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

2024-04-27

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通用14篇)

篇1: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

今天下午,我在街上游荡,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胡同,我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咩咩咩”的声音撞进了我的耳朵。

我面前出现了十几只羊,其中还有几只很小的羔羊,他们被套着项圈,我的心猛然被收紧,似乎我也被套上了枷锁。我的脚底上好像被钉上了钢钉,想离开这个地方,却寸步难移。

我的眼睛渐渐变热了,在一刹那间,我瞥见了那头已经躺在“屠夫”刀下血泊里的大公羊。他四脚朝天,眼睛中闪出了一道寒光。愤怒地向我掷出了一把匕首,正中要害。她的眼睛睁得很大,又好像含着泪水,似乎在责怪我的冷漠无情,为什么不将他从屠刀下解救出来。

“咩咩咩”那些此时正在去往地狱的羊儿,凄惨的叫着,眼眶中充满了泪水,好像在乞求我去解救他们,他们把头靠在一起,好像在抱头痛哭。

这一声声叫声像钢锥般扎在我的心上,佛家有云:“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在此时看来屠夫就是那比阎罗王还可怕的恶魔天使。

人们认为地球上除了人之外的动物全都可以宰了吃掉,因为人是这星球的“主宰”这大概也应了弱肉强食的道理吧。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世人什么时候才能放下屠刀呢?

我没有办法拯救他们只有转身离开。“咩……”一声惊雷在我的头顶上响起,那是良心的谴责。

我陷入了对生命的沉思,我想:“生命应该是平等的,在此处为什么如此不平等呢?”希望人们保护小动物。

篇2: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

但是当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们所谓的挫折在力克眼中只是浮云罢了,还有会么挫折能比得过四肢不健全呢?但他依就顽强的活了下来,现在他的每一天生活都是愉快的,当然,他也有放弃过的时候,在11岁之前,他曾试图自杀三次,但是后来他发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他还有亲情、友情的存在。所以渐渐有了信念: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上帝创造我,自然是有他的目的,我就是我,只是比别人少了手脚罢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糟,力克说:当我的父母看到出生时没手没脚的模样,他们也不禁怀疑上帝到底在想什么,然而,今天我过着完全超乎想象的生活,我只能说:我创造了我的奇迹。

是啊!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自己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是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篇3: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与经济成长力的重要标志。当信息化达到某一程度时,人类社会即进入信息社会。对信息社会水平评价的研究和论述始见于1962年,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认为产业部门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可以分为:研究与开发、所有层次的教育、通讯及中介媒体、信息设备及设施、信息服务等五个层次。并利用“最终需求法”对信息产业进行了测算,得到了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有力证据。波拉特(Marc U. Porat)则在对“信息”及“信息活动”涵义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信息产业内含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应把它们逐一识别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并且信息部门可分为“第一信息部门”与“第二信息部门”;小松崎清介指出,可以根据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讯主体水平及信息系数,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反映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总体信息化指数;另外,伯克(H.Borko)与迈纽(M.J.Menou), 厄斯(Krevitt Eros)等也提出了各自的信息化的评价体系。

考虑到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进效应,同时鉴于国家或地区评价体系对统一性和一致性的较高要求,我国曾在2001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形成了强制性的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国家为了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满足企业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推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推选方案” ,开创性地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的效能指标,解决了企业信息化为有效益的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笔者则将以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为基础,试图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建立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模型,探讨社会信息化各个构成部分的作用机制,来分析评价我国信息化的基本现状。

一、社会信息化内涵及福利目标

“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日本,代表性的人物是梅棹忠夫,其于1963年发表《信息产业论》,首次提出“信息社会”概念,并向人们描述了“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的前景,并预言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但这种信息化社会观在当时并未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直到1973年,美国社会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预测初探》的问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人们生活的10个新方向》的出版,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信息化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深入人心。

众多的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作出了解释,但至今尚未得出清晰且深刻的结论,从而给出准确的理论概括。一是因为变革正在进行,已有的变革实践还不足揭示它的本质;二是由于变革的实践虽已显现出未来社会的某些本质,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基本的变革没有作出准确的把握。但在社会信息化方面确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笔者认为,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在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服务、管理及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以促进社会、经济、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在以上社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中,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系统,研究的背景是国民经济环境,所期望的基本效能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信息化政策与社会福利

根据经济的不同发展状况,社会信息化进程抑或主要由企业来推动,抑或主要由政府政策支持,前者主要适合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经济状态,而后者则适用于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即便如此,各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都需要政策的倾斜。促进社会信息化的某项政策措施会增加还是减少社会福利呢?借鉴福利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结合我国的客观现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信息化的客观水平。即取决于信息化政策对客观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包含信息产业占GDP的更高或更低比重,人均带宽拥有量的改变,联网数据库人均容量,人均网络容量公里数,等等。

2.信息化观念。信息化政策也会对主观世界发生影响,主要是人们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期望与预期的变化等。即人们在思想上、行动中都能自觉地做到重视信息、利用信息的程度,在信息化进程中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娱乐方式形成新的格局,相应的生活习性、观念、道德标准产生新层次的变化。

3.信息化制度安排。从信息化的客观水平与主观的信息化观念两个方面来考虑社会信息化的政策是有益的。但是,从第三组因素来思考也是非常必需的,它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且是这两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与社会信息化相关的制度因素,包括政府信息化政策,社会信息化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信息化的组织,等等。

社会信息化的客观水平,信息化观念与信息化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社会信息化制度是由社会机构之间以及社会机构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制度一旦形成,它们就会指导、制约这些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有关社会信息化的观念与社会信息化客观水平的未来进程(图1中右半部的箭头)。所有的社会信息化政策措施则都产生于对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认识,并通过制度安排的作用来影响客观信息化水平、制度安排和信息化观念本身(图1中左半部箭头)。在此过程中,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仅客观社会信息化水平受到了影响,而且信息化制度安排和信息化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任何一个重大的促进社会信息化的政策或事件的完全分析都必须考虑到它对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由于社会信息化日益增加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可能越来越多的问题都涉及所有客观的、制度的和主观的效应。但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制度效应和主观效应很难用数量的工具对其进行量化,此时,我们明知道这里有一个效应,却很难对其研究。走出这一困境的办法是,由于信息化的制度效应与主观效应几乎是不可能确定的,而且它们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三优原则 的一般化,可以抛开它们而集中于对信息化客观水平的研究。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研究社会信息化的制度效应与主观效应,以期对未来有一个更完全地分析。

三、基于福利的社会信息化函数

社会福利是致力于判断社会福利在一种经济状态下比在另一种经济状态下更高或更低的学问,也就是说,它可以对可供社会选择的经济状态用好坏来进行排序。首先,可以将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定义为社会信息化组成要素的向量:

W=W(w1,w2,…,wi,…,wl)

其中,wi是社会信息化中第i个要素的福利,I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相关的要素个数,这里的第i要素的福利是指信息化相关要素的福利状况。如何来测量单个要素的净福利呢?众所周知,福利经济学中的福利是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以个人的主观评价为基础,而效用是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二者之间可以互通,因此,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假定每一个要素都是它们自己福利状况的最好的裁判,并且它会将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因此,当它喜欢x甚于y时,就认为它在x状态下要比在y状态下的福利更大。这样,可以把它的效用函数(该函数代表了它的偏好)作为它福利的序数指标,相应地,可以将社会福利直接定义为信息化个体序数效应的向量,这样,就得到:

W=W(u1,u2,…,ui,…ul)

其中,ui是代表第i主体序数偏好的效用函数。

当一个向量中的一些要素大于另一个向量中的相应要素,而无任何要素小于另一个向量中的相应要素时,认为这一向量大于另一向量;如果把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定义为众多信息化相关要素福利的向量,当其中某个要素或某些要素的福利(或效用)增加而任何其它要素的福利(或效用)都没有减少时,就认为社会福利增加了。如果其中某些部分要素增加而另一部分要素的福利减少了,那这种信息化的社会福利变化无论从变化的方向上还是变化的量上都难以界定。

四、我国信息化的社会福利函数

考虑到我国的社会现状,也为了突出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信息流,这里把消费者(即社会大众,用C表示)、企业个体(用E表示)、产业(用D表示)、区域(用A表示)和政府(用G表示)选定社会信息化的组成要素。其中,产业的主体由企业个体所组成,同时也反映产业的整体性能。区域为地域概念,代表着研究对象的区域发展水平,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等。社会系统的特征,决定了这些要素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其中某些要素之间呈现的部分包含关系,是考虑到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

上述系统要素中,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有区域(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企业个体(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和行业(企业个体按产值的加权和),再加之将实行的新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把信息产业单独列为一项统计单位,所以也容易评价产业信息化的绝对水平。余下政府和消费者(社会大众)两个要素的信息化水平评价,相对要比企业或区域等来得简单。

鉴于区域信息化水平方案中(“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含有“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人数”和“信息指数”指标,这是两项评价消费者(社会大众)信息化水平的指标,还含有“电子商务交易额”和“企业IT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两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所以应该调整出来,避免要素间评价内容的重叠。产业信息化水平尚没有统一的方案,从新的将要实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构造时,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全面无遗漏的原则,还要做到恰当无重复的标准,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与现有行业要素的关系。一般来说,产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应着重于对交叉行业的评价。而现有的企业个体信息化水平方案中(“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20项指标全部针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发布、接受和处理,所以不需要调整。

此时,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函数可以转化为:

W=W(uC,uE,uD,uA,uG)

其中,uCuEuDuAuG分别代表消费者、企业个体、产业、区域和政府的效用水平,它们代表在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些社会信息化的主体对自己福利的主观评价,在此过程中,根据向量的涵义与上述信息化的定义,只有社会信息化的组成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所代表的向量的福利水平都有提高,而没有任何其它向量的福利水平有所减少时,社会信息化的总体福利水平才会增加。例如,假定当消费者的福利,即uC增加时,或当企业个体、产业、区域和政府的福利没有减少时,才认为社会信息化的福利水平提高了。

五、讨论

以上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函数建立在向量的基础上,若把此函数扩展到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上来,就可以对上述的函数进行改进。帕累托准则(Pareto Principle)是由瑞士洛桑学派代表人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指的是当一部分人的境况改善而同时没有人的境况恶化时社会福利增加了。此处的“改善”可以是“更快乐”,也可以是“处于更喜欢的境况”。帕累托准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它建立在序数效应的基础上,而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的函数值则只有一个,它是以基数效应为前提的。在此种情况下,就可以对以上以向量即序数效用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函数进行扩展。例如,一个变化可能会使少数人的境况轻微的恶化,却能使很多人的境况明显的改善。根据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这可以是一个“好”的变化,即社会福利函数的函数值增加。社会信息化的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则可表示如下:

W=W(uC,uE,uD,uA,uG) (1)

对所有的i来说,∂w/∂iu>0 (2)

等式(1)是一个伯格森个人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⑥,而等式(2)却变成了帕累托式的社会福利函数。根据函数的定义,对每一个ui(i=1,2,…,I)的集合来说,w的值只有一个。这样,如果有一个完全界定的帕累托社会福利函数,尽管集合中某些个人的福利,例如,消费者的福利与初始位置相比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而其它的社会信息化因素大大地增加了,此时,仍然能够判定另一状态下的社会福利函数提高了。

摘要:在界定社会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信息化的福利目标,并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评价社会信息化的基本水平。同时从社会信息化客观水平、信息化观念、信息化制度安排三个方面弄清社会信息化政策与社会信息化的互动效应,进而提出了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函数。

关键词: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社会信息化政策,福利函数

参考文献

[1][澳]黄有光.福祉经济学[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2-4.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98.

[3]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1-28.

[4]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76-85.

篇4:社会信息化的变革探讨

信息社会即信息化社会,是指社会在脱离工业化阶段后,信息将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社会。这就意味着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将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科技的主要内容。

社会信息化使得整个世界的面貌都在发生改变,世界的发展依靠信息和网络,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交往和发展都需要依靠网络来维系。这就将出现一系列新的事物和问题,必将对社会产生生产和生活结构和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信息社会化所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

1.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各个生产领域,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呈现进一步高度化的趋势;二,现有生产方式、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现“虚拟工厂”。这种网络虚拟工厂极具竞争力。随着“网络工厂”的逐渐普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巨变,世界经济将逐渐一体化。

2.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媒体信息网络应用于政府公务、社会事务处理、贸易、金融、购物、医疗、教学、信息沟通、科研、旅游、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得多媒体、交互式信息交流方式实现,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一种新的网络文化。

3.社会结构的改变。信息网络的贯通,会对社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信息是社会的粘合剂”。信息网络使得城乡之间零差别,人们获得商业、成才的机遇也更为公平,获取医疗和教育信息的机会也更为公平。二,社会原有的块状结构将向网状结构发展,整个社会维系于信息网络,这就更需要让高度开放的互联网寻求一种“网络社会”管理模式,来控制脆弱的网络社会。

4.突出的信息生态问题。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与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⑴信息超载。一是信息量过大,阻塞通道,使网络瘫痪;二是系统或个人所接收的信息量超过其自身处理能力或未对信息有效利用。⑵信息垄断。指信息资源分配不合理,被独享或专用的状况。⑶信息污染。指垃圾信息、冗余信息、色情信息、电脑病毒充斥网络。⑷信息犯罪。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骚扰、诈骗、盗窃、破坏活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甚至隐私。⑸信息侵犯。指国家之间利用信息网络进行间谍活动,干涉他国内政,进行文化渗透。⑹信息综合症。指诸多与信息有关的症候群。如个人信息综合症,即个人难以适应外部信息环境的症候群,包括信息饥饿症、信息孤独症、信息恐惧症。

二、信息社会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信息商品化是信息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商品化过程向深层次的发展,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作为商品的信息的成本则难以估算,甚至根本无法量化,所以价格很不容易确定,信息的价格必须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1、信息商品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把信息作为商品来消费,从总体上说是属于满足自己的精神性需要,如欣赏艺术作品,交流感情,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等等,人们的信息消费不仅使买者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使卖者同样受到其信息内容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说,作为商品的信息无论是买或卖,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信息商品化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当今社会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之所以越来越快,正是由于信息消费范围的不断扩大所致。如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协调和谐;市场竞争应当公平;政治生活应当民主;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等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相一致的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随着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3、信息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竞争: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之间进行着商品的质量、价格和品种等方面的竞争,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他们之间进行着就业的竞争。市场主体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不致于被淘汰呢?不言而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信息这种特殊商品。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无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而言,还是对社会成员的就业而言,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随着信息的商品化,它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4、信息商品化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信息商品化使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使社会职业更加多样化,这无疑扩大了社会的择业范围,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信息商品化通过扩大社会就业机会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人们运用信息技术与自然界进行着沟通和调节自然界运动,运用它来实现人与人的信息沟通与协调,从而调节人类的社会活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且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信息社会化已经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给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是一种溶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它将创造更加丰富的人类信息社会。

[1]胡昌平等.信息社会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篇5: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

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创建。在生活中,资源无处不在,水,天然气,煤等等。虽然有些资源人类已经可以创造出来,但是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如果不节制使用,人类可能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这也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节约资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关好水龙头,天然气,节约用电。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生活在一个资源充足的地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社会形态。让城市中有森林,让森林环抱城市!国家倡导我们“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因为汽车尾气会对绿色植被有所影响,而如果大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作用因为汽车尾气的影响失效,那么人类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保护地球。不踩踏草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环境就是在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地球,是一个需要保护的星球;地球,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理应保护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让我们创建“两型社会”,让天更蓝,水更清,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环抱城市!国家倡导我们“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因为汽车尾气会对绿色植被有所影响,而如果大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作用因为汽车尾气的影响失效,那么人类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保护地球。不踩踏草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环境就是在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地球,是一个需要保护的星球;地球,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理应保护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让我们创建“两型社会”,让天更蓝,水更清,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篇6:夕阳的作文550字

――题记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从小时候关系就一直不怎么样。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在一个世界中。是你和我们没有缘,还是我们与你没有份。不管我们彼此怎么努力,都没有机会走到一起。曾经的一霎那,一恍然,我们说过要当一辈子的朋友,可是这不是由得我们的想法,是上天的宿命。不能由得你不甘心,也不能由你情愿。说真的,我真的有和你真心的相处过,但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合不来。最终注定会有一个人会受伤,但是我想那受伤的人宁愿是我,我也不想是你。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怕,我恐惧你受伤后的眼神,是空洞,仿佛也把我带进了一潭死水中。你像个孩子一样蜷缩在角落,用自己的方式把你伪装的很严实。也许你过去所经历过的事情真的很残忍,但是人毕竟不能总活在过去,你应该用一个新的态度来面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知道你对我很好,我也知道我对你的好还不足你对我的好的十分之一。为此我很愧疚,我很想把你当做好朋友来看待,但是内心的想法往往和支配的`不一样,因为我们真的不在一个世界中,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我们都真心的把对方当做朋友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论之前的什么事实,或是谣言,现在都抛去吧。不要再想以前纠结事情。我们在重新认识一次,当一个很好的同学不是很好么?我想你和我想的一样。最后,祝你幸福和快乐,我会在你背后默默祝福你。

篇7:领奖的作文550字

今天是我们班的领奖日,我能领到什么呢?

自修课上,王老师来了,她笑盈盈地对我们说“同学们,这次我们班有两名同学在老师不在时表现十分好,所以我现在让他们来受奖,他们是魏晔与徐亮。”

叫到我名字时,我可一点没准备,因为我总认为自己不好,老师不会发给我奖品。这时,坐在我旁边的`沈晓萍推推说:“喂,叫你名字啦。”

我一惊,霍地站起,看着王老师,王老师朝我微微地点着头,意思叫我上去。我快步走到王老师面前,王老师把奖品放在我手里。这时,往事又在我脑海里浮现了:

有一个星期五,王老师到市里去学习,一整天不在学校。那天我表观不够好,主要是劳动不认真。王老师回来后对大家说:“我不在的时候表观好的同学请站起来。”我和徐亮站了起来,可同学们说我们不好。我气极了,心想:算了,第一次就放了个闷屁,别说下一次领奖了。可王老师说了一句话使我衲信心百倍。她说:“我相信,魏晔、徐亮定能在下一次发奖中领到奖品……”我照着王老师的话去做,果然有了进步。

篇8:论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

一信息素质概说

1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指判断何时需要信息, 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个概念, 随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信息素养已成为全面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信息素质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二是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思考信息;三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思考、筛选、整理、组织、编辑, 并将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有机整合;四是遵守信息道德, 遵守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 懂得维护信息安全。[1]

二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必要性

1信息社会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 人类创造的知识几何级增长,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 人类30年来创造的知识是过去两千年的总和。面对海量的知识, 教师只靠以前教育获得的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断吸收和补充新的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专业学科要求。因此,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高校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人都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

2创新教育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革, 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教师不能再只依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创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通过现代媒体和网络、数据库等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这正适应了当前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新要求[2]。创新教育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通过信息技术, 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知识,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起着示范、引导和互动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去除过时的、无效的信息, 提取有效的、有用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去, 并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设计, 把这些创新思想向学生传播, 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4教师科研的要求

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两翼, 其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两项重要标准。许多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教师, 除了完成繁重教学任务外还要肩负多项科学研究的重任。科研就是要找出学科研究的空白区和研究的热点, 指明学科、专业或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在整个科研的过程中, 从开题、研究到结题, 教师要查找大量的学科和研究的信息, 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检索出有用的信息, 这就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来获取这些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没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师, 在科学研究方面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5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投入, 图书购置经费大幅增长, 图书馆数据库和电子资源入藏的比例不断增加, 购置了大量的数据库和数字文献资源。虽然许多高校都花重金购买了大量的中外数据库, 如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士论文数据库、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ISI、Elsevier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Journals&Books等, 但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信息检索能力, 不懂得利用这些数据库资源;有的教师虽然使用这些数据库, 但只进行简单检索, 不懂得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 不能掌握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 不懂得利用高级检索工具, 不懂得利用布尔逻辑进行快速有效的信息检索;不懂得如何利用数据库和网络资源, 致使这些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 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

三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策略

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支配信息行为, 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才会主动追踪本学科本专业的信息, 而且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因此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努力提高教师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敏锐度, 定期主动追踪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信息, 对所获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进而形成创新思想。

2搞好信息技能的培训

由于许多高校教师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信息技术, 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 许多人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信息技能培训, 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应着重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可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职进修以及自发研修等多种形式进行。

3依托图书馆开展数据库培训

高校应依托图书馆开展教师进行检索技能和利用数据库培训。图书馆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检索的培训, 让教师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检索语言、检索工具、检索手段、检索策略;图书馆应经常举办各类数据库讲座, 让教师能熟悉本专业的数据库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4提高教师的信息道德修养

高校应举办信息道德的培训课程, 讲授有关著作权法、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规内容, 使教师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做到尊重知识产权, 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不盗用别人智力成果, 在参考使用别人成果时, 一定要注明出处;尊重个人隐私;不窥探别人的文件和未经许可使用别人计算机上的资源;遵从信息法规, 抵制各种违法、迷信的、淫秽的、反动的信息[3];不传播虚假有害的、未经核实的信息;不使用或复制没有支付费用的软件;不使用盗版软件。只有教师自己拥有高尚的信息道德修养, 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息道德,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5建立教师信息素质评估体系

高校要将提高教师信息素质落到实处, 就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估机制。高校应该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评价等信息课程, 并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要把教师信息素质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晋升、评优等工作挂钩[4], 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确保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总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信息化社会,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为此, 我们应加强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 并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学生, 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松青.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J].情报探索,2010 (7) :53-54.

[2]靳晴,靳继国.试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19) :159.

[3]张礼芳,施建林,袁国麟.教师信息道德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 (9) :71-72.

篇9:论信息化的社会本质(上)

第二次现代化真正的挑战在于:现代化的重心,正从为人民服务转向为人人服务。换一种说法,这叫“以人为本”。将前苏联的解体放在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冲突中看,其社会实质就在于:“人民”抽象肯定苏维埃,“人人”却具体反对苏维埃,于是一个“盛世”中的世界老二,谈笑间灰飞烟灭了。在为人民服务的水平随着GNP的增长与世界距离迅速缩小的同时,为人人服务的水平与世界的距离却进一步扩大,这个问题将成为新一轮现代化中被淘汰国家最大的问题。

信息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是:在工业化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以信息化为人人服务为主导,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在GNP达到世界第一后遇到发展的瓶颈。

“理性缺位”的现代化

在上一轮现代化中,从1840年到1895年,中国在现代化战略上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一是把农业化与工业化理解为同一次现代化,二是把社会现代化理解为技术现代化。前者表现为中体西用论,后者表现为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论的逻辑,建立在两次现代化是一次现代化的假设之上,认为农业化社会的逻辑可以一以贯之到工业化社会,把工业化社会当作另一种农业化社会来看待。而洋务运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只从基础设施、工业资源、工业产业、工业技术、工业人才、工业法规(“工业化六要素”)这些客体特征方面把握现代化,而没有从人的本质这个主体特征来把握现代化。

归结到一点,就是清代末期的统治者没有认清工业化的社会本质在于把自然社会意义上的“人人”,转变为社会化意义上的“人民”。这里的“人民”是类人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中,它既可能被资本的人格化代表所代表(如资本主义),也可能被劳动的人格化代表所代表(如社会主义)。不管哪种情况,在工业化国家中,类人代表人的本质力量即社会化力量。而自然经济条件下所谓的人民,只是聚不成社会化的“人人”而已。农业国基于土地,“人人”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工业国基于机器,“人民”处于社会化状态。竞争起来,自然是优胜劣汰。

现代化的社会本质问题,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才有条件得到定论;至于是不是两次现代化的问题,直到提出“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才得到定论。经过一百年动荡,工业化才最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果我们只是形式化地汲取清朝在工业化冲击下灭亡的教训,以为下一轮现代化也是比类人的力量,那就错了。在新一轮现代化中,此“人民”与彼“人民”在“民富国强”程度差不多的条件下竞争,比的是“人人”的力量。这个“人人”,已不是农业社会那个一盘散沙式的“人人”,而是螺旋式地上升到比工业化更高阶段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如果说类人的力量可以用GNP表示,那就是有钱没有钱、强大不强大,而人人的力量则主要表现在GNH上,即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可以说,下一轮现代化竞争的社会本质,就是“民富国强”之国与“幸福快乐”之国的较量。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人人为本,就是提高人人的幸福水平。下一轮现代化竞争的主导价值是幸福快乐,而民富国强只是基础价值。基础不牢,当然无从主导;但只有基础,没有主导方向,国家软实力也无从体现。

3月2日和3月3日,《参考消息》连续以《幸福指数挑战GDP》和《幸福指数: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新标准》为题,报道了有关国际趋势。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艾伦·克鲁格将于2006年起编制国民幸福指数,“使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在英国,2002年内阁公布的“生活满意度”文件,认为“国家有理由进行干预,以提高国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在日本,人们提出了GNC,即国民幸福总值,这个概念在其它国家,包括联合国,一般用GNH来表示。世界各国的做法正向我们显示出一种趋势。我们的邻国不丹也顺应国际潮流,毅然在国家统计中率先废除GNP,代之以GNH。在这一轮现代化中,在核心价值的认知上,中国如果不及时跟上世界潮流的话,将可能落后世界一代。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苏联的失败与清朝的失败,性质是一样的,都比错了所在时代的现代化主导价值。清朝是在世界潮流趋向比富强时,去比温饱;而前苏联是在世界潮流趋于比幸福时,去比富强。结果,清朝在农业化的粮食生产成为世界第一时彻底崩溃;而前苏联在工业化的导弹成为世界第一时彻底崩溃。这就是现代化中的理性缺位,即核心主导价值的认知缺失造成的后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时代潮流变化给国家竞争带来的影响,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制订信息化战略时,尤其不能比错了东西。信息化要以人为本,以人人之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而奋斗。

在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现代化中,我国以整体GNP为标志的为人民服务水平与世界的距离极大地缩小了;但在2000年到2050年下一轮现代化的50年中,我国以人均GNP(或GNH)为标志的为人人服务的水平,与世界的平均水平仍然差距很大。工业化完成后,人民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从全世界看只占整个需求的百分之三四十,也就是说地球这个社会体用百分之三四十的资源,就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这种世界平均水平下,国与国的竞争焦点,日益转向更高层次的人人需求满足之争。在未来的竞争中,如果一国用百分之七八十的资源,只能解决人民吃饭穿衣出行住房的问题,而无力让人人满意幸福,它在面对另一个只用百分之二三十资源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把百分之七八十资源用来让人人满意幸福的国家时,就会处于竞争的劣势。一遇风波,人人不满意的国家就会不堪一击。

篇10:公园的作文550字

龙源湖公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人工湖了。碧绿的湖面上架着一座小桥,桥的两侧还有用木板搭建成的小船,牢牢固定在桥上。湖里有一大片睡莲,轻轻的浮在水面上,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鱼儿总喜欢成群结队的在下面游来游去。荷叶就是它们遮阳伞。站在岸边,还能闻到淡淡的荷叶的清香。太阳照射着晶莹的露珠,露珠闪亮闪亮的。一阵微风吹过,露珠左摇右晃,就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珍珠。十分惹人喜爱!

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千万条柳条从枝头垂下,就像一条条用丝编成的带子。说到柳树,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微风吹过,柔软的柳条微微的沾了沾水,湖面上的波纹就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给平静的湖面添加了一丝丝的灵动。草地上不起眼的野花,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平常不起眼的它们,却把龙源湖映衬得更加漂亮。

草地的中间,有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碧绿的草地。走到石板路的尽头,是一个更加奇幻的美景。在这里,让我感到流连忘返的是他附近的那一座很高很高的电视塔。每到晚上,电视塔就会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漂亮极了!

篇11:美丽的作文550字

我与朋友相约来到公园,就是为了做秋天大见证者。踏入大门,又是一番与众不同的美景:

眼前一亮,一条大自然大红地毯铺在林间小道,每一步都怀着舒畅的心情向前方走去,每一步都踏出了悦耳的音乐,每一步都是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一阵微风吹过,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翩翩起舞的它们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我感觉到了它们的喜悦,它们在为秋天伴舞,在为秋天而狂欢。

一片枫叶落在了我的头上,我轻轻地将调皮的它拿下来,捧在手上观察着它可爱的模样:小枫叶犹如一团火,红艳艳、红通通的,它在为秋天燃烧,每条叶茎如血管一样鼓胀出来,让我感受到了它的生命的活跃。叶尖锋利,犹如齿轮,犹如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叶尖便是保护自己的利器。

又是一阵风吹过,枫叶离开了我,它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伴随着枫叶的热情,我走到了一棵大树下,挺拔的大树让我想静静地坐下来观赏这美景。

坐在枫叶铺的座垫下,躺靠在挺拔的大树旁,闭上眼晴,来感受秋天的气息。突然!树上掉了一堆叶子,紧紧地把我包裹在了里面,我一下子惊醒了,拼命的从里面钻出来,这时,我只看见我的朋友在一旁大笑,我顿时明白,原来都是她们捣的鬼,我从地上爬起来,与她们"疯狂的打了起来",这时一场激烈的战争!

枫叶千变万化,变成了我们持在手中的"枪弹炮","咔嚓咔嚓"的脆声也十分悦耳。用线将它们连成一条裙子,也时是挺美的。我们还会趁对方不注意,悄悄的将枫叶插在对方的头上……

这样的一天,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时间的流逝,让我们不得不离开这里,尽管如此,秋天的气息永远伴随着我们。

篇12:美丽的作文550字

我看见,山腰的一棵棵挺拔的松树穿着翠绿的衣裳,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守卫着凤山。松树中间的几枝梅花闪烁着迷人的红光,十分吸引人。袅娜多姿的凤尾竹从岩石边上长出来,各式各样,惹人喜爱。

我看见,山脚下那清澈的小溪向东流向大海,它的源头是甘甜的山泉,真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啊!小溪上飞着一只两只的白鹭,它们时不时落到溪中去喝水,这情景着实迷人。

我看见,一条条盘旋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悠闲地走着一只只白色的山羊,山羊们嘴里边吃着鲜嫩的青草,边摇着尾巴,可以看得出来它们心情不错。也是,在美景中边散步边吃美食,能不开心吗!跟在后面的牧羊人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听见,山上传来一阵阵欢快的鸟鸣声,像一支欢快的交响曲,山下的小溪发出丁丁冬冬的声响,那声音令人陶醉。

我听见,凤山各个角落人们的欢声笑语。有大人们慵懒聊天的话语声;家长们对孩子的叮嘱声;更多的则是孩子们的追逐打闹声。凤山一片生机勃勃,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更是一片祥和安定。

我闻到林中那梅花淡雅的清香,那味道把我迷住了。因为梅花香中还夹杂着映山红的气味,闻起来更加浓厚了。

我品尝到山脚下小溪那甘甜的泉水,那味道沁人心脾,可解万年渴,一口便让人回味无穷。

我感受到风吹着我的脸颊,如同一双手抚摸着我的脸,感到十分舒服惬意,同时把我的疲惫带走了。

篇13:信息化背景下设计的社会特征

“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是由美国建筑师, 平面设计师和展示设计师伊凡·切尔麦耶夫 (Ivan Chermayeff, 1932~) 所提出的, 这句名言揭示了设计与社会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内在意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以做如下阐述:设计始终受到发展着的社会的推动和制约, 设计本身有其发展过程, 同时又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影响社会发展。不同背景下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社会需求, 设计的社会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一、信息化社会的定义与特点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 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 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 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 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是新事物, 其产生与发展必定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的特征。本人通过结合资料与书籍, 将信息化社会主的主要特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

据统计, “2000~2005年, 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加到7.4亿, 移动电话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上升到11 100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信息化不断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蔓延开, 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份,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2. 社会活动平台的网络化

如今,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的普及, 人们的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和室外, 而是开始转向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邮件、QQ、MSN、网络游戏等等一些软件的开发使虚拟世界不断的扩大, 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3. 社会意识形的态多样化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人们获取到的信息量是空前的。信息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多元文化的涌入, 使得人们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变得复杂多样, 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就呈现多样化特征。

(二) 信息社会下人们的需求

1.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

当我们步入超市, 大厦, 商场等购物场所, 会感觉到自己被琳琅满目的商品重重包围着, 大量的商品可供选择。我们已经很少会为买不到“需要”的东西而头痛, 但是, 却为要卖到“满意”的东西而不知如何选择。信息社会的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是前面所提到了让人“满意”的东西。

2. 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需求

前面提到,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使人们能够获取大量信息, 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可否认的是, 在信息时代下, 我们很容易就能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信息的准确有效性我们很难把握住。这里的“有效信息”是指那些准确无误, 能够真正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3.个性需求与共性需求的共存

信息化突破了地域、民族的限制, 使社会意识形态趋于多元化。就是这种多元化使人们的需求各有不同, 因此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各不相同, 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由技术因素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 产品的技术内核具有共性和通用的特征, 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公认的规则。这样个性需求与共性需求共存, 而且前者以后者为前提。

三、信息化背景下设计的社会特性

“设计是一种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条件下, 将公众消费需要与大批量工业生产相结合, 将艺术方式与工业技术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综合起社会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 (尤其是市场的) 、技术的、艺术的、审美的种种成分, 力求帮助人们生活的分家舒适快乐, 更加光明而有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覆盖面积的逐步扩大, 被信息化孕育着的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呈现出来的社会特征也愈加明显。

1. 实用经济性

设计是社会实践活动, 它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到如今信息化下的电子产品, 设计的实用性一直伴随着设计的发展, 实用是物品作为有用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 对于实际生活而言, 由于物品具有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因而合乎造物的目的性, 合乎人的目的性。实用与经济是分不开的, 设计在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外, 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百废待兴, 日本政府从50年代引入现代工业设计, 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70年代的腾飞。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扩大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设计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显得越发重要。

2. 艺术审美性

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到信息化的今天, 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设计作为物质生产第一步的设计, 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最求。归根到底, 设计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艺术审美性是设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特别是现代化的今天, 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生理需要层面, 而是向满足精神需求更高层面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到来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然而, 这并没有损害设计的艺术审美特性, 反而使得现代设计具有了高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

3. 传播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指的是时间和效率,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将会越来越快。因此设计要满足快节奏的社会, 就必须要把握前沿, 了解先进的技术, 以最快, 最简洁, 最清晰, 最新颖, 最有效的“设计语言”传达给人们。

4. 科技人文性

设计总是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新的科学理论给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思考方式, 新的技术成果给设计设计表达方式丰富多彩。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 科学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着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时代, 信息化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与人文在设计里是不能分开的, 科技偏重于理性, 人文则偏重于感性, 设计活动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活动, 所以设计的科技人文性显得尤为突出。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信息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在无形中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就需要设计者进行新的思考, 将科技与人们相互融合, 使设计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结语

信息化一方面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从分析信息化社会及设计的特征中可以看出, 设计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在不断的完善, 从而真正达到为人的利益而设计。

参考文献

[1]《现代设计社会学》[M].章利国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现代设计美学》[M].章利国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3]《设计学概论》[M].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14:信息化的社会的作文550字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课程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85-01

0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随着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模式和途径。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我们称之为信息化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教学的课程能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越性

信息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图形动画以及声光影像等功能,特别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1信息化教学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形象生动

信息化教学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

1.2信息化教学可采取多种媒体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系统主要是多种媒体教学系统,多种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 信息化教学对教师课程能力的要求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程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课程能力除了传统教学上的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和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还必须具有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3. 信息化教学中导致教师课程能力欠缺的因素

3.1对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理解不深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是否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是否理解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技术与内容”、“过程与资源”的关系,理解的程度如何,是否具备多媒体课件开发、设计、更新的能力及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等等都会影响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师不懂得先进的教育理论,不具有超前的信息技术理念,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欠缺。

3.2对现代信息技术技能掌握不够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学的素质,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技能,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境、选择学习策略,以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但一些教师由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础较差,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导致教师软硬件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欠缺。

4. 信息化时代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对策

信息化时代如何培养教师的课程能力,让教师观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并以全新的信息和全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增强信息化教学中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

进入信息化教学时代,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进行先进教育思想、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学习,以及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学习,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只有在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教师才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软硬环境和资源将教学内容以全方位、立体、动态、交互的方式,全面、形象、直观地加以展示出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4.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学习,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

信息化教学涵盖从理念模式到技能方法的多层次内容,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条件,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时代给高校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尽可能地掌握不同的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法,对于实现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多样化使用很有必要。

[ 参 考 文 献 ]

[1]孙亚军.浅议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0(28).

[2]孟祥增,刘兴波.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幽默小故事下一篇:宇航员生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