一天有五番礼拜,跟阿訇学,学会了就自己独自做礼拜,姑娘一到十八岁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我们那里的人非常爱果树,每逢种树的时间一到,人们就开始栽树了,之所以我们那里的风景美是因为人们非常爱种树,家家院里的红彤彤的苹果好象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似的。

虽然白天天气好,但到夜晚,天气好象一时变下脸来一样,狂风就随处逗留,使人们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们非常和气,非常乐观,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会对你彬彬有礼。只要谁家生小孩,第三天就会给孩子取个家名,要请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来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人们大口大口的吃,一点也不拘束,一点也不羞涩,只有吃饱,主人们才会痛快,人们爱鸽子,认为各自是吉祥鸟,所以人人家里养的鸽子非常俊俏。人们在家中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在外心情舒畅,悠闲自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乐乐,这就是我们民族风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开心。

篇3:写民俗的作文

多年来,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有收获, 也有体会。

一、乡土景美蕴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源泉在大自然。当他看到孩子们面对充满生机的果园, 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思的时候, 他感到非常痛心;他马上意识到:是教育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 导致思维迟钝, 孩子们一旦离开大自然, 离开外面的世界, 后果将不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一课课地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 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 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量, 又使孩子们的情感细腻起来。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美术课……我们的学校无一例外:封闭式教学, 高高的围墙……特别是在寸土尺金的沿海地区, 我们的学校的围墙外, 不是民居就是工厂, 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我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美术课都只能在教室里上, 即便教科书年年更换, 不断增加实践内容, 都无法改变现状。想起20年前,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 生物科有一半的课时是在生物园里上, 老师带领我们用改良技术种玉米、木薯等等, 课后我们用毛笔为作物人工授粉、施肥;有收成后拿到菜市场去卖, 所得作为班会费;老师还带我们到田野里捉蝴蝶、昆虫做标本, 采摘不同形状的树叶制作成书签;我们的成绩高低是看谁做的标本美不美……美术课到小山坡上写生, 地理课到野外测量, 春天语文老师带我们到山坡上寻找春姑娘的踪迹……大自然蕴藏着神奇的力量, 她能启迪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 并促使他们用美的语言去讴歌和赞美。试想, 孩子们一旦从枯燥的课堂进入奇妙的大自然:蓝天白云荡涤他们郁闷的心胸;青山绿水抚慰他们贫瘠的心灵……他们的思绪像鸟儿一样飞翔, 像鱼儿般自由。

于是我尝试把学生带到校外, 到大自然中去。我带初一的学生到肇庆鼎湖山旅游, 学生们喜欢那里的一切东西:蜿蜒的溪流、蓝翅膀的蝴蝶、来自远古的蕨类植物……回来后, 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游记。小冰这样写道:“鼎湖山真不愧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参天的大树, 种类繁多的物种让我一次一次地惊叹不已……最让人心醉的是那条顺山而下的溪流, 她曲曲折折, 时隐时现, 一路欢天喜地地发出悦耳的淙淙的乐音, 让我一次次疑为仙境。她就像一条绝美的项链, 系在鼎湖山母亲的颈脖上……”孩子们纷纷写出佳作来, 有《天池心》、《鸟鸣山涧中》、《我与云朵为伍》……

周末, 我鼓励孩子们走进花农的桔地和苗圃,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并把他们记录下来。身在花乡的孩子们写得最多的还是花花草草, 叶彬同学写道:“桔子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欣赏植物, 也许是太过熟悉的缘故, 我一直忽略它, 平时连正眼也不会瞧上它一眼。然而正是这个清凉的秋天的早晨, 我却发现桔地美极了。可能是晚上气温低的缘故, 早晨的桔地上飘着一层像烟非烟, 似雾非雾的东西。刚升起的太阳光照在那一片片的翠绿的桔叶上, 桔叶闪烁着晶莹的光亮, 显得生机勃勃, 神采奕奕, 它们在早晨的微风下, 摇摆着绿色的小手, 似乎在感谢桔农对它们的辛勤呵护……”多美的想象, 多清新朴素的描写啊。读着一篇篇观察细致、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的习作, 我的内心随孩子们的快乐而快乐, 随他们忧伤而忧伤:朱颖的《百合泪》、小欣的《拱桥一景》、小亮的《乡村小路》……渐渐地, 学生的写作题材拓展了, 文笔也逐渐细腻起来。

我们也带学生走进工业园, 让他们在参观的同时, 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孩子们的眼睛从厂区到工人, 从直观认识到感性认识。陈亮的《看一位民工喝水》, 不但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且倾注了深深的感情在里面。参观了台商的花卉超市, 小明写了《海峡两岸共述花情》, 让人不可小看。

二、民俗丰富藏灵感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联想, 学语文不能没有联想, 写作文更不能没有联想。情感丰富, 善于联想的学生, 我们总不用担心他 (她) 学不好语文, 写不好一篇作文。在网络肆虐的今天, 孩子们嚼着快餐文化长大,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唐诗宋词, 没有南粤大地的曲调, 没有乡间茶楼里的袅袅茶香, 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肤浅的审美和情感;我们还能要求他们写好一篇作文?只有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生机焕发的春天, 我让学生在节假日穿街走巷, 叫他们暂且离开虚拟的网络, 去体味乡里民情的厚重;在如火的夏季, 我让学生去观察爷爷最爱去的茶楼, 也喝一杯苦涩的老茶头;飒飒秋风中, 我让学生去捕捉粤曲的韵味, 跟奶奶唱一曲《帝女花》, 体验人生的无常;冬雨潇潇的季节, 我让学生在岁晚的忙碌中搓圆寄寓希望的煎堆, 感悟朴实的情感……于是, 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不再贫乏空洞, 他们渐渐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

小君在《煎堆的启示》中写道:“带着童年的幼稚我们踏入青春。春天, 我们在这里立下誓言;秋天, 我们在这里分享收获。青春, 便是我们的春。誓言又在哪里?于是, 我寻觅……我发现, 青春就像一个金黄金黄的煎堆, 在案板上等待煎熬, 却在最后喜笑颜开。这便是青春, 挥洒着无限的汗水, 饱受油煎的痛苦和重生的希望。我感觉到青春的甘与苦。”

于是, 便有了小官的“潇潇的秋雨像极母亲常哼的粤曲, 我的幼稚和任性在这一刻化作一只猛兽, 撕毁了母亲对我的憧憬。”

小坚的“我要将爸的话记住, 我要坚强, 将爸的话作为动力和努力在初三毕业考个好成绩, 因为那是爸爸和爷爷最大的愿望。我还要把那幸福的瞬间泡成一壶酽酽的香茶, 让爷爷和他的茶友永远保留那份浓冽而甘甜的喜悦。”

读着孩子们经过思考后写出来的东西, 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进步, 我觉得欣喜异常!

三、形式多样现乡土民俗

1、诗人雪莱说:诗是神圣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 又是它的圆周。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 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涵咏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净化人们的灵魂。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正是诗一样的年龄, 他们应该生活在诗里。

首先, 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在日记本里写诗, 写生活的酸甜苦辣, 写春夏秋冬, 写街坊写民俗, 写花乡趣事……于是, 孩子们开始试探着往前走, 即使磕磕碰碰, 也一路阳光, 一路欢歌!

小颖的诗句:“爷爷的酒壶/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他说/那是好日子泡的……”

其次, 我让孩子们每人设立一个诗歌本, 记录自己写得好的诗词, 并在课前朗读, 与同学们分享。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同学们自己评出最优秀的诗集, 进行奖励。

2、“民俗风情大家讲”的环节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回家真是“求爷爷告奶奶”, 以收集更多的民俗故事。外地的学生也不甘示弱, 也和大家交流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3、举办班级粤曲演唱比赛, 让同学们领略唱词的优美;鼓励同学们搜集自己喜爱的粤曲唱词并进行赏析, 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的思维能力。

篇4:民俗文化是作文教学的源泉

关键词:民俗文化 作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它是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它在语文科教学方面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我们要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这一独特的教学资源,教育学生用好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验,好好地把握住民俗文化的特有优势—传统性、集体性等,在学习思想上始终能以体验和应用为主线,同样也能写出充满民俗气息的丽章,作文教学能改头换面,通过学习、体验,创造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许是作文教学的创新之路。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浅述民俗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問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两句诗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恰似源头与活水。民俗文化是源头,是作文教学这股渠中流淌的活水。

(一)民俗文化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领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时时都在演绎人们的真实生活,时代的更替与发展致使民俗文化也随之越近。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老百姓,无一不经历民俗文化的熏陶。《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是国君听礼,就是到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调查研究。在我国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地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既如自古以来,中国农历8月18日的钱塘江观潮日也正说明了民俗文化民众性、生活性等特点。是作文教学时空领域的具体内容。是作文教学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因为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到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地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作文教学只不过是这种文化传承的一点点方式而已。但是,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定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二)教材中凸显丰富的民俗文化。一方面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写作的示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民风民俗的优美篇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就是一篇人们习俗的最真实的写照。还有初、高中课本选篇:《北京的春节》、《端午的鸭蛋》、《虎丘记》、《社戏》、《云南的歌会》等等。都在不同角度的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民风民俗的真实情节。在教学中引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然而,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把丰富的民风民俗之种播撒于肥沃的民族土壤中,融入良好的培植办法尤为至关重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作文教学固然是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精神的办法之一。

语文教材中已有着民风民俗的写作资源。 成然,在教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其中的内容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潜意识的得到积累,渐渐地成为了作文素材。例如《端午的鸭蛋》等文章中,就有许多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端午节的形成是在屈原投江殉国之前。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介之推之说,纪念曹娥、驱邪等等。出原在楚王昏庸、奸臣当道、国都沦陷、报国无望、秦国大军压境的绝望中,选在这个民俗节日里投江殉国,从而给端午节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使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交相辉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感人辞赋,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为深远,占据主流地位。屈原投江之后,才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民俗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传统民俗备受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一些被人们淡忘的传统民俗重新活跃起来。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亮点,占据领先位置,就必须优化自己的传统,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实提高自己的民俗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继承和创造出时代的民俗风气,为之高度反映时代特色,民众才会接受和奉行。而教学中能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而进行作文。写见闻、绘真实、抒真情。这样,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感受真诚的民风民俗,提高审美体验,写出生活的情结也是民俗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时代在进步,生活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仍在延续,如婚丧嫁娶,起居造屋庆贺,开业规矩,祭祖踏青等等。这些都是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情淡趣浓的题材。它们有的表现了人的纯朴、勤劳、善良,让学生观察、采访、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写些农、城家事,感受人的真情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春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北方除夕之夜吃饺子,南方地方初一吃素食,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至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云南“十八怪”。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其中一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体验、感受。从中教会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抒写现实生活。从感受、体验之中去发现人们生活的自然。关注、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增强学习、继承民风民俗的责任感、使命感。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时事,如“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守子女”以“三农问题”。让学生了解省情、州情、市情,了解社会建设成应。让学生时时刻刻保持足够的社会敏感,锐利的目光,对身边的社会现象能够进行一般性的思考分析,将自己纳入社会角色。他们会觉得生活中值得写的东西就太多了。

然后让他们日常教育课堂中口头描述所见所感,以此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滴水成河,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帕写”变为“想写”。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写起文章来,才能把主观情感巧妙地融汇到客观事物之中,学出的文章才能上品味,这样把写作之源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得具体真切、生动形象。发挥了继承文化生活的教育作用。

综观所述,民风民俗是作文教学的源泉。作文教学得以很好的实现也是要不断地引导、体验和抒写民风民俗。

参考书目

1、徐 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云南师大中文系,1994年7月重印。

2、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篇5:写民俗的中考满分作文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一说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另有一说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市,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开幕,黄梅戏赫然其中。

黄梅戏不仅历史悠久,且其艺术形式更是受到大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细致质朴,以真实著称。而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后来的《王小六新传》、《御史夫人》等黄梅戏都受到了大家的喜欢。

因黄梅戏而受欢迎的演员不少,黄梅戏的五朵金花分别是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和杨俊。这五位黄梅戏演员都颇具盛名,演过的黄梅戏也非常多,而且其唱腔和表演更是令人惊艳不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演员荣誉光环的背后有无数的艰辛又有谁能知道呢?

篇6:写民俗的作文

初一时我和同学们去杭州游学。在那里,我们有幸看到杭州的越剧文化。杭州作为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得不想起它的越剧文化。从二十世纪初在杭州饰演,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的兴起,然后成为一种民俗。

随着帷幕的`拉开,一男一女,一蓝一粉似踏祥云走来,一颦一笑开始了演唱。一唱起来就融化了,飘落了,虚幻了!几连个悠颤的音符,如计量额温柔的波浪,拥抱环绕在你周围。雪花一样,是飘浮的音调;蝴蝶一样,是飞颤的指尖;驾云一样,是轻快的碎步;花瓣一样,是浓艳的媚眼;清流一样,是温和的对唱。高高的戏台上,来出一场多么温和,多么轻盈,多么漂渺的戏啊——越剧!男女对唱,使僵硬的空气柔和了,使躁动的世界安静了,使人想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想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我眼前随着戏腔展现了一个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的杭州,不禁站起来鼓掌:“多么优雅的杭州民俗!”我们前来杭州研学的同学们激动不已。这时,两位戏剧演员邀请我们前来研学的同学上千模仿表演。我眼前一亮:“好机会来了!我也想像喜剧演员一样姿态柔美!”我把手高高举起,走上戏台。我穿着粉红色的绣花戏服,两条丝绸水袖便像两股清流滑落地面。跟着戏剧演员,我左脚向前,右脚随后,抚起水袖。我的双臂弯成一个圆弧状,仿佛抱起了杭州的秀丽河山;指尖微翘,做兰花,下巴稍抬,望明月,眼神中充满了兴奋。随着戏曲的腔调,我却渐渐迷失了自我,水袖一摆,猛身转,一个趔趄让我踩着戏服,将我差点推向地面。

我有些羞愧地抬起身来,见台下的同学们瞬时瞪着我,戏剧演员忙问我:“没事吧?没事吧?”看着他们恬静中本带着富贵柔美却显露出一丝担忧,我摇了摇头便低下头去,两只水袖又似落叶般飘向地面,不再动颤。“蝴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两位戏剧演员鼓励着我,台下的同学们也微笑着打着节拍。春意盎然之时,白蛇和小青举着油纸伞,逛西湖潋滟美景,叹灵秀之气。那“玉蜻蜓”也飞来,环绕着大朵绽放的荷花,白色的游船像一条大白于一样在荷丛里蹿,鱼儿在船周围,仿佛是守卫使者似的,都是调皮的小天使,跃出水面。我这次认真学着戏剧演员的神态,轻颤着指尖。指尖一捻一颤带来花香,采一朵,戴头上,眼神里是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像繁星一样闪烁着。走起步来,我轻轻迈,似浮云,似水波,弯腰起身,转圈,最后将飘荡飞扬的水袖抚在脸庞,瞪大眼睛又含笑地望着观众。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起来,是西湖又热闹了呢!

篇7:中秋的民俗作文

在我们汉族,中秋吃月饼赏月,自然是少不了的,但在其它民族,却又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向月宫求子。上杭县人过中秋,又是不同的风俗。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来月姑。

而傣族人在中秋节之前半个月就开始过节了,这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节,每天都要准备很多好吃的东西,每天都要想方设法地邀请客人来家里吃饭,谁家请的人多,谁家就觉得有面子,人缘好。这半个月期间,还有一些节日活动和食品,在这些食品当中,月饼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在我国湖南的侗族,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们要下凡,把甘露洒向人间。因此,这一夜人们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族人民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已婚妇女可以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以求自己的小孩健健康康。

篇8: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篇9:新年民俗的作文

银白的烟花像是闪烁的星星,还调皮地眨着眼跟大家说:“新年快乐!”哦,银白的烟花变脸了,像是腾空而下的瀑布,水势诺荡,欢快地演奏着“新年好”的曲子。金黄的烟花像是一朵朵的,大大的菊花一样,烂漫盛开,似乎在向人们骄傲地炫耀自已。不对,烟花像是个百花园,有红通红通的,金黄的,紫的,蓝的……百花盛开,竞相斗艳。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20xx牛年”!刚才一起看春晚的我们,正吃着外婆煮的汤圆呢。我端着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汤圆,坐在饭桌上细细品尝起来。一颗颗洁白如玉的汤圆在耀眼的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美丽。

浓郁的汤汁散发出的香气扑鼻而来,捞起一个放入嘴巴,啊!多好吃,甜滋滋的!从嘴巴一直甜到心头。这种甜不是普通的甜,而是除夕夜家人对自己温暖的祝福,是最幸福的甜!

篇10:民俗风俗的作文

1、四川春节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四川的风俗!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欢迎大家来四川旅游,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2、浙江金华斗牛

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牛主首先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3、湖南街市风情

深人静,朦胧中看到那个童时的故乡,又遥远又模糊,又美丽.

清晨,晓雾将歇,群鸟争鸣,四周无人,飕飕的凉风吹起焦落的.黄叶,焦叶在粗糙的石灰地上刮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让人倍感冷寂.天色还十分昏暗,月光在天空中若隐若现.可是不一会儿,日便从天边探出头来,天空倏而豁然开朗,不久,日出愈渐愈明,看起来很圆很圆,活像一个鸭蛋黄,油亮油亮的.它照亮了五眼桥河,照亮了大地.桥上桥下,人越来越多,有匆匆地赶着去做工的.也有一些农民模样的人,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黝黑宽厚的肩膀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还挂着一条泛黄的破布,正踩着三轮车大声吆喝着:“买烂野啊,收买电视机,收音机,买烂野啊!”(方言)也有一些三五成群的“街八”(对妇女的俗称)在对别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用一手遮掩着嘴巴,眼睛瞪着别处,好像在防着什么,并一边窃窃私语着.

下午,太阳热辣辣的,四周像个大蒸笼一样,连吹过的风都十分闷热.男男女女都坐在桥墩上说着闲话.一群野蛮的孩子在桥上周围乱跑,虽然已经汗如雨下,但还是十分兴高采烈.他们跑到桥上,向河中央扔下几块瓦片,不料,瓦片竟像施了法一样在水面上蹦了几下,那些孩子看得高兴着拍手叫好.夜幕降临,上下四周,黑茫茫一片,使人有些寒栗的感觉.夜空十分明朗,只有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斗,这时,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篇11:中秋的民俗作文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重要节日之一,不过中秋节不像清明节那样的压抑,也不像春节那样热闹非凡,有一种清净的感觉。中秋节流传的习俗也有很多。如祭拜月亮、吃月饼、赏月、喝桂花酒、猜谜语……等等。今年我家的中秋节与往年过的不同,就是爸爸买回来一盆桂花和一瓶桂花酒。

节日的晚上,一轮明月早早的就等在天上了,它又圆又大又明亮,银白色的月光泼洒在大地上,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爸爸在院子中间放上桌子,上面摆上各式水果、糕点和月饼以及一瓶桂花酒,旁边还有一盆香桂花。毛泽东也有句“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我不知道吴刚和桂花酒、桂花有什么关系。也许背后有什么缘故吧。我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在桌子周围,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品尝着桂花酒,一边观赏着月亮,聊着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的事儿,大家说话时都压低了声音,生怕把月亮吓跑了似的。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人反抗元朝暴政,定于八月十五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方法,把纸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民俗,是节日的.血脉,没有这些民间习俗,无论什么节日,将变得枯燥无味。

篇12:民俗摄影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摄影;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22-0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各民族分布广泛,民俗文化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民风民俗千姿百态、千差万别。或者相隔遥远的两个地方传承着同一个类型的民俗,或者同一个民俗事项也会派生出不同的支系,各支系因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迥然不同。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因地域差异而各具特色,这些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既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也是一种在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下人类群体对世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所产生的风俗习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漫漫岁月的消磨中,许多民风民俗正面临着被现代化潮流冲掉、淹没的危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较长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各种民俗事项無不打上历史的烙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正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保护和挖掘民俗文化不仅成为学者和少数人的呼声,同时记录和再现即将失去和正在失去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摄影人的职责。摄影人通过视觉形象记录人类的记忆、社会的变革,使我们和后人能够完整地感受生活。于是真实、客观地保存现有的、未被改变的或正在变化中的民俗, 有效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必需的工作。

民俗摄影作为对民俗事项进行专门拍摄的摄影门类,对抢救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以拍摄纪录,搜集整理和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首先,民俗摄影对民俗文化有文献记录的作用,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而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低层次的民间文化,历来不被文人学者重视,其文献记载的可怜程度可想而知,因而,加强民俗文化的文献记录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摄影的各种特性决定了它在民俗保护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通过拍摄民俗照片来记录民俗,记录下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图片,让民俗文化有形可观,有情可感,为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拍摄的对象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最具体、最生动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心态的表现, 如: 人物服饰、民居建筑、生活方式、人生礼仪、传统体育、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开始被民俗摄影家们选取最典型的方面进行拍摄, 并予以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通过无数的摄影家及摄影工作者的努力,不仅记录下汉族,而且记录了藏族、回族、蒙古族、苗 族、土家族等等众多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 娶、占卜禁忌、民间工艺、民间歌舞等,比如苗族 的龙船节、侗族的花炮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而民俗事项之中那些生态或原生态的方面被民俗摄影这种在视觉上具有直观性, 在表现手段上直接的、真实的、带有记录性和永恒性的方式记录在案。

其次,民俗摄影对民俗文化有发掘、宣传的作用,民俗是一种资源,既是文化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民俗资源的开发,有着多种形式,而摄影简便易行的方式使它成为民俗资源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很多民俗往往首先通过摄影图片传播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人们认识。如老北京的老四合院、四川的茶馆、云南的泼水节、新疆的罗布人、图瓦人、湖南的湘西土家族等不少民族民俗风情就是这样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民俗摄影是我国民俗与世界相连接的纽带,民俗通过摄影与经济挂钩后获得了更多的宣传,民俗摄影家通过向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投稿,自身获得了经济补偿,同时推广了民俗的宣传,特别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刊物很多都依靠民俗摄影图片作为支柱内容。在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了解,世界各国也需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图片作为一种快捷直观的载体,向世界各国人民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各族的民俗文化,如西藏的天葬、拉萨的雪顿节、苗族的姊妹节、回族的古尔邦节等,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了中国。

另外,民俗摄影,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摄影门类。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学问。这是民俗摄影区别其它摄影门类的又一重要标志。民俗摄影所拍摄的内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这本身就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等,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性内容。真正有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学术性。好的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因为它能通过摄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动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意义。即要拍摄民俗摄影,就要了解民俗文化。古老的历史决定了民俗摄影的对象包容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浸透着传统文化的遗迹。民俗摄影的核心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 关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 而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民俗摄影中蕴含着渊博的民俗知识和艺术哲理,它不仅是摄影学的研究工程,也是民俗学的研究工程。如何去研究民俗历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内涵、特征等,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因此它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很强的民俗意识,才能把民俗摄影搞得更好、更深入、更有成就。因此, 民俗摄影的历史信息含量大。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 它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种最直观的记史方式。民俗摄影再现历史的同时,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文化气息和明辨力。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许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项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刻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篇13:民族民俗的作文

鄂伦春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起初是在大山中,与狼伴舞,日月同床,之后,勇敢的鄂伦春人建造了简单的房屋,鄂伦春人的衣服,算是最有大自然的气息了

用打来的动物的皮,围成简单的衣服,又保暖又好看,用动物的头,缝成一个里外有毛的帽子,最有特色的是,帽子上有两个小角。

鄂伦春人,吃的饭就是肉,手把肉,烤肉,所有的主食都是肉和柳蒿芽汤,在那里的鄂伦春人总是每人有一个武器,用来捕猎狍子、野猪。

篇14:有趣的民俗作文

这天,妈妈带我去景宁封金山看畲族婚嫁表演。封金山在一个山坳之中,去往封金山的路是一个上坡,因此我们的大巴开得比较吃力。我系着安全带在看风景。路的一边是绵延不断的青山,另一边是一条依山流淌的大河。此时,远处的山腰缠绕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就像泼墨山水一般。几户人家在山坳里若隐若现。

我们很快到了畲村。下了车,就在景区门口看到了一块很大的景点布置图。跟着导游来到了村中的祠堂,在祠堂外看到了一抬红艳艳的轿子,这就是抬新娘用的轿子。我们进了祠堂,主持人在我们的队伍里选了四位没有结婚的叔叔,让他们扮演新郎、次郎和小娘舅。四个叔叔跟随主持人进入一个房间换好民族服装,两位次郎的脸被伴娘们抹上了黑黑的东西,像两只好笑的花脸猫。随后,他们走出房间一字排开,等着过五关斩六将后迎娶新娘呢!

考验共三关。第一关考验酒量。小娘舅、次郎和新郎依次被伴娘喂酒。别看酒杯小小的,可是每人接连喝了三杯也脸不红心不跳,顺顺利利地过了。好酒量!要是我,早就醉得昏头昏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第二关考验体力。好几个伴娘围住次郎扔起了竹编球。轮到新郎的时候,新郎身手敏捷,跳起,落下,再跳起,再落下,有个伴娘一不小心没有接住同伴扔过来的球,立刻被眼疾手快的新郎抢了去。

第三关比试对歌。畲族姑娘能歌善舞,她们就要和新郎比试比试了。新郎表现得非常出色,不管伴娘们唱的什么歌,他都能很快唱出下一句歌词来。大家听了都纷纷拍手叫好,我也在旁边欢呼起来:新郎万岁!新郎好样的!

三关顺利通过。后来,我们随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新娘是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身穿畲族传统的新娘服装,头上手上脖子上戴着精致的银器,走起路来丁丁当当响,可好听了。她给我们表演了茶艺,还和新郎喝了交杯茶,拜了天地。最后。新娘给我们发了喜糖。

上一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下一篇:“党在我心中”演讲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