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2024-04-25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精选6篇)

篇1: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之——宗教与文化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的一种信仰,灵魂的指引。宗教观念最初的产生,反映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宗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那么宗教有什么积极作用呢?如何让宗教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宗教具有稳定社会,调节心理,丰富生活的作用。

宗教为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行为准则。如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都是苦,知道苦就要断掉苦的渠道,所以不能贪财贪官贪色,要净化心灵;基督教讲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罪,所以要懂得忏悔,摆脱堕落。宗教与社会道德准则相适应,对信仰者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对于社会其他人群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此便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宗教的某些修持方法,让人修心养性,静心养神。如今的社会人们利欲熏心,宗教能起到宽容、缓解、调节的作用。宗教可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社会的理想总是追求公平与公正,而现实社会达不到理想的程度,就必然导致人们的心理不平衡。通过宗教调节人们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知恩知福、感恩回馈,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回报社会。

宗教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宗教给人们生活找到落脚点,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各种宗教都不同程度地对于人们的生活进行了勾画,为人们描述了生活的终极目的。现实社会充满各种不稳定因素,人们的生活好像没有任何可把握性。宗教为人们指明了生活的终极目标,可以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内心需要。

如何让宗教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呢?首先要真正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到实处,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为宗教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要积极推动宗教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宗教包含了许多对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价值的优良传统,发挥宗教的积极功用,就要积极推动宗教发扬优良传统;再次要积极推动宗教信徒与非信徒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使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和谐相处,有助于宗教功用的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篇2: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论文评语参考

1、本篇论文符合题目要求,能够紧密论题展开论述,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比较通顺,层次分明,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参考的文献资料与论题和论文内容结合紧密,能综合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结合当前形势与政策来进行分析,但格式还不是很规范,独立见解少,部分论点的论证还缺乏说服力,语言凝练的还不够,总体上说,基本达到课程论文的考核要求。

2、全文以紧扣主题,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课程要求,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课程论文要求。

3、本文选题合理,逻辑结构较为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较为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课程论文要求。

4、本文围绕中XXXXX展开论述,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较为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见解的内容还不多。总体上符合课程论文要求。

5、本文以-------为题,充分的体现当前热点问题。全文结构基本合理,思路较为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格式也不是很规范。基本合格。

6、以-------为题进行研究。在全文结构中,首先提出了……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也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不足之处在于属于自己见解的内容还不多。总体上达到课程论文考核要求。

7、本文能围绕…………展开论述,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基本上能解决存在问题,阐明自己观点,概念比较清楚。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基本符合课程论文考核要求。

8、本文题目符合论文要求,论述了……。全文结构较为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当前形势与政策来论证。查阅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基本符合课程论文考核要求。

9、全文以……为线索,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格式总体符合规范,但独立见解较少。基本符合课程论文要求。

篇3: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形势是发展的、变化的, 相关政策也是变化的,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是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 社会发展日益迅速, 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内容、新视野、新课题。这个特殊矛盾的产生与解决, 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改进, 从而不断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采用专题教育模式可较好地解决时效性问题

《05方案》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就是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 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应该包括能够对国内外主要形势有正确认识, 能够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应该把握形势政策, 但是现实情况是, 一些大学生忙于学习专业, 忽视了对形势政策的了解;一些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天下事, 上网只是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 其中, 一些人甚至连基本的时政常识也不明白;有些大学生虽然关注形势政策, 但由于自身学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 不能正确地把握形势政策;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我院思想政治课部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探讨与实践, 在专题教学上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的质量, 内容的统一, 根据我院的具体实际情况, 在开设课程讲座时, 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 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 纳入计划, 保证教学课时。每一学期安排16个学时的讲座内容。

其次, 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特点, 我们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采取计划单列形式, 即“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专题讲座的执行计划。根据省高教工委培训的要求, 在学期开学初, 由思想政治课部拟定每学期开讲的专题讲座计划, 计划的完成则由教务处牵头, 以思想政治课部为主导, 全院各系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再次, 采用主持人与主讲团队相结合的方式。由思想政治课部牵头组成主讲教学团队。授课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专题滚动法”方式, 二是“专题主持带主讲团队集中授课法”, 由思想政治课部确定讲座专题内容, 对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对象、地点、专题主持人、主讲教师或主讲团队拿出总体计划, 指定相应的主持人负责准备讲座的内容, 主持人与主讲团队同时举办讲座授课。

最后, 采用专题集中授课, 突出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课堂组织形式分为报告会的大课堂和小合班课堂两种。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课堂教学, 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小合班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授与观看时事报告录像片结合的方式。上课时间由教务处、学生处及各系协调统一安排, 做到各方配合, 安排到位, 人员到位, 课时有保证。

目前采用的开设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从学生方面看, 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许多积极上进的学生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 出现十分渴望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趋势, 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而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讲座有非常高的热情。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贯穿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可较好地解决实效性问题

虽然,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采用专题教育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时效性问题, 但是, 由于课程内容紧随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发展, 需要常讲常新, 紧密联系实际, 且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零散性而缺少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 尽管学生对时政要闻、社会热点问题有一定兴趣, 对专题讲座教学也有较高期望, 但也出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 专题内容较多注重进行理论宣传和理论分析, 缺少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虽然从整体上看, 绝大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有一定的兴趣, 热情较高, 求知欲较强, 渴望交流;但部分学生或是因为缺乏对政治的敏感, 缺乏对国计民生的重视, 没有大局观, 或是因为对时政背后的社会实际不了解、背景知识有限, 或不关心时政, 视野太窄、感触不深, 自己主动思考少, 不敢提问和大胆质疑, 只想着等待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第二, 由于进行专题讲座, 学生的听课人数较多, 主要由教师讲, 师生之间实际交流很少,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 在听课过程中无法及时解惑, 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 降低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实效性。

第三, 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课堂空间大, 听课人数较多, 以至于对部分学生缺乏约束力, 听课效率低, 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教师所讲的问题, 达不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第四, 专题讲座一般每学期二三次, 专题的选择有一定局限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的形势发展动态情况。由于专题内容的选择, 学生在听讲授之前并不十分了解, 因此,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一些时事知识知之甚少, 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其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要构建创新性模式和体系,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成为全体学生真正受益的课程, 就要承认该门课程的独特性, 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规划设计中, 特别关注该门课程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为此, 我们探讨了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把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贯穿到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的教学方式, 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每次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评述时政新闻。教师侧重正确知识和核心信息的传达, 而不将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

采用这种方式, 第一, 可以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扬长避短, 培养学生平时关注新闻的好习惯, 对于应对突发事件有很好的及时性教育效果。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已制定的专题讲座的计划安排, 有意识地对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引导, 这样, 学生在听专题讲座时会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专题讲座的内容则会变得更容易理解。第二, 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 把这门课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思路中考虑, 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深化, 而且这种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通过每次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评述时政新闻, 一方面, 学生通过接受形势政策教育可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 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另一方面, 学生又可通过评述时政新闻的思考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加之教师的即时指导, 学生可以逐步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判断现实问题, 提高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能力, 并通过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 学会认识、把握、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个学期, 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 学生能够逐渐地多层面地对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比较全面, 看问题比较客观, 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拆分整合以及创新实践等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时, 提倡“师生互动”, 也提倡“学生互动”, 学生在关注时政热点问题的同时, 可以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 大家一起参与, 发表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这种环境不仅限于课堂, 甚至伸展到课堂之外, 这比教师的灌输要优越得多, 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第三, 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 既能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动态, 又能让教师通过学生对时事的点评,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 帮助教师在准备专题讲座时,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第四, 通过课堂时事讲评,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有助于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助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每个班的学生思想倾向和观念可能是各不相同的, 通过教师相互交流, 基本可以掌握全院学生的基本思想动向, 使专题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把专题讲座与日常思政课教学联系起来, 可弥补专题讲座的不足。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专题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结合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 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观点而推卸教师自身的责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等特点, 要把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教学与平时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 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的主力军,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可以扬长避短,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多变性与发展性很好地得到展示。教师既要具有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 又要熟悉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即教师要根据每学期专题讲座安排的内容, 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有意识地组织课前时事述评的内容, 灵活确定每次课的主题, 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学会把握事物变化规律及其认识之道,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正确结论。一些重大事件的变化、发展往往体现一个过程, 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教师要针对某一重大问题,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材料, 以帮助学生了解时事背景材料的来龙去脉。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时事事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去听有系统的专题讲座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大大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兴趣。因此, 教师的教学理念、立场、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使学生学会了解形势和正确认识、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 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形势。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政策, 怎样制定政策, 如何自觉地执行和落实政策。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 教会大学生认识新形势, 发现新矛盾, 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 在讲授“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必须遵循的理念。

动态过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 变幻的世界形势, 日益迅速的社会发展, 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同形势与政策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内容、新视野、新课题。从目前我们的实践效果来看, 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动态性与实效性的矛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若飞.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7) .

[2]王丽华.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二元制”结构内容体系简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2) .

篇4: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大专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专题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全国各高校普遍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参照《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的专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然而,无论是《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还是高校中开展的各种专题讲座,内容都比较单一,大多是一事一议,虽然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但是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差,有必要进行改革创新。大专题教学便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大专题教学的三大价值

所谓“大专题”,是指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等单一专题的基础上,进行两个或以上专题的整合,形成一个内容相关、逻辑相成的综合性专题。大专题教学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

1.大专题教学有助于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时的浓缩化

《通知》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该门课程的学时常被专业课挤占,缺少基本的学时保障,教学时数被随意“浓缩”和“精减”。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方面需要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充实教学的内容。在克服课时浓缩、充实教学内容方面,大专题无疑比单一专题更加可取。

2.大专题教学有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有吸引力,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最感兴趣的话题,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相对于单一专题的一事一议,大专题由于承载更多的热点和信息,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更好地“宽覆盖”,有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

3.大专题教学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

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两个层次: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效果是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全部达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效率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耗时和实现效果。从教学实效性的效果层次而言,相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单一专题的教学,大专题教学的内容更加完整,系统性更强,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也更加有效;从教学实效性的效率层次而言,大专题教学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扩展更多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单一专题的教学,所实现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效果也更加明显。

二、合理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大专题教学的三大原则

教学内容是大专题教学相对于单一专题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单一专题教学内容的叠加,而是两个或以上单一专题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坚持相关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1.要坚持相关性原则

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相关性原则,一是指所整合的各个单一专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要符合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的教学要求,而且要适应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二是指所整合的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连接的,能够统一、粘合起来。

2.坚持整体性原则

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的整体性原则,即要求大专题中所整合的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还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还要科学地区分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之间的因果、递进、继承、发展、并列、矛盾等诸多关系,正确地把握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连接点,合理地将各个单一专题教学内容协调于整个大专题系统中,做到各个单一专题的分析与各个单一专题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内容相辅相成、前后呼应、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整体效果。

“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三个单一专题是2013~2014学年《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的重点专题,各个专题内容较为丰富和完整。如果将其设计成“中国梦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大专题,就需要重新思考其整体性,正确把握三个单一专题之间的逻辑连接点。中国梦是什么——系统阐述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怎样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此递进式地协调和整合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大专题就形成了内容前后呼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3.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实践性原则,是指大专题的理论教学要密切联系国内外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自身实际,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际的竞争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各国政府的施政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教学目标要求。

在“美国监听门事件与互联网自由问题”大专题教学设计中(如下图),既要给学生讲解清楚监听门事件中的“美国问题”,更要让学生深入探讨监听门事件中的“世界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时代为什么要将国家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将国家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虚拟世界里也要将自己的言行关进规则的笼子里,努力做一名文明的网民。

三、正确处理形势与政策课大专题教学的三大关系

大专题教学将多个单一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信息点多,知识点多,连接点多,需要统筹安排、科学设计、有序推进,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要特别正确处理好切入点与落脚点、热点与疑点、关键点与着力点这三大关系。

1.正确处理好“切入点”与“落脚点”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尤其是大专题教学,既要让学生真心喜爱,又要让学生真正受益,就要特别注意抓准切入点、选准落脚点。切入点讲求“新”,要注意选取最新发生的对社会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全社会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问题来引入专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落脚点讲求“实”,要立足于帮助学生统一思想、鼓舞精神、提高能力和付诸行动上,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在“世界气候变化与世界低碳经济”这一专题中,以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作为教学“切入点”,无疑就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上来,并产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强烈欲望。而“落脚点”选为“减排”,就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主要任务、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每一个大学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来处理切入点与落脚点的关系,既能够前后衔接、前后呼应,又能够让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

2.正确处理好“热点”与“疑点”的关系

大专题教学要注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政治敏锐性,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跟踪分析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围绕“热点”就事论事,停留在“照本宣科”上,专题教学就变成了新闻发布会、时事发布会。要提高大专题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选好“热点”,还要讲透“疑点”。要针对学生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透过热点问题看清问题本质,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

3.正确处理好“关键点”与“着力点”的关系

《中共广东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宗旨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形势和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把握形势变化的规律。”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在具体的大专题教学中,还必须把握好难点和重点,找准“关键点”,突出“着力点”,合理地分配教学的时间。教师不能因为“关键点”较为敏感、较为陌生,就在自己比较感兴趣、比较擅长的方面夸夸其谈、长篇大论。

例如:世博会是以展现参展方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如果作为单一专题,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领域作为作为关键点和着力点。但如果设计成《上海世博会与文化软实力》这样的大专题,文化就成了唯一的“关键点”,必须围绕国家形象展示、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和本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等着力点来展开,既不能集中力量在上海世博会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上,也不能花大量时间带领学生“游览”和“欣赏”各种展馆。只有找准“关键点”,围绕“关键点”着力,大专题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独特优势,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获益。

参考文献:

[1]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邱蔚娟.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3]钟声,符玉梅.形势下提高我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1(2).

[4]陈立永.对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5)

篇5: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住房:问题由何而来 房价:亿万颗心的纠结 地产:一个怎样的未来 从住房体制改革说起

• 为什么要改革?

1、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2、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有待改善

3、住房分配不公平

1980年4月邓小平对中央有关负责人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等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 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85年,探索和试点阶段

1978年邓小平提出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问题。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将实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第二阶段:1986~1993年,房改全面实施阶段

自1986年以后,掀起了第一轮房改热潮。199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实行新房新制度,强调了国家统一政策的严肃性。第三阶段:1994~1998年,综合配套改革阶段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内容包括把住房实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第四阶段:1998年7月起,实物福利分房的终结阶段

国家在1998年7月3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在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主要形式

1.购房价格补贴方式。

1982年开始实行补贴出售试点,即政府、单位、个人各负担房价的33%的“三三制”售房。2.提租补贴方式。

1986年,针对传统的住房制度的低租金制,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变暗贴为明贴,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通过提高租金, 促进售房。3.公积金。

1992年5月,《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实施,实行了包括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五项措施的“五位一体”的房改实施方案。

•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内容

1、在住房分配原则上,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改变以往平均主义的无偿福利分配为货币工资分配。

2、在住房分配形式上,把住房补贴由暗补(低租金,福利性)改为明补,把原来住房福利分配形式,改为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住房消费,职工以货币工资收入直接进入市场。

3、在住房分配渠道上,把政府和单位的行政性分配住房,改为住房通过流通渠道实现的个人行为,切断职工对政府和单位的住房依赖。

4、在住房分配结构上,把职工工资中原来不包含的住房消费部分纳入职工工资收入中,逐步增加职工工资中的住房消费含量,形成有效的住房需求和购买力。

•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住房“对应”着“不同”的住户

根据取得住房的途经来划分,中国城市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住房:商品房、单位房、公房(政府房)以及安置房(廉租房)。

根据住宅建造的档次划分,又可分为商品房、微利房、平价房和标准房。商品房在公开市场上以全价销售,价格高,一般市民难以购买。另外三种住房供给在性质上类似:都有不同程度的补贴。1.商品房

商品房在公开的房地产市场上交易,商品房的买主是那些没有该城市户口的高收入者以及有该城市户口的特别富裕者。因此,在私营和外资部门多的城市,商品房个人购买的份额大些,有的人将购买商品房作为一种投资。中国的商品房市场,由于进入市场的信息渠道的差异而遭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总体上是市场规则的作用,房屋的供求决定房屋的价格和房租的水平。2.单位福利房

有特定单位正式工作身份即有工作档案的户主(干部或工人)才可以享受单位的福利房。员工只向单位交纳象征性的租金,住房地产权实行全民所有(单位代管)。住房建设由国家财政划拨,住房的分配借助行政权力,在管理上不计成本,实施政策性亏损。

3.公房(政府房管部门掌握的住房)

每一个城市的政府都掌握一定的房产,这些住房只给有合法户口的城市居民居住。4.安置房

政府规定,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开发公司有责任对拆迁户提供补偿性的住房,这种住房要么免费提供,要么拆迁户只交名义上的租金,要么以非常大的折扣向拆迁户出售新建单元住宅。

•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

对象:真正的中低收入家庭,条件包括:有当地城镇户口或当地政府确定的供应对象;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家庭收入符合当地政府划定的收 入线标准等。套型: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 60平方米左右。

价格: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销售实行明码标价,并向社会予以公示。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而经济适用房的租金标准必须控制在3%的利润基础之内。经济适用住房只有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一定年限之后,才能按市场价上市出售;购买人 以市场价卖出经济适用住房之后,也不能再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廉租房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早在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之时,国务院曾经下文要求各级政府尽快建立起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和租售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但各方的积极程度不高。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以廉租房政策推广较好的上海为例,2003年4月,廉租住房的认定标准为7平方米以下,同时把人均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低于570元的老劳模和重点优抚对象也纳入了廉租住房的解决范围。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家庭就可以申请廉租住房: 第一,申请人必须年满40周岁;第二,申请家庭现住房面积低于7平方米;第三,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非农业常住户口;第四,申请人至少连续吃低保6个月以上;第五,符合当地廉租住房政策规定的其他标准。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区别:

1、经济适用房房源为新建住房,而廉租房房源多样化,包括新建住房、空置楼盘、改造危房、老旧公房等。

2、廉租房只租不售,而经济适用房用于出售。

3、廉租房面向城市特困人口出租,只收取象征性的房租;而经济适用房通过土地、税收政策扶持、控制建筑标准、限制利润等手段降低建筑成本,面向买不起商品房的城市居民低价市场价格销售。

• 历次调控

阶段 1 控制房地产信贷,规范土地供给阶段(2003.4-2004)。

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土地交易实行招拍挂,杜绝协议出让土地;同时,严格控制信贷,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阶段 2:控制房地产价格阶段(2005-2006.4)主要围绕打击供给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炒作行为展开,调控住房需求总量,具体措施包括: 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将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由20%提高至30%;明确个人买卖二手房必须交纳个人税;上调贷款利率。阶段 3:房地产的全面治理阶段(2006.5-2008.8)以调控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为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继续利用信贷和税收手段调节房地产需求,打击投机;第二,通过增加小户型住房供给,增加廉租房和保障房,调控供给结构。第三,规范市场交易行 为。阶段 4:应对危机,鼓励房地产发展阶段(2008.09-2009.10)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第二,降低住房 交易税费;第三,增大商业性住房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加强对个人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金融支持;第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加快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推进棚户区改造,增加供给。阶段 5:再次回归到调控房价(2008.09-2009.10)。

停止临时性房地产刺激政策,回归正常,同时从需求和供给调控房地产。采取的 主要措施:第一,提高个人买房的首付款比例,提高二、三套房的首付比例,甚至停发三套房房贷,打击投机性需求;第二,提高房产交易税收;第三,规范房地产开发商拿地。

• 具体举措

2005年3月26日,【国八条】

针对房价上涨过快,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业内称之为【国八条】 2005年4月28日【新八条】

国务院出台“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即【新八条】

5月11日,国务院转发了由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被业内形象地称之为“组合拳”。

“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被着重提了出来,并指出要“强化规划调控”,“改善商品房结构”,“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制度”。

房地产领域三大问题(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房地产市场只出现了短暂的观望,但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房价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上海的商品房控制在7038元/平方米;北京商品房价格从5575元/平方米上涨到7480元/平方米。这套组合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没有解决需求的问题,反倒一定程度上让供给受到了抑制

2006年5月17日,【国六条】

国务院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指导性措施【国六条】

背景:全国不少大中城市的房价又出现了大幅上扬。面对房价的疯涨,新一轮的调控手段相继出台。

随后各种细化的调控措施陆续出台,从土地、税收、外资准入、信贷、住房结构和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全方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控。

政策从2005年的“全面开花”向2006年的“精确制导”过渡,措施更为细致,问题针对性被强化,而调节方法也从过去的土地金融两个领域扩大到运用等更多手段。

延续了“国八条”加强中小户型供应和廉租房建设的思路,首次提出“90/70”政策。

高价卖地、大力招商引资甚至银行系统为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巨额放贷的做法在地方仍大量存 在。

北京商品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4%;深圳出现大幅增长,截至2007年11月,商品房平均价格已攀升至 1.5万元/平方米。

2006年,房地产市场虽然经历了猛烈严厉的政策调控,但回顾2006年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一边调控一边涨价”。

2007年 6次加息

1月16日,国税总局下发《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此为标志,拉开了2007年调控的序幕。从2007年3月 18日起,中央银行便吹响加息的号角,年内央行连续进行6次加息。2007年9月27日,央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 知》(359号文),政策要求: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房,首付不低于四成,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等。

加息以及二套房贷政策的出台,使得房地产市场从11月开始进入观望期,进入2008年,政策效应明显显现。

2009年12月14日、2010年1月10日【国四条】【国十一条】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四条政策;国务院办公厅10日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背景:2009年房价持续上涨,一线城市已超过2007年的历史高位,2009年底,针对房地产投机的调控措施拉开序幕。

从2008年底开始的鼓励、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政策已经被目前调控政策取代,房地产政策正式从“保增长”转型为“调 结构,压房价,抑投机”。

继续强调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廉租房建设;首次提出实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以及规范央企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行为。

但出台的土地政策、二手房营业税调整政策,仍然是对以前的文件或规定的重复和强调。同时,国土部公布全国18幅闲置土地,并表示严查囤地,将在供应方面进行比较大的调节,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都将加大市场供应,从而达到平抑价格的目的。这是这一轮调控与此前最大的不同。2010年春节后,通州等地楼盘涨价,2010年两会后北京三幅地王拍出,房价再次暴涨。•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1)我国全部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土地的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形式,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属于全民的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该组织的全体农民占有属于该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并对该集体所有的土地行使经营、管理权。

(4)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5)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包括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6)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

• 地方固定收入:

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 • 命题:供需 成本 土地 收入 发展 分配 影响:长期与短期

行业间

篇6:形势与政策试讲讲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形式与政策第九专题 欧洲安全面临内外交困。本节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难民危机迟迟无法解决 2.欧洲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3.欧洲一体化陷入困境 4.乌克兰危机释放积极信号。(板书)

讲课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要怎样去了解和分析一个历史事件? 在这里我想分享给大家一个方法,叫做五维分析法。从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五个方面着手分析一个问题(板书)。

在今天的课程里,我将带领大家从这五个方面去学习今天的内容。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学习。

说到难民,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对就是战争、内乱。而欧洲的难民潮正是由于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战乱不断所造成的。2015年上半年,这一地区战乱不断,加上“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活动猖獗,使得大批难民涌入欧洲,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进入欧洲的难民总数是2014年的近五倍,其中仅仅在德国登记的难民就超过了100万。

所以,造成欧洲难民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叙利亚、利比亚等地区的持续战乱,由于战乱,居民流离失所,只能逃到他们心中向往的欧洲。那么这么巨量的难民涌入会给欧洲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

首先就是欧盟各国面对难民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首先德国表示会无条件接纳难民;而法国只承诺3万难民配额。英国则批评德国无休止接纳难民解决不了问题。各国的分歧让德国一直处于孤立之中。

其次呢就是难民危机对欧洲难民政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做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面对难民危机时一直是比较乐观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认为大量的难民进入德国能补充劳动力,提振德国经济。甚至在2015年9月宣布放开边界接纳难民,导致慕尼黑火车站一个周末就涌入上万难民,火车站陷入瘫痪,引起全国人民极度的不满,最终迫于压力,默克尔承诺2016年减少难民数量。再次,难民融入的问题。这么多外国人进入本国,不吃不喝肯定不行,他要工作,要生活,要养家糊口吧,那么让他们如何融入欧洲社会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只有制定有效的难民融入政策,才能把难民危机转变成人口红利。

以上三点呢就是难民危机给欧盟所造成的影响,那么既然难民危机危害这么大,要怎么解决呢?我们来看:

首先,欧洲各国应该反思自身的外交政策。我们开始讲了造成难民危机的最直接原因,那就是战乱,而造成叙利亚、利比亚等地区战乱的正是西方国家对该地区局势的横加干预。因此啊,欧洲国家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不再干涉,防止战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难民的产生。

其次,欧洲应该变堵为疏(板书),欧盟成员国齐心协力安置难民,应从人道主义出发去应对难民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恢复边境复查,制定难民配额,把难民拒之门外。

再次,欧盟各国应该统一立场,共同合作,统一难民政策,设立统一的难民接待中心,而不是为了本国利益互不相让。毕竟,接受难民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整个欧洲的事情。

最后,美国需要尽力补救。美国作为叙利亚问题的罪魁祸首,却只接受了叙利亚难民的千分之一都不到,实在令人发指。以上四点就是应对欧洲难民危机的主要对策。

那么欧洲难民危机对我们国家有没有什么影响呢?当然有

首先,就是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产生了影响。目前难民涌入欧洲的路径主要是从马其顿经过塞尔维亚最后到达匈牙利进入欧洲,而这条线路也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扩展。是两者的结合部。难民潮的涌入严重影响了我国在该地区的基础建设。

上一篇:游泉城广场作文下一篇:三校联谊活动策划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