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激素作用总结

2024-05-15

高中生物激素作用总结(共8篇)

篇1:高中生物激素作用总结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胰腺既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有属于内分泌系统。所以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3、性激素和孕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为脂溶性物质,故能够穿过细胞膜作用于胞内受体,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常见的其他激素均为蛋白质多肽类激素。蛋白质多肽类激素不能口服,在消化道内被分解。

4、血糖来源(三个):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血糖去路(三个):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糖类可以转化成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

5、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为“三促”“两抑”(促进血糖三个去路,抑制两个来源)以降低血糖,靶器官主要为肝脏、肌肉,靶细胞主要为肝细胞和肌细胞。实际可作用于全身细胞。

6、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为“两促”(促进血糖两个来源)以升高血糖,靶器官主要为肝脏,靶细胞为肝细胞。

7、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也表现为协同作用,在寒冷时都会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也是协同作用,都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生长激素侧重于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侧重于促进发育)。作用不同的激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8、寒冷环境中身体产热增多,但体温基本不变,股散热也增多。

9、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分泌过多可患甲亢,分泌过少可患呆小症(侏儒症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导致),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所必须的元素,缺碘会导致大脖子病。可作用于全身细胞。

10、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共同控制。

1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靶器官为肾小管和集合管,靶细胞为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作用为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保水)。

12、饥饿时首先利用的是肝糖原,肌糖原只供给肌肉活动,不用类升高血糖。

13、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15、全身各处都有激素,但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16、酶有催化作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没有催化作用,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分解或被重吸收。

篇2:高中生物激素作用总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快乐加减法一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可以战胜疾病,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博士安慰说:“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此时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奇迹出现了,这个坚强的母亲却意外地护养了两个孩子八年,才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母亲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师: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勇气,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是----快乐者。

再引出问题:刚才我们从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该案例,从生理学角度该怎么解释呢?

怀特博士解释:他低估了ACTH这种荷尔蒙产生的生理作用,人类的情绪能刺激垂体,产生ACTH和正常荷尔蒙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还不知道ACTH是什么东西。

引出:ACTH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激素知识点。

环节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激素有哪些?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引起什么病变?

4、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激素之间的关系引出内分泌腺的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

环节三:激素的反馈调节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学生自述寒冷刺激时机体所作出的反应;说明激素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加深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

2、结合比较分析;比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时的影响。归纳出:协同作用

结合马拉松赛跑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血糖浓度的调节。归纳出:拮抗作用

学生分成二小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四:小结

师:再回到怀特博士的病例,请同学们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反馈调节知识对材料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并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看待“她”。其实这一事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三: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张国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有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我参看了两种生物版本,人教版旧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参照了浙江大学张国清博士著的《快乐加减法》一书的设计风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可发挥其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约翰.辛德勒编著的《情绪是健康的良药》一书中怀特博士的病例创设情景教学,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注意调节人的情绪,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设计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映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

2、教学过程反思

情景导课环节巧用了两条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导课----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结课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有些学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记下。课堂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时,他们都竞相各抒己见;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以热情的掌声结束了该课。这说明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课堂渗透的形式体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学的大胆尝试,所以上完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书面评估。

如“你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程度怎样”

A.不满意B.一般C.较满意D.很满意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较满意人数”,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选择“很满意”项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觉得结合生物知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怎样”

A.不好B.一般C.好D.很好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选择“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远远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跟我说,“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节课”。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课,似乎有点苛刻,但是从另一层面看,现在大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不同名义的心理咨询室,但都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进入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同时学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见,谈及“心理”就误认为有问题,所以望而止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其实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置于生物课中更能有理有据地令学生信服,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心健康。

篇3:浅谈高中生物模型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模型,构建,作用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模型的形式主要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三种。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而联系生物教学,高中生物模型可以使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数学化,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模型使生物微观领域的形态结构宏观化

生物新教材以《分子与细胞》开篇,但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属于微观领域知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法设置是利用课本的图片、挂图进行讲授,方法陈旧,模式单一。且一方面教学成效小,另一方面也满足不了高中生旺盛的求知欲,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丧失兴趣。教材在恰当的时期和环境下安排了“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适时地扭转了这一困境。“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它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图画等形象化的手段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它的特点就是能使微观结构宏观化、直观化。当真核细胞模型凭借学生之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时,鲜艳的色彩,形态各异的细胞器,冲击着大家的视觉,教师再用语言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便可深刻理解真核细胞。采用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既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充当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与成就感。

二、模型能让生物生理活动真正的“动”起来

生物个体及细胞的生理活动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细胞分裂、细胞衰老、生物生殖与发育等知识,这些活动都是动态的、连续的。一直以来,教学都是将变化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分别讲述,再通过归纳、分析将每一步串在一起,组建成整体,但教学效果往往是教师“苍白无力”地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一头雾水”。模型的构建能让这些生理活动“动”起来。例如,“减数分裂”是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的重要过程,染色体变化是其中的重难点。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可模拟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动态变化过程:用橡皮泥做成“染色体”,通过两个学生配合,一步步完成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这样巧妙的模型设计,使得染色体在真正意义上“动”了起来,并且也展现出减数分裂的连续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特点,还可以利用模型联系“有丝分裂”,指出二者的区别,本节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三、模型可使生物理论知识系统化

掌握概念和理论是生物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生物学概念和理论属理性认识,从内容上看包含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个体生命———生物进化等,概念多,容量大,跨度大。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习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以致印象不深,易于遗忘,常常是“学前忘后,前后混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多种方法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概念模型就可担当此任,它采用文字、箭头、方框等形式把各知识点的关系连通贯穿在一起,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例如,“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是一个抽象又琐碎的问题,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往往在课上听懂了,但课下却容易忘记,涉及此知识点的考核中常“丢三落四”。在新教材的“技能训练”活动中让可学生们课后制作“物质交换过程”模型,它可将与物质交换有关的多个内容组建在一起:内环境将组织细胞和体外环境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是实现物质交换的中心枢纽,围绕此枢纽的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参与固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呼吸系统则与氧气、二氧化碳气态物质相关,循环系统担负运输作用,泌尿系统排除代谢废物,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

四、模型让生物学渗透着“数学美”,实现了与数学的完美结合

数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应用于各领域。数学方法的介入使我们对生物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孟德尔遗传定律就是应用数学方法的光辉范例。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而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一旦建立,就蕴含了生物学意义,可利用数学规律解决生物学问题。

篇4:浅谈高中生物模型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 模型 构建 作用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模型的形式主要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三种。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而联系生物教学,高中生物模型可以使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数学化,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模型使生物微观领域的形态结构宏观化

生物新教材以《分子与细胞》开篇,但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属于微观领域知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法设置是利用课本的图片、挂图进行讲授,方法陈旧,模式单一。且一方面教学成效小,另一方面也满足不了高中生旺盛的求知欲,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丧失兴趣。教材在恰当的时期和环境下安排了“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适时地扭转了这一困境。“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它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图画等形象化的手段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它的特点就是能使微观结构宏观化、直观化。当真核细胞模型凭借学生之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时,鲜艳的色彩,形态各异的细胞器,冲击着大家的视觉,教师再用语言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便可深刻理解真核细胞。采用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既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充当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与成就感。

二、模型能让生物生理活动真正的“动”起来

生物个体及细胞的生理活动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细胞分裂、细胞衰老、生物生殖与发育等知识,这些活动都是动态的、连续的。一直以来,教学都是将变化过程分为几个步骤分别讲述,再通过归纳、分析将每一步串在一起,组建成整体,但教学效果往往是教师“苍白无力”地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一头雾水”。模型的构建能让这些生理活动“动”起来。例如,“减数分裂”是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的重要过程,染色体变化是其中的重难点。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可模拟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动态变化过程:用橡皮泥做成“染色体”,通过两个学生配合,一步步完成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这样巧妙的模型设计,使得染色体在真正意义上“动”了起来,并且也展现出减数分裂的连续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特点,还可以利用模型联系“有丝分裂”,指出二者的区别,本节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三、模型可使生物理论知识系统化

掌握概念和理论是生物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生物学概念和理论属理性认识,从内容上看包含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个体生命——生物进化等,概念多,容量大,跨度大。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习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以致印象不深,易于遗忘,常常是“学前忘后,前后混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多种方法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概念模型就可担当此任,它采用文字、箭头、方框等形式把各知识点的关系连通贯穿在一起,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例如,“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是一个抽象又琐碎的问题,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往往在课上听懂了,但课下却容易忘记,涉及此知识点的考核中常“丢三落四”。在新教材的“技能训练”活动中让可学生们课后制作“物质交换过程”模型,它可将与物质交换有关的多个内容组建在一起:内环境将组织细胞和体外环境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是实现物质交换的中心枢纽,围绕此枢纽的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参与固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呼吸系统则与氧气、二氧化碳气态物质相关,循环系统担负运输作用,泌尿系统排除代谢废物,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

四、模型让生物学渗透着“数学美”,实现了与数学的完美结合

数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应用于各领域。数学方法的介入使我们对生物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孟德尔遗传定律就是应用数学方法的光辉范例。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而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一旦建立,就蕴含了生物学意义,可利用数学规律解决生物学问题。

篇5:植物的激素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法建议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篇6:高中生物必修二其他植物激素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

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归纳总结】(见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花的脱落

C.乙烯能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

2、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细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类物质

答案:1B2D八、作业布置

1、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变化。在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生长素赤霉素乙烯D.生长素类似物

细胞分裂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细胞伸长成熟衰老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

篇7:高中生物激素作用总结

http://sw.fjjy.org 生物答题技巧系列之七•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题的答题

技巧

一、命题角度

近年高考对植物激素调节的考查主要涉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命题形式可分为:①考查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的设计;②预测实验的结果、总结实验结仑;③考查实验原理和实验假设;④分析实验过程、比较实验数据、关注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等。

二、应对策略

(1)熟悉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等做深入剖析,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迁移应用。(2)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般都能直接从题干中读取,也可间接通过实验步骤、实验变量,总结得出。②明确设计实验的原理:一般在题干中能找到实验原理,即使在题干中找不到,它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原理。③正确选择材料和用具:目前,实验所给材料和用具都必须使用,此点可作为验证你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题目已经给出)。④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设计的方向,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理清实验步骤;此外,要加强训练,提高能力。⑤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和分析:要分清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预测的实验结果应与实验的假设相一致;探究性实验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其结果往往有多种可能,且一个结果对应一个相应的结论。⑥得出科学的结论:关键是找到实验中隐藏的因果(逻辑)关系。此外,还要多关注以识图分析题的出现的有关植物激素的试题,此类试题多以生产、生活为主要背景。

三、典题例证 I 例 许多实验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如用玉米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1:将切除的胚芽鞘尖端放于琼脂块上(图1),移去尖端后,将琼脂切成体积相等的若干个方块,将方块不对称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实验保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12h,每个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以图2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每次放入等面积、等体积琼脂块中的胚芽鞘尖端数量不同,这样重复上述过程。

实验2: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琼脂块代替胚芽鞘尖端进以步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

http://sw.fjjy.org

(1)绘图表示,如何将琼脂块放于胚芽鞘上,才能得到如图3所示的结果?(2)为什么实验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

(3)解释实验2的结果:IAA从0~1.3ulmol·L过程中。(4)根据图示实验结果,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弯曲角度分别为、。[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定量实验研究。虽然本实验与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有一定的区别,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以教材中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为思考出发点,理解、分析和设计实验,这是应对此类实验设计题的关键。为考查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的一侧,用来测定促进生长的效果,弯曲角度越大,说明促进生长的作用越强。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效的,超过此范围,反而有抑制作用。通过对图4的观察,可知在超过1.3ulmol·L-1后,弯曲角度下降。

[答案](1)如图所示

-(2)防止在光下光照不均匀,或者是单角度、单方向光照影响实验结果(3)IAA浓度低,促进生长;IAA浓度高于1.3ulmol·L-1时,弯曲角度开始下降,说明促进生长的作用降低(4)15度 18度

篇8: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实验就失去了生物教学的特色,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很难达到生物学教学目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生物新课标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教材中增加了“边做边学”“积极思维”“继续探究”等实验。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素养,所以实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生物实教学过程,因为只有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才会激发有效的思维。问题的提出有价值是指:提出的问题要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必然的联系,难易适宜,特别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或是学生苦思冥想、一筹莫展也无从下手解答的问题,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效思维。问题的设置要目的明确,问题的提出要把握时机,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照顾中下等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可以“猴子摘桃子”为参考,做到伸手摘不到,跳一跳而可获。对学生的回答不仅仅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要让学生说其然,更要说清其所以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置要讲究艺术性,要新颖,充满活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如果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没有活力,就会造成课堂死水一潭,也不会引起学生较强的注意力,甚至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创设思维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去思考生物现象及其生物现象的本质、生物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生物教学内容和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推理。分析思维方法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与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进行分析等。综合则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的情况综合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生物现象和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如认识和理解生物验是形象和直观的,学生通过实验能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看到平时自己看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且这些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亲自观察到和体验到的,会十分好奇和感兴趣,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大致为:培养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许多学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做的,而实验结果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清晰的细胞分裂图像。紧接着我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有些装片上细胞彼此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结构,原因有哪些?(2)为什么有些染色体着色太浅?(3)只观察一个细胞能否看到分裂的每个时期?这时候无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由实验成功的喜悦而生发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同时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到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如归纳生物的多样性等。又如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归纳遗传的基本规律,从而深入系统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同样比较、分类和类比这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生物学学习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内容时,对不同动植物细胞个体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可以认识到一般的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从而对细胞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善于思维,而且要指导学生科学思维,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的习惯,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如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但要准确,而且要体现出思维的敏锐;对生物现象的多样性的分析和掌握要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不同现象中归纳出都是适应现象,来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对生物内容中的变异现象体现出思维的独创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培养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多思善问,勇于质疑,勤奋好学,善于总结,求异反思,不断提高思维的质量,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将思维目标与生物教学目标统筹考虑,构建思维训练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要处理好思维训练与传授生物知识之间的关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利与弊

朱宁波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江苏灌南

摘要:本文就当前普遍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只有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生物课堂,从而开创生物教育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多媒体利与弊生物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媒体手段,优化教育过程,进行教育实践,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时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束缚,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能将录像、声音、投影、DVD、包括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集中于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乐趣,在教学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奋点得到多方面的刺激,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多媒体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一)课堂容量大。

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而且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因能和基本实验有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技术,研磨、过滤技术,纸层析技术,绘制生物图表技术,等等。怎么样才能培养高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呢?我认为要按照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即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原理和实验药品的特性;其次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标准、熟练的动作;最后使学生知识、操作、思考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巩固。

例如,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显微镜,其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低倍镜则相反。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正确使用高倍镜。这样对于“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许多学生做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再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区分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是不同的,其次掌握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等药品的作用,使他们能比较顺利地提取和分离出色素。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若在色素提取时不加丙酮而让水代替效果会怎样?不加二氧化硅那结果会怎样,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中的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有机物的鉴定、植物的向性、细胞质的流动性、还原性糖的鉴定、酶的特性等。适时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揭示本质和规律,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创造性的实验,是促使学生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物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

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都采用了新教材,进行了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大量使用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材的信息量非常多,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拓宽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例如在处理“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时,本节的重点、难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总共有六个,每一个实验都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每一个实验的现象也都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起始装置、画实验现象(朝哪边弯曲),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条件和现象的差别,这样一来,一个实验至少就要花五分钟,再加上课前的导语和介绍“向性运动”的概念,一堂课估计来不及总结探究实验的步骤就结束了,如果使用幻灯片或动画,那么我们可以在备课时画好所需要展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图像,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比教师临时在黑板上画的要好。实践证明,多媒体课堂大容量、高效率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二)使连续的生理过程动起来。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生理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时间上连续、空间、形态、或物质等很多因素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传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求新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使这种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传统的生物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就有学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淀粉酶溶液与淀粉溶液先混合后调温与二者先同温处理再混合,两种方法的结果有所差别。为什么有差别?哪一种实验步骤更合理?经过思考,很快就找到原因: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在这个实验中,我还引导学生对实验做了一些变化:实验结果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验?能否用过氧化氢酶替代淀粉酶?如何保证实验温度保持在0℃、60℃、100℃?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原因,指导学生修改不同的实验方案。这样做的结果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使他们领悟到探索知识的艰苦和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

上一篇:家庭给我的幸福作文500字下一篇:征地拆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