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轴轮系公开课课件

2024-04-12

定轴轮系公开课课件(共6篇)

篇1:定轴轮系公开课课件

定轴轮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数控专业科的卓伟灿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定轴轮系》,选自于《机械基础》学科。今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感悟这6大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从教材分析开始。

一、教材分析

《定轴轮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关于齿轮传动的内容,大家知道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主要的传动方式之一,在实际生活当中使用广泛,地位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主要阐述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和旋转方向的判定,它是学习其他轮系的基础,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说,为今后在机床操作维修,甚至机械设计等实际生产应用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上述地位和内容要求,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定轴轮系中各齿轮的方向判定

②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大小的计算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2)能力目标:

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

大家知道凡是比较成功的人士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高。3)思想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个性得到体现,为学生发展创造空间。

3、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轮系,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加上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根据本节课的重要地位和教学目标所以确定以下重点: 重点:定轴轮系传动比大小的计算

难点:定轴轮系传动比方向的判定

三、教法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 分组讨论教学法

模型类比教学法

采用分组教学,利用任务驱动及体验式自主探究教学法,辅助以模型实物、玩具,并创设情境,使课堂形式多样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探究及思考,学到新的知识。

四、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互相促进的活动。结合学生基础差,主动性差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模型、玩具、挂图及flash动画,此种方法直观生动,学生易于接受,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和学的方法怎样实现呢?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五、教学过程

1、玩具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三分钟分发玩具、模型,让学生看外形和内部结构,用玩玩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为正式上课作准备。

2、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展示一对外啮合齿轮传动图片,再结合分发的玩具、模型提出问题?(问题:何为齿轮系,何为定轴轮系,齿轮传动的特点)

玩与思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维。并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通过“寻找不同点”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实际的齿轮模型,亲自动手区分两种传动的不同之处。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定轴轮系的构成和特征,进而引出教师精讲定轴轮系的定义。

2、游戏二“我的地盘我做主”,每个小组用手中的齿轮玩具、模型按照要求做出不同传动比的齿轮传动。为保证分组效果,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分工。

目的:学生在做传动时,会面临两个问题:传动比要设计的最大,首末两轮的方向相反,旨在引发学生探究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

4、具体探究(1)观看一对齿轮内、外啮合动画得出一对齿轮传动的传动比有正负号之分,ⅰ12 =(-)n1/n2 外啮合 ⅰ12 =(+)n1/n2 内啮合(2)看定轴轮系图片和模型(出示模型)

首先提问问题:轮系传动比的定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和模型,通过直观展示,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分组讨论,循序渐进,得出轮系的传动比定义。强调: 轮系不仅计算大小

还要判定末轮方向!(3)观看动画

先让学生观察定轴轮系动画,通过分组讨论,启发诱导学生推导轮系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循序渐进的,把重点变为趣点,和我一块推导出轮系得计算公式。

m----轮系中外啮合的圆柱齿轮对数

(m为奇数时,轮系的传动比为负,反之为正)(4)举例比较

通过举一个含有锥齿轮和蜗轮蜗杆的轮系,把传动比方向这一难点讲解清楚,判定方向两种方法,一计算法,二表箭头法。

一、计算法。仅适用于平面定轴轮系(全部由圆柱齿轮组成的定轴轮系),不可用于空间定轴轮系(含有圆锥齿轮、蜗轮蜗杆、螺旋齿轮的定轴轮系)。

二、画箭头。此法适用于所有定轴轮系。

5、演练强化

扣准重点和难点,举一个变速齿轮机构例题,让学生练习,在此过程中,我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特点予以指导。最后讲解重点步骤,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内化。

6、课后探究

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课下观察汽车自动变速器工作过程,跟我们这节课内容的关系?为下一节课学习周转轮系奠定基础。

7、板书设计

8、布置作业

六、教学感悟

篇2:定轴轮系公开课课件

邵爱华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第二节

知识目标 :

1、领会定轴轮系的识读、传动路线的分析。

2、掌握定轴轮系任意传动齿轮的转速的计算。

能力目标:

1、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吸收;

2、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再联系实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

1、定轴轮系的识读、传动路线的分析

2、定轴轮系任意传动齿轮的转速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1)什么是定轴轮系?

2)分析下列轮系的传动路线

2、新授:任意从动齿轮的转速计算

设轮系中各主动齿轮的齿数为Z1、Z3、Z5,从动齿轮的齿数为Z2、Z4、Z6,首轮的转速为n1,第k个齿轮的转速为nk,由

i1kZZZZkn1(不考虑齿轮的旋转方向)246nkZ1Z3Z5Zk1得到第k个齿轮的转速为:

nkZZZZk1n1 n1135i1kZ2Z4Z6Zk例1 如图所示,已知Z1=26,Z2=51,Z3=42,Z4=29,Z5=49,Z6=36,Z7=56,Z8=43,Z9=30,Z10=90,轴Ⅰ的转速为n1=200r/min,试求当轴Ⅲ上的三联齿轮与轴Ⅱ上的三联齿轮啮合时,轴Ⅳ的三种转速。

分析:该传动机构的传动路线为:

Z5Z6ZZZⅠ(n1)→1→Ⅱ→4→Ⅲ→9→Ⅳ→nⅣ

Z2Z10Z7Z3Z8解:(1)齿轮5与齿轮6啮合时:

nⅣn1264930Z1Z5Z946.26r/min 200513690Z2Z6Z10(2)齿轮4与齿轮7啮合时: nⅣ n1262930Z1Z4Z917.60r/min 200515690Z2Z7Z10(3)齿轮3与齿轮8啮合时: nⅣn1264230Z1Z3Z933.20r/min 200514390Z2Z8Z10练习:

如图所示轮系为多刀半自动车床主轴箱传动系统。已知带轮直径为D1=D2=180mm,Z1=45,Z2=72,Z3=36,Z4=81,Z5=59,Z6=54,Z7=25,Z8=88.试求当电动机转速为n=1443r/min时,主轴Ⅲ的各级转速。

篇3:定轴轮系的旋轮线的建模研究

一、对定轴齿轮的旋轮线的研究

在定轴轮系中,各个齿轮只做旋转运动,如果传动比不一样,则一个轮上各点在另一个轮的平面上形成的轨迹是不一样的, 这些点的轨迹通常称为旋轮线. 建立旋轮线数学模型, 探讨影响旋轮线性质和形状的有关参数及变化规律,可以为加工平面开辟一条途径.

如图所示为由两个齿轮a和g形成的一对定轴齿轮———内啮合轮系,以g轮中心轴线O1为坐标原点建立固定坐标系X1O1Y1,以a轮中心线O为坐标原点建立动坐标系XOY,它固定在轮a上.设两轮中心距为rH,轮g上任意点M到其轴心O1的距离为r′M,它到轮a的轴心O的距离为rM, 其在坐标系X1O1Y1中向量为r軆M=r軆H+ r軆′M. α、β 分别为O1M与X1轴的初位角、X1与X轴的初位角,φg、φa分别为轮g和轮a的转角,所有角度都自X1轴正向量起,并取 φg0= 0,φa0= 0. 则M点在坐标系X1O1Y1中的轨迹展开成三角函数为:

由坐标变换原理可知,将M点在坐标系X1O1Y1中

因为内啮合轮系两轮角速度方向相同, 故 φa前为正号;而外啮合轮系方向相反,故 φa前为负号.

由式(1)和式(2)可求得M点在坐标系XOY中的轨迹:

分析式(4)可知,M点在坐标轴XOY中的轨迹,亦即旋轮线的形状和性质,取决于轮系的啮合形式(外啮合或内啮合)、齿数比k及尺度参数m.

旋轮线形状受尺度参数m的影响,当m > 1 时,旋轮线在中心处能形成一个边数为k的近似正多边形,且m越接近于1,近似正多边形的边越接近于直线. 尺度参数:

二、 定轴轮系旋轮线数学模型建立

根据前面的描述可知, 旋轮线的形状和性质只与传动比、尺度参数和啮合方式有关,根据定轴轮系的传动性质,由坐标变换公式可得复杂轮系的旋轮线:

式中kga表示从轮g到轮a的各对齿轮从动轮齿数的乘积与各对主动轮齿数的乘积之比;j表示定轴轮系中外啮合齿轮的对数;φa= ωt,ω 表示g轮的角速度.

三、结语

根据坐标变换公式推导了定轴齿轮旋轮线的公式,由内、外啮合的公式得出一系列旋轮线图,对影响旋轮线性质和形状的相关参数及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剖析. 根据定轴轮系的传动性质, 可推导出多齿轮固定轮系旋轮线的轨迹. 建立统一的旋轮线数学模型,探讨影响旋轮线性质和形状的有关参数及变化规律,可以为加工多面体开辟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林森,赵韩,吴焱明,张栋.新型车削平面机床运动机理[J].机械工程学报,2006(S1):16-20.

篇4: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教学案例设计

关键词:定轴轮系传动比 自主探究 做中学做中教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各学科里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对生产实践还有具体的指导作用。下面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所讲的内容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机械基础》中第六章的 第2节。定轴轮系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最多最广泛的,而本次课学习的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既是前面各章内容的综合运用,又是后续内容的基础,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一节内容是本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齿轮副的传动比计算以及转向关系,而且对定轴轮系的应用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这个班学生为数控专业,对车床主轴变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首先要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重点、难点分解,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把各部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熟练绘制定轴轮系结构简图、分析传动路线。

②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和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

③掌握定轴轮系任意末轮转速的计算。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

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团队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传动比的计算和转向判定。

(2)轮系传动路线的分析。

二、教学策略

在本节内容的讲授中,笔者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并配合以模型感受、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重点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和协作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教学过程

以上教学设想我是通过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这五个环节为:创设问题情境(1分钟)、提出总任务(4分钟)、探究分解任务(7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车床工作视频,创设任务情境,吸引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2.提出总任务

采用任务教学法提出“车床主轴是如何实现变速的?”这一总任务。由于学生是数控专业,对车床比较熟悉,所以学生会立即想到是利用变速手柄来实现的,但是对进一步的问题“变速箱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以及其变速原理是什么”却并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种“既知道一部分又不是很明白”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3.探究分解任务。

笔者把总任务划分成五个子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逐一解决、完成。首先笔者把学生划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组7~8人,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变速箱,并同时提出子任务一:分析车床变速箱是什么传动系?有何特点?由于学生在前一次课中已经学习了轮系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这一环节其实是复习旧知,同时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完成子任务一,学生不难发现,变速手柄换位时改变的是轮系中滑移齿轮的位置,那么,变速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教师需要先把轮系用简图的形式画出来再进行理论分析。这时很自然地提出子任务二:绘制定轴轮系结构简图。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是通过以下这5个步骤来进行化解的。首先结合模型、图片讲解齿轮副简图的画法,奠定基础,再通过2、3、4三步学习齿轮转向的判定方法,实则是熟悉齿轮副简图、回顾旧知、强化主从两轮转向关系。第5步分发模型,指导各组把模型拆分成齿轮副,绘制齿轮副结构简图,再提出同轴的概念,引导各组把齿轮副简图串联成整个定轴轮系结构简图,完成子任务二。通过这五步的讲解、作图、模型感受、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既突出了重点,也为学习传动路线的分析打下基础,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出模型的结构简图后,接着提出判定定轴轮系末轮转向的问题,即子任务三。首先结合模型带领学生运用刚学的标箭头法进行标注判定,判定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传动路线的分析方法,为下一子任务做好铺垫。第二步是再另给两个判定转向例题,学生同步练习,强化重点 。并把给出的例题设计成一个平行轴定轴轮系,一个空间定轴轮系,这样就能通过观察这两种轮系的不同而提出平行轴定轴轮系的概念,由于这种轮系不仅可以使用标箭头的方法,还可以在计算轮系传动比的同时运用标正负号法来判定末轮转向。

分析完例题自然引出子任务四:定轴轮系传动比如何计算?这是本节的另一重点,由于它本身并非难点,所以笔者会给出例题,由学生分组自行探索结论,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作一些点拨、引导,这样不但使学生对传动比公式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而且还体验了成功的感受,增强了自信心。接着让学生观察得出的传动比公式,提出轮系末轮转速如何求得的问题,即子任务五。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会得出末轮转速的求解公式,所以第一步笔者会直接给出一个带数据的例题,引导让学生分组合作得出答案,这样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对于在分析传动路线和求解传动比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当堂反馈和解决。第二步笔者会给出一个较简单的车床主轴变速箱结构简图,通过分析传动路线、计算三种路线时末轮的三个不同转速,总结出主轴变速的原理。

4.课堂小结

到这里“车床主轴是如何实现变速的”这一开始提出的总任务就完全解决了,教学过程的探究环节也全部结束,进而根据课堂板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通过课堂小结,进一步强调重点。

5.布置作业

通过课后习题的形式再一次强化重点。

四、教学反思

到此教学过程的5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笔者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五个子任务把难点进行了分解,并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并适时的进行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联系实际、边讲边练,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组合与迁移学习的能力,又提升了其推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5:定轴轮系公开课课件

我们所讲的“浅”与“深”, 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切入点和通过教学后学生知识水平提升的落脚点。所谓“浅出”, 是指贴近生活实际, 对系统与过程进行简化, 形象直观地讲授定轴轮系, 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所谓“深入”, 是指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方法, 通过拓展训练探究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 从而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了解轮系的应用。

一、从实物“浅出”:从复杂的轮系中剥离定轴轮系

轮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然而轮系的应用不可能那么纯粹, 往往以复合轮系的形式广泛应用, 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综合事情典型化是我们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1. 利用实际案例, 直观认知轮系。

笔者在2000年第一次讲授定轴轮系时, 考虑到学生刚接受这部分知识, 图形比较难理解, 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掌握后面轮系传动比计算又有很大影响, 为力争讲清讲透, 笔者选用了先参观实物后讲授理论的方法。在教完一个平行教学班, 了解了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程度得知:这种方法能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 能引导学生思考。但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不了解, 尽管参观了实物, 但头脑中没有理论概念, 效果不好。在教学第二个班时, 先要求同学们预习, 然后参观, 最后进行理论教学。讲授后, 再次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基本上与上一个班级差不多。经和同学们分析讨论后得知, 这种教学方法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一是尽管参观实物, 但看不懂实物零件;二是看不懂图上内容, 实物零件与图形符号对不上号;三是过程分析较深, 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借用实际案例, 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进行教学。我们利用动画演示轮系运动和动力的传递过程, 以加强对轮系传动路线的理解。

2. 推演传动路线, 绘制轮系简图。

绝大多数教师在上轮系课程的时候往往直奔主题, 拿着图就分析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殊不知许多同学一点也看不懂。对这个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传动路线简图以下页图为例, 这么一个轮系传动简图, 如何让学生看懂呢?

(1) 看懂线段表达含义:包括外齿轮、内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等的简图表达。

(2) 确定传动路线:如图示, 其传动路线为1—2—3—4—5—6;1、2为内啮合, 2、3为同轴, 3、4为外啮合, 4、5为同轴, 5、6为蜗轮蜗杆传动。

(3) 动画演示, 直观表达传动形式。

二、从步骤“浅出”:用分步教学解决轴轮系传动比计算问题

将“定轴轮系转向”一节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结构:圆柱齿轮传动转向模块、圆锥齿轮传动转向模块、蜗轮蜗杆传动转向模块、轮系转向模块、巩固练习模块。对每一个模块设置一定的教学条件, 引导学生分步尝试学习。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在学习过程中走两条线: (1) 知识学习线:识读运动简图→轮系方向判定→传动比计算→惰轮认知, 由表及里; (2) 方法学习线:单级齿轮→复杂轮系→引申应用, 由浅及深的教与学的思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习、观察归纳、搭桥引思、总结推广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内容安排上注意逐步推进, 力求师生同步,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这样做的作用是: (1) 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具体任务和范围, 提高自学效果。 (2) 将学生的尝试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矫正。 (3) 教师能抓住关键点、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使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参考者”与“发现者”, 做到当堂理解、消化知识。 (4) 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三、从方法“浅出”:摒弃纯理论讲授, 解决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的传统方法是公式法, 这也是课本介绍的主要方法。此法先根据齿轮副的传动比公式来一步一步地推导出定轴轮系传动比的公式, 接着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 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是主动轮, 哪些是从动轮;公式中的符号带着计算, 对于两齿轮轴线平行的, 符号由外啮合齿轮对数来判断, 而对于两齿轮轴线不平行的, 则用箭头法标出各齿轮转向。但是公式法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就是, 公式在推导的时候存在难度, 学生理解起来很难, 教师讲解起来也非常费力。可是如果直接把公式拿来用又不符合解惑原则, 更会让学生觉得突兀。我们完全可以避开理论内容进行讲解。

以下题为例。

例:所示图示轮系中, 已知Z1, Z2, Z3, Z4, Z5, Z6, 若已知nⅡnⅢ两轴转向相同, 求n1大小及其转向。

第一步:求解n12;

第二步:求解n34;

第三步:求解n56

第四步:求解n16=n12·n34·n56

第五步:根据nⅡnⅢ求解nⅠ。

对于上面这么一个典型的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题目, 我们可以由齿轮副的传动比公式直接给出定轴轮系传动比公式, 中间的推导太难, 可省略;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定轴轮系传动比公式, 先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主、从动轮如何判断, 二是符号即齿轮回转方向如何判断,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动画演示, 自己得出答案;三是告诉学生求定轴轮系传动比, 只需求出大小和标出齿轮回转方向即可。

四、从拓展“深入”:在巩固练习中穿插探究教学活动

学生对轮系知识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探究活动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探究活动一:拆卸轮系模型, 观察单级齿轮传动方向, 并画出单级齿轮运动简图。问题: (1) 观察轮系中的啮合齿轮对数。 (2) 判定齿轮啮合的类型。 (3) 判定轮系中的各齿轮间的啮合关系。通过轮系模型的观察, 让学生直观感知齿轮啮合的关系, 学会单级齿轮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公式推导在笔者看来不需要掌握, 但是, 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扩展倒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二:推导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应用公式。问题: (1) 写出各单级齿轮传动比计算公式。 (2) 轮系的传动比大小与单级齿轮传动比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推导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

通过探究教学活动, 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五、结束语

“深入浅出”教学法不拘泥传统教学, 能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符合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 又能保证达到教学组织目标的正确选择。我们应该予以大力倡导, 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地加以丰富发展。

摘要:机械基础课程较为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本文以定轴轮系课程教学为例, 用浅易生动的方法讲述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篇6:定轴轮系公开课课件

[关键词]《定轴轮系转向》 研究性学习 教学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同学们的爱好、特长与志向,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它是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目的,是注重学法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能机械地接受一部分知识,尚不能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学习毫无生气和乐趣,尚不能把“要我学”和“学会”变成“我要学”和“会学”。 在《定轴轮系转向》一节中,知识点较多,容量大,有的地方难度也较高。如本节涉及到外啮合圆柱齿轮传动、内啮合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的转向规律,转向的判别方法;在判别方法中又有标注法、计算法、左右手法则等方法。这么多的知识点要在45分钟内,使学生从了解到掌握,亦非易事。但只要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采用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力争成功。

研究性学习主要以研究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研究教材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一般源自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因此,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感知教材内容。要善于在已知、未知的联系中,基于教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潜力的发展区,发展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问题。本人将这一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结构:圆柱齿轮传动转向模块、圆锥齿轮传动转向模块、蜗轮蜗杆传动转向模块、轮系转向模块。设计成以下五个阶段:

(1)圆柱齿轮传动转向的研究性学习

(2)圆锥齿轮传动转向的研究性学习

(3)复习蜗轮蜗杆传动转向的判别方法

(4)轮系转向的研究性学习

(5)巩固练习

二、情境创设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美国创造力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充分动用发问的技巧,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例如:“定轴轮系转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先将有关模型全部放于教室让学生有较深的直观感受,创建学习气氛,创设问题环境。

教师:圆柱齿轮传动中,一对齿轮啮合时主从动轮转向怎样?

学生:外啮合时相反,内啮合时相同。

教师:内啮合齿轮的对数对从动轮转向有无影响?

学生:无。

教师:两对齿轮外啮合时主从动轮转向怎样?

学生:相同。

教師:n对齿轮啮合时从动轮转向怎样?

学生:不太容易总结。

教师:圆锥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中从动轮的转向怎样判断?

学生:似乎比较难判断

这样学生就逐渐进入了自主探索的境地。

三、问题的提出

根据心理学研究:如果所提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心理,太简单,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故教师提问要遵循“跳一跳,能摘桃”的原则,做到难度适宜,问题适量。根据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结构,我由浅入深地设置以下问题:

(1)判断a、b、c三个图的从动轮转向(实线箭头为已知的主动轮转向,虚线箭头为判断出的从动轮转向)。

(2)圆柱齿轮传动转向有什么规律?

(3)判断d图中圆锥齿轮传动的从动轮转向。

(4)判断e图中蜗杆的转向。

(5)判断f图中各从动轮的转向。

我们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上下工夫,自己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中的做法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四、研究探究

即学生对各种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讨论,并得出结论。大量的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的全员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研究的情境,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适时、适度点拨,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越辩越明,越理越清。学生通过对5个问题的研究、讨论、归纳,总结出定轴轮系中各齿轮转向的判别方法。

实践证明,本节课内容采用研究性教学法与传统的灌输法相比,研究性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地应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运用研究性教学法时,还有其它教学法加以辅助,即“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我在本节课中,还应用了直观教学、引导教学等方法。

上一篇:医疗质控工作安排下一篇: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