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2024-05-24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精选6篇)

篇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办法》的通知

渝劳社办发〔2006〕64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

为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根据《重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渝府发〔2005〕68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公开办法》(劳社部发〔2006〕2号),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并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劳动保障政务公开办法。

二○○六年四月五日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立公正透明的劳动保障行政管理体系,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劳动保障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改进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及直属机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能,根据《重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渝府发〔2005〕68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政务公开办法》(劳社部发〔2006〕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劳动保障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政务信息等方面对社会实行政务公开的事项。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

除本办法第七条所列免予公开的事项外,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直接从事的劳动保障事务和掌握的劳动保障信息,均予以公开。

公开内容要全面真实,公开方式要及时便捷,办事结果要公平公正,做到方便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方便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条公开事项在增加、变更、撤销或终止时,应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

第二章政务公开的内容

第五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公众主动公开下列事项:

(一)重庆市劳动保障政策文件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劳动保障规范性文件;

2.重庆市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重庆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其执行情况与统计

1.重庆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年度工作要点;

2.重庆市劳动保障统计资料;

3.重庆市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和相关工作措施;

4.重庆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三)劳动保障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及执行情况

1.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遵守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等各类制度、标准、规范、程序及执行情况;

2.要求全市用人单位遵守的劳动保障各类规定、标准、规范及执行情况;

3.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

4.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药品目录,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

5.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情况。

(四)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情况

定期公布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五)信访事项

重庆市劳动保障部门信访机构地址、电话、电子信箱。

(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1.重庆市劳动保障工作的重大活动;

2.突发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时,需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或其他社会保险提供紧急援助的事项;

3.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及拖欠社会保险费数额巨大的用人单位名单;

4.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事件情况;

5.不法或违法经营的境内外就业中介组织名单。

(七)行政许可事项

1.法律、行政法规设定或国务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的劳动保障行政许可事项目录及调整情况;

2.由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行政许可和有关的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上述事项的办理结果。

3.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

(八)重大决定草案和决策过程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拟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或者编制的规划、计划、方案等,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公众公开草案,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2.对重大决策举行专家论证会或邀请社会各界参加听证会。

(九)机构、人事方面

1.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管理职能及其调整、变动情况,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人员履历、职责、变更情况;

2.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等的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网址、电子信箱等信息;

3.定期清理、确认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时间、联系电话,定期清理、公告、审验的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及执法证件;

4.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及其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5.审批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民办及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技工学校名单,认定的境

外就业中介机构和中外合资(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名单,批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名单、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和生育保险协议机构名单;

6.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7.重庆市劳动保障方面获得全国性及市级表彰的机构和人员名单。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劳动保障政务事项

法律、法规对前款事项的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对于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劳动保障事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依据政务公开的规定,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向其公开。对于依法申请公开事项,除行政许可、信访事项等对当事人依法提供有关服务和信息外,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直接向当事人提供本人、本单位或他人、其他单位的各类信息和就业、技能、社会保险等服务和信息。

第七条下列事务和信息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漏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事项,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公开后可能会影响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活动或者会影响个人、单位安全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二)、(三)项所列的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受免予公开的限制:

1.当事人同意公开的;

2.公开的公共利益超过可能造成的损害的;

3.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

第一款第(四)、(五)项所列的事项,如果确有必要征求意见、举行听证的,或公开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且不会造成实质性危害的,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可以决定予以公开。

第三章政务公开的形式

第八条重庆市各类劳动保障政务事务和信息公开的主渠道是“重庆劳动保障网”网站。凡在上述网站公布的信息即为已经公开的信息。

第九条按照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要求,在其上公开重庆市劳动保障信息和事务。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手册、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公共媒体,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其直属机构设立的资料索取点、政务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设施,公开劳动保障信息和事务。

第十条对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建议的事项,采用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人民群众旁听会议等形式,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就某个阶段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向社会不定期公开举办宣传咨询活动。

第十一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扩大电话咨询、网上对话(如信访)、网上办事(如网上职介、网上受理、网上咨询)等服务项目的范围。

第十二条各类信息和事务公开期限根据其紧急程度,分别为“生成(或领导批定,下同)后1小时内”、“生成后24小时内”、“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生成后10个工作日内”。

第四章组织实施和监督保障

第十三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政务公开的同步审批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责

任追究制度和公开评议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实行政务公开的保障体系,保障政务公开的有效实施。

第十四条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和直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监督部门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通过有效方式听取意见,发现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认真处理对政务公开工作的举报投诉等事项,保证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甚至弄虚作假的,要依据法律和纪律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重庆市监察局驻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室负责对重庆市劳动保障政务公开的实施情况组织监督检查和评议。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五章附则 本办法由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实施。

篇2: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管理办法和大庆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 管理办法》的通知

庆劳社发[2003] 63号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组织人事处,各中、省直和市属企业劳资(人事)科(处):

现将《大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大庆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三年八月十五日

大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保障广大职工身体健康,满足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黑龙江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黑政发[1999]57号)、《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3]10号)及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二章 保费筹集

第四条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要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9号令)及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第五条 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以上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为依据,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严格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统计范围执行(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6项)。

职工的缴费基数以本人上的工资收入为依据,高于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60%的,按60%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录入新参保信息时,要录入年工资)。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为其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单位按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60%缴纳,并由其负责医疗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 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费率:用人单位为6%,在职职工个人为2%,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为了不降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另外筹集3%,用于建立公务员的医疗补助制度和企业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七条 在职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为扣缴,于每年1月1日—20日,一次性随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一并缴至市财政局医疗保险基金专户或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社会保险基金专户。

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每月由市财政局社保科、市医疗保险局稽核科或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征收科委托其开户银行代为扣缴,直接缴至市财政局医疗保险基金专户或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社会保险基金专户(行政机关及全供给事业单位由市财政局支付局统一代扣代缴)。

连续3个月不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单位或职工,暂停其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足额补缴保费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对长期、持续欠缴医疗保险费的单位,其医疗费用支出额接近缴费额时,暂停其参保人员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足额补缴保费后,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八条 凡退休人员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30%的单位,均需以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60%为基数,由用人单位按6%的比例为超标准部分的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

第三章 参保申报与信息管理

第九条 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每月15日前携带其营业执照副本、《年检手册》(新注册成立的单位除外)、社会保险登记证、工资表(以上材料均需复印一套),按照单位注册的地址,到所在辖区的市或区医疗保险局领取并填报《大庆市医疗保险新参保单位申报审批表》。

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自收到用人单位的投保申请表后,3个工作日内电话通知用人单位,并通过查档的方式,对具备参保条件用人单位的参保人数、人员类别、工资基数等情况进行核准。情况属实的,用人单位需提供参保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近期一寸免冠照片1张,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领取并填制《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新参保人员花名册》、《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病历处方本》(以下简称《处方本》)和《医疗保险缴费协议》(企业单位需与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局签订缴费协议)。申报单位根据填报的《人员花名册》把参保人员的信息录入数据盘,并上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然后领取《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专用卡》(以下简称《专用卡》)。

各参保单位要建立医疗保险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保险启动后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并把代办员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上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

用人单位按申请表中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规定的参保日期,在正式启动医疗保险前,召开一次全体职工参保动员会。宣传医保政策,并将《处方本》和《专用卡》发给参保人员。正式启动后,参保人员可按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到定点医疗(药)机构就医、购药。

第十条 参保人员要妥善保管《处方本》和《专用卡》。如有丢失,应尽快与辖区的医疗保险局取得联系,办理挂失手续。如挂失前个人帐户被人冒支,责任由本人自负。

补办《处方本》和《专用卡》时,需持单位出具的证明、身份证复印件、一寸近期免冠照片一张(仅丢失《专用卡》的除外),到辖区的医疗保险局办理补办手续。

《处方本》使用完的,由本人持旧《处方本》到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挂号处办理更换手续。使用红色《处方本》的参保人员,《处方本》使用完的,需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更换手续。《专用卡》使用完的,持旧《专用卡》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更换手续。

第十一条 参保人员信息数据变动主要包括新参保、参保范围内调转、参保范围外调动、死亡、人员类别变动、职务变动、缴费基数变动、单位名称变动、开户银行变动、银行帐户变动和缴费方式变动等。

第十二条 各参保单位在每月15日-20日上报人员变动表。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男职工不满60周岁,女干部不满55周岁,女工人不满50周岁)提前退休人员,按在职职工管理,并享受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随每月的人员变动及时进行人员类别调整(需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退休审批表原件及复印件)。

工资基数和职务的调整仍为变动。停保人员帐户余额和退休人员个人缴费额返还的办理时间随报销时间进行。

第十三条 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和从非参保单位调入已参保单位的人员,需提供分配介绍信或有关调转手续证明。

第十四条 停薪留职、内部退养、长期不上班的人员新参保的,需提供聘用合同书、相关证明材料及参加养老保险情况表。并从该单位参保之日起(曾参保的职工从停保之日起),补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可不补缴保费),即单位按6%(参加公务员医疗补助或企业补充保险的单位按9%)缴纳,个人按2%缴纳。补缴的医疗保险费,按医疗保险帐户划入比例重新计算该职工的个人帐户金额。

医疗保险关系中断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但补缴保费后可连续计算缴费年限。参保人员停保后,因发生重大疾病而办理参保手续的不予办理,且停保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因参保单位故意隐瞒参保人员实际病情而突击办理参保手续的,除追回支付的医疗费用外,还要对该单位和单位代办员进行通 2 报批评。

第十五条 因参保单位改制、兼并、重组而产生的新单位需重新办理参保手续的,应提供合并、兼并或解体的相关文件、合同书、在册职工名册和退休人员名册。

第十六条 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的,由为其代办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单位代办医疗保险关系接续手续。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后,未及时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的,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补缴保费。

第十七条 辖区内调转的参保人员,由调出单位填报内部调转单,加盖调入单位公章后,上报辖区的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调出单位欠缴医疗保险费的,调出人必须在足额补缴医疗保险费后,方可办理调转手续。

第十八条 参保人员死亡或调出参保辖区的,要首先补缴拖欠的医疗保险费,然后核销已发生的医疗费用,并在提供死亡证明或调出证明后,按规定填报医疗保险关系终止表。在办理保险关系终止手续时,医疗保险局按停保时的缴费月数重新计算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在报销时间,由代办员领取帐户余额;帐户透支的,办理停保手续时应足额补交超支的费用。

第十九条 对下岗、停薪留职、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后不愿接续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参保单位需向市或区医疗保险局提供由本人签字的书面申请及相关的证明材料,方可为其办理医疗保险关系终止手续。日后接续医疗保险关系时,要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补缴保费。

第二十条 参保人员累计缴纳医疗保险费年限:男职工不得少于30年,女职工不得少于25年。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在办理退休手续时一次性足额补缴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方可继续享受医疗保险待遇。1999年1月1日以前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加保龄(不重复计算)达到累计缴费年限标准的,不再补缴保费。

第四章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与使用

第二十一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一)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30%左右,视参保人员年龄段,以参保人员本人的缴费工资为基数,按不同的比例计入个人帐户。具体计入比例为:35周岁以下的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25%;36-45周岁的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30%;46周岁以上的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35%;70(含70岁)周岁以下的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65%;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为80%。

(二)个人帐户资金归参保人员个人所有,仅限于支付本人的门诊医疗费用。年终有结余,连同利息一并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参保人员死亡或调出参保辖区的,首先补足欠缴的医疗保险费,然后由单位代办员按规定填报医疗保险关系终止表,并持死亡证明或调出介绍信,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医疗保险关系终止手续,市或区医疗保险局依据参保时的实际缴费月份,重新计算个人帐户金额。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可依法继承或随本人转移。无人继承的,帐户余额并入统筹基金。

(三)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扣除划入个人帐户后的剩余部分,作为统筹基金,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集中管理,在参保人员范围内依据互助共济原则调剂使用。

第二十二条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帐结合的具体模式为“混合式”,即:个人帐户仅限于支付门诊(含门诊静脉滴注)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家庭病床、百元以上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的医疗费用,全额核销的特殊疾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已参加工伤保险企业未启动企业工伤保险以前(2000年11月1日以前)被认定为因工(公)负伤治疗该伤病的医疗费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按新办法执行)及指定慢性疾病超过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后的门诊医疗费用。其中: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应在个人帐户资金使用完后,再进入由统筹基金和个人按比例负担医疗费用程序。

第五章 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后,市医疗保险局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个人帐户,用于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或药店购药费用。个人帐户用完后,除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外,治疗其它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全部由个人负担。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员核销住院医疗费用时,先由个人负担一定数额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然后进入由统筹基金和个人按比例负担医疗费用程序。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为:在职职工负担20%,退休人员负担15%。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人员,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各类医院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分别为:三级甲等医院(市第一医院)800元,市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600元,区级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400元。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费用以一次住院核算,当年多次住院的,起付标准费用依次递减100元,递减到200元为止。参保人员核销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时,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费用为400元(每年只负担一次)。

第二十五条 同一参保人员连续在两家医院住院的,只负担一次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具体情况如下:

(1)24小时内市内下级定点医院直接转往上级定点医院的;

(2)24小时内市区定点医院之间专科疾病直接转院的;

(3)转外就诊人员回来后24小时内直接到市内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的;

(4)在市内定点医院住院出院后24小时内直接转往省内、外指定上级医院继续治疗的;

(5)因急诊在非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转往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的。

上述人员核销首次住院支付的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时,应提供首诊医院的转院证明或出院病情介绍及首诊医院提供的住院结算单。

第二十六条 由统筹基金支付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高值医用材料费及乙类医保药品(医保药品目录中带*号和有限制使用范围的药品)的费用,在进入正常核销医疗费用程序前,先由个人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转外就诊在承担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费用后,个人先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在职职工为35%,退休人员为30%。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不含大量使用高档贵重药品情况,高档贵重药品主要是指日均单个品种药品费在100元以上的药品)。

第二十七条 参保人员每年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最高医疗费用限额为3万元,超限额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不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可通过参加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补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解决。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员治疗鼠疫、霍乱、精神分裂症和参加工伤保险企业单位未启动企业工伤保险前(2000年11月1日前)的旧工伤复发、职业病(《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按新办法执行)及施行计划生育手术造成后遗症(须经县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和临床医疗专家鉴定确认)的合理医疗费用,暂由统筹基金全额支付。

第二十九条 企业女职工因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生育保险政策支付相关待遇;未参加生育保险企业女职工因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本单位核销。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因生育及带环、摘环、人工流产等发生的合理医疗费用,均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中因生产住院需支付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的费用由个人负担15%。

第三十条 企业职工治疗2000年11月1日以后新发生工伤的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按工伤保险政策支付相关待遇;未参加工伤保险企业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由本单位核销。在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职业病管理办法未实施前,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职工治疗工伤(含旧工伤)发生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核销。

第六章 就医购药管理

第三十一条 参保人员必须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每年12月末,市医疗保险局向参保人员公布下一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名单。参保人员可在公布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中,自主择点就医购药。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和特殊人群的就医购药管理按相应的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参保人员患病就医、购药时,必须持市医疗保险局统一印发的《处方本》到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急诊除外)、购药,并用《处方本》开方。需由他人代开药的,必须履行相应的审核手续。

第三十三条 参保人员因急诊抢救不能及时赴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可在就近的一所公立医院(乡以上医院)就诊,并电话通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含异地居住、出差、探亲住院人员),待病情稳定后,尽快转往定点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第三十四条 参保人员因公出差、探亲期间患病,必须到乡或街道以上公立医院就诊。住院治疗的,必须在入院后3日内电话通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需转诊的,必须有首次就诊医院的转诊证明。

第三十五条 参保人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及出差、探亲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时必须提供相关的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复印件、医疗费用支出明细单、正规门诊或住院医疗费用有效票据、复式处方、有关诊疗检查报告单、单位出具的有主要领导签署意见的出差或探亲证明或往返交通费报销凭证复印件。未提供上述原始资料或资料不完整的,其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三十六条

因公或因私出国的参保人员,出国前凭有关证明,在定点医疗机构自备一定数量的常用药品。在国外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

第三十七条 异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参保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单位出具证明,可在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按医院级别选择2所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就诊医疗机构,并将确定的就诊医疗机构名称经当地医保经办机构签署意见后,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备案,作为核销医疗费用的依据。在非选定的医疗机构就诊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异地居住参保人员住院治疗的,必须在3日内电话通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备案。核销住院治疗费用时,需提供住院病历复印件、医疗费用支出明细单、出院证及正规住院医疗费用收据。

第三十八条 参保人员的《处方本》和《专用卡》禁止互相借用。符合下列情况的,可由其亲属按规定代开药,代开药条件及审批手续如下:

(一)七十周岁以上的参保人员。

(二)经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审批的患有严重慢性疾病和行动不便的参保人员。

参保人员办理长期代开药审核手续,必须持有本人申请、《处方本》、单位证明及二级以上定点医院(含二级医院)诊断及治疗意见和代开药人员身份证复印件,一寸免冠照片1张。由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医疗审核人员在《处方本》上签署意见,并在《处方本》指定的位置粘贴代开药人员的一寸免冠照片,以备检查。

第七章 医疗费用结算

第三十九条 参保人员在市区各定点医疗(药)机构就诊、购药发生的医疗费用,采用记帐方式结算。参保人员持卡就诊、购药,只需按政策规定支付应由本人承担的医疗(药)费用。转外就诊、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就诊、全部由统筹基金支付的特殊疾病的医疗费用、市内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个人帐户用完后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家庭病床医疗费用及网络出现故障时门诊医疗费用的结算(此时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待网络故障排除后再结算),全部采用现金付费方式。参保人员采用现金付费方式垫付的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代办员在规定的时间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办理核销手续。每个单位的具体报销时间由市医疗保险局在医疗保险网上发布。

第四十条 住院借款管理:

(一)参保人员在市内定点医院治疗,其医疗费用支出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或转市外指定医院治疗的,住院期间自己垫付的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仍需继续住院治疗,且本人家庭困难的,可向市或区医疗保险局申请借款。

(二)办理借款手续时,须提供转院审批单、住院押金收据、催款通知单、个人借款申请书和所在单位出具的经本单位法人代表签字的担保证明。

(三)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视申请人的病情,按治疗所患疾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的70%确定借款金额,超过2万元的大额借款直接汇至治疗医院的帐户。

(四)所借款项在核销申请人住院医疗费用时予以冲减。

第八章 大额医疗补助

第四十一条 建立大额医疗补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3万元以上 5 和仅参加大额医疗补助单位参保人员发生医疗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

第四十二条 参加大庆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都要依据本办法,为其参保人员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在参保人员发生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时,由市或区医疗保险局为其核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市内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按照75%的比例核销;外转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按照65%的比例核销。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其大额医疗费用的核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第四十三条 本着“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筹资原则,按参保人员每人每年60元(即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筹集大额医疗补助费。其中:个人每人每年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24元(即每人每月2元),年初由市医疗保险局一次性从个人帐户中划出;用人单位每年为每个参保人员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36元(即每人每月3元),随基本医疗保险费一并按月缴纳(参加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保险的单位除外)。参保单位参加大额医疗补助满一年后,其职工方可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

第四十四条 大额医疗补助基金年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为15万元。若年末大额医疗补助基金有结余,可视基金的结余情况,适当提高限额标准。

第四十五条 大病医疗补助基金支付医疗费用时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就诊方式、付费形式、借款手续办理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药品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等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一致。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不按时、足额缴纳大额医疗补助费的,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欠缴大额医疗补助费的用人单位,其参保人员暂不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待足额补缴保费后,方可继续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

第四十七条 市劳动保障局根据大额医疗补助基金的实际运营情况,适时对大额医疗补助费的筹资水平、核销医疗费用的限额标准及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等进行调整。

第九章 指定慢性疾病管理

第四十八条 本着“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将以下若干种严重慢性疾病确定为指定慢性疾病,其认定标准分别为:

(一)高血压病。血压持续在3级以上或血压在2级以下,经X线、尿常规、心电、超声心动或眼底检查有左心室肥大、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和眼底改变的;血压在2级以下,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

(二)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绞痛、心律紊乱、心梗、心肌硬化或心功能不全。有近期住院病历或经心电、心动超声、冠脉造影等检查有冠心病所致心脏改变的。

(三)脑梗塞。CT扫描显示单发或多发梗塞病灶,伴有四肢肌力(4级以下)、肌张力改变或感觉、语言障碍的。

(四)脑出血后遗症。CT扫描显示有陈旧性出血改变,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或精神障碍等症状者。

(五)糖尿病。年龄在60周岁以上,血糖持续在11.1mmol/L以上或空腹血糖持续高于7.8mmol/L的;60周岁以下,有2年以上病史,并伴有心、脑、肾、眼、神经或血管病变的。

(六)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病史一年以上,谷丙转氨酶经近期2次测定均超过40个单位,或血浆白蛋白降低,或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增高,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或B超提示肝、脾改变,且有临床症状的。

(七)肝硬化。临床有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表现,B超显示肝硬化改变,需对症治疗的。

(八)肺结核进展期。经细菌学、X线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需继续抗痨治疗的。

(九)系统性红斑狼疮。经免疫学检查异常,伴有典型皮肤、关节、肾脏等病变需对症治疗的。

(十)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呈阳性,超过6周以上,关节病变经X线检查证实的。

(十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有贫血、出血及感染症状,依据周围血象或骨髓象证实的。

(十二)慢性肾小球肾炎(含慢性肾功不全、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及肾功不全表现的。

(十三)肾移植术后治疗的。

(十四)各种恶性肿瘤需继续在门诊治疗的。

除以上14种指定慢性疾病外,以下4种慢性疾病视同指定慢性疾病管理,其认定标准分别为:

(一)肺心病。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疾病病史,经心电、超声心动、X线检查有肺心病所致心脏改变的。

(二)风心病(未实施换瓣手术,需保守治疗的)。有近期住院病历或经心电、超声心动、X线检查有风心病所致心脏改变的。

(三)银屑病。病史一年以上,皮损严重,久治不愈的。

(四)股骨头坏死。经X线确诊股骨头坏死一年以上,未实施关节置换,需保守治疗的。

第四十九条 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应将市级以上定点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职务的专科医生出具的近期《诊断书》、住院病历首页、出院小结及相关的检查报告单或市级医院专科门诊历次检查的相关资料和一寸近期免冠照片2张、身份证复印件1张交给所在单位,并到所在单位填写指定慢性疾病申请表,由单位代办员在规定时间内统一上报。

第五十条 市医疗保险局统一组织对申报指定慢性疾病的人员进行专项体检。体检费用由本人按体检项目的费用标准现金支付,由市医疗保险局统一收取后,支付给体检医院。对经专家认定符合慢性疾病认定标准的,其检查费用由市医疗保险局支付;对经专家认定达不到慢性疾病认定标准的,其检查费用由本人承担。

第五十一条 对患有恶性肿瘤、肾移植术后、心脏搭桥术后、心脏冠脉支架、脾切除术后、病重卧床或有严重行动障碍、异地居住或70周岁以上的申报指定慢性疾病人员,需向市或区医疗保险局提供相关的病情资料,经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鉴定委员会有关专业组的临床专家审核认定后确定。市医疗保险局将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免检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准。

第五十二条 市医疗保险局聘请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鉴定委员会有关专业组的临床专家,根据专项体检结果,参考本人申报的相关材料对申报指定慢性疾病的人员进行综合审核认定。

第五十三条 申报人员对专家组的认定结果有疑义的,可以提出进行复查的书面申请,经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由单位代办员在规定复查申报时间,统一上报市或区医疗保险局。由市医疗保险局统一安排组织复查,复查所需检查费用按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对患指定慢性疾病的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市医疗保险局将定期对已认定的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进行复查,对已治愈或经治疗好转不符合指定慢性疾病指征标准的,及时通知本人,并终止其享受的指定慢性疾病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补助待遇。

第五十五条 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在诊治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时,须将所开药品及所作的各项检查、治疗详细记录在红皮《处方本》上,不得将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药品与治疗非指定慢性疾病的药品开在同一张处方上。需要在门诊做肾透析或放、化疗的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需到市或区医疗保险局备案后,再到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且治疗费用必须单独开方。

第五十六条 各定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在指定慢性疾病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时,需为参保人员提供微机打印的药品明细单和有效医疗费用票据。

第五十七条 指定慢性疾病的费用核销:

(一)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个人帐户资金使用完后,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均采用现金付费方式支付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

(二)根据我市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参考市内各大医院临床医疗专家提出的治疗指定慢性疾病的用药方案和前两年指定慢性疾病医疗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自2002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指定慢性疾病年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补助标准(详见附件)。

(三)指定慢性疾病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补助标准分为基本定额和最高定额两个档次,年内超最高定额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按定额标准在核销门诊医疗费用时,除个人负担的起付标准费用(400元)及特检特治比例自付费用外,基本定额以内的门诊医疗费用,在职职工按80%比例核销,退休人员按85%的比例核销。高于基本定额低于最高定额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视不同病种确定。低于7000元(含7000元)的病种,在职职工按60%比例核销,退休人员按65%的比例核销。高于10000元的病种(尿毒症、器官组织移植术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在职职工按70%的比例核销,退休人员按75%的比例核销。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其医疗费用的核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四)对门诊做肾透析或放、化疗的费用,按门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办法核销,不进入门诊慢性疾病定额补助标准。

(五)各病种的定额补助标准不含起付标准费用和自付比例费用。

(六)各病种的定额补助标准进入参保人员全年医疗费用累计支出额,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仍按第(二)、(三)款的规定核销。

(七)指定慢性疾病门诊医疗费用的核销,随规定的医疗费用报销时间一并进行。

(八)对经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认定患指定慢性疾病的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在治疗该指定慢性疾病时,也须单独开方。核销门诊医疗费用时,须提供有效现金票据、复式处方及必要的检查报告单。

(九)对患有严重的脏器病变需长期门诊用药治疗的非指定慢性疾病,且治疗该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支出在2000元以上(指个人帐户用完后的累计门诊医疗费用支出额)的参保人员,可先在市或区医疗保险局进行申报和登记,并参加市医疗保险局统一组织的专项体检和专家认定,经认定病情严重、费用支出情况属实的,年末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在统筹基金有结余的情况下,可核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第十章 特殊人群医疗保障

第五十八条 特殊人群包括:离休干部、老红军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

第五十九条 对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筹集、单独管理、封闭运行”。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费,由其所在单位按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缴纳。市属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特殊人群医疗费用的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解决;中省直企业特殊人群医疗费用的不足部分,由企业按照特殊人群医疗费用当年平均支出水平于年末核销医疗费用前一次性补足,否则其特殊人群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补足后方可核销。

第六十条 将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基金分为两部分进行管理。一部分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为特殊人群建立个人帐户;另一部分作为统筹基金,在特殊人群范围内调剂使用。特殊人群的个人帐户资金按季度分4次计入,一次计入1250元,于每季度初计入。年末个人帐户有结余,且结余资金超过本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数额以上的部分,按60%的比例奖励给个人;若有超支,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

第六十一条 用人单位缴纳特殊人群医疗保险费的列支渠道:行政机关从预算内资金中开支;事业单位从单位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开支;企业单位从劳动保险费中开支。

第六十二条 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险费,由所在单位每半年缴纳一次(即每年一月和七月初缴纳)。不足部分,由市医疗保险局依据上年超支水平,于年初做出预算,报财政部门批准后,由财政部门按季度予以拨付。

第六十三条 特殊人群可持本人红色《处方本》和《专用卡》,在市医疗保险局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中,按市级、区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个级别,自主选择3所综合性定点医疗机构(不含定点的专科医院,专科医院仅限于看专科疾病)和3所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并将其写在本人的《处方本》首页。在非选定定点医疗机构(急诊除外)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六十四条 特殊人群就医的用药范围、病种标准、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等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一致。超规定范围医疗服务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六十五条 特殊人群的疾病档案管理,与指定慢性疾病档案管理一致。

第十一章 困难企业参保

第六十六条 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325元,不具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条件的企业,可视企业自身实际,提出参加困难企业分层次医疗保险的申请,经市或区医疗保险局核准,可以参加低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分层次医疗保险,但必须全员参保,不允许对企业职工有选择性地参加保险。

第六十七条 分层次医疗保险的具体形式和缴费比例。困难企业参加分层次医疗保险的具体形式有:住院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补助和大额医疗补助两种。住院医疗保险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工资基数为上年我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的60%(退休人员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30%的,超比例部分的退休人员纳入单位缴费人数)。企业有部分缴费能力或无缴费能力的,可按照职工意愿,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由职工个人承担单位的部分或全部缴费后参加医疗保险。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职工享受的待遇水平与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待遇相同;大额医疗补助的缴费水平和享受的待遇水平,详见本办法第八章大额医疗补助。仅参加大额医疗补助的单位,参保年限满一年后,其职工方可享受大额医疗补助待遇;参保人员发生的超过2万元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按大额医疗补助的有关政策核销。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以前的相关政策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九条 各县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附件:

指定慢性疾病年门诊

医疗费用基本定额及最高定额补助标准

序号 病 种 基本定额(单位:元)最高定额(单位:元)高血压病 1200 2400 2 肺结核 1200 2400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1200 2400 4 冠心病 2000 4000 5 脑梗塞 2000 4000 6 脑出血后遗症 2000 4000 7 系统性红斑狼疮 2000 4000 8 糖尿病 2500 5000 9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2500 5000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500 5000 11 慢性肝炎 3200 6400 12 肝硬化 3200 6400 13 慢性肾功不全

2期以下 3500 7000 14 恶性肿瘤(含恶性血液病)

非放、化疗治疗 7500 15000 恶性肿瘤(含恶性血液病)放、化疗 按特检、特治办法核销

注:新增的肺心病、风心病、银屑病、股骨头坏死等4种指定慢性疾病的基本定额为2000元,最高定额为4000元。

第一条 为保障企业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根据原国家劳动部制发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 504号)和原省大庆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

劳动厅制发的《黑龙江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黑劳发[1997] 23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庆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不含外方投资企业,台、港、澳商、华侨投资企业中的投资方人员和外国籍人员)。

第三条 生育保险实行分级管理。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县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业职工的生育保险管理工作;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区行政区域内除中、省直和市属企业以外所有企业的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工作;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县、区管理范围以外的所有企业职工的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生育保险费用实行市、县分别统筹,分别征缴,分别管理,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市、县、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管理权限负责生育保险具体业务的经办工作。

第五条 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特征。企业必须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确保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第六条 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

(二)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

(四)滞纳金和罚款收入;

(五)其他收入。

第七条 生育保险费的缴纳:

(一)生育保险费的征缴由企业按上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由市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局征费科委托其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直接缴至地税局社会保险费征收局生育保险基金专户,月末转至市财政局生育保险基金专户。

(二)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三)生育保险费实行浮动费率。生育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调整意见,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生育保险基金结余过多时,适当降低生育保险费率,一般浮动范围为上一统筹范围内职工工资总额的0.6%—1%。

(四)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在管理费中列支,在税、费前扣除。

(五)生育保险费不实行减免。企业暂无能力缴纳的,经市、区、县医疗保险局核实,可暂缓缴纳,缓缴期一般为3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

(六)生育保险基金按照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所得利息纳入生育保险基金。

第八条 生育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女职工按计划生育,并在领取准生证后流产的(仅限于自然流产),享受生育津贴,并按规定核销生育医疗费用。

第九条 女职工非计划生育,且无准生证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核销。

第十条 女职工按计划生育或领取准生证后自然流产的,产假期间企业停发本人工资,由市、县、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所在企业职工上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本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60%的,按60%计算;高于本市统筹范围内职工平均缴费工资基数300%的,按300%计算)除以工作日换算成日工资,再乘以产假天数发给生育津贴。生育津贴和工资的发放因产假起始时间与企业计薪日期不同步造成重叠的,不得重复发给。

按照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女职工产假为:

(一)正常生育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假为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二)晚育(23周岁零9个月以后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产假为180天。

(三)女职工按计划生育,怀孕不满4个月自然流产的,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和相关的检查资料,给予15—30天产假;怀孕4个月以上自然流产的,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和相关的检查资料,10 给予42天产假。

第十一条 女职工按计划生育,其孕、产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医药费等费用(统称生育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限额支付,生育医疗费用的限额标准分别为:

(一)市区正常产不超过800元;剖宫产不超过2000元。怀孕不满4个月自然流产的,不超过500元;怀孕4个月以上自然流产的,不超过700元。

(二)四县正常产不超过500元;剖宫产不超过1000元。怀孕不满4个月自然流产的,不超过300元;怀孕4个月以上自然流产的,不超过400元。

(三)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200元。

女职工因生育医疗费用支出超过上述标准(特指大流血、并发症)造成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多的,凭县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诊断证明和相关检查、鉴定资料,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市、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经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咨询委员会鉴定情况属实的,其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分段支付,支付比例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执行。

第十二条 女职工因生产引起疾病的,经市、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经市医疗保险医疗专家咨询委员会鉴定确认后,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分段按比例支付: 3000元(含3000元)以下的,按80%支付。3000元至5000元的,按85%支付。5000元以上的,按90%支付。

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市区不超过30000元。四县不超过10000元。

第十三条 女职工保胎、宫外孕、葡萄胎和产假期满后,因病(非生育疾病)需要休息、治疗的,按照有关病假待遇和医疗保险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婴儿出生后死亡的,生育女职工不享受晚育待遇。

第十五条 生育第二胎的女职工不享受晚育待遇。

第十六条 新生儿使用保温箱的费用由本人自理。

第十七条 生育保险药品费用的报销范围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第十八条 男职工所在企业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其配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或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按计划生育时,由生育保险基金按企业职工上一月平均缴费工资给予一个月的生育补助费。

第十九条 企业参加生育保险,且连续缴费一年以上的,其职工方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企业解体或破产后无法履行缴费义务的,职工所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也随之终止。

第二十一条 女职工领取生育津贴、核销生育医疗费用时,需出具以下材料:

(一)职工所在单位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准生证明;

(二)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婴儿出生证、婴儿死亡证明、出院证、医疗费用支出明细单、住院结算单、复式处方、流产证明等;

(三)享受晚育待遇的,需出具结婚证、夫妻双方身份证;

(四)男职工所在单位需出具职工家属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无固定收入的证明和户口簿;

第二十二条 女职工或职工家属生育时,应到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就医,并用大庆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印制的《大庆市职工医疗保险病历处方本》(以下简称《处方本》)开具复式处方。生育治疗用药与非生育治疗用药须分别开具处方和有效票据(必须为微机打印票据),并现金付费。没有单独开具处方和有效票据的费用,参加医疗保险的,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核销;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其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二十三条 女职工分娩办理住院手续后,必须在3日内告知市或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生育保险科,并在住院期间将《处方本》放在病房以备核查。未履行提前告知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二十四条 女职工需施行人工流产术的,必须在术前将具体的时间、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告知市或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生育保险科,并持定点医疗机构医生开具的检查报告单施行人工流产术,否则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用不予核销。未履行提前告知手续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核销。

第二十五条 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是用于生育保险的专项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实行“收 11 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结余的生育保险基金,除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外,不得用于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和进行拆借、投资等风险性投、融资活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准截留、侵占和挪用。

第二十六条 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和生育保险基金的使用,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

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及生育保险基金的支出,接受财政、审计、工会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生育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

第二十七条 企业职工本人对其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可以直接到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查询。女职工生育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到人民法院申诉。

第二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挪用生育保险基金未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不缴或少缴生育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缴。逾期仍不缴纳的,按照《黑龙江省劳动监督检查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条 企业或职工个人虚报、冒领生育津贴或医疗费用的,除追回全部虚报、冒领资金外,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发生额3-5倍的经济处罚。

第三十一条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职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篇3: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为进一步规范特级教师管理,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特制定《重庆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现予印发, 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七月五日

重庆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特级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原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关于颁发<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的通知》 (教人[1993]38号) 精神, 并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特级教师的内涵

特级教师是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教学的专家。

第二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范围

(一) 特级教师在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教师进修院 (校) 、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及长期兼任教学工作的学校领导中产生, 主要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评选。

(二) 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原则上每3年进行1次。由市教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第三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条件

(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模范履行教师职责,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 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好, 教育质量高。能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灵活, 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市级 (含市级) 以上执教或指导过较高水平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或学术讲座, 有代表本人水平的课堂教学实录 (视频) , 教学示范作用好, 在本市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三) 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进行教育教学,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有突出贡献和丰富经验, 并得到师生公认。

(四) 在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成效

显著, 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来, 正式出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著不少于1本, 或公开发表反映专业水平的教学论文不少于3篇, 或教改成果有1项获市级以上二等奖。

(五)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做出了积极贡献, 所指导的教师

在赛课中获市级二等奖、区县级一等奖及以上, 或其他教学成果获市级二等奖、区县级一等奖及以上。

(六) 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 且受聘担任中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达到一定年限。

(七) 原则上男教师年龄在55周岁以下, 女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下。

(八) 教研、培训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特级教师除具备上述 (一) 至 (七) 款以外, 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 每年在本地区举办大型学术讲座或评讲课2次以上;

2. 近年来, 至少主持区县级或主研市级1项教育科研课题并结题;

3. 公开发表反映专业研究水平的教学论文5篇以上 (其中至少有1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 或编著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或主编 (副主编) 经省级以上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材。

(九)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申报特级教师除具备上述 (一) 至 (七) 款以外, 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 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获市级二等奖或全国三等奖及以上;

2. 本人设计、发明的产品、工艺获国家专利, 投入生产获得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或设计的作品被评为市级二等奖及以上。

(十) 学校校级领导 (含教研和培训机构领导) 申报特级教师除具备上述条件以外, 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 坚持本学科教学 (教研和培训) 工作, 其工作量不少于专任教师 (教研和培训人员) 的1/3;

2. 管理经验丰富, 业绩突出, 教育管理论文获市级奖或公开发表, 任职期间单位被区县 (自治县) 党政或市级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

(十一)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 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

1.省部级及其以上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相当荣誉称号获得者;

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会科技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其以上排名前两位的获得者;

3. 在农村学校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10年 (含) 以上的优秀教师;

4.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2年以上并表现突出者;

5. 在教育理论或教育教学方法上有创新突破, 并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者。

第四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原则

(一) 坚持“师德与才能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原则;

(二) 坚持“确保质量、严格考核、宁缺勿滥”的原则;

(三)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程序

(一) 组织机构。

1.组建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全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评选具体事务。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人事处。

2.各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特级教师推荐小组, 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特级教师推荐工作。

(二) 公布条件。

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特级教师评选条件及评选办法。

(三) 推荐人选。

1.个人自荐。

2.组织提名。

3.区县 (自治县) 特级教师推荐小组对提名推荐对象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实绩、科研水平等通过座谈会、民意测评、专家听课、查看资料、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全面考察, 并确定推荐人选。

4.区县 (自治县) 将确定的推荐人选在本地区、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者经区县 (自治县) 政府审核同意后, 将评审材料 (含代表本人教育教学水平的课堂实录光盘) 报送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 专家评审。

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织专家对所报评审材料进行评审并排序。

(五) 审定公示。

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审定, 并对通过审定的人选进行公示。

(六) 确定人选。

对公示无异议者, 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 授予“重庆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六条 特级教师的待遇

(一) 特级教师按国家、市、区县 (自治县) 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特级教师津贴。病休、退休、离休后继续保持其荣誉者, 仍然享受其津贴, 数额不变。

(二) 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配备 (更新) 笔记本电脑及必要的工作设备。特级教师所在单位每年应给特级教师免费订阅相关学科报刊2至3种。

(三) 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每年应为在岗在职特级教师提供10天左右的学术休假, 保证他们有足够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和研究。

(四) 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关心特级教师的生活与健康, 定期召开特级教师座谈会, 并加强与特级教师的联系, 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将特级教师纳入专家服务范围, 落实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

(五) 特级教师的津贴, 其经费纳入市、区县 (自治县) 财政保障范围。

(六) 特级教师调离本市中小学教育系统的, 不再享有重庆市特级教师的称号和待遇。

第七条 特级教师的职责

(一)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新时期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广大教师作出表率。

(二)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研究本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促进本地区教研、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协助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推广优秀教改实验成果。

(三)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育教学的优势和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 结合当地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积极主动承担培训中青年教师任务, 培养造就年轻一代教育教学专家。

(四) 积极从事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和教育理论研究, 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每两年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并公开发表, 或出版专著, 或参加市级以上教材编写1册以上。每个特级教师应保证两年内至少有1篇论文入选《特级教师教研论文集》。

(五) 服从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 积极完成市、区县 (自治县) 定期安排的献课、讲学, 提供优质课件、课堂实录 (视频) 等任务。每年在市或区县 (自治县) 讲授至少1次示范课、观摩课或学术讲座 (含专题讲座) , 并形成制度。

第八条 特级教师的使用与考核

(一) 特级教师原则上不兼任过多的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 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鼓励退休特级教师在师德垂范、教书育人和培养青年教师及传播教育理念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二) 特级教师由市、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必要条件,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年龄较大, 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 应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协助其总结提炼教学经验。

(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 及时掌握特级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绩效。市教委建设重庆市特级教师网站, 各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年年底前将本地区特级教师信息变化情况上报市教委。

(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特级教师合理流动, 特级教师应服从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的调动。特级教师本人提出在本区县 (自治县) 教育系统内流动的, 须经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特级教师在教育系统内跨区县流动的, 须报经市教委批准。获特级教师称号后5年内不得调离原单位或所辖区县 (自治县) 。

(五) 市教委每两年组织一次特级教师进修学习, 或举办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 或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或组织赴境内外考察等, 不断提高特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对考核为优秀的特级教师将予以优先安排。

(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特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资助特级教师著书立说, 努力造就一批在市内乃至全国有积极影响的教育专家。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等在媒体上予以宣传推广。

(七) 建立特级教师导师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给特级教师下达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任务。鼓励各区县 (自治县) 建立特级教师导师制, 每个特级教师在3年内指导培养中青年教师3至6名, 使之成为市级或区县级骨干教师。

(八) 市教委组建特级教师研究会, 并分片区建立特级教师分会, 为特级教师高水平的交流提供平台。研究分会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 每三年组织一次特级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九) 建立特级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的考核评价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档案, 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特级教师考核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3个等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考核评价结果报市教委审核、备案。对考核优秀的特级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考核为不称职的, 停发特级教师津贴。

第九条 市外调入重庆的特级教师的确认

(一) 外省市特级教师调入本市工作且满一年的, 须经市教委重新确认, 方可享受重庆市特级教师相关待遇。重新确认日常工作由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二) 市教委每年组织一次重新认定工作。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 对区县 (自治县) 上报的拟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进行审定, 审定合格者由市教委进行重新确认。

第十条 特级教师称号的撤销

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经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调查核实, 报经市教委审核后, 上报市政府批准, 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 取消相关待遇, 并收回特级教师证书。

(一) 在评选特级教师过程中弄虚作假, 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的;

(二) 违法乱纪,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触犯刑法的;

(三) 违反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的;

(四) 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

(五) 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

(六) 自动离职的;

(七) 其他原因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十一条 参照管理对象

获得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中学 (中专) 研究员的教师在发挥作用方面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各区县 (自治县) 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市教委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8日起施行

篇4: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如何通过实训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建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并对实训课程的开发提出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实训;课程开发;市场需求

在学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文件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对实训课程进行开发设计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个关键环节。本文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对实训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是实训课程设计的前提

所有高职专业的教改活动都万变不离其宗,即离不开该专业设置的最初定位,这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设置某个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专业,围绕市场动态对该专业进行相应的教改活动,这是符合事物发展逻辑规律的做法。任何违背该做法,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设置专业,主观想象进行教学改革都是本末倒置和缘木求鱼,结果不是自相矛盾就是陷入循环的怪圈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实训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必须满足就业需求的要求。所谓“工学结合”即工作和学习的结合,实训课程必须起到结合点的作用。对专业人才需求市场状况、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是必要前提。

1.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前景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当前劳动社会保障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劳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人才,需要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与此相对应,对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但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需求量极大,其专业发展前景极好。

北京是全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中心,吸纳了全国各类人才在此就业,并且具有极大的流动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其中涉及到各类人口的就业问题、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贫困人口和老龄化等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会更加突出,对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需求会更大。因此,仅仅从北京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都呈现出较大的需求,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

2.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岗位

市场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更多的是熟知国家和地区劳动法律法规制度,掌握具体劳动保障领域相关业务流程,能适应新劳动人事管理形式的不断变化,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更多的呈现社会化的态势,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相关岗位。随着各企事业单位用工社会化和合同化的深入,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普遍转向社会统筹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承担这一重要的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业务包括“五险”业务办理,如养老金的缴付与发放、工伤和医疗的支付等,随着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和网络衔接的普及,还会涉及到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等。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相关岗位。目前社会就业形式多样,人员流动性很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重,导致企业同劳动者在雇佣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日渐增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平稳发展,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领域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此类岗位涉及的有:劳动争议仲裁书记员、劳动争议仲裁员等。

(3)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相关岗位。在我国,由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倾向性,以及地方劳动法规的许多细节规定,企业在人员雇佣方面要特别注意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调解问题。此类岗位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事务以及劳动争议调解的主要工作内容,目的是强化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协调企业用工矛盾,提高企业竞争力。

(4)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岗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重点转移,其中之一便是社会保障的社区化,并由此带来社区劳动保障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依托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实施本区范围内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服务。各街道(乡镇)创建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化服务网点,立足社区,集岗位开发、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特困群体安置、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功能为一体,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岗位包括:社区就业服务,包括职业推荐、职业指导、下岗人员社区管理、失业人员开业创业指导、外劳力管理等方面,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使居民在社区内即可获得所需的劳动保障信息。劳动保障法律,为居民提高劳动法律咨询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员、仲裁员等。

3.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不同岗位的情况,要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所需的人才必须是具备两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即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两方面要求是相符相承、互为基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类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有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工作岗位中随着工作的发展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愿意尽心尽力的提供优质的服务,避免人为的差错。而具备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可以使毕业生依靠自身的能力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从具体业务活动来讲,以上相关岗位的人才必须具备下面三方面的能力。

(1)业务办理能力

包括:熟练应用社会保险软件从社保中心角度处理各项保险业务的处理能力,从企业角度办理各项保险、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的能力,独立分析各种劳动纠纷并合理处理纠纷的能力,具备

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要求的基本工作能力,如招聘、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位说明书的编制等。

(2)沟通能力

指面对不同组织、个体和各种事件时交流信息、处理各种矛盾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书面报告、组织协调等。

(3)学习能力

指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利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的能力快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并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的能力。包括: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总结判断等。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实训课程的问题

结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现有的实训课程,以及实训课程教学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可以对其他高职专业在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实训课程有沟通技能训练、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业务训练、劳动争议仲裁模拟等,在实际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课程难于脱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实训课程应该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进一步深入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设计以及亲身经历的实践能力。由于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不能及时进行训练,加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经常出现在实训课堂上重复大量理论课堂上学过的内容,实训课大多数时间变成了理论教学。另外,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听课,在实训课堂上也习惯于教师讲,而自己懒得动手、动脑。在教师布置训练的项目后,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训练,教师不得不把项目训练从“做”变成了“讲”和“演示”。最终实训课程又和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样了。

2.实训课程设计不完善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系统而又扎实的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从实践看,日前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训内容仍然不足,无论是所占课时,还是设计的课程种类都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各项实训课程在各学年的分布不尽合理,同理论课程的匹配有待调整。第三,实训设计中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不足,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3.实训课程缺乏系统的教材

由于实训课程基本上是教师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就业可能的工作岗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中不如理论课程那么成熟和完善,所参考的仅仅是备课的讲义和教案,缺乏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教材。因此,很难使实训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说,每一个高职学校,每一个高职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不应该也不可能从社会其他地方找到合适的教材,只能是在学校的鼓励下,由教师将多年的实训课授课经验总结编成系统的教材。这需要相应的机制来促成。

4.实训课程的效果不佳

虽然不同专业根据高职理念开设各类实训课,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并不好。各实训课最终的结果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工科院校实训大多在仿真车间进行,车间里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设备,实训道具真实可感,学生面对的就是将来职业岗位所要面对的环境和设备。作为文科院校,实训课培养的技能大多不具体,更多的是一种综合_生的能力,为学生设立的公司、市场情境更多虚拟性,软件因素多于硬件,其间的业务往来和工作流程大多数情况下排除了不可知因素的突变性。学生在实训课上参与热情不高,对于实训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自身能力提高的期待不强烈,往往是任务布置之后,在实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冷场,出现教师“点将”、讲评时间多于学生“表演”时间的本末倒置现象。实训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难以按照预想完成,实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构建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训课程体系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才需求分析是实训课程设计的前提,构建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训课程体系必须充分结合工作过程对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根据对劳动保障专业相关岗位技能需要的分析,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

1.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课

基础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胜任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技能,也往往是高职院校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许多专业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生毕业时却成了木桶的最短板,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如对三大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力等等。目前在劳动保障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的形式有所设置,但还不全面。

2.针对具体岗位技能训练的实训课

在劳动保障专业这一类实训课中,既有针对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课程,如针对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办理技能所开设的“社会保险软件业务处理”课程,针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记员岗位所开设的“劳动争议处理实务”课程,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针对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岗位的“劳动争议处理模拟”课程等等。另外还有针对众多岗位所需的共通能力的训练课程,如“沟通技能训练”,“人民调节”,“面试技巧”等。当然,现在劳动保障专业所开设的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还难于覆盖市场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也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和改正。

3.培养综合素质的训练课程

培养综合素质的训练课程在目前的劳动保障专业中暂时设置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主要包括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训练、自我组织能力训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等等。对于该类实训课,需要设计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模式。

4.高仿真的实地训练课程

该部分课程在劳动保障专业实训中应该说最重要,因为高仿真的实地训练课程基本上是学生就业岗位的实地演练,是学生就业的前奏。这需要同用人单位建立互助双赢的实习实训基地来保证该类课程的实施,需要聘请用人单位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训练的内容应该就是学生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不过比实际工作更集中。在这类课程中,学生的所作所为同前面几类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真实的反馈,由现实结果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评,而不是教师的主管考评。

四、实训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及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开发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注意实训课程同其他理论课程的关系

实训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理论课程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贯穿于理论课程之间。在实施中要把能力要素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去并循序渐进,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使技能考核与社会接轨。通过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实践作风,形成初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训课程的设计要坚持目标性原则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坚持系统性原则,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坚持课程化原则,将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以课程形式进行组织、实施和管理。坚持开放性原则,增强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坚持全程评价原则,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和反馈。

3.整体提高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实训课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实训课程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从学院层面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三层次、四系列”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五系列”指实训、高仿真实践、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系列实践活动。

4.实训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系统性

实训课程设计既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实训课程之间的系统性,使实训课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即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在遵循实践知识技能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剔除不同实训课程中重复、陈旧内容,适当减少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内容的比例,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科学研究成果,开发新的实训教学内容。

总之,对于—个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设计不仅需要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同行业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实训课程体系的完善从学生角度来讲是对学生能力的完善,使学生从理论课程的认知达到真正的学习,即由于实践产生的经验所导致的持续行为改变。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纪芝信,汤海涛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

篇5: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渝劳社办发[2000]24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市级企业主管部门(控股集团公司):

最近陆续有企业来电来函询问企业职工如何执行婚丧假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暂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职工本人结婚,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给予5天的婚假(不含按规定应享受的晚婚假)。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居住)的,其中的一方单位可根据在另一方所在地的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二、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或子女)死亡时,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给予5天的丧假。职工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可以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三、职工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本人的工资照发。奖金是否发给,由单位自定。途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四、职工的岳父、母或公、婆死亡时,需要其料理丧事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

篇6: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

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地方税务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劳社发〔2003〕47号)、《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个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5〕159号)、《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用人单位不按规定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如实申报参保人员和缴费工资的处理意见》(渝劳社办发〔2005〕158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个人参保人员首次参保条件

个人参保人员首次申请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参保”)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满16周岁,男性未年满60周岁;女性1996年1月1日前有视同缴费年限的,未年满50周岁,无视同缴费年限的,未年满55周岁。

(二)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必须具有我市户口,其他个人参保人员,必须具有我市城镇户口。

二、个人参保人员首次参保需提供的资料

(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农村户口的,经营场所在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首次申请参保时,必须提供本市户口、《居民身份证》、申请参保时仍从事个体经营且有效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含外地的营业执照,下同)和《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补缴历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还应提供其最早从事个体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对不能提供原件的,应提供以下原始资料之一,作为认定补缴起始时间的依据:

1.工商行政部门收取个体登记费(开业、变更)、行管费的发票;

2.个体协会收取会费的发票;

3.个体协会会员证;

4.原始的完税凭证;

5.工商注册登记资料;

6.缴纳工商注册登记费的发票等。

(二)已年满50周岁未满55周岁的女性个人参保人员在首次申请参保时,本人应填写并提交《个人履历表》(附件2)。《个人履历表》中无参加工作、参军、下乡当知青等记载(即无视同缴费年限)的,可以按渝劳社发〔2003〕47号文件规定参保缴费。

三、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一)个人参保人员应从申报之月起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原则上不得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2010年12月31日及其以前,符合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且本人自愿申请补缴的,从申报之月起最多往前补缴60个月,其中符合渝劳社发〔2003〕47号文件第一条规定条件的个人参保人员,不得早于2003年7月1日。从2011年1月1日起,个人参保人员不得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凡是补缴历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单位及职工、个人参保人员除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个人账户利息外,还应补缴个人账户本金之外的统筹基金的利息(统筹基金利息计算办法详见附件2)。

四、工作要求

(一)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个人参保人员参保缴费工作的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稳定工作,切实维护个人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保险局应严格审核个人参保人员参保和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资格条件,并将参保资格认定的有关原始依据的复印件存档备查。

(三)对采取隐瞒、伪造等手段取得参保资格的人员,由参保地社会保险局负责退还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个人帐户利息,同时终止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五、本局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

1.个人履历表(略)

2.重庆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利息计算办法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2:

重庆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利息计算办法

参保单位职工和个人参保人员应记统筹基金利息=本年应记统筹基金×本年记账利率×1/2×(n+1)/12+上年底止累计应记统筹基金×本年记账利率×n/12

其中:参保单位及职工本年应记统筹基金=参保单位和职工各缴费基数×(各单位缴费比例+各个人缴费比例-各记入个人账户比例)

个人参保人员本年应记统筹基金=个人参保人员各缴费基数×(各个人缴费比例-各记入个人账户比例)

上年底止累计应记统筹基金=上应记统筹基金×〔1+上年记账利率×1/2×(n+1)/12〕+上上年底止累计应记统筹基金×(1+上年记账利率)

以上公式中,n—应记统筹基金利息月数。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渝劳社办发〔2006〕248

号文件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渝劳社办发〔2007〕47号

各区县(自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贯彻执行过程中,有关区县(自治县)陆续反映了参保缴费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雇工、失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个人参保人员”)间断缴费期间是否可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经研究,现补充通知如下:

一、严格把握个人参保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

(一)已参保的个人参保人员,参保缴费后有间断缴费的,在2010年12月31日前,可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完清间断缴费期间(不得超过首次参保缴费时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

(二)在2010年12月31日及其以前,首次参保的个人参保人员符合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且本人自愿申请补缴的,可从申报之月起最多往前补缴60个月,其中符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地方税务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重庆市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渝劳社发〔2003〕47号)第一条规定条件的个人参保人员,不得早于2003年7月1日。

(三)从2011年1月1日起,个人参保人员应从申报之月起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中断缴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受理补缴间断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严格执行补缴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加收统筹基金利息的规定

凡补缴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单位及职工、个人参保人员,均应严格按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加收个人账户本金之外的统筹基金利息,具体如下:

(一)补缴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补缴维护历年缴费基数形成的历年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补缴漏人漏月形成的历年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加强政策宣传解释,维护个人参保人员合法权益

各区县(自治县)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将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文件和本补充通知的有关规定,向个人参保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告知参保人员应严格按规定申报缴费以及不按规定申报缴费或间断缴费的风险,维护个人参保人员合法权益。

上一篇:我的新家-日记下一篇:演讲稿的写法—从三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