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2024-04-13

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通用13篇)

篇1: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说课稿

贾汪区机关幼儿园

孙雨晴

一、说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 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既要相互渗透,又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 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说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通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知道指纹的用处。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轻松、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通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提供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可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环境创设法:我以幼儿创作指纹画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并引导幼儿将作品张贴在“指纹画展”的画廊里,“指纹画展”的创设会使幼儿更加有创作的欲望。

(二)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观察法:整个活动一直都是幼儿在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的。

统计法:在认识指纹特征时,我让幼儿记录、统计自己的指纹类型,以此来更好的巩固。

五、说教学准备

(一)空间准备: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操作台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纹画展”的画廊。

(二)物品准备:1.课件PPT;2.印泥和白纸若干;3.放大镜(每个幼儿一个); 4.双胞胎指纹图;5.实物投影仪一台;6.玻璃杯、笔、电话等物;7.幼儿父母指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来画的吗?(手指印的)真有趣,手指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图画,我们也来印一个手指印好吗?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分析:通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的圈……)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1)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一样吗?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指纹是不是相同;

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纹图,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小伙伴的指纹原来和我们自己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他们的指纹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3)比较双胞胎的指纹是否一样;

师:(拿出双胞胎的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都知道双胞胎长得特别像,基本一模一样,那么他(她)们的指纹是不是一样呢?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接着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双胞胎”身上,因为我们班有一对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她俩指纹的图片。通过几个层次的对比与观察,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三)观察指纹的类型

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型。2.找出三种常见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弓型:纹路中心就像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箕型:纹线像簸箕似的,有一边是开口的。斗型:由许多同心圆构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涡。

3.师:赶快用放大镜找找看,你有几个手指头是斗型的,有几个手指头是箕型的?(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

分析:在此环节中,通过实物投影仪,可以使幼儿对指纹认识得更清楚、直观。最后让幼儿自己统计记录自己的指纹,这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区分指纹的类型。

(四)了解指纹的作用 1.在于增加把持东西的摩擦力。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讲述简短破案小故事。

3.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助,还有什么用处?

老师出示图片 ——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1)指纹锁(2)指纹扫描仪(3)指纹U盘(4)指纹门禁(5)指纹考勤(6)指纹保险箱

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讲述一个简短破案小故事,这样不仅何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指纹破案”这一作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五)结束部分:

师: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还有那些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保险。不仅如此,刚才我们还看到用指纹添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伴着音乐声,幼儿愉快地创作,结束本次活动。

分析:以指纹画创作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一个休息,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科学与美术活动相融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幼儿对指纹的形状、特征再一次进行巩固。

七、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本身的探索欲望,我将本次活动的延伸设计为——“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起查资料:小动物们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这样不仅可是给幼儿继续探索的契机,也可以使幼儿更好的与父母进行互动。

篇2: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篇3:大班科学活动《地球妈妈》说课稿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班的幼儿忽然对班里墙上的地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长大了,对新事物有了主动探求的欲望。在宇宙这个博大的空间里充满了人类许多不知道的各种奥秘,而地球作为无垠宇宙中银河系的一员,对于孩子们同样是充满强烈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这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又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更应该让幼儿从小做起,因此我和孩子们共同制订了主题活动《地球妈妈》。

二、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通过《地球妈妈》的主题活动,不仅会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和尝试中领略宇宙和地球带给我们的神奇与奥秘,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地球同人类之间的关系,既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规范了幼儿的社会行为。

三、目标分析

1、本活动目标。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究兴趣。②通过了解地球的简单知识,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有保护地球的愿望。

2、对目标的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中心点,它不仅着重于幼儿的发展,更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订教育目标时我既要围绕总目标,同时又要关注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显性教育在于通过对“地球妈妈生病了”的了解,而教育幼儿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提高环保意识,同时隐性教育意在培养幼儿对事物探究的能力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图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有效提问等。

六、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易见的环保方法。整个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紧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教学中我也主张让幼儿自己在“寻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八、过程分析

1、总述:整个活动过程,时间大约需要25~30分钟。基本流程:观察地球仪——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家园——地球》——小组按要求讨论“地球妈妈生病了”的原因——师生互动“如何保护地球?”——争做保护地球的“小卫士”。

2、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开始部分(大约需要3分钟)用谜语引出地球仪,同时引出我们的学习内容。采用手段:个体操作。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义?谁生活在地球上?最后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地球》。第二环节: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地球》,这是活动的基本部分,(大约需要20分钟)。这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完成教育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三个层次:①简单了解地球的形成、大小、自转及昼夜的产生等。②了解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头发剪掉了—树木被砍伐;衣服弄脏了——水和空气被污染了;身体发烧了——臭氧层被破坏;)。③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有效提问等进行集体性学习。同时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

3、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易见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如:植树造林、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等。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对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概括、总结,并在幼儿的交流探讨中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中,我使用的教学策略是:①随时关注幼儿探讨的结果,并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②引导幼儿去搜索记忆中平日的生活景象,规范幼儿的社会行为:哪些是应该提倡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③因势利导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愿望。同时,在此部分中我认为要体现《纲要》中提出的“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指导者”的理念。为此在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我尽量发挥一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取分组交流法,让幼儿5人一组,共同参与设计与交流。“假如我是地球小卫士”——让幼儿知道每年的6月5日是地球环境日,大家一起植樹造林,消灭垃圾,变废为宝,保持空气清新和清洁水源,共同建造美好的家园。并且请幼儿为我们的家园设计美好的蓝图,同时让幼儿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一活动的安排是让幼儿在自己的画笔与想象中,进一步提高环保的意识及对未来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美好的憧憬。

篇4:神奇的指纹大班科学教案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2、在活动中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画片、指纹图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在“蓝帽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你们猜,淘气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是什么办法呢?(用指纹分辨)

二、探索指纹。

1、那么,指纹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们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看清指纹?(放大镜、指纹盖印等)

4、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

(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5、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已经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三、“警察”出现,请幼儿“破案”

警察:“小朋友们,昨天,小明家的东西被偷了,经过我们的侦察,在现场发现了小偷的指纹,我们还从公安局的档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员的指纹,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从这些指纹里找出和在现场一模一样的指纹。这样,我们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儿找出指纹,并用笔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几号指纹呢?我们把找出来的结果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去做进一步调查吧。

教师问: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纹,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警察”:这些指纹,就这样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可以看见并取下来。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钢琴,都会留下指纹。

教师:指纹真神奇,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篇5: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内容: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篇6:中班科学《神奇的鱼》说课稿

中班综合主题活动《漂亮的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鱼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除了平时经常见到的食用类的鱼,大海中还有好多更加神奇,美丽的鱼,《纲要》中也指出中班幼儿能够主动照顾动物,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他们,了解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因此为了顺应幼儿兴趣需要、发展需要,我认为通过活动《漂亮的鱼》可以让幼儿了解一些鱼的不一样的本领,也同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以及保护自己的一些常识。

(二)幼儿现状分析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中班幼儿已开始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多种感多种积极动手、动脑。班上大部分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问这是什么?他们通过探索和实际操作摆弄,获得切实的生活经验。而他们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操作、表达的能力,已能观察到事物现象的细微之处,也有针对性表达的能力,这些为本次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简单常见的鱼,知道关于鱼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方法去研究探索鱼类。

3.情感态度目标:喜欢小动物。愿意亲近大自然。

(四)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本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能够知道鱼的特征,并能够用多种方法来探索鱼。

活动难点:幼儿愿意亲近大自然,大胆的表现自己。

(五)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达到活动目标,帮助幼儿有效学习而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开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鱼的图片,活鱼,记录、海底世界的纸板,各类小鱼图片,小鱼的毛绒玩具1.欣赏过“美丽的鱼”,画过热带鱼,对鱼的外形、花纹色彩有所了解、鱼的课件、图画纸、水彩笔和油画棒。

经验准备:认识鱼,知道鱼的基本生活习性、鱼类的知识及鱼的基本构成。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着,合作者,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幼儿学习往往取决于对被感知的对象感兴趣的程度,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一下集中方法:

1.讲解法,向幼儿讲解内容,方便幼儿理解。2.提问法,可以一定程度抓住幼儿注意力。

3.引导发现法,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表格记录,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4.游戏,观察法,使幼儿感受到大海中鱼种类多样性和鱼的神奇,我采用幼儿与老师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使幼儿获得认知能力。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做做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预设运用以下学法帮助幼儿学习。

1.运用游戏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运用讨论法,创设宽松、自主的语言交往环境,给幼儿更多说的空间,培养倾听、表述行为,激发科学探索兴趣,情境表演,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用身体动作,可以更好理解学习内容。

2.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去观察,得出研究的结果。本次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身边的环境,去发现新事物,更直观地了解鱼儿的特征。

3.操作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认真地完成一定的动作和活动方式。幼儿在观察图和环境、以及教师示范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操作,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展示法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全体师生面前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5.多媒体演示法

通过播放多媒体,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让幼儿对活动感兴趣。

四、说活动过程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教师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不仅要预设教师的讲、问、答,而且要预设幼儿的学、思、辨,本次主题,我分别预设了三个活动,基本的流程如下:

活动一中班语言活动《彩虹鱼》

一、开始部分

在活动开始部分,我主要用了提问法,让幼儿对活动有兴趣,并能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我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法,为下面的活动进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进行部分

我一边讲故事给幼儿听,一边提问幼儿故事的内容,让幼儿能好好的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里讲的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利用故事的内容让幼儿有所启示,并进行开放式的提问。通过多媒体演示法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进行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一次手工制作,并进行了作品展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并愿意与幼儿一起分享东西。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

本次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幼儿的知识,加强记忆,提高兴趣。活动中,3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够完成活动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材料,引导幼儿正确操作,促进全面发展,并且让幼儿学会分享。

活动二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鱼》

一、开始部分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设计了猜谜语环节,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更加有兴趣,引出主题,并使主题更鲜明。为了下面的活动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进行部分

在这个环节我用真实的鱼儿,使活动更鲜明更生动。展示了PPT,让幼儿了解海洋里的神奇的鱼儿,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有探索的欲望。然后进行填表格,用图形来代替鱼的种类,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鱼的种类。

三、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我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所填的表格,锻炼幼儿的胆量,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进一步复习今天所学的。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探索精神。

四、活动延伸

根据这一活动,使幼儿明白要爱护鱼儿,保护鱼儿的家。教育幼儿要爱护环境,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知道鱼儿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和鱼儿好好相处。

活动三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鱼》

一、开始部分

我利用经验准备,让幼儿回忆故事,引起活动的兴趣。我采用了提问法,让幼儿回忆起故事的内容。

二、进行部分

我使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让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然后让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大胆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展示鱼儿的身体构造,使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鱼的特征,为下面的绘画做充分的准备。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在绘画的同时要对幼儿做出规定,保持衣物的干净。

三、结束部分

在绘画完之后,进行作品评析,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幼儿能够大胆 4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的表现自己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

篇7:大班科学《好玩的转盘》说课稿

转动这一现象常见于我们的生活,对于孩子们也并不陌生,他们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使之转动便会开心不已,他们的游戏简单而快乐。而陀螺、转盘更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纲要》指出“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此我选择并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转盘》,我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无处不在。 大班的孩子对于陀螺、转盘都有了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单纯地做一做转盘、玩一玩转盘已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材上原定位为美术的活动,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改为一项科学活动。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1.通过体验、感受,让幼儿理解转动,并区别滚动。2.一道幼儿探索使物体转起来的方法。3.引导幼儿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幼儿了解影响物体转动的一些因素,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围绕这几个目标我将一道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并从中获得更多、更新、更有利于发展的有益经验。 《纲要》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及探究欲望,逐渐增强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第一环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幼儿在学陀螺转的过程中把经验回放,并自然地 进入了学习。在第二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如碗、绳子、笔、筷子、光盘、易拉罐、塑料球等,它们质地不同,形状各异,又是孩子们在生活中使用过玩过的,但这些熟悉的材料我要求幼儿要同一种玩法——帮助它们转起来,这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正符合了让幼儿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制定原则。这一环节紧扣上一环节中幼儿经验的重现。因此,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探索使物体转起来的方法”就水到渠成。第三环节我为幼儿提供了对比材料:红色圆心穿孔的圆片、绿色偏离圆心穿孔的圆片及火柴。由于在第二环节中幼儿将学会借助筷子使光盘转起来、用绳子使纸圈转起来等经验,用火柴、圆片做转盘对于幼儿来说就会轻而易举,因此我将请幼儿每人做两个转盘并挑选一个跟别人比赛,这使天性好胜的幼儿必然认真对待两个转盘的条血案。本次活动的难点“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影响物体转动的一些因素”就迎刃而解了。科学源自生活,最终服务生活,所以在延伸活动中我不仅让幼儿拿出自己的转盘比赛,还将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转动。在整个活动中,我将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定位为幼儿探索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我相信幼儿定能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有益他们身心发展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大班科学说课稿《水的变化》

一、说设计意图自然界充满着神气有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式从身边的食物开示的,本活动恰恰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且当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时不可替代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而且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很强,他们渴望获得新颖有趣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做的啊?”“老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因此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二、说教材《水的变化》这次活动选自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科学探究大班的活动,它是通过几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说活动目标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的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四、说活动的重点难点1、活动重点:幼儿感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教师直接口述给幼儿这个概念。

五、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七、说活动过程1、情景设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得积极性。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得求知欲,也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敢说敢想,教师并充分给予肯定,做到以幼儿为主)

3、观察和实验

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那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发展)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幼儿之间讨论,知道谁经过加热就会比那成水蒸气)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提问:(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

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小朋友想一想刚才小朋友说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会变成冰,放冰箱里,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拟制到究竟多冷吗?老师告诉你叫0摄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图表三。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

(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说效果分析

篇9: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来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借助各种材料学习探索发现太阳光的方法,激发幼儿发现身边事物本质的兴趣。

3、初步尝试分格对应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协商交往能力。

说教材

活动背景

我从两方面来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彩色的阳光》就是取材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一种现象:阳光。阳光虽然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很多幼儿都不知道阳光原来是多彩的!另外基于阳光的不可见性,我决定通过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探索中去产生疑问,调节认识。

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材料为中介和强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我根据陈鹤琴“玩中学、玩中教”的思想,让幼儿通过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认识太阳光的七种色彩。从玩一种材料→玩多种材料,从填简单的记录表→填复杂的记录表,我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出发。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只有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幼儿的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幼儿必有的:

(1)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记录表。

(2)认识三棱镜,知道它的玩法。

物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以下三项物质准备。

(1)三棱镜人手一面。

(2)两类记录表《彩色的阳光》(含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色笔四组加教师一张大记录表(上面没有材料的图片),及一份与大表大小匹配的材料图片。

(3)实验用品;肥皂泡、多棱面小球、CD光碟、透明薄膜若干。

天气要求:晴朗的天气。

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发现七色光。

活动难点:分层次记录实验过程。

说活动过程

这次活动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

初玩材料,感知多彩→再玩材料,加深认识→课后延伸,巩固经验。

一、玩三棱镜,初步感知阳光的多彩。

1、引发兴趣,发现阳光的色彩。

师幼人手一面三棱镜

师:“把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我自身的演示引导幼儿去发现阳光的奥秘,在幼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小环节。)

2、记录简单的记录表。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你再用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看到什么颜色就在颜色下的格子里打√”。

幼儿自由运用三棱镜观察记录。

(这里我请幼儿记录简单的记录表,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下面记录复杂的记录表打下基础。)

3、反馈记录表。

请幼儿边说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

4、小结。

师:“这是谁的颜色?”

共同小结:“原来阳光不是无色的,它是多彩的。”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三棱镜这一种材料,发现了阳光的多彩。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法,使这一问题在脑中变得更清晰,“那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通过这一提问,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加深认识,寻找运用多种材料探索的方法。

1、介绍材料,引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师出示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上贴上材料图片。

2、认识记录表。

(1)出示先前简单的记录表

师:“这张记录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

(2)师介绍记录法。

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游戏:“你说我指”。

(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这一下环节中,我利用前记录表和新记录表比较,让他们通过直观的对比,认识新记录表。另外这一环节我利用游戏解决了分层次记录这一难点,为下面的操作打好基础。)

3、自主探究活动。

(1)布置任务:

A、每个人选其中的两种材料玩一玩。

B、填写记录表。

(2)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教师个别巡视。

(3)反馈活动结果。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上台边回答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请四位选择不同材料的幼儿)

同伴互相检查记录表。

4、验证展示记录表。

(在这一环节红,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同时我又明确提出了要求:只能玩两种材料,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一下子要求幼儿操作四种材料,违背了幼儿的操作水平,选两种材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操作需求,而且在选材料中,当两个人发生碰撞,就需要协商解决,能力目标在这时得到了体现。同时,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的巡视指导兼顾了这些幼儿,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反馈展示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主回答展示记录表,通过同伴间的体验交流让他们验证自己的操作。)

总结延伸,区角玩一玩,巩固经验

总结1

师:“太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

请幼儿根据记录表总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请、蓝、紫组成的。”

延伸:2

把材料投放到区角,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没有玩过的材料。

篇10: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一、说设计意图:

根据《指南》和《纲要》中所提到的5-6岁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根据我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进行区角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然角里要增添东西,一位小朋友带来的一只乌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对乌龟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有一定的探索螃蟹的动机。于是我精心设计安排了这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大胆地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幼儿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乌龟的某些外特征。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观察对象,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帮助其了解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3、根据《纲要》中提到,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究和发现,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所以情感目标为: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引发对小乌龟的兴趣和探索欲,从而提出问题并大胆的讨论和交流。

活动难点:幼儿通过使用工具进行探索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对提出问题的解释。

四、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物质准备

(1)、每组提供一只盆子,盆里放有一只乌龟。

(2)、一只材料箱里面放有龟粮、面包虫、镊子,菜叶,米等。

四、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通过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进入导入活动。根据幼儿的猜测,教师出示小乌龟,从而引导幼儿一起观察讨论。

(二)基本部分

1、集体交流引发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发现小乌龟的特征,如:小乌龟的龟壳是硬的、走路特别慢等。

2、分组讨论确定研究讨论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让幼儿自由讨论最想知道的关于小乌龟的问题。每个小组讨论后,说一说后选出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让幼儿当一回小小科学家,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3、小组讨论,根据幼儿最后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要用到的材料。

① 教师介绍已准备好的材料

② 幼儿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后到材料箱去拿(若材料箱里没有的可以请老师帮忙)

③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不断提醒幼儿自己的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小组探究实验

在此环节,教师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幼儿去探究,使幼儿的专注力有所提高。教师应时刻提醒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幼儿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以培养幼儿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5、小组交流探究情况

① 请各小组把自己的探究方法和发现的情况告诉大家; ② 教师提醒其他幼儿要认真听,如果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发现等会可以向他们提问;

③ 教师总结

(三)结束部分

探索乌龟行走速度慢的原因。

五、说活动延伸

篇11: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1、感知物体的透光现象,发现光透过各种物品时会出现颜色和形状。

2、喜欢玩光的游戏,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透光作用PPT,电脑、白板。

2、手电筒人手一个,每组两块三角架白板,彩色玻璃纸、蜡光纸、铁盒盖、厚纸板、彩色布、塑料袋、木板、闪光纸、记录表、笔、各种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电筒,感知电筒光,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手电筒:小朋友们,这是什么?照在白板上的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彩色的光,感知物体的透光现象。

1、师:白板上手电筒的光能变成其它颜色吗?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儿自由探索,手电筒的白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纸会变成彩色的光。

4、教师小结:虽然有东西挡在手电筒的前面,但还是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就叫透光。

三、操作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能透光,有的物体不能透光。

(一)操作探索,知道生活中有些物体能透光,有些物体不能透光。

1、师:原来彩色玻璃纸能够透光,那你们想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透光?

2、教师介绍材料和记录表。

3、幼儿探索,并进行记录。

4、出示大记录表,组织幼儿交流,验证自己发现的现象。

5、教师小结:

(二)操作讨论,知道有些物体镂空的地方能让手电筒的光透出。

1、出示光盘。你们看,这是什么?

2、教师操作,了解镂空的地方能透光。

3、教师小结:原来像光盘这样有镂空的地方也是能透出光的。

四、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手电筒的光透过物品后的形状。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儿探索。

3、教师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各种物品,有的颜色会变,有的还会照出各种形状呢。

五、观看PPT,了解透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师:刚才我们发现了透光的秘密,那么在生活中,透光有什么作用呢?

2、播放PPT,了解透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12:大班科学《三角船》说课稿

设计意图: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取材,引导幼儿对周围现象和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而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它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生活中的力包括很多,如地球的引力、弹力、摩擦力等等,每个孩子都知道“力”这个词,也感受过力,幼儿之间的碰撞、推挤都会有力的感觉,在生活中也看到过橡皮筋有弹力、弹弓、绑头发的橡皮绳等都能体验其中的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非常感兴趣,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是有时缺乏科学性,希望通过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从客观事实中推出依据,寻找真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选择有关“弹力”特征的科学活动《三角船》。船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能够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符合幼儿的需要,由此开展本次教学活动。活动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起着导向作用,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发展需要和探索能力和科学领域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组装尝试了解三角船的构造。

2、学习主动去探索,发现三角船的奥秘,萌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初步理解螺旋桨的原理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活动准备:

用三根筷子一根橡皮筋和一块长方形垫板制作的三角船,三角船制作的图标一幅。水缸每组一个,筷子和橡皮筋制作的三角船、长方形垫板每人一份。多媒体课件(运用螺旋桨的物体图片),探索螺旋桨秘密的猜想图一张。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

(一)示范引题,引起兴趣。

(二)制作三角船,探索秘密,(三)了解螺旋桨的秘密。

(四)了解螺旋桨的用处。

第一环节:引题“你们做过船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船,我们一起看看”。船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但是自制的三角船幼儿没有见过,教师就直接出示三角船,在水中演示船前进的场面。给孩子直观的体验,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制作三角船,探究其中的秘密。了解其中的秘密必须从构造开始。由此,我出示制作三角船的图示引导幼儿观察、学习,并通过亲手制作,体验操作的乐趣。在操作后让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让三角船在水中开一开。教师提问:“三角船为什么会开?以此理解其中的秘密。根据孩子的经验孩子用语言表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根据孩子的表述进行小结、规范,引导幼儿明白是橡皮筋的弹力,使塑料片旋转推动小船前进。在孩子对其中原理明白时,再进行设疑,解决操作中的两个问题:小船怎么样往前开?怎么样让小船开的远。再次操作让孩子验证。只有通过置身实践过,才会有更多体会,才会有更多想法,幼儿擦偶走后,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总结出塑料片往后翻,小船往前开,塑料片绕的圈数多,橡皮筋绕得紧,小船就开的远。在此环节中通过孩子的操作、表述,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示理解其中原理,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第三环节:探索多种制作螺旋桨的方法,感受小船的变化。教师提问:塑料片相当于小船的螺旋桨,塑料片的摆放不同会让小船发生变化吗?出示猜想图,发现螺旋桨的秘密。当塑料片一边多一边少、塑料片在橡皮筋右边、塑料片横着放等不同情况,让幼儿尝试再次操作。通过不同的比较发现其中的乐趣,增加活动的难度,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

第四环节:结合生活,了解螺旋桨的用处。科学知识的学习要回归生活,应用生活。根据孩子的生活需求,通过活动的经营活动,再结合现实生活中同一知识的链接,开展本环节,也为达到目标三而进行。由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运用螺旋桨的物体图片,如:玩具小船、航模等,提问:你指导螺旋桨勇珍什么地方吗?由此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述。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出如:豆浆机、电风扇=剃须刀、飞机、汽车、钻井机风力发电机等等都有螺旋桨,看到螺旋桨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延伸:幼儿带着问题“聪明的你还想吧螺旋桨用在什么地方?”,回去想一想,发散幼儿的思维,再回到班级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更好达到科学领域的目标。活动亮点:

1、内容的挖掘由易到难,逐个突破。小船是幼儿比较熟悉,但对其中的原理不是很清楚,通过“力”的原理,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活动开中也一环

紧扣一环,逐步跟进,层层递进,帮助幼儿理解与感受。

2、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活动要给孩子操作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因此活动中我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孩子,教师提供幼儿多样性的学习材料,让孩子主动学习,同时通过信息交流,相互沟通达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目的。

篇13: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海水的礼物――盐》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科学领域的内容。《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常常被教师和幼儿忽视,我们对盐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探索,选择盐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对身边常见的事物也能细致入微观察的意识,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地位的分析,本次活动需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喜欢观察、动手操作,积极寻求答案,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2.认知目标:理解盐的生产过程,知道盐的溶解与结晶过程。

3.能力目标:能掌握盐是怎样生产的,并能列举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盐的溶解与结晶现象。教学的难点是理解盐的生产过程,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教师在活动中要时刻考虑幼儿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大班幼儿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大班幼儿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对大自然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对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着。能够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的科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盐的溶解与结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的、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为遵循这一原则,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将采用以猜谜语的方法作为导入、结合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议论评议法、以及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理解盐溶解与结晶的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盐在生活的用途。

四、说活动准备

世界幼教之母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幼儿园必须为幼儿创造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因此本次活动的准备材料包括:魔术棒一个、盐、视频文件《盐宝宝成长记》、玻璃盆、毛线、水、勺子等。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帮助幼儿认识盐的特性、来源,激发幼儿对“盐”感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此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说活动过程

《纲要》中指出,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设计的活动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导入是集体活动的重要一环,精彩的导入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激发幼儿的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因此,我将以猜谜语的形式进行本次活动的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谜面是:家住大海,走上岸来,太阳一晒,身体变白”,以此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探索活动中去。

(二)多种感官,全面感知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准备好的食盐,引导幼儿通过看、闻、听、摸、尝五个步骤了解盐的特性,满足幼儿的求知欲,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盐宝宝是从哪里来的?”继续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为下一环节讲述盐的来源奠定基础。

(三)播放视频,深入理解

幼儿教育需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刚才的提问相信孩子们心中都充满了好奇心,接下来我将会通过播放《盐宝宝成长记》的视频文件,帮助幼儿了解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我还将通过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盐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等一系列问题,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帮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盐的生产过程。

(四)自由讨论,巩固提升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接下来,我将出示盐的作用的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在生活中盐都有哪些作用?并且启发幼儿思考:“你还知道盐能干什么呢”最后将幼儿分成若干组,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制食盐,理解盐的溶解以及结晶,帮助幼儿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五)活动结束

最后,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将采用教师小结的方法在自然的状态下结束本次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六、说活动延伸

上一篇:观察变化莫测的云日记下一篇: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