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部业务员管理规则

2024-05-24

销售部业务员管理规则(共6篇)

篇1:销售部业务员管理规则

2001年销售部业务员管理规则

总则:为确保中心销售部2001年市场目标的顺利完成,确保个人与中心利益共享,同步发展,为业务人员提供一个有利于个人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的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平台,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和分配体制,特制定本规则。

一、管理宗旨

诚实、诚恳、守时、守信。

二、要求

1.严格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制度(人事、考勤、车辆管理制度)和部门管理规则。2.坚持诚实、诚恳、守时、守信的工作作风,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热衷于本职工作,树立勇往直前的敬业精神,视中心为家,把精力投放在中心事业的发展上,争创一定的业绩。

4.发扬团队精神,搞好团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有凝聚力、亲和力、切忌挑拨离间,害人害己。

5.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劳动,诚恳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经常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6.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做企业人。7.对公司产品充满信心,工作细心,对客户充满耐心。8.对客户有诚总和谢意。9.对中心忠诚,不得兼职。

10.发扬“敬业、勤奋、沟通、学习”的工作作风。

三、管理细则 1.应聘条件

(1)具有畜牧、兽医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畜牧行业工作经历

(2)能够长期出差。

(3)具有较强的应变和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

(4)有敬业精神。

2.应聘程序

(1)先经人事部考察,合格后交由销售部。

(2)销售部考察合格后,如是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先送到生产部实习,熟悉饲 养管理程序,饲料生产工艺产品品种货号规格等。经生产部领导考察合格后,转交到销售部,销售部再考虑安排市场,如是以前就做过市场,可经过简短培训后安排市场。

3.试用期

(1)试用期为3~5个月(包括1个月的生产部实习及3个月的市场实习)。

(2)试用期间每月保证拜访不少于50个以上客户,认真填写工作日志、注意收集其他厂家价格等方面信息及技术材料。

(3)试用期结束,月均预混料销量应稳定在5吨以上,且无应收款。4.业务员级别划分

A+级:区域经理(由A级考核后晋升)

A级:月销售量在10吨以上,(由B级考核后晋升)B级:月销售量在5吨以上,(由C级考核后晋升)C级:月销售量在5吨以下,(由D级考核后晋升)D级:生产实习期(生产部)。5.业务员费用支出

中心给予业务员的费用支出=基本工资+业务补助+销售提成+其他特别奖励。6.考勤和薪金发放

(1)中心销售部按照业务员工作日志及月工作总结记录考勤(每月26日向中心发特快专递),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填定内容以及粘贴票据(住宿交通发票),不得弄虚作假;否则不予记录考勤,要求每月市场开拓时间不少于24天。(2)有特殊情况需临时休假的需向上一级销售主管理申请,待批准后方可休假,否则按离岗处理。写申请报告交中心销售部。

(3)销售分析会会期2天,区域会议就地召开,如需延长,另行通知。(4)薪金由中心财务核准后通过银行直接汇至业务员活期存折 7.薪金和补助

A+级薪金及补助另行规定。

A级业务员:基本工资1000元/月,业务补助100元/天,通讯费20元/吨。B级业务员:基本工资800元/月,业务补助60元/天,通讯费20元/吨。C级业务员:基本工资600元/月,业务补助60元/天,通讯费100元/月。D级业务员:基本工资500元/月。

C级以上业务人员每月有30元书报费,凭购书正式发票报销。

 本中心薪金与补助的发放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业务员月实际销售量进行测、定级。 每个业务员必须达到月均销量10T才可成为合格业务员,连续三个月达不到基本量之50%(5T),解聘。

 业务员在达B级以后每月必须有2吨销量的增加,直到10吨/月,否则每少1吨扣100元。

8.销售提成计算方法(B级以上,扣除5吨基本量)

当月奖金当月实际销售额4%当月回款额总销售量t实际销售额总应收帐款A级以上销售量5吨百分制考核系数当月奖金当月实际销售额2%当月回款额总销售量t实际销售额总应收帐款B级以上销售量5吨百分制考核系数 9.其他特别奖励((1)(2)一次性发给,A级以上,由业务员提交申请报销售部)

(1)新客户开拓奖(1吨/月以上的客户,一次性订货1吨),100元/个。(2)丢失客户回头奖(1吨/月以上,一次性订货)100元/个。(3)月销售冠军:无应收款奖1000元,有应收款奖500元。(4)月销售亚军:无应收款800元,有应收款奖400元 10.行为准则及惩罚条例

(1)严格执行由中心销售部和企划部共同制订和区域性销售价格。业务员无权擅自降价销售。

(2)业务员工作日志及月工作总结不交的。不予发薪。

(3)工作日志必需填写清楚、齐全,销售部主管有权对工作日志及月工作总结进行检查、质疑,无正当理由,销售主管有权对工作日志的真实性进行否决。(4)外出做业务过程中,要严谨工作作风,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和维护好德佳牧业的形象。

(5)外出做业过程中必须坚守岗位,在指定区域内到销售,不得擅自离岗和办私事,如发现擅自离岗者,第一次罚200元/天,第二次辞退。

(6)每月业务员必须与销售主管理保持一次电话联系,简单列条介绍上周工作情况及本周工作打算,少汇报一次罚50元。

(7)业务培训期间,必需按照销信部安排的房间住宿。保持宿舍卫生,清洁,会议结束后,宿舍差、脏、乱的罚100元/人。按照制订好的卫生值日表将会议室、走廊等处打扫干净,宿舍的卫生情况由值班人员检查后报主管,主管再抽查,必须各负其责。

(8)报销凭据及各客户提成以及经销费都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因小失大,但都要由销售主管审核签字后方可生效。

(9)业务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互提供可靠的宝贵信息,不可为一已小利而影响全局,应团结友善,同求实,共发展。

(10)销售分析会上,要求每位业务员要有一定的新的东西奉献给大家,互相勾通、学习、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同时中心销售部要求每位业务员必须做好每一次会议记录,且严格按照主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11)有通讯工具的业务员必须保证通讯工具畅通,销售主管会不定期地(早8:00~晚22:00)与业务员联系,如告知已关机,则业务员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原因,否则按离岗处理,发现一次罚款50元。(12)非质量原因造成的料款无法收回,由业务员负全责。11.货物发运

(1)销售员定货,电话或传真告知工厂储运内勤或各储运站内勤客户地址、姓名、定货品种规格、价格结算、到货时间、有无特别要求等信息,提前5天定货。(2)货物可自提或由储运部负责发送,业务员应鼓励客户自提,自提运费返还数额由储运部负责人决定。

(3)业务员需协助客户清点货物数量、规格,同时在货运单上签字。12.货款结算

(1)货到付款或先汇款后发货,决不赊欠。

(2)销售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心的价格政策来执行,如遇特殊价格处理需经销售主管同意才可执行,任何擅自降价所造成的损失由销售人员负担。

(3)收款人员必须掌握识别假钞、假条的能力,若发现假钞、假条、错款由收款人员负责。

(4)有应收款的客户,业务员应协助中心与客户完善欠条手续,欠条上应注明还款期限,业务员设立经销商经销售主管同意后,与其签订经销合同。(5)有应收款的客户,业务员必须让客户填写中心的统一欠据,严禁欠据期限超过两年,严禁业务员代客户打欠据;欠据交中心财务式储运站财国统一保存。(6)严禁业务员向客户进行恶性赊欠,如发现立即追究责任人。(7)严禁业务员向客户借款,否则发现一次罚款500元。13.退货

(1)客户因产品质量提出退货要求,需经中心销售部和技术部确认后,由业务员负责协助货物运回,并填定退货报告交销售部存档。

(2)非产品质量问题,原则不准退货,如非退不可,需先征得肖售主管同意工定一份详尽的退货报告交销售部备案,同时损失部分由业务员承担50%。14.市场更替

中心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来调配业务员管辖区域,业务员应无条件服从,调配后的销量按下列比例分割后记入各自业绩中。交接期最多为7天。

第一月 第二月 第三月 第四月 第五月

尽职,同时要兼顾原有市场。

四、解释:

1.本办法解释权归中心销售部。

2.如有调整,将充分考虑与本办法的衔接。

**集团销售部 2000/12/25

接手人 20% 40% 60% 80% 100%

交手人 80% 60% 40% 20% 0% 业务员需暂时转为技术服务人员时应无条件服从安排,待遇不变,在新岗位尽责 5

篇2:销售部业务员管理规则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十五日財政部

臺財保第八一一七**六三九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十七日財政部

臺財保第八四二○三○九二七號令修正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日財政部

臺財保第八七二四三三五一一號令修正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財政部

臺財保第八七二四四三八七八號令修正發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十六日財政部

台財保字第0九一0七五一四九三號令修正發布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二日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金管保三字第0九三000七一二四七號令修正發布

中華民國97.7.17行政院金管會金管保三字第09702546741號令修正

第一章 通 則

第一條

本規則依保險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本規則所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業務員:指本法第八條之一規定之保險業務員。

二、所屬公司:指保險業﹑保險代理人公司及保險經紀人公司。

三、各有關公會:指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

第三條

業務員非依本規則辦理登錄,領得登錄證,不得為其所屬公司招攬保險。

業務員與所屬公司簽訂之勞務契約,依民法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

第四條

業務員得招攬之保險種類,由其所屬公司定之。但應通過特別測驗始得招攬之保險,由主管機關審酌保險業務發展情形另定之。

第二章 資格之取得及登錄

第五條

保險業務員資格之取得,應年滿二十歲,具有國中以上學校畢業或同等學歷,並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參加各有關公會舉辦之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

二、曾依本規則辦理登錄且未受撤銷登錄處分者。

參加前項第一款資格測驗者,應經由所屬公司依各有關公會所訂之業務員資格測驗要點規定報名。各有關公會得考量保險市場發展情形,於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後,舉辦單一保險種類之業務員資格測驗。前二項業務員資格測驗要點由各有關公會訂定報主管機關備查。

第六條

具前條第一項資格者,得填妥登錄申請書,由所屬公司為其向各有關公會辦理登錄。

各有關公會應將審查合格之業務員通知其所屬公司,以憑製發登錄證,所屬公司並應於每月十五日前,將上月製發登錄證情形報各有關公會彙總。

登錄申請書、登錄程序及登錄證之格式與應記載事項,由各有關公會定之。

已領有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執業證書者,得向主管機關繳銷執業證書後,檢附繳銷執業證書證明,由其所屬公司為其辦理登錄。

曾受第十九條撤銷業務員登錄處分者,應重新參加前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資格測驗合格,始得辦理登錄。業務員於招攬保險時,應出示登錄證,並告知授權範圍。

第七條

申請登錄之業務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各有關公會應不予登錄;已登錄者,應予撤銷:

一、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

二、申請登錄之文件有虛偽之記載。

三、曾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規定之罪,經有罪判決確定,尚未執行完畢,或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尚未逾五年。

四、曾犯偽造文書、侵占、詐欺、背信罪,經宣告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確定,尚未執行完畢,或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尚未逾三年。

五、違反保險法、銀行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信託業法、票券金融管理法、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不動產證券化條例、證券交易法、期貨交易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管理外匯條例、信用合作社法、洗錢防制法或其他金融管理法律,受刑之宣告確定,尚未執行完畢,或執行完畢、緩刑期滿或赦免後尚未逾三年。

六、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

七、有重大喪失債信情事尚未了結或了結後尚未逾三年。

八、依第十九條規定在受停止招攬行為期限內或受撤銷業務員登錄處分尚未逾三年。

九、已登錄為其他經營同類保險業務之保險業、保險代理人公司或保險經紀人公司之業務員未予註銷,而重複登錄。

十、已領得保險代理人或保險經紀人執業證書。

十一、最近三年有事實證明從事或涉及其他不誠信或不正當之活動,顯示其不適合擔任業務員。

前項第九款所稱經營同類保險業務,指所經營之業務同為財產保險或同為人身保險。

第八條

各有關公會及所屬公司應備置業務員登錄檔案,依序編號,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業務員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住所、身分證統一編號或外僑永久居留證號碼、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及登錄證有效期間。

二、所屬公司名稱、所在地及電話。

三、登錄年、月、日。

四、有變更、停止招攬、註銷或撤銷登錄者,其事由。

五、授權業務員招攬行為之範圍。

六、得招攬之保險種類。

七、其他經主管機關規定應予登錄之事項。

利害關係人於必要時,得向各有關公會及所屬公司查詢業務員之登錄,各有關公會及所屬公司不得拒絕。第九條

業務員登錄證有效期間為五年,應於期滿前辦妥換發登錄證手續,未辦妥前不得為保險之招攬。

業務員換證作業規範,由各有關公會訂定報主管機關備查。

第十條

業務員有異動者,所屬公司應於異動後五日內,依下列規定向各有關公會申報:

一、登錄事項有變更者,為變更登錄。

二、業務員受停止招攬行為之處分者,為停止招攬登錄。

三、業務員有死亡、喪失行為能力、終止合約、或其他終止招攬行為之情事者,為註銷登錄。

四、業務員有第七條、第十三條或第十九條撤銷之情事者,為撤銷登錄。

前項第二款至第四款情形,業務員應向原所屬公司繳銷登錄證。前項第三款業務員之異動日,應以業務員辦妥異動手續日為準。

所屬公司在辦妥異動登錄前,對於該業務員之保險招攬行為仍視為所屬公司之行為。

所屬公司如有停業、解散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經營或執行業務者,應為其業務員向各有關公會辦理註銷登錄;所屬公司未辦理者,業務員得委由其所屬公(協)會向各有關公會辦理註銷登錄。

第十一條

第四條之特別測驗,由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各有關公會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保險相關機構舉辦之。

業務員從事第四條所定應通過特別測驗之保險招攬前,應經所屬公司向前項測驗機構報名,參加其舉辦之特別測驗,合格者由所屬公司依第十條第一項第一款向各有關公會辦理變更登錄,始得招攬該種保險。

第三章 教育訓練

第十二條

業務員應自登錄後每年參加所屬公司辦理之教育訓練。

各有關公會應訂定教育訓練要點,並報主管機關備查後通知所屬會員公司辦理。

前項教育訓練要點應依業務員招攬保險種類訂定相關課程。

第十三條

業務員不參加教育訓練者,所屬公司應撤銷其業務員登錄。

參加教育訓練成績不合格,於一年內再行補訓成績仍不合格者,亦同。

第四章 管 理

第十四條

業務員經登錄後,應專為其所屬公司從事保險之招攬。

業務員經所屬公司同意,並取得相關資格後,保險業、保險代理人公司之業務員得登錄於另一家非經營同類保險業務之保險業或保險代理人公司;保險經紀人公司之業務員得登錄為另一家非經營同類保險業務之保險經紀人公司,同時為財產保險及人身保險業務員。

前項所稱經營同類保險業務,適用第七條第二項規定。

業務員轉任他公司時,應依第六條規定重新登錄;異動後再任原所屬公司之業務員者,亦同。

第十五條

業務員經授權從事保險招攬之行為,視為該所屬公司授權範圍之行為,所屬公司對其業務員之招攬行為應嚴加管理並

就其業務員招攬行為所生之損害依法負連帶責任。業務員同時登錄為財產保險及人身保險業務員者,其分別登錄之所

屬公司應依法負連帶責任。

前項授權,應以書面為之,並載明於其登錄證上。

第一項所稱保險招攬之行為,係指下列之行為:

一、解釋保險商品內容及保單條款。

二、說明填寫要保書注意事項。

三、轉送要保文件及保險單。

四、其他經所屬公司授權從事保險招攬之行為。

第十六條

業務員從事保險招攬所用之文書、圖畫、廣告文宣,應標明所屬公司之名稱,所屬公司為代理人、經紀人者並應標明

往來保險業名稱,並不得假借其他名義、方式為保險之招攬。

前項文書、圖畫、廣告文宣之內容,應與保險業報經主管機關審查通過之保險單條款、費率及要保書等文件相符,且經所屬公司核可同意使用。其內容並應符合主管機關訂定之資訊揭露規範。

保險代理人、經紀人所屬業務員使用之文書、圖畫、廣告文宣應經其往來保險業同意方可使用。第十七條

業務員如有涉嫌違反保險法令之情事或主管機關就業務員從事保險招攬相關事項之查詢,所屬公司或業務員應於主管機關所訂期間內,向主管機關說明或提出書面報告資料。

第五章 獎 懲

第十八條

業務員所屬公司對業務員之招攬行為應訂定獎懲辦法,並報各有關公會備查。

主管機關或各有關公會對績優之公司及優秀業務員得予以表揚或以其他方式獎勵之。

第十九條

業務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除有犯罪嫌疑,應依法移送偵辦外,其行為時之所屬公司並應按其情節輕重,予以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停止招攬行為或撤銷其業務員登錄之處分:

一、就影響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權益之事項為不實之說明或不為說明。

二、唆使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人為不告知或不實之告知;或明知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不告知或為不實之告知而故意隱匿。

三、妨害要保人或被保險人為告知。

四、對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以錯價、放佣或其他不當折減保險費之方法為招攬。

五、對要保人、被保險人或第三人以誇大不實之宣傳、廣告或其他不當之方法為招攬。

六、未經所屬公司同意而招聘人員。

七、未經保險契約當事人同意或授權而為填寫、簽章有關保險契約文件。

八、以不當之方法唆使要保人終止有效契約而投保新契約致使要保人受損害。

九、未經授權而代收保險費或經授權代收保險費而挪用、侵占所收保險費或代收保險費未依規定交付保險業開發之正式收據。

十、領證一年內尚未開始招攬或開始招攬後自行停止招攬一年以上。

十一、以登錄證供他人使用。

十二、招攬或推介未經主管機關核准之保險業務或其他金融商品。

十三、為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經營保險業務之法人或個人招攬保險或類似保險業務。

十四、以不同保險契約內容作不公帄或不完全之比較,而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其他公司營業、信譽。

十五、散播不實言論或文宣,擾亂金融秩序。

十六、於參加第五條之資格測驗,或參加第十一條之特別測驗時,發生重大違規、舞弊,經查證屬實。

十七、違反第九條、第十一條第二項、第十四條第一項或第十六條規定。

十八、其他有損保險形象。

登錄有效期間內受停止招攬行為處分期間累計達二年者,應予撤銷其業務員登錄處分。

對於受停止招攬登錄、撤銷登錄處分之業務員,得於受處分之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內,向各有關公會組成之紀律委員會申請覆核。

前項紀律委員會之組織由各有關公會訂定後報主管機關備查。

第二十條

各所屬公司對於前條第一項各款情事之業務員,應通知其本人並將其資料造冊報各有關公會彙整,並由各有關公會通

報各所屬會員公司及定期將有關之統計分析報表報主管機關備查。

各所屬公司有違反本規則之各項規定或於業務員定著率或契約繼續率未達各有關公會所定報經主管機關核准比率者,主管機關除依本法有關規定處罰外,必要時,並得限制該所屬公司辦理新業務員之登錄或限制新種保險之開辦。

第二十一條

篇3:销售部业务员管理规则

面向订单生产 (Make to Order, MTO) 方式, 就是按照客户订单以及销售合同来组织安排生产, 在离散型制造企业, 一般采用双层主计划的方式, 即先作半成品的计划, 订单确定后, 再组织进行按订单装配生产, MTO生产方式对企业生产排程的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其市场环境和计划管理方面比较显著的特点是:

1. 市场竞争充分, 多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必须靠差异化等手段赢得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2. 市场需求变化比较快, 未来需求不易准确预测。因此要求企业要具备快速反应、及时交付产品的能力。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企业要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随时调整计划、调配资源及时满足特殊需求。

3. 对供应链全流程可视性要求高。需要提供计划和订单履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类信息, 销售部门需要在和客户签单前能事先确定准确的交货时间和地点, 客户需要准确的订单状态信息。

4. 企业业务规则不固定, 更新频率较快。

5. 企业需要一套相对稳定且一致的长期、中期、短期计划来指导整个企业的生产和订单履行。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MTO生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制造柔性、供应链可视性的计划解决策略。

二、ERP和APS概述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采用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系统进行生产管理, 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 由于传统ERP系统生产计划模型的计算不是十分准确, 而且也不能及时反映车间的实际情况和订单变化, ERP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变化的需求。这一点对于MTO型企业尤其明显。

高级计划与排程 (Advanced Planning&Scheduling, APS) 技术的出现, 使得克服传统ERP计划模型缺点成为可能。APS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和约束理论的先进计划与排产工具, 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优化及模拟技术, 诸如线性规划、整数混合规划、推理、约束理论、模拟等, 其功能优势在于基于约束的实时计划与报警功能。在计划与排产的过程中, APS将企业内外的资源与能力约束都考虑在范围内, 用复杂的智能化运算法则, 作常驻内存的计算。APS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潜能是巨大的, 它能及时响应客户要求, 快速同步计划, 提供精确的交货日期, 减少在制品与成品库存, 并考虑供应链的所有约束, 自动识别潜在瓶颈, 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APS系统一般包括供应链战略、供应链计划, 需求计划与预测、制造计划、操作计划、分销计划、车间作业排产、运输计划等功能模块。

APS最大的优势是层次性计划体系, 也是其强大功能的最突出体现。供应链计划涉及不同的时间跨度 (长期、中期、短期) 、不同的业务流程 (采购、制造、分销等) 以及各个供应链成员企业, 并且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 一次优化所有的计划是不可能的。APS用层次计划的思想把总的计划任务分解成许多局部计划模块, 然后分配给不同的计划层, 每一计划层都涵盖整个供应链, 但层与层之间的任务不同。层次越低, 计划涵盖的局部受到的限制越多, 计划时间跨度越短, 计划也越详细。同时, 各计划模块被水平和垂直信息流连接在一起, 上层计划模块的结果为下层计划设定了约束, 而下层计划也将相关性能数据 (如成本、提前期、使用率等) 反馈给上一层次的计划, 并接受上层综合计划的协调。

但由于APS算法的局限性, 在约束资源过多的情况下, APS的计算结果通常是无解, 或在有些情况下通过变通给出了次优解或近优解, 但往往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另外, 相对固定的算法, 并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变化, 当企业业务规则变化后, APS很难跟上更新的步伐, 使得APS的适应性和柔性仍比较差, 尤其是对MTO型企业矛盾则更为突出。

以上问题的出现, 需要我们对APS的运作机制进行进一步的透视和改进。

三、规则引擎技术

规则引擎起源于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 它的主要思想是将系统中随着时间、空间动态易变的业务决策部分分离出来并使用预先定义的语义模块编写, 由系统在特定的时刻用于系统控制。

一个典型的规则引擎由规则库、工作内存和推理引擎3部分组成。规则库包括系统所涉及的所有业务规则。工作内存包括规则系统运行时所需要的信息。推理引擎是规则引擎中最重要的部分, 由模式匹配器、议程和执行引擎组成。它用模式匹配器将规则库中所有规则与工作内存中的事实进行对比, 找出本次推理循环中的活跃规则, 与前面的推理循环的所有活跃规则构成冲突集。议程中存放的是根据需要已经进行过排序的冲突集。对冲突集进行排序生成议程的过程称为冲突解析。系统总是将议程中首条规则交给执行引擎去处理, 这样会产生新的事实, 从而改变工作内存, 整个过程将根据特定的频率和时间自动循环下去, 从而完成系统的自动控制过程。

四、基于业务规则的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的建立

利用如上的规则引擎, 如果我们能将MTO计划管理建立在基于一系列企业业务规则之上, 这样的系统将既可以保留APS的优势, 同时又可以比一般的APS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适应性将更强。

下面将提出此思路的一般模型, 暂且叫做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

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应涵盖从客户的需求预测、计划到订单履行的整个过程, 根据供应链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执行计划的几个层次需要可依次划归为资源管理、需求管理、制造管理和可供应能力管理4个主要模块。其中每个模块由相应的业务规则、数据和流程3部分所组成, 其中业务规则负责对资源的优化和调配, 相对独立于系统之外, 可由规则引擎实时解析和启动, 并可根据情况及时更新维护。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同时也应是一个能不断接受反馈、可滚动更新计划的过程模型, 计划首先应从高层次的资源管理出发, 输出进入需求管理, 再经过制造管理, 最后进入可供应能力管理, 完成一个完整的计划周期, 最后将又进入资源管理, 形成一个闭环 (见图1) 。

1. 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的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调配, 来对供应和需求进行一个较粗的匹配。这里的资源包括物料、产能、资金、人员等各类资源。

资源管理模块要求的输入有来自市场的无约束预测、相关的供应方面的信息, 以及关键资源、产品层次、产品数据等。在资源合理化过程中, 根据产品策略、需求优先级、客户策略和区域策略等一系列业务规则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 得到一个可行的资源计划到需求管理模块中。从业务职能的角度, 销售部门、产品线可以决定销售何种产品, 对管理层, 可由其根据高层指令确定抓住哪些商业机会。资源管理的输出是基于一系列业务规则而作出的决策, 也是管理层的决策与企业的实际目标的有机结合。资源管理的频率一般是每个月一次。

2. 需求管理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关注于制订合理的计划, 并不需要考虑需求与供应如何去匹配。通过需求管理模块, 可以把高层面的需求转化为更细节层面的需求。即需求管理模块可将需求的详细情况加入到由资源管理模块生成的粗可行的发货计划中, 如客户群信息、针对各客户群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此时, 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相关数据, 如未执行订单、未签订订单等数据进一步细化需求。最后, 将排好序的需求和相应的执行规则、交货的优先顺序等一起传递到制造部门。需求管理的频率是每周一次到每天一次。

3. 制造管理模块。

在需求管理的输出中, 没有考虑到详细的制造细节情况。只有将预测或需求变成实际的计划才可以对其执行, 也就是从计划阶段过渡到执行阶段。在制造管理模块中, 要为预测或需求添加相应的供应细节, 包括生产地点的选择、可供应日期等, 即编制按生产地点安排的制造排程表, 包括产能和物料等方面的需求, 来响应要货需求。在这个模块中, 我们要考虑的业务规则是批量的大小、生产地点的选择以及订单的拉入窗等。制造管理的频率是每周一次到每天一次。

4. 可供应能力管理模块。

可供应能力管理是对已经付诸生产或和需求挂钩的供应进行管理, 对订单进行排产和重排产, 从而满足供应链全流程可视性的要求。在这里, 要考虑到按客户群分配资源的规则, 即资源是按照客户的层次进行分配的, 在此基础上, 处于高层次的客户可以从低层次客户手中调配资源。同时, 要向客户提供订单的各种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实时的可供应能力报告, 这样, 我们就很容易满足客户对订单的各类查询要求,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可供应能力管理的频率是每天一次到每天多次。

最后, 产品的可供应能力的相关信息还要输入到资源管理模块中, 对结果进行优化, 使下一次的预测更加准确, 从而使得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形成一个不断反馈的闭环系统。

五、结束语

本文对MTO型离散制造型企业的计划特点和需求进行了分析, 在对目前广泛采用的计划排产系统ERP和APS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引擎的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 该模型既保留了APS约束资源优化、层次性计划体系等优点, 同时又克服了传统APS适应性不强、柔性不足的缺点, 且易于实现和推广应用。最后, 就MTO订单计划管理模型中资源管理、需求管理、制造管理和可供应能力管理这4个模块的业务规则、数据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绍文.SCM、APS和ERP[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001 (3) :13-17.

[2]蓝伯雄.企业资源优化与优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4, 10 (3) :241-251.

[3]Young Hae Lee, Chan Seok Jeong, etc.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with Outsourcing in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J].Computer&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2, 43 (1/2) :351-374.

[4]石为人, 余兵, 张星.高级计划排产系统与ERP的集成设计及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 (11) :87-90.

[5]邹正武, 谭庆平, 徐建军.基于规则引擎的柔性工作流管理系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 (S1) :127-129.

篇4:机票销售潜规则

不存在的座位

“你已经卖了票给我了,怎么又说不能走?”2010年8月17日,在首都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厅里,陈莉又一次和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争执起来。

那个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好,但为什么有乘客还没登机航班就“客满”了,他的解释却语焉不详。最后,在陈莉的力争和工作人员的“申请”之下,她并没有改签航班,而是得到了免费升舱的待遇。

这已是陈莉第三次因航班经济舱客满而免费升舱了。能够免费由经济舱升到商务舱,她其实并没有太多怨言。但她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故事将来还要重复多少次?

无独有偶,遭遇这种离奇的经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陈莉这样的好运气。2010年9月4日,当朱先生准备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的时候,他同样遭遇了“客满”。然而,航空公司给他的选项中并没有免费升舱——他只能改签或者退票。

陈莉和朱先生都没能猜到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他们的遭遇源于航空公司的一项销售策略——超售。

为了减少因为旅客临时退票所造成的航班座位虚耗,许多航空公司都选择在销售一些热门航线机票时超售一部分。这样做能够充分保证航班的上座率,维护航空公司自身利益,但倘若销售出去的机票都没有出现退票,作出牺牲的自然就是旅客。

因为航班很多,即使出现部分旅客无法登机的情况,航空公司也能很快安排旅客改签另一班有空座的航班,再加上适当补偿,通常能让旅客的不满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旅客来说,改签半小时后的航班和航班晚点半小时,似乎并无太大差别,何况航班晚点通常都没有经济补偿。

然而,这种背地里搞超售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消费者买了机票却坐不上飞机的尴尬。这既增加了旅客出行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整个民航业的公信力带来了不小的质疑。

事实上,机票超售并非中国的航空公司独创。国外航空公司通常将超售比例控制在3%左右,而国内航空公司的超售比例通常不超过5%。不过国外民航业的做法是,如果是超售的机票,旅客会得到明确的提示,自主选择是否承担可能无法登机的风险。但在国内,所有超售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这种不透明的做法不仅搞得旅客措手不及,甚至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嫌疑。

真假行程单

如果说超售是航空公司在机票销售中几乎半公开的潜规则,多少还能获得人们的理解。那么,在机票代理环节,潜伏于水面之下的“歪门邪道”则更是五花八门。而行程单,又是其中最为乱象纷呈的一环。

“实在抱歉,你上个月来我肯定就给你开了,但是现在实在是查得厉害,你另外找几家问问吧。”9月26日,当记者致电成都某机票代理点咨询能不能把机票行程单的价格开高一点的时候,对方满怀歉意地给予了以上答复。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2010年5月,四川省破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伪造电子机票行程单案,查实的仅用于制造假行程单的专用纸张就近百吨。这引发了对于成都机票代理虚假行程单问题的大整顿,多家代理机构遭受重罚。

其实,所谓把行程单上的票价“开高”,无非是开具假的机票行程单。这种行程单上乘客姓名、航班号等乘机信息都准确无误,但却并没有联机到民航系统打印,属于“仿打”,业内则称为“平推套打”。这种脱机打印的手法在机票销售中颇为泛滥,而由于行程单相当于机票的发票,这样的行程单就成了假发票。

山东的李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假发票。2010年3月,他在海航官方网站购买了济南至深圳的航班客票,含税总计610元。一个月后,他收到了航空公司寄来的电子客票行程单,然而,当他拿去报销的时候,财务却告诉他这是无效的行程单——海航官方最终被迫承认,给张先生的这张行程单也是“仿打”的。

连航空公司官方都有仿打的行程单,从无数机票代理手中流入市场的仿打行程单则更是不计其数。一些能够公务报销的旅客甚至主动寻找这样的机票销售点,以便在报销机票时能够从中获利。

在北京,不少机票代理公司都有“低价高开”的“业务”,通常是一次打两张行程单,一张真实价格,一张价格做假。一家公司更是明码实价:“打折机票开全价,手续费100元;经济舱开成头等舱,手续费200元。”

虚假行程单对旅客最大的威胁在于,一些黑心的机票代理机构通过行程单作假,骗取旅客额外的票款。例如,用正规的行程单平推套打,修改真实机票的价格,却向旅客报出高价。更恶劣的是,一些“票贩子”性质的黑代理不仅出具假的行程单,在骗取钱财后,还将机票退掉或者干脆不预订机票,导致旅客无法乘机。

黑白乱象

虚假行程单为何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在它背后,是数不清的小中介、“黑代理”,将机票销售市场编织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资格认可办法》,从事一类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的,其实缴注册资本应不少于150万元;从事二类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的,实缴注册资本应不少于50万元。目前,中国航协认证的机票销售代理机构共有9000多家,此外还有中航信认证的部分销售代理机构以及航空公司的网上销售平台。

然而,现实中人们所能看到的机票代理公司远不止这么多。据调查,仅广州一地,各类机票代理机构就超过10000家,其中正式取得一、二类机票代理资质的公司,却不到200家。

没有资质的“黑代理”和拥有正式身份的机票代理公司往往存在合作关系,利益共享。重庆某机票代理公司老板就表示,在公司鼎盛时期,曾有超过1000家“黑代理”挂靠在自己公司旗下,每家“黑代理”通常只需要支付5000元/年的挂靠费,有的甚至连挂靠费都不用出,双方互不干涉。“黑代理”获得出票的权利,而正规公司则赚取挂靠费、借机拓展自身渠道,以扩大销售额、提高自身与航空公司对话的话语权,争取高额的销售返点。

“黑代理”之所以蓬勃发展,其根源在于机票代理行业“低投入、高回报”的特性。开一家没有资质的“黑代理”,所需不过一间小屋、一台电脑、几部电话。某代理公司老板回忆说,自己从“黑代理”起步,初始投资不过2000元,不到一星期就收回了成本,最红火的时候,3个小时就赚了2万元。只要在民航业内有点资源或者“关系”,挂靠正规代理公司做“黑代理”,往往被视为创业致富的一条捷径。

然而,这种松散的合作模式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自由度极高的“黑代理”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2010年9月,上海一家“黑代理”就突然卷款潜逃,卷走票款估计超过1000万元,受害旅客近千人!尽管这家公司在“出事”前已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但由于层层挂靠,一直无人过问。

面对“黑代理”泛滥的市场现状,监管机构目前似乎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中航协副秘书长柴海波认为,过高的准入门槛让那些资金实力有限的机票代理人难以获得正规资质,因此只能游走在监管之外。“我们检查范围只是认证企业,那些数目庞大的‘黑代理’我们无法查处。”

其实,无论是“黑”是“白”,数量庞大的机票代理机构确实繁荣了市场,为旅客购票提供了许多便利。倘若能够将目前大量存在的“黑代理”纳入到正规的监管体系中,他们很可能成为厘清当前机票销售市场乱象的积极力量。

编 辑 白 灵

篇5:销售部业务员管理条例

销售部业务员管理条例

本着为提高销售业务员工作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达到提升销售业务员综合素质,提高工作绩效,开创业务工作的新局面的目的,制定本条例。

一、考勤及日常报表提交

1、出勤。每天在早上7:50前到达公司进行卫生清理,考勤表填写,形式见场所滞留,须当日说明,对于不签到且没有提出请假/迟到,除按公司相关规定考核外,销售部考核10元/

2、周/项事宜交代清楚,并于次日上午8:1010元/次考核;内容空洞、敷衍了事的,按10元达不到要求的按10元/次考核;00月总结下月5日中午1220元/次,完成质量按上述规定考核。

3、无故缺席按公司相关规定考核。

二、1、1张身份证复印件、1份个人简介、2、3、(但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奖励)。新业务员未出实习期或未满一个月离职者无工资无提成。

4、为了让新业务员早日熟悉公司业务,公司对新业务员采取有底薪、无提成,有补贴及无提成的工资发放制度(但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奖励),鼓励新业务员大胆拓展业务范围。每次出差前借款,回来后第二天下班前报销,市内不借款

第1页学习在振轩 生意在振轩 成功在振轩

淄博振轩流体控制技术有限公司ZBZX20091002015、新(未出实习期)业务员无业务定额,6、新业务员实习期一般为3个月,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从业务员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及对公司的贡献三个方面对业务员进行考核,由总经理或销售副总决定业务员转正时间。新业务员试用3个月后仍不能通过业务考核的,做自动离职处理。(对责任心强但业务能力弱者公司将适当放宽试用期限。)

三、合同期业务员管理条例:

1、业务员工资=底薪+业务提成。

2、底薪由总经理制定,将根据个人的能力和业绩来统筹计算。

3、4、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优秀业务员表彰:1、2、3、2、业绩:奖励及处罚制度按公司下发《销售奖励办法》之相关内容执行。

3、本条例涉及考核项,均由业务员收到考核单在当月工资中扣除或嘉奖。

六、本条例仅适用于本公司专职业务人员。

篇6:上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规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制定依据】为了规范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涉税服务人员从事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的执业行为,明确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执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涉税专业服务监管办法(试行)》、《涉税专业服务业务规范基本准则》、《税收策划业务准则》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和业务规范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其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承接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适用本规则。承接其他企业、单位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参照适用。

第三条 【概念定义】本准则所称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是指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从事建立、完善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制度的业务。其他涉税内控管理、咨询、评估等业务适用其他业务规则。

第四条【信息填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在纳税申报代理完成后应当向税务机关征管系统中涉税专业服务管理信息库填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实名信息采集表》、《从事涉税服务人员实名信息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协议信息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专项报告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年度报告表》等资料。第五条【信任保护】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在执行业务时,应确立信任保护规则,对自身的合法执业权益加以保护。如委托人作出违反法律法规及其规定行为,提供不真实、不完整资料信息行为,不按业务结果进行申报事项行为,或存在其他限制业务实施的行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事涉税服务人员有权终止业务,并就已经完成事项进行免责性声明,由委托人自行承担相应后果。

第二章 业务承接

第六条【承接规则】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承接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务,应当按照《涉税专业服务程序准则》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沟通调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服务人员应当与委托方进行沟通,确保其已经清楚理解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执业程序和业务约定条款,并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一)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上市公司内部税收环境、内控管理建立情况以及公司外部环境;

(三)本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本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是否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

(五)其他相关因素。

第八条 【签订协议】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决定承接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务的,应根据《涉税专业服务程序准则》的规定,与委托方书面签订业务委托协议。第九条 【协议条款】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务委托协议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约定,包含但不限于:

(一)委托事项;

(二)具体服务内容;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委托服务费用的约定;

(五)保密条款;

(六)协议变更与违约责任;

(七)法律适用的争议解决;

(八)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条 【风险控制】 涉税服务人员发现委托人提供的数据及信息严重偏离业务委托协议内容,对服务内容形成有重大影响时,专业服务人员应与委托人讨论修改业务委托协议的相关内容,如不能达成共识,则协商终止项目。

第三章 业务计划

第十一条【遵循规则】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承接业务后,应当按照《业务计划规则》的规定,合理制定工作计划,以有效执行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

第十二条 【胜任人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应当指派胜任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的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具体承办。

第十三条 【了解情况】在制定工作计划前,项目负责人应当了解以下事项:

(一)委托目的及范围;

(二)委托人的基本概况、经营状况、行业涉税特点、执行会计政策和相关税收政策情况等;

(三)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委托人的财务风险、纳税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

(四)合理估计完成工作需要的时间;

(五)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计划内容】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工作计划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委托人所属行业及行业涉税特点、基本业务情况、内控管理建议及执行情况、执行的会计管理等;

(二)业务小组成员。在确定业务小组成员,特别是确定项目负责人时,应充分考虑其从业经验、专业素质等方面;

(三)建立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进度及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应对工作的进度及完成时间做出规划,明确各阶段的执行人及执行日期,资料的交接方式、时间、及预计服务完成时间等;

(四)其他相关内容。

第四章 业务实施

第一节 建立内控管理要求及实施程序

第十五条 【基本要求】 涉税服务人员建立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时,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了解公司内部环境,查找及评估公司经营活动及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信息沟通的流程及风险控制、监督以及改进方法。

第十六条 【内部信息采集】 充分收集、了解公司内部的各项管理管理、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会计管理的选择和运用、纳税申报资料、财务信息、税务检查情况等资料。

第十七条 【外部信息采集】 充分收集、了解公司近年来的公告等披露信息、所属行业经营状况及特点、外部监督评价情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等资料。

第十八条 【整理分析】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进行分类,制作工作底稿。

第十九条 【分析评估】通过现场核查、座谈或其他多种方式,对现有的与税收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数据比对以及测试指标情况,复查涉税异常事项,识别纳税风险点,对公司现有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管理及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十条 【建立控制模型】 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以及纳税风险点建立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架构,梳理内控管理应包括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 【信息化系统】 根据双方合同约定,提供税务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通过信息化系统管控税务风险。

第二十二条 【具体内容】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主要包括: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和职责;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管理;信息与沟通管理;监督和改进管理等。

第一节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第二十三条 【机构设置内容】 综合考虑委托方管理架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十四条 【资料收集重点】 信息资料的采集主要包括:董事会及管理层的决策文件、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管理或相关文件。

第二十五条 【税务机构职责】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税务管理机构职责,重点包含以下内容:

1.制订和完善公司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 2.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税务影响分析,提供税务风险管理建议;

3.组织实施公司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4.指导和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公司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5.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

6.组织税务培训,并向本公司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 7.承担或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账簿凭证和其他涉税资料的准备和保管工作;

8.其他税务风险管理职责。

第二十六条 【岗位设置要点】 岗位设置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岗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

2.建立税务事项审批岗位,制定相应的审批流程;

3.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税务管理的不相容职责包括:税务规划的起草与审批;税务资料的准备与审查;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税款缴纳划拨凭证的填报与审批;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税务风险事项的处置与事后检查;其他应分离的税务管理职责;

4、岗位设置应科学、适当,以简捷、高效为原则。

第二节 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内容】 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市公司监管要求,构建日常业务税务管理流程及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涉税资格及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发票管理、税收优惠管理、税款核算申报与缴纳管理、税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 【税务登记事项管理制度】 税务登记事项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设立分支机构税务登记;

2.公司登记内容变更、发生解散、撤销或其他情形的税务登记; 3.税务登记证件及代扣代缴或代收代缴税款凭证的管理; 4.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管理; 5.其他税务登记方面内容。第二十九条 【涉税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 涉税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增值税资格申请、办理管理制度; 2.出口退(免)申请备案管理制度; 3.其他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发票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当地税务机关的相关规定以及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发票的购买、领用、开具、保管流程;

2.根据岗位职责分离的原则,设置发票管理相关岗位。第三十一条 【税收优惠管理制度】税收优惠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明确专人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方案; 2.税收优惠方案审批权限及流程。3.税收优惠方案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

第三十二条 【税款核算申报与缴纳制度】 税款核算申报与缴纳涉税资格、资质申请或备案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

1.制定各项涉税会计事务的处理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2.分析采购、生产、销售、工资方法、费用报销、资产处理、利润分配等环节存在(或潜在)的纳税风险点,制定控制制度;

3.制定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的收集、核销、审批程序;

4.制定税金的计提和缴纳应履行的审批程序; 5.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第三十三条 【税务档案管理制度】 税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以下事项:建立涉税档案制度,保管好各类涉税资料、凭证,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第三十四条 【日常业务税务管理制度要点】 建立日常业务税务风险内控制度,重点关注:

1.内控制度的设计应当涵盖公司日常业务的决策、审批、执行、结果的各个税务风险点,明确各部门、环节的协作机制;

2.合理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制度的设计应讲求控制效率和效果;

3.内控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创新、管理要求的提高而改进和完善。

4.内控制度应与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匹配。

第三节 重大经营事项税务管理

第三十五条 【基本内容】 制定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公司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活动(以下简称重大经营事项)制度,赋予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前述重大事项相关权限、制度相关程序跟踪和监控重大事项决策中的相关税务风险的。

公司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

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公司重要经营活动包括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等。

第三十六条 【资料收集】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在参与重大事项过程中应当收集以下资料及信息:

1.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2.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

3.公司重大事项研究决策制度;

4.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可能产生的重大涉税事项;

5.根据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公司重大事项披露情况; 6.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七条 【制定要点】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重大经营事项的制度要点主要包括:

1.明确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参与的重大事项范围、权限与流程; 2.重大事项涉税方案的研究、拟定等权利及责任; 3.重大事项涉税方案的审批及执行流程; 4.负责重大事项实施过程的涉税风险控制。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基本要求】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税务信息在公司内部顺畅沟通、及时反馈,以确保涉税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第三十九条 【制定要点】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机制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内部控制信息在公司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传递的程序及责任。

2.公司涉税信息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沟通和反馈的责任人、流程、渠道。

3.重要涉税信息的处理流程及信息披露流程; 4.涉税信息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

第五节 监督和改进

第四十条 【监督和改进制度内容】 制定监督和改进制度,明确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以及风险管理改进的控制程序。监督和改进制度包括:税务自查、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管理评价、绩效评价制度等。

第四十一条 【监督和改进制度制定要点】 监督和改进制度的建立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明确应委托中介机构或者内部税务机构定期进行税务自查及税务风险评估,并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对内部监督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进行确定,并可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进行调整。

3.制定税务风险管理评价结果的审批、报告、改正流程,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章 报告及说明

第四十二条 【质量控制】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为保证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业务质量,应当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分级复核制度。

第四十三条 【遵循规则】 完成约定服务业务事项后,需要出具报告的由项目负责人按照《涉税专业服务程序准则》的要求,编制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制度业务报告。

第四十四条【报告内容】 涉税服务业务报告应包含:

(一)报告背景及目的

专业服务人员承接本次业务的具体背景和委托人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

(二)责任说明

(1)资料责任:详细列明委托人所提供的具体资料,并应注明专业服务人员将根据委托人所提供的资料发表结论分析。

(2)报告使用及局限性:告知委托人应注意的报告使用方式、以及出具报告的目的和责任。

(3)报告的更新:列明本次委托所执行的工作程序并应根据委托范围注明在报告出具后税收法律、法规出现变化更新报告的责任与义务。

(三)执行程序:应列明本项目过程中具体的所操作的执行程序过程等。

(四)对委托业务的理解、业务分析及结论、相关建议等内容。专业服务人员应列明对委托事项的理解以及围绕实现委托目标,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并提出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第四十五条 【报告确认】对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报告应当取得纳税人或委托方的确认。

第四十六条 【保密要求】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事代理办税人员应对国家秘密、委托方的商业秘密、不宜公开的情况及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解释权限】本规则由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执行日期】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1:

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委托协议(参考文本)

编号:

甲方(委托方): 税务登记号:

乙方(受托方): 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证编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涉税专业服务业务规范基本准则》、《税收策划业务准则》、《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就“XXXXXXXXXX事项”涉税事宜,经协商一致,订立本服务协议。

一、服务范围(一)事项背景(二)委托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委托服务内容、服务成果(体现方式、提交时间、提交方式)等

二、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及义务

1.甲方对乙方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应给予充分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按乙方的要求,提供相关协议、账册、凭证、报表以及其他需要查看的各种文件资料。

2.甲方应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保证会计报表及账册、凭证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承担全部责任。

3.甲方应按照约定的条件,及时、足额的支付服务费。

(二)乙方的责任及义务

1.乙方接受委托后,应及时委派专业人员为甲方提供约定的服务。

2.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法规的要求,对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实施必要的程序以确保工作结果与项目目标保持一致。

3.乙方对在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甲方信息负有保密责任,保密协议详见附件。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甲方提供的资料及信息对外泄漏。

三、服务费用及支付方式

(一)按照甲乙双方约定,完成本次“XXXXXXX委托事项”专项报告费用为人民币(大写)XXXXXX万元整(¥XXXXXXXXXX元)。

(二)上述费用自本约定书签订之日后甲方应分二期支付乙方,即:

(1)甲方应予本约定书签订之日起5日内,支付乙方组织调查、分析资料所需咨询费用XXXXXXXXXXX元整;

(2)甲方应于乙方《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咨询报告》提交后5日内,支付乙方咨询费用XXXXXXXXXX元整;

(三)发生的与本次委托事项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差旅、食宿费等),由甲方据实承担。

四、违约责任

(一)如乙方未按期提供本协议项下服务,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在合理期限内改正。乙方未按期改正的,甲方有权拒绝支付相应费用,并扣除本协议项下费用的5%作为违约金;如乙方发生三次以上(含本数)上述未按期改正的违约行为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乙方应在收到甲方书面解除通知之日起5日内将甲方已付款项退还。

(二)由于甲方责任导致乙方未能按期完成本协议规定,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三)如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的经济损失,乙方应给予赔偿。

五、其他事项

(一)协议书签定后,双方应积极按约履行,不得无故终止。如有法定情形或特殊原因确需终止的,提出终止的一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并给对方以必要的准备时间。

(二)协议书履行中如有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本协议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三)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同意后,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盖章)法人代表(授权人)签字:签字:

地址: 20XX年XX月XX日 20XX

:(盖章)法人代表(授权人)

年 XX月XX日 乙方 地址: 附件2:

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报告(参考文本)

报告号: 备案号:

致:XXXXX有限公司

我们接受委托,对XXXXXXXXXXXX公司(以下简称“贵公司”)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提供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60号)》、《中国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税收法律、法规文件的规定,对贵公司提供的合同(协议)、凭证、账册、会计报告等有关会计及税务资料实施我们认为必要的程序,形成了适用于贵公司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本咨询意见书仅提供给贵公司管理层内部参考使用,并不为其他任何目的。未经我们事先书面同意之前,贵公司不得在向公众或任何第三方披露的任何文件中使用或引述本意见书。在编写任何引述我们或本意见书内容的文件时,贵公司应事先征得我们对于相关被引用内容的同意,我们保留拒绝的权利。

XXXXXX涉税专业服务机构 20XX年XX月XX日

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

税务风险内控管理业务报告说明(参考文本)

一、报告背景及目的

二、责任说明

(一)资料责任

本报告所依赖的数据、信息等相关资料全部由贵公司提供。保证相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是贵公司的责任。本次“XXXXXXXXX”X项目贵公司所提供的财税资料具体包括:

1.2.3.4.…… …… ……

(二)报告使用及局限性

本报告仅供贵公司内部参考和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未经我们的书面同意,请勿将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在其他场合使用、或以任何方式复制、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我们的服务不同于审计(鉴证)服务,不对报告中所含的信息发表审计(鉴证)意见。

我们的服务仅是对贵公司税务风险方面拟定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构成全面的税务复核或纳税审查。因此,对于本报告未涉及到的税务风险和其它经营管理风险,以及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三)报告的更新

本报告的专业意见,是我们对现行的中国税收法律法规及税务实务的理解和贵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如果这些基础以后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专业意见。在我们正式向贵公司递交本报告之后,因以上基础的变更导致影响本报告专业意见,我们不负主动更新和修正的责任。

在此,我们建议贵公司能够定期与我们联系,以征询以上基础的变更是否影响到本报告专业意见。

三、执行程序 1.2.3.4.…… …… ……

四、对本次涉税业务的理解

五、本次涉税服务业务分析

上一篇:环境质量评价计算题下一篇:优秀教师演讲稿: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