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议论文

2024-05-0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议论文(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议论文

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课堂教学随意性强,教学两相厌,语文教学有效性低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归纳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目标设计

我们常常说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赋予了课堂教学目标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理论上也给足了课堂目标重要性的理由,但在中职语文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呈现出非常凌乱的现状,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现分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空缺型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空缺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其一,中职课程中,语文课程要求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在这种发展趋向下,语文课被边缘化,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二,课改以来,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相应产生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不需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由学生掌握主动权,把课堂交给学生。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空缺:

课堂上文字梳理完毕,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邹忌怎

么可以娶两个老婆呢?妻是喜欢邹忌说他比徐公漂亮,那妾怎么是害怕才说他漂亮呢?

教师说: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话题,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我们先要对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来作一个了解。

接下来时间里,教师侃侃而谈,讲述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上述案例中这种目标空缺的教学形态,随意性很强,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的观点认为这就是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这就是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然而这类目标空置的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很热闹,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也着眼于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行为没有集中去解决需要落实的内容,而只是在呈现出学生积极参与的样子,讨论争论不断的一堂课后,学生收获的只是热闹的兴致。教育本身应是一种目的明确的行为,有一个总目标和整体的教学理念需要逐步去达成。而无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又怎么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所以无论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也都不可能脱离整体的教育目标,而课堂正是落实总目标的具体执行单位,所以预设目标也好,课堂生成也好,课堂目标的设定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公式化

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少套用固定格式的现象,许多课堂教学目标既适用于这篇文章也适用于另一篇文章,比如课文是小说,课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是诗歌,就是培养

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散文,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散文赏析能力;换成是文言文,目标也依然按公式套述出来,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类似于公式一样,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篇课文,只需要改变课文类型即可,虽然理论上也都不偏离整体的教学意图,但忽略了每篇课文的闪光点和其特有的教学价值,目标近乎形同虚设,对教学行为很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笼统化 1.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化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还有一种现象是混淆了目标与过程,仔细辨别设计内容,发现目标设计其实就是授课过程的内容安排,缺乏目标意识。

例如《哦,香雪》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让学生自主阅读,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述小说内容。(2)进行分析性阅读,重点把握引起山村变化的原因以及香雪的人物形象。

上述课例中目标理解错误,目标行为的达成条件和程度缺失,这更符合教学内容的安排,而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而要达到何种程度的目标,才应该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抽象化

观察学习诸多教案,有不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这些课堂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内容设计过于宽泛笼统,是一种理念上 的表述,没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致使课堂目标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列举两则课堂目标案例进行比较:

a:《好雪片片》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②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保持善良的优良品质。③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阅读能力。b:《荷塘月色》教学目标:①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生动的语句,应有重叠词与通感句,陈述其生动之处,其中应有对叠词与通感的解说。②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其中要有“‘幻想超脱现实’与‘无法超脱现实’的矛盾心理”的描述。③在理清文章情感脉络的基础上,选取几段文字,陈述文中景色能够表达心中之情的理由(要有4-6段),其中应有“抑郁苦闷,朦胧之间的协调美”。

上述两则案例中,a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宽泛,运用了“感受”“把握”“学习”“培养”等行为动词,模糊了目标的如何操作以及可测程度,在课堂中缺乏实践作用,这类空洞抽象的目标也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而b的目标设计就有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结果,在课堂上就有着可操作的内容和可衡量的学习结果。

3.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错位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长期影响下,在目标的设计上仍然还是保持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思维模式,这种错位的目标只注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走进秋天》——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使学生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②让学生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③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

这则案例中的目标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让学生„„”,还有更常见的表述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等句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表述的问题而已,但是这种传统的目标制定方式正说明了观念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体而存在。而事实上,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最终的达成与否,是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从本质意义上说应该是学生学习目标和结果。

四、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偏题化 1.专业服务倾向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要求为专业服务,为此开展了许多尝试,但有很多做法却偏离了语文课的本真。

例如,有教师将《萝卜》一文处理成专业训练课,课中语文教师成为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四组学生分别是四个业务营销部门的员工。四个业务部按春夏秋冬区分,要求每个组选定一个部门负责,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并且安排好组内成员的分工任务。接着接到公

司的订单任务:美国向我公司订购2吨萝卜,品种由我方挑选,但萝卜品种需通过email、flash或mv等表现形式上传图片,介绍萝卜的品种特点、营养价值和吃法等,可以让美方满意并签下合同。四个营销部门各自出台一套营销策略,最后选出一个表现优秀的部门去完成这次的订单任务。

很明显,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点是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服务,努力在语文课堂中植入专业教育,为此撇开文本内容,设计成职业训练课,诸如此类的做法在当今比较盛行,比如:职高语文中的《卖白菜》要针对营销商贸专业的学生,讲商务来往中的诚信;《古代服装及其他》就要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用大量图片展示中国古代服装的变化;《我的空中楼阁》让美术专业学生用半节课绘画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后半节课进行作品展示点评。

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教学目的,尽管中职语文课程定位是为专业发展服务,但这种服务是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的,而并非狭隘地把语文课变成专业课。2.大杂烩倾向

例如《绝版的周庄》的教学目标:①训练学生查找、搜寻、整理信息的能力。②整合学生收集的图片等资料,带领欣赏江南古镇周庄的神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③组织学生讨论,周庄在现代社会中要保持古韵还是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现代化建设。这类课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把课文泛化,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哲学无所不包,语文课被精心制作成大杂烩,并且认为这就是人文性的发挥。文化内容适当地述及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关注,但是语文课都只是从这条线出发,语文成了快餐式文化,对学生其实并没有好处。

朱自清先生在《文心·序》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去回味:“(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词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只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甚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从语文的基础能力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具备一定素养基础上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分析现象、形成见解、提升智慧、积淀文化,并逐渐累积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失去语言基础的思想是没有根基的,漂浮着的,达不到深远宽阔的程度。

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好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反思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1]张维鹏.谈职业中专的课堂教学目标[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56—58.

[2]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8):85—86.[3]张贵玲.制定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教学,1994,(12):11—12.

[4]陈少青.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职高语文教学目标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63.

[5]江赛霞.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5,(5):53—55.

[6]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08—110.

[7]王勤.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于辉林.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j].教学与管理,1996,(4):36—39.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议论文

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模式而不思改革。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这些表述,我想可把它归结到一个核心概念上来,那就是‘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对传统的‘被动阅读’、‘为别人(老师和家长)阅读的一种否定,是对阅读功利性的一种颠覆。它强调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认识方面也存在这一些误区。认为阅读教学没什么好的方法,带领和要求学生读书就是了,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在读的方法和读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应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不然学生乱‚吃‛一通吃坏了肚子那就麻烦了。

我们对农村中学1000余名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材料等方面做过调查,掌握了一些数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阅读时间少。

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调查中得知,有近二成的学生每天作业量在3小时以上;而另外一些基础尚可但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有效的阅读辅导,未能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上,如看电视、打球、上网聊天等。另外也发现,学生对以摄取知识为目的的课外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书难看‛,而宁可把时间用在无聊的‚随便玩‛上。

第二、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一目十行,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另外,从同学们的阅读时间上反映出,同学们平时上课期间的阅读较少。说明同学们学习负担过重,这也应该是同学们不很喜欢的原因之一。再次,同学们交流也很少,作用不大。

第三、阅读对象单一。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的书涉猎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记和生活书籍等。虽然,这不能说不好,但我想我们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引导,把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健康书籍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据我们了解,有54%也就是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只读过新大纲规定的学生必读书目中5部以下的作品。中学生大多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他们对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大多都是从电视剧中得知的,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第四、阅读数量不够。从我校的情况来看,进行了课外阅读的仅有10%左右。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很感兴趣的课外书,这与本地区的经济环境,语文教师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二是和现在的考试制度关系密切,个别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学生们整天沉浸学山题海之中,这也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健康成长。第五、阅读引导不好。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引导得好的班级学生的阅读就搞得比较好,无论是阅读习惯、阅读范围还是阅读数量,都明显的好于其他班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则小学生阅读能力强,反之,阅读能力就差。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为了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急功近利,放弃对学生阅读指导的多,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的狭窄。

第六、阅读环境较差。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家长文化素养高,爱看书读报,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所以,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反之,学生家长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七、阅读内容乏。

对16所中学的调查得知,设有图书室并向学生正常开放的,只有2所,而这2所学校的图书室的大部分图书都是学校为了应付‚两基‛达标验收而大量购买的书店压仓图书,其它的就是师生的捐助。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而其它的学校大多只有一个教室,几个书架,里面堆了积满灰尘的破书。学生在这样的语文环境学习,所受的文化熏陶就可想而知了。

农村中学所在地的各类文化设施相对较弱,而学校本身也缺乏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知识的文化载体,所以学生在课后所能接受到的知识大多是单一的、盲目的。电视台热播的一些无聊连续剧、街上流行的一些小刊小报都会成为他们流连忘返的精神食粮。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这种任意盲目的阅读非但不能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人格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对待阅读的问题上,有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回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认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对待阅读学

(二)创造阅读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缺乏的条件具体来看主要有时间、方法和书籍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如安排好阅读所必须的时间,指导好阅读的方法和阅读书籍的购买等。没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没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对于阅读材料的准备,可以让大家捐一点组成班级图书角,自己买一点互相交流着阅读,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当然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投入,帮助学校建设图书室(馆),添臵图书等。

在阅读时间上,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予以保证。以课内阅读为中心,向课外阅读延伸;开设阅读课时,保证阅读时间。在阅读方法上,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内化为阅读学习能力。

(三)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学生内发性学习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和好奇心。只要好好地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然会带动它们的独立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唤起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并使之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我们教者在上阅读课时,一定要纠正一个观念,即阅读即在课堂读书这一种形式,而阅读的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比如:朗颂、读书竞赛、辩论、推荐会等,只要我们教者灵活运用,用各种不同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一定角度来说,我们的阅读就取得了一定效果。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就指日可待了

(四)重视方法指导。

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就能比较顺利的开展,但是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盲目的阅读,其效果要大打折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1)由课内精讲向课外延伸扩展。a.以节选文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初中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杨修之死》、《美猴王》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臵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b.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同期所写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如《菜园小记》、《窑洞风景》和《歌声》等。

c.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如学了鲁迅的《社戏》后,就引导学生比较叶君健的《看戏》,并扩展阅读臧克家的《社戏》。当然,这些扩展的一个前提是学生都能找得到书看,鉴于农村中学现有的图书条件,建议在扩展阅读教学时,尽可能介绍《自读课本》和辽宁人民出版社选编的《课外语文》两本书入选的编目。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增讲一些文章。魏书生在《增讲学生喜欢的文章》一文中,介绍了他给学生增讲的五方面的文章:

一、讲人物传记、名篇时文;

二、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

三、讲学习方法;

四、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

五、适当指导学一点相关学科的文章。魏书生认为:‚名篇时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学科的有关章节,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很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这有利于学生将教材时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外,教材外文章的大量阅读实践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10)(2).推荐阅读书目。

2001年1 月,教育部颁布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30种(初中10种,高中20 种)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并具体规定学生的阅读总量。‚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推荐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11)但该向中学生推荐哪些书籍,仍值得社会各界探讨,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中学语文活动教材》(试验本)从宏观上向中学生推荐了七类应多读的书籍:哲学、政治类通俗读物;伟人传略;中外文学名著;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学习方法类书籍;艺术、体育类读物和实用类读物。(12)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则具体地向中学生推荐了40部阅读书籍。其中初中有15种,除了大纲规定的以外,还增加了《唐诗三百首》、《边城》、《莎士比亚故事戏剧集》等中外书籍。这些书籍应该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3).教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要圈点批注,要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它应有别于学生的休闲性阅读。(4).以写促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臵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臵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就逼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五)课内外阅读结合

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如书籍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六)还给学生阅读权利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质量观,靠拼时间、拼体力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换取高分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题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家长甚至部分老师的反对。家长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曾经有个教师找我告状,说班里一个学生上自习不写作业,却看‚闲书‛,老师一气之下,就把书给没收了,我拿过那本‚闲书‛,却是一本《读者》。

(七)保证检查落实。

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将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虽然不要进行考试,但也要检查落实。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人赏识,需要有人激励,只有老师时时的督促鼓励,才有可能长期的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使学生把阅读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将它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检查落实的手段与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又有能力驾驭的,就应该是好的方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课前3~5分钟演讲。

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钟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活动。

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办手抄报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因为找不到他们感兴趣的事可做,学生中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随便玩‛,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工作,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就会完成得很好。(3).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

调查显示,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多得惊人,但是硬堵是不行的,有组织的去指导学生看电视,通过有益的电视节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是要限定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天在一小时以内,二是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看一些节目,如《焦点访谈》、《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正大综艺》等。比如,让学生看《焦点访谈》,要求记录主要内容,看联欢会记下相声的笑料、小品的包袱等,看智力类的题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等,通过看电视,可以让学生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议论文

一、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阅读教学这一过程中, 教师难以“主导”, 学生难成“主体”, 家长缺乏“认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农村学校条件较差, 学校对学生的阅读经费投入不够, 图书数量少。学校里有的大多数是一些陈年旧书, 长时间没能更新, 不能及时地替换并补充图书。这些“老”书没有时代性, 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口味, 因而阅读兴趣不高, 导致学生无课外书可读。按照国家的标准, 一个学生最少应有25本左右的图书, 很多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图书数量够了, 但质量不高。很多书籍年代久远, 纸张泛黄。而每年补充进来的图书数量微乎其微, 对学生的阅读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另外, 学校对学生的阅读不够重视, 没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做出硬性的规定, 基本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上只能进行课本阅读, 而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固定。虽然很多语文老师会强调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 但难以提供受学生欢迎的课外读物。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 学生没有自主性, 对阅读缺乏兴趣。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强压”下, 学生不会自己主动地进行阅读。现在电视、电影、网络发达, 学生很少会光顾“枯燥”的书本, 他们更喜欢的是带有娱乐性、直观性的东西。农村学校的学生也会上网, 但他们对网络感兴趣的原因是可以玩游戏。很多学生抓紧一切时间, 抓住一切机会到网吧玩游戏, 在他们的脑子里很难有阅读书籍的做法。除了阅读语文课本和其他学科的教材, 其他的课外读物几乎没有。

3. 家庭环境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在农村, 大多数家长为了家庭生计, 很少有闲暇来监督子女的阅读。再加上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 对子女的课外阅读基本持不支持的态度, 有的家长甚至采取了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看成是“不务正业”, 把阅读说成是浪费时间。在家长们看来, 读教科书、做练习才是正经事, 做其它的都不对。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只有在广泛阅读的文化熏陶中, 才有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 能力得到增强, 智力得到提高, 心灵得到净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多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1. 课堂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并驾齐驱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 按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 同时通过课堂学习落实该单元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但是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 单元内的课文都有紧密的联系, 都是为完成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设定, 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 并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独立钻研课文, 理解课文; 选准突破点, 然后在点上深挖; 教师给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在这样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因为课外拓展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语言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及心理品质的成长。目前, 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 老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 让学生通过品读, 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同时, 应该指导学生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 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 加以整理与阅读, 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学习时间, 从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因此,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促进课堂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因为教材中的课文数量有限, 仅靠课堂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大量的阅读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鲁迅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 也要泛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这一点, 并作了规定: 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 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 思维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写作能力也将提高。

2. 温习旧知与学习新知双管齐下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既指学习新的知识, 又指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趁热打铁、触类旁通, 一篇课文学完后可取本单元其他文章作比较, 以求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 同时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一个单元内的课文在题材、立意、语言、技巧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于是在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求异, 在异中求同, 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虽然有些命题立意雷同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 但只要抛出类似的问题, 自然会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 进行积极思考。这样长期地进行训练,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温故而知新,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同辨异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在对旧知的温习中获取新的启迪。

3. 阅读与写作齐头并进

新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 目的是为了以读促写, 以写助读。这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 一是让学生学会读; 二是让学生学会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是阅读的结果, 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 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教材, 弄清教材中课文所用的表现形式与写作主旨, 将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 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就可以让学生仿写《家乡的冬天》, 这样的仿写, 能让学生清楚应该抓住特定地方的特定季节的特征进行描写。与此同时, 仿写还能引起学生和作者心灵之间的共鸣, 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探究课文的深层意蕴, 从而促进他们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除了仿写以外, 还可以练习续写。例如, 学了《皇帝的新装》之后, 可让学生续写《皇帝游行之后》等。续文若要做到自然而巧妙, 就必须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进行悉心揣摩和定位, 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 认知能力也能随之提高。其实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写作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促进写作能力的加强。

总之,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它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 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而后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因此,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巧妙地进行阅读教学, 真正地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另外, 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通过师生互动, 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 提升语文能力。

摘要: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教学条件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 学生自身对阅读缺乏兴趣, 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 还应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农村

参考文献

[1]易涛, 朱霞.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2]裘冠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方面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 (教研) , 2011, (2) .

[3]王贻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4) .

[4]陈新军.合理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迅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 2011, (2) .

[5]裴小龙.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10) .

篇4: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12-01

一、目标模糊不清,内容杂乱繁多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甚至是凭自己经验的主观要求。对学生应该形成什么能力,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这一课该教会什么,教师都不清楚,而是一味追求课堂的精彩纷呈,气氛的热烈活泼,课堂设计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使课堂就成为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啦啦队”队员的呼喊,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读书似小和尚念经,学生实际能力提升较慢。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十分明确具体,而我们常常一只眼睛看过程与方法精彩纷呈,一只眼睛看分数高低论英雄,却把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丢了,以至于教师教得很困惑,很烦累,学生学得很迷茫,语文素养较低。

我们认为,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新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基”训练欠实,学生能力薄弱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淡化“双基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师傅领进门”的关键时期,他们良好的写字、阅读等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而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视频导入,也有课外拓展,教师都在尽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至于学生的字是否写会、写好,词语是否会用,表达是否完整流利,都不去细心、耐心的指导,而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到了小学六年级,能够写一手漂亮钢笔字的同学超不过三分之一,在作文中,能够准确使用标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流畅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学生更是少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是各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追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从字、词、句入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我们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跟随时代脚步,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

三、教学策略不当,阅读感悟欠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能够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情,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阅读很难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1)教师仍占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主流。课堂上依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都围绕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可供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见解与观点。(2)教师是为了分数而教,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很多教师的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重标准答案、重结果、重齐步走的问题,以读代讲意识不强,朗读功力欠缺,设计缺乏层次,指导存在盲目性,读讲尺度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方法与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只读死书。(3)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浅尝辄止。在新形势下,有的教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但由于教师对其研究不透,利用不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虽被采用,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实效性差。(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附下身子”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畅谈感受。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课堂评价模糊,有效生成不足

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课堂上,评价简单划一,只是一味地说“你真棒”“读得真好”等,长此以往,这几句评价语本有的激励效果也渐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怎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另外,介于语文本身的广泛与灵活,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也是丰富多彩,如何评价引导,积极利用,也十分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对生成的利用能力也是语文教师能力的集中体现。

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精彩进行点评,当教师在课堂中“妙语连珠”时,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妙语连珠。

五、阅读写作脱节,课外拓展不足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正如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看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只是引导品味文本,很少挖掘突破口,引导学生“有所撰作”,即使有些教师有所设计,也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引导课外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我们自己要读,要能够知道都有哪些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适合学生一看。然后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推荐,和学生一起分享读后感受,让他们充分体验读书的快乐。“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篇5: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阅读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摘抄评比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第二,要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进行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要想方设法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集资购买阅读图书和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四,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谁是最可爱的人》;学习《景阳冈》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另外,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监督并要求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不堪的黄色书刊。

第五,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要从实践中去摸索,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实际操作,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6: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的美学熏陶

一、朗读,情感之美。

没有美就没有魅力,就谈不上吸引,语文课堂能不能产生好的效果,首先就看我们的课堂有没有魅力,能不能吸引学生的专注。然而,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精彩的生命力就藏于语言文字当中,并且她的这种美丽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追求真、善、美情感的向导,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教师课堂教学时,要加强指导朗读,除了应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发音正确、轻重缓急的语气等方面的指导,还要要求学生朗读时养成:不漏字、不添字、不念错字的良好习惯,并且要带着对语言环境的体会进行感情朗读。例如我在执教第十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前三段开头都是写话别。教学这些文字时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况且时过六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农村小学在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如何让我们的情感投入到那分别时不舍的画面里呢?唯有带着体会朗读。如:“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开始学生读时感情较生硬,没有让听者感到依依不舍的情意。我就创设情景,指名读,当学生读得有点味了,及时表扬。之后我再提醒语速轻缓处理,并范读指导,学生能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到六十几年前在朝鲜车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分别时情感是何等之深!何等之切何等之不舍呀!学生得此感情的体会,然后再展开第二、第三自然段话别的朗读教学就迎刃而解了。

二、标点,简约之美。

“?――雨果”“!――编辑部”不久,《悲惨世界》出版了。这是世界上最简短的信,但却传达着最丰富的语言,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魅力。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有助于表达与领会文章的感情。

课文《童年的发现》在后五个自然段写生物老师奥尔加・伊万诺夫娜给学生上课时讲人的起源和发育时,“我”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后赶我出教室的事。如“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这是人物对话的描写,但更多是用标点代替。我问:“你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位女教师此时的心情怎样?”“生气。”“你从哪里看出来?”“标点符号。”“能说具体吗?”“感叹号和省略号。老师都气得说不出话来了,用省略号省去了。”这就是标点的简约之美!

的确,标点符号也是无声的语言。学生抓住体会之后,朗读时稍注意语速的高低快慢的调整,女教师生气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我又抓住学生读书尽兴时问:“作者当时是怎样回答女教师的?”想不到学生马上读出“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这一句时,注意了省略号处时间的停顿稍长一些,两个”我“读口吃结巴的感觉,读出了”我“当时的害怕心情。

”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当中的一到两处独特的美让学生来感受分享。这样日积月累,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提高。

三、想象,超越之美。

轶闻:”竹锁桥边卖酒家“是宋代画院考试的画题,当时很多人都在”酒家“二字上下功夫,着力画出房舍,惟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在上面写一个”酒“字,便把锁在竹林里的酒家表现出来。这种超越的.艺术表现不仅在于画的技巧非凡,更在于画家想象力的超越。

没有想象就没有超越,也就没有创造发明。如果人们最初不幻想能象鸟飞,象鱼游,那么哪来今天的飞机?哪来今天的潜艇?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他们神思飞扬。配乐朗读就是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梅花魂》一课时,选萨克斯《回家》伴读,学生在婉约的旋律中感受到外祖父不能回家的遗憾;又如我执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选钢琴曲《星空》,悠远深邃的曲子,让人带着仰望的心情倘佯在大自然的美景当中,感受到神圣土地的不可侵犯而又不得不爱、不得不呵护,让学生很好地进入意境来领会语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再如教《草原》一课时,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草原的大、美,与草原人的热情、粗犷。

这种利用音乐之美触动心灵,让美丽的心灵与美丽的语言文字进行互相碰撞,有利于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美丽画面,从而体会语言文字要表达的深切情感,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记忆,深远之美。

记忆是知识储存不可缺少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熟读背诵就是锻炼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记忆,我们的语文也就走不了多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况且小学生又是机械记忆的最佳时期,一般的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其实,我们只要抓好孩子们最近的成功区促其发展,就很容易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语文背诵。

(一)背诵课内。除了课后指定背诵的内容外,每篇课文里只要是语言文字表达优美的都要背下来,如《窃读记》三、四、六自然段,《小桥流水人家》全文,《最后一分钟》全文,《穷人》第一自然段等等。

(二)背诵课外。每月背一篇精美作文,每周背一句名言一首古诗。

上一篇:寒假后小学春季开学演讲稿下一篇:2011年通信网络监控建设工作总结