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2024-05-21

《神奇的激素》说课稿(精选8篇)

篇1:《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继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之后的教学内容。生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并对环境作出适宜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都与生物体具有调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的是激素调节-----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另外,本课题安排了探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内容,向光生长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但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则可由现象进一步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究。

因此,本课题既能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题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2. 理解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1. 通过模仿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形成并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概述生长素发现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形成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激发起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认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作用

4、教学难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实质

二、说教法

1、本节以探究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和温特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和实验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使学习者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下转变:

① 教师角色的转变: 讲授者→ 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 被动接受者 →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③教学过程的转变: 设疑、分析、讲授 →发现、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④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讲授式→ 引导学生探究式

通过这些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展示 向光生长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向日葵动画

提出问题: 植物向光生长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板书: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中首先是发现问题。观察有助于学生发现新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

(二)探究学习,导学达标

设问:1、植物向光生长是否与单侧光的照射有关?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 胚芽鞘及胚芽鞘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媒体演示 尖端横插有云母片的胚芽鞘在黑暗、光照、单侧光下的生长的动画。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设问:3、尖端与胚芽鞘的生长有关吗?该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设计此实验?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师: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作了研究

媒体演示 达尔文胚芽向光性实验动画

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胚芽与向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即生长和弯曲。)

教师总结:根据实验事实,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设问:4、同学们还有想继续探究的问题吗?探究什么问题?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活动气氛,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设问:5、胚芽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果。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媒体演示 温特实验动画

学生观察媒体演示的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现象、分析温特实验的用意,概括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能控制胚芽的生长。

板书: 2、1928年温特实验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究。本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提出层递性的探究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观察、概括、描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激发探求新知识,主动要求学习、扩展知识视野和拓展知识深度的学习热情。模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是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法中的“再发现”过程,已不再是单纯模拟走科学家实践过程的“老路”,而是把学生推上创新之路。并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精神、思维、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媒体展示:郭葛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科学短文。

板书: 3、1934年郭葛成就

设问:6、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哪里,有哪些作用,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分布的?

媒体展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缺点及分布的短文

板书: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媒体显示:)

1、生理作用:(1)、调节植物生长

(2)、促进果实发育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防止落花落果

(5)、影响细胞分化——植物组织培养

设问:7、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媒体演示 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的动画

学生概括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展示(教师总结) 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板书:2、植物的向光性实质 (媒体显示:)

板书:三、植物激素的概念

媒体展示 像生长素那样,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设问:8、如何能让未成熟的柿子尽快成熟?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引出其他植物激素:乙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整堂课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线,教师穿插引导。

(三)巩固反馈,持续学习

1、小结。

课后小结,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2、完成练习,互相评价。

通过完成开放的研究性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播放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问: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生: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的预设是:学生能注意到这句话,因为对石头本来就充满着好奇,本来就是自己喜爱的物品,会唱歌的石头则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由好奇进而想象。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顺理成章,荧屏出示五张图片,用以说明神奇的石头会唱歌。

世界上最大的石头:座落在澳大利亚的艾尔斯石,纯天然的,高出地面348米,长3000米,因为它的大而闻名于世。

利智复活岛石像:特大的石头,奇怪的人物,是神秘的石头。

古埃及金字塔:石头建筑,规模宏大、数量之多被世人惊叹为奇迹。

海南三亚鹿回头:我省本土雕塑家林毓豪的雕塑作品。具有海南特色,黎族风情传说色彩的雕刻。

海南南天一柱:座落在我国三亚著名的天涯海角,一块最南端的名石。

石头,自然界中最为普通的东西,在人们的创造和想象中,却散发出神奇的色彩。今天我们就来体验神奇的石头。

2、探究学习,了解石头。

荧屏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比较、观察、合作、探究,说说喜欢那一块?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石一木都有美,一山一水都有情。”“美源于发现,更源于创造。”

(1)了解石头,初选石头(板书)

图片欣赏的优点是选材容易,可以选取很多典型的例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艺术实践必须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亲身体验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环节。了解石头就是从玩石头和鉴赏石头开始的。

师:老师带了很多石头,仔细观察,哪些石头你认为比较好看?

学生选石头。

选择自己喜欢的石头,从带有玩耍性质的辨别中开始接触石头,并加以自己的理由,这也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

(2)观察石头,展开想象。(板书)

老师讲一个旅游趣事。今年,老师到广西参观一个溶洞,导游指着一块块大石头,说这是一只老虎,那是一位放牛娃……老师对这些石头赞叹不已。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手里面的这些石头都像些什么?

生:葡萄、蘑菇……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师: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让石头更加形象?

生:画、雕刻……

师:今天我们就用画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石头,使它们更加形象化。

看到石头,我们展开了想象,这是创作的源泉。

(3)教师引导,学生创作

引导学生以手里的石头为基础,展开想象,然后创作。

3、训练技能、拓展延伸

1)欣赏、讨论、探究(板书)

教师提供一组图片,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进行欣赏、讨论、探究。

2)作业

利用手上的石头想象创作一副神奇的石头画。

3)评价——个性展现

(1)教师将学生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输入电脑。

(2)展示。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

(3)教师小结。

(4)延伸——知识拓展

关于石头的话题有许多,它的瑰伟、它的坚定、它无言的奉献,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体悟,生活是美好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高山需要千千万万的一枚枚石头,才能巍巍壮丽。同学们,假如你是一颗小石头,你想做怎样的石头呢?课后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下节课交流。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题二《藏在石头里的画》”

篇3:《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一、领悟教材思想, 融合三维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神奇的激素” (第1课时) 。教材的知识线索是先提出植物向光生长问题, 接着介绍生长素发现史, 最后讲述生长素的作用。教学任务是介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探讨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在认知结构中普遍缺少生长素这一知识。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1) 怎样让学生沿着科学史去寻找生长素? (2) 如何领悟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和温特实验的设计思想?

基于上述思考,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2) 过程与方法: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史, 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植物激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1. 切入主题, 感受神奇, 激发兴趣

(1) 创设情景, 生成课题

问题1学校南围墙外的农田中种植了什么农作物?农户会采取什么措施除杂草? (学生争着回答, 教师给予肯定与追问)

问题2你们知道除草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课堂突然沉默)

板书:生长素 (引起学生好奇) 。

师:听到生长素这种物质的名称, 你的第一感觉会认为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 (生:促进生长)

师:那它为什么还能除杂草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2) 借助视频, 构建概念

播放“生长素的作用”视频。学生总结生长素的作用, 教师引导回忆视频中的介绍, 懂得浓度大小这一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素对植物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低浓度, 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

(3) 图像讨论, 深化概念

师: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浓度需求一样吗?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多媒体展示动画图像“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 (图1) 。

讨论图中点、线表示的意义, 获取相关信息。

设计思想: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采取倒叙式处理, 以“除草剂”为话题, 通过问题对话使学生对生长素这一神奇物质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借助视频课件了解生长素的作用, 解释生长素杀死杂草的原因。

2. 串连整合, 剖析思想, 凸现过程

师: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让我们走进科学史去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最先进行该项研究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进行生物进化论研究的时候, 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 他乘船到世界各地考查。漫长的旅途中, 他在船舱里养了一盆植物陪伴自己。船舱中很暗, 他把植物放在船舱窗口以便让其获得充足的阳光。一段时间后, 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你们猜是什么?为什么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呢?1880年, 达尔文开始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我们看他做了怎样的实验?多媒体展示 (图2) 并介绍。

问题1为什么用植物胚芽? (胚芽生长快, 现象更明显)

问题2你认为达尔文的设计要比较什么呢?猜想实验现象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变化量和控制量, 控制多媒体播放速度, 让学生猜想以保持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现象 (图3) 进行比较。

学生比较A、B两组实验和比较A、C、D三组实验, 把比较的初步结果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通过交流讨论, 得出达尔文推想: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影响。

师 (追问) :为什么是推想? (生答:没有实验验证) 胚芽的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在达尔文之后, 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介绍温特实验 (1928年, 图4) : (1) 将胚芽的尖端切下, 放到琼脂上 (说明:琼脂是一种培养基, 在这里的作用是吸取胚芽尖端的物质) ; (2) 把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切成小块,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 观察其生长状况。

问题3温特实验的假设是什么?该实验设计合理吗?

小组讨论, 引导并提示:胚芽尖端是否有这种物质?应排除琼脂的影响。交流时有学生提出应当用没有接触过胚芽的琼脂做实验,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控制和对比的实验思想。多媒体展示改进后的温特实验及现象 (图5) 。

总结:温特实验说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 能够控制胚芽的生长。

介绍:1934年, 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 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因此取名为生长素, 经鉴定, 它是吲哚乙酸。

设计思想:把生长素发现的三个实验有机串联, 注重科学概念发展史的教育, 剖析实验设计思想, 让学生尝试再设计, 领悟科学家实验设计思想的精髓,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知识应用, 深化认知, 服务生活

实物展示:向光性生长的植物 (文竹和袖珍椰子的对比观察) 。

师: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 我家的这棵文竹怎么会长成这种形状?

小组讨论:为什么在均匀的光照条件下, 植物直立向上生长?而在单侧光照射下,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结合图片, 师生总结:单侧光的照射使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 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介绍: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素、乙烯等。

设计思想:有了生长素概念, 但生长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呢?让学生尝试解释植物的向光性, 在应用中归纳知识, 达到了解生长素的机理和让科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二、体现课程理念, 构建有效课堂

作为评委, 听了这节县级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的参赛课, 感到这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经典范例课:引入新颖、过程严谨、互动有效、应用凸现。

1. 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重过程”理念

朗之万说过:“在科学教学中, 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利用科学史精心组织了原汁原味的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的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探索, 让学生有亲自与科学家一起研究的体验感受, 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以达尔文实验为基础, 剖析温特实验这一教学资源的独特手法,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主线、史实为依据, 把知识和方法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这种方式自然流畅地传授给学生, 实现知识、方法的联动。在这节课里, 教师始终没让学生“闲着”, 植物为什么有向光性?如果你们是达尔文或温特, 会提出哪些问题?进行怎样的猜想假设?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学生跃跃欲试, 并落实在任务单上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话题。从学生学习角度说, 与问题引导学习结合, 能体验知识发生过程和学习过程, 这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合作互动, 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2. 学习组织体现新课程的“重生活”理念

以“‘除草剂’的主要成分是生长素为什么还能除杂草”为话题引入教学, 这必然引发学生思考:它是什么物质?生长素有哪些神奇的作用?问题的主题明确, 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个人认知, 为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探索新概念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际场景。组织“观察视频”和“问题探讨”学习活动, 将一些课堂不能观察的实际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体验, 从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更易于被学生的情感接受。小组交流时, 引导学生踊跃补充, 提醒要懂得尊重别人, 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这有效的组织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度。

在课的总结阶段, 教师搬出自家阳台上长势茂盛的文竹, 和袖珍椰子进行比较, 鼓励学生尝试解释植物侧向生长的现象, 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理念, 也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3. 学习环境体现新课程的“重情感”理念

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 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而真实的问题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在温特实验的再设计和解决植物向光性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实践意识, 有了成就感, 也激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周围的事物, 用科学的思想去探索自然, 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感受“科学源于生活, 又要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使学习更主动有效。

篇4:“公司的经营”说课稿

生产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建设、进行择业与创业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公司的含义、类型、经营与发展成功的取决因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感受市场竞争的激烈,引导学生看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公司的经营、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

四、说教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上采取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学习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说导人

以学生高中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公司和创业。

2.说新课

探究一:公司的含义

通过演绎归纳法,使学生对公司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依法设立公司,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探究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安排学生随意看看自己喝水的饮料瓶子,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农夫山泉”是什么类型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何异同?学生看P43的表格,从整体上、全方位上了解公司的区别。再联系P43的漫画,讨论两种公司的共同点“有限”。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通过解决情景设置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认识水平更深一层次。

探究三:公司的组织机构

教师举例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剧情,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剧情中的角色,判断分析企业中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有何职能?进一步提问你最希望能在哪个机构,哪个职位工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

探究四: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分三步,突出重点)

探究五:企业的破产兼并和联合(难点突破)

通过“三元收购三鹿”“吉利收购沃尔沃”实例分析,师生共同探究企业破产对个人、企业本身、国家有何意义及兼并與联合的不同点。

3.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的我仅仅帮学生搭设一个平台,提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处细节处理不够理想,例如:预设较多,生成不足。本节课的预先设计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预习不足,而教材中公司的类型部分内容十分繁杂,仅靠上课的时间讨论,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完全理清思路。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公司的经营离得较远,在探究如何经营公司、如何发展公司时还有一些困难,从而使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篇5:《神奇的水》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科以新课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水的神奇本领。在教学课程中,不但追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并了解水的两个神奇本领在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对科学充满兴趣,但是没有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在此阶段主要是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做,学会记录。要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为以后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有毛细现象。

2、了解水有表面张力。

3、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

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教学难点:

寻找水在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设计: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兴趣,爱玩是三年级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在课的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水和怎么玩水入手,告诉他们老师会教他们新的玩法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老师教孩子用纸棒做实验,让学生猜纸棒浸泡在红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猜了以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实验发现水会爬上去。接下来比较,水能沿着纸爬上去,能不能沿着其他材料爬上去,课前我准备了纱布条,粉笔,塑料棒和玻璃棒,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来发现水是沿着有孔的材料爬上

去的,引出毛细现象的概念,接下来又准备了两个演示实验,红水滴在纸上和玻璃上,让学生辨析是不是毛细现象,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第三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就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同样先教会孩子滴管的使用,然后让孩子们猜一元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水才会溢出来,同时用画图的方法把从侧面观察到的硬币上的水即将溢出来前的样子画在纸上。汇报的时候把各个小组画的图作比较会发现虽然画的有差异,但是共同点都是水面都会鼓起。发现这个现象以后,让孩子分组讨论为什么水鼓起来都不会溢出来,通过讨论更加深孩子对“团结的水”这一概念的形象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出水面张力。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面张力现象,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篇6:《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⑵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J!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课件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课件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三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第七自然段,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厅缺少一个解说员,教师作当场测试进行选拔,题目: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篇7:神奇的画笔说课稿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面临一个重要的理念 ――“ 有效教学 ” 。本课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设计,评价方式的运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发展,关注课堂效益,实践 “ 有效教学 ” 。

教材分析

《神奇的画笔》这一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内容。本单元是在学习完“画图”程序后,安排学生学习“金山画王”程序。“金山画王”作为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画图程序,在易用性、趣味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安排在“画图”之后,其目的是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中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电脑画画。而本课是本单元中的第一课,让学生了解到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初步使用金山画王,基本掌握画笔工具的操作使用,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较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腻得使用画笔,及时撤销和保存等,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画图比较感兴趣的。个别学生已经对 “ 金山画王 ” 这个程序有所了解。金山画王的易用性和趣味性必然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另外三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思维较发散,创新意识较强,但整体布局设计的意识不强,由此一来,如何较好地让学生创作,并能举一反三,合理得创作出美观有意义的作品,成了难题。学生已经能较熟练的在画图工具里进行简单的绘画,但他们的绘画技巧和鼠标细腻调控能力还不够,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很大,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难易程度不易把握,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能熟练打开退出 “ 金山画王 ” 以及 “ 撤销 ” 、保存作品等基本操作

( 2 )认识 “ 金山画王 ” 的基本操作界面

( 3 )了解金山画王画笔的种类,初步使用各类画笔。

( 4 )能按需要选择合适的画笔并选择颜色、调整形状和粗细进行绘画。

( 5 )能初步使用仙女袋工具美化作品。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自主尝试,了解金山画王画笔的不同特点。

( 2 )通过观察分析,能较合理的设计画面布局。

( 3 )通过范例引导、自主探索、师生讲解提示,能举一反三,创作出合理美观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以及对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金山画王的基本操作(打开、退出、界面认识、画笔的使用)

教学难点:

1、能按需要选择合适的画笔形状和粗细进行金山画王的作品创作

2、能合理设计画面布局,创作出较美观的作品。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在学生机上安装好“金山画王”软件;相关图片和课件 。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讲授法+演示法

3、分层教学法

4、自主探究学习法

5、观察学习法

教法阐述 学法指导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教法阐述: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 , 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讲解 + 演示法,等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 “ 自学 ― 尝试 ― 创新 ” 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欣赏图片,谈话导入( 4 分钟)

环节二:初步认识金山画王( 8 分钟)

环节三:我的奇幻小屋( 20 分钟)

环节四:作品展示、保存、课堂小结( 8 分钟)

比一比:谁的小屋创建得又快又漂亮 s

欣赏金山画王作品 , 说说作品特点

1 、教师讲解金山画王的进入、退出操作和基本界面 的认识

2 、绘制 “ 七彩阳光 ” (任务一)【合理选择画笔种类、颜色、

粗细、涂鸦和直线选项绘图】

1 、小屋设计 (任务二)

绘画绿色草原(分层任务)

2 、魔法小院 (任务三)【仙女袋工具】

金山画王作品

金山画王界面

线条形状、粗细、颜色不同

绘制“七彩阳光”

小屋的设计

“ 用什么笔画? ”“ 小屋画在哪比较好? ” 【合理的画笔选择和画面布局是本课的难点,这是突破难点的第一细节】

魔法小院

画面内容合理,生动有意义

有效教学

1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计任务环节,维持学生的求学激情

2 、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3 、 提取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

4 、 设计恰当的引导语言,激励学生全程参与

5 、 关注学生差异,分层任务,使学生全体得到发展

6 、 有效巡视,反馈典型

7 、 适当评价,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有效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计任务环节,维持学生的求学激情

“ 魔法小院 ”

精彩压轴,再次激发兴趣

欣赏精彩图片

愉快情境,引发兴趣

“ 七彩阳光 ”

简单漂亮,维持兴趣

“ 小屋的设计 ”

深入探索,稍显枯燥

有效教学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任务驱动法: “ 七彩阳光 ” 、 “ 小屋设计 ” 和 “ 魔法小院 ” 三个层层递进的有趣的任务,使学生课堂有事可做,有事想做,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讲授 + 演示法: 1 、相对简单的知识点(金山画王的打开、退出和基本界面、设置空白画纸、及时 “ 撤销 ” 操作)2 、重难点强调补充讲解

自主探索学习法: “ 七彩阳光 ” 和 “ 魔法小院 ” (仙女袋工具)环节

观察学习法: (范例引导) “ 七彩阳光 ” 、 “ 小屋设计 ” 和 “ 魔法小院 ” 环节

分层教学法: “ 七彩阳光 ” 环节 “ 画点 ” 任务, “ 小屋设计 ” 环节 “ 绿色草原 ” 任务

有效教学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欣赏金山画王作品:精彩作品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3 、 提取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

重复巩固

范例引导, “ 小老师 ” 或老师提示 “ 仙女袋工具 ”

欣赏金山画王作品:精彩作品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难点:

1、能按需要选择合适的画笔形状和粗细

2、能合理设计画面布局,

有效教学

4 、设计恰当的引导语言,激励学生全程参与

引导语言,以求授课时顺畅、自然,不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 我们成功画出了七彩阳光,那你知道它会照亮哪片美丽的地方呢? ”

“ 同学们真厉害,你神秘的小屋出现了,表扬下自己。 …… 那你能让你的小屋变成魔幻小屋吗 ”

环节2和环节3过渡:

环节3和环节4过渡:

有效教学

5 、关注学生差异,分层任务使学生全体得到发展

“ 小屋的设计 ” 环节,对于第一次使用金山画王学生而言,书本的范例作品难度很大,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要求很高。为此,这个环节降低难度,设计了分层任务,让已完成 “ 小屋设计” 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小屋旁边的草坪进行选择绘画。自主尝试后,展示优秀作品和反馈问题作品,获知技巧后再修改完成。主要提示画笔的大面积绘画和细致绘画结合的技巧。

有效教学

6 、有效巡视,反馈典型

教师的巡视不仅是辅导个别学生,还需要关注典型问题作品或是优秀作品,及时地展示反馈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还可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更是对展示学生的表扬和肯定。本课中 “ 小屋的设计 ”“ 魔法小院 ” 的任务环节设计个别作品的反馈,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突破。

有效教学

7 、适当评价,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可以是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甚至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本课中采取学生对作品的自评和其他学生的互评,教师引导或激励肯定学生。

教学反思

1 、 正确分析学情,结合实际把握任务关键点和难点有效突破

2 、 带着要求自由创作。

3 、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必须精心设计

4 、 最后作品评价不够到位

教学反思

1 、正确分析学情,结合实际把握任务关键点和难点有效突破

画笔粗细、画面布局、细腻作画等重难点没有突破

2 、带着要求自由创作。

速度、布局、内容合理上要求不明确

改进后

篇8:《神奇的激素》说课稿

1 说“教材”

《糖皮质激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等医学类专业使用的《药理学》教材中的重要章节。本节课是在学习完药理学概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脏系统药理学等内容后进行教学的内容,并且学生先前学习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内容,这为学生顺利学习该内容打下了较好专业基础,同时,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对今后临床各科药物治疗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因此,糖皮质激素在药理学知识体系及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2]。本节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熟悉糖皮质激素药物用法及量效关系,了解糖皮质激素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等。能力目标是通过对糖皮质激素重要知识点关系的学习、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糖皮质激素抗炎设计实验,更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目标是通过认识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双刃剑作用,是通向“天堂”或“地狱”之门的药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风尚,一定要按病情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就要结合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驾轻就熟[1]。本节教学重点是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教学难点是糖皮质激素的量效关系及用法、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其中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区别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 说“学情”

药理学的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过了两年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课程学习有了初步的适应过程。然而,由于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态度和认识的差异,他们前期基础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对医学课程缺乏足够信心和较好的学习方法,而药理学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信息量大、知识点复杂,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3]。

3 说“教法与教学程序”

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是教学必须的前提,而教法是教学程序中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法,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德育素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作者采用多媒体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等多种教法,努力使教学重点分步递进、教学难点逐步化解,达到预期教学目标[3]。下面作者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了整个教学程序。

3.1 临床实践案例引入新课[4]

在新课开始前,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哪些药物用得最多,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者戏称为“三素医生”又是怎么回事?通过设问,使学生了解维生素、抗生素、激素在临床应用的广泛性,而激素由于作用广泛,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进一步激发学生迫切了解激素到底有哪些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又是如何规范合理使用呢?这样会引出人体内源性激素的存在,进而回顾生理学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其功能,更加深入了解糖皮质激素在生理发挥的重要作用。此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人体给予外源性激素,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而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药理剂量的激素呢?同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此,引入本节讲解的核心内容——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用法。

3.2 内容讲解过程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功能复习开始,了解生理状态下激素对三大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盐代谢的作用,引出药理剂量下,糖皮质激素这种作用的进一步加强,出现血糖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分解,长期使用可出现脂肪重新分布、骨骼肌肉蛋白分解等典型的满面脸、水牛背、四肢消瘦、骨质疏松等体征,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糖皮质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在分析激素对其他器官作用时,重点指出其对心血管、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和运动系统的作用,引出它的“允许作用”及其他药理作用埋下铺垫。

口诀谐音[4],浓缩精华。糖皮质激素主要药理作用可分成两部分,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与治疗作用关系紧密,在介绍时可以二者连贯讲解。由于激素作用广泛,所涉及的器官、功能很多,为了记忆理解方便,作者编写了药理作用口诀“拥(允许)戴(代谢)三抗,热血化忠(中)骨”,其含义展开是:允许作用、物质和水盐代谢作用、抗炎、抗休克、抗免疫和抗毒素作用、退热作用、对血液的作用、对消化、中枢和运动系统作用等。又如临床应用口诀“局部替代三抗血”,其含义展开是:局部作用、替代作用、抗感染、抗休克、抗过敏和血液系统疾病。通过口诀,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效率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融会贯通,整体划一。在讲述激素药理作用时,要和临床应用联系在一起,而讲临床应用时必须想到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用法用量。总结发现,“三抗”作用和对“血液系统作用”在临床应用很广泛,而对其他器官作用,大多是一些不良反应,需要预防。从药物使用剂量角度看,小剂量替代疗法、一般剂量隔日疗法、大剂量冲击疗法,分别在临床应用中不同疾病都有体现。再看不良反应,可以从正反方面来学习,激素长期应用或剂量过大,必然引起药理作用过强,功能亢进,同时各个器官功能受损;另一方面,由于激素自身的反馈调节作用,久用会抑制皮质腺体萎缩,功能降低,若停药会出现皮质功能低下,同时有症状加重倾向。因此,临床用药要防止不良反应发生,要注意用药剂量及渐进停药,不可贸然骤停。总之,对激素作用和应用的全面掌握,是一个整体和全面的宏观过程,需要综合地深刻体会,方可运用自如。

超级联想,牢记于心。糖皮质激素由于不良反应很多,所以禁忌症很多,对其记忆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可以通过编排超级联想故事,并借助谐音,提高记忆效果。如想象美丽乡村一位怀孕山姑(骨),时常(失常)搞(高)点(癫)糖吃,敢(感)于抵抗(亢进)厉鬼(溃)纠缠,停止后,就不敢反抗。故事中,包含了孕妇、骨折、精神或心律失常、高血压、癫痫、糖尿病、感染、肾上腺功能亢进、溃疡 、停药综合征、肾上腺功能不全、反跳现象等众多禁忌症。学生在轻松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获得了良好记忆效果,对将来临床实际运用会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可使学生深刻领会激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培养多种学习思维能力和德育素质。如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增强视觉和听觉冲击,多方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

最后,归纳总结,梳理和剖析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两句口诀、三种剂量、一个故事为线索,展现激素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及其临床应用的全貌,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大胆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宏观层面深刻体会激素的药理学知识,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4 说“学法”

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天职,除了传授知识外,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科学、高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正如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良好学习方法的习得将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2]。因此,在本节内容讲授中,主要传授以下学习方法:融会贯通法、高效记忆法、理论与实践联系法等。

融会贯通法,是通过联系以前学习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知识,逐层推导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再进一步推测其临床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环环相扣,逻辑清楚严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高效记忆法,这是任何医学生都必须培养的能力,面对繁杂的知识点,如何清楚、牢固记忆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口诀谐音记忆、归纳总结、比较推理、联想记忆等多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其记忆效果和兴趣。此外,学生学习中可联想生活中激素应用的案例以及动物实验,更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5 说“教学效果与反馈”

本节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运用启示法、案例法、质疑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每个知识点讲完,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考察教学效果。如通过两个口诀、三种剂量、一个故事,来考察学生对本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与传统单纯讲授相比,反馈效果良好,大多学生都能复述并理解上课的内容,并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伟,沈年汉,雷康福.医学生物化学“说课”实例[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709-1711.

[2]李凤丽,效志刚.医专临床专业医学化学《缓冲溶液》说课设计方案[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183.

[3]王晚连,王炜,罗亚.药理学说课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2010(5):86-87.

上一篇:珠海政治二模下一篇:职工餐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