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体会

2024-04-12

公开课体会(通用9篇)

篇1:公开课体会

《公开课活动》中的收获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是脚踏实地有条不紊,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天人人公开课活动”。这次活动历时一个学期,全校老师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听课做课,都在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的收获。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只要一提起公开课,很多人就会想到作秀。因为有外人听课,讲课教师的课就变得不再平常,不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且还会做精美课件来烘托气氛,甚至还要事先演练已达到预期效果,这样的课上出来通常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这种经过精心打磨的课却不够经济适用,我们一线教师更期待的是走进那种原汁原味的教学课堂,从中获得自己想学习的东西。这次大型的公开课活动恰好满足了我们的教学需求。

在这次活动中几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初听的是白艳春老师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在这节课中白老师准备了一些实物教具,有玩具,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不同种类的文具然后利用这些东西在课堂上开了一个模拟小超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了人民币,教学效果相当的好,整节课教学气氛活跃。在孩子们买文具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要去购物了,当时我就在内心深处佩服这位老师,低年级的数学课原来可以上的这么生动。英语教师袁丽敏的课更是在平淡中见特色。那节课讲的是《what color is it》,在讲课时涉及到各种色彩,我以为她会准备各种颜料做教具,可是她却很出人意料地就地取材,利用学生的文具衣物来讲解,既轻松又亲切,提到哪位同学的物品,他就会主动举起来叫大家看,心里也美滋滋的,觉得老师在意他呢。做游戏的活动更是把课堂气氛带到高潮,孩子们把手举得高高的,都很怕老师看不见自己,这样的课谁听了都会受到感染。虽然这节课看是平淡,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在里面,但是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分毫不差。这让我感受到一节好课不在于你运用了多少教学手段,而在于你取得的教学效果。

不久就轮到我做课了。我也想上一节生动真实的课给大家,选课时我征求了学生的意见,挑了一篇大家都喜欢的课文。我只告诉孩子们回家读课文,孩子着急了,一致要求我先预讲一遍。我笑了,告诉孩子们:“这次我们不练习了,给各位老师听一节真实的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孩子们欢呼起来:“喜欢。”这喜欢两个字带给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事先演习过的课激不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喜欢听新课的。既然有了孩子们的支持,我就不怕自己会讲不好了。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了,因为我们都是在本班教室上课,没有做课件的条件,我就准备了一些字词卡片,图片,设计好了教学过程。到了讲课那天,同学们已经满怀期待了,结果那天同学们学习态度十分认真,精力集中,回答踊跃。虽然有的孩子回答问题不够完美,但是却是经过自己认真思索的,要比复述老师给的标准答案真实自然,教学效果比预想的好得多了。课后同事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指出了优缺点,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中肯中听。这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我真的收获颇丰呢。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更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把这些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教学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提高。今年常规听课时,孙老师说我的授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让我很受鼓舞,看来我的确是在这次活动中受益了。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用心,我们都会有所收获,这是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感触和收获。

篇2:公开课体会

一、精彩高效的生本教学让我找到了生动的学习模本。

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这几节语文课中,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使更多的孩子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自我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以生为本。课堂上的教学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将来的发展,调动了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小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一个贯穿全文或者非常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互帮互助,积极配合,从而解决问题。比如张老师执教的《说勤奋》一课用事实来证明道理的问题设定,就很有价值,而且学生在合作中能够有所升华,借助课外搜集的事例或名言来进行说明,很有说服力。隋老师执教的《徐

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围绕徐悲鸿是如何勤学苦练的这一问题,很好的证明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决心和努力。于老师的《狐狸与乌鸦》围绕乌鸦的心理变化来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老师的问题设定都很具有价值,是我应该努力学习的。

二、引领课堂,“读“领风骚

总观这次的生本课堂的所有语文课,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占熬头。在课堂中无不体现着教师是在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读书,教师或以自己的朗读功底以身示范,或抓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体会朗读,或以复沓的激情引导将学生的朗读推向高潮。可以这样说,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读”领风骚。如蓝老师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那种思念之情的朗读指导,杜老师对《江南好》中显现的那种小桥流水般的朗读指导。苏老师对《家》中所表现的各种心情的朗读指导都很到位,是我仿佛在学生的朗读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寻找课文空白点,进行能力提升

吃透教材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但真正的一节好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我们要吃透的还有教材之外的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我们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地拓展,寻找课文中的空白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更多的课堂奇迹。在本次赛课中,老师们都对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补充说明,使课堂时刻充满着闪光点。杨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倒的信念》一课中课外拓展的顺其自然、恰到好处,留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刻,如联系2008年的汶川地震,表现由古至今,信念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力得到了提升。刘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向老师表达感谢,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李老师执教的《石榴》更是将生活搬进了课堂,趣味性很高。

篇3:上好语文公开课的几点体会

也恰恰因为这一节课堂所体现的智慧和亮点远胜于我们平时的课堂, 所以便给了人们“作秀”的感觉, 让听课的老师感到不真实。其实, 我们平时上课肯定也没有公开课上得那么辛苦, 也不会那样上。但是, 我认为, 如果一节课能体现出一节公开课上的一个亮点, 也就有效果了。因而, 我们说, 公开课的意义并不是要求广大教师在平时上课也这么煞费苦心, 这么处心积虑地备好再上, 而是告诉大家一节课可以体现哪些智慧和技巧。所以我认为, 上好一节公开课, 一定要有自己的亮点, 必须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提高自身素质

任教多年, 我也曾观摩过不少语文公开课, 也亲眼目睹了那些教师在公开课上的挥洒自如、得心应手、风流倜傥。而这些风貌,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源于他们自身比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 这些综合素质包含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们会设计教案, 注重三维目标, 注重教案的高效, 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反思, 因而形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其次, 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较高的语文素养。他们涉猎了人类的各个层面, 他们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再次, 包含了积极的心态。而他们总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 总是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不是“公开”上, 把功夫做足在“课”的文章上。最后, 包含了良好的沟通艺术。因为这良好的沟通艺术直接决定着这公开课的成败。他们深深懂得, 教与学过程的本身就一种相互作用的沟通, 这种沟通包括课前沟通、课中沟通、课后沟通。而这种沟通是需要讲究艺术的, 沟通从“心”开始, 可以侃侃而谈, 可以幽默风趣, 但一定要根据个人风格, 不失个人风度。以上这些素质, 只有注重平时积累, 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注重课前准备, 做到有备无患

教师具备扎扎实实的功底, 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先决条件。而上好一节公开课, 必须在上课前要做好三备: (1) 备教材。只有认真地吃透教材, 才能了解该公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成竹在胸, 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方向明确, 设计出层次清晰的教学步骤, 进而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且富含逻辑性, 才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流畅, 衔接有机。 (2) 备学生。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双边互动, 而且,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 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必须熟悉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包括成绩状况、理解能力的差异) , 必须做到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以供教师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互动。 (3) 备教法。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推行的今天, 好的教法能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愉快地探求新知。所以, 在教法上, 我们要力求创新, 让高效实用的教学思维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三、注重授课中心, 着力突出重点

任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心里都明白, 一篇文章要有它的教学重点, 同理, 一堂语文公开课自然也就有它的授课中心。只要把握住了教学重点, 掌握住了授课中心, 并紧紧围绕它们来做文章、上新课、提问题、做练习, 就能够使公开课教学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能够切实地增加, 都能够得到提高。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争取一堂课突出一个中心, 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一堂课闪耀一个亮点。

四、注重结课质量, 做到回旋有力

一篇好的文章, 它的结尾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回味。一堂好的语文公开课也一样, 它的结尾也一定要给观摩者及学生留下“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回味余地。在这里, 我们暂且称之为回旋力。毋庸置疑, 公开课给学生的影响深度如何, 跟它的教学结尾的回旋力关系很大。回旋有力的结尾方式或拓展、或回顾、或练笔、或探讨、或研析等等, 不一而足。如拓展式的结尾, 能让学生以课本为蓝本, 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回顾式的结尾, 能带领学生通过回顾课文的内容, 一起填补课中印象不牢固的空白。练笔式的结尾, 能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析出较为精辟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较好的定格, 也可以更全面将其运用于实际。而探讨式和研析式也回旋有力的结尾方式, 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注重动态生成, 少些预先设置

要想让一节语文公开课获得成功, 就一定要做到少些预先设置, 多些动态生成。就是说, 对教学的过程, 不要预先设定, 不要设置过多的环节, 尽可能地做到简约, 目标也要尽可能的单纯。当然, 有些程序还是要预先设置的, 比如情境, 应该想想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 怎样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怎样让学生因时、因地、因人作出回应, 怎样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师生的互动中使课堂走向纵深。另外, 语文公开课经尽可能地少一些规矩, 少一些限制。例如, 对学生的读书时间不作统一, 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作限制。对学生的作答方式也不加限制, 教师要敢于放手, 还学生于课堂,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思考、练习、争论并参与评价, 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课堂才真实有效, 这样的课堂才有助于公开课教学的动态形成。

篇4:公开课体会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与体会

一、地方普通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012年,教育部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的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数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共选出了368个主题,分两步建设完成[1];2013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再组织选题申报,将从有关高校建设完成的视频公开课中遴选,参与高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非“211工程”高校每校可报1门课程,使地方普通高校在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中从观众转变为参与者,从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地方普通高校通过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质课程资源,激发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深入思考,同时,一堂好的授课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揣摩,不仅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更要有新的见解,因此更能直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观念视野,是高校展现自身实力和特色的新舞台。目前上线的视频公开课,多为“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课程建设基础雄厚,名家辈出,使得地方普通高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地方普通高校可以通过在课程选择、内容定位、教师团队等方面突出自身的优势特色,找到自身的受众定位,在我国的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西安邮电大学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一所邮电通信类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要特色,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领域。本文结合我校已上线爱课程网站的“走近通信”视频公开课建设案例,从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标定位、课程的选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视频拍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分享了课程建设的体会,力求为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方普通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1.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标定位

地方普通高校通过视频公开课建设,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视频课程的社会效应和意义也让教学工作充满想象和激情,促进更多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增强高校自身教学方面的内涵建设;此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是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传播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最好阵地,地方普通高校以此服务社会,可以树立自身品牌,提升社会满意度。我们将西安邮电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目标定位为:集最优师资、课程和教研成果资源,通过交流、传播和共享,服务学生及社会大众。

2. 视频公开课的选题

目前上线的课程多数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优质的课程和师资资源,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在确定本校的课程选题时,一方面应该注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优质课程和师资资源,优先进行原有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可以重点关注目前上线课程中还没有涉及的相关领域和课程。

在我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时,首先结合我校的信息科学技术特色和通信领域的优势学科,在“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现代通信网”、“无线通信调制与编码”课程均为省级精品课程,拥有“通信工程”和“信息安全”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成功申请设置了新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了一年级新生对了解通信知识的诉求,我们确定了课程名称为“走近通信”,共8讲,分别为:通信的发展史、从电报到电话、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互联网—开启信息时代之门、物联网:从人—人通信到物—物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时代之殇、未来通信网络发展趋势,分别请了我校8位教授进行讲授。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与课程的目标定位相一致,突出课程选题的特色,同时避免艰深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文献[2]中提到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在选题相应的最新技术前沿的背景下,有理论、有历史、有应用,形成理论高度、历史纵深、学习趣味的有机结合[2]。其次,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中,录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因此,需要精心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合理规划每讲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专题。

我校的“走近通信”视频公开课规划的8讲,涉及通信专业教学中的8门课程,但对于非通信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来说,他们想要学习了解的是“通信”,是高度浓缩的精华的内容,我们不能完全以专业要求限制他们,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应设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他们以精华。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课程的每一讲都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与前后有关联的主题,每一讲简要介绍相关知识,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信息安全”、“物联网”等,再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活中的案例或技术发展中的小故事,如“贝尔发明电话”、“手机安全”、“智慧城市”等,结合主题作讲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每讲都以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结合大家熟知的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纠缠于理论探讨、繁琐引证,深入浅出地谈论通信中的诸多话题。

4. 教学方法

网上备受学习者追捧的哈佛大学Michael J. Sandel教授开设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和耶鲁大学Shelly Kagan 教授的哲学课“死亡”,一个语言幽默、课堂自由,另一个休闲装、运动鞋,双腿盘坐在课桌之上[3]。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国教师在课堂上更趋于严谨,以自己的讲述为主,与学生的互动少。“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既是国外名校公开课风靡中国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中国精品视频公开课与国外公开课之间的巨大差距。但是,如果想一蹴而就地解决这个问题,缩小差距,势必会“邯郸学步”,失去自身的特色。因此,在视频公开课的教学中不应盲目地模仿国外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多地鼓励教师发挥个性、展现特色,勇于突破自己,通过加强课程教学的灵动性,避免千人一面的授课场景。

我们在“走近通信”视频公开课教学方法的研讨中,一方面组织8位主讲教师观看学习网上的视频课程,另一方面学习已经拍摄过视频课程的老师的经验,如文献[4]中浙江大学余潇枫教授根据自身拍摄录制的经验,提出的四点实用建议:“眼睛对准镜头、姿态自如放松;语速不能太快、内容需要集中;PPT字大量少、适当注意台风;提高控时能力、体现幽默轻松”[4],通过教师放松自在的态度行为感染学生及观看者,拉近师生关系,更加积极地探讨、主动学习,同时,在PPT制作中插入了音频、视频、图片、FLASH动画,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气氛。

5. 视频拍摄

教育部在《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2013年版)》中,从录制要求、制作要求、技术指标、元数据填写规范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提出了要求,为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总体上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较高的拍摄制作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全面提出要求,大到统一交付格式,小到规范信噪比、拍摄环境面积等[5]。

我们在“走近通信”视频公开课拍摄中,首先研读“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等相关文件,做到有的放矢地选取设备、场地等;其次,在经过几个场地的试拍后最终选定为教室,确定了三个机位和收音的拍摄方案,同时,用液晶电视替换了投影仪和幕布,成功解决了远景镜头时,幕布上PPT字迹看不清楚的问题;最后,在拍摄过程、后期剪辑及字幕校对中,都要求主讲教师和拍摄制作团队充分的沟通,相互熟悉对方的工作,不断磨合,最终达到视频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效果有机融合。

三、地方普通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

一是集中优势资源。目前,地方普通高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刚刚起步,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相比,在“名师名课”资源方面有明显的劣势。但是,地方普通高校可以集中自身学科、课程、师资的优势,以突出特色为建设重点,确保视频拍摄的质量为前提,积极投入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通过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优化本校的课程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品牌,以此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二是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已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国内也已涌现出了一批精品的视频公开课程,地方普通高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视频课程的成果经验,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势,努力尝试大学课堂与网络受众的对接,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尽自己的力量。

此外,不足之处是视频公开课在讲授中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不自然。在拍摄中我们也曾试图鼓励教师加强师生互动环节,但往往会破坏课程讲授的连续性,使教师失去对课堂局面的掌控。视频公开课呈现出的课堂氛围,是基于教师多年授课经验积累的显现,不是临场发挥的结果,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中国特色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推进,相信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受大众追捧的中国“名师名课”。

参考文献:

[1] 周子明,许宏年. 对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31-32.

[2] 蔡自兴,刘丽钰,陈白帆,谢斌. 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8-10.

[3] 王红. 从学生和网络受众的角度出发寻找“接口”[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10-11.

[4] 许玮,董榕,李红美,张剑平. 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2012(6):122-125.

[5] 董榕,许玮,张剑平. 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54-59.

篇5:公开课心得体会

1、把小组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我们总是在讲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课堂中也有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学生似乎仍是在以自主学习为主,并没有真正的讨论起来。而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以个体为主,而非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如何切实做到这一点,是我今后需要研究的一点。

2、要求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时,教师如何在学生中进行指导。

在倡导新课堂、生本课堂的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占了课堂时间的大部分,那么老师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做什么呢,肯定是走到学生当中,走到小组当中去指导,那么应该怎么指导既能启发思维又不直接告诉结果,既能切实做到辅导又能照顾到所有的小组呢?这需要老师在时间上的把握,也需要老师在指导的时候掌握好度,否则问题也就失去了探究的价值。

3、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不断研究鼓励性评价。

对于每位学生或者每个小组代表的回答,都要给出评价,当然这个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互评,但是对于特别好的回答,老师一定要给予表扬,仅仅是一句“好”“很好”“不错”,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反而形不成有效地鼓励。在评课当中,有的老师提出了要让其他学生知道这位同学回答的好在哪,今后其他学生才能也像他这样做。

篇6:数学公开课听课体会

李永强

4月6月——4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学校组织到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学习,观摩了外国语学校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上午,我们听了由合肥市瑶海区教育局长唐明生的总结报告和浙江大学教授单中惠的《西方基础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主题报告。下午,我们在华府骏苑小学听了西园小学章娣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这节课让我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可以说是如沐春风。

这节课表现了以下优点:

一、文化底蕴。章老师在课堂上有着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则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三个转向。章老师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三、知识生成。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这节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而对比自己的课堂,还有需要不断更新的地方。所以听了章教师的课后我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去学习,去长期的不断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备课的关键是对教材的解读, 如果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 就容易造成很清楚明了的数学问题, 让老师越讲越糊涂。因此在解读教材上下功夫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进行的内容。例如这13节课, 每位教师都在教材的解读上下了功夫, 毕竟是精英风采展示课, 体现出各位教师备教材、用教材很充分, 而且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学习理解就容易了一些。当然, 备课的另一个侧重点是要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生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看怎样预设才能让学生由不会到会, 由不懂到懂, 另外, 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 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 都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才能有足够的底气, 才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 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 也才能像张春莉教授讲到的一样为学生能营造出绿色的生态课堂。13节课中, 通辽市的靳虹老师的《比多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 在教师引导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口说一说、估一估、练一练的方法, 让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了什么时候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如包头九原区沙河镇一小的高宏老师第《三角形的特性》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尽管三个活动都没能完成, 但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方法, 却处处得以体现。我觉得这就是张春莉教授所讲的“绿色生态课堂”的体现。

二、课堂生成是课堂生命灵性的体现

课堂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度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就如张春莉教授在报告中说到的“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 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 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使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 方法不断选择

与求新, 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 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说明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捕捉教育的契机, 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例如:呼市教师李春霞的《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节课中, 出现了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 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三个圆被平均分成15份, 取了其中的11份, 一生说应表示为15份之11, 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用心去关注学生的回答, 只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与自己的预设一样。这样很好的一个让学是分清单位“1”的机会就这样轻易放弃了。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部分学生对单位“1”的含义模糊不清。如果这时教师可以追问一句“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 ”然后教师给学生比较清楚单位“1”不同, 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那么这节课没有预约的精彩就会使这节课效果截然不同。

三、饱满的激情是课堂的师生情感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体现出是一个有个性的课堂, 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由此, 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为“营造绿色生态课堂”提供了条件。例如, 兴安盟王毅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中, 虽然是一名男教师, 由一上课用饱满的激情就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 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步一步通过自主动手涂一涂、圈一圈、想一想、说一说、猜一猜的方法逐层深入, 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总结出了分数的意义, 整节课教师的教的轻松, 学生学的愉悦。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是绿色的生态课堂, 就应让我们的课堂激情饱满个性张扬。总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 不是重复一次教案, 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 了解课堂, 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 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 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 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 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 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我想,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按照教学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课堂教学中, 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 还“备”学生, 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 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2.教学过程精致

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 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 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 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 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3.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当今中考命题的命题指导原则是, 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确立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这就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 为此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 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 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4。使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倾斜

篇7:公开课心得体会

——xx老师

不知不觉,来到育才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美丽的校园、睿智的师长,可爱的学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幸听的几次公开课,更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赞叹不已,不愧为名校名师!翁颖老师教学思路明晰,语言幽默;黎尧老师课上知识内容层层相扣,循序渐进;王历权老师逻辑严谨,深入浅出。他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展现了名师对数学归纳法这一经典课题的精妙解读。我还听了两位老师讲的线性规划,通过同课异构这种形式,让我看到了育才教师的创新、进取。曲洋老师通过情景导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安璐老师的课亲切、自然,深入浅出,彰显出了精湛的教学功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忠良老师的公开课,他的这堂课主题是评讲试卷。这样的公开课机会可不多,要好好把握。听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习题课的宽度与广度,意识到讲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题讲清楚的水平上,还要从更高的教育认知来分析习题,巩固知识。通过听这些名师课堂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

一、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认真备课。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只有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三、积累经验、掌握方法。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生命的学生。学生们不按套路的问答,往往会让我这样的新手教师紧张慌乱。所以,要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8:公开课体会

一、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学校的大力支持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进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不仅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学习需求, 还可促进高校转变教学理念, 加快教学改革。因此, 学校的大力支持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保障, 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离不开各高校积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遵义医学院由主管校长负责, 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在政策、经费、硬件设施、人力等方面给予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课程质量, 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让主讲教师更好的把握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同时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和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进行分批建设, 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实施。

2.突出特色, 做好选题和教学设计。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的视频公开课建设中要结合实际案例, 要注重应用环节的建设[2]。选题是实际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 课程选题要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和课程建设目标, 打破传统, 追求新意。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认为:公开课不一定要有很高的理论深度, 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角度, 能够切实地提高听众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3]。课程《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教学团队以承担的贵州省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为基础, 团队成员具有近十年为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进行科普宣传的丰富经验, 能够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禁锢, 很好把握科普宣传讲解的内容和深度, 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精品视频公开课每门课程至少5讲, 各讲相互独立又成整体。课程设计应尽量选择新角度、避免重复, 勇于创新。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不能照搬教科书, 讲授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又不能过于专业和详细;既要考虑通俗易懂、使社会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又必须严谨、准确、精益求精。为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以寄生虫常见感染途径为线索, 每讲题目巧妙设计“病‘虫’口入”、“都是宠物惹的祸”等新颖标题。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使枯燥的人体寄生虫教学讲解直观而生动, 变得有趣味。教师尽量采纳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或形式, 增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

3.录制前相关人员的准备要充分。要保证课程制作的水准和课程质量, 在录制前与媒体制作团队沟通非常重要。让制作团队了解教师整个课堂安排和教学设计, 录制导演提前做好准备、制定拍摄方案。制作团队要准备高清数字设备, 采用三机位拍摄, 一个前机位、两个后机位, 并要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 提前做好摄像机机位、拍摄角度、话筒声音调试、灯光等准备工作。

教学场地应事先选择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的录制现场, 可适当对教室进行教学环境的布置和装饰, 如有学校Logo的背景墙或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道具、图片等, 学生人数以50~80人较合适。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前期教学内容准备、教学设计和PPT制作以外, 教师准备的衣着要大方得体, 展现出教师的风貌。为呈现自然、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不赞成提前组织学生对互动环节的提问进行演练, 但考虑拍摄机位、声音收集等因素, 可提前安排参与互动学生的座位。

二、视频公开课的录制和后期编辑

视频公开课每讲以专题呈现, 每讲内容完整, 时长30~50分钟。为了完整、全面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 三台高清摄像机中一台机器拍摄教室全景, 一台拍摄主讲教师中、近景, 一台拍摄学生画面, 要避免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内容。主讲教师在做好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后, 在现场摄制导演的指挥下开始视频拍摄。授课过程中学生要坐姿端正, 精神面貌饱满, 认真听讲。教师既要用专业严谨、富有激情的语言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传授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到通俗易懂, 用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用良好的教学仪态、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真实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也要考虑现场录制视频的要求, 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要有镜头感。对于一些简单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环节无需提前演练, 如果学生回答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内容可以课后补录, 也可真实记录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更正, 真正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互动式教学形式。

为了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教高司函[2011]105号文件) , 对课程录制, 后期制作, 视、音频交付文件等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很多人认为后期制作由制作团队完成, 与授课教师关系不大。事实上编辑制作团队对后期制作的技术手段很娴熟, 但是对于课程内容如何能更好展示却外行, 如PPT的插入形式和位置、整体衔接性、为更好展示某些教学内容如何切换镜头、字幕的准确等, 都需要教师与制作公司进行沟通交流, 并全程参与后期制作。

课程开始时一般要呈现整个课堂的全景画面, 教师授课过程以近、中景为主, 适当切换学生镜头。为保证PPT的清晰度, 一般后期编辑时将PPT转为图片格式嵌入视频, 但这种方法不能体现课件中的动态演示效果, 就需要结合中、远景镜头现场反映课件的动态演示过程, 达到课件制作的动态演示目的。此外,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声音为主要载体、声画结合的形式展现课堂教学内容, 如授课过程中的某些口误或小的失误, 要由授课教师与制作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可通过剪辑、镜头切换等方式尽量弥补, 不要出现明显的画面跳跃感或语言的不连贯, 否则只能补录声音甚至镜头。

三、视频公开课上线前的修改和注意事项

视频公开课制作完成后上报, 经初审、复审、三审、修改后才能上线发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目前主要通过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 上线前由专家评议课程选题是否恰当、有无重大政治性、科学性问题、讲授内容是否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魅力、后期制作水平等。三审通过后会有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供课程团队修改, 涉及教师授课内容中某些专业问题的严谨性、PPT和唱词中文字的疏漏和不规范、唱词压字、某些有广告嫌疑或不恰当的图片引用、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视频技术参数检测指标是否合格等细节问题。课程团队要严格按照修改意见逐条修改, 以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和水准。对于同行评审专家提出的涉及专业知识的修改意见, 特别是一些不严谨或不规范的专业内容授课教师要提出修改方案, 与编辑制作团队认真修改、弥补, 如有争议可提出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以书面形式与编辑沟通。经过多次修改、审核, 课程经终审合格后方能在爱课程网站上发布。

四、结语

虽然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的制作和评选过程, 获得一些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经验, 但也发现该课程与目前我国建设的多数视频公开课存在同样的授课模式相对单一问题, 课程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 课堂学生的思考和与教师的交流环节较少。此外, 教师对课程内容讲授深浅的把握、后期制作略显粗糙及专家提出有的互动环节显得比较生硬等, 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不仅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术造诣, 而且要做好课程设计、更加注重细节, 同时在拍摄与制作方面要加强与摄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引入更多更新的摄制技术运用到视频课程中。

摘要:遵义医学院完成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寄生虫感染与人体健康》在爱课程网站发布, 结合这一实际案例介绍视频课程的准备、制作、修改、正式上线发布等建设环节中的经验和体会, 为地方院校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寄生虫,精品视频公开课,爱课程,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朋娇, 田金玲, 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310) :86-92.

[2]顾云锋, 吴钟鸣.地方本科院校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3) :40-43.

篇9: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上一篇:霍金的名言下一篇:干部周转房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