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公开课课教案

2022-07-10

教案的书写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整理过程,包括教学课时、教学时间、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导入、讲授、讨论、作业、板书,还有教学后的反思和小结,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总结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公开课课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美术公开课课教案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课后反思

《季风气候显著》教后反思

自评:

1、设置的问题注重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授课中,本人对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尽量问题设置得生活化、实用化些,这些也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对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效果也比较不错。

3、重视地理素养的形成,课堂及时纠正指导,对一些基本概念讲解得还是比较透彻。 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总体上时间分配得比较合理,但雨带的移动规律可能花的时间太多了些,导致后面练习的时间偏少,以后教学时,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预估需要更加细致些。

2、、问题设计考虑需要更加全面些:如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其实上节课已有降水的分布特点,因此设置问题时,直接就讲影响,而对特征分析一笔带过就可以了,还有如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这个问题太大,不好答,讲课时,设置若干个小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3、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因为本节课难度较大,而设置的问题又有一定局限性,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思维也比较不活跃,在设置问题时,如添加些生活性或开放性之类的问题,课堂气氛可能会更好。

学生反馈: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总体反映较好,基本的知识点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对学生也比较耐心细致,尊重学生,做到适时点评,但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需努力。在时间上,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像时间。

同行互评:同行总体评价上,与个人自评差不多,主要是在时间、问题、方法设置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第二篇:美术公开课教案

我家的菜篮子

课题:我家的菜篮子 授课年级:二年级 授课老师:杨淑霞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与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

2、在摆设中体验构图的美感。

教学重点: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的形态与色彩特征及构图知识的运用。

教学难点:多个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蔬菜卡片和菜篮子图片。

一、 组织教学

二、 歌曲导入

1、

2、

3、 以儿歌《拔萝卜》进行导入,听一听唱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萝卜图片,看一看萝卜的外形、色彩。 指出萝卜是蔬菜的一种。

导出课题——我家的菜篮子

三、 授新课

1、

2、 提问:你还认识那些蔬菜? 课件展示蔬菜图片进行欣赏。

3、 提出问题:妈妈平时买菜都是用什么装菜的?(提倡少用塑料袋,引出菜篮子)

4、 课件展示菜篮子图片,思考:菜篮子与蔬菜如何摆放在一起才好看?

(展示优秀作品,进行构图知识的引导)

5、

6、 出示蔬菜卡片和菜篮子图片,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如何组合。 提问:怎样画才能表现前后遮挡?

先画前面的蔬菜,再画遮挡的蔬菜

先画主体,(注意留出前面物体遮挡的位置)再搭配其他物体

四、 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演示讲解几种篮子的画法

五、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绘画——我家的菜篮子

六、 评价

他评、互评、教师点评

七、小结

第三篇:美术公开课教案

设计思路:

喜欢动物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表情丰富、体态可爱的动物,选材上我从孩子喜欢的东西入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此我提供了表情、动作丰富的人物和动物的图片供孩子自由选择、大胆创作,运用粘贴、添画的方法来吸引孩子,让孩子体会艺术创作的多彩,感受创作带来的的乐趣。

活动名称:《奇妙的想象之旅》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粘贴、添画,充实画面。 2.通过观察人或动物的表情、动作发挥想象,大胆创作。

3.愿意用语言表达的形式分享自己的作品,感受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类图案(动物、人物)、彩笔、绘画纸、纸篓、纸团、线条。 活动重点:

发挥想象力大胆添画、充实画面。 活动难点:

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感受创作的乐趣。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神秘导入,激发兴趣。

以神秘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兴趣,(今天周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几位神秘的小客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请出第一位吧!)

基础部分

二、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

(1)师:它是谁?它是什么样的表情?它做了什么动作? 以变魔术形式把老虎从PPT上变下来,增加神秘感。 (引导孩子大胆想象,想一想它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根据孩子的想象,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在图画纸上。 (2)依次出示PPT2、3,进行提问,幼儿观察。 师:两只小花猫碰到了一起,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都很奇妙,接下来请你们把自己奇妙的想象画出来。

教师小结: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首先选择喜欢的图案,观察这个人或这个小动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想象它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把图案粘贴在画纸上,进行添画。

三、幼儿粘贴添画,教师巡回指导

1.选择图案,仔细观察,想好要画什么,再在想好的位置进行粘贴。

2.注意桌面的卫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醒幼儿自主选择图案并进行想象添画。鼓励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别人添画的不一样。

结束部分

四、分享想象,欣赏作品。

1.幼儿将完成的作品悬挂展示,互相交流。 2.将幼儿作品拍照展示在PPT上,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想象。

3、将幼儿作品运用会声会影的制作,像放电影的形式一样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

延伸部分

引导孩子知道今天的图案是从一些废旧的图书和杂志书上面剪下来的,回到家里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剪一剪、粘一粘、想一想、画一画。(主要引导孩子学会废物利用)。

第四篇:公开课课例-----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人:伍义凤

教学内容:教材62---63页的例

3、例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 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及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分一分、说一说。

(1) 把10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 (2) 把10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

2、 引入课题

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请学生读题

(1) 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让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地口述一遍。

(2) 列出算式:13÷4=3(组)……1(根)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13”和“4”分别表示什么?

(3) 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着写

(4) 指导学生写竖式(顺口溜:小房子建起来,被除数住进来,除数站在门外面,商要站在屋顶上。)

板书:

(5) 结合竖式,提问:分成了几组?也就是说明13里面最多有几个4?2是几?

提问:每4根分一组,分成了3组,共摆了几根?竖式怎么计算?4和3的积2应该写在什么位置?这个“12”应该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分了12根,还剩几根?在竖式中是怎样得到余下的1的?“1”叫什么?

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3、 巩固练习: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样写?(学生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

4、 教学教材例4

43÷7= (1)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计算) (2) 教师订正并板书: (3) 你是怎样找商的?

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并且要小于43。 (4) 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余数要小于除数

三、 巩固练习

1、 教材62---63页“做一做”第

1、2题

2、 教材63页“做一做”第2题

四、 课堂小结:

怎样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3: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

例4:

43÷7=

第五篇: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

艺术活动——镜框画《我喜欢的人》

目标:

1、培养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大胆表现,

2、进一步掌握镜框画的装饰特点。 准备:不同脸型人物的范画。 过程:

一、导入。

1、 游戏《猜猜我是谁》,请幼儿闭上眼睛用手触摸被猜幼儿的脸,然后说出被猜幼儿的姓名,并引导幼儿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如,他的脸比较长、他的眼睛很大、她的嘴巴很小等。)

2、 请幼儿说说你喜欢的人是谁,他长的什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3、 老师出示范例请幼儿观察,说说这几个脸的特征,并想象它像什么几何图形?

4、幼儿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人的脸,再与老师范例中的人物相比较,看与哪一张脸相同。

二、作画。

1、老师画喜欢的人,重点引导幼儿把人物的典型特征表现出来。

2、出示上次作业优秀范例,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镜框画的装饰特点。

3、请幼儿为自己喜欢的人画一张像,教师为作画有困难的幼儿做指导。

三、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作品,活动结束。

《我喜欢的人》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要有好的效果:首先选材很重要,我选择《我喜欢的人》是因为这是小朋友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每天都见到,对孩子来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孩子会感到比较感兴趣。

我们班的孩子的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人脸型的不同形状,并学会运用这几种形状表现所要画的人。活动中幼儿能较好地进行观察,积极参与。通过老师的总结启发认识了人脸型的不同形状,变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表现我喜欢的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母亲与孩子的故事下一篇:名师讲堂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